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三晉歷史發展

三晉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4 18:10:22

⑴ "三晉"一稱的由來

據說,太原是唐代的發源地,山西是「晉」的全稱,那麼,接下來,我們將探討唐、晉、三晉之間的關系。關於「三晉」,公元前458年,晉哀公繼位後不久,晉國六大臣之一的智伯(智、昭、衛、漢、藩、中行)接管了晉國的實權。他與韓、魏聯手瓜分了范、中行兩座城市,隨後,智伯與韓、魏聯手圍攻趙國都城晉陽,士兵們將洪水引向晉陽,企圖一舉將趙國消滅。

三晉得名,是三晉對晉國在名分版圖、實際權力、制度風貌上繼承的結果,遠不是國都位於何方所能改變的。換句話說,三晉是從春秋晉國的霸業中,生長出來的三個戰國政權,晉土是三晉的土壤,而定都晉土之外,只是三者在戰國早期對外爭霸的舉措,絕非三者根基轉移的表現。

⑵ 三晉文化的簡介

戰國時分成韓、趙、魏三國,故稱之為三晉。當時的晉或三晉疆域都遠超過山西。後世所用的晉或三晉則指山西省。西侯度文化,經匼河文化、丁村文化、許家窯文化、崎峪文化,直到14000多年前的下丁川文化,成為中國舊石器時期原始文化發展的完整序列。晉是黃河流域文化的中心,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民族融合帶來佛教在三晉的發展,它為山西留下雲岡石窟與五台寺廟群,成為佛教建築、石刻、雕塑上的藝術寶庫。山西的戲曲歷史悠久,宋金的社戲、元的雜劇,明清梆子都是主要劇種,影響深遠。另外山西的醋、黃土窯洞、民間剪紙亦都表現了三晉文化的特色。
據歷史研究認為,「堯治平陽、舜治蒲坂、禹治安邑」的三都都在晉南。因此,可以說晉是黃河流域文化的中心,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西周時,為「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封叔虞於唐,因國都在晉水旁,改國名為晉。晉在周東遷、輔平王,「尊王攘夷」,爭霸中原中對周王室繼續存在和中原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由於地近戎狄,民族雜居,趙的胡服射騎代表中原文化對少數民族的吸收與兩種文化的融合。由於晉開國時注意「啟以夏政、疆以戎索」,促進法家的興起。李悝、申不害和韓非都是代表人物,對當時變法、治世、富國強兵起了重要作用。
秦統一後,封建王朝的國都西安、洛陽、開封恰好都在山西南部的外緣。山西由於山河繞其外、高原河谷居其內,成為「表裡山河、稱為完固」的地理形勢,既可以成為王朝的重要藩屏,又可以成為亂世割據的強藩。因地近邊塞、民族雜處,亦是民族融合的熔爐。例如北魏拓跋氏即於北部崛起,經過各族融合南下,不但促進政治上重新統一,又給華夏文化帶來新的刺激。正是這種民族融合帶來佛教在三晉的發展,在經濟上,山西農業發達,加上鹽池、煉鐵,經濟十分繁榮,加上當時形勢,山西成為明初時移民外遷基地與明、清兩代起重要商業作用的山西幫的起源地。

⑶ 三晉源的歷史來源

總號抄設在祁縣城內財神廟街,曾在京津滬等地設有分號。「三晉源」票號承匯款以信譽為先,保證顧客憑票到承匯地按時取款,除匯兌業務外也發行銀票。電視連續劇《昌晉源票號》說的就是渠家「三晉源」票號的故事。
新開放的「三晉源」票號再現了當時票號的興衰軌跡,以充分的實物為遊客展示票號的發展和經營管理。它的展出為當今研究晉商文化、推動經濟發歷史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作用。

⑷ 三晉如何分的歷史

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三家聯合滅掉了同為晉國四卿的智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資治通鑒》記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史學界以此作為東周時期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

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 三家分晉的事件。
三晉指的是魏、趙、韓三個國家

春秋時期,晉國的軍政大權都被大姓掌握,經過一番兼並,剩下智、魏、趙、韓四家,智家的勢力最大。後來智家威脅其他三家,要他們割讓土地,韓、魏兩家都給了,趙家堅決不給。於是智家帶著其他兩家去打,眼看就要打下來了,趙家和韓、魏兩家聯繫上了,突然發難,打垮了智家,平分了他的土地和財產,從此只剩下魏、趙、韓三家了。又過了一些年,三家的兒子乾脆廢了晉國國君,向周王請求承認他們的國君地位,周王答應了,從此晉國變成了魏、趙、韓三個國家。這就是三家分晉的故事

⑸ 戰國時的"三晉"是指哪三國

相傳太原是古唐國封地,山西簡稱晉,三晉是山西、太原的美稱。本文將就唐、晉、三晉的聯系說一段有關太原的歷史。

關於「三晉」。公元前 458年,晉哀公即位不久,晉國六卿(智、趙、魏、韓、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晉國的實權,他夥同韓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地。接著智伯又聯合韓、魏圍攻趙國都城晉陽,兵將水灌,企圖一舉滅趙。趙襄子以「唇亡則齒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說服韓、魏,三家聯合起來反對智伯,大敗智軍於晉陽,殺死智伯。公元前 45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的領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晉烈公十七年),趙、魏、韓受封為諸侯。由於趙、魏、韓都孕育於晉國,「三國分晉」後,雖然晉國宣告滅亡,新興的趙、魏、韓濟身諸侯之列活動於中華舞台;但晉作為公國,其烈公、孝公、靜公在狹小的天地中還有名無實地存在了28年。

晉,三晉是秦統一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國。所謂三晉,就是三家分晉,晉分為三家的意思。三家分晉在中國歷史上是戰國時代的開始(公元前 403年),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將三家分晉作為開端,並提到三晉這個述語。三晉,實際上也是後世對這一段歷史的統稱。我想,正如後人稱東漢末年的蜀、魏、吳為三國一樣,是泛指這一段歷史的。三晉既代表稱霸春秋的晉國,又包括躋身戰國七雄的趙、魏、韓。人們歷經二千數百年至今仍然懷念三晉,贊美三晉,把山西統稱為三晉,說明三晉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比晉更廣泛地體現了作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的發源地之一的內涵;說明三晉文化實現了北方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對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做出的歷史貢獻;說明三晉大地地理優越,資源豐富,人才薈萃,是祖國的一塊風水寶地。

有著30個世紀悠久歷史、古老文化孕育的三晉兒女一定會在跨越新世紀光輝時代,在三晉大地奏出更加輝煌的凱歌!

⑹ 三晉文化的歷史發展

山西歷史文化脈絡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進程從未間斷,影響深遠。山西歷史從史前文明的舊石器時代發端,歷經堯舜禹和夏商周數千年的演進,到晉國和三晉時期已經形成有別於其他地域文化的顯著特徵。秦漢以來,山西歷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燦爛輝煌。山西歷史文化的完整性、先進性以及藝術性,對中華民族的精神、風俗、習慣的形成發生了重要作用,對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產生了巨大的輻射力、滲透力和影響力,山西成為地方文化特色最濃厚的地區之一。
1、距今180萬年以來的山西新舊石器遺存是中華文明的曙光
山西舊石器文化遺存質量高,數量多。現已查明全省的舊石器文化遺存近400處,其中舊石器早期遺址的數量位居全國之首。這些遺址的發掘和發現,對研究人類的起源,對探索山西在文明進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有著關系全局的重要意義。
新石器時代距今1萬年以來,以出現長期定居的村落、生產中使用磨光石器、燒制陶器、經營原始種植農業、飼養家畜為基本的特徵。山西是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中心區域,遺址有上千處之多,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石制生產工具和陶制生活用具,以及居住址和陶窯,這些文化遺存標志著山西新石器時代的文明和輝煌。新的發現和研究成果表明,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後,山西南部已經成為當時諸多邦國的中心,相當於古史的堯舜時代,可以推測,是堯舜禹的活動把山西推向了當時的文明中心。
2、山西地區的夏文化放射出文明時代最燦爛的光芒山西是華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區域之一。古史記載「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說的是中華民族最早的英雄們在汾河下游創業建都的歷史。史書中最早出現的「中國」一詞,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時代的山西南部。可以說,在中國本土發生的文明中,只有黃河中游晉南、豫西的文化傳承沒有被打斷。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為了保護私有財產及加強防禦,傳說大禹之父鯀已開始建城。不斷發現的夏城遺址,也在映證山西南部曾是夏朝國家政治文化中心的歷史。
3、晉國與三晉時期的文化是中華文明進程的關鍵環節
關於商族的起源,一些學者專家認為在山西的南部地區,認為垣曲商城即文獻記載「湯始居亳」的亳都。垣曲的商朝城址,不僅有比較完整堅固的城牆、城壕及城門,而且區分出宮殿區與一般居民生活區,陶器與青銅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普通器物。
代商而立的是周王朝。周初,成王分封諸侯,叔虞封唐後,舉行了隆重的授土授民儀式。唐叔虞之後,他的兒子燮父即位,改國號為晉,「晉國」的歷史從此開始。上起西周早期叔虞封唐,下至公元前230年——前225年韓、趙、魏三國相繼被秦兼並,期間的800餘年,晉人的活動范圍從最初的河、汾之東方百里的地方,擴大到擁有山西全部、河南和河北的大半及內蒙古、陝西的一部分。
戰國時期的韓、趙、魏三家都出自山西,並且迅速成為實力雄厚的三個方國,在那個諸侯連綿征戰、百家爭鳴不停的特殊歷史時期,韓、趙、魏的活動直接影響著中國的發展進程。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合滅掉智氏,盡分其地。
4、秦漢以來的山西譜寫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光輝篇章
山西的稱謂幾經變化。秦時為郡縣制,置太原、河東、上黨、雁門、代郡。漢時基本沿襲秦朝郡縣制度,屬並州刺史部。唐朝為河東道,宋朝為河東路及西京道,元設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司及宣慰使司,明置山西布政使司,清朝則為山西省。在這兩千餘年的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山西的地域文化內容不斷擴展,影響不斷提高。
明清時期,經濟活動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在五個多世紀里,山西商人從鹽業起步,發展到棉、布、糧、油、茶、葯材、皮毛、金融等各個行業都能雄踞一方;晉商依託故里,擴展到全國各地的關隘重鎮和商埠都會,從內地貿易開始做起,直到把貿易擴展到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國、俄羅斯、朝鮮、日本等鄰近的國家。
中國封建帝王中有特殊影響力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在山西留下了他們的文治武功。中國封建社會的始皇帝秦王嬴政,生前曾兩至晉地,在太原和上黨留下了足跡。統治中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漢武帝劉徹,曾率領群臣到河東郡祭祀後土,寫下為人傳頌的《秋風辭》。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山西是這個古文明國度中歷史最長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山西地區的歷史演進,聯系貫通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留下35000處文物古跡,其中已經成為國保的119處,位居中國第一。山西南部芮城縣,傳為關羽出生地,有中國最大的關帝廟。從這里也折射出三晉文化之於中國文化的共性。
文化大革命時代,山西的大寨一度風行,全國「農業學大寨」,大寨鄉鄉長陳永貴擔任了國務院副總理。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三晉文化本質上還是農業文化。

⑺ 三晉的具體解釋是什麼

《商君書·徠民》:「秦之所與鄰者,三晉也。」《戰國策·趙策》:「三晉合而秦弱,三晉離而秦強。」後世以三晉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別稱山西為三晉。
相傳是翼城縣為古唐國封地,山西簡稱晉,三晉是山西的美稱。本文將就唐、晉、三晉的聯系說一段有關山西和翼城的歷史。
先從《史記》說起:《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一開頭講了一個周成王「桐葉封國」的故事,原句有:「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河指黃河,汾指汾河。接著有句說:「唐叔子燮,是為晉侯。」也就是說唐叔虞的兒子改國號為晉。這也就是「晉」的源頭了。但這個唐晉之地到底在哪呢?《史記》中接著又講了:「昭侯無年,封文侯弟成師於曲沃。曲沃大於翼。翼,晉君都邑也。」這句譯成現在漢語就是:昭侯元年,把文侯的弟弟成師封在了曲沃,曲沃比翼城還要大,而翼城,是晉國國君的都城啊。從這句話中無可爭議地看出,晉國故都是在翼城。
今天所處山西省南部的翼城縣,古稱唐國,自古為晉南承東啟西之咽喉要地。西周周成王封叔虞(桐葉封弟)於此,後曾改稱晉。春秋時為晉都故絳,北魏太和十二年置北絳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翼城縣,唐天祜三年改為澮川縣,宋復名翼城縣,金升為翼州。元復稱翼城縣,沿用至今。張德英和鄭建文曾說過這樣一段話:「眾所周知,『唐』是讀懂中國文明的辭海。唐人,唐服,唐人街……在全球華人的情感世界裡,無論如何也解不開『唐』的情結,因為她包涵著中華民族太多的榮耀;盡人皆曉,『晉』是詮釋山西歷史的字眼。晉山,晉水,晉文化……生生息息在唐堯故地的翼城人不僅對『唐』懷有特殊的感情,而且對代表勇於進取的『晉』字情有獨鍾,因為她承載著山西文明太深的內涵。無論是隋末唐公李淵建立的大唐帝國,還是曹魏末年司馬氏建立的晉朝,他們的發跡之處都曾是晉國的版圖。追根溯源,無一不是襲用了位處今翼城一帶先秦時期古國唐、晉的名號。盡管至今仍有人對堯受封和晉國始封的唐地在翼城仍有微詞,但盡覽萬簽插架的史乘典籍,細研頻頻問世的出土文物,翼城冠以「唐堯故地,晉國舊都」實屬名下無虛,當之無愧。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泱泱神州,歷史文化名城燦若星斗,但要了解中國緣何稱「唐』,惟有到翼城才能尋得其根;煌煌三晉,頗具仙風神韻的城市多不勝數,但要弄懂山西緣何稱『晉』,惟有到翼城境內方可探究其源。[1]」足見,「翼城是三晉的啟運地」。
關於「三晉」。公元前 458年,晉哀公即位不久,晉國六卿(智、趙、魏、韓、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晉國的實權,他夥同韓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地。接著智伯又聯合韓、魏圍攻趙國都城晉陽,兵將水灌,企圖一舉滅趙。趙襄子以「唇亡則齒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說服韓、魏,三家聯合起來反對智伯,大敗智軍於晉陽,殺死智伯。公元前 45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的領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晉烈公十七年),趙、魏、韓受封為諸侯。由於趙、魏、韓都孕育於晉國,「三國分晉」後,雖然晉國宣告滅亡,新興的趙、魏、韓躋身諸侯之列活動於中華舞台;但晉作為公國,其烈公、孝公、靜公在狹小的天地中還有名無實地存在了28年。
人們歷經二千數百年至今仍然懷念三晉,贊美三晉,把山西統稱為三晉,說明三晉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比晉更廣泛地體現了作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的發源地之一的內涵;說明三晉文化實現了北方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對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做出的歷史貢獻;說明三晉大地地理優越,資源豐富,人才薈萃,是祖國的一塊風水寶地。

⑻ 三晉的由來

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groupid=117:10412&messageid=10693

"三晉"名稱的由來 [薦]

相傳太原是古唐國封地,山西簡稱晉,三晉是山西、太原的美稱。本文將就唐、晉、三晉的聯系說一段有關太原的歷史。

一、關於唐。唐在漢字中本義大言,引申為廣大的意思。《論衡·正說》注為「唐之為言盪盪也」。揚雄《甘泉賦》有「平原唐其壇曼兮」句。然而,在中國,在世界一說到唐,人們總要想到中國歷史上的封建大帝國唐朝。公元 617年,由於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窮奢極欲,徵集百姓,大興土木,民不聊生,農民大起義已發展到如火如茶的境地,太原留守李淵及其子「太原公子」李世民乘機起兵,攻人長安。次年,隋朝滅亡,李淵在關中稱帝,國號曰唐,建都長安。唐代前期,經「貞觀之治」,國勢極為強盛 ,北部疆域在7世紀後葉,北界曾包括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游,西北達到裏海,東北達到日本海。唐王朝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橫跨亞歐的大帝國,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但是,李淵父子,奪取天下後何以將國號定為唐呢?還得從山西太原談起。

相傳,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前,中國處於父系氏族社會的後期,黃帝是古代各族的共同祖先,山西一帶是部落首領堯的領地。堯為陶唐氏,名放勛,建都於平陽(即今山西臨汾,現有堯廟),史稱唐堯。帝堯苗裔劉累受封於唐國,是我國歷史資歷很早的古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到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殷之後,又平滅了反叛的劉累後代的唐國。周武王死後,其子誦繼位,為周成王。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叔虞受封的唐,實際上接受了劉累子孫所留的一切,其領地為山西的汾水、澮水流域。至於故唐城究竟在何地,有二種說法:一說在翼城縣西20里;一說在並州晉陽縣北 2里。這里不作考究。但令人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後者,可能是人們從現實的存在看到,唐改晉後,後人確實在故唐城一帶修築晉陽城並為唐叔虞在晉陽修建了詞堂吧。我的看法是,二說都有可能,比較客觀地說,可能是堯唐建都在臨汾,劉累的後裔在翼城一帶建了唐城,叔虞封唐之後又在晉陽建立了唐城。不管怎麼說,山西太原是古唐國的封地。

李淵隋時為太原留守,世襲唐國公。李淵、李世民父子奪取天下之後,由於太原是他們起事興邦之地,又是古唐國的故地,且唐字本身,在漢語中是個吉字,有大而廣的意思。因此,取國號曰唐。由於大唐帝王在極盛時期,疆域廣大,國力強盛,在世界歷史上的影響較大,至今英美等國仍把中華僑民稱為唐人,把華僑居住集中區叫作「唐人街」,把中國服裝稱作「唐裝」。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卻不知道大唐的唐字追根尋祖還是來自山西太原呢!

二、關於晉。西周時期的晉,大約從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及其子燮父改唐為晉,到公元前 222年,趙代王喜被秦兵攻破,趙國徹底滅亡,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近 800 年。這里說的晉,包括晉及三晉,下面先說晉。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封爵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從晉國世系計算,晉作為侯國經歷了17世,作為公國經歷了20世,公侯合計共37世 634年,加上自趙魏韓三家分晉成為三個侯國,至秦滅趙統一中國的 154年,合計為 788年。由此可見,晉國作為先秦時期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晉國時代及趙魏韓分晉以後,其領域包括代表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程度最古老、最文明的主要區域。從已發現的古文化遺址看,山西芮城西王村文化、夏縣東下馮文化、襄汾陶寺文化、河南的鄭州裴里崗文化、安陽後崗、大司空文化、澠池仰韶文化、三門峽市廟底溝文化、河北武縣磁山文化,這些夏、商、周文化代表區,都在當時的晉國范圍之內,也就是說當時晉國,包括了現在山西的大部分和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晉國的主要領地在山西,所以山西簡稱為晉,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至於當初燮父為何改唐為晉,有兩種說法,一是因境內有晉水,故稱晉;一說是取晉本義與進同是前進的意思,究竟取自何義,也已無可考,但山西稱晉是公認無疑的。

這里還需說明一點,晉國的地位原襲於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姬誦封其弟叔虞的唐,燮父改唐為晉以後,唐晉就不分了。唐叔虞是唐的領主,也是晉的始祖。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中稱「晉,唐叔虞者」也正是這個意思。在周王朝時代晉原是一個侯國,即二等諸侯國。約在公元前 680年,晉武侯滅緡侯即位以後,自稱為曲沃武公,私自提高了規格。為取得中央的承認,武公採用了不正當的手段,他把晉的全部珍寶、金玉、青銅器物送給了貪財愛寶的周天子。周天子受了曲沃武公的賄賂,封曲沃武公為晉武公,於是侯晉升格為公國,躍身諸侯列強。對於晉武公以行賄手段取得升為公爵的醜行,司馬遷在《晉世家》中無保留地予以記載,在歷史上留下千古罵名。但晉武公使晉成為公國後,僅在位二年,並未能有什麼作為。之後,獻公寵驪姬,而晉禍亂源;惠公以怨報德使秦晉關系惡化,晉國禍亂不斷,國力衰危。公元前 645年,在外流亡19年的晉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國即位,史稱晉文公。由於晉文公飽經流浪之苦,即位以後對內實行施惠百姓、開禁薄賦、獎勵農耕、賑濟貧困、減輕關稅、鼓勵通商、宣揚法教、淳樸民俗;對外秦晉交好,多代聯姻,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使晉國達到民富國強,實現了晉國的中興和霸業。公元前 572年,晉悼公即位後,晉國國勢日趨衰微。

三、關於「三晉」。公元前 458年,晉哀公即位不久,晉國六卿(智、趙、魏、韓、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晉國的實權,他夥同韓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地。接著智伯又聯合韓、魏圍攻趙國都城晉陽,兵將水灌,企圖一舉滅趙。趙襄子以「唇亡則齒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說服韓、魏,三家聯合起來反對智伯,大敗智軍於晉陽,殺死智伯。公元前 45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的領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晉烈公十七年),趙、魏、韓受封為諸侯。由於趙、魏、韓都孕育於晉國,「三國分晉」後,雖然晉國宣告滅亡,新興的趙、魏、韓濟身諸侯之列活動於中華舞台;但晉作為公國,其烈公、孝公、靜公在狹小的天地中還有名無實地存在了28年。

晉,三晉是秦統一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國。所謂三晉,就是三家分晉,晉分為三家的意思。三家分晉在中國歷史上是戰國時代的開始(公元前403年),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將三家分晉作為開端,並提到三晉這個述語。三晉,實際上也是後世對這一段歷史的統稱。我想,正如後人稱東漢末年的蜀、魏、吳為三國一樣,是泛指這一段歷史的。三晉既代表稱霸春秋的晉國,又包括躋身戰國七雄的趙、魏、韓。人們歷經二千數百年至今仍然懷念三晉,贊美三晉,把山西統稱為三晉,說明三晉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比晉更廣泛地體現了作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的發源地之一的內涵;說明三晉文化實現了北方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對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做出的歷史貢獻;說明三晉大地地理優越,資源豐富,人才薈萃,是祖國的一塊風水寶地。

有著30個世紀悠久歷史、古老文化孕育的三晉兒女一定會在跨越新世紀光輝時代,在三晉大地奏出更加輝煌的凱歌!
----------------------------------------------------------------------------------------------------
http://ke..com/view/14206.htm

http://www..com/s?ie=gb2312&bs=%C8%FD%BD%FA&sr=&z=&cl=3&f=8&wd=%C8%FD%BD%FA%B5%C4%D3%C9%C0%B4&ct=0

⑼ 三晉的來源

山西有著悠久的歷史。遠在100多萬年前就有古人類生息在這塊土地上,相傳堯、舜、禹都曾建都山西。春秋時期,山西大部分為晉國領地,故山西簡稱為「晉」,戰國初韓、趙、魏三分晉,山西又有「三晉」之稱。
--------------------------------------------------

唐、晉、三晉及其它
相傳太原是古唐國封地,山西簡稱晉,三晉是山西、太原的美稱。本文將就唐、晉、三晉的聯系說一段有關太原的歷史。

一、關於唐。唐在漢字中本義大言,引申為廣大的意思。《論衡·正說》注為「唐之為言盪盪也」。揚雄《甘泉賦》有「平原唐其壇曼兮」句。然而,在中國,在世界一說到唐,人們總要想到中國歷史上的封建大帝國唐朝。公元 617年,由於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窮奢極欲,徵集百姓,大興土木,民不聊生,農民大起義已發展到如火如茶的境地,太原留守李淵及其子「太原公子」李世民乘機起兵,攻人長安。次年,隋朝滅亡,李淵在關中稱帝,國號曰唐,建都長安。唐代前期,經「貞觀之治」,國勢極為強盛,北部疆域在7世紀後葉,北界曾包括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游,西北達到裏海,東北達到日本海。唐王朝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橫跨亞歐的大帝國,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但是,李淵父子,奪取天下後何以將國號定為唐呢?還得從山西太原談起。

相傳,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前,中國處於父系氏族社會的後期,黃帝是古代各族的共同祖先,山西一帶是部落首領堯的領地。堯為陶唐氏,名放勛,建都於平陽(即今山西臨汾,現有堯廟),史稱唐堯。帝堯苗裔劉累受封於唐國,是我國歷史資歷很早的古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到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殷之後,又平滅了反叛的劉累後代的唐國。周武王死後,其子誦繼位,為周成王。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叔虞受封的唐,實際上接受了劉累子孫所留的一切,其領地為山西的汾水、澮水流域。至於故唐城究竟在何地,有二種說法:一說在翼城縣西20里;一說在並州晉陽縣北 2里。這里不作考究。但令人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後者,可能是人們從現實的存在看到,唐改晉後,後人確實在故唐城一帶修築晉陽城並為唐叔虞在晉陽修建了詞堂吧。我的看法是,二說都有可能,比較客觀地說,可能是堯唐建都在臨汾,劉累的後裔在翼城一帶建了唐城,叔虞封唐之後又在晉陽建立了唐城。不管怎麼說,山西太原是古唐國的封地。

李淵隋時為太原留守,世襲唐國公。李淵、李世民父子奪取天下之後,由於太原是他們起事興邦之地,又是古唐國的故地,且唐字本身,在漢語中是個吉字,有大而廣的意思。因此,取國號曰唐。由於大唐帝王在極盛時期,疆域廣大,國力強盛,在世界歷史上的影響較大,至今英美等國仍把中華僑民稱為唐人,把華僑居住集中區叫作「唐人街」,把中國服裝稱作「唐裝」。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卻不知道大唐的唐字追根尋祖還是來自山西太原呢!

二、關於晉。西周時期的晉,大約從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及其子燮父改唐為晉,到公元前 222年,趙代王喜被秦兵攻破,趙國徹底滅亡,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近 800 年。這里說的晉,包括晉及三晉,下面先說晉。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封爵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從晉國世系計算,晉作為侯國經歷了17世,作為公國經歷了20世,公侯合計共37世 634年,加上自趙魏韓三家分晉成為三個侯國,至秦滅趙統一中國的 154年,合計為 788年。由此可見,晉國作為先秦時期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晉國時代及趙魏韓分晉以後,其領域包括代表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程度最古老、最文明的主要區域。從已發現的古文化遺址看,山西芮城西王村文化、夏縣東下馮文化、襄汾陶寺文化、河南的鄭州裴里崗文化、安陽後崗、大司空文化、澠池仰韶文化、三門峽市廟底溝文化、河北武縣磁山文化,這些夏、商、周文化代表區,都在當時的晉國范圍之內,也就是說當時晉國,包括了現在山西的大部分和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晉國的主要領地在山西,所以山西簡稱為晉,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至於當初燮父為何改唐為晉,有兩種說法,一是因境內有晉水,故稱晉;一說是取晉本義與進同是前進的意思,究竟取自何義,也已無可考,但山西稱晉是公認無疑的。

這里還需說明一點,晉國的地位原襲於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姬誦封其弟叔虞的唐,燮父改唐為晉以後,唐晉就不分了。唐叔虞是唐的領主,也是晉的始祖。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中稱「晉,唐叔虞者」也正是這個意思。在周王朝時代晉原是一個侯國,即二等諸侯國。約在公元前 680年,晉武侯滅緡侯即位以後,自稱為曲沃武公,私自提高了規格。為取得中央的承認,武公採用了不正當的手段,他把晉的全部珍寶、金玉、青銅器物送給了貪財愛寶的周天子。周天子受了曲沃武公的賄賂,封曲沃武公為晉武公,於是侯晉升格為公國,躍身諸侯列強。對於晉武公以行賄手段取得升為公爵的醜行,司馬遷在《晉世家》中無保留地予以記載,在歷史上留下千古罵名。但晉武公使晉成為公國後,僅在位二年,並未能有什麼作為。之後,獻公寵驪姬,而晉禍亂源;惠公以怨報德使秦晉關系惡化,晉國禍亂不斷,國力衰危。公元前 645年,在外流亡19年的晉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國即位,史稱晉文公。由於晉文公飽經流浪之苦,即位以後對內實行施惠百姓、開禁薄賦、獎勵農耕、賑濟貧困、減輕關稅、鼓勵通商、宣揚法教、淳樸民俗;對外秦晉交好,多代聯姻,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使晉國達到民富國強,實現了晉國的中興和霸業。公元前 572年,晉悼公即位後,晉國國勢日趨衰微。

三、關於「三晉」。公元前 458年,晉哀公即位不久,晉國六卿(智、趙、魏、韓、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晉國的實權,他夥同韓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地。接著智伯又聯合韓、魏圍攻趙國都城晉陽,兵將水灌,企圖一舉滅趙。趙襄子以「唇亡則齒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說服韓、魏,三家聯合起來反對智伯,大敗智軍於晉陽,殺死智伯。公元前 45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的領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晉烈公十七年),趙、魏、韓受封為諸侯。由於趙、魏、韓都孕育於晉國,「三國分晉」後,雖然晉國宣告滅亡,新興的趙、魏、韓濟身諸侯之列活動於中華舞台;但晉作為公國,其烈公、孝公、靜公在狹小的天地中還有名無實地存在了28年。

晉,三晉是秦統一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國。所謂三晉,就是三家分晉,晉分為三家的意思。三家分晉在中國歷史上是戰國時代的開始(公元前 403年),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將三家分晉作為開端,並提到三晉這個述語。三晉,實際上也是後世對這一段歷史的統稱。我想,正如後人稱東漢末年的蜀、魏、吳為三國一樣,是泛指這一段歷史的。三晉既代表稱霸春秋的晉國,又包括躋身戰國七雄的趙、魏、韓。人們歷經二千數百年至今仍然懷念三晉,贊美三晉,把山西統稱為三晉,說明三晉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比晉更廣泛地體現了作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的發源地之一的內涵;說明三晉文化實現了北方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對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做出的歷史貢獻;說明三晉大地地理優越,資源豐富,人才薈萃,是祖國的一塊風水寶地。

有著30個世紀悠久歷史、古老文化孕育的三晉兒女一定會在跨越新世紀光輝時代,在三晉大地奏出更加輝煌的凱歌!

⑽ 戰國時三晉版圖

每個山西人,都因自己是山西人而自豪。山西是中華民族的搖籃,炎帝、黃帝、堯、舜、禹等上古帝王都在山西生活或活動過。然而,山西(晉)是如何形成,它的地域究竟有多大,許多人卻不甚了解。筆者經過認真研究,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及三家分晉後的趙、魏、韓),大體有了一個認識。現撰鄙文,以饗讀者。

晉國的產生與稱霸

晉國產生於武王伐紂後(現代學者研究,武王伐紂的時間為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殷後,第二年去世,子成王即位。即位時成王年少,周公攝政,唐國作亂,周公滅之。唐國在現在的山西省翼城西,是一個方圓百里的小諸侯國。成王把唐分給其弟叔虞,故稱唐叔虞。唐叔虞之子燮父徙居晉水旁,故改國號為晉。公元前745年,唐叔虞十世孫昭侯封其叔成師於曲沃(今山西省聞喜縣東北)。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成師之孫)滅晉侯緡,並晉,建都曲沃。公元前669年,晉獻公建都絳(今山西省翼城縣東)。從公元前805年起,晉便開始陸續攻滅周圍的小諸侯國,如條(今山西省運城市中條山地區)、千畝(今山西省介休市南)、霍(今山西省霍縣西南)、魏(今山西省芮城北)、耿(今山西省河津縣南)等國。公元前655年,晉獻公發兵滅虞(今山西省平陸縣北)、虢(今河南省陝縣東南),伐翟(即狄,活動在今山西省臨汾、長治一帶)。當時的晉已從原來的方圓百里的小諸侯國,擴張為西部和南部邊境越過黃河,北至介休,東至河內(今河南省獲嘉縣)的一個春秋大國。公元前656年至公元前636年的20年間,晉國先後經歷了驪姬、里克之亂。公元前636年,晉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後,在秦軍護送下返晉,為晉文公。晉文公整頓吏治,施惠百姓,富國強兵,使晉國走向強大。他救周襄王難,解宋成公急。戰楚軍於城濮(今山東省鄄城西南),會諸侯於踐土(今河南省原陽縣西南),確立了晉國在諸侯中的霸主地位。

六卿強大與三家分晉

公元前588年,晉景公設立了六卿制度。此後,六卿逐漸強大,為滅晉埋下伏筆。到公元前562年,晉已「九合諸侯」,成為中原大國和強國。晉先後與楚進行了鄢陵之戰,與齊進行了臨淄之戰,勢力范圍擴張到今天的陝西省東北部、山西省大部、河南省北中部、河北省西部等大片地區。然而,在此之前,晉厲公殺卻至等三大臣,引起國亂。欒書、中行偃囚殺晉厲公,立晉悼公。從此,晉公室日衰,六卿強大。公元前490年,六卿之間發生沖突,趙、魏、韓三家滅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智伯與趙、魏、韓共分范氏和中行氏地,攻晉出公,晉出公奔齊,死在路上。公元前453年,智伯專權,欲滅趙。趙、魏、韓共殺智伯,盡並其地。此時的晉公室已極度衰敗,只能管轄絳和曲沃兩地,其餘土地皆屬趙、魏、韓了。公元前359年,趙、魏、韓滅晉,遷晉桓公於端氏(今山西省沁水縣東北)。公元前349年,趙奪端氏,遷晉君於屯留(今山西省屯留縣)。晉國由此終止,而以三晉的面貌繼續延續其歷史。

三晉的發展及其地域范圍

趙初建都耿(今山西省河津縣南)。趙、魏、韓三家分晉後,趙專權於晉。從公元前491年起,趙先後攻滅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柏人(今河北省隆堯縣西)和代(今河北省蔚縣地區),使趙國的地域大大擴張。公元前423年,趙獻侯遷都中牟(今河南省鶴壁市西)。公元前403年,遷都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公元前386年,遷都邯鄲。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進行改革,胡服騎射,使國勢強大。滅中山(今河北省正定東北),囊北地(今北京市西南),略地西至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旗東北)、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設雲中郡(包括今內蒙古河套地區,內蒙古大青山以南地區),使趙國的地域又一次大大擴張。然而,正當趙國雄心勃勃向外擴張時,趙國卻發生了一件大事,使趙國的事業大受挫折。公元前295年,原太子趙章作亂,殺相國肥義,並欲殺趙惠文王(趙章之弟),大臣趙成、李兌召兵平亂,殺趙章。在混亂中,趙武靈王被困沙丘宮(在今河北省廣宗縣境內)而餓死。趙國內部爭斗,大大削弱了趙國的力量。35年後,又發生了一件震驚華夏的大事,即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秦軍坑殺趙降卒40餘萬人,使趙國大傷元氣,從此一蹶不振。

作者: 晉豐 2006-9-5 14:15 回復此發言

--------------------------------------------------------------------------------

2 戰國時期三晉地域考證

最初,晉獻公把魏地分給畢萬,畢萬以魏為國號。魏悼子時,徙霍(今山西省霍縣西南)。魏絳時,徙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後,魏開始向外擴張。迅速擁有陝西省東北部、中部,山西省南部,河南省北中部大片土地。公元前361年,魏築長城,從鄭(今陝西省華縣東)至上郡(今陝西省北部)。公元前341年,魏伐趙,趙告急於齊,齊用孫臏計,「圍魏救趙」,打敗魏軍於馬陵(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南),使魏國損失慘重。公元前339年,秦地東至黃河,魏徙都至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北)。公元前313年前後,秦奪魏上郡之地和河西之地,黃河以西之地盡屬秦,魏國已開始走下坡路。

韓初封於韓原(今陝西省韓城西南),韓貞子時徙居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公元前453年,與趙、魏三分智伯之地。公元前403年,建都陽翟(今河南省禹縣)。之後又伐宋、滅鄭,地域擴大。公元前375年,遷都新鄭(今河南省新鄭縣)。大體佔有現在的山西省東南角、河南省中部大片土地。

趙、魏、韓分晉後,各自對本國的領土進行擴張。到戰國中期,三晉的地域已包括今山西省全省、河北省西南部、河南省北中部、陝西省北部和中東部、內蒙古中南部的廣大地域。筆者對這一地域進行了大概估計相當於現在的四個山西省的面積。如果描繪一下這塊地域的話,那就順時針劃一個圓圈,圓圈以內均為三晉的地域(為方便讀者查閱,以下全都用現在的地名):從河北省蔚縣劃起,依次為易縣、新城、任丘、饒陽、武邑,山東省武城、東阿、黃河(一段)、山東省定陶、河南省民權、睢縣、淮陽、商水、舞陽、鄧州、伏牛山山脈、靈寶,陝西省潼關、華陰、蒲城、白水、黃陵、洛川、富縣、志丹、吳旗、定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錦旗、五原、包頭、土默特、呼和浩特、卓資、集寧,河北省懷安、蔚縣。

戰國七雄,趙、魏、韓佔了七分之三;領土約佔了當時全國的四分之一,不可謂不強大。但三家分晉後,趙、魏、韓三家便「自立門戶」,互相之間開展了無休止的爭斗。然而,秦國就是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各個擊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5年和公元前222年,韓、魏、趙先後被秦所滅。

通過本文的考證,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一)三晉在古代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不僅僅指現在的山西省。我們的老祖先和周邊省、區的人民,一起創造了三晉文化和三晉文明。(二)趙、魏、韓三國之間,國界並不是分的很清的,所佔有的土地,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說,陝西省的東北部整個是屬於魏國的,但是趙國的膚施(今陝西省榆林市東南)卻夾在中間。(《史記》載,「趙惠文王三年,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當時,膚施應屬趙國)。又比如說,山西省的南部(現在常說的「晉南」),基本上是屬於魏國的,但韓國的平陽、武遂(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卻夾在其中間。再比如說,韓國的上黨地區(相當於現在的榆社、和順以南,沁河以東,太行山以西,高平、陵川以北地區。比現在概念的「晉東南地區」要小),是處於趙國和魏國的「包圍」之中。如此等等。出現這樣現象的原因,主要是趙、魏、韓幾次對三晉土地的瓜分(先分祁氏、羊舌氏;又分范氏、中行氏;再分智氏),由於原先被滅的各家土地的分散,最後造成趙、魏、韓三家土地的分散。其次是戰國期間各國互相對土地的爭奪。(三)從晉國建立,到秦統一中國,三晉經歷了822年的漫長歲月。這800多年的歷史,充滿著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描繪出了古老中國的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我們了解這段歷史,可以從中有所沉思,有所啟迪,有所收獲。

劉紅明

(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網路編輯:張星秀)

閱讀全文

與三晉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