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隨州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古代
提起湖北歷史名馬聯想惟楚才典故湖北位於祖部物華寶靈傑素重教興、培養才優良傳統鍾靈毓秀荊山楚水間自古至今走優秀才
歷史名(完全統計):
武漢:、鍾期(漢陽)、二程(黃陂)、春申君、吳偉(江夏)、熊廷弼(武昌)
黃石:孟嘉、吳倫、陳光亨、潘師道、江自康、劉繼盛、呂調陽、徐祥、柯瑾、余柱等
鄂州:王家璧、柯逢、閔孝荃、曹林懋、萬廷獻、塗曉墅、程清泉、劉藝舟、吳兆麟、鄧定遠、黎玉、周華琴、劉伯垂、彭楚藩、吳兆麟、張金保、萬籟聲等
十堰:尹吉甫(房縣)、陳世美、秦香蓮(丹江口)施洋
荊州:楚莊王、優孟、伯牙、楚王、楚穆王、楚宣王、楚威王、岑參、張居(荊州)、孫叔敖、戎昱(江陵)、伍胥、申包胥(監利)、車胤、公安三袁(公安)、楊溥(石首)、黃承彥(洪湖)
宜昌:屈原(秭歸)、王昭君(興山)、董、董允(枝江)、文安等;
襄陽:卞(南漳)、劉秀、宋玉、王延壽、王逸、馬謖、馬良、向朗、向寵(宜城)張悌、龐德公、龐統、習鑿齒、孟浩、張繼、張柬、柳渾、杜審言、范宗尹、魏玩、蒯越、蔡瑁、楊儀、廖化、張悌、習郁、神、任亨泰、王聰、單懋謙等;
荊門:萊、養由基(沙洋)、朱厚熜(鍾祥)、王匡、王鳳(京山)、周培公等;
孝:鬥文(雲夢)、黃香(雲夢)、斗彀於菟、費禕、孟宗、熊賜履(孝昌)、宋庠、宋祁(安陸)、硯彌堅、李幼滋、陳蕖(應城)等;
黃岡:五祖弘忍、瞿九思、汪受、帥承瀛、邢綉娘、魏英(黃梅)、畢升、金光悌(英山)、歐鵬(黃州)、聞、姚明恭、陳沆、龐安(浠水)、李珍、康茂才、顧景星(蘄春)、徐壽輝、萬密齋、瞿瀛、王葆(羅田)、四祖道信、余玠、楊際泰(武穴)、鄒普勝、閻伯嶼、梅煥、周文江、劉、李庚(麻城)等;
隨州:連南夫、楊漣(廣水)、明玉珍(隨縣)、季梁、曾侯乙(曾都)、邊居誼等;
仙桃:陳友諒、張定邊、張必先、陳文燭、徐耀文、盧靖、盧弼、張難先、李龍、楊顯東等;
恩施:巴務相(陽)、巴蔓、牟文綬(利川)、田彥伊、雷世興、伍昌臣(宣恩)、田世爵、田舜、田九霄、陳連升、田九齡(鶴峰)、覃鼎、溫朝鍾、王錫九(咸豐)、饒應祺、樊增祥、陳世凱、妺喜(恩施)等;
門:劉焉、劉璋、陸羽、皮休、鍾惺、譚元春、周嘉謨、魯鐸等
咸寧:瓊、琳
2. 隨州民族文化有哪些
隨州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是特大城市武漢向西北輻射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站,隨州市是國務院於2000年6月25日批准設立的地級市。全市版圖面積9636平方公里,總人口258萬(其中非農業人口50萬),轄曾都區、廣水市。
隨州市是國務院於2000年6月25日批准設立的地級市。全市版圖面積9636平方公里,總人口258萬(其中非農業人口50萬),轄曾都區、廣水市,有55個鄉、鎮、城(郊)區辦事處和國營農場,2個省管經濟技術開發區,1610個行政村、居委會。1999年,全市國民生產總值119.6億元(現價),財政收入8.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3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30元。
隨州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是特大城市武漢向西北輻射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站,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戰略地位日益突出。京廣鐵路、漢丹鐵路和107、316、312國道以及即將興建的「漢十」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國家正在興建的西寧鐵路經過隨州北部,西寧鐵路與漢丹猛跌的連接正在隨州建設,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隨州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已初步形成了以醫葯化工、汽車機械、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築建材、卷煙為主的工業體系。車輪、電梯、齒輪、油泵、油咀、氣泵、台鑽、避雷針等產品在全國均有較高知名度。7240細帆布、牛仔布、牛仔服裝是國際市場的搶手貨,鐵樹牌商標和鐵樹牌牛仔服獲第三屆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金獎。臘梅王、偉哥牌香煙,高強度電瓷配件,L-乳酸,高效節能風機,PVC管材管件等60多種產品獲國家和省級創優、創新獎。農業形成優質大米、優質小麥、優質棉等9個全國農業基地;香菇、油桃、銀杏、大棗、紅梅李、葡萄、板栗、銀魚產量居全省前列,是湖北省林業、烤煙、蒜苔出口和鱷魚養殖的重要基地。其他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先後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科技達標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體育先進城市。
隨州物產豐富,是全國優質大米、優質小麥、優質棉、商品牛基地。已經探明的礦產資源有40多種,其中黃金、鐵、磷礦石、大理石、重晶石、鉀長石等18種資源已經開發使用;特產眾多,茶葉、香菇、銀杏、蜜棗等產品馳名海內外。
隨州市旅遊資源極其豐富,以「炎帝神農故里、編鍾古樂之鄉」而聞名海內外,有著大量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隨州是華夏始祖炎帝神農誕生地,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農誕辰日,有大量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尋根祭祖。
隨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就誕生在這里,他創耕耘、植五穀、嘗百草、興貿易,開創了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編鍾震驚世界,被譽為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跡;隨州曾是隋文帝楊堅封地,隋朝因隨州而命名;隨州山川秀麗,大洪山、桐柏山、中華山、徐家河、封江等風景名勝旅遊區享譽省內外。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以「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的不朽詩篇贊美隨州。被譽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大洪山,集各類風景名勝之精華,峰峻、山秀、林幽、洞奇、泉醇、湖美,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封江、徐家河水庫岸柳依依,百島競秀、漁舟游弋,有「水上公園」之勝名;平靖、黃土、武勝三大古關雄踞險地,突兀而立,氣勢非凡。處處佳境引人入勝。
【位置面積】 隨州市位於湖北省北部。北鄰河南省信陽市、桐柏縣。面積9636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人口257萬。
【地形氣候】 地貌特徵以低山丘陵為主,兼有山地和沖積平原,一般高度海拔200-800米。境內最高點為北部太白頂,海拔1140米;最低點為東南平林鎮忄免水出境河床,海拔37米;中部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左右,城區海拔68米。全市河流476條,大都是常流河,主要有涢水、應山河等。
【駐地郵編】 隨州市人民政府駐曾都區。郵編:441300。行政區劃代碼:421300。區號:0722。拼音:Suizhou Shi。
3. 隨州的由來
武漢市是華中地區的重鎮,面積8467平方公里,人口700多萬坐落於江漢平原。長江、漢水回在此交匯,在地理答上將武漢劃分為長江以南的武昌及長江以北的漢口和漢陽。河流湖泊縱橫交錯,故武漢又稱「江城」。先民楚人創造的燦爛的楚文化深深地影響著這個地方的人們,使武漢人的性格表現得熱情而剛烈浪漫而奔放
4. 隨州的歷史沿革
公元前11世紀初,西周開國君主武王姬發,分封兄弟15人、姬姓人建國。隨國即為姬姓40國之一。公元前328年前後,楚國滅隨,設隨縣。
秦朝時,全面實行郡縣制。隨縣隸屬於南陽郡。從秦到西漢、東漢,隨縣的建制一直存在。西漢末年,綠林山(今大洪山)區爆發綠林起義。
西晉太康9年(公元228年),武帝司馬炎封司馬邁為隨郡王,設隨郡。東晉時仍置隨郡。隸屬於荊州。西魏大統元年(公元535年),隨郡升為隨州,轄郡、縣。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靜帝宇文闡晉封左大丞相楊堅為隨國公,建隨國,領20郡。
公元581年,楊堅代周稱帝,以自己曾受封與隨,因以國號。又忌諱「隨」字帶「之」字旁,便去「之」為「隋」。同年,隨州改為隋州,隸屬於漢東郡。
唐朝時,漢東郡改為隨州。宋代時,隨州屬京西南路(襄陽府)。宋末,隨州成為宋、金拉鋸戰的戰場,戰亂頻繁。著名的佛教道洪山寺遷往武昌。
元代,隨州屬於湖北道宣慰司,後改隸鄂州行省德安府。元末,梅丘里玉沙村(今柳林古城畈村)人明玉珍起義,後加入徐壽輝紅巾軍。1362年在重慶稱帝,建立大夏政權,年號「天統」。
明清時的隨州,有時為直隸州,有時屬縣。更多的時候為散州,沒有屬縣。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隨州改為隨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隨州境內設置了隨縣、洪山縣、應山縣,隸屬於湖北省孝感行政區專員公署。1955年,洪山縣並入隨縣,隸屬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1979年,設隨州市(縣級),縣、市分設。1983年,隨縣並入隨州市。1994年,湖北省省政府將隨州市省直管市。2000年,設立地級市隨州市,轄曾都區,代管廣水市。2009年,在曾都區區劃范圍內,劃出部分鄉鎮成立隨縣,曾都區繼續保留。
5. 隨州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地理環境
隨州市處於中緯度季風環流區域的中部,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因受太陽輻射和季風環流的季節性變化的影響,隨州氣候溫各,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較長,嚴寒酷暑時間較短。據統計,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區在865-1070毫米,年光照相館總數在2009.6-2059.7小時之間,年平均氣溫15.5攝氏度,無霜期220-240天。溫暖的氣候條件,良好地地貌特點,造就了優越的生態環境,尤其是大洪山一帶,保留著很多珍貴的植物種類,其中主要包括中亞熱帶的常綠闊葉林和北亞熱帶的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繁茂的植和充足的果根,使隨州的動物資源也相應豐富,從腔腸動物、昆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到哺乳類,應有盡有,而且至今還保留有一些珍貴的物種如大鯢、金魚等。可以說,自古以來,隨州大地一直是動植物棲息和繁衍的理想場地。
自然環境和生物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尤其是在人類的遠古時期,良好地自然環境和生物資源是原始人類生存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備條件。由於隨州地區處摩擦生代以來氣候氣候適宜、雨量充沛、林木茂密、綠草成茵、果根豐富、動物繁多,加之大洪山一帶石灰岩分布廣泛、溶洞發育,因此,隨州大地便成為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的重要地區之一,也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 隨州地處桐柏山脈南部,緊鄰河南省桐柏縣,為淮河發源地。境內有「淮河鎮」。
歷史文化
史前時期
據考古發掘表明,在距今5000年至6000年前,已有一支遠古人類在隨州生息勞作。1957年6月,湖北省文管會文物調查組在距隨州市區約5公里的山地採集到一件石英岩打制的石器。經專家鑒定,確認這件石器是舊石器。這是湖北乃至長江流域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遺物。 隨州境內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文物十分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已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50餘處,新石器時代文物近幾年來3000件。其中,較著名的有淅河西花園遺址和三里崗冷皮埡遺址。 淅河西花園遺址距隨州城約20公里,遺址分上下二層。下層因潛入水面以下,未能大規模發掘,從出土少部分遺物來看,已證實其文化內涵與中原地區仰韶文化類似。上層為屈家嶺文化層。在這一層中發掘房基5座,皆由紅燒土塊堆積而成,木骨泥牆,茅草蓋頂。還發現大量稻穀殼、窖穴、成人墓葬、兒童瓮棺葬及當時人們使用的石刀、石鏟、石斧、石錛等生產工具和彩陶壺、杯、缽、豆、碗、罐、鼎、盆、鍋、甑、空心陶器、玉珠等大量生活用具和工藝品。 三里崗冷皮埡遺址距隨州城西南約40公里。遺址中不僅出土了磨製石斧、石刀、石鐮、石箭鏃等石器,而且出土了夾砂陶、泥質灰陶及泥質磨光黑陶等陶器,尢其以彩繪蛋殼黑陶最為典型,還發現了大量含稻穀殼的紅繞土塊。經專家分析鑒定,其文化內涵包括屈家嶺文化和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這兩種文化遺存。 大約5000年至6000年前,炎帝神農部落在隨州一帶繁衍生息。關於炎帝神農其人,據大量文獻記載和當今學者考證,有「一人說」,即炎帝就是神農,神農就是炎帝;有「合二而一說」,即春秋早期時,炎帝、神農分見文獻,春秋中期後,周人與楚蠻融合,南北方共尊的炎帝、神農合成炎帝神農氏。兩種稱號合二而一過程大致完成於秦漢之際。也有「代表說」,「文化英雄說「,即炎神農是新石器中晚期南方部落首領的優秀代表,是中華民族創世的」文化英雄「。 隨州歷史悠久據《禮記》、《左傳》等眾多文獻記載 : 隨州上古為烈山氏 , 華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 " 本起烈山五千年前 , 炎帝神農氏在此 " 創耕耘、殖五穀、嘗百草 ", 開啟史 前農耕文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周 , 這里使封因為隨。《左傳》中有 "漢東之國隨為大 " 之說。每年的農歷四月二十六日 , 隨州市都要舉辦隆重熱烈的 " 中國湖北烈山炎帝神農節 ", 以紀念華夏始祖的生辰在這一天 , 世界各地的烈山宗親會等海外華人組織 , 都要組團前來參加節慶替典活動。
炎帝神農與隨州厲山
(一)神農生地 據大量的文獻記載分析,神農生於烈山。《國語·魯語》說:「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也說:「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禮記·祭法》的說法也基本相同:「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前文已充分論證烈山氏、列山氏、厲山氏實為一人,其子柱或農即神農。烈山,很可能就是神農之先輩也可說是第一代神農放火燒荒之地,或人以山名,或山以人名,總之神農起於烈山已無疑問。 唐代蕭德言所編《括地誌》記載:「厲山在隨州隨縣北百里,山東有石穴。昔神農生於厲鄉,所謂列山氏也,春秋時為厲國。」?唐代後期李吉甫編撰的《元和郡縣志》記載:「隨縣,本漢舊縣,屬南陽郡。即隨國城也,歷代不改。……厲山,亦名烈山,在縣北一百里。《禮記》曰: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故曰厲山氏。」北宋王存等主編的《元豐九域志》記載:「隨州:神農廟,在厲鄉村。」南宋羅泌《路史》記載:「神農井在賴山(即厲山),舊說汲一井則八井皆動,人不敢觸。今惟一穴,大木旁蔭,即其處立社。」清代章學誠主持編纂的《湖北通志·輿地誌》記載:「厲鄉,在州北,今名厲山店。……亦雲賴鄉,故賴國也。有神農社。」 上述記載無一例外地表明,神農生於厲山,厲山位於今隨州北。神農生於隨州厲山一說代代相因,眾口一詞,足證不謬。 (二)炎帝神農氏合一後的生地 雖說炎帝神農氏合一的史實形成於遠古,但合一的觀念至秦漢之際方才形成。 最早指出炎帝神農氏生地的學者,是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鄭玄根據《國語·魯語》中展禽和《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蔡墨關於烈山氏及其子柱的言論,參之以秦漢之際炎帝與神農合一的定說,在為《禮記·祭法》的類似記載作注時,將厲山氏或曰烈山氏同炎帝視為一人:「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或曰有烈山氏」。既然鄭玄以為烈山氏(神農氏)同炎帝為一人,其生地也自然在一處。時隔不久,三國時吳韋昭率先響應鄭說。他在為《國語·魯語》展禽的話作注時說:「烈山氏,炎帝之號也。起於烈山。《禮(記)·祭法》以烈山為厲山也。」由於先秦典籍只有神農氏(烈山氏)生地的記載,未見炎帝生地的記載,以致鄭玄、韋昭將炎帝神農合一後的生地定在烈山。 炎帝神農氏的遺跡,以長江支流的漢水中游最為多見,以隨州的厲山最為集中。谷城縣相傳是因炎帝神農氏在那裡嘗五穀而得名的,神農架相傳是因炎帝神農在那裡嘗百草而得名的。至於隨州的厲山,則有神農洞、神農宅、神農井、神農社等遺跡。由此,說厲山是炎帝神農故里是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的。
隨州、隋文帝楊堅和隋朝
隨州的「隨」最早出於西周「漢東之國隨為大」,當時隨國為一諸侯國,附庸在楚國之下,附近有陳國、蔡國、唐國等。自西周後,「隨」這一古地名得以流傳下來。 《隋書》卷五十《龐晃傳》雲:「……時高祖出為隨州刺史,路經襄陽,衛王令〔龐〕晃詣高祖。……」這里的「隨州刺史」,就是現位於湖北北部、桐柏山脈以南的「隨州市」。周武帝即位時,楊堅「遷左小宮伯。出隨州刺史,進位大將軍。後征還,遇皇妣寢疾三年,晝夜不離左右,代稱純孝。宇文護執政,尤忌高祖,屢將害焉,大將軍侯伏、侯壽等匡護得免。其後襲爵隋國公。」這里的「襲爵」要特別說明一下,「爵」是北周封楊堅之父楊忠「隨國公」的「爵」。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楊堅發跡就是在隨州(當然這也是很正常的,自秦後,各「王公」都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諸侯王國,楊堅的父親楊忠的封地在隨州,他兒子在隨州能夠得到人民的支持,取得武功是佔了「人和」的因素),他的封號也是以封地「隨州」為名的,這就解釋了楊堅為何建「隋朝」的原因(楊堅奪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隋書
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布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定國號為大隋,改元開皇,是為隋文帝。
隨州大事記
西 周 公元前11世紀初,周武王封同姓40人建國。隨爵為侯,為漢東大國。 春 秋 戰 國 魯桓公六年(前706年),楚君熊通率兵逼隨為其向周王室求尊號,被王室拒絕。 桓公八年(前704年),熊通約會諸侯興趣其為王,隨、黃不應。熊通伐隨,俘隨少師,與隨結盟,自稱楚武王。 桓公十一年(前701年),楚武王迫珍、貳與楚結盟,隨、鄖、絞、州、蓼舉兵反對失敗。 庄公四年(前690年)。隨向周王室報告楚自立為王,楚怒伐隨,武王歿於軍中,與隨結盟還師。 庄公二十二年(前672年),楚君庄敖欲殺其弟熊惲。惲奔隨,與隨襲殺庄敖自立,是為楚成王。 釐公二十年(前640年),隨率漢水以東諸侯叛楚。楚攻隨,隨與楚媾和。 昭公十七年(前525年),隨師助楚於長岸大敗吳軍。 定公四年(前506年),吳破楚都郢,楚昭王奔隨。 戰國末期,楚滅隨國建隨縣。 秦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國,隨縣隸屬南陽郡。 漢 新朝天鳳四年(公元17年),荊州林飢,新市(今湖北省京山縣)人王匡、王鳳聚飢民起義,南陽人馬武和穎川人王常、成丹等歸附。數月間,眾至七八千人。起義居綠林山(今隨州市大洪山)稱綠林軍。 新朝地皇三年(22年),綠林山發生瘟疫,綠林軍轉移。王常、成丹引一部南行,號「下江兵」;王匡、王鳳、馬武等分兵北行,稱「新市兵」。新市兵攻隨,平林(今隨州市古城畈)人陳牧、廖湛起兵響應,號「平林兵」。 東漢科學家張衡在縣城東郊築台讀書。 晉 太康九年(228年),武帝司馬炎封司馬邁為隨郡王,置隨國。 太安二年(303年),義陽(今隨州市北境)人張昌聚飢民起義,於隨西大敗晉騎督靳滿,攻克江夏,立劉泥(丘沈)為帝恢復漢朝,建元「神鳳」,自為相國。嗣後,分兵破武昌,殺太守;攻宛地,斬晉平南將軍羊伊;取襄陽,誅晉新野王司馬歆;克江州和長沙、湘檔、零陵等郡,設官鎮守。晉惠帝昭令寧朔將軍領南蠻校尉劉弘率陶侃等鎮壓,義軍失利,次年張昌被擒遇害。 南 北 朝 西魏大統元年(535年),隨升為州,轄郡、縣。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靜帝宇文闡晉封左大丞相、隨國公楊堅為隨王,建隨國,領20郡。 隋 開皇元年(581年)隨州改為隋州,隸屬漢東郡。開皇三年(583年),漢東郡撤銷,隋州領隋縣、厥西縣。大業三年(607年)復置漢東郡,隋州屬之。 唐 貞元元年(785年),淮西節度使、南平郡王李希烈占開封稱帝,國號「楚」,其部將李惠登據隋州。次年,唐朝安州刺使伊慎攻隋州,李惠登投降。 乾符四年(877年)八月,王仙芝(亦說黃巢)義軍克隋州,俘唐隋州刺史崔休徵,唐山南東道節度使李福之子率部救隋斃命。嗣後義軍撤離隋州城。 光化元年(898年)七月,唐忠義軍節度使趙匡凝跟隨唐江南諸道行營都統楊行密與唐宣武軍、宣義軍、天平軍節度使朱全忠進行兼並戰爭,朱全忠派兵攻忠義軍,克唐州,下襄州,破隋州,擒隋州刺史趙匡璘。 宋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史斌率宋江余部再次起義。次年四月,義軍孫琦部焚隨州城。 紹興四年(1134年),宋淮南招討使李成投降偽齊,從金兵陷鄧州,逼隨州。宋隨州知州李道棄城,李成以王嵩知隨州。五月十八日,岳飛部將牛皋復隨州,殲滅5000偽齊軍。活捉王嵩,押送襄陽處斬。 開??二月,金兵再破隨州後撤離。 嘉定十年(1217年)四月,宋將劉世興在隨州大敗金兵。 紹定三年(1230年),蒙古兵犯宋,侵擾安陸、隨州。 端平二年(1235年)七月,蒙古兵侵犯唐州,宋隨州知州金子才棄城逃跑。次年蒙古兵占隨州。嘉熙元年(1237年)一月,宋京西兵馬都監、隨州駐扎程再暹在大洪山抗蒙古兵有功,晉為閣門宣贊舍人、京西鈴轄兼知隨州。 淳祐十二年(1252年)二月,蒙古兵數萬攻隨州。 德祐元年(1275年)五月,行隨州事傅安國投降蒙古兵。宋帝飲命朱端履為隨州知州,州治由州城遷大洪山黃仙洞。十二月,蒙古兵攻破大洪山,朱端履投降,蒙古委朱為隨州知州,仍以黃仙洞為州治,領隨縣、應山縣。 元 元貞元年(1295年),野蠶成繭亘數百里。 至正十一年(1351年),梅丘里人明玉珍集里中千餘人於現光山、青林山築寨起義,捕殺隨州、安陸(今鍾祥縣)、應山縣官吏鄉紳。後加入徐壽輝紅巾軍,率部入川。 明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朱元璋部將鄧愈領兵攻隨,元右丞相王誠投降。九月,鄧兵挺進大洪山,攻克老馬劉寨,委白圭為隨州知州。 正德七年(1512年),劉六(劉龐)、劉七(寰)義軍攻隨州。 正德十六年(1521年)。任德、顏木修纂《隨志》二卷於嘉靖十八年(1539年)刻版付印。書今藏北京圖書館。 崇禎八年(1635年)三月,張獻忠、羅汝才等11支農民起義軍與明援剿總兵官曹文詔部在隨州城激戰,失利後轉移。 次年冬,張獻忠、羅汝才部回師隨州,圍攻厲山等集鎮。明巡撫王揚基率總兵官秦翼明追至孤山沖,其先鋒副將楊世恩領兵3萬於三道河陷於義軍埋伏,僅楊偕數百騎突圍,其餘被殲。崇禎十年(1637年)二月一日,張獻忠、羅汝才部破隨州城外南關廂,十一日佔隨州城。十二日,明監紀張大金、副總兵楊世恩領兵攻城,起義軍突圍。 崇禎十一年(1638年),明兵部尚書總理陝西、河南、湖廣軍務大臣熊文燦招降李自成義軍,劉國能率部投降,署為隨州守備。 崇禎十三年(1640年),革里眼、左金王等四營義軍游擊隨州。 崇禎十四年(1641年)四月二十五日,義軍張獻忠、羅汝才部克隨州,旋撤走。七月二十三日,義軍李自成部再破隨州城。次年春,明巡撫宋一鶴領兵攻隨州,義軍撤退。 崇禎十六年(1643年)春,李自成取隨州,任汪鷺為隨州牧。明10萬京營兵追擊義軍,於隨之小壩山遇大雨,衣甲火葯盡濕,義軍乘機四面沖殺,明軍死亡無數。後義軍走厲山,其右隊克安居,破長慶堡,駐扎運糧。明軍追至,義軍犧牲千餘人,余部會合主力,撤離隨州。 清 康熙六年(1667年),劉霦纂修的《隨州志》四卷刻版付印。書今藏北京圖書館。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張璿纂修的《隨州志》十八卷又首一刻版付印。書藏北京圖書館。 嘉慶元年(1796年),襄陽白蓮教首領王聰兒(女)率眾起義。二月,義軍由棗陽進入隨西進行游擊活動。次年二月轉戰隨北,三月二十八日與清軍激戰失利後撤離。 咸豐四年(1854年)三月十八日,太平軍由應山進入隨州,攻破州城,後轉安陸府(今鍾祥縣)。四月,太平軍返隨,攻佔雙河、茅茨畈、朱家集、澴潭後離去。次年四月十四日,太平軍殿右三十檢點陳玉成部由德安府(今安陸市)攻襄陽,途經隨州時與清西安將軍扎拉芬戰於小淅河。次日,又戰於五里鋪。清軍潰敗,扎拉芬斃命。五月九日,太平軍攻隨州城,失利後撤離。 咸豐五年(1855年)七月,涢山鄉落湖裡趙家台(今長崗店)人趙邦壁率飢民起義,建國名「後宋」,攻隨州、京山縣、棗陽縣和襄陽、安陸(今鍾祥縣)、德安(今安陸市)等府。次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清兵圍攻大洪山,趙邦壁陣亡,義軍余部突圍至鄂西山區。 咸豐十一年(1861年)二月二十三日,太平軍將領范立川率部攻佔隨州城,三月一日陣斬清花翎都司戴曜堂(隨州北鄉人,人稱戴九)。三月二十六日,清軍漢陽營水、步、騎兵數萬扎營三層包圍隨州城。七月十四日,捻惲蘭二順部破清營與太平軍會合守城。清軍攻城數月不下,十月一日以太平軍叛將劉維禎盜用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命令詭取隨州。 同治元年(1862年)閏八月五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統眾10餘萬由棗陽至隨,經西南村鎮進入京山。九月二日回師隨西,由唐縣鎮至隨北入桐柏縣。 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平天國梁王張宗禹率部由棗陽入隨圍州城。次年二月一日清援軍至隨,太平軍撤圍往河南轉移。途中,於三月二十日在耙山寨大敗清追兵。 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二十七日,太平天國遵王賴文光會合張宗禹部回師隨州。四月四日,清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率兵至隨。次日太平軍撤往安陸。 同治六年(1867年)三月二十八日,捻軍數支由鍾祥、京山攻入朱家集、安居、茶庵,兵臨州城。時清陝甘總督左宗棠帶兵過境,捻軍撤往應山縣。 同治八年(1869年),文齡、史策先等修纂的《隨州志》32卷又首一卷刻版付印。書藏隨州圖書館。 光緒十二年(1886年),英國人任修本(華名)來隨州「施葯佈道」,西醫西葯始傳隨州。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漢口郵政總局於州城北設立隨州郵局。 光緒三十年(1904年),鄉紳朱海謙在安居店香雲寺(今安居鎮糧管所處)創辦隨州初等小學堂 宣統三年(1911年)十一月下旬,隨州革命黨人吳少伯、李亞楠赴湖北軍政府報告隨地革命形勢,被委為民團長,護送民國隨縣知事李光炎赴隨,策劃反正未成。
歷史沿革
以西周封國隨為名。春秋分屬隨、厲、唐三國。戰國末屬楚,置隨縣。西魏大統元年(公元535年)置隨州。1949年屬孝感專區。1952年屬襄陽專區。1970年屬襄陽地區。1983年撤銷隨縣,並入隨州市,屬襄樊市。1994年屬省直管市。2000年設立地級隨州市。 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隨縣,將隨縣的行政區域並入隨州市(縣級)。 1988年10月1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應山縣,設立廣水市(縣級)。 1994年,湖北省政府將隨州市由襄樊市代管改為省直轄。 2000年6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 (1)撤銷省直轄縣級隨州市,設立地級隨州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曾都區。 (2)隨州市設立曾都區,以原縣級隨州市的行政區域為曾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烈山大道。 (3)將孝感市代管的廣水市劃歸地級隨州市代管。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隨州市總人口2484688人。其中: 曾都區 1598752人、廣水市 885936人。
特色文藝
隨州地處鄂豫交界,為南北文化薈萃之地,其特點是南北兼收、諸藝並存。以戲劇為例,反映楚文化的漢劇、楚劇在隨南擁有廣大的觀眾,表現中原文化的曲劇、越調、豫劇在隨北也有廣泛市場。而別具一格的隨州花鼓戲,更為隨州人民喜聞樂見。?最初的隨州花鼓戲是一些民間藝人身背一個圓形小鼓,邊打、邊舞、邊唱的民間小調,後來發展到人唱,眾人幫,打起鑼鼓冬冬倉。至今神農廟,年年賽村鼓,又吸收了西路花鼓和北路花鼓的劇調,隨州花鼓戲逐步形成了以蠻調、呔調、梁山調、彩調為主的聲腔藝術,內容大多反映男女愛情、反對封建禮教、鞭撻嫌貧愛富、歌頌公正廉明等,但也有一些低級荒誕的糟粕並存。摬懷齷實跡是隨州花鼓戲的又一特點,如果需要時,人在後台答應即可,皇帝從不正面出場,反映了花鼓戲為底層勞動人民的小戲的特點。?建國後,特別是1956年建立專業花鼓劇團後,上演劇目大大豐富,整理編演、移植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創作演出現代戲共40多台。1985年,新編歷史劇《楚莊王》被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第一次搬上銀幕,將隨州花鼓戲推向全國。? 以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曲藝為主體的隨州民間文藝集南北之精華,絢麗多姿、獨具一格,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宗極珍貴的文化財富。一般常見的民間文藝形式有龍燈、板凳龍、獅子、旱船、高蹺、鼓書、道情、嗩吶、山歌、號子等數十種,尤為突出的是以隨州(獨人轎、獨龍杠、獨角獸)為代表的民間文藝形式,更是顯示了地方藝術特色的魅力。 ?獨人轎是隨州及周邊地區深受群眾歡迎的一種民間表演形式。表演者背上一根長竹片,上扎一頂轎蓋,坐轎人在轎頂下表演。以兩人表演為宜,男女皆可。表演者踩著鼓點或音樂節奏,加上愛情、幽默滑稽的嘻鬧情節,能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獨龍杠,是用長短杉桿交叉成撌當字形扎緊,兩人抬桿,一人掌桿後部,前桿表演者多扮成贓官,胸前用篾片系著一個便壺,隨著桿的閃動,贓官的烏紗帽翅上下擺動,便壺也不時擺動到贓官胸前,模樣滑稽可笑,反映了勞動人民對封建統治者的嘲弄。此種表演一組或多組進行均可。民間稱其:桿子當轎,好看好笑,不是真轎,而是嘻鬧。獨角獸指表演者兩手向上伸直合並頭部,形成摱瀾菙,在肚皮上畫出人或獸的臉譜,以雙乳為眼,以肚臍為嘴,中間胃部畫上鼻,腰部圍上一個黑裙子(意為鬍子),與一群小孩嘻玩,體現一種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藝術境地。民間文藝形式在隨州城鄉頗受歡迎。1993年的開幕式上,成功表演令數萬名中外來賓大飽眼福。 炎帝神農傳說(湖北省隨州市、神農架林區)及花鼓戲(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宣城市; 湖北省隨州市、麻城市;湖南省岳陽縣、邵陽市、常德市)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編鍾之鄉
2010年6月8日,中國音樂家協會授予隨州為「中國編鍾之鄉」。這是中國音樂家協會授予的第一塊牌子,具有唯一性和排它性。
名城特色
隨州古稱「漢東之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風景秀麗,物產豐富,以「古、奇、美、新」而著稱,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古----神農故里。據史籍記載和國內外專家學者考證,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就誕生在隨州烈山(厲山鎮),近年來隨州烈山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聖地。 奇----編鍾故國。隨州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早期大型成套系列編鍾(打擊樂器),精美絕倫,價值連城,被海內外譽為世界奇跡。 美----旅遊勝地。被稱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荊楚名勝大洪山,風光秀麗,景觀奇特,為中原一絕,是國家級自然風景保護區。 新----新型城市。隨州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人傑地靈,特產眾多。經濟基礎雄厚,城市功能齊全,經濟增長迅速,是聞名全國的改裝汽車城。
6. 湖北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歷 史
湖北歷史源遠流長。夏商(公元前21世紀-前11世紀)以前,南方民族長期在這里勞動和生活。春秋時(前770-前476年),國土主要在今湖南、湖北地區的楚國在南方諸國中最為強盛。戰國時(前475-前221年),南方諸國統一於楚。公元前221年,統一的秦朝分天下為四十郡,湖北大部屬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屬漢中、南陽、長沙和黔中等郡。西漢劃天下為十三部(州),湖北以漢水為界,西為南郡,東為江夏,均隸屬於荊州。三國時,吳魏分治湖北,都稱荊州。經兩晉至南北朝,劉宋置荊州、郢州,又僑置雍州,蕭齊繼承了劉宋建制。梁以後建制紊亂,至隋統一,仍稱荊州,一度稱鄂州,故湖北簡稱鄂。
唐分全國為十二道,湖北屬淮南、山南及江南道;嗣又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一部分隸屬淮南道、黔中道。宋分全國為十五路,湖北有三十多縣屬荊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於此;有十九縣屬京西南路,另數縣分屬淮南西路、夔州路。元朝除中央稱中書省外,分全國為十一個中書省,簡稱行省。湖北長江以北屬河南行省,以南屬湖廣行省。明朝改制,全國設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湖北屬湖廣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分治,大體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省,北為湖北省,是為湖北建省之始。湖北省當時領有武昌、漢陽、黃州、安陸、德安、荊州、襄陽、鄖陽、宜昌、施南等十府。
民國初廢除府、州建制,省下設江漢、襄陽、荊南、施鶴等四道,共轄69縣。後廢道存縣。此後除少數縣間有拆、並外,一般無變動。1932年、1936年,又先後將69縣分屬11個、8個行政督察區。另,漢口有時為省轄市,有時為特別市。
自1927年開始,中國***領導的人民革命武裝建立過許多革命政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成立過黃安農民政權,擴建為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湘鄂西蘇維埃五縣聯縣政府,後改為湘鄂西蘇維埃政府、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抗日戰爭時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邊區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擴大成立為中原解放區行政公署。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後建立過5個地區。1947年底,分別成立江漢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
1949年5月20日在孝感花園成立湖北省人民政府。1949年後,省內政區迭有變更。2002年,湖北省轄有12個省轄市:武漢、黃石、荊州、宜昌、襄樊、十堰、黃岡、孝感、荊門、鄂州、咸寧、隨州;1個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個直管市:天門、仙桃、潛江;1個林區:神農架林區。市、州共轄60個縣(市)、38個區。省人民政府駐武漢。
信息提供單位:湖北省地方誌
文 化
文物:湖北地處長江中游,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又是中國近現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十分豐富,享有「文物大省」之譽。
全省已查出各類不可移動的文物點15000處,已公布的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共3127餘處,其中省政府審定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365處,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2處。省政府還審定公布了10座湖北省歷史文化名城,其中荊州、武漢、襄樊、隨州、鍾祥等5座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山艦於1997年元月整體打撈成功,目前已完成維修工作。
全省文物古建築豐富,形成「三二一」格局,即以武當山古建築群、荊州古城牆、鍾祥明顯陵三處為龍頭;以鄂州吳王城、赤壁古戰場、荊州三國遺址、當陽關帝陵、襄樊城牆及古隆中等三國文物建築和利川大水井、魚木寨、咸豐土司王城、來鳳仙佛寺等少數民族建築為兩條線;以黃梅四祖寺、五祖寺、當陽玉泉寺、襄樊廣德寺、武漢寶通寺、歸元寺等佛教建築和武當山、長春觀等道教建築為代表的宗教建築為一個重點,並輔以秭歸屈原故里、漢陽古琴台、東湖行吟閣等楚文物紀念建築的格局。武當山古建築群、鍾祥明顯陵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博物館:目前,全省有各類博物館121個,其中綜合性博物館75個,紀念性博物館22個,專門性博物館24個,數量位居全國第二。日前,投資2.35億元的省博物館擴建工程已經國家計委批准立項。全省形成博物館布局五大系列:以荊州、荊門為代表的楚文化特色博物館;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武昌起義門管理所為代表的辛亥革命史紀念館;以紅安縣革命博物館、麻城市七里坪革命舊址紀念館、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館等為代表的革命斗爭史紀念館;以李時珍紀念館、聞一多紀念館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名人紀念館;以恩施州博物館為代表的民族博物館。各類館藏文物豐富,數量達53萬余件,一級文物2926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9件。館藏自然標本總數57萬余件。
臘月三十——武漢人最重視的節日,俗稱"過年"。這一天,全家歡聚一堂,吃一頓豐盛的團年飯。年飯一般要用"三全"(全雞、全魚、全鴨)、"三糕"(魚糕、肉糕、羊糕)、"三丸"(魚丸、肉丸、藕丸)等。近年來人們又在桌子中間置一火鍋,熱氣騰騰,更增添了節日氣氛。開飯時間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在晚間的。吃飯前,人們先在門外點一掛鞭炮(現已禁鞭),放完鞭炮即關上大門准備開飯。在大家圍坐飯桌之前,守舊規矩的人家還要先祭祖,擺上幾副碗筷請祖宗入席。祭祖儀式之後,大家才開始上桌吃飯。魚這道菜是不能吃的,以祈年年有餘。家人邊吃邊談,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都要炸制春卷。元宵節的晚上,人們還要用糯米粉和豆沙餡做湯圓食用,以預祝一年工作圓滿、順利。春節期間,人們還吃糖炸年糕,以象徵新年生活甜蜜、高升。
武漢過年習俗
除夕:
男人:這天要把水缸挑滿,保證3天有水用,這叫「福水長流,子孫富足」(有自來水後,該習俗無形廢止)。然後要收拾屋子,換春聯,貼門神。黃昏時開始祭社,過小年(臘月二十四)時請灶神 「上天言好事」,除夕時灶神已回來,歡迎他「下地降吉祥」。
女人:不管多忙,到這天一定要做好全家人的新鞋,這叫「過年穿新鞋(Hai), 喜事一起來」。然後要將牲畜喂飽,囑咐狗不要亂吠,以免嚇跑財神。
年飯:先放鞭驅邪,天亮前吃年飯,「越吃越亮」,吃時魚不能動筷,要「年年有魚(余)」。其間長輩給晚輩「壓祟」錢(今之壓歲錢其實是訛傳)。
守歲:年飯後全家圍爐喝茶聊天,據說這天如果午夜前入睡,鬼魂就會附體。守歲時家裡燈都要亮著,午夜一過,家家鞭炮齊鳴(武漢1994年開始禁鞭)。
初一:
聽動靜:五更時鳥雀鳴叫則主豐年,群狗亂吠則主亂象。
觀天色:風宜北,諺曰「北風吹到南,無錢也去擔,南北吹到北(Be),有錢也沒得」。
出方:初一起來,衣冠整齊,以酒酹地,拜天地家神,年幼拜尊長,然後燃鞭出門,向喜神方拜,稱為「出方」。
頭三天:
接年飯:頭三天不能煮生米,要吃過年時吃剩的飯菜,企盼「有吃有剩」。後來演變為家家煮麵條、豆絲、糍粑當頓。不能向外潑水,也不能掃地,以免走了「財喜」。
拜年: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否則就是「欺祖滅倫,寵妻滅母」。初三以後拜親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錢有勢的,這叫「人往高處走」,否則便一年走下坡路。
送年:初三後可繼續拜年,但要開始焚香敬神了,各寺僧侶出來沿家收年飯,施主們都不吝嗇,謂之「越把越有,富貴長久」。
7. 隨州以什麼得名的
隨州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武漢,西接襄樊,北臨信陽,南達荊州,居「荊豫要沖」,扼「漢襄咽喉」,為」鄂北重鎮」,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由東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站。 隨州交通便利,京廣鐵路、漢渝鐵路、西寧鐵路和1117、引2、引6國道以及」漢十」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的「隨岳」高速公路貫穿全境。 隨州市是國務院於2000年6月25日批准設立的地級市。全市版圖面積9636平方公里,總人口258萬(其中非農業人口50萬),轄曾都區、廣水市,有55個鄉、鎮、城(郊)區辦事處和國營農場,2個省管經濟技術開發區,1610個行政村、居委會。1999年,全市國民生產總值119.6億元(現價),財政收入8.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3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30元。 隨州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是特大城市武漢向西北輻射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站,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戰略地位日益突出。京廣鐵路、漢丹鐵路和107、316、312國道以及即將興建的「漢十」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國家正在興建的 西寧鐵路經過隨州北部,西寧鐵路與漢丹猛跌的連接正在隨州建設,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隨州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已初步形成了以醫葯化工、汽車機械、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築建材、卷煙為主的工業體系。車輪、電梯、齒輪、油泵、油咀、氣泵、台鑽、避雷針等產品在全國均有較高知名度。7240細帆布、牛仔布、牛仔服裝是國際市場的搶手貨,鐵樹牌商標和鐵樹牌牛仔服獲第三屆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金獎。臘梅王、偉哥牌香煙,高強度電瓷配件,L-乳酸,高效節能風機,PVC管材管件等60多種產品獲國家和省級創優、創新獎。農業形成優質大米、優質小麥、優質棉等9個全國農業基地;香菇、油桃、銀杏、大棗、紅梅李、葡萄、板栗、銀魚產量居全省前列,是湖北省林業、烤煙、蒜薹出口和鱷魚養殖的重要基地。其他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先後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科技達標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體育先進城市。 隨州物產豐富,是全國優質大米、優質小麥、優質棉、商品牛基地。已經探明的礦產資源有40多種,其中黃金、鐵、磷礦石、大理石、重晶石、鉀長石等18種資源已經開發使用;特產眾多,茶葉、香菇、銀杏、蜜棗等產品?名海內外。 隨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就誕生在這里,他創耕耘、植五穀、嘗百草、興貿易,開創了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編鍾震驚世界,被譽為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跡;隨州曾是隋文帝楊堅封地,隋朝因隨州而命名;隨州山川秀麗,大洪山、桐柏山、中華山、徐家河、封江等風景名勝旅遊區享譽省內外。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以「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的不朽詩篇贊美隨州。被譽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大洪山,集各類風景名勝之精華,峰峻、山秀、林幽、洞奇、泉醇、湖美,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封江、徐家河水庫岸柳依依,百島競秀、漁舟游弋,有「水上公園」之勝名;平靖、黃土、武勝三大古關雄踞險地,突兀而立,氣勢非凡。處處佳境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