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河源市的資料
河源簡介:
河源市是國務院1988年1月7日批准設立的地級市,管轄源城區、東源縣、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共五縣一區。全市原有119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截止至2003年9月20日,全市按要求撤並鄉鎮17個,占鄉鎮總數的14.8%。全市現設有98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1394個村委會和149個社區居委會。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其范圍是東經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緯23度10分至24度27分。東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鄰惠州市,西連韶關市、惠州市,北與江西省交界。全市面積1.58萬平方公里。河源市是京九入粵第一市,又是廣東省擁有鐵路最長的市;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105國道、205國道、河惠高速公路構築了河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是粵東北重要的交通樞紐。
河源市是中國廣東省的一個地級市,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河源市東部與廣東省梅州市、汕尾市交界,南部與惠州市毗鄰,西部與韶關市接壤,北部與江西省相連。河源市的總面積為154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為332萬。
河源猶如鑲嵌在東江之畔的一顆明珠,河源市區別名槎城。東江自北向南流經市區,新豐江從西向東繞城而過,兩江在市區東面交匯,使得整個城市三面環水,看起來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
以新豐江為界,槎城劃分為新老城區。老城具有1500多年的歷史,公元492年而江北的新市區是1988年建市後才建起的新城,一老一新,為我們留下了不少歷史人文景觀和令人驕傲的現代奇跡。
人們說河源是一個靈秀的城市,到處繁花爭艷,草木吐秀,空氣清新,但是讓我們設想一下,假如沒有水,一個城市能靈秀到哪裡去呢?的確,河源「一城風景半城水」,除兩江之外,市區內還有一個歷史悠久的人工湖——鱷湖,兩江一湖托出了河源「青山綠湖碧水城」的山水旅遊城市形象,形成了一種清朗、明麗、現代與傳統和諧相融的城市風光。
河源歷史:
河源,上古屬揚州南境,戰國屬楚,秦於龍川置縣。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龍川析地置河源縣,屬南海郡。南梁天監二年(503年)屬梁化郡,隋唐屬循州,南漢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禎州、循州,河源地區屬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禎州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並入惠州,河源地區在1913年屬廣東省都督府潮循道,後直屬廣東省革命政府東江行政委員會。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東江行政委員會、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韶關地區、惠陽地區等。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轄源城區、郊區、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1992年8月河源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1993年11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縣委、縣政府駐仙塘木京。 河源市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時期,來自江浙一帶的越民散居於少數民族之中,對開化粵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後,遷陝隴之民居粵,帶來了黃河文化。此後,凡遇中原戰亂,都有一批批的移民進入嶺南。這些南遷之民與當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河源未來:
河源市成立於1988年1月,是廣東省的一個年輕城市,也是京九線上的一個新興城市,轄源城、和平、龍川、紫金、東源、連平等6個縣區,全市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人口322萬。
河源,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萬年至4000年,河源市域內所在的東江中上游便有人類繁衍生息。公元前214年,秦朝就在這一帶設縣而治,首任縣令就是後來統一嶺南並被漢高祖封為南越王的趙佗,縣治設在龍川縣佗城鎮。現有新石器遺址、唐代正相塔、宋代龜峰塔、孫中山祖居(由閩入粵第一代)。這里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河源,靠山近海,區位優越。河源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處於珠江三角洲邊緣,歷史上與惠州、東莞、深圳、汕尾曾屬同一地區,市區距廣州、香港均不到200公里,河源實際上是內陸與沿海的結合部。這種獨特的區位,既有利於接受沿海地區的經濟輻射,又有利於溝通國內外大市場。
河源,交通四通八達,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河源是京九入粵第一市。京九鐵路經過江西省進入河源境內,穿越三縣和市區,並在龍川縣城與廣梅汕鐵路接軌,設立華南最大編組站。105和25國道縱貫全市,規劃建設的河惠、河梅等高速公路正在規劃建設。由此構成了河源市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使河源成為粵東北的交通樞紐。此外,以市區為中心的現代通信網路已經形成,實現了城鄉電話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並且,還擁有一類口岸。
河源,自然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河源是「港深水塔」,全省最大的兩個水庫——新豐江水庫和楓樹壩水庫都在河源境內。滔滔不絕的東江水,不但滋潤著珠江三角洲東部,而且通過東深供水工程流入香港。境內水能蘊藏量130萬千瓦,仍有40萬千瓦有待開發。同時凈水資源和優質淡水養殖開發價值和潛力巨大,新豐江天然凈水遠銷國內10多個城市。河源市是礦產之鄉,已探明的礦產有40餘種,其中儲量位居全省第一的就有鐵礦、瑩石礦和稀土。此外,鉛鋅礦、鎢礦、石灰石、瓷土等也十分豐富,易於開采。河源是山多林茂之地,全市有山地面積1800多萬畝,其中25度以下的緩坡地就有180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72%,活立木蓄積量達3092.7萬立方米。河源是生態旅遊勝地,境內山清水秀,文物古跡眾多。緊鄰市區的大桂山風景區,是北回歸線上現存面積最大的常綠闊葉林區,是廣東綠色生態旅遊的新品牌;市中心有亞洲第一高噴泉,噴射高度達169米;河源還曾是恐龍的故鄉,市區已出土恐龍骨骼化石和大量的恐龍蛋化石。市區碧水環繞,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是全國13個大氣環境質量達國家一類標準的城市之一,也是廣東省環境保護教育基地。縣區有「小桂林」之稱的連平陂頭山水,有「地下龍宮」之稱的漳溪皇龍岩、和平李田仙岩,有「粵東丹霞」之稱的龍川霍山和楓樹壩九龍灣水上漂流等旅遊景觀。
河源,服務體系完善,投資環境優良。為吸引外商投資,市政府先後制訂子一系列優惠政策,在地價、水電、稅費等方面給予優惠。實行只收稅不收費,規定凡是在市區范圍內舉辦生產性項目的外來投資企業,只按規定收稅,不收任何行政事業性規費。為了簡化手續,提高效率,市政府專門成立了對外引進辦公室,實行「一個窗口」審批項目,「一條龍」受理投訴,「一個口子」收取規費的「三個一」制度,有關職能部門分別制訂了對外來投資者服務的承諾制度。為了切實保護外商的合法權益,市政府專門為外商發放了「綠卡」。
建市14年來,河源市經濟社會有了很大的發展,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燈塔盆地現代農業示範區和「百萬畝水果基地」建設為突破口的「三高」農業蓬勃發展;貫穿市區的「工業走廊」開發已初具規模,對外經濟空前活躍,投資不斷升溫,規模逐步擴大,在新的歷史時期里,河源市將突出特色經濟、借外發展、科教興市、可持續發展四大戰略,大力創造體制創新、對外開放、資源轉化三大優勢,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我們將進一步利用山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三高」農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把河源建成京九線上的農業強市和珠江三角洲的「菜籃子」基地;利用沿海與內陸結合部的區位優勢,不斷優化環境,擴大對外開放,把河源建設成接納沿海產業轉移的一塊投資興業寶地;利用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把河源建設成為獨具特色的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利用礦產,水資源和農副產品等資源優勢,形成以資源開發為依託的加工型工業。
河源市雖然是廣東省的次發展地區,但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我們謁誠歡迎海內外客商前來投資興業,攜手並進、共創未來。
一、客家淵源
所謂客家人,是指原籍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在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歷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遷,時延1500年的記載。
第一次的大遷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間,東晉懷帝妥朝時,由於西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對漢民族影響深遠的「五胡亂華」之局,中原地區的不少官員和平民,也紛紛隨著渡過黃河南下。為了避免和原戶籍者發生混淆,便把這些新來的戶籍稱為「客」。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華民旅上出現。
第二次大遷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間。唐朝末年,黃巢舉兵起義及「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客家先民又從皖贛某地居所,現遷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廣東北邊。
第三次大遷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間,金元相繼入侵,宋高宗南渡,地這過程中,許多客家人幸均捲入保衛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戰爭。宋亡後,他們只好退往更偏遠的廣東東、北部。
第四次大遷徙在公元1645——1843年間,這次遷徙卻是康熙皇帝為了爭取南方的民心,賜給每個男子8兩銀子、婦女兒童4兩銀子,鼓勵客家人遷入四川、廣西及台灣。一向以客家人為榮的朱德同志的祖輩就是在這一次遷徙時,從韶關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遷徙是在1866年以後,發生於太平天國起義末期。由於太平天國的首領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國失敗後,許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壓力下,紛紛向理智偏遠的南方,甚至向東南亞等海外地區遷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約4500萬人。其中國內4000萬人,國外有500萬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廣,較集中的是東南亞一帶,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國際知名作家韓素音均是客家人。國內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共有17個省、185個市縣,其中客家人佔95%以上的純客縣50個,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地方是贛南、閩南和粵東北部。廣東的客家人有2000多萬,佔全省總人數近30%,其中純客縣15個。
河源作為東江流域的純客家地區,最早的客家先民來歷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後,為進一步開發嶺南,派屠睢、任囂、趙佗帶50萬兵卒駐守,還下令將數十萬名「罪人」發配到嶺南。趙佗先為龍川縣令,後為南越王。龍川的趙、韋、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進入龍川與當地土著族人雜居的中原人。但是,作為客家人大規模遷徙到河源地區的時間,卻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遷徙這一時期,即公元1127——1644年間。
河源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承傳著客家民系優秀的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廣東梅縣的山歌文化獨樹一幟。河源的東江客家菜則比較有特色。
二、客家習俗
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
(一)、主要節日:
☆春節:有拜年,游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二月二:開正節。
☆清明: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七月節:也即鬼節。
☆中秋: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
☆重陽節:客家人叫「九月節」。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過年」之說。
(二)、婚姻禮俗:
客家人的婚姻禮俗受古時風尚影響較重,,主要仍以傳宗接代為目的, 但余文與張麗是自由戀愛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講究「明媒正娶」,客家社會正式的婚姻關系是一種「嫁娶婚」,招贅之風並不盛行。
過程儀式大部分仍沿舊習:如相親、送定、報日子、送聘金、盤嫁妝、接親、拜堂鬧洞房等。
(三)、民間娛樂:
客家民間娛樂內容非常豐富,節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簽,打麻將,養花,釣魚等。
⑵ 河源的風土人情
1,河源市是國務院1988年1月7日批准設立的地級市,管轄源城區、東源縣、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共五縣一區。全市原有119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截止至2003年9月20日,全市按要求撤並鄉鎮17個,占鄉鎮總數的14.8%。全市現設有98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1394個村委會和149個社區居委會。 2,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其范圍是東經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緯23度10分至24度27分。東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鄰惠州市,西連韶關市、惠州市,北與江西省交界。全市面積1.58萬平方公里。河源市是京九入粵第一市,又是廣東省擁有鐵路最長的市;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105國道、205國道、河惠、河梅、粵贛高速公路構築了河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是粵東北重要的交通樞紐。 3,河源,上古屬揚州南境,戰國屬楚,秦於龍川置縣。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龍川析地置河源縣,屬南海郡。南梁天監二年(503年)屬梁化郡,隋唐屬循州,南漢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禎州、循州,河源地區屬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禎州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並入惠州,河源地區在1913年屬廣東省都督府潮循道,後直屬廣東省革命政府東江行政委員會。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東江行政委員會、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韶關地區、惠陽地區等。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轄源城區、郊區、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1992年8月河源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1993年11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縣委、縣政府駐仙塘木京。 河源市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時期,來自江浙一帶的越民散居於少數民族之中,對開化粵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後,遷陝隴之民居粵,帶來了黃河文化。此後,凡遇中原戰亂,都有一批批的移民進入嶺南。這些南遷之民與當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4, 2003年末,全市公安戶籍人口334.13萬人,比上年增加2.39萬人,增加0.7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12人; 人口出生率11.3‰,死亡率4.75‰,自然增長率6.56‰。全市有五個民族,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還有少量的畲族、壯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有海外僑胞及祖籍河源的華人共47萬人,主要聚居於東南亞地區和美、加、澳等國,港澳台同胞28萬人,歸僑1.3萬人。 5河源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2003年主要氣候特點:氣溫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偏多。上半年暴雨災害引發局地山洪暴發和山體滑坡,造成重大人員傷亡。7、8月持續出現少見的晴熱少雨天氣,月平均氣溫和極端最高氣溫都接近或超過歷史值。因全年氣溫普遍偏高、降水偏少,出現夏秋冬連旱。冬季冷空氣活動少,影響輕,出現暖冬現象。 河源市環境質量優良。監測數據表明,河源市空氣環境質量總體水平維持在國家一級標准,繼續保持優級水平。2003年河源市區空氣污染指數在15~70之間,平均值為41,空氣質量達優級水平。空氣中主要污染物總懸浮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年平均值分別為0.082毫克/立方米、0.009毫克/立方米、0.012毫克/立方米;降塵年均值為5.42噸/平方公里?月,符合省推薦標准(8.0噸/平方公里?月);酸雨頻率為0。水環境質量維持良好水平。東江河源段水質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Ⅱ類標准;市區的主要飲用水源(新豐江水庫)水質達國家地表水Ⅰ類標准;國控斷面(龍川城鐵路橋)水質達國家地表水Ⅰ類標准;河源市與惠州市交接斷面(江口斷面)水質達《廣東省邊界水質控制指標》Ⅱ類要求。市區聲環境質量良好。2003年河源市區區域環境雜訊為50.9分貝,符合國家《城市區域環境雜訊標准》Ⅰ類區標准(55分貝);城市交通干線雜訊66.6分貝,符合國家標准(70分貝)。區域環境雜訊比2002年上升0.5分貝,城市交通干線雜訊比2002年下降0.5分貝。 6, 土地資源 河源市土地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總面積196.268萬畝,人均佔有耕地約0.62畝。處於粵東北山區與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區的結合部,屬山地丘陵地區。山嶺與盆地相間,境內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江、新豐江縱貫全境。在山間和東江河邊,分布著沖積小平原和寬廣的谷地,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適宜種植糧食作物、蔬菜、甘蔗、亞熱帶水果等。 礦產資源 河源市素有粵東寶庫之稱。礦產資源品種已發現56種,具有種類多、分布廣、品位高、規模大等特點,其中鐵、鈦、鎢、錫、稀土、螢石、高嶺土、陶瓷土、礦泉水和地熱是河源市的優勢礦產資源。鐵礦主要產地有連平大頂、紫金寶山嶂等地;大頂鐵礦是廣東省第一大型的鐵礦,也是國內罕見的量大質好、易采易選的鐵礦區,總儲量達1億多噸。鎢礦主要分布於連平縣和紫金縣,連平鋸板坑鎢礦為目前 水資源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距離廣州、深圳、香港等大城市僅100多公里,是下游地區的飲用水水源地,境內滿目青翠,綠水長流,空氣清凈,環境優美,被譽為東江河畔的「綠色明珠」。河源市水資源豐富,素有「粵東寶庫」之稱,華南地區最大水庫??新豐江水庫在其境內,蓄水量達139億立方米,水庫面積達370平方公里。由於河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環保工作,水庫水一直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標准,是國內罕見的優質淡水資源。該水庫成為香港及珠三角主要城市最重要的飲用水源區。河源市有豐富的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49.9萬千瓦,佔全省的18%,其中可開發量達114.3萬千瓦,截至2003年底止,全市已開發裝機容量71.04萬千瓦,仍有43.26萬千瓦水力資源可供開發。另外,全市現有塘庫水面面積3.92萬公頃可供開發養殖。目前,河源市已初步形成了防洪、排灌、發電、供水等多功能的水利服務體系,為全市改革開放,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水源保證和防洪安全。 生物資源 河源市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動物種類200種,其中有水鹿、蘇門羚及白鷳、穿山甲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植物種類近千種,境內主要野生植物有樹木、山竹、經濟林、花草、中草葯等五大類。河源是全省重點林業基地之一,全市除松樹、杉樹外,還有較為珍貴的用材林赤黎、白黎、白稠、黃稠、黃樟、山杜英等等。新豐江庫區內有著名的森林基因庫和國家級珍稀動物自然保護區--大葉山自然保護區,面積近14500公頃,1993年國務院批准在此建立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 參考文獻: http://www.heyuan.gov.cn/websi
⑶ 河源的文化藝術
河源最早的客家先民來歷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後,為進一步開發嶺南,派屠睢、任囂、趙佗帶50萬兵卒駐守,還下令將數十萬名「罪人」發配到嶺南。趙佗先為龍川縣令,後為南越王。龍川的趙、韋、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進入龍川與當地土著族人雜居的中原人。但是,作為客家人大規模遷徙到河源地區的時間,卻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遷徙這一時期,即公元1127~1644年間。
河源市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時期,來自江浙一帶的越民散居於少數民族之中,對開化粵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後,遷陝隴之民居粵,帶來了黃河文化。此後,凡遇中原戰亂,都有一批批的移民進入嶺南。這些南遷之民與當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河源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承傳著客家民系優秀的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廣東梅州的山歌文化獨樹一幟。河源的東江客家菜則比較有特色。
在2008年全國專家學者共同見證:河源市委常委會議專門作出決定,將河源龍川縣令趙佗定為客家人始祖。
河源市居民主要由漢民族組成,佔99%;漢民族祖先是中原客家民系,所操語言為漢族客家語系方言。還有少數民族畲族等。據記載古代還有少量瑤族聚居。2007年底,畲族約有17000人,其風俗習慣基本漢化,但仍保留著其自身的一些風俗習慣,如崇尚武功等特點。 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
主要節日
春節:有拜年,游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清明節: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
端午節: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七夕節:也就是七巧節。這天的河源基本上是雨天,但是家家戶戶還是會趁雨稍小的時候去河裡游泳,據說這天的河水可以除病祛疼,還有很多人裝河水直接煲來用。這天,很多老人家都會摘一些花泡在水中,然後給孫子孫女沖身,以祈求他們健康。聽一個老人家說過,這天晚上天上會散落很多白色粉狀物,只要能將其握在手中,來年就能順順利利,因為那些東西是仙女灑下的。
七月十四:也即鬼節,這個節日並沒有什麼特殊,就是比平時買多點菜,像釀豆腐之類的。
中秋節: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
重陽節:客家人叫「九月節」。
冬至:客家人有「過冬」之說,這天,他們會買比較多好菜,有一樣一定不能少,那就是吃釀豆腐。
婚姻禮俗
客家人的婚姻禮俗受古時風尚影響較重,主要仍以傳宗接代為目的,但逐漸主張自由戀愛。客家人男婚女嫁講究「明媒正娶」,客家社會正式的婚姻關系是一種「嫁娶婚」,招贅之風並不盛行。
過程儀式大部分仍沿舊習:如相親、送定、報日子、送聘金、盤嫁妝、接親、拜堂鬧洞房等。
民間娛樂
客家民間娛樂內容豐富,節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簽,打麻將,養花,釣魚等。 河源客家語口音較多,不同縣或相同縣不同鎮之間口音差別較大。大體可分為客家語粵中片及水源音(又統稱東江本地話,包括河源話)。但水源音(含河源話,龍川佗城話等)的歸屬有爭議,大部分學者認為其為客家語分支,部分學者認為其為粵語分支。 河源電視台新聞節目及公交報站語言中均使用到了水源音(以龍川佗城話為准) 。
河源市地處梅州市與廣州市之間,河源話受正統客家話及白話(廣州話)的影響較大。有的詞語讀音與梅州話相似,有的詞語與廣州話相近,而河源市內東源、紫金、龍川、連平、和平等各縣區之間的方言也有較大差異。但總體上河源市均屬於客家方言地區。
除此之外,河源還有少量閩南語 及少數民族語言(如畲族使用的活聶 )分布。 十大河源客家名菜是:東江鹽焗雞、東江釀豆腐和紅炆肉、咸香鴨、水晶雞、上湯桂花魚、清煲草魚、釀三寶、娘酒醉河蝦、薯絲煲。河源地區的菜餚主要都是客家菜,客家菜偏重「肥、咸、熟」。
東江鹽焗雞
「東江鹽焗雞」是廣東的一款名菜,也稱客家鹽焗雞、客家咸雞。主料是項雞,主要烹飪工藝是鹽焗。
紅炆肉
豬肉脆滑爽嫩,做得非常入味,咸甜味道適中,色澤金黃,風味獨特,爽口軟滑,肥而不膩。
東江釀豆腐
客家釀豆腐是客家名菜,但凡有宴席必有此道菜。「釀」是一個客家話動詞,表示「植入餡料」的意思。
咸香鴨
選用本地特產土鴨精心製作,色澤金黃,香味濃郁,是一味獨特的下酒好菜。
水晶雞
色澤光滑,原汁入味,肉嫩味鮮。
上湯桂花魚
桂花魚又名鱖魚,皮滑骨少,肉質鮮嫩,盛產於新豐江水庫中,為東江名菜。
清煲草魚
將草魚去鱗、宰凈,切成大塊放入瓦缽內,然後加入調料加蓋煲。
釀三寶
蝦米豬肉用刀剁碎,加入雞蛋,調味料拌勻,茄瓜雙飛,角椒斜切,去核,涼瓜斜刀切段,每段長約3cm,去瓤。
娘酒醉河蝦
客家娘酒、薑片放進水煲,加生猛河蝦、味精,鹽煲熟。娘酒醉河蝦鮮甜香醇,酒香蝦爽,美味可口。
薯絲煲
清甜爽口,滑而不膩,口味香濃。河源連平薯絲、雞汁、大蒜、花生油、調料等適量。
⑷ 「河源市」名稱是怎麼來的,有什麼流傳故事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東江自北向南流經市區,新豐江從西向東繞城而過,兩江在市區東面交匯,使得整個城市三面環水,看起來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是粵東北重要的交通樞紐。
河源客家山歌流傳的故事: 河源客家山歌的流傳,是因為他們從中原遷徙來河源地區時與客家先民有關,他們所落居的地方都是山區、人煙稀少的荒山野嶺,山高林密,是猛虎野獸縱橫的所在地。客家先民在此落居後,從事開墾、耕耘,生產生活非常艱辛,人們上山砍柴、開山種植、下田耕作或過戶交談,都要走一段很偏僻的山間小路。因此,他們一出門就有一種幽僻感覺,或怕遇上毒蛇猛獸的危險。因而就喜歡用大聲響氣、用大嗓子來「吊個聲腔」唱幾句山歌,一來壯壯膽,驚嚇野獸;二來便能呼喚對方,得到有個照應,以驅散山裡的寂寞,久而久之,便養成了愛唱山歌的習慣。
長期以來,居住在偏僻山區的客家人,大部分缺乏文化,尤其是婦女,在封建社會里很少有受教育的機會,由於封建社會的束縛,她們只能私下用山歌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有的女孩子長大成人後為了表達自己的愛情,只能趁父母長輩不在家,或出去溪邊挑水、洗衣的空間機會,與愛慕的男青年隔遠招呼,互相用山歌來表達愛戀之情。所以愛情山歌在客家山歌中佔了很大的份量。後來由於客家居民大都沒有文化,只能看到什麼或想到什麼就唱什麼,因此客家山歌的「比」、「興」的表現手法就形成了常用的規律。
客家山歌作為勞動人民的一種口頭文學,他的素材是在人們的勞動生活中長期積累起來的,它以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為基礎,在生產斗爭中反映的是勞動人民的理想和願望;所表現的形式和手法是勞動人民所喜好的,它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有通俗易懂的地方語言和風俗習慣,容易溝通接受,所以有強烈的民眾性、地方性、流傳性,因此受到客家居民的歡迎和喜歡。
河源客家山歌經過長期的流傳、演變和不斷發展,既保留它的民間文學傳統,又在各個發展階段,按照歷史風貌不斷有所創新和進步,從傳統的口頭文學中推陳出新,發展到文字記載,並且在音樂旋律上,也不斷得到創新和發展。如:客家山歌的「賦」、「比」、「興」和「雙關」、「對偶」、「排比」、「誇張」等表現手法,以及四句七言格式的音韻和常見的山歌引歌號子,尾駁尾,五句板,發展到山歌小演唱、山歌表演唱、山歌說唱、山歌劇等客家戲。因為它的語言豐富、通俗易懂、形象生動、情深意切,直接反映了各地方風土人情,有豐富的思想內涵,使當地群眾容易接受。如全國獨有的戲種──紫金的客家花朝戲,就是從客家山歌長期發展創新、提高、提煉出來的藝術形式。
河源客家山歌,是在河源五縣一區300多萬人口中流傳最久、最廣的民間藝術,它屬於民間流傳的口頭文學。另外,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唱的,所以客家人最愛聽,也最喜歡唱。因為它琅琅上口,娓娓動聽,是深為人們喜聞樂聽的一種藝術形式。千百年來,人們用它歌唱勞動、歌唱情感,抒發思想和激勵鬥志。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覺得,唱起山歌來就會「山歌唱得心花開,山歌解得千般愁」,山裡人一唱客家山歌,唱起來就能使人忘了苦和累,心胸開闊,心情輕松。正像客家山歌所唱的:
客家地方客家人,客家風俗客家情;
客家音唱客家歌,客家山歌格外親。
客家山歌情意長,好比河西麥牙糖;
又甜又韌又滑口,緊扯緊梆緊甜香。
山歌唱出情和愛,唱出人生歡悲傷;
唱盡心中愁與苦,唱得心頭亮堂堂。
從前,有一個青年山歌手去赴圩,他走在山路上,邊走邊觸景生情地唱起山歌來:「隔崗瞧來隔崗瞧,隔崗瞧妹系瀟條;隔崗瞧妹花一朵,莫把風吹日曬朝(方言「朝」即「痿」)。同妹隔崗又隔崗,柑子好吃隔包囊;柑子好吃隔了咪,同妹相好隔心腸。」他唱的歌聲悅耳動人。正巧,有個年輕美貌、也愛唱山歌的妹子被他的山歌聲吸引住,情不自禁地尋聲趕上來。當趕至三丫路口,她看見唱山歌的人相貌很平常,臉上還有片片汗斑,心裡感到失望。於是她以山歌取笑道:「聽到歌聲趕過山,這山風光也一般(「般」即「斑」),只問阿哥話一句,哪條道路下陰間?」
妹子用借問路去陰府為名,暗喻遇見了鬼。話中含蓄,尖銳辛辣。但青年山歌手毫不介意,誠懇唱道:「由妹下來由妹上,各人主意各人想;茶果好看唔好吃,荔果皮皺甜過糖。」
妹子見他為人忠實,情意真切,山歌比喻發人深思,暗中佩服他,自愧自己不該以貌論人。她偷眼細瞧青年歌手,竟覺得心裡甜滋滋的,不由得羞紅了臉。
⑸ 河源風俗
河源地處廣東省東北部,是沿海與山區的交界之處,這里聚居的90%是客家人,客家人是在東晉戰亂時原藉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人,經過幾次艱難拔涉,時延1050年,遷徙到贛南、閩南、粵東北等到地方,在繼承原中原地區某些文化風俗的基礎之上,結合自身的生活環境而形成的一個獨特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其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話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客家人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風俗習慣,只是因時期和地域的不同而稍有差異。客家人多數居住在山區,素有「無客不往山,有山必有客」的說法,因受外界影響少,而各個地方客家人又有其自己的小特色,如口音差異,但大同小異。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客家人遷徙到嶺南山區時候,為避免常出沒的野獸和墳方流氓侵犯,在吸取了古時中原地區的建築精華的基礎上,而建造的一種集族而居式、獨具特色、古樸典雅的民居建築,客家民居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形式,按建築風格和形式的不同,可以把客家民居分成圍龍屋、五鳳樓、方樓、土樓、府第式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
圍龍屋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被稱為我國民居的五大特色。圍龍屋是當時中原漢族較先進的「抬梁式」、「穿斗式」的混合結構工藝。一般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普通的圍龍屋佔地8畝、10畝,大的面積在30畝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需要5年、10年,屋內分別建有多間卧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進、豬圈、雞舍、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圍龍屋不論大小,大門前必有一塊禾和一個半月形池塘,禾坪用於曬谷、乘涼和其它活動,池塘具有防火、蓄水等作用。
河源地區的客家民居屬府第式,與圍龍屋有相似的結構模式,建築講究地勢和座向,一般布局要求與子午線為中軸,左右對稱,按結構可分為「三堂、二橫、一圍」,三堂指前、中、後三個廳堂,中廳是舉行重大聚會和喜慶活動的場所;後廳一般為「祖公堂」,是供奉祖先神位和祭祀的專用場所;前廳大門的左右兩側門進去是橫屋,再由兩邊橫屋向後延伸到成半月或四方形的後圍,在後堂祖公堂的背面與圍之間是一座高於前屋基的地,俗稱「花台」。
客家民居的設計與建造,融科學性、實用觀賞性於一體,顯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華及高超技藝。客家民居具有以下五種優越性:一是充分的經濟性,建築材料主要是黃土、木、沙、石,且拆後重建,材料可以再利用;二是良好的堅固性,牆基由石塊壘築,有竹片木條夾於牆內;三是奇妙的物理性,由土木築成的牆,有調節空氣濕度和溫度的作用,土木是熱的不良導體,因此其溫度改變遲緩,而且若空氣濕度大於其本身的,則會吸收空氣中的水份,達到調節空氣的濕度和溫度作用。四是突出的防禦性,牆體堅固,底層不開窗,硬木厚門上還包貼鐵皮,門上置防火水櫃樓內生活設施齊全,這是他們抗禦兵匪、野獸等襲擊所必需的。五是獨特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布局和造型上,如圖:
客家風俗
客家人來到山區的時候,由於受環境的影響,而形成了一些客家人的獨特生活風俗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風俗習慣已經消失,有的則保留著,有的則有所改進或改變。下面是一些典型的習俗,列出與大家共賞。
搬新屋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舉行「搬新屋」禮俗,叫「出煞」。要請風水先生驅趕「三煞」之後,才會平安吉利。
遷居之日凌晨一時左右,在正屋廳堂放大桌一張,桌上放三個大米斗,盛白米一斗,干谷二斗,米斗置中心,風水師放羅盤於米鬥上,泥水師放泥刀一把、五尺一枚於左谷斗,木匠師放放曲尺及墨斗於右谷斗,米穀鬥上面各放大紅包一個。廳堂正中放八仙桌數張,擺到大門前,桌上用折棉布數丈,直鋪到門口。地理先生頭裹紅巾,身穿素衣,左用執大雄雞一隻,右手握七星寶劍,口中念念在詞,神氣甚足,把雄雞割死,將血灑於白布上,直出大門,把雞丟在大門外,同時泥水師、木匠師用紅木棒大力打布,齊出大門,隨即鞭炮聲、鳥槍聲、鑼鼓聲大鬧助威,送出大門外。
早上吉時,敦請本族有名望而又多子孫的老人夫婦「開大門」,男左女右,站於門內,等待外面完祭門神後,即由老人夫婦開門,開門時要說吉利的話:「左門開,財丁來,右門開,富貴來」;同說「財丁富貴一齊來」。主家即掌燈入門,傢具隨進。講究的還要牽大水牛或黃雄牛入戶,牛角上掛劍刀、絆紅布,安上牛鏈及犁,由主家當事子孫執犁駛入屋內,隨後主婦擔爐火大鍋到廚房生火,傢具雜物同進,鑼鼓伴行,大鬧新屋,於是搬遷之禮告成。中午設宴慶賀,由本族長輩或請地理泥水師坐首席,開席時先生師傅要說好話,以後大家開宴,盡歡而散。
逢年時節的習俗:客家人過年還有年初一、初二不動掃帚的和初三「送窮鬼」的習俗和傳說。
客家人年初一、初二不動掃帚的習俗由來已久。五代《尋異記》載有《如願》的故事:廬陵歐明過彭澤湖,被湖神青洪君請去作客,有個隨行小官吏偷偷提醒歐明,如果青洪君問及需要什麼時你只回答「如願」。果然青洪君歐明「何所需」,歐依照官吏所囑答「如願」,青洪君不得已,只好將自己一個叫「如願」的婢女送給歐明。歐明把如願帶回家後,凡是有所求時,都能很快地得到滿足,「數年後大富」。後來有一年的正月初一,如願起床晚了,歐明就用掃帚打如願,把如願氣跑了,從此,歐家逐漸衰落了。以後,民間就有了初一藏掃帚的習慣,地上的爆竹屑、花生殼等雜物再多,也不動掃帚,生怕掃掉家中的財氣。
初三「送窮鬼」,也有一段傳說,遠古顓頊帝時,宮中生下一子,喜歡穿破衣,給他新衣就撕破才穿。宮中人都叫他「窮鬼」。「窮子」死於正月晦日,為他送葬時,人們說:「今日送窮子」。「送窮」的說法就此相沿下來,後來,民間把家中穢物掃出去叫「送窮鬼」。
客家民居中,女人生下小孩的一個月內「坐月」時,客家人用客家娘酒配以豬肉、雞、蛋等煎煮,據說這種方法煮出來的酒有美容、驅風、活血、強身、催乳之功效,同時還要煮姜酒送給親戚及鄰居以示報喜,若姜切成片,則表示生了女孩;若切成絲,則表示生了男孩。如果哪一家生了男孩,那麼正月十五這天,要在此掛大花燈,並要在此擺酒,請家族的長輩來受拜、上族譜。
廣東的主要節日基本都是我國通常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在此介紹廣東最有名的節日慶典活動。
燒龍 廣東的元宵節熱鬧異常,人們會在節日的夜晚聚集在舞龍場,在大炮仗的巨響下觀看燒龍表演。先是幾十個年輕人舉著燃燒的竹纜在場內奔跑,接著,身上裝滿煙花的巨龍出場,舞龍者舉著龍在場內舞龍,最後,龍頭開始噴火,龍身燒起來後則煙花齊放,鑼聲和鞭炮聲響徹雲宵,絢爛的火龍滿場飛舞,景象十分壯觀。
舞獅 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五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都由二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它是廣東各個節慶日中最常見的表演活動。
客家婦女
客家人遷徙到山區,由於缺少基本的生活資料,面臨生活的團窘,他們不得進行艱苦開拓,在這過程中形成了客有的許多優良的品質以及與其生活環境相適的形象服飾。客家婦女以賢惠、勤勞著稱於世,有家樣一句顏語:「取妻要取客家女」,就是客家婦女品質很好的體現。
客家婦女的服飾和頭飾。頭戴涼帽,身穿大襟衫,背著小孩,手扶犁耙,赤足行進在田野,是傳統的客家婦女形象。客家婦女戴涼帽的習俗始於宋末。當時,客家先民從中原南遷,為了生存,婦女和男一樣耕作勞動。但婦婦走出深閨,拋頭露面有失體體統,於是頭戴竹笠,並罩上一塊開有兩個小孔的黑布遮面。後來,在實際使用中感到這樣不方便,便把布剪短,並縫在帽沿的四周,成為既實用又好看的涼帽。再後來,索性連布簾都除掉,只戴竹笠。
頭飾:客家地區凡是上了年紀的婦女都在腦後梳盤頭髻,而後在發上插上一支銀簪,這是自古以來養成的習慣,這種習俗的形成在其自身的歷史原因,就象客家婦女勞動時頭戴的涼帽,都是為了適應環境而演變成召集的形式。銀簪一般是由白銀製成,長約10厘米,有點象耳挖子,中間稍窄,兩頭大,末端尖銳,雕刻在精細的花紋,小巧玲瓏。以前,客家人尤其是婦女,經常遭受當地流氓、地痞的蚤擾,為了防身自衛,外出做事時便隨身帶一把鋒銳的鐵器,後來,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演變成插在腦後的發髻的銀簪,除了防衛之外,還有其他作用:一是治病的作用,凡遇到頭痛腦熱等疾病,客家先輩就會用熟雞蛋白與銀簪用布包在一起趁熱在患者的身上來回擦拭,據說療效顯著。二是作為禮物送給要出嫁的女兒,並再三囑咐女兒,在房事時如遇新郎出現「暴脫症」,向男尾椎骨處重刺一針,便可轉危為安。三是被蛇咬時,用銀簪刺蛇咬傷處,擠出毒血,防毒攻心。
獎賞:客家娘酒是用糯米釀造的一種甘醇酒精含量不高的米酒,這種酒的釀造工藝復雜,而且舊置越發變得醇香,不變酸。客家婦女一但生下小孩,在一個月內「坐月」時,用客家娘酒配獵、雞、蛋等煎者,具有良好的補身作用,此外還有美容、活血、催乳等作用。這對於客家婦女來說,可謂是一種難得的獎賞。
圍裙的故事
在東江上游的客家地區,不管是老年婦女或年輕姑娘,都喜歡在胸前掛一條圍裙,老年人多數用藍灰色的,而姑娘們卻喜歡色彩鮮艷的花圍裙關於它有個傳說:
一天上午,劉家灣的村民正在田裡插秧,一位騎馬青年路過這里,那青年丫在村口,見劉家灣的女青年插的秧,行直就像畫家描畫,詩人吟詩,使人感到驚喜、欣慰、歡心。
那青年想:劉家灣的姑娘插秧勞動是能手,但不知在其他方面是否變一樣聰慧能幹,天是他走近一們女青年問道:「插秧娘,你左一行右一行,一天插了幾百行?」那女青年抬起頭,見是一位騎馬青年,便隨口答道:「騎馬客,你嘀嘀嗒嗒,一天走了幾千幾百里?」那青年聽後,啞口無言,難以回答,沒想到那位插秧姑娘會這樣反問自己。那青年深思了一會,又說:「姑娘,三天後,我到你家做客,歡迎嗎?」姑娘說:「歡迎。」「不過,我有個條件,不知姑娘能否答應?」那青年問:「有啥條件?你盡管說吧!」姑娘答道。那青年說:「到時請備好十樣葷菜。」「一定,不過,到時可不能失約。」姑娘答。
回家後,姑娘跟家人說起那青年上門做客的事,姑娘的媽聽後著急道:「傻妹子,這樣在的事你怎麼不先跟媽商量商量,就答應啦!雞鴨咱家有,好辦;豬牛羊,街上有賣,亦不難。可這僅六樣葷菜,還有四樣呢?到哪去找呀?」「媽,您老人家不用著急,既不用宰雞殺鴨,亦不需上街賣牛羊肉,到時我自有辦法,准叫那青年滿意。」姑娘的媽向來相信自己的女兒說話算數,辦事實在,但聽後亦將信將疑,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睡了。三天後,那青年准時赴約,吃午飯時,那姑娘既不宰雞殺鴨,亦沒上街買魚買肉,只是到菜園摘了一些韭菜,取來一隻雞蛋,炒了一碟蛋,端給那青年送飯,那青年問:「我不是有話在先,叫你備好十樣葷菜的嗎?怎麼只端來一碟炒蛋呢?」姑娘見問,答道:「我問你,雞蛋是不是葷菜?」「是葷菜。」青年說。「韭菜是九,一隻雞蛋,一加九是十,那不就是十樣葷菜嗎?」那青年聽後,笑著說:「是,是,我要的正是那一加九的十樣葷菜。」
午飯後,分別時,姑娘送那青年到門口,那青年一腳跨上馬蹬,另一隻腳著地,回過頭問那姑娘:「姑娘,你知道我現在是上馬還是下馬?」姑娘見問,一腳在門坎外,一隻腳在門坎內,反門道:「青年哥,你知道我現在是出門還是進門?」那青年聽後,暗喜道:「人說劉家灣的姑娘聰慧、勤勞,果真名不虛傳。
臨別時,那騎馬青年馬背上取下一塊花布,送給姑娘作紀念。姑娘把布裁剪了一下,安上兩條花帶,圍在胸前既可擋寒,又可擦手包東西,很是方便實用。
這就是在客家地區,人們常常可看見姑娘們圍在胸前的圍裙。
客家山歌
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其社會背景和歷史源淵。客家山歌的產生從整體過程來說,有客觀和主觀兩方面的原因。客家人從中原遷徙致到南方,主要集族而居於閩南、粵北、贛南,其次是湖南、四川、廣西等地區,這些地方地形以山區為主,因此,客家人的生活與山有密切關系,這是客家山歌產生的客觀環境原因。客家婦女與男子沒有「男子事於外,女子事於內」的嚴格差別,他們長期工作於山間,面對風景秀麗的大自然,難免會被感動,以及與人交流的願望,而山歌則就順應了這種需要,再者在山間歌唱,可以放盪不羈,以前受舊禮教束縛很嚴,平時在鄉村裡,男女間保持嚴格的界限,除了夫婦關系,由於拘束過嚴,到了山間隨心所欲的唱歌,壓抑的精神可得以解放,給人的心理帶來輕松、舒暢。這是山哥產生的主觀原因。
山歌是一種活勃、自由的思想表達方式,深受大眾的喜愛,成為大眾的娛樂方式。客家山歌按歌詞內容表現形式可分為二大類:一類是律詩、絕句式,一般七字一句,而且一、二四句末字押韻,唱起來朗朗上口,這種形式的山歌,又可分為對唱形式的和非對唱形式,對唱形式的一般都情歌,舉例如下:
對唱情歌:
1、男:久聞妹子山歌靚,今日相逢愛開聲,彩蝶戀花情宜好,阿哥心想同妹行。
女:花還未開蝶就來,笑你阿哥好痴呆,半路相逢人唔識,花不逢春不亂開。
2、男:大風吹開路上塵,借問妹子哪裡人,問清妹子乃只屋,等郎上下妹答應。
女:過橋一散散到家,河源深處系涯家,門前一條山溪水,找梅縣子像朵花。
3、男:山花開了一朵朵,到處青山有水流,到處青山流水轉,怎麼阿妹你難求。
女: 哥想採花入花園,有心戀妹愛行前,世上只有船靠岸,唔前見過岸靠船。
4、男:相親相愛倆心知,青春年華正當時,好的樂音一曲韻,願作鴛鴦比翼飛。
女:哥系綠葉妹系花,哥系山茶妹系紗,日頭落山耐准時,只願共花找身家。
5、男:桃花開來李花開,打生打死都愛來。還生同妹共床睡,死哩同妹共棺材。
女:生愛連來死愛連,生死都在你面前。金錢拿來做綉球,拋來拋去在身邊。
男:睡目睡到發娘昏,地下石頭當作銀。死了三日死唔去,聽到娘聲就還魂。
女:難舍情郎來尋郎,囑咐我郎莫心慌。幾大事情我敢做,船大自有海來裝。
6、女:阿哥出門去過番,阿妹送郎在門前。千山萬水難見面,遠隔重洋轉來難。
男:千山萬水難見人,莫因過番斷了情;三年五載我就轉,阿哥一轉就行情。
女:郎今走了妹艱辛,日里無雙夜單身;看到別人有雙對,眼水汪汪正芳情。
男:我今出門去過番,阿妹心裡愛放開;莫做過番唔曉轉,日後還來再團圓。
第二類:自由形式,這種形式歌詞形式自由,沒有嚴格的格式,因事而定。例如:
阿哥呀,阿妹呀,吃涯的釀豆腐,唔會惡痢肚,吃涯的釀豆腐,爬山唔辛苦,
客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個特殊的分支。歷經了一次次的輾轉遷徙後,客家人才得以在華夏大地上安居樂業。這支由歷史造就並且經歷了歷史洗禮的優秀民系,必將以其獨特的精神風貌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閃耀出燦爛的光輝!
⑹ 河源有那些歷史名人
歷史名人
鄒大昕——字東啟。宋朝河源人。任廣州僉判時,發現東洲與黃木灣之間,交通不便,立即計劃施工,將鹿步湖岸鑿開,使兩地十餘里的水路暢通,便利來往行人交通運輸。後當地居民在鹿步湖建大昕廟以示紀念。
鄔干於-一又名朝憲。湖南新化人。曾先後到日本、美國等地留學,回國後致力於教育事業,民國31年秋,任五四中學校副校長。民國33年創辦行素中學。民國36年(1947年)春遷至長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6年人北京編輯社,從事編譯著述。同年底,被聘為湖南文史館員。著有《崇德初級中學設立實驗班答客問》.
河源簡介:
河源市是國務院1988年1月7日批准設立的地級市,管轄源城區、東源縣、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共五縣一區。全市原有119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截止至2003年9月20日,全市按要求撤並鄉鎮17個,占鄉鎮總數的14.8%。全市現設有98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1394個村委會和149個社區居委會。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其范圍是東經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緯23度10分至24度27分。東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鄰惠州市,西連韶關市、惠州市,北與江西省交界。全市面積1.58萬平方公里。河源市是京九入粵第一市,又是廣東省擁有鐵路最長的市;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105國道、205國道、河惠高速公路構築了河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是粵東北重要的交通樞紐。
河源猶如鑲嵌在東江之畔的一顆明珠,河源市區別名槎城。東江自北向南流經市區,新豐江從西向東繞城而過,兩江在市區東面交匯,使得整個城市三面環水,看起來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
以新豐江為界,槎城劃分為新老城區。老城具有1500多年的歷史,公元492年而江北的新市區是1988年建市後才建起的新城,一老一新,為我們留下了不少歷史人文景觀和令人驕傲的現代奇跡。
人們說河源是一個靈秀的城市,到處繁花爭艷,草木吐秀,空氣清新,但是讓我們設想一下,假如沒有水,一個城市能靈秀到哪裡去呢?的確,河源「一城風景半城水」,除兩江之外,市區內還有一個歷史悠久的人工湖——鱷湖,兩江一湖托出了河源「青山綠湖碧水城」的山水旅遊城市形象,形成了一種清朗、明麗、現代與傳統和諧相融的城市風光。
河源歷史:
河源,上古屬揚州南境,戰國屬楚,秦於龍川置縣。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龍川析地置河源縣,屬南海郡。南梁天監二年(503年)屬梁化郡,隋唐屬循州,南漢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禎州、循州,河源地區屬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禎州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並入惠州,河源地區在1913年屬廣東省都督府潮循道,後直屬廣東省革命政府東江行政委員會。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東江行政委員會、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韶關地區、惠陽地區等。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轄源城區、郊區、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1992年8月河源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1993年11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縣委、縣政府駐仙塘木京。 河源市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時期,來自江浙一帶的越民散居於少數民族之中,對開化粵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後,遷陝隴之民居粵,帶來了黃河文化。此後,凡遇中原戰亂,都有一批批的移民進入嶺南。這些南遷之民與當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河源未來:
河源市成立於1988年1月,是廣東省的一個年輕城市,也是京九線上的一個新興城市,轄源城、和平、龍川、紫金、東源、連平等6個縣區,全市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人口322萬。
河源,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萬年至4000年,河源市域內所在的東江中上游便有人類繁衍生息。公元前214年,秦朝就在這一帶設縣而治,首任縣令就是後來統一嶺南並被漢高祖封為南越王的趙佗,縣治設在龍川縣佗城鎮。現有新石器遺址、唐代正相塔、宋代龜峰塔、孫中山祖居(由閩入粵第一代)。這里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河源,靠山近海,區位優越。河源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處於珠江三角洲邊緣,歷史上與惠州、東莞、深圳、汕尾曾屬同一地區,市區距廣州、香港均不到200公里,河源實際上是內陸與沿海的結合部。這種獨特的區位,既有利於接受沿海地區的經濟輻射,又有利於溝通國內外大市場。
河源,交通四通八達,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河源是京九入粵第一市。京九鐵路經過江西省進入河源境內,穿越三縣和市區,並在龍川縣城與廣梅汕鐵路接軌,設立華南最大編組站。105和25國道縱貫全市,規劃建設的河惠、河梅等高速公路正在規劃建設。由此構成了河源市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使河源成為粵東北的交通樞紐。此外,以市區為中心的現代通信網路已經形成,實現了城鄉電話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並且,還擁有一類口岸。
河源,自然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河源是「港深水塔」,全省最大的兩個水庫——新豐江水庫和楓樹壩水庫都在河源境內。滔滔不絕的東江水,不但滋潤著珠江三角洲東部,而且通過東深供水工程流入香港。境內水能蘊藏量130萬千瓦,仍有40萬千瓦有待開發。同時凈水資源和優質淡水養殖開發價值和潛力巨大,新豐江天然凈水遠銷國內10多個城市。河源市是礦產之鄉,已探明的礦產有40餘種,其中儲量位居全省第一的就有鐵礦、瑩石礦和稀土。此外,鉛鋅礦、鎢礦、石灰石、瓷土等也十分豐富,易於開采。河源是山多林茂之地,全市有山地面積1800多萬畝,其中25度以下的緩坡地就有180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72%,活立木蓄積量達3092.7萬立方米。河源是生態旅遊勝地,境內山清水秀,文物古跡眾多。緊鄰市區的大桂山風景區,是北回歸線上現存面積最大的常綠闊葉林區,是廣東綠色生態旅遊的新品牌;市中心有亞洲第一高噴泉,噴射高度達169米;河源還曾是恐龍的故鄉,市區已出土恐龍骨骼化石和大量的恐龍蛋化石。市區碧水環繞,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是全國13個大氣環境質量達國家一類標準的城市之一,也是廣東省環境保護教育基地。縣區有「小桂林」之稱的連平陂頭山水,有「地下龍宮」之稱的漳溪皇龍岩、和平李田仙岩,有「粵東丹霞」之稱的龍川霍山和楓樹壩九龍灣水上漂流等旅遊景觀。
河源,服務體系完善,投資環境優良。為吸引外商投資,市政府先後制訂子一系列優惠政策,在地價、水電、稅費等方面給予優惠。實行只收稅不收費,規定凡是在市區范圍內舉辦生產性項目的外來投資企業,只按規定收稅,不收任何行政事業性規費。為了簡化手續,提高效率,市政府專門成立了對外引進辦公室,實行「一個窗口」審批項目,「一條龍」受理投訴,「一個口子」收取規費的「三個一」制度,有關職能部門分別制訂了對外來投資者服務的承諾制度。為了切實保護外商的合法權益,市政府專門為外商發放了「綠卡」。
建市14年來,河源市經濟社會有了很大的發展,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燈塔盆地現代農業示範區和「百萬畝水果基地」建設為突破口的「三高」農業蓬勃發展;貫穿市區的「工業走廊」開發已初具規模,對外經濟空前活躍,投資不斷升溫,規模逐步擴大,在新的歷史時期里,河源市將突出特色經濟、借外發展、科教興市、可持續發展四大戰略,大力創造體制創新、對外開放、資源轉化三大優勢,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我們將進一步利用山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三高」農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把河源建成京九線上的農業強市和珠江三角洲的「菜籃子」基地;利用沿海與內陸結合部的區位優勢,不斷優化環境,擴大對外開放,把河源建設成接納沿海產業轉移的一塊投資興業寶地;利用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把河源建設成為獨具特色的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利用礦產,水資源和農副產品等資源優勢,形成以資源開發為依託的加工型工業。
河源市雖然是廣東省的次發展地區,但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我們謁誠歡迎海內外客商前來投資興業,攜手並進、共創未來。
一、客家淵源
所謂客家人,是指原籍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在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歷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遷,時延1500年的記載。
第一次的大遷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間,東晉懷帝妥朝時,由於西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對漢民族影響深遠的「五胡亂華」之局,中原地區的不少官員和平民,也紛紛隨著渡過黃河南下。為了避免和原戶籍者發生混淆,便把這些新來的戶籍稱為「客」。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華民旅上出現。
第二次大遷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間。唐朝末年,黃巢舉兵起義及「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客家先民又從皖贛某地居所,現遷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廣東北邊。
第三次大遷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間,金元相繼入侵,宋高宗南渡,地這過程中,許多客家人幸均捲入保衛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戰爭。宋亡後,他們只好退往更偏遠的廣東東、北部。
第四次大遷徙在公元1645——1843年間,這次遷徙卻是康熙皇帝為了爭取南方的民心,賜給每個男子8兩銀子、婦女兒童4兩銀子,鼓勵客家人遷入四川、廣西及台灣。一向以客家人為榮的朱德同志的祖輩就是在這一次遷徙時,從韶關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遷徙是在1866年以後,發生於太平天國起義末期。由於太平天國的首領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國失敗後,許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壓力下,紛紛向理智偏遠的南方,甚至向東南亞等海外地區遷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約4500萬人。其中國內4000萬人,國外有500萬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廣,較集中的是東南亞一帶,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國際知名作家韓素音均是客家人。國內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共有17個省、185個市縣,其中客家人佔95%以上的純客縣50個,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地方是贛南、閩南和粵東北部。廣東的客家人有2000多萬,佔全省總人數近30%,其中純客縣15個。
河源作為東江流域的純客家地區,最早的客家先民來歷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後,為進一步開發嶺南,派屠睢、任囂、趙佗帶50萬兵卒駐守,還下令將數十萬名「罪人」發配到嶺南。趙佗先為龍川縣令,後為南越王。龍川的趙、韋、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進入龍川與當地土著族人雜居的中原人。但是,作為客家人大規模遷徙到河源地區的時間,卻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遷徙這一時期,即公元1127——1644年間。
河源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承傳著客家民系優秀的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廣東梅縣的山歌文化獨樹一幟。河源的東江客家菜則比較有特色。
二、客家習俗
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
(一)、主要節日:
☆春節:有拜年,游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二月二:開正節。
☆清明: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七月節:也即鬼節。
☆中秋: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
☆重陽節:客家人叫「九月節」。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過年」之說。
(二)、婚姻禮俗:
客家人的婚姻禮俗受古時風尚影響較重,,主要仍以傳宗接代為目的, 但余文與張麗是自由戀愛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講究「明媒正娶」,客家社會正式的婚姻關系是一種「嫁娶婚」,招贅之風並不盛行。
過程儀式大部分仍沿舊習:如相親、送定、報日子、送聘金、盤嫁妝、接親、拜堂鬧洞房等。
(三)、民間娛樂:
客家民間娛樂內容非常豐富,節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簽,打麻將,養花,釣魚等。
⑺ 河源市的歷史
河源,上古屬揚州南境,戰國屬楚,秦於龍川置縣。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龍川析地置河源縣,屬南海郡。南梁天監二年(503年)屬梁化郡,隋唐屬循州,南漢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禎州、循州,河源地區屬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禎州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並入惠州,河源地區在1913年屬廣東省都督府潮循道,後直屬廣東省革命政府東江行政委員會。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東江行政委員會、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韶關地區、惠陽地區等。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轄源城區、郊區、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1992年8月河源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1993年11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縣委、縣政府駐仙塘木京。 河源市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時期,來自江浙一帶的越民散居於少數民族之中,對開化粵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後,遷陝隴之民居粵,帶來了黃河文化。此後,凡遇中原戰亂,都有一批批的移民進入嶺南。這些南遷之民與當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中上游,東靠梅州,南接惠州,西連韶關,北鄰江西贛州。河源上古屬揚州南境。南朝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由龍川縣(公元前214建縣,首任縣令為「南越王」趙佗)析地設置河源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河源曾分別隸屬韶關和惠陽,曾與深圳、惠州、東莞同屬一個地區。1988年1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河源地級市,轄源城區、東源縣、和平縣、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等1區5縣。全市共有97個鎮、1個民族鄉(東源漳溪畲族鄉)、 4個街道辦事處、1248個村民委員會、153個居委會。全市區域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2006年末戶籍人口341.26萬人
⑻ 河源客家文化的介紹
河源客家文化是嶺南文化的一部分。保河源留了許多客家文化的歷史印跡,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
⑼ 哪位高人知道廣東河源的歷史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轄源城區、郊區、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1992年8月河源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
建市20年來,河源市經濟社會有了很大的發展,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燈塔盆地現代農業示範區和「百萬畝水果基地」建設為突破口的「三高」農業蓬勃發展;貫穿市區的「工業走廊」開發已初具規模,對外經濟空前活躍,投資不斷升溫,規模逐步擴大,在新的歷史時期里,河源市將突出特色經濟、借外發展、科教興市、可持續發展四大戰略,大力創造體制創新、對外開放、資源轉化三大優勢,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我們將進一步利用山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三高」農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把河源建成京九線上的農業強市和珠江三角洲的「菜籃子」基地;利用沿海與內陸結合部的區位優勢,不斷優化環境,擴大對外開放,把河源建設成接納沿海產業轉移的一塊投資興業寶地;利用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把河源建設成為獨具特色的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利用礦產,水資源和農副產品等資源優勢,形成以資源開發為依託的加工型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