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人在古色古香的故宮里開了一家星巴克咖啡館,開了六年 寫一篇議論文
故宮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建築藝術的承載體!我們不是在批判星巴克,也不是在反對星巴克。故宮是中國文化的聖地,其環境應該和諧,把星巴克開在故宮就像一個穿長袍馬褂的儒士身上再加一件西裝看上去有些不倫不類! 如果故宮真的需要咖啡店,那就請把中國的有勢力的咖啡館請進去!其實,到故宮來旅遊的中外朋友們,他們不是來喝咖啡,不是來休閑的!是來體會中國的藝術與文化。我們何不把我們的茶文化請進故宮,更可把我們的國粹——京劇請進故宮。因為這樣才能使大家真正體會到中國的文化與中國的韻味!星巴克大可請它搬到商業區,那裡會使它真正得到它所需要的——金錢。
皇宮,是以前中國人的政治權力中心,同時也是當時人民的為精神支柱。當然現在的體制不同了,你可以反對皇權制度,但你不能否認皇宮在當時的歷史作用!很難想像,故宮里的星巴克,與社會上的惡搞有什麼不同。所不同的是文字惡搞、圖畫惡搞、實物惡搞的一點形式上的差別而已。你看到羅浮宮里的中國餐館嗎?你看到克是姆林宮里的中國餐館嗎?你看到白宮里的中國餐館嗎?你看到日本皇宮中的中國餐館嗎?時下有人惡搞,故宮管理部門在干著實物惡搞,利益驅使然?什利益驅使有關部門去破壞如此珍貴的歷史文物?
客觀地講,星巴克代表的是美國飲食文化,而故宮卻是傳統文化的最權威象徵,對外則是為中國的代名詞,是當代最為中國化的符號。當兩者相聯繫到一起的時候,除了經濟利益之外,也的確應該考慮到文化是否能夠融合。當然對於商家而言,利潤是最大的追求目標,也正是因為故宮每天接待數億萬計的外國遊客,才使得星巴克在故宮內部擁有了一定市場的基礎,進而才可以經營下去。但故宮畢竟不是商業經營場所,不能完全依靠市場需求來制定經營發展道路,故宮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它是中華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無法重現的文化遺產。如此說來,把星巴克放在故宮里,這完全是本末倒置。
2. 星巴克如何適應中國文化
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適應中國文化:
1、店面設計的本土化
星巴克每開一家店,員工就會把店面的平面圖、周圍的環境拍下來發往美國的總部讓總部設計,利用總部專門設計室,專業設計師和藝術家進行設計,他們會根據店面的圖片與周圍的環境再結合新開的門店的當地的文化和商圈的特色,然後去考量怎樣才能更好地把星巴克融入其中,最後設計出方案。星巴克的每一家店都在星巴克統一的基礎下,又各具特色,中國的星巴克也不例外,強調每一棟建築都有自己的風格。每個店面都要求融合到原來或是周圍的建築中去,而不去破壞原有建築的設計風格,不彰顯自己的外觀而是與中國的周圍建築合體,星巴克越來越注重中國文化。在北京,上海甚至是四川的星巴克里復古的傢具已經取代了以前標准化的桌椅,在星巴克中這些既顯得別具一格又緩和了美式裝潢和中國傳統的對立,店鋪設計的本土化無疑鑄就了星巴克在中國的成功。
2、產品的本土化
針對中國本土文化開發出有中國特色的產品從而贏得更多中國消費者的親睞。星巴克進入中國市場後,在保持原有特色產品的基礎上,加大對新產品的開發力度,不斷地推出了具有中國本地文化特色的產品。在中國產品的本土化上星巴克可謂是絞盡腦汁,把星巴克的品牌效應與中國本土文化結合的淋漓盡致,是星巴克在中國成功的主要因素。中秋節是中國人很注重的傳統節日之一,於是中秋時節星巴克便在中國市場上推出了月餅。結合咖啡元素,嘗試著把西方的咖啡文化融合到中國傳統節日中。另外,在不斷推出融合中國元素的特色商品隨行杯、馬克杯、生肖儲蓄罐等出現在人們的眼簾中,也成為星巴克的贏利點,之後又推出了彩椒蘑菇包、豆腐蔬菜卷等中國式新品,2009年端午節期間星巴克的特色端午節產品「星冰粽」在蘇、浙、滬三地出爐,其粽子每盒8枚,有紅豆、咖啡、芒果三色口味,很是吸引中外客人,星巴克的又一次在中國的本土化嘗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2010年3月星巴克在具有茶文化傳統的中國市場推出了令人吃驚的九款茶飲品,開始賣茶。這是繼粽子、月餅、豆腐蔬菜卷、彩椒蘑菇包等中式產品後,星巴克的又一次「變臉體驗」營銷。包含了中式茶、四款異域茶以及兩款特製茶飲。4月,星巴克再次推出多款非咖啡夏日新品,讓人們在炎炎夏日也能嘗到既合乎口味又能冰涼一夏的星巴克飲品。這些本土化的產品讓我們看到星巴克在中國在不斷融合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不斷調整著跨文化管理模式。
3、供應商的本土化
從1971年星巴克成立之初到2010年星巴克從來沒有用過中國的咖啡豆,但2009年1月星巴克首次推出用雲南產的咖啡豆製作「鳳舞祥雲」時,這打破了星巴克門店內無中國產咖啡豆銷售的局面,一直以來星巴克對咖啡的原料品質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之所以星巴克瞄準雲南是因為雲南的咖啡豆品種那是世界公認的優質小粒阿拉比卡咖啡,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被評為咖啡品中的上品,星巴克經過多年的考察,最終在進入中國市場十周年的時候選擇了雲南產的咖啡豆,他們還想把中國生產的咖啡豆介紹到世界,希望能在全球50多個國家的星巴克門店出現這種咖啡豆,星巴克在中國建立咖啡原料采購基地那是為了應對日益上漲的原料采購成本,雲南產的咖啡豆一般比進口咖啡豆價格要低三分之一甚至低到一半,在價格上的優勢勢必成為星巴克強有力的價格競爭力,經過金融危機後的星巴克,正努力把中國打造成為除美國之外的第二本土市場。在2010年11月14日星巴克與雲南省農科院和普洱市政府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將在雲南投資並運營星巴克全球首個咖啡種植基地。這也標志著其采購體系中核心原材料咖啡豆開始向中國本土轉移。這不但使星巴克原料采購的成本大大降低,更使其品牌為人所熟知。
本文摘自中國論文網,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5/view-3359090.htm
3. 星巴克歷史
星巴克(Starbucks)是美國一家連鎖咖啡公司的名稱,1971年成立,為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店,其總部坐落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星巴克旗下零售產品包括30多款全球頂級的咖啡豆、手工製作的濃縮咖啡和多款咖啡冷熱飲料、新鮮美味的各式糕點食品以及豐富多樣的咖啡機、咖啡杯等商品。星巴克在全球范圍內已經有近21300間分店遍布北美、南美洲、歐洲、中東及太平洋區。
星巴克(Starbucks)咖啡公司成立於1971年,是世界領先的特種咖啡的零售商,烘焙者和星巴克品牌擁有者。旗下零售產品包括30多款全球頂級的咖啡豆、手工製作的濃縮咖啡和多款咖啡冷熱飲料、新鮮美味的各式糕點食品以及豐富多樣的咖啡機、咖啡杯等商品。1987年,現任董事長霍華德·舒爾茨先生收購星巴克,從此帶領公司跨越了數座里程碑。1992年6月,星巴克作為第一家專業咖啡公司成功上市,迅速推動了公司業務增長和品牌發展。當前公司已在北美,拉丁美洲,歐洲,中東和太平洋沿岸37個國家擁有超過12,000多家咖啡店,擁有員工超過117,000人。長期以來,公司一直致力於向顧客提供最優質的咖啡和服務,營造獨特的「星巴克體驗」,讓全球各地的星巴克店成為人們除了工作場所和生活居所之外溫馨舒適的「第三生活空間」。與此同時,公司不斷地通過各種體現企業社會責任的活動回饋社會,改善環境,回報合作夥伴和咖啡產區農民。鑒於星巴克獨特的企業文化和理念,公司連續多年被美國《財富》雜志評為「最受尊敬的企業」。
4. 急 關於故宮里的「星巴克」 為命題的 作文
為專業經營咖啡的知名企業「星巴克」在故宮設立營業網點這一事件,引起了許多人的抗議。這也在提醒我們: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世界各地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如今各國文化也逐漸實現了全球化。動畫片《功夫熊貓》雖然是由美國好萊塢夢工場製作的,但其中的情節、內容都充分展示了中華文化的風采。這無不在警示我們:文化產業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我國的文化正面臨著嚴重的危機。 優秀的文化能促進民族、國家的發展,而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增強人的凝聚力。在汶川大地震中,我們全體中國人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渡過了難關。優秀的文化還能培養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引導生活的正確導向。早在十九世紀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領導的洋務運動就有要求吸收外國的先進文化和技術的措施,而在當時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歷史的經驗又警示我們:腐朽的文化不但不能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反而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甚至關繫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存亡。鴉片湧入清王朝後,不但造成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慘狀,而且連人的思想也受到了毒害。因此我們怎樣對待文化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毛姆曾說過:「文化的價值在於它對人類品性的影響,除非文化能使品性變得高尚、有力。文化的作用在於裨益人生,它的目標不是美,而是善。」隨著國門的開啟,國人不僅接受了迪斯科、牛仔褲,也接受了外國的許多新事物,老百姓的日子紅火了,衣、食、住、行各方面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由穿普通運動服到品牌耐克、阿迪達斯的高檔運動衣;由吃油條、喝豆漿到品嘗麥當勞、肯德基;由騎自行車到開寶馬、賓士;由住平房到住洋房別墅…… 現在一股「韓」流也在滲透我們的文化,讓人防不勝防。韓服、韓劇、韓語、韓式飯菜、韓國明星都深受國人的喜愛,甚至還有許多大學生專門去外國學習深造外國文化,這些難道不是「物資外流」嗎? 如今有很多人在端午節、中秋節、春節時忙得沒時間和自己的父母和孩子一起過;可是每逢情人節、聖誕節……這些西方節日卻通過各種方式、各種途徑去慶祝。 先進的信息技術像「鯰魚」一樣涌進我們的生活,這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挑戰。如何迎接挑戰,是我們中華文化現階段面臨的重要問題。 美國星巴克公司在北京故宮的成就啟示我們:我國應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古為今用,自覺地汲取歷史遺留下來的精神養料;在發展本國文化的同時,不斷借鑒外國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不斷發展、壯大我國文化事業和產業,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
5. 星巴克咖啡文化是否是對中國文化的侵略
沒什麼侵略不侵略的。要是這樣想。中國還幹嘛改革開放。
說實話。這是一種中專美悠久歷史的對比吧。(從屬人文上這樣理解)
其實只是一種商業的競爭。開在哪裡不是開?你說是么。太講究這個,有點吹毛求疵。(這是金融學的觀點)
既然是老師要求的議論文。就用上面2種寫法吧。第一種是普通的介紹雙方歷史。然後做對比。
第二種。可以凸顯出論文的新穎。不過要是遇到不開明的老師。你就要吃叉叉了。
6. 星巴克是否應該開在故宮說說觀點
實際上某些人是利用星巴克抬高自己,故意炒作說是不適合開,難道現在同地開的昂貴中式咖啡店就可以?
7. 星巴克事件是怎麼回事
最近一個時期,圍繞故宮星巴克去留問題的爭論吸引了人們的眼球。事情的緣起是央視主持人芮成鋼在其博客中指責星巴克咖啡將其分店開到故宮,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糟蹋」,因為「故宮是中國幾千年最輝煌文化的載體,就是中國的象徵」,芮成鋼說,而星巴克則是來自美國的「不登大雅之堂的飲食文化代表符號」。芮成鋼並以傳統文化捍衛者的姿態向星巴克的首席執行官吉姆·當諾發出「抗議」,要求其將店鋪撤出故宮。這立刻在公眾中引發了一場廣泛的爭論。 從文物保護和景觀協調性的角度來看,開在故宮里的星巴克看上去的確有欠協調,要求它搬離也並非全然沒有道理。然而就其對故宮這一文化景觀的「糟蹋」程度而言,沒有人能指出這家位於乾清門東側的咖啡館與它周圍那些買香煙水果快餐之類的店鋪相比有任何出格之處。星巴克惟一的錯誤就在於它的名氣太大,以致在這場文化沖突事件中扮演了一個強勢入侵者的角色,並因此而招致激烈的反彈. 星巴克的反對者們似乎有足夠的證據來表明他們的擔心不是多餘的。注目當下,從遍布街頭的「肯德基」「麥當勞」到NBA球賽、好萊塢大片,來自異域的文化正深刻地改變著中國人的本來面目。過去那個「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形象不見了,傳統文化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 星巴克事件暴露了人們在全球化時代面臨的文化身份上的深層焦慮。這一方面來自於「槍炮聲敲碎了寧靜夜」的慘痛記憶,又與當下中國日益深刻地捲入全球體系所帶來的的民族身份危機相重合,因而顯得格外激烈和敏感。出於對母體文化和民族利益產生強烈的危機意識,一些精英希望通過復興和重建本民族文化來抵禦外來文化的入侵,以屬於自己的文化資源來重塑身份,找回自身獨特的存在尊嚴。質言之,在西方異質文化的沖擊下生成的文化保守主義心態,是促成此一事件的主要動因。這似乎正在證實亨廷頓的斷言:「在一個日益全球化的世界裡,文明的、社會的和種族的自我意識加劇了。」 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試圖通過對傳統價值的堅守來重塑身份註定是徒勞的。正如盧卡契所言,傳統固然重要,但他們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有實際的功能──可以幫助人們迅速對外部情況的變化做出恰當反應。一旦這些功能因為某種原因失效,傳統的命運通常就是崩潰或消失。即便有所殘留,大概也只能呆在博物館中,並且變得無法理解。多年來的歐風美雨的滌盪,使中國人本身已疏離了傳統的精神內核,精神內核既然已被滌盪,所謂傳統文化也就徒具軀殼。就故宮而言,它所隱喻的封建皇權已成歷史,其賴以生存的基本的社會結構早已不復存在。故宮所代表的文化,既不是因為星巴克進入而死去,也不會因為星巴克的撤離而復活。 就另一層面而言,即便中國的傳統文化今日猶存,就真能如文化保守主義者們所宣稱的那樣,足以成為指引人們另闢蹊徑「追求人類的安寧與幸福」的明燈嗎? 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而言,嚴復就曾批判說:「中國名為用儒術者,三千年於茲矣,乃徒成就此相攻、相惑、不相得之民,一旦外患忽至,則糜爛廢瘺不相保持。其究也,且無以自存,無以遺種,則其道奚貴焉?」是故「往者中國之法與無法遇,故中國常有以自勝;今也彼亦以其法與吾法遇,而吾法乃頹墮蠹朽瞠乎其後也,則彼法日勝而吾法日消矣。」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也曾指出,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僅是儒家,包括佛、道、儒在內,都沒有發展生產力的要求。馬克斯·韋伯在闡釋中國不適合資本主義時,更將儒家文化列為首要緣故。毫無疑問,中國今天的成就絕非尊孔讀經使然,而恰恰是全面融入全球體系的結果。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人類的文化是不斷沖破文化隔離的天然壁壘與人為壁壘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中國不能以閉關自守維護生存空間,而應在文化全球化中採取積極和主動,以自信、寬容、雍雅的大國氣度容納普世文化與價值。唯其如此,才能成功地穿越了現代化轉型期的泥淖,成為一個具有確定性的大國,成為全球秩序的穩定之源。(〈經濟〉雜志2007年第三期)
8. 什麼是「星巴克」
對於愛喝咖啡的人來說,星巴克(Starbucks)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它最早來源於19世紀美國文壇傑出大師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經典著作——《白鯨——莫比·迪克》的主人公。1971年,傑拉德·鮑德溫和戈登·波克在美國西雅圖開設第一家咖啡豆和香料的專賣店星巴克公司。1987年,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斥資400萬美元重組星巴克,推動了星巴克向意式咖啡館的轉型,並完全以自己的理念來經營星巴克,為公司注入了長足發展的動力。星巴克咖啡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學生和城市白領中非常流行。除咖啡之外,星巴克也提供諸如茶(不管熱的還是冰的),陷皮餅,蛋糕等。有些星巴克店甚至位於超級市場,書店這樣的本地商店裡(星巴克公司並沒有經營這些超級市場或者書店)。一般來說,星巴克咖啡的價格不會高於其他競爭者。 到2006年2月為止,星巴克在全球范圍內已經有超過9000家連鎖店,分布在在北美洲、拉丁美洲、歐洲、中東和環太平洋地區。
http://ke.soso.com/ShowLemma.e?sp=l160061&ch=w.search.ke自己看看吧
9. <急>解釋下」星巴克」
星巴克
星巴克歷史:
對於愛喝咖啡的人來說,星巴克(Starbucks)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它最早來源於19世紀美國文壇傑出大師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經典著作——《白鯨——莫比·迪克》的主人公。1971年,傑拉德·鮑德溫和戈登·波克在美國西雅圖開設第一家咖啡豆和香料的專賣店星巴克公司。1987年,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斥資400萬美元重組星巴克,推動了星巴克向意式咖啡館的轉型,並完全以自己的理念來經營星巴克,為公司注入了長足發展的動力。
星巴克咖啡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學生和城市白領中非常流行。除咖啡之外,星巴克也提供諸如茶(不管熱的還是冰的),陷皮餅,蛋糕等。有些星巴克店甚至位於超級市場,書店這樣的本地商店裡(星巴克公司並沒有經營這些超級市場或者書店)。一般來說,星巴克咖啡的價格不會高於其他競爭者。 到2006年2月為止,星巴克在全球范圍內已經有超過9000家連鎖店,分布在在北美洲、拉丁美洲、歐洲、中東和環太平洋地區。
星巴克商標:
星巴克的商標有2種版本,第一種版本的棕色的商標由來是由一幅16世紀斯堪地那維亞的雙尾美人魚木雕圖案, 她有赤裸乳房和一條充分地可看見的雙重魚尾巴。
後來星巴克被霍華·蕭茲先生所創立的每日咖啡合並,所以換了新的商標。第二版的商標,沿用了原本的美人魚圖案,但做了些許修改了,她沒有赤裸乳房,並把商標顏色改成代表每日咖啡的綠色,就這樣融合了原始星巴克與每日咖啡的特色的商標就誕生了。
目前位在美國西雅圖派克市場的「第一家」星巴克店鋪仍保有原始商標,其內販售的商品也多帶有這個商標。這所謂的第一家事實上已經遷離原址,雖然仍在派克市場街上。
星巴克現狀:
1992年6月26日,星巴克在美國號稱高科技公司搖籃的納斯達克成功上市。作為一家傳統的咖啡連鎖店,1996年8月,為了尋求更廣闊的海外發展,舒爾茨飛到日本東京,親自為第一家海外店督陣。之後,星巴克大力開拓亞洲市場,並進入中國台灣和大陸。 有了強大的資本後盾支持,星巴克的經營一飛沖天,以每天新開一家分店的速度快速擴張。自1982年上市以來,其銷售額平均每年增長20%以上,利潤平均增長率則達到30%。經過10多年的發展,星巴克已從昔日西雅圖一條小小的「美人魚」進化到今天遍布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鎖店達到近一萬家的「綠巨人」。星巴克的股價攀升了22倍,收益之高超過了通用電氣、百事可樂、可口可樂、微軟以及 IBM 等大型公司。今天,星巴克公司已成為北美地區一流的精製咖啡的零售商、烘烤商及一流品牌的擁有者,它的擴張速度讓《財富》、《福布斯》等世界頂級商業雜志津津樂道。
10. 寫一篇有關文化入侵的作文,根據故宮里的星巴克為題材,寫一篇800字論文,要求論述文化入侵的利弊。
故宮是中國最大最古老的建築群,它歷經了明、清兩個朝代,並且擁有大量珍貴的中國的歷史文物。可以說故宮象徵著中國的古代歷史和古代的文化。而在這樣的一個建築中卻悄悄地開設了一家星巴克咖啡店。
這一個事件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引起了巨大的爭論。有的人認為這是外國消費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文化入侵,並呼籲「把星巴克趕出故宮!」。先從經濟的角度分析,之所以有人會去設立這樣一家咖啡店肯定是存在這方面的市場。而作為設立這個行為,我覺得只要沒有對故宮這個歷史文化的寶庫產生實在的破壞,其行為最多就像普通的旅遊商店一樣無可厚非。
而對於由這個事件所引發的外來文化入侵的大討論,有人說外來的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導致了國人不知道重陽節、乞巧節;外來的KFC、麥當勞、必勝客沖淡人們對傳統食物的渴望,而國外的好萊塢使得中國的戲曲無人問津。於是有人認為所有外來文化都是陰謀,是西方人對中國的和平演變。
而事實是這樣的嗎?西方人所帶來的一切全是陰謀嗎?就先看看我們現在的中國。現今國家的體制不就是源於西方的馬克思嗎?為我們現在的生活帶來巨大進步的科技又有多少不是來自西方呢?所以這「一刀切」的論斷一定是有問題的。我們必須承認西方文化為中國帶來的好處絕不只一點,甚至在危機的時刻還幫了中國一把。
縱觀歷史我們就知道中國的文化也曾經推動過世界,中國的指南針、造船術、活字印刷、造紙推動了新航路開辟和歐洲的文藝復興。這可見中國文化的輝煌,再看中華文明最為繁榮的唐代,對外實行開放的政策,吸收了大量的外來思想與文化,並且向外也輸送了許多中國特色的文明。
可見,當時之所以繁盛是因為中國對外界的兼收並容。之所謂海納百出,有容乃大,也可以得知只有開放胸懷才能夠國家強盛。當然閉守不前的危害也可以從「近代史」找到。
但是我們在抱有博大胸懷的同時,不得不承認,外來文化確確實實對國內的傳統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對比外來工業產品與傳統手工商品,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發現工業產品在生產線上快速流動,只需一天時間生產出來的產品就可以成千上外,而手工藝品即使讓速度最快的工匠來打制,一個星期也造不出多少。比方說前一段時間的「茶壺事件」中貼標簽的行為,充分的反應了手工生產的不足和供需矛盾。對於其它方面可能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比如傳統戲曲所含有的精彩程度能比得上運用了各種特效的電影嗎?
我認為在傳承的同時我們也要去思考對傳統文化的發展,而我認為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它們在技術上的先進性。所以要想傳統文化走出去,就一定不能讓傳統封閉,一定要讓傳統與現代結合。
再反思「節日現象」,確實一下子有許多的節日進入了中國。像母親節、感恩節、聖誕節都大把湧入了中國市場,而且很多時候都學得不像,有一種「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意味。這哪有什麼感恩節、聖誕節?!這已經變成了火雞節、甜點節、禮品節。很多時候都包含了強大的「商業主義」精神。再說中國的傳統節日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農歷新年,雖說是法定假日,又如何呢?!不都到最後只剩下的是粽子節、湯圓節、月餅節、大餐節。這還有什麼味道?五味令人口爽!最後可能只是為了節日而節日,誰又知道去團圓?誰又知道去賞月?那一輪明月所帶來的寧靜已被城市中的煙雲所遮蔽,而團聚在一起的溫暖已被那「口爽」的食物所埋葬。時代的進步,科技的進步,人的進步帶給我們的是一個「人」的高速發展的時代。有調查表明人們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然後呢?大家累了已經沒有多少精力了,所以對於商業思想入侵說,我認為那隻是「文化衰退」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而更多的時候需要我們「自強」,需要我們自己「勇敢」地「站出來」,「批判」自己;「反思」自己;「總結」自己!而不去鋪天蓋地找別人的理由,挑別人的毛病。中國該怎麼發展?中國該往何處去?絕對不在於別人,而在於中國人自己。而自強那也一定就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