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

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

發布時間:2021-02-24 17:20:41

❶ 宋慶齡故居的故居大事記

2005年1月27日
故居舉行「鮮花代門票」紀念宋慶齡同志誕辰112周年活動。2005年1月27日,是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誕辰112周年紀念日。為了緬懷這位二十世紀的偉大女性,弘揚宋慶齡精神,展現故居作為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窗口」,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教育活動的課堂和培養愛國情感、培育民族精神重要陣地的與時俱進的風采,故居管理中心經過精心策劃、籌備,與廣東東莞市傷殘青年協會在宋慶齡故居聯合舉辦了以鮮花代門票的「鮮花寄託深切思念」紀念活動。上午9時起,數百名各界人士來到宋慶齡雕像前獻花;觀看和平鴿放飛;參觀反映故居自開放以來,22年在宋慶齡基金會的領導下,秉承宋慶齡的崇高精神,積極拓展故居的社會功能,不斷發展各項事業的《繼承 開拓 發展紀念宋慶齡同志誕辰112周年》展覽和宋慶齡生平事跡展及故居原狀陳列展。
同日,在宋慶齡故居還舉行了《宋慶齡偉大光榮的一生》(個性化郵票120枚)和《宋慶齡同志雕像》郵資明信片首次發行新聞發布會以及設計者方軍先生現場簽售活動。
宋慶齡基金會黨組書記、副主席俞貴麟、黨組副書記、副主席叱利群出席了紀念活動。
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7個國家級新聞媒體和北京晚報、解放日報等4個地方新聞媒體進行了新聞報道,數十家網站轉發了新華社的通訊稿。
2004年1月27日
今天是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誕辰111周年紀念日。上午,宋慶齡故居與廣東東莞市傷殘青年協會在宋慶齡故居聯合舉辦了以鮮花代門票的鮮花寄託永遠的思念紀念活動。首都各界人士前來宋慶齡塑像前鞠躬、獻花。特邀嘉賓們還鄭重地在題有宋慶齡同志台灣必須永久地回到我們偉大祖國的懷抱中來的話語條幅上留下了表示中國人民決心的鮮紅指紋。並舉行了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珍品展揭幕儀式,組織了座談。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周鐵農同志前來為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珍品展揭幕。這些展品是宋慶齡故居從館藏文物中精選出來的,其中包括宋慶齡同志珍藏的孫中山先生18周歲時的照片和宋慶齡同志親手製作的鵝毛扇以及為孫中山繪的手形等70餘件文物。
傅涯同志和馬鴻志女士還向大家展示了宋慶齡同志當年贈送給她們的書信、禮物,當場將這些收藏了多年的
心愛之物捐贈給了故居。熱心人士馮帥先生、王晚瑩女士為宋慶齡故居印製孫、宋珍品展的相關宣傳品捐贈了專款。東北籍畫家傅雲超先生向宋慶齡故居贈送了精心創作的油畫《宋慶齡》。中共中央宣傳部陳高欽教授將自己鐫刻的宋慶齡故居石章敬獻給故居。
叱利群同志,全國僑聯原主席庄炎林同志,全國僑聯原副主席林麗韞同志分別向有關人士和單位頒發了榮譽證書。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等11個國家級新聞媒體和北京日報、上海東方衛視等11個地方新聞媒體進行了新聞報道。北京電視台、北京晨報、北京晚報、新京報等也從不同側面作了相關報道。
2004年2月4日
應宋慶齡基金會邀請,經國務院台辦批准,由台灣十大傑出青年基金會副董事長黃茂雄率領的台灣大學生參訪團一行150人下午到宋慶齡故居參觀。宋慶齡故居何大章同志與台灣參訪團代表互贈禮物作為此次友訪的紀念,並在故居東廣場集體合影留念。之後,參訪團學生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觀了故居,聽取了工作人員的講解,認真參觀了展陳的孫中山、宋慶齡的珍貴文物圖片,聆聽了何大章同志的介紹。通過此次參觀,增進了台灣大學生對祖國大陸的親切感情。
2004年2月25日
基金會黨組對故居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聘任林洛晏為宋慶齡故居管理中心主任(法人代表),何大章兼任故居管理中心副主任,續聘智剛、宋春燕為故居管理中心副主任。
2004年2月26日故居成立由中心主任任組長、中心副主任任副組長、各部門負責人參加有安全領導小組,認真落實北京市和有關部門加強文博、旅遊單位安全工作和防禽流感工作的文件精神,加大了安全工作力度,切實做好禽流感防控工作,取得了好的成效。
2004年2月27日
為慶祝三八婦女節,中央統戰部婦委會、宋慶齡基金會婦工委聯合組織統戰部機關全體女職工,在京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及統戰系統女工代表近200名餘人,來到宋慶齡故居參觀並舉行慶祝活動。出席此次活動的有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叱利群同志,統戰部副秘書長林智敏同志,中直工委宣傳部崔欽華、張紅梅同志等,叱利群、林智敏同志並講了話,林智敏副秘書長還代表婦女同胞向宋慶齡故居贈送了一尊像征團結、昌盛的銅鼎。
2004年4月5日
澳門中山文化交流團一行19人上午來故居參觀,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叱利群同志在宋慶齡故居會見了代表團團長黃世興先生一行,雙方各自介紹了有關情況,並就有關孫中山、盧慕貞等人在澳門的文物和活動遺址的保護和收集、整理問題進行了交流、探討。雙方互贈禮物作為紀念。澳方表達了願與我會合作的願望,表示將為祖國統一作出積極的努力。
2004年4月6日
上午,故居聘請、組成專家小組對申報中層幹部的6名同志進行了競聘考評,拉開了故居全員聘用工作的序幕。競聘考評工作由宋慶齡故居管理中心主任林洛晏同志主持。
2004年4月9日
宋慶齡生前秘書杜述周同志於2月28日辭世。臨終前,杜述周同志將珍藏的宋慶齡文物及有關資料、信件700餘件捐贈給了故居,主要有孫中山先生的帽子,宋慶齡同志的酒等珍貴文物。為了表達對他的思念,4月9日上午在宋慶齡故居舉行了杜述周同志追思會,出席此次追思會的有宋慶齡基金會李寧秘書長,杜述周同志的親屬,宋慶齡同志生前好友以及與杜述周同志親密接觸的各界人士。李寧秘書長在會上講了話,充分肯定了杜述周同志的高尚品格及其家屬對文物的熱愛,並代表宋慶齡基金會向杜述周同志的家屬頒發了捐贈證書。宋慶齡故居將杜述周同志捐贈的文物准備了一次非常精彩的展覽,在宋慶齡故居聽雨屋展出,展時半個月。此外,數家媒體也對杜述周同志追思會的情況作了相關報道。
2004年5月13日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董保華一行來故居參觀,林洛晏、何大章、智剛等同志陪同參觀,何大章同志介紹了故居情況。
2004年5月29日
為紀念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逝世23周年,宋慶齡故居於上午9:30在南樓舉行了《宋慶齡書信集(續編)》首發式,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張文康同志代表基金會向宋慶齡雕像敬獻了花籃。首發式座談會由李寧秘書長主持,基金會副主席張文康同志參加了座談並講了話,參加首發式的還有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叱利群同志,上海宋慶齡基金會副秘書長、中國福利會代表瀋海平,人民出版社總編室主任柏裕江等。宋慶齡基金會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慶齡書信集(續編)>>;主編何大章同志詳細介紹了此書的編輯出版情況,<<宋慶齡書信集(續編)>>;由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福利會、上海宋慶齡陵園管理處聯合編輯出版。上海宋慶齡陵園代表劉國友、編譯沈蘇儒、毛國華教授,原宋慶齡同志警衛秘書靳山旺,宋慶齡同志生前好友傅涯、戴愛蓮、蘇菲等,也在座談會上先後發言,表達了對宋慶齡同志的深切懷念。
2004年6月1日
上午,宋慶齡故居與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新街口街道辦事處共同舉辦六一兒童節慶祝活動。出席此次活動的有宋慶齡生前好友蘇菲、中村京子女士,西城區副區長楊義春和區政府有關部門以及新街口街道辦事處領導,宋慶齡故居林洛晏等同志以及少年兒童教育專家。活動的主要內容有鴉兒胡同小學、東教場小學的百餘名學生入隊宣誓儀式及節目表演,西城區蘭瑩藝術培訓學校的舞蹈表演,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的科普展教咨詢,新街口街道辦事處司法所的有獎法律知識競賽,尋找宋奶奶生前關愛過的孩子活動啟動儀式等。樂百氏集團北京辦事處為孩子們准備了節日禮物。深圳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為孩子們准備了遮陽帽,並捐贈了青少年教育軟體。楊義春、林洛宴同志並為捐贈單位頒發了捐贈證書。
2004年6月4日
圍繞中央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決定精神,下午在宋慶齡故居南樓舉辦了由基金會俞貴麟、叱利群副主席、李寧秘書長帶隊,基金會和故居全體員工參加的德育教育知識培訓講座。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年清教授圍繞文化與道德兩個方面內容為大家上了一堂生動而有意義的思想道德教育課。員工們受益匪淺。
2004年6月7日
由宋慶齡基金會主辦,宋慶齡故居、魯迅博物館、郭沫若紀念館、老舍紀念館、茅盾故居、梅蘭芳紀念館等六家名人紀念館聯合推出的中國世紀名人赴新加坡、馬來西亞巡展於今天下午在宋慶齡故居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聯合組團於6月11日和6月18日分別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舉辦展覽。出席發布會的有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叱利群同志,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宋貴倫同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主辦方代表許普林先生及六館負責人。宋慶齡基金會吳存瑜同志主持,叱利群、宋貴倫同志在新聞發布會上講了話,巡展團團長何大章同志也在會上發了言。許普林先生向大家介紹了將在新、馬兩地展覽的有關情況。此外,世紀名人後裔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也出席了發布會。數家新聞媒體記者對發布會情況及時作了報道。
2004年6月11日
中國世紀名人赴新加坡、馬來西亞巡展在新加坡首場開幕,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叱利群同志到場為開幕式剪綵,展團團長何大章等在開幕式上講了話。展覽期間,舉辦了兩次講座介紹宋慶齡生平情況。
2004年6月17日
上午,宋慶齡故居主任林洛晏等領導同志、相關部門負責人與應邀的周邊學校老師代表在故居舉行了宋慶齡故居向本市部分學校和幼兒園捐贈圖書及教學光碟的活動。共計捐贈圖書《百日識千字》一千餘冊、《宋慶齡日本基金會明信片》六百多套、《今日中國》雜志中英文版六百餘本、《教育成功之路》課程VCD四十多套。
2004年6月18日
中國世紀名人赴新加坡、馬來西亞巡展第二場展覽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開幕,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叱利群同志到場剪綵並講了話,宋慶齡基金會吳存瑜同志,展團團長何大章同志以及六館負責人等也出席了開幕式。巡展期間,分別在吉隆坡、檳城兩地舉辦講座介紹宋慶齡同志生平等有關情況。
2004年7月5日
烏克蘭外長夫人一行到故居參觀,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叱利群攜聯絡部等同志到宋慶齡故居接待。烏外長夫長認真聽取了故居何大章同志的介紹,並通過參觀故居了解了宋慶齡的歷史事跡和社會活動,表達了對宋慶齡的敬仰。
2004年7月20日
《宋慶齡和她的姐妹與美國威斯里安學院》展覽開幕式在宋慶齡故居舉行,與會的代表有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俞貴麟同志等,以及市委宣傳部宋貴倫同志,商務部代表張少剛同志和威斯里安學院凱瑟琳女士。宋慶齡基金會吳存瑜同志主持會議,基金會領導與威斯里安院方代表分別就此次展覽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並為此次展覽剪綵。多家媒體對展覽開幕式的情況作了詳細報道。
2004年7月28日
《宋慶齡和她的姐妹與美國威斯里安學院》在宋慶齡故居正式展出,展期一個月,至8月28日結束。
2004年8月10日
宋慶齡基金會研究中心研究室邵群同志順利通過宋慶齡基金會組織的英語考試,被選送去美國威斯里安學院學習。
2004年8月23日
宋慶齡基金會原主席黃華同志在宋慶齡故居南樓會見了日本仁木富梅子率領第七次中國山地教育支援會,教育交流團一行。
2004年9月3日
經宋慶齡基金會批准,宋慶齡故居成立了工會籌備小組。上午,在籌備小組的組織與基金會劉炳仁同志的監督下,故居進行了公開選舉、民主選舉,採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以全體參會人員的過半數共同推選出故居智剛同志擔任工會主席,張瑞革、李建成兩位同志擔任工會委員。並同時推選出經費監督委員會主任宋春燕,委員錢曄、沈斌兩位同志。之後,基金會劉炳仁同志就工會方面的工作作了簡要講話,對故居成立工會表示祝賀。
2004年9月11日
歐美使館40人左右到宋慶齡故居參觀。
2004年9月15日
西城區旅遊局在宋慶齡故居舉行政協委員會議,故居林洛宴同志,何大章同志,智剛同志到會參加。
2004年9月17日
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工作小組到宋慶齡故居檢查教育基地開展工作情況,宋慶齡故居宋春燕等同志參加。
2004年9月27日
印度大使館一行代表到宋慶齡故居商談印度郵票展事宜,擬定於10月1日至10月7日在宋慶齡故居舉行為期7天的郵票展。
2004年9月29日
下午,為慶祝建國55周年,由宋慶齡基金會組織,宋慶齡故居及其他各隸屬單位共同參加的文藝聯歡會在東城區文化館舉行,宋慶齡故居智剛、宋春燕等同志自創了詩朗誦《永遠的太陽》,為晚會爭添了獨特的文化氣息。
2003年1月7日
1923年夏,孫中山、宋慶齡參加中國第一架飛機的試飛時駕駛員黃光銳之孫黃建業、黃建立來故居拜訪。
2003年1月24日
故居網站初期籌備完成,今天發布試運行。
2003年1月27日
宋慶齡同志誕辰110周年紀念活動:宋慶齡故居將以特殊方式開放一天,接受社會各界向宋慶齡敬獻鮮花和花籃,觀眾以鮮花代替門票;觀眾集體獻花,放飛和平鴿;紀念宋慶齡誕辰110周年茶話會。
2003年2月12日下午
140餘名來自全國15個省、市、地區,34所大學的一、二年級貧困學生,由北京六合興助學中心教育委員會的教育工作者率隊,來到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故居參觀學習。
2003年2月14日下午
參加由中華文化大學(台灣)和中國人民大學共同主辦的「2003海峽兩岸青年領袖中華文化研習營」的70餘名台灣營員以及10餘名中國人民大學同學由宋慶齡基金會叱利群副秘書長帶隊參觀了孫中山先生夫人、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故居。
2003年2月18日下午
宋慶齡故居主任何大章代表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故居邀請烏克蘭駐華大使館參贊塔勝利先生來到宋慶齡故居,請他轉交贈送給烏克蘭總統庫奇馬的夫人一對和平鴿並轉達對夫人的問候。
2003年2月20日
參加全國婦聯組織召開的「全國婦女創業與再就業」工作會議的遼寧省代表分團的90餘名代表,她們來自各行各業,由中國婦女旅行社率領參觀宋慶齡故居。
2003年5月29日
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逝世22周年紀念日,宋慶齡故居舉行了庄嚴的紀念儀式……
2002年1月24日
台灣教師大陸訪問團一行33人參觀了故居,宋慶齡基金會副白秘書長白捷在南樓會見該團。
2002年2月9日
宋慶齡基金會、宋慶齡故居、北京電視台《共享一片藍天》攝制組邀請,英國橋梁專家兼皇家鴿舍秘書長傑夫先生、比利時鴿報、荷蘭鴿報和法國鴿報報社長奧古斯先生、比利時華人代表林天章先生及穩拿鴿業總經理傅柏松先生一行6人專程到故居拜訪。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俞貴麟和秘書長李寧在貴賓室熱情接見來賓。會見後,故居主任何大章、副主任智剛陪同來賓參觀了宋慶齡故居生平展和穩拿公司捐改造的宋慶齡和平鴿舍。
2002年2月9日
應故居主任何大章的邀請,正在中國參加中國對外友協舉行的有關慶祝中美關系正常化30周年活動的全美美中協會主席芭芭拉·哈里森等,來到故居參觀訪問。芭芭拉·哈里森自1991年起就一直擔任全美美中友好協會主席,先後來中國訪問20多次,但參觀宋慶齡故居還是第一次。雙方就以美中友協的名義邀請宋慶齡故居於2003年組團赴美國紐約、洛杉磯、芝加哥、波士頓、三藩市、明尼阿波利斯、休士頓等7個城市巡展一事初步達成意向,哈里森主席表示她回美之後,將會盡力促成此事,並使美中友協在這7個城市的分會對巡展予以支持。何大章主任代表故居向哈里森主席贈送了愛潑斯坦所著的《宋慶齡傳》和《宋慶齡光榮的一生》畫冊。
2002年3月6日
應宋慶齡基金會、宋慶齡故居、北京電視台《共享一片藍天》攝制組的邀請,美國太平洋影業公司總裁兼AU聯盟代表吉姆詹特先生、英國皇傢俱樂部弗蘭克·塔斯克專程到宋慶齡故居拜訪。
2002年3月27日
由宋慶齡故居管理中心和中國少年報社小虎子活動中心聯合舉辦的「愛和平」主題教育系列活動今日,在故居東廣場開幕。中國少年兒童代表向世界少年兒童發出「做和平使者熱愛和平,珍惜生命拒絕戰爭,反對恐怖」的倡議,並在印有「愛和平,共享一片藍天」主題字樣的長卷上簽名留念,同時放飛了象徵和平的和平鴿。出席這次活動的領導有宋慶齡基金會主席胡啟立、副主席俞貴麟、秘書長李寧、共青團中央少年部部長郭長江、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總編輯王懷惆、中國教育專家委員會副會長騰雲奎、故居管理中心主任何大章、中國少年報社副社長肖承運等。北京芳草地小學的師生和北京前門小學的師生參加了啟動儀式。
2002年3月28日
應宋慶齡基金會副秘書長吳克良的邀請,日本、加拿大、紐西蘭等國家的大使夫人來故居參觀,並觀看了《宋慶齡》錄相。
2002年4月5日
台灣十大傑出青年團體164人到故居參觀。
2002年4月6日
「綠色小天使——少年奧運行動」啟動儀式今天在故居舉行。中國奧委會名譽主席、國際奧委會執委、宋慶齡基金會顧問何振梁向少年隊員授旗。此次活動的主題是「環保與健康」,計劃在10月份結束。主辦單位最後將評出「優秀綠色小天使行動小隊」和「綠色小天使」,對表現出色的少先隊組織和少先隊員將予以表彰。
2002年4月9日
以前台灣國民黨「行政院」院長李煥先生為團長的台灣孔孟學會代表團一行20人來故居參觀。宋慶齡基金會秘書長李寧、副秘書長白捷等參加了接待。故居主任何大章陪來賓參觀了宋慶齡生平展。
2002年4月10日
美中友協全國委員會主席芭芭拉·哈里森率美中友協各分會主席代表協和一行13人來故居參觀。此次訪問是繼2月22日,芭芭拉應故居主任何大章之邀請,並就有關孫中山、宋慶齡文物圖片展赴美巡展一事達到了初步意向之後,特率各州分會主席代表團對故居的一次考察性訪問。美中友協各分會主貢在故居主任何大章的陪同下參觀了故居,參觀之後,他們表示展覽的內容很好,如能赴美巡展,將會對增進美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和友誼起到很好的作用。他們願為促成這樣的巡展做出積極的努力。
2002年5月1日
「五·一」期間,宋慶齡故居遊客劇增,達到3926人,同期增長17.3%。這個成果的取得與延長故居開放時間有關。
2002年5月15日
美國埃德加·斯諾基金會主席約翰·戴偉樂和夫人在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秘書長汪大為、副秘書長顧品鍔的陪同下參觀了宋慶齡故居。
2002年5月22日
台灣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趙宋博一行11人在基金會副秘書長白捷陪同下參觀了故居。參觀期間,客人們對故居的文物和故居的保護表示了極度大的興趣。參觀結束後,雙方在故居門前合影留念。
2002年5月17日
由宋慶齡故居、魯迅博物館、郭沫若紀念館、茅盾故居、老舍紀念館、梅蘭芳紀念館共同舉辦的「世紀名人萬里行」活動,今天下午在宋慶齡故居舉行出發式,這是改變過去博物館坐等觀眾的作風後,舉行的首次巡展。魯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梅蘭芳等五位名人的子女出席了出發式。
2002年5月24日
由宋慶齡故居和北京中山書畫社舉辦的「紀念宋慶齡故居開放20周年書畫展」上午在故居舉行,民革中央及宋慶齡基金會的領導出席了開幕式。這次活動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活動從最初策劃到後來的組織接待工作均由義工擔任,這在故居歷史上是第一次。
2002年6月25日
應宋慶齡基金會前主席黃華邀請,紐西蘭駐華大使麥康年先生及夫人,在俞貴麟副主席的陪同下今天上午參觀了宋慶齡故居,參觀後大使在的留言簿寫道:「一個擁有如此多的令人著迷的照片的博物館,一段關於一個使人感興趣的女士的記錄。」大使夫人的留言是:「一代令人感動的關於一位使人難忘的女人的回憶,讓鴿子將這段記憶永留人間。」
2002年6月24日
今天下午,美國客人馬滌凡女士一行10多人參觀了故居。客人稱與四大家族中的陳氏家族有親戚關系。並介紹說,她在美國拜見過宋美齡女士,宋美齡女士的身體很好,頭腦出很清楚,根本不象個百歲老人,她還說她最敬佩宋慶齡女士,並稱贊故居的展覽很有意義。
2002年8月21日
今天下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際數學家大會的57名代表,參觀了宋慶齡故居,代表們對宋慶齡光輝的一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2002年8月22日
昨天,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翰·納什攜夫人今天中午專程來故居參觀訪問。國際數學家大會的部分科學家參觀故居時,納什先生因准備當晚的報告而未能成行,今天他是專門來了卻這一心願的。據悉,納什先生對孫中山、宋慶齡均有所了解。曾讀過一些關於他們的書。他對宋慶齡一生致力於世界和平感嘆不已,訪問結束時,納什夫婦愉快地與故居工作人同合影,並在紀念冊上簽名留念。故居向納什夫婦贈送了宋慶齡紀念冊及英文版的《宋慶齡傳》。
2002年9月19日
浙江畫家朱加英畫展於今天下午在故居南樓舉行。朱加英是一位農民企業家,現任浙江臨安和順磁通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此畫展共展出6天。
2002年9月7日
經過反復討論,宋慶齡故居今天通過了《宋慶齡故居義工管理辦法(暫行)》,並成立了宋慶齡故居義工管理委員會。
2002年9月20日
由宋慶齡基金會主辦的中秋賞月聯誼會今晚在故居舉行,數十名外國駐華使節及其夫人和宋慶齡生前友好參加了今晚的活動。其間,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生為來賓們表演了文藝節目。
2002年10月1日 ——7日
「十·一」旅遊黃金周期間,宋慶齡故居遊客人數有了大幅度增長,達到12694人。
2002年10月16日
為報道中國共產黨十六次代表大會召開而來的35名外國記者今天在西城區有關部門的安排下,參觀了宋慶齡故居。
2002年10月19日
由宋慶齡故居義工、美籍華人黎鴻飛發起的粉刷故居紀念品部內牆的活動於今天下午舉行。在京的十多家企業的老總參加了這次活動。力邦塗料中國有限公司廊坊公司免費提供了塗料和工具。
2002年11月18日
正在中國訪問的烏克蘭總理夫人庫奇馬夫人今天參觀了宋慶齡故居。同行的有中國駐烏克蘭大使夫人、烏克蘭駐華大使夫人及使館工作人員;基金會副主席俞貴麟會見了客人。參觀結束後,烏克蘭大使館參贊塔勝利發表了講話,他說,宋慶齡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的一位偉大的女性,安排庫奇馬夫人參觀宋慶齡故居很有意義。他說,庫奇馬夫人是烏克蘭國家兒童基金會領導人,訪問故居對加強中烏兩國兒童基金會之間的合作,非常有利。今天來故居參觀訪問的還有南非海軍司令約翰·雷蒂中將及夫人一行5人。中國海軍航空兵副司令張永義少將陪同進行了參觀。

❷ 朱子文化作文怎麼寫

朱子文化徵文篇
在東海之賓的八閩大地上有一座山城,就是被譽為「閩中尼山」、「海濱謅魯」的朱熹的誕生地——閩中明珠——尤溪。當你進入尤溪城關來到交通樞紐地的三岔路口時,你就會看到一尊高大的朱熹塑像正手握書卷、用身遂的目光在注視你。

是的,每當我走近塑像,我仿怫就能聽到他的叮嚀和囑咐,我慶幸自己從小就在這中叮嚀和囑咐聲中長大。我為我生在這座山城而感到驕傲

朱熹爺爺,您知道嗎?在一次公交車上我就看到這樣一番情景:那是一個早上,一位同學正坐在一個座位上。這時,上來了提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因四周無座位,他只好站著。小同學見到了這個情景,就連忙上前扶住老爺爺,讓他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老人說:「還是你自己坐吧,我站一站沒有什麼關系。」小同學誠懇地說:「不,你年紀大,站著不方便,還是您坐著吧!「您坐吧!」……老爺爺和小同學一直互相讓座,旁邊的人的人看了就稱贊這位小男孩是個懂事的孩子,這時有人站了起來:「小弟弟,你坐下,還是讓他坐我的座位吧!」只聽小同學懇切地說:「朱熹爺爺教育我們要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我要聽朱熹爺爺的教導啊!」車廂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朱熹爺爺,您的敬老愛幼的精神,正在默默地感染著我們後一輩人。

朱熹爺爺,您知道嗎?您小時候刻苦攻讀的故事已在我們腦海里深深生根,您小的「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勸學》的話語,我們已牢記在心中。現在我們成千上萬的學子正在以您為榜樣,刻苦攻讀著。我家正同尤溪縣的最高學府——一中比鄰,我每天都能見到這樣的情景。
凌晨,天微微亮時,一中的教室里就亮起了無數盞燈,亮得如同白晝,住校的學生們都來到班級晨讀;深夜,他們還在翻閱著各種資料,在學海橫渡,在書山攀登。正因為這樣,僅只一中這所學校,每年就有一千多名學生考上本科。今年,一中學子羅宏晟取得了661分的高分,成為了省文科狀元,順利的考取了人所嚮往的名牌大學——北京大學。

朱熹爺爺,您的勤奮好學的品質深深的影響了我們尤溪的學子,真是「尤溪風月無今古,學海揚帆有後人」!

朱熹爺爺,您知道嗎?您四歲時的一句話:「天之上是何物?」使您的父親驚奇,更驚動了我們後人。

天之上到底為何物?人類抱著探索天上高奧密的決心,不斷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國的航天技術有了飛速的發展,從「東方紅一號」到「東方紅三號」,從「神舟一號」到「神州六號」,為我們中華兒女實現穿越太空的夢想鋪平了道路。朱熹爺爺,您知道了吧,今年十月,我們的「嫦娥一號」奔月衛星發射成功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又一次地實現了!您一定感到無比欣慰,因為您心中的困惑,如今會得到滿意的回答了。

「人之進學在於思,思則能知是與非。」您從小的這種勤於思考、善於思考的學習方法,給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我從中得益非淺。

朱熹爺爺,您在《觀書有感》中告訴我們:「問渠哪得請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會記住:窮里致知是源,反躬踐實更是源。真正地把您的叮囑牢記心間,從小立志,學會讀書,學會做人。

❸ 大學生蘭州啟「互聯網文化遺產」探絲路傳承有何意義

這絕對是一次奇妙之旅。」近日,香港大學學生李雯玉對甘肅這個西北內陸省份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參加了2018文化遺產友好使者絲綢之路研習營,她期待看到從小在影視劇和書本上看過的玉門關、莫高窟等文化古跡。

「絲綢之路研習營緣起2014年發起實施的『海峽兩岸文化遺產友好使者研習營』活動,今年首次面向香港、澳門大學生。」項目負責人李雷雷介紹說,將西北的文化遺產展現給包括港澳台在內的更多年輕人,以此為港澳台與內地青年文化交流活動的新起點,讓祖國的壯美河山和璀璨文化遺產成為兩岸四地青年重要的教育素材。

據李雷雷介紹,除增加參與學校和地區外,本屆研習營亦強調和倡導將文化新遺產、自然遺產等關注領域與青年較有興趣的文化創意產業、深度游學、「互聯網+文化遺產」等結合起來,鼓勵兩岸四地的青年發揮才智與創新精神,為文化遺產可持續利用和傳承保護貢獻創意。

蘭州大學副校長潘保田在啟動儀式上表示,青年是文化保護、傳承和交流工作中的重要力量,此次研習營活動以文化遺產為主題推動青年交流,以青年交流提升文化傳承,將發揮高校和青年大學生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使命。

來源:中國新聞網

❹ 陸揚的學術活動

「馮道的世界:中古晚期政治文化中的邊緣與核心」清華歷史講堂,4/19,2012.
「晚唐五代清流文化與唐宋社會的轉型,」 第三屆中日學者中國古代史論壇,武漢大學, 9/17-18, 2011.
「作為一種史學研究對象的晚唐五代節度使墓葬,」第一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 四川大學, 8/18-26, 2011.
「現代學術史上的季羨林和金克木,」 國際漢學系列講座,北京大學,6/17, 2011.
「Web of Knowledge: Itinerant Learning and Monastic Authority in Medieval China,」Ritual, Religion and Institution in Medieval China: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udan University, 11/6-8, 2010.
「萬劫因緣會剎那-論近代中國佛教史研究系譜的誕生,」 佛教史研究的方法與前景 (批評的中國學系列學術研討會[三])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9/24-26, 2010.
「從節度使墓葬看唐五代河北文化的變遷,」 復旦大學文史講堂講座, 9/21, 2010
「梟雄的抉擇 : 試析晚唐五代兩座武人墓的構成,」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6/23 2010
「西方唐史研究概觀,」 人大史學講堂講座, 5/31, 2010
「憶昔開元全盛年-論晚唐五代筆記中的歷史記憶,」 實踐中的唐宋思想和禮儀與制度國際學術討論會, 中國人民大學, 5/28-30, 2010.
10.「唐帝國為何會瓦解-一個老問題的新思考,」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講座, 5/24, 2010
「VisualizingWenin Early 10th Century China — Evidence from Mortuary Arts,」Tenth Century China and Beyond: Art and Visual Culture in a Multi-Centered Age, Part II,Center for the Arts of East Asia, University of Chicago, 5/14-15, 2010.
「Veritable Records or Cultural Imagination: Xuanzang』s Account of India and Central Asia Revisited」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Asian Culture 2009, Kansai University, 6/27, 2009.
「A Civilized Warlord in Early 10th Century Hebei: The Tomb of Wang Chu and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Tenth Century China and Beyond: Art and Visual Culture in a Multi-Centered Age, Part I,Center for the Arts of East Asia, University of Chicago, 5/ 29-30, 2009.
Roundtable Panelist, 「Archives and Sources Across Cultures,」MAMA XXXIII (Urban Life and Culture),University of Missouri — Kansas City, 2/27-28, 2009
「The Itinerary of Fame Building: Itinerant Learning and Abbotship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Buddhism Across Asia: Networks of Material,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Exchang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16-18, 2009
「Dao'an, Huineng, and the Monkey King: The Birth of the Genealogy of Chinese Buddhist Patriarchs,」 invited lectur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11, 2009
「Prosopography in Medieval Chinese Studies: Information that are Database Friendly and Otherwise —Literacracy as a Case Study,」1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Biographical Databases for China』s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11/21-23, 2008.
Roundtable Panelist, The Beijing Olympics and the Global Community, Hall Center,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9/25, 2008
「Imagining Buddhism: Xuanzang』s Journey to India Revisited,」 invited lecture, University of the West,4/25, 2008.
「九世紀宦官官僚的形成-以梁守謙為中心,」 西安碑林 920 周年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 西安碑林博物館, 10/24-25, 2007
「當前中國古代史研究中的問題與主義,」北京大學歷史系講座, 10/22, 2007.
「A Journey of Illusion? Re-examining Xuanzang』s Vision of Central Asia and India,」Workshop on the Kinetic Vis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5/25 - 26, 2007
「Views of Confucius and the Duke of Zhou in the Tang,」Conference on 「TheRituals of Zhou(Zhouli) in East Asian History: Premodern Asian Statecraft in Comparative Context,」Princeton University, 12/8-11, 2006
「From Dao』an to Huineng: The Making of Buddhist Patriarchs in Medieval China,」 invited lecture,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Taiwan, 7/14, 2006
「The Making of Literocracy and the Imagination of Literary Success in Late Medieval China,」 invited lecture, Pre-modern China Lecture Series, Columbia University, 4/13, 2006
「The 『Middle Kingdom』 that was India: Discourses on Indian Culture in Medieval China,」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Annual Meeting, San Francisco, 4/6-9, 2006
「Why did the Tang Fall: A Re-assessment of the Ninth Century,」 invited lecture, East Asian Studies Seminar,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1/17, 2006
「Modernizing humanities: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in China from the 1890s to the 1940s,」The XIV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London, United Kingdom, 8/29-9/3, 2005
「The Rise of Buddhist Commentarial Tradition in Eastern Jin,」A Workshop on the Eastern Jin, Harvard University, 5/6-7, 2005
「Narrative, Spirituality, and Representation of Foreign Monks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The Case of Huijiao's Biography of Kumārajīva,「The 9th Conference on Redefining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and Comparative Historical Thinking in the 21st Century, Fudan University, 4/8-10, 2004
「Literocrac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dieval Culture,」Chinese Medieval Studies Workshop, Columbia University, 12/13, 2003
「Narrative, Spirituality and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s in Buddhist Biography: A Close Reading of Huijiao's Biography of Kumārajīva,」 invited lecture, Seminar on Buddhist Studies, Columbia University, 12/4, 2003
「Narrative, Spirituality, and Voices of Inner Conflicts in Buddhist Biography: The Case of Kumārajīva,」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etic Thoughts and Hermeneutics in Traditional China: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Yale University, 5/1-4, 2003
「Travel and Learning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onference on Buddhist Monasticism,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2/21-2, 2003
「The Characteristic of Medieval Buddhism — The Monastic Network,」 invited lecture, Hualin Lecture Series, The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al History, Nankai University, 10/31, 2002
「Rethinking Late Tang Culture: the Case of Literary Families and Social Concept of Purity,」 invited lecture, Institute of His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10/30, 2002
「A New Reading of an Old Problem: The Origin of Chinese Buddhist Scholasticism in the Biographies of Foreign Monks of the Six Dynasties,」History of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Ancient Tim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Research and Collection on the Newly Discovered Materials, Peking University, 10/25-26, 2002
「New Trends in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 A Survey of Western Sinology,」 invited lectur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Fudan University, 10/23, 2002
「The Trends and Problem of Western Historiography in the Recent Decades,」 invited lecture, 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 of China in Nankai University, 10/19, 2002
「The Transformation of Mid- and Late Tang Social Elite and Two Bodies of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invited lecture, 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 of China in Nankai University, 10/18, 2002
「The Characteristic of Medieval Buddhism — The Monastic Network,」 invited lecture, 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 of China in Nankai University, 10/17, 2002
「Eunuch Power, Legitimacy, and Medieval Chinese Kingship: the Case of Tang,」 invited lecture, 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 of China in Nankai University, 10/16, 2002
「Aristocracy, Meritocracy, or Literocracy: Re-mapping the Structure of Mid and Late Tang Elite,」New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inceton University, 4/18-20, 2002
「Quest of Knowledge: Travel and Learning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Annual Meeting, Washington D.C., 4/4-7, 2002
「A Buddhist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and Learning in Ninth Century China: The Case of Shenqing'sBeishan lu,」Interpretatio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Hermeneutics, Rutgers University, 10/4-6, 2001
「The Transformation of Mid- and Late Tang Social Elite and Two Bodies of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invited lecture, High-Tang Project Lecture Series, Department of History, Peking University, 6/6, 2000
「Official Writing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Late Tang,」 invited lecture, China Humanities Seminar, Harvard University, 4/17, 2000
「Body Matters: Appearance, Virtue, and Career in Medieval China (200-900),」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Annual Meeting, Boston MA, 4/11-14, 1999
「Body Matters: Appearance, Virtue, and Career in Medieval China (200-900),」 invited lecture,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22, 1999
「Tension and Reconciliation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t Thought: The Case of Vimalakirtinirde?a and Pure Land Buddhism,」The Third Chung-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m,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Taipei, Taiwan, 7/19-21, 1997
「The Legacy of the Yuan-ho Era (805-820): A Re-examination of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the Late T'ang Court,」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Annual Meeting, Honolulu HI, 4/11-15, 1996

❺ 羅志田的論文

National Humiliation and National Assertion: The Chinese Response to the Twenty-one Demands,Modern Asian Studies,Vol. 27,No. 2(May 1993);
《胡適與社會主義的合離》,《學人》第4輯(1993年7月),頁-49;
《南北新舊與北伐成功的再詮釋》,《新史學》(台北)5卷1期(1994年3月),頁87-129;
The Chinese Rediscovery of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The Jinan Incident as a Turning Point in Sino-American Relations,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Vol.3,No. 4(Winter 1994);
《西潮與近代中國思想演變再思》,《近代史研究》1995年3期;
《林紓的認同危機與民國的新舊之爭》,《歷史研究》1995年5期;
《胡適世界主義思想中的民族主義關懷》,《近代史研究》1996年1期;
《濟南事件與中美關系的轉折》,《歷史研究》1996年2期;
《中國文化體系之中的傳統中國政治統治》,《戰略與管理》1996年3期;
《走向政治解決的中國文藝復興:五四前後思想運動與政治運動的關系》,《近代史研究》1996年4期;
《先秦的五服制與古代的天下中國觀》,《學人》第10輯(1996年9月);
《夷夏之辨的開放與封閉》,《中國文化》第14期(1996年12月);
《夷夏之辨與道治之分》,《學人》第11輯(1997年6月);
《傳教士與近代中西文化競爭》,《歷史研究》1996年6期;
《科舉制的廢除與四民社會的解體--一個內地鄉紳眼中的近代社會變遷》,《清華學報》(新竹)新25卷4期(1995年12月),頁137-60;
《前恭後倨:胡適與北伐期間國民黨的黨化政治》,《近代史研究》1997年4期;
《北伐前期美國政府對中國國民革命的認知與對策》,《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6期;
《中外矛盾與國內政爭:北伐前後章太炎的反赤活動與言論》,《歷史研究》1997年6期;
《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國:清末民初思想權勢與社會權勢的轉移及其互動關系》,《清華漢學研究》第2輯(1997年11月);
《清季民初經學的邊緣化與史學的走向中心》,《漢學研究》(台北)15卷2期(1997年12月);
《新宋學與民初考據史學》,《近代史研究》1998年1期;
《清季科舉制改革的社會影響》,《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4期;
《近代湖南區域文化與戊戌新舊之爭》,《近代史研究》1998年5期;
《思想觀念與社會角色的錯位:戊戌前後湖南新舊之爭再思》,《歷史研究》1998年5期;
《西方的分裂:國際風雲與五四前後中國思想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3期;
《從科學與人生觀之爭看後五四時期對五四觀念的反思》,《歷史研究》1999年3期;
《五代式的民國:一個憂國知識分子對北伐前數年政治格局的即時觀察》,《近代史研究》1999年4期;
《近代中國社會權勢的轉移:知識分子的邊緣化與邊緣知識分子的興起》,《開放時代》1999年4期;
《新的崇拜:西潮沖擊下近代中國思想權勢的轉移(上、下)》,《中華文史論叢》第60、61輯(1999年12月、2000年3月);
《走向國學與史學的賽先生--五四前後中國人心目中的科學一例》,《近代史研究》2000年3期;
《史料的盡量擴充與不看二十四史--民國新史學的一個詭論現象》,《歷史研究》2000年4期;
《古今與中外的時空互動:新文化運動時期關於整理國故的思想論爭》,《近代史研究》2000年6期;
《〈山海經〉與近代中國史學》,《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1期,頁181-192;
《從無用的中學到開放的國學:清季國粹學派關於學術與國家關系的思考》,《中華文史論叢》第65輯(2001年5月);
《清季保存國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觀念異同》,《近代史研究》2001年2期;
《從治病到打鬼:整理國故運動的一條內在理路》,《中國學術》2001年2期;
《新舊能否兩立?二十年代〈小說月報〉對於整理國故的態度轉變》,《歷史研究》2001年3期;
《物質的興起:20世紀中國文化的一個傾向》,《開放時代》2001年3月號;
《清季圍繞萬國新語的思想論爭》,《近代史研究》2001年4期;
《溫故知新:清季包容歐化的國粹觀》,《中華文史論叢》第66輯(2001年9月);
《抵制東瀛文體:清季圍繞語言文字的思想論爭》,《歷史研究》2001年6期;
《見之於行事: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歷史研究》2002年1期;
《社會分野與思想競爭:傳教士與義和團的微妙互動關系》,《清史研究》2002年1期;
《文學史上白話的地位和新文學中白話的走向--後五四時期提倡新文學者的內部論爭》,《近代史研究》2002年2期;
《中國文藝復興之夢:從清季的古學復興到民國的新潮》,《漢學研究》20卷1期(2002年6月);
《送進博物院:清季民初趨新學者從現代里驅除古代的傾向》,《新史學》13卷2期(2002年6月);
《包容儒學、諸子與黃帝的國學:清季士人尋求民族認同象徵的努力》,《台大歷史學報》29期(2002年6月);
《學術與國家:北伐前後國學的學科定位與認同危機》,收入《國史浮海開新路--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年7月;
《機關槍與線裝書:從國學書目論爭看民初科學與國學之間的緊張(1-3)》,《四川大學學報》2002年5、6期,2003年2期;
《文學的失語:新紅學與文學研究的考據化》,《中華文史論叢》第70輯(2002年12月);
《北伐前夕北方軍政格局的演變,1924-1926》,《史林》2003年1期;
《西學沖擊下近代中國學術分科的演變》,《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1期;
《中國傳統的負面整體化:清季民初反傳統傾向的演化》,《中華文史論叢》第72輯(2003年5月);
《北伐前數年胡適與中共的關系》,《近代史研究》2003年4期;
《不改原有之字以開啟相異的意義體系》,《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4期;
《有道伐無道的形成:北伐前夕南方的軍事整合及南北攻守勢易》,《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5期;
《國際競爭與地方意識:中山艦事件前後廣東政局的新陳代謝》,《歷史研究》2004年2期;
《有教無類:中古文化與政治的互動》,《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2期;
《帝國主義在中國:文化視野下條約體系的演進》,《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5期;
《發現在中國的歷史——關於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一點反思》,《北京大學學報》2004年5期;
「Imperialism in China: Evolution of the Treaty System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Spring 2005;
《走向「行動的時代」:「問題與主義」爭論後的一個傾向》,《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1期;
《外來主義與中國國情:「問題與主義」之爭再認識之三》,《南京大學學報》2005年2期;
《因相近而區分:「問題與主義」之爭再認識之一》,《近代史研究》2005年3期;
《事不孤起,必有其鄰:蒙文通先生與思想史的社會視角》,《四川大學學報》2005年4期;
《整體改造和點滴改革:「問題與主義」之爭再認識之二》,《歷史研究》2005年5期;
《李錦綸使美與中美雙方促進南北合作談判修約的嘗試,1927-1928》,《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5期
《科舉制廢除在鄉村中的社會後果》,《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1期;
《六個月樂觀的幻滅:「五四」前夕的士人心態與政治》,《歷史研究》2006年4期;
《對共和體制的失望:梁濟之死》,《近代史研究》2006年5期;
《道咸「新學」與清代學術史研究》,《四川大學學報》2006年5期;
《天下與世界:清末士人關於人類社會認知的轉變》,《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5期;
《理想與現實:清季民初世界主義與民族主義的關聯》,《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
《士變: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讀書人的革命情懷》,《新史學》18卷4期(2007年12月);
「From 「Tianxia」 (All Under Heaven) to 「the World」: Changes in Late Qing Intellectuals』 Conceptions of the Human Society,」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May 2008;
《斯文關天意: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的對對子風波》,《近代史研究》2008年3期;
《無名之輩改寫歷史: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的作文題爭議》,《歷史研究》2008年4期;
《陳寅恪的「不古不今之學」》,《近代史研究》2008年6期;
《經典淡出之後:過渡時代的讀書人與學術思想》,《中華文史論叢》2008年4期;
《近三十年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變與不變》,《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6期;
《近代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兩點反思》,《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2期;
《文革前「十七年」中國史學的片斷反思》,《四川大學學報》2009年5期;
《轉變與延續:六十年來的中國史學》,《北大視野:新中國60年學術流變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再論清季民初經學的邊緣化與史學的走向中心》,《文化與歷史的追尋: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12月;
《方法成了學名:清代考據何以成學》,《文藝研究》2010年2期;
《通史致用:簡析近代史學地位的一度上升》,《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2期;
《課業與救國:從老師輩的即時觀察認識「五四」的豐富性》,《近代史研究》2010年3期;
《他永遠是他自己——陳獨秀的人生和心路》,《四川大學學報》2010年5期;
《證與疏:傅斯年史學的兩個面相》,《中國文化》2010年秋季號(10月);
《往昔非我:訓詁、翻譯與歷史文本解讀》,《文藝研究》2010年12期;
《一次寧靜的革命:清華國學院的獨特追求》,《清華大學學報》2011年2期;
《迷途知返說教育》,《中國新聞周刊》2011年第23期;
《作為文化中心的大學》,《中國新聞周刊》2011年第28期;
《轉折:1924—1926年間北洋體系的崩潰與南方新勢力的興起》,《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
《迫不及待的趕超心態》,《中國新聞周刊》2011年第34期;
《巴蜀文化的一些特色——第一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結束致辭》,《社會科學研究》2011年第6期;
《道亦方法?章太炎、胡適等近代學者關於「一以貫之」的新說及爭議》,《天津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
《文化交流與文化自信》,《炎黃縱橫》2011年第4期。

閱讀全文

與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