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山陝商人為什麼能稱霸商界數百年
1, 陝晉人善商,山陝人經商歷史悠久。「絲綢之路」,這是一條不能被人們遺忘的商路。依據"從來可大而不可久者,非良法也,能暫而不能常者,非美意也"。這也是晉商《天成西》老字型大小「先做人,後經商」高度完善的人格化秘訣,也是晉商文化一面歷史的鏡子。2,山西商人簡稱晉商。《天成西》老字型大小則是在山西商人走天下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天成西》老字型大小的人文道德是晉商精神的靈魂。相傳晉商專指以商號主為,票號次之。除了幾十年來對票號的商業炒作,割斷歷史陷入的誤區,晉商文化在人文精神上的社會教育意義和歷史價值,對社會文明的貢獻,卻不可思議地被社會選擇性失盲,被熟視無睹。因而對山西商人的商業文化的了解,也應作實事求是的分析,不可一言定論。3,晉商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山西商人更為可貴的是,始終傳承著中國文化秩序的文明延伸,弘揚著中華民族文化內在的"守德勝於守險"的天下觀念。截至目前我對晉商文化的探討,從已經查閱到的文獻史料、資料看,晉商——富有耐人尋味的長城歷史和黃河文化積淀。然而,也是根據寧夏晉商《天成西》早在清朝年間雕刻的一方賀蘭硯受到啟發。因這一圖案和題詞來自古樸典雅的美,是山西商人依託黃河與長城文化的根土,以黃河、月亮、大雁、蘆葦自然特徵的表現形式,充分濃縮了黃河與長城古老文明的蒼茫之美。進而山西商人是以三枝蘆葦象徵天地人和,又以蘆葦十二隻葉片最淺顯的語言形式,代表著一年有十二個月,人生有十二生肖等。山西商人又在拓展"金秋到,雁南飛"十五中秋的民諺中,源於自然,准確的對稱,形象生動的刻畫出一輪明月和一對大雁的雙重思鄉情懷。相形之意賀蘭硯雕刻的"寒汀落雁禾齊秀",是以大雁的最高品節和精神,兼具有著山西商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民族風情。
4,《天成西》商號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逐漸由興旺走向衰敗,到了40年代後期,由於兵荒馬亂和寧夏地方軍閥對商家的不斷壓榨盤剝,晉商們無奈之下忍痛從寧夏的商業統治和壟斷情勢中退出,除「天成西」 、「敬義泰」和「百川匯」勉強支撐到解放後以外,其餘五家先後倒閉。晉商曾在清朝乾隆(1736-1795年)初年至抗日戰爭前(1936年)的200年裡,稱霸寧夏商業市場,但在抗日戰爭的8年裡(1937-1945年),他們卻猶如根深葉茂的參天巨樹傾刻間被連根拔起,迅速結束了其在寧夏的200年霸主地位。《天成西》商號大致經歷了四次嚴重的打擊和摧殘:
4,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是近代中國的三大移民活動。中國晉商文化是得益於黃河與長城文化根土的精神和培養。晉商文化歷經幾百年風雨,是擴大著對中國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因為只有真實不虛的山西商人,是真正發現和創新了黃河與長城文化精神的人文內涵。走西口的人群中,由於山西商人是經過千辛萬苦而成功者,並形成了新的商業群體。中國晉商成功者的榜樣,給走西口的人們帶來的希望,進一步推動了走西口的浪潮,以致走西口成為人們淘金的嚮往之地。中國晉商不但以身作則,形成了一整套經商做人的有效法則和經濟管理制度,也是以其智慧創新了一整套善的思想、善的文化。對中國晉商來說,有許多深孚眾望的山西商人"舞弊情事,百年不遇",當是值得現代社會深思和關注的一個大問題。
B. 陝西歷史
陝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其歷史演變可大致分為史前文明時期、西周時版期、秦權時期、西漢時期、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和民國時期。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陝西的發展進入新的時期。
C. 商洛有幾千年歷史
陝西從西周起,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周族是陝西關中一個古老專的部族,周人以周原(屬寶雞)為活動中心後,就有了文字記事,把卜辭和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後來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周代的古陰陽歷,就是中國最早的歷法。
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橋陵等都記錄印證了陝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
D. 陝西省商務廳的歷史沿革
一、2004年6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陝西省商務廳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組建陝西省商務廳,為主管全省國內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的省政府組成部門。
劃入的職責有:
(一)原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的職責。
(二)原省經濟貿易委員會及其管理的省貿易管理辦公室承擔的內貿管理、對外經濟協調和重要工業品、原材料進出口計劃組織實施、機電產品進出口和口岸管理等職責。
(三)原省發展計劃委員會的農產品進出口計劃組織實施職責。
(四)原省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辦公室的流通體制改革職責。
轉變的職責有:
將原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外商投資促進的具體組織實施工作,劃轉給省經濟技術合作局承擔。
二、2004年6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陝西省經濟技術合作局(省對外開放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組建陝西省經濟技術合作局(陝西省對外開放領導小組辦公室),為省商務廳管理的負責全省招商引資和經濟技術合作工作組織實施工作的部門管理機構。劃入原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的外商投資促進的具體組織實施職責。
三、2009年6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陝西省商務廳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設立省商務廳,為省政府組成部門。
劃入的職責有:
(一)商務部交給地方政府的進出口企業經營資格備案職責。
(二)原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承擔的擬訂本省人員出境就業管理政策並組織實施職責 。
E. 請給我介紹一下陝西商周市的概況
商州市位於中國陝西省東南部 。 面積2672平方千米 。1990年人口51.44萬。漢族為主 。秦始置商縣 ,因境內商山而得名。西漢更名上洛縣。北魏改洛州,北周宣政元年改商州。隋廢州復名上洛郡。唐復設商州 。1913年改商縣 。1988 年設商州市。礦產有煤、鐵、錳、鉛、鋅、螢石、大理石等。用材樹有華山松、油松、白樺、紅白椿樹等,經濟樹有核桃、柿子、板栗、桃、杏、獼猴桃、漆樹等,是陝西省二花、天麻、五味子等中葯材的主要產地之一 。 農產以玉米 、 小麥為主。商芝菜、黑龍口豆腐乾、孝義灣柿餅、獼猴桃醬、杏醬罐頭、鉛白鉛精礦為特產 。 有紫荊文化遺址 、恐龍足跡 、明雙塔、仙娥峰、松雲寺龍松等名勝古跡。
商州市是1988年6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制改設商州市的新興城市,是陝西省的縣級市。它位於陝西省東南部,秦嶺東段南麓,丹江上游。西臨省府西安,東通鄂、豫,南往四川,北達潼(關)華(陰)。全境總面積2672平方公里,全市人口為52.3萬。
商州的歷史悠久,早在大禹治水定九州時就已有名。相傳殷商始祖、虞司徒契即因助禹治水有功,封建於此,迄今已有1770餘年歷史。商州,因境內有商山而得名,又因州城南對龜山,城形如鶴,故有「龜山鶴城」之譽。建制於秦,州名稱始於周。這里自古就是長安城的重要門戶,又地處豫、鄂及東南諸地的交通要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商州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群峰疊巒,四山環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風光嫵媚,四季如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七年間三游商州,留下了「我有商州君未見,清泉白石在胸間」的贊嘆。境內留有紫荊城仰韶文化遺址和聞名遐邇的龍山雙塔、熊耳晚霞、四龍戲珠、闖王山寨、戴雲山溶洞等「八景十觀」,洋溢著商山丹水特有的秀麗和靈氣。新開發的仙娥湖、靜泉山風景旅遊區,以不加雕飾的自然山水成為陝南山地旅遊勝地,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也向人們展現出商州山城獨有的雄奇。
商州人傑地靈。秦為商鞅受封之地,漢為四皓隱居之處。美麗的商山丹水,不僅養育過劉蛻、張海、郭邈山、王煥猷等一代名流,也曾迎接過李白、白居易、韓愈、李自成等歷史名人。
商州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地上有「綠色寶庫」,地下有「黑色寶藏」,深山有珍禽奇獸,川道有雄厚特產。境內有農作物6類20種,以小麥、玉米為主,其次是紅薯、水稻、洋芋。林特產品以核桃、板栗、食用菌、柿子、獼猴桃為主,還有合歡、冬青、紫薇、女貞、香花、玉蘭、馬桂木、白花茶等珍貴觀賞樹種。野生中草葯材多達140餘種,是陝西省天麻、二花、五味子的主要產地。已探明的透閃石、白雲石、鉀長石、螢石等非金屬,黑金屬及金、銀、銅等礦產資源共21種,產地65處。商州還有野生動物50餘種,其中屬國家二三類保護動物各6種。
1995年,商州被國務院確定為內陸對外開放城市。按照陝西省建設漢江工業走廊的總體要求,下世紀將把商州建設成為中等發達城市、西安的「遠郊市」。商州市內基本形成了以市辦工業為主的五大工業體系:即以鉛、鋅、金、煤為龍頭的礦產工業;以水泥為龍頭的建材工業;以氧化鉛、氟鹽為龍頭的化工工業;以針織為龍頭的輕紡工業;以加工釀造為龍頭的食品工業。
如今的商州,商貿、旅遊、金融、保險、倉儲、文化、衛生、教育、游樂等服務和公用設施健全完善,並建成了工業品、生產資料、服裝、瓜果、蔬菜及飲食6大類10個專業的綜合性市場,成為陝南最活躍的商貿中心之一。
F. 著名的陝商
陝西省對外經濟貿易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700多年的西周時期就開始了商業活動。明清時期,陝西商幫作為當時十大商幫之一,曾壟斷中國西部貿易通商達500年之久。
http://www.qinsn.com/News/1/24.html
秦商的率先崛起
陝西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上,陝西曾經長期處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域,《資治通鑒》上講「關中沃野富饒、乃帝王之居」。據了解,包括漢唐盛世在內的十三個王朝曾先後在此建都。
事實上,陝西的輝煌不僅在此,而且還反映在商業上,據專家介紹,在我國明清時期長達500餘年的漫長歲月里,陝西先進的政治文明和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曾經造就一代又一代聲聞天下的巨商大賈,而且還最終形成了一個源遠流長的商業幫派陝西商幫,這一商幫也被成為秦商。
明清時期,當時的中央政府為了鞏固邊防,在陝西等地實行「食鹽開中」、「茶馬交易」、「棉布征實」、「布馬交易」等一系列的特殊經濟政策,而這些為陝西商人的群體的崛起創造了機遇,當時的陝西商人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自己在地域和物產上的優勢,形成了以涇陽、三原為中心,以西北、川、黔、蒙、藏為勢力范圍,輸茶於隴青、販鹽於川黔、鬻布於蘇湖、銷煙於江浙的名震全國的商業資本集團。並以財雄勢宏被尊為「西秦大賈」或「關秦商人」,稱雄中國500年,而且還一度名列我國明清時期十大商幫的前列,和晉商、徽商齊名,就連明末清初科學家宋應星也不得不感慨道「商之有本者,大抵屬秦、晉與徽郡三方之人」,可見陝西商幫在當時的影響。
在明清,南方各地的商幫主要把本地手工業品販往外地換取原材料,以賺取加工利潤的供銷差價,而陝幫商人則不同,由於他們地處中西部地區區域經濟結構的接合部與農牧產品交換中心,長期以來就形成了販運貿易的歷史傳統,這便使他們在明清之際能夠順時趨勢,揚其所長,多以經營起家。當時的不少著名秦商,家裡都有經商傳統。而且在明清『走西口』從事邊境貿易的陝西商人中有許多是『棄儒經商』的士人君子,大量士人學士參與商貿活動,把儒家傳統文化知識應用於經營過程,以智謀取勝。對此明代著名學者顧炎武曾經總結說『關中多豪傑之士,其起家商賈為權利者,大抵崇孝義,尚節概,有古君子之風』。可以說明清之際,一個廣泛會集士、農、工、商各階層人群的陝西商幫,在中國西部貿易通商領域的崛起,完全是陝西幾千年商業經濟及其商業文化歷史積淀的必然產物。
據悉,明清時期,陝西巨商蜂起,而最富盛名的商戶則多來自那些經過世代積累,經過了漫長時間考驗的商賈家族,他們分布在西安周邊的渭南、大荔、韓城等區縣。渭南在明清之間,是備受矚目的明星地區。渭南的趙家、嚴家、柳家、詹家是當時的「關中巨富」、「蓋省財東」,圍繞著他們的眾多商業家族,則是巨龍身上的參差鱗甲。
當時的渭南有諺語雲,孝義的銀子、赤水的蚊子。說的是商賈雲集、富甲天下孝義鎮的鼎盛。「荒歲歌」在清末的陝西廣為流傳,「孝義鎮它本是渭南所管,趙老五也算是關中富漢」,飢寒交迫的人們在絕望之中,把求生的希望寄託在渭南最大的富戶趙家身上———因為趙家的銀錢和糧食,普通人無法想像。「富不過三代」,似乎是一條鐵律,而一個家族的富裕能夠跨於明清兩朝,必有其綿延相繼、世代立足、抵抗衰變的動力。渭南趙家由富而貴,或者竟有一個子孫在科考中一舉奪魁,高居榜首,從而演變為一個「政治家族」。據說,清末小說《官場現形記》的開首即從趙家後代中了狀元寫起,或者有虛構的成分。但作者把趙家當作歷代巨富而貴的「典型」,可見一斑。
據介紹,鼎盛時期的陝西商幫所興建的陝西會館遍布全國,總數多達二百多所,至今全國各地還遺留下不少「陝西會館」、「關中會館」、「西秦會館」建築遺跡。陝西商人最早在異地建築的會館是北京的「關中會館」和河南上蔡的「山陝會館」。到了明朝後期,徽商急劇勃興奪取了秦商不少地盤,但秦商仍然位居其次。進入清代後,雖然晉商憑借與清廷的特殊關系和票號的雄厚財力而跳躍發展,但秦商仍是與之分庭抗禮的重要商幫。
事實上,在陝西商幫的經營模式中,也遇到了與今天十分相似的歷史環境。古老的陝西商人「坐在家裡,把千里之外的錢掙了回來」,他們主要採取了財東出資,掌櫃經營的合夥經營模式,然後利潤分成,這種合夥制經營體制,與我們現在的國企改革有些相似。
秦商的歷史貢獻
明清時期,陝西商人和山西商人攜手壟斷了中國中西部貿易通商達五百年之久,製造了中國西部商品經濟的神話,令今天的陝西人抱愧不已。
當時,山西與陝西商人為了對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鄰省之好,互相結合,人們通常把他們合稱為「西商」或是「山秦商幫」。西商在明代前期的勢力很大,他們從經營鹽業中獲得了大量的厚利,可惜利益的原因使他們內部開始分化,陝西鹽商與山西鹽商分道揚鑣,最終陝西鹽商到了長足發展,這也為陝西商幫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
據介紹,陝西商幫作為主要從事邊境貿易的西部商業資本集團,對我國西部經濟在明清時代的初步開發發揮過巨大的歷史推動作用,在明代200年多年裡,蘭州、西寧等邊茶、邊布、邊鹽以及葯材、皮貨貿易基本上被秦商壟斷。明代輸茶入藏的四川南路邊茶貿易也操縱在秦商之手,由於他們的活動使康定由一個小山村變為「番夷總匯」的商業重地,陝西商人聚居的「陝西街」是當時康定最熱鬧的商業街。清朝以後,秦商向四川腹地進軍,在清初百餘年間幾乎掌握了四川的金融命脈,並進而壟斷了四川井鹽生產資本總量的八成以上,以後又隨著經營川鹽入黔把勢利擴張到雲貴各處。在北部漢蒙邊地上陝西商人通過「布馬交易」把貿易觸角深入到伊克昭蒙各旗,並逐漸成為「旗地經濟的實際掌握者」,依靠這一優勢地位,他們又一手培植了以皮貨貿易為特色的明清陝北經濟。
在清代,陝西商幫無論是經營范圍,還是經濟實力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他們在鹽、茶、布、煙、木、葯、皮、雜、金融等諸多行業較之明代有了蓬勃發展,經營地域北到烏魯木齊、伊犁,南到佛山、上海等地,並且擺脫了明代從屬政府需求的被動局面,真正把自身發展安放在了順應商品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上,基本達到了其發展的鼎盛時期。
而隨著陝西商人的不斷成功,大量貨幣資本流回陝西,直接推動了陝西本土商品經濟的發展。清代陝西布業的急劇勃興,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並且由於陝西商人在秦巴山區的生產性投資,使那裡的礦冶、採伐、造紙等行業迅速發展,使得秦巴山區成為我國較早產生內生性資本主義萌芽的地區之一。正是這些原因使得陝西成為明清500年間的全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
如今,能夠見證當年陝西商幫興盛的歷史遺跡除了遺存在全國各地的「陝西會館」或者「山陝會館」外,最有名的恐怕就是散存於渭北澄城、白水、韓城一帶的拴馬樁了,據說,這些被史學家稱之為「地上兵馬俑」的拴馬樁正是當時秦商鼎盛時期的財富象徵。
秦商的榮辱觀與創業精神
從陝商的「老規程」(店規)、「老話」里可以看出,老陝商的榮辱觀既符合陝西人的性情,也適合工商業活動的需要。
「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到自己爬」。這句話在陝西農村普遍流傳,經久適用。「生意要勤快,切勿懶惰,懶惰百事廢;用度要節儉,切勿奢華,奢華則錢財竭」。老陝商將艱苦創業、艱苦奮斗、勤儉節約、艱苦樸素,反對鋪張浪費提高到興衰成敗的高度,這種精神和傳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也是陝西人的突出特點之一。
「椎埋去就,與時俯仰,變化有概」。以智求財,深謀遠慮是陝西人求財的老傳統。正如兵家所提倡的「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老陝商具有「關隴軍人」宏大氣魄,比較善於研究市場變化的規律,從大處著眼,謀大局,首先取得戰略優勢。
「貨真價實好為商,假冒偽劣難久長」。陝西商人不欺不詐,隨行就市,按質論價,正因為如此,陝西商人被譽為「人硬、貨硬、脾氣硬」的「三硬商人」。在布匹行,陝西商人提供的貨物質量優良,貨真價實,信譽卓著,購銷兩旺,貨敞其流,素有「關中賈來價更高」之稱。
抓住機遇,與時俱進是陝商可貴的歷史品格。春秋戰國時期,陝西商人抓住諸侯對貿易實行自由放任的政策機遇,以商求富,迅速迎來發展的第一次浪潮;隋唐時期,陝西商人抓住政府實行開明政治,對外開放的政策機遇,充分利用絲綢之路的便利條件,形成了大發展的第二次浪潮;明清時期,陝商在陝西地處邊陲的不利條件下,卻能抓住明清政府對陝西實行「食鹽開中」「茶馬交易」「隨軍貿易」的政策機遇,乘勢而興,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形成的商人集團,以「秦晉大賈」「山陝商人」的雄渾氣勢,壟斷中國東西部貿易通商達500年之久。
不畏艱險,闖盪天涯的開拓精神是陝商數百年馳騁四方的秘笈。西部高山巨川,黃塵漫天,生活艱苦。南方商人長期視為畏途。艱苦的自然環境,卻不能阻擋陝西商人經商致富的腳步。他們上入甘,下進川,販賤鬻貴,為家鄉掙得財高北斗。道光年間,趙熙出使新疆,走到千里戈壁「一道泉」的地方,唯見有一瓦屋招待行旅,進店問老闆,乃知為一陝西三原人,年輕時隨軍貿易流落於此,在茫茫戈壁上獨自生存了30多年,並娶有妻室,成為瀚海戈壁唯一的一戶人家,所以叫「一道泉」。寸草不生、飛沙走石的千里戈壁尚且有陝西商人的裊裊炊煙,試問還有什麼樣的艱難險阻能夠阻擋陝西人求富的腳步呢?
不辭勞苦,奮志經營的創業精神和恪守本職,堅忍不拔的敬業精神是陝商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人生最苦為行商,異地求財,客地經商,困難和艱辛自不在話下。清代乾隆年間,成都的陝商欲修築「陝西會館」,卻遭到當地士人的阻撓,言說會館可蓋,但不許動用當地一抔黃土,以免風水外泄。陝商毅然回到自己的故鄉西安、同州府,經千里巴蜀古道,硬是背著一口袋一口袋家鄉的黃土,在四川蓋了華麗的陝西會館。明末清初陝西大商人孫豹人,在揚州做鹽商,三年之間三致千金,後來一邊業賈,一邊讀書,成為陝西有名詩人。康熙二十八年召試博學鴻儒科,授官內閣中書銜,豹人固辭,曰「吾僑居廣陵(揚州)數十年饕餮待我,使我官京師,不令舉家餓死乎?」辭官歸商,寧吏也賈,很是表現了陝商的敬業精神。
誠實經營,恪守賈道的求實誠信精神體現了陝商長線遠鶴,功在持久的穩健經營作風。陝西富平漢代以來就有一個叫「直鎮」的市鎮,做生意一言九鼎,不言二價,故曰「直鎮」。三原商人梁選橡業賈淮揚時,守支鹽場歷來有制,「按資次支給」,有險狡之徒規利往外別創一法名曰「超掣」,即通過賄賂上下而超越原定順序率先支鹽,因其獲利尋常以倍,「一時鄉人爭先為超掣,咸來邀公,公不可,曰『善賈者不獲近利,善保者不身嘗法,以若所為利即厚孰於資斧,吾何必舍吾自然而圖未必然。且鹽與它賈異名,雖兩交而實關三尺,吾謹守之,視若曹之敗也』。未幾,首事險狡以亂制服法,公乃始大策」。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G. 著名的陝商有哪些
著名的陝商分布在西安周邊的渭南、大荔、韓城等區縣。渭南在明清之間,是備受矚目的內明星地區。
渭南的容趙家、嚴家、柳家、詹家是當時的「關中巨富」、「蓋省財東」,圍繞著他們的眾多商業家族,則是巨龍身上的參差鱗甲。
H. 陝西的歷史朝代和喜歡原因
陝西從西周起,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周族是陝西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周人以周原(寶雞)為活動中心後,就有了文字記事,把卜辭和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後來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周代的古陰陽歷,就是中國最早的歷法。
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橋陵等都記錄印證了陝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
折疊陝北塞外
陝北是中國現代革命聖地。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斗過13年,留下了大批寶貴的革命文物、革命紀念地和豐富的精神財富——陝北革命精神。
境內的革命文物達140多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延安市區內的鳳凰山舊址、楊家嶺舊址、棗園舊址、王家坪舊址、子長縣瓦窯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舊址)等國家級保護文物。省級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區內的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南泥灣舊址,吳起縣、志丹縣、子長縣、安塞縣革命舊址、舊居、劉志丹陵園、謝子長陵園、洛川縣馮家村「洛川政治局會議舊址」等。陝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繩結區域」。
從商周時代起,鬼方,獫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盧水胡,鮮卑,氐,突厥,黨項,羌,女真,蒙古,滿等少數民族先後走上這塊歷史舞台,從而演出了一幕幕歷史變遷的活劇。陝北成為中原華夏民族(漢代以後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融合與交流,形成了以漢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文化個性。秦漢以前,陝北一直是畜牧區。西漢以後,農耕業才大量發展,成為半農半牧區。一直到隋唐時期,陝北南界的黃龍山仍然是農耕區和半農半牧區的天然分界線,這種狀況在宋代以後才逐漸有所改變。
戰國時代秦國大將蒙恬,秦朝時代秦始皇長子扶蘇都曾經駐守這里,並且修築長城,留下了中國古代邊防的豐富的歷史和人文遺跡;而作為革命聖地,陝北又是新中國的發祥地和革命精神的象徵。
折疊關中中原
西秦文化,是中國西部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從上古時代藍田猿人,到中華文明的發源華胥古國,再到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三皇」,從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定都豐鎬、秦王朝的建立、漢隋唐帝國的延續,再至近代的西安事變,一直到國家在西安宣布實施西部大開發。
折疊陝南楚蜀
中部和西部為蜀文化,東部為秦、楚文化;是漢族重要的發祥地。劉邦曾被封為漢中王,漢朝因此得名,漢族也因此得名。劉備曾在漢中稱王,因此劉備政權被稱作「蜀漢」。
陝西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大約在80~120萬年前,關中地區的藍田猿人和陝南漢中龍崗寺人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開始製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採集果實和狩獵鳥獸。龍崗寺舊石器在地質年代為中更新世早期,絕對年代距今120萬年以上(見《人民日報》1992年2月10日第四版),早於藍田猿猴人遺址,是迄今發現陝西最早的舊石器文化,龍崗寺舊石器遺址被譽為是「亞洲三大舊石器遺址之一」。
折疊方言
陝西分為三大方言區:關中方言區(屬中原官話區)、陝北方言區(屬晉語區)、陝南方言區(屬西南官話區)。
關中話,它又分為西安方言、關中方言東府話和關中方言西府話,它是西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關中話有很多古漢語的影子,是中國最古老的語言。古代關中話是中國的官話。[5]
陝北晉語蘊含著豐富的方言資源。陝北晉語在語音、詞彙、語法上都與毗鄰的中原官話有顯著區別,顯示出了獨特的地域特徵。
陝南方言是西南官話(俗稱四川話),包括漢中、安康等地。
此外,清朝初期,由於「湖廣填四川」而遷徙到四川、陝南一帶廣東話(客家話),流行於商洛一帶。
I. 有哪些著名的陝商
陝西省對外經濟貿易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700多年的西周時期就開始了商業活動。明清時期,陝西商幫作為當時十大商幫之一,曾壟斷中國西部貿易通商達500年之久。
http://www.qinsn.com/News/1/24.html
秦商的率先崛起
陝西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上,陝西曾經長期處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域,《資治通鑒》上講「關中沃野富饒、乃帝王之居」。據了解,包括漢唐盛世在內的十三個王朝曾先後在此建都。
事實上,陝西的輝煌不僅在此,而且還反映在商業上,據專家介紹,在我國明清時期長達500餘年的漫長歲月里,陝西先進的政治文明和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曾經造就一代又一代聲聞天下的巨商大賈,而且還最終形成了一個源遠流長的商業幫派陝西商幫,這一商幫也被成為秦商。
明清時期,當時的中央政府為了鞏固邊防,在陝西等地實行「食鹽開中」、「茶馬交易」、「棉布征實」、「布馬交易」等一系列的特殊經濟政策,而這些為陝西商人的群體的崛起創造了機遇,當時的陝西商人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自己在地域和物產上的優勢,形成了以涇陽、三原為中心,以西北、川、黔、蒙、藏為勢力范圍,輸茶於隴青、販鹽於川黔、鬻布於蘇湖、銷煙於江浙的名震全國的商業資本集團。並以財雄勢宏被尊為「西秦大賈」或「關秦商人」,稱雄中國500年,而且還一度名列我國明清時期十大商幫的前列,和晉商、徽商齊名,就連明末清初科學家宋應星也不得不感慨道「商之有本者,大抵屬秦、晉與徽郡三方之人」,可見陝西商幫在當時的影響。
在明清,南方各地的商幫主要把本地手工業品販往外地換取原材料,以賺取加工利潤的供銷差價,而陝幫商人則不同,由於他們地處中西部地區區域經濟結構的接合部與農牧產品交換中心,長期以來就形成了販運貿易的歷史傳統,這便使他們在明清之際能夠順時趨勢,揚其所長,多以經營起家。當時的不少著名秦商,家裡都有經商傳統。而且在明清『走西口』從事邊境貿易的陝西商人中有許多是『棄儒經商』的士人君子,大量士人學士參與商貿活動,把儒家傳統文化知識應用於經營過程,以智謀取勝。對此明代著名學者顧炎武曾經總結說『關中多豪傑之士,其起家商賈為權利者,大抵崇孝義,尚節概,有古君子之風』。可以說明清之際,一個廣泛會集士、農、工、商各階層人群的陝西商幫,在中國西部貿易通商領域的崛起,完全是陝西幾千年商業經濟及其商業文化歷史積淀的必然產物。
據悉,明清時期,陝西巨商蜂起,而最富盛名的商戶則多來自那些經過世代積累,經過了漫長時間考驗的商賈家族,他們分布在西安周邊的渭南、大荔、韓城等區縣。渭南在明清之間,是備受矚目的明星地區。渭南的趙家、嚴家、柳家、詹家是當時的「關中巨富」、「蓋省財東」,圍繞著他們的眾多商業家族,則是巨龍身上的參差鱗甲。
當時的渭南有諺語雲,孝義的銀子、赤水的蚊子。說的是商賈雲集、富甲天下孝義鎮的鼎盛。「荒歲歌」在清末的陝西廣為流傳,「孝義鎮它本是渭南所管,趙老五也算是關中富漢」,飢寒交迫的人們在絕望之中,把求生的希望寄託在渭南最大的富戶趙家身上———因為趙家的銀錢和糧食,普通人無法想像。「富不過三代」,似乎是一條鐵律,而一個家族的富裕能夠跨於明清兩朝,必有其綿延相繼、世代立足、抵抗衰變的動力。渭南趙家由富而貴,或者竟有一個子孫在科考中一舉奪魁,高居榜首,從而演變為一個「政治家族」。據說,清末小說《官場現形記》的開首即從趙家後代中了狀元寫起,或者有虛構的成分。但作者把趙家當作歷代巨富而貴的「典型」,可見一斑。
據介紹,鼎盛時期的陝西商幫所興建的陝西會館遍布全國,總數多達二百多所,至今全國各地還遺留下不少「陝西會館」、「關中會館」、「西秦會館」建築遺跡。陝西商人最早在異地建築的會館是北京的「關中會館」和河南上蔡的「山陝會館」。到了明朝後期,徽商急劇勃興奪取了秦商不少地盤,但秦商仍然位居其次。進入清代後,雖然晉商憑借與清廷的特殊關系和票號的雄厚財力而跳躍發展,但秦商仍是與之分庭抗禮的重要商幫。
事實上,在陝西商幫的經營模式中,也遇到了與今天十分相似的歷史環境。古老的陝西商人「坐在家裡,把千里之外的錢掙了回來」,他們主要採取了財東出資,掌櫃經營的合夥經營模式,然後利潤分成,這種合夥制經營體制,與我們現在的國企改革有些相似。
秦商的歷史貢獻
明清時期,陝西商人和山西商人攜手壟斷了中國中西部貿易通商達五百年之久,製造了中國西部商品經濟的神話,令今天的陝西人抱愧不已。
當時,山西與陝西商人為了對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鄰省之好,互相結合,人們通常把他們合稱為「西商」或是「山秦商幫」。西商在明代前期的勢力很大,他們從經營鹽業中獲得了大量的厚利,可惜利益的原因使他們內部開始分化,陝西鹽商與山西鹽商分道揚鑣,最終陝西鹽商到了長足發展,這也為陝西商幫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
據介紹,陝西商幫作為主要從事邊境貿易的西部商業資本集團,對我國西部經濟在明清時代的初步開發發揮過巨大的歷史推動作用,在明代200年多年裡,蘭州、西寧等邊茶、邊布、邊鹽以及葯材、皮貨貿易基本上被秦商壟斷。明代輸茶入藏的四川南路邊茶貿易也操縱在秦商之手,由於他們的活動使康定由一個小山村變為「番夷總匯」的商業重地,陝西商人聚居的「陝西街」是當時康定最熱鬧的商業街。清朝以後,秦商向四川腹地進軍,在清初百餘年間幾乎掌握了四川的金融命脈,並進而壟斷了四川井鹽生產資本總量的八成以上,以後又隨著經營川鹽入黔把勢利擴張到雲貴各處。在北部漢蒙邊地上陝西商人通過「布馬交易」把貿易觸角深入到伊克昭蒙各旗,並逐漸成為「旗地經濟的實際掌握者」,依靠這一優勢地位,他們又一手培植了以皮貨貿易為特色的明清陝北經濟。
在清代,陝西商幫無論是經營范圍,還是經濟實力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他們在鹽、茶、布、煙、木、葯、皮、雜、金融等諸多行業較之明代有了蓬勃發展,經營地域北到烏魯木齊、伊犁,南到佛山、上海等地,並且擺脫了明代從屬政府需求的被動局面,真正把自身發展安放在了順應商品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上,基本達到了其發展的鼎盛時期。
而隨著陝西商人的不斷成功,大量貨幣資本流回陝西,直接推動了陝西本土商品經濟的發展。清代陝西布業的急劇勃興,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並且由於陝西商人在秦巴山區的生產性投資,使那裡的礦冶、採伐、造紙等行業迅速發展,使得秦巴山區成為我國較早產生內生性資本主義萌芽的地區之一。正是這些原因使得陝西成為明清500年間的全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
如今,能夠見證當年陝西商幫興盛的歷史遺跡除了遺存在全國各地的「陝西會館」或者「山陝會館」外,最有名的恐怕就是散存於渭北澄城、白水、韓城一帶的拴馬樁了,據說,這些被史學家稱之為「地上兵馬俑」的拴馬樁正是當時秦商鼎盛時期的財富象徵。
秦商的榮辱觀與創業精神
從陝商的「老規程」(店規)、「老話」里可以看出,老陝商的榮辱觀既符合陝西人的性情,也適合工商業活動的需要。
「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到自己爬」。這句話在陝西農村普遍流傳,經久適用。「生意要勤快,切勿懶惰,懶惰百事廢;用度要節儉,切勿奢華,奢華則錢財竭」。老陝商將艱苦創業、艱苦奮斗、勤儉節約、艱苦樸素,反對鋪張浪費提高到興衰成敗的高度,這種精神和傳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也是陝西人的突出特點之一。
「椎埋去就,與時俯仰,變化有概」。以智求財,深謀遠慮是陝西人求財的老傳統。正如兵家所提倡的「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老陝商具有「關隴軍人」宏大氣魄,比較善於研究市場變化的規律,從大處著眼,謀大局,首先取得戰略優勢。
「貨真價實好為商,假冒偽劣難久長」。陝西商人不欺不詐,隨行就市,按質論價,正因為如此,陝西商人被譽為「人硬、貨硬、脾氣硬」的「三硬商人」。在布匹行,陝西商人提供的貨物質量優良,貨真價實,信譽卓著,購銷兩旺,貨敞其流,素有「關中賈來價更高」之稱。
抓住機遇,與時俱進是陝商可貴的歷史品格。春秋戰國時期,陝西商人抓住諸侯對貿易實行自由放任的政策機遇,以商求富,迅速迎來發展的第一次浪潮;隋唐時期,陝西商人抓住政府實行開明政治,對外開放的政策機遇,充分利用絲綢之路的便利條件,形成了大發展的第二次浪潮;明清時期,陝商在陝西地處邊陲的不利條件下,卻能抓住明清政府對陝西實行「食鹽開中」「茶馬交易」「隨軍貿易」的政策機遇,乘勢而興,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形成的商人集團,以「秦晉大賈」「山陝商人」的雄渾氣勢,壟斷中國東西部貿易通商達500年之久。
不畏艱險,闖盪天涯的開拓精神是陝商數百年馳騁四方的秘笈。西部高山巨川,黃塵漫天,生活艱苦。南方商人長期視為畏途。艱苦的自然環境,卻不能阻擋陝西商人經商致富的腳步。他們上入甘,下進川,販賤鬻貴,為家鄉掙得財高北斗。道光年間,趙熙出使新疆,走到千里戈壁「一道泉」的地方,唯見有一瓦屋招待行旅,進店問老闆,乃知為一陝西三原人,年輕時隨軍貿易流落於此,在茫茫戈壁上獨自生存了30多年,並娶有妻室,成為瀚海戈壁唯一的一戶人家,所以叫「一道泉」。寸草不生、飛沙走石的千里戈壁尚且有陝西商人的裊裊炊煙,試問還有什麼樣的艱難險阻能夠阻擋陝西人求富的腳步呢?
不辭勞苦,奮志經營的創業精神和恪守本職,堅忍不拔的敬業精神是陝商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人生最苦為行商,異地求財,客地經商,困難和艱辛自不在話下。清代乾隆年間,成都的陝商欲修築「陝西會館」,卻遭到當地士人的阻撓,言說會館可蓋,但不許動用當地一抔黃土,以免風水外泄。陝商毅然回到自己的故鄉西安、同州府,經千里巴蜀古道,硬是背著一口袋一口袋家鄉的黃土,在四川蓋了華麗的陝西會館。明末清初陝西大商人孫豹人,在揚州做鹽商,三年之間三致千金,後來一邊業賈,一邊讀書,成為陝西有名詩人。康熙二十八年召試博學鴻儒科,授官內閣中書銜,豹人固辭,曰「吾僑居廣陵(揚州)數十年饕餮待我,使我官京師,不令舉家餓死乎?」辭官歸商,寧吏也賈,很是表現了陝商的敬業精神。
誠實經營,恪守賈道的求實誠信精神體現了陝商長線遠鶴,功在持久的穩健經營作風。陝西富平漢代以來就有一個叫「直鎮」的市鎮,做生意一言九鼎,不言二價,故曰「直鎮」。三原商人梁選橡業賈淮揚時,守支鹽場歷來有制,「按資次支給」,有險狡之徒規利往外別創一法名曰「超掣」,即通過賄賂上下而超越原定順序率先支鹽,因其獲利尋常以倍,「一時鄉人爭先為超掣,咸來邀公,公不可,曰『善賈者不獲近利,善保者不身嘗法,以若所為利即厚孰於資斧,吾何必舍吾自然而圖未必然。且鹽與它賈異名,雖兩交而實關三尺,吾謹守之,視若曹之敗也』。未幾,首事險狡以亂制服法,公乃始大策」。
J. 陝西商幫是怎樣崛起的
就那樣崛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