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酒的歷史和來源
啤酒在我國的出現還不到一百年。只是從本世紀初才傳入我國,屬於回外來酒種,就是人們所說答的「洋酒」。就拿啤酒的「啤」字來說,中國過去的字典里是不存在的。後來,有人根據英語對啤酒的稱呼「Beer」(貝爾)的字頭發音,譯成中文「啤」字創造了這個外來語文字,又由於具有一定的酒精,故翻譯時用了「啤酒」一詞,一直沿用至今。 據遺留的文字記載考證,啤酒已有約5000年的歷史。今天,啤酒已發展成為世界酒類中生產量與消費量最大的酒種,世界上約有165個國家和地區生產啤酒,世界一年啤酒生產量達1億多噸,世界人均消費量20升以上,成為國際上通用的飲料。我國是近年來啤酒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1994年全國啤酒產量突破1400萬噸大關,已超過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啤酒生產國。
Ⅱ 中國酒的歷史,源自哪裡,有何發展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言:「杜康作秫酒。」杜康,是我國釀(利用發酵作用製造)酒業的鼻祖、酒神。考證發現,今汝陽縣蔡店鄉杜康村為當年杜康造酒之處。明萬曆年間《直隸汝州全志》載:「杜康(石+八)就是現在的杜康村。該村三山環抱,一溪旁流。村南杜康河裡流水潺潺,清澈見底,其中酒泉溝一段,百泉噴涌,清冽碧透,夾岸樹木蔥郁,景色宜人。
1972年,汝陽縣在杜康村建起杜康酒廠,採用酒泉溝水,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結合,釀造出濃香型杜康酒系列產品,獲國優、部優、省優產品稱號,捧回的金銀杯(牌)至1992年就達62個,且出口到59個國家和地區。
酒泉溝旁有杜康祠,為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年間始建。近年,汝陽縣酒廠投資300多萬元,修復重建了杜康祠、香醇園、杜康墓園、杜康酒家、酒泉亭、二仙橋、葫蘆湖、知恩亭、古釀齋、七賢遺址、魏武居、飲中八仙獻殿等20多個景點,並辦起中國酒類博物館等,使杜康仙庄大放異彩,成為我國第一個酒文化旅遊聖地。
杜康造酒
傳說杜康是周朝人,他的祖父叫杜伯,是周宣王的御史大夫。有一回,宣王輦(多指皇帝坐的車)行至市上,聽到街頭有群小兒拍手念歌,大意是說「月亮將升,太陽將落,周朝就要亡國。」
宣王大怒,命隨行御使抓起小兒審問保人教此反歌。小兒說是,是三天前一行路人教的,說常念此歌,可消災避難。
第二天,宣王當朝時,怒沖沖將此事講於大臣,並問太史伯陽父:「此語何解?」
伯陽父善解陰陽八卦,專靠裝神弄鬼在朝中得寵。他旋動羅盤,皺眉推敲了一陣說:「月為陰,日為陽。陰氣上升,陽氣沒落,當是妖人亂政,請萬歲早防。」
正在這時,宮中太監上朝奏道:「啟稟萬歲,今日酉時宮中八十歲的老宮娥無孕臨盆,生下一個女嬰,落地能言宮中之事,還喊當朝天子您的威名呢!」
周宣王一聽,甚覺奇怪:「真乃天下奇事,待寡人(皇帝自稱)前去探視一下,看她是何方神童,可知這人亂政的端倪。」說著便從御座上站起來。
這時伯陽父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他口誦《周易》,旋動羅盤,口中念念有詞了一會兒,趨前幾步跪在宣王面前說:「啟稟萬歲,怒臣直言,大王千萬不要去。」
「為什麼?」宣王問。伯陽父接著說:「今為酉日,這女又生於酉時,酉日酉時,憂日憂死。女人為陰,這正是要亂周國的妖女,快快斬殺,以保社稷平安。」
宣王聞言信以為真。遂發旨差杜伯前去殺害女嬰。
這杜伯是宮中三世老臣,為人厚道,有一副菩薩心腸。伯陽父經常胡說八道,冤殺無辜,滿朝文武怨聲沸沸,他今天怎會聽信釜伯陽父一派胡言亂語,去殺害那不懂事的孩子!他先差手下人去暗地周旋,把女孩送出宮去,然後才帶上大隊人馬趕往後宮,虛晃一槍,就回殿交差了。
誰知杜伯做事不密漏了風聲,這事很快讓宣王知道了。宣王氣得眉毛倒豎,鋼牙緊咬,一蹦三尺高道:「好你個杜伯,陽奉陰違,竟敢戲弄寡人,我要把你滿門抄斬,五馬分屍。」遂傳令太宗伯召虎去捉拿杜伯,伯召虎與杜伯一生南征北戰,怎忍心使杜伯一家無辜受害,他也趕緊差人給杜伯家通風報信,讓杜伯一家四散逃命,然後才趕到杜伯家只拿了杜伯,一把大火把杜府化為灰燼,上朝復命去了。
那年杜康才七歲,正在家中後花園玩耍,忽見家中火光沖天,不知如何是好。他的叔父杜隰跑來背起杜康竄出了後花園。
他們出門一直向東南走,一路曉行夜宿,當來到人煙稀少的伏牛山時已是五黃六月天了。
這年的天格外熱,日頭火毒,把土地荒山曬得龜裂張嘴,把樹木野草曬得萎萎蔫蔫。這一天,他們來到汝陽地面,頂著日頭爬上鳳凰嶺,熱得汗珠兒「吧嗒、吧嗒」直往地上掉,渴得嗓子「呼哧、呼哧」直往上冒火。正在這時,前面出現一片大桑林,林邊有一股泉水「咕嘟、咕嘟」往外冒。他們急忙跑到泉水邊去喝水。誰知一跑進桑樹林,這里竟像又換了一個天地:草綠綠、水清清、地陰陰、氣森森。汗水一丁點兒也沒有了。杜康說:「叔父呀,落難人四處都是家,這么好的去處咱們也難找,我看咱們就在這里住上吧!」
杜隰聽杜康說得有理兒,就在這里找了個山洞住下來,渴喝泉中水,飢采林中果,饞捕河中魚,樂打樹上鳥。雖然日子清苦,不似家中富貴,但自食其力免得官府通緝倒也心情舒暢。
誰知沒過多久,一天,杜隰正要帶著杜康上山打獵,從嶺下走來一個人,他叫胡大,是這鳳凰嶺一帶有名的潑皮。他見杜隰年輕力壯有一身好氣力,杜康雖年少,但眉清目秀,聰明機靈,就小眼一眨巴想出了個歪主意。胡大說:
「你們是何方人士,怎麼住在我家的山林寶泉上?怪不得這些天我家盡出倒霉事兒,原來是你們侵了我祖上的洪福蔭德,毀了俺家的財氣。」
杜隰急忙上前賠禮道:「官人息怒,我們是河西人士,不知這里規矩,請您海涵。」
那胡大一聽杜隰說是外地人,知道好欺侮,趙發楞起來,說:「並非是我有意欺侮你,俺這里規矩,凡侵他人祖蔭,要論為人奴,你隨我下山去吧!」
杜隰是個老實人,怎會知道這其中有詐,隨著胡大下了山。從此,杜隰給胡大家干農活,杜康就給胡大家放羊。
七歲的娃娃去放羊,你想那日子可咋過哩!杜康暗地不知落過多少淚,哭過多少場。每天剛麻麻亮,杜康就趕著羊上了山,他知道有桑樹林那個好地方,天天都把羊趕到那裡放。這胡大是個掉粒芝麻也要尋三天的吝嗇鬼,光想讓人幹活,捨不得讓人吃飯,每天杜康上山放羊,只發給杜康一個秫(高梁)米團做干糧。
杜康每天把羊趕到桑樹林,就把干糧放在一棵老桑樹的樹洞里,然後躺在樹下歇息。每到這時候,他就想心事。他想,過去山珍海味吃不完,出門香車寶馬相接相送。現在,秫米團團也不讓吃飽,還挨打受氣。他越想越生氣,連那放在樹洞中的秫米團也不想吃了。就這樣,天長日久,放在桑樹洞中的秫米越來越多,杜康不思飲食,身子骨越來越瘦。
且說杜康的叔父見杜康一天比一天消瘦,心裡很難過,認為杜康是常吃秫米受不住得了病,找人打聽,才知道用曲粉能治這病兒,就找了些曲粉讓杜康吃。
這一天,杜康又把羊趕上山,坐在老桑樹下嚼曲粉,他想:「都是宣王那老東西不講理兒,才逼得俺有家難歸淪為奴隸,積在心裡的是仇恨,吃這曲粉有何用?」一氣之下,他順手把一把曲粉也扔在桑樹洞中,躺在地上就氣呼呼地睡著了。
突然,「轟轟隆隆」,天空響起風悶雷,把杜康從夢中驚醒。他睜開眼一看,不好,黑壓壓的烏雲已經遮住了半個天空,冷颼颼的狂風也從西天狂卷而來,眼看就要下雨了。杜康一骨碌從地上爬起來,拿起鞭子趕著牛羊就往山下跑。沒跑出半里路,「喀嚓嚓」一陣炸雷,「忽剎剎」幾道電光,雨就像天上銀河扒開了豁子,一個勁往地上澆起來。杜康的身子本來就很虛弱,怎經得住這暴雨淋、狂風吹。他到家就病倒了,卧床不起。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仨月過去了。杜康的病越來越重,一會兒熱汗淋漓,一會兒發抖,每天不知要熱熱冷冷多少次,被折磨得顫額大高,肋骨外張,渾身上下只剩下一張皮包在骨頭上。杜康知道自己的病沒得治了,早晚要死在這地方。他想,我來這里受盡磨難,本想成家立業光宗耀祖。怎料想,世事坎坷,蒼天不留杜家之後,竟讓我這樣窩窩囊囊地去互,如趁我還有一口氣,到桑樹林去,在那棵大桑樹上刻字留記,佔了那塊風水寶地,家裡人來也能尋到我的遺骨。
主意拿定,杜康撐著虛弱的身子往老桑林走去。剛到桑林邊,忽覺一陣芳香飄來,頓覺目清氣順,身上也有了勁兒。
這是啥味兒恁讓人開心,他一邊想著,兩眼滴溜溜四處瞅,瞅來瞅去瞅到他扔秫米團的那棵桑樹上。天哪,原來這香味是從那桑樹上飄來的。他三步並成兩步來到桑樹下,細細一瞅,只見從他扔秫米團的桑樹洞里有一種濃濃的香汁沿著樹的裂縫往下沿。杜康爬在桑樹身上,用舌頭去舐那香汁,「哎呀,好香甜啊!」他爬在樹身上貪婪地吸吮起來,一會兒,他感到渾身輕松,一點病也沒有了。
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是神仙搭救俺?杜康站在老桑樹下皺眉思索,只不過一眨眼工夫,再看那桑樹洞下,流出的香汁隱隱約約顯出兩行字跡:
宦海無望兮莫強求,
造福民間兮樂千家。
杜康看著這兩行字想:呵,是神仙告訴俺,我不能做高官,還能為人們做點好事,可是,怎樣才能造福民間呢?
秫米加上曲,兌上水就能生成這香汁,為人治病兒,喝著有味兒,能造福民間的可能就是這東西,這真是上蒼賜給俺杜康的洪福啊!他急忙跪在地上感謝神靈,突然,天空一黑,數不清的小鳥從四面八方飛過來落滿桑樹枝頭,「啾--啾--啾--啾--」小鳥歡快地叫著。
「酋--酋--酋--酋--」杜康在細細品味著。
「對,這旨水是上蒼賜予的,是上蒼告訴俺就把這東西叫酋。」杜康站起來。這時他又想,不行啊,酋是百首之領,這東西怎能和百首之領同名呢,不犯忌嗎?他靈機一動,「哎,這東西是一種酋水生成的,乾脆就在酋字的前面再加三點水(氵+酋)不就成了。」到了後來,杜康做酒於酉日死,人們說做酒人沒有頭兒了,為了紀念杜康,就去掉了「(氵+酋)字頭上的兩點,變成了現在的「酒」字。從此,酒就有了正兒八經的名字。
杜康越想越高興,砍根竹筒盡接了桑樹洞中的酒蹦蹦跳跳回家去。
全村的人見杜康搖搖晃晃抱病而去,都為杜康悲傷,不過半天工夫,他竟又高高興興地回來了,人們又感到驚奇,紛紛跑來問杜康是怎麼回事。杜康告訴大家說,是酒救了俺的命,並拿出美酒讓大家嘗。
那酒眾人一嘗,老年人耳靈聰明青年人滿面紅光,姑娘們光彩照人。杜康揣摸,酒有這么多好處,我何不想法多造出一些讓大家喝?於是,杜康就常在桑樹洞里放秫米團釀酒喝。
這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到了胡大耳朵里,他也想嘗嘗酒是啥滋味,就找著杜康說:
「杜康,聽說你會做酒,很好喝,為啥不送來讓我嘗嘗。」
「好,好,好,我這就去給你拿。」杜康說著走進屋去抱了一竹筒酒遞給胡大。胡大接過竹筒一聞,噫,好香啊,他忙把酒筒送到嘴邊,「咕嘟,咕嘟」美滋滋地喝起來,一口氣竟把一竹筒酒喝得凈光,還逼著杜康再去取酒讓他喝。
杜康說:「做酒可不恁容易,俺仨月操心掛意才釀出點酒,你一口氣就喝光了,你要想常常有酒喝,就把那片桑林給俺讓俺做酒。」
胡大想,那山林盡是樹木野草,沒有一寸土地,本來就不是我的,是我想讓他們叔侄給我幹活才誑他們。只要能讓我喝酒,就把桑林給他們,因此道:
「好,我把山林給你,從此你要天天供我喝飽酒。」
杜康有了這片桑林,就把林中的大桑樹都挖出洞來做酒,從此杜康就以釀酒為業了。後來,這里漸漸形成一個村落,叫成了「杜康村」。
因為杜康在老桑樹下發明了酒,後來人們就把那棵老桑樹叫酒樹,至今,在杜康村還有一棵暴皮粗根、老態龍鍾的大桑樹呢!
空桑秫飯發明酒,這故事可信嗎,晉人江統在《酒誥》中也記載過這件事。
Ⅲ 酒的歷史起源是怎麼樣的
世界上最古老的實來物酒是伊朗源撒瑪利出土的葡萄酒,距今三千多年,仍芳醇彌人;中國最古老的實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漢代御酒,據專家考證系糧食酒(也有專家認證為黃酒)至今仍香醇可飲.中國甲骨文中早就出現了酒字和與酒有關的醴、尊、酉等字。從中可以佐證酒的存在之久。
晉人江統在《酒誥》里載有:「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說明煮熟了的穀物,丟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條件下,可自行發酵成酒。人們受這種自然發酵成酒的啟示,逐漸發明了人工釀酒。我國最晚在夏代已能人工造酒。如《戰國策》:「帝女令儀狄造酒,進之於禹。」
早初酒應當是果酒和米酒。自夏之後,經商周、歷秦漢,以至於唐宋、皆是以果實糧食蒸煮,加曲發酵,壓榨而後才出酒的,無論是吳姬壓酒勸客嘗,還是武松大碗豪飲景陽崗,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隨著人類的進一步發展,釀酒工藝也得到了進一步改進,由原來的蒸煮、曲酵、壓榨、改而為蒸煮、曲酵、餾、最大的突破就是對酒精的提純。
Ⅳ 酒的起源
關於中國酒的起源,晉代文人江統的《酒誥》中有段的介紹:「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一曰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積郁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
上皇:指遠古神話傳說中的伏羲氏、燧人氏、神農氏。
儀狄:儀狄是夏禹的一個屬下,時間上晚於上皇時代。《世本》有「儀狄始作酒醪」的說法。
杜康:許慎《說文解字》說他是夏朝第五世君主,張華《博物志》說他是漢朝的酒泉太守,民間傳說他是周王朝王宮的釀酒師。現在學術界的看法是:杜康可能是周秦之間的一個著名的釀酒家。
這段話說酒的起源是由於把剩飯倒在桑樹林,糧食郁積,久蓄則變味成酒,而不是由於某個人發明的。
那麼酒到底是怎樣、何時釀出來的呢?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儀狄釀酒
儀狄是夏禹的一個屬下,《世本》相傳「儀狄始作酒醪」。公元前二世紀《呂氏春秋》雲:「儀狄作酒」。漢代劉向的《戰國策》說:「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飲酒而亡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
但《黃帝內經》已有黃帝與醫家歧伯討論「湯液醪醴」的記載,《神農本草》又肯定神農時代就有了酒,都早於儀狄的夏禹時代。
二、杜康釀酒
另一則傳說認為釀酒始於杜康,杜康也是夏朝時代的人。東漢《說文解字》中解釋「酒」字的條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樣的說法。「杜康造酒」
經過曹操「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詠唱,在人們心目中杜康已經成了酒的發明者,也有了各種傳說。
陝西白水縣康家衛村,傳說是杜康的出生地;河南汝陽縣的杜康礬、杜康河,傳說是杜康釀酒處;河南伊川縣皇得地村的上皇古泉,傳說是杜康汲水釀酒之泉。
三、釀酒始於黃帝時期
另一種傳說則表明在黃帝時代人們就已開始釀酒。漢代成書的《 黃帝內經·
素問》中有黃帝與醫家歧伯討論「湯液醪醴」的記載,《黃帝內經》中還提到一種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動物的乳汁釀成的甜酒。但《黃帝內經》一書是後人託名黃帝之作,可信度尚待考證。
四、考古中的酒的發現
考古的發現,說明釀酒早在夏朝(4000多年前)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這一點已被大量考古事實所證實。
1、磁山文化時期(7355-7235年前)
磁山文化時期,發現了一些形制類似於後世酒器的陶器和大量穀物,穀物釀酒的可能性很大。
2、河姆渡文化時期(6000-7000年前)
發現有陶器和農作物遺存,具備釀酒的物質條件。
3、三星堆遺址(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
該遺址地處四川省廣漢,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銅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壺等。
4、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400年)
該遺址地處山東莒縣,隨葬80多件陶器中,有25件潔白的白陶器,主要是成套的酒器,計有貯酒的背壺,溫酒的陶規、注酒的陶瓮和飲酒用的規杯。
大汶口文物
五、現代對釀酒起源的看法
1、酒最早是天然產物
人類不是發明了酒,而是發現了酒。酒里的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學名是乙醇),許多物質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轉變成酒精。穀物中的澱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酒精,自然轉變成了穀物酒。水果和乳汁也很容易轉變成酒。
2、最早的酒——果酒和乳酒
遠古時代,人們的食物主要靠採集和狩獵,採集的野果含糖分高,最易發酵成酒。動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質,乳糖,也很容易發酵成酒,以狩獵為生的遠古人也有可能意外地得到乳酒。
Ⅳ 中國酒的起源
中國酒起源於神話傳說中的遠古時代。
中國酒起源於伏羲氏、燧人氏、神農氏所謂「三皇」中最早的伏羲氏,即神話傳說中的遠古時代。這是可信的,西安半坡村遺址發掘出來的距今七千年左右的陶器中,就有像甲骨文、金文中的「酉」(古義為造酒)字形狀的罐子,即為有力的佐證。
最初的酒不是有意製造的,是無意中發現的,由糧食或果品自然發酵而成。江統把它具體說成是把剩飯倒在桑樹林等陰暗潮濕的地方,澱粉就產生了糖化和酒化,客觀上的確道出了糧食果品郁積,久蓄則變味成酒的事實,從而破除了釀酒的神秘色彩。
縱觀史書文獻,自東漢以降,直到宋代,酒的蒸餾跡象也沒有以文字的形式出現過。唐宋時期有關「燒酒」、「蒸酒」的零散史料,但宋以前時期的燒酒不屬於蒸餾酒范疇,而是指低溫加熱處理的穀物發酵酒。
宋代的「蒸酒」也是指對酒加熱,以便於滅菌防腐,長期存放。元代之後所說的燒酒才是蒸餾酒,而我們今天所謂的白酒是新中國成立後才賦予燒酒的官方稱謂。
金代說來源於河北承德青龍縣西山嘴村1975年開河道時,所取得的一件蒸餾器,和現代的壺式蒸酒器物很像,當地文物部門也用此物做過試驗,但是出酒量非常少,而且酒精度很低,應該是當地的試驗不符合元代的取酒辦法。
孫機發現,當時在蒸餾器出土的地方還出土了元代的滴水瓦,所以他傾向於認為這器物實際上不屬於金代,或者說就是元代舊物,如果按照元代蒸餾辦法,用釀造好的棗酒、葡萄酒,再用這件出土文物做蒸餾,肯定能蒸出很好的高度酒。
斷此物為元代產物,則一切非常好解釋,文獻和實物構成了一套解釋系統。
Ⅵ 白酒的釀造歷史及其發展過程
白酒起源與發展
--------------------------------------------------------------------------------
2005年7月25日11:56 今夜中國上海站
我國是制曲釀酒的發源地,有著世界上獨創的釀酒技術。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坂口謹一郎曾說中國創造酒麴,利用黴菌釀酒,並推廣到東亞,其重要性可與中國的四大發明媲美。白酒是用酒麴釀制而成的,為中華民族的特產飲料,又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蒸餾酒,通稱烈性酒,成為全球酒類飲料產銷大國,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
白酒起源於何時?何人始創?迄今說法尚不一致。從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醴」字,淮南子說:「清醴之美,始於耒穭」。《尚書說命》記載:「若作酒醴,爾為曲糵」。最早的文獻記錄是「鞠糵」,發霉的糧食稱鞠,發芽的糧食稱糵,從字形看都有米字。米者,粟實也。由此得知,最早的鞠和糵,都是粟類發霉發芽而成的。《說文解字》說:「糵,芽米也」。「米,粟實也」。以後用麥芽替代了粟芽,糵與曲的生產方式分家以後,用糵生產甜酒(醴)。商、周一千多年到漢朝,糵酒還很盛行。北魏時用榖芽釀酒,所以在《齊民要術》內無糵曲的敘述。1636年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內說:「古來曲造酒,糵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逐至失傳」。據周朝文獻記載,曲糵可作酒母解釋,也可解釋為「酒」。例如杜甫《歸來》詩里有「恁誰給曲糵,細酌老江乾」;陳騊聲有「深深曲糵日方長」的詩句,這里「曲糵」也是指「酒」。
曲在《辭源》的解釋為酒母,釀酒或制醬的發酵物,亦作「曲」。曲或鞠的簡化字為曲。酒麴的發展,經過不斷地技術改良,由散曲發展到餅曲,終於形成了大麴和小曲。大麴中主要微生物是麴黴,適宜於北方天氣寒冷的各省。製造大麴的原料為大麥、豌豆或小麥,例如前者為汾酒、西鳳酒大麴,後者為茅台、瀘州酒麴等。因制曲原料為麥類,常稱為麥曲,其形狀似磚,又稱磚曲,其曲塊大和用曲量多,通稱大麴,用於釀造我國的傳統工藝名優白酒。小曲酒主要微生物是根霉和毛霉,在南方亞熱帶的溫暖氣候,有利於生產小曲及其小曲酒。製造小曲的原料為大米或稻糠,有的加入中草葯,如邛崍米曲、董酒米曲;有的不用中草葯,如廈門白曲、稗木鎮糠曲等。1982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卡爾麥提(Calmette)在中國小曲中發現一種糖化力強的根霉,利用此種黴菌生產酒精,定名為阿明諾法或澱粉法(Amolproetzz),1985年正式投產。1956年,方心芳先生開始將小曲分離出的根霉分類及重要的生理特性的研究,確定了根霉是小曲的主要糖化菌。
白酒所應用的酒麴,大概可分為小曲、大麴和麩曲三類。小曲到南北朝時,已相當普遍生產,到了宋代時又有重要的改進,其根霉小曲成了世界最好的釀酒菌種之一。這種根霉小曲傳播很廣,如朝鮮、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尼泊爾、不丹、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日本(在繩紋末期從中國傳入了稻作技術和造酒技術)都有根霉小曲釀酒,產品受到國外人民的青睞。
麩曲是方心芳先生研究高粱酒的改良,提倡用麴黴製造酒麴,又稱快曲,因制曲時間短而得名。制曲後,麩曲直接作為糖化劑,一般用量較大,仍有誤稱為大麴。釀酒必先制曲,好曲釀出好酒,這是培養有益菌類,利用自然界或人工分離的微生物,分泌出許多復雜的酶,利用它的化學性能來完成的。
白酒釀造始於何人?其說法不一。從戰國時期《世本·作》:「儀狄做酒醪變五味」,這是造酒最早的文字記載,傳至周朝,更有漢朝許慎《說文解字》「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口嘗之而美,逐疏儀狄。杜康作秫酒」。至今杜康造酒之說廣為傳頌,及至日本人將釀酒工統稱「杜氏」。更有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有人認為杜康是釀酒的祖師爺,這是一種悖論。宋高承在其《事物紀原》一書中說:「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釀酒也」,說明杜康究竟是哪個時代人,尚未搞清楚,何況當年杜康釀造的酒絕非今日的蒸餾酒。
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微生物學原理推測,認為酒的起源,最早出來是水果酒,其次是奶酒,最後發現為糧食(穀物)釀造的蒸餾酒,這是討論的課題。水果中含有糖類的果汁,如暴露於皮外,果皮上常附有酵母,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果汁就會發酵成酒。動物家畜的乳汁,其中含有乳糖,同樣經酵母發酵為奶酒。穀物釀酒要復雜很多,糧食中為碳水化合物不是糖而是澱粉,澱粉需要經澱粉酶分解為糖,然後由酵母的酒化酶將糖變成酒。我國糧食酒中最早出現是黃酒,稱為釀造酒,又稱發酵酒,是不經過蒸餾的,隨後才會出現為現在的蒸餾酒,即中國白酒,這與蒸餾器有關。
白酒在唐朝又稱為燒酒,歷代詩句中常出現燒酒。白香山有詩雲:「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雍陶亦有詩雲:「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當時的四川已生產燒酒。古詩中又常出現白酒,例如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歸」;白居易的「黃雞與白酒」,說明唐朝的白酒就是燒酒,亦名燒春。研究白酒的起源,必先以蒸餾器為佐證。方心芳先生認為宋朝已有蒸餾器(《自然科學史》6卷2期,1987年),但他在1934年時曾說我國唐代即有蒸餾酒(《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調查報告》第7號)。1975年在河北承德市青龍縣出土的金代銅質蒸餾器,其製作年代最遲不超過1161年的金世宗時期(南宋孝宗時),認為可信無疑。據西方在10或11世紀發現蒸餾法以後,就可能由發酵的飲料中得到較早的乙醇(酒精)。但在16世紀以來,由穀物原料直接制備乙醇,其酒精和水的類似飲料產品,就被廣泛應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白酒行業迅速發展。從白酒質量看,1952年全國第一屆評酒會評選出全國八大名酒,其中白酒4種,稱為中國四大名酒。隨後連續舉行至第五屆全國評酒會,共評出國家級名酒17種,優質酒55種;1979年全國第三屆評酒會開始,將評比的酒樣分為醬香、清香、濃香、米香和其他香五種,稱為全國白酒五大香型,嗣後其他香發展為芝麻香、兼香、鳳型、豉香和特型5種,共計稱為全國白酒十大香型。從白酒產量看,1949年全國白酒產量僅為10.8萬噸,至1996年發展到頂峰為801.3萬噸,是建國初期的80倍,近幾年來基本穩定在350萬噸左右,全國注冊企業達3.7萬家,從業人員約幾十萬。從白酒稅利看,每年為國家創稅利約120億以上,僅次於煙草行業,其經濟效益歷來是酒類產品的前茅。從白酒科技看,中央組織全國科技力量進行總結試點工作,如煙台釀酒操作法,四川糯高粱小曲法操作法、貴州茅台釀酒、瀘州老窖、山西汾酒和新工藝白酒等總結試點,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總結試點就是科研,科研就是發展發生力。從白酒工藝看,它的生產可分小曲法、大麴法、麩曲法和液態法(新工藝白酒),以傳統固態發酵生產名優白酒,新工藝法為普遍白酒,已佔全國白酒總產量70%。從白酒發展看,全國釀酒行業的重點,在鼓勵低度的黃酒和葡萄酒,控制白酒生產總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節糧和滿足消費為目標,以認真貫徹「優質、低度、多品種、低消耗、少污染和高效益」為方向。
白酒是我國世代相傳的酒精飲料,通過跟蹤研究和總結工作,對傳統工藝進行了改進,如從作坊式操作到工業化生產,從肩挑背扛到半機械作業,從口授心傳、靈活掌握到有文字資料傳授。這些都使白酒工業不斷得到發展與創新,提高了生產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一批廠家成為我國釀酒的大型骨幹企業,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應繼承和發展這份寶貴的民族特產,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酒文化,使白酒行業發揚光大。
中國酒網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tonight.cn/html/info/17/85/1785.html
Ⅶ 酒的起源有幾種傳說
1、儀狄造酒
據古籍記載,儀狄是夏禹時期的人,他是一名掌管造酒的官員。當時民間有不同版本的釀酒方法,儀狄深入民間,把這些釀酒的方法總結歸納了起來,將糯米發酵形成一種叫醪的東西,利用醪糟製成了黃酒。
2、猿猴造酒
猿猴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它們有特別明顯的邏輯思維。據歷史典籍記載,猿猴不但是非常喜歡酒的,也是能自己造酒的。
明代學者李日華曾記載:山多猿猴,採花果於石坑中,醞釀成酒,香氣逼人。有的學者認為,猿猴造酒是屬於一種適應性的本能性行為。猿猴為了過冬貯存食物,成熟的食物擺放時間過長,受到空氣中的酵母菌的而影響,自然的釀成了酒。
3、上天造酒
李白曾有言:「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在天空之中,有一顆星叫酒旗星,屬於獅子座。傳說是這顆星的星君創造了造酒的方法,並且把方法傳授給了杜康。當然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有一定的玄幻色彩,不得不說,我們的先人有非常豐富的想像力。
(7)酒的起源與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現代酒的發展
當下,杯中之物的隊伍更加發展壯大了。就現在的情況看來,酒主要分國酒和洋酒兩大類,國酒中又有白酒、啤灑、黃酒、葡萄酒,等等。
飲酒本是看個人喜好而定的事情,但是大家似乎有個共識,就是從區域上來分。東北、西北等北方人喜歡喝度數較高、猛烈辛辣的白酒,而江浙一帶的南方人更偏向於度數較低、回味悠長的黃酒。
黃酒性緩,度數不高,有甜味,故口感適合吃酸甜食的江浙人。易上口,度數低,多飲又有何妨呢?黃酒可以溫、燙,可以在其中加生薑片,或是檸檬片,冬天還可以打個雞蛋下去,夏天可以加冰或是冰鎮,飲用方法比白酒花樣多。
Ⅷ 白酒的發展歷史
元代中國與西亞和東南亞交通方便,在文化和技術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認為「阿刺古」酒是蒸餾酒,遠從印度傳入。還有人說:「燒酒原名『阿刺奇』,元時征西歐,曾途經阿刺伯,將酒法傳入中國。」章穆寫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語也。」現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為譯音,是指用棕櫚汗和稻米釀造的一種蒸餾酒,在元代曾一度傳入中國。
明代葯物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現代吳德鐸先生則認為撰寫<<飲膳正要>>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當時是用蒙文的譯音寫成「阿剌吉」,而並未使用舊有的漢文名(燒酒)。故不應看成是外來語。忽思慧並沒有將「阿刺吉」看作是從外國傳入的。
至於燒酒從元代傳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縱野先生認為「 在元時一度傳入中國可能是事實,從西亞和東南亞傳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為人們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縱野:我國白酒起源的探討(<<黑龍江釀酒>>,1978年))明代時稱白酒為火酒。 白酒是清朝發揚光大,逐漸替代「杜康」的朝代,絕大多數的蒸餾酒名牌都創始於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