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北京城市的發展歷史

北京城市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4 14:11:20

㈠ 北京歷史的變遷

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初見於記載的名字為「薊」。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北京一直是中國北方重鎮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又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國都。1949年10月1日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距今70萬年,北京猿人生活在北京西南郊周口店的山洞裡,北京是人類發源地之一。
北京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叫做薊。公元前十一世紀時,薊國是統治中國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個分封國。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於薊國西南面的另一個封國燕,吞沒了薊,並遷都於薊城。從這時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國被強大的秦國所滅,薊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據考古學家考證,當年的薊城就在現北京城區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薊城成為遼的陪都。遼是崛起於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為薊位於它所轄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稱南京,又叫燕京。一個多世紀以後,另一個少數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將遼滅亡,並於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興的蒙古族軍隊的進攻,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第二年蒙古鐵騎入佔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領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東北郊築建新城。四年後這位首領即在興建中的都城內登上皇帝的寶座,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這便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元大都。從此,北京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並延續到明、清兩代。1911年10月10日,中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潰亡,北京作為帝都的歷史到此結束。
在此後的30多年裡,北京歷經苦難:先是連年不斷的軍閥戰爭,使當年的帝都變得衰微破敗;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入,古城在血與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管這座城市。苦難、屈辱、血淚,終於使人民起而抗爭。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成為新生的共和國的首都,古城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國家的歷史。作為幾代帝都和今日中國首都的北京是中國歷史和現狀的縮影。北京是古老的,但同時又是一座煥發美麗青春的古城,北京正以一個雄偉、奇麗、新鮮、現代化的姿態出現在世界上。
市名
北京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薊(公元前11世紀)、幽州(最早見於《尚書·舜典》)、幽都(唐代)、南京(五代時,公元938年)、燕山(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中都(公元1153年)、大興(金代)、大都(元九年,公元1272年)、汗八里(元時)、北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北京(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京師(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此外還有:薊城、燕都、燕京、京城、汗城、宛平。前人一般用「京師」來稱呼北京。此外,北京的別稱還有長安、春明、日下、帝京、京邑、京國、京華等。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㈡ 北京的歷史

北京歷史悠久,它作為城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秦漢以來,北京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的重鎮版,名稱先後稱為權薊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順天府等。北京與西安、南京、洛陽並稱中國「四大古都」,擁有6項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文化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具有重要的國際影響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938年,遼太宗將幽州定為「南京幽都府」,1012年改號「析津府」。是遼國陪都,人稱燕京,是為北京建都之始,1153年,金朝設中都,2014年是北京建都1076周年。金中都人口超過一百萬。金中都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邊緣,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經老城西南,毗鄰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餘年建城歷史、一千餘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有遼、金、元、明、清、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等六個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數個政權建政於此,薈萃了自元明清以來的中華文化,擁有眾多歷史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

㈢ 北京城市發展有哪些成就

北京城市發展有哪些城市?北京是一線城市,他發展空間很大,有很多優秀人才都在北京,有很大的發展

㈣ 北京的發展和歷史

北京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時候,那時的燕國就在這里建起了城牆,從此開創了北京城牆文化的歷史。隨著歷史的演變和發展,北京城牆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也不斷被延展著、變化著、豐富著。

城牆是人類開始走向文明的標志。說到文明就總是離不了城牆、青銅器、文字、階級這幾個標志,而對於古代中國文明的發掘無不以城牆遺址為要,可見城牆對文明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城牆的建設不僅僅反映了人們挖壕築牆的水平,而且還反映了古代青銅礦冶和鑄造的科技進步水平。只有相對高級和相對發達的城牆建築,才能夠保證城市生活的穩定和發展,這才是城牆「文化」最貼切的核心內涵。

城之形制

在我國古代的漢字中的「城」,一方面是指「城牆」,另一方面又指「城市」。對於中國古代的城市的建設來說,大多是先修築城牆,後形成市區的。城牆的主要作用是用於軍事防禦。而國都的城牆不僅僅是一種防禦工事,而且還是統治中心象徵,這就是北京城牆所具有的文化內涵,也是北京城牆和其他城市的城牆的最大不同之處。我國歷史上的城牆主要以矩形為主,北京城的形狀為近似矩形。

說到北京城,原來有4道城牆,在城市的中心,皇宮外面是紫禁城,紫禁城的城牆不是一般老百姓的,所以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城牆,雖然它也代表著一定的文化,只是那文化離我們老百姓太遠了。它的外面圍著一圈更大的城牆,叫皇城,皇城的外面還有周長24里的內城城牆,此外北京的南邊還有外城城牆。

紫禁城宮城高牆環繞,城高10米,厚6米多,城外有護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方都有高大的城門樓,南面叫午門,北面叫神武門,東邊的叫東華門,西邊的叫西華門。有城就一定有門,否則就只能叫牆而不能叫城牆了。中國對於門的理解和西方人不同,我們常見到的西式建築,差不多就一大門,其餘多是小門,西方文化是開放的,可是建築卻是相對封閉的獨立的。中國古代,從院落建築到城市建築,總是不厭其煩的大建其門,中國傳統文化是相對封閉,可是建築卻相對開放。

現存的北京皇城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6—1420年),它是用磚砌成的城牆,城牆的外面還塗了朱紅色,牆的頂上覆蓋著黃色琉璃瓦。皇城南的大門叫做大明門(清代改為大清門,民國時又改叫中華門),東側的叫「東安門」,西側的叫「西安門」,北邊的名「北安門」,清代改叫地安門。

北京從前的內城是在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內城周長約24里,一共有9個城門,老北京話說的「四九城」,就是內城東西南北的四面城牆和它的九個城門。

外城,明代時,正陽門外人口增多,為了防止外部的侵擾,1542年劉伯溫等人建議明政府修築北京外城。嘉靖32年又有給事中朱伯辰上書也建議說應該修。另外我國古代城市本來就有「內城外郭」的重城制模式。於是嘉靖帝下令大興土木修築城牆。幹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財政吃緊,嚴嵩下來到工地巡視了一番之後,提議先修築南面城牆,等到以後有錢了再續修其他幾面。最後把已經修好的北京南面的城牆,「東折轉北,接城東南角;西折轉北,接城西南角」,外城工程花費了十個月的時間,北京城就成了」凸「字形。

城之歷史

北京古城牆,目前可見到的城牆遺跡,只有金、元、明、清四個朝代的,遠古的城牆已沒有了蹤影。明代城牆最宏偉、最完整、最堅固。

北京的城牆歷史大約起源於商代後期。當時在北京地區有燕和薊等自然生長的方國。

公元前1045年周滅商後,分封諸侯。武王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於燕。後來燕的實力強大了就把薊吞並了,並遷都於薊城。據已發現的燕國文化遺址。其分為居住區、墓葬區和古城區3部分。從古城的基址可以看出其呈長方形,東西長850米,南北長約600米,城牆厚約4米,以土夯築而成。城牆分主城牆、內附牆和護城坡3部分。城垣外有溝池環繞。還應當是我們北京最早的城牆了。燕都薊城成為戰國時的名城。

戰國時期,燕為七雄之一。相傳燕昭王即位後築了黃金台,招聘天下英才。天下的許多人才都跑到燕國來打工,燕國也因此而強盛起來。後來燕昭王派其中的一個叫樂毅的人為上將軍,率領大軍討伐齊國,把齊軍打的大敗。戰國末年,秦國派大將王翦領兵攻破燕國,薊城也跟著被佔領。從秦、漢到西晉,薊城一直都被視為北方的重鎮。西漢時漢武帝封其子劉旦為燕王。他在薊城建有萬載宮、明光殿。

金中都時候的城牆是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的,擴建的方式是在原城址的基礎上,在東、西、南三面全部加以擴大,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金中都是遼南京城的升級版,從此北京的城郭形式就基本上接近於正方形了。

據說為了擴建金中都,建城牆,當時動用了數十萬勞動力,對於當時建城情景有這樣的描述,「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原州至燕傳遞,空筐出,實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公元1215年,蒙古軍隊攻入中都,一把大火燒了整整一個月,金中都城從此全毀。到元代至明初其遺址還有殘留,等到嘉靖時修築外城以後,這些遺跡幾乎全部消失。如今只有鳳凰嘴村一帶,還能夠看到一些斷斷續續的土崗,那就是金中都城牆的遺痕。

元大都城沒有在金中都基礎上擴建,金中都毀成那樣也沒法再擴建了。於是元朝人只好在舊金中都城的東北處另起爐灶修建全新版的新城。新城的形狀也是矩形,南北略長,東西略短。元大都的城垣都是由夯土板築而成,其中有豎柱和橫木用來加固城牆。這樣的城牆,遇上雨天很容易被雨水沖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就在城牆頂部用葦衣和管道防水。全新版的城,用的卻是簡易版的城牆,難怪明朝的時候非要拆它不可。元大都城一共有十一個門。現在建國門南側的觀象台,就是元大都城東南角樓的舊址。

明朝皇帝決定把現成的元大都拆了,要修建全新正式版的北京城。其面積為62平方公里。它把元大都城的北城牆往裡縮了2.5公里,又把南城向南推進到前門一帶。城門起名叫: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和阜成門等,這些名字到現在還在用,只是見不著城門樓了。明1564年,又修築了包圍在南郊外面的外羅城,也就是從前人們所說的北京外城。明朝時全城的中心南移。外城的正南門——永定門,為中軸線的起點。整個城牆圍繞著中軸線呈現一種平衡對稱的審美格局。

清朝定都北京之後,沒有做新版,只是沿襲明代格局。和明代不同的,只在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內城以皇城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兩黃旗居北:鑲黃旗駐安定門內,正黃旗駐德勝門內;兩白旗居東:鑲白旗駐朝陽門內,正白旗駐東直門內;兩紅旗居西:鑲紅旗駐阜成門內,正紅旗駐西直門內;兩藍旗居南:鑲藍旗駐宣武門內,正藍旗駐崇文門內。順治八年(1651),重修承天門,改稱天安門。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被推翻,北京作為封建王朝帝都的歷史從此結束。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中國文明記》中對於當時的城牆有這樣的描述,書中說當時的北京城分為內外城,它們「均有堅固之城牆環繞」,那時游北京者「定先登上城牆」,書的作者被「城牆之壯大所驚倒」並贊美說:北京的城牆「真正之金城鐵壁」,站在城牆上「最能將北京之大觀收入雙眼,最引人注目者,乃城內中央與正陽門相接之皇宮。」

城之變遷

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關於北京的城牆存留發生過一場論戰,結果是廢城派占據了上風,北京的城牆從此灰飛煙滅。

當時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城牆作為古代防禦的工事,已完全失去了它現實應有的存在意義和價值。相反它的存在還阻礙了城市的發展。另一種意見城牆是古代文化的遺存,應該保留。保留的方法,梁思成建議,把寬闊的城牆頂部開辟為登高游覽之處,再把牆外的護城河加以修整,護城河兩岸加以綠化。可以說這是一個「環城立體公園」的建議,可惜沒有被採納。否則我們今天就不會見不到北京的城牆了。

西直門、東直門、宣武門、安定門、永定門等47座城門城樓、箭樓和角樓被一一拆除,而今就剩下三座可供人觀賞了。

如今北京城牆的遺跡:有廣安門外的鳳凰嘴村一帶殘存的金代中都城牆的遺址,和「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等幾處。

自元至清,幾朝的都城都建在北京,其格局既體現了中國的都城建設所特有的審美原則,又體現了北京作為帝都的審美特色。如今北京城的格局基本是由明代奠定的。「中軸對稱,平緩開闊,輪廓豐富,節律有序。」和考古情況相反,對於北京來說,是城市保留了下來,而最能夠體現城市格局特點的城牆卻沒有留下來。

城牆是農業時代系統的防禦工事,對於穩定城市生活,促進城市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都城,它又是一個巨大的文化象徵符號,是威嚴與神聖的象徵,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象徵。北京城牆的氣勢是其他地方城牆無法與之比美的。

但雖經巨大的變遷,以皇城為中心的地區,還是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皇城居中,體現了中國古代所特有的一中四方文化觀念。「左祖右社,前朝後市」,是中國傳統建城的理想模式。《周禮·考工記》中說:「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皇城的左邊有太廟,即今天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右邊有社稷壇,即今天的中山公園。皇城前邊是朝廷,而後面則是市場。這種格局自元大都時起,就十分准確地被體現了出來。

從北京城的平面形狀上看,城牆基本是按著中軸線對稱展開,這種形式體現了一種平衡美。這種平衡美,是中國古代中庸和諧之美,在城市建築中形象的反映,這在今天的舊城區也仍然留有深刻的痕跡。

㈤ 北京發展歷史

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本佔領。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此成立,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1949年1月,在原國民黨時期20個區的基礎上臨時劃定32個區,4月將32個區合並為26個區,6月接管任務完成後調整為20個區。

1949年1月31日,傅作義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和平協議,率領25萬國民黨軍隊投向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市,北京和平解放。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1952年,北京市由華北行政委員會領導。7月,將河北省宛平縣全部及房山、良鄉2縣部分地區劃歸北京市。

1956年~1958年間,將河北省昌平、良鄉、房山、大興、通縣、順義、平谷、密雲、懷柔、延慶等縣劃歸北京市,形成今北京市行政區域。

1956年3月9日,撤銷昌平縣,將昌平縣所屬行政區域(高麗營鎮除外)劃歸北京市,並命名為昌平區。將河北省通縣所屬的金盞、長店、北皋、孫河、崔各庄、上新堡、前葦溝等7個鄉歸北京市。

2002年2月7日,北京市撤銷懷柔、平谷兩縣,設立北京市懷柔區、平谷區。2010年7月1日,北京市撤銷原東城區、崇文區,設立新的北京市東城區;撤銷北京市原西城區、宣武區,設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區。

2015年11月17日,北京市撤銷密雲、延慶兩縣,設立北京市密雲區、延慶區。至此,北京告別縣治時代。

(5)北京城市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辦公所在地。

北京地處中國華北地區,中心位於東經116°20′、北緯39°56′,東與天津毗連,其餘均與河北相鄰,北京市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

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下轄16個市轄區。截至2018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4.2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032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4萬元。

㈥ 北京城市怎麼樣發展起來的

北 京 最 早 見 於 文 獻 的 名 稱 叫 做 薊。 公 元 前 十 一 世 紀 時, 薊 國 是 統 治 中 國 北 方 的 西 周 王 朝 的 一 個 分 封 國。 春 秋(公 元 前770年 - 前476年) 中 期, 位 於 薊 國 西 南 面 的 另 一 個 封 國 燕, 吞 沒 了 薊, 並 遷 都 於 薊 城。 從 這 時 起, 直 到 公 元 前226 年 燕 國 被 強 大 的 秦 國 所 滅, 薊 城 一 直 是 燕 的 都 城。 據 考 古 學 家 考 證, 當 年 的 薊 城 就 在 現 北 京 城 區 的 西 南 部。

公 元938年, 薊 城 成 為 遼 的 陪 都。 遼 是 崛 起 於 中 國 東 北 方 的 少 數 民 族 契 丹 人 建 立 的。 因 為 薊 位 於 它 所 轄 的 疆 域 的 南 部, 所 以 改 稱 南 京, 又 叫 燕 京。 一 個 多 世 紀 以 後, 另 一 個 少 數 民 族 女 真 人 建 立 的 金 朝 將 遼 滅 亡, 並 於1153年 遷 都 燕 京, 改 名 中 都。1214年, 金 朝 因 受 到 新 興 的 蒙 古 族 軍 隊 的 進 攻, 被 迫 遷 都 汴 京(今 河 南 開 封), 第 二 年 蒙 古 鐵 騎 入 占 中 都。1267年, 蒙 古 族 首 領 忽 必 烈 下 令 在 中 都 城 的 東 北 郊 築 建 新 城。 四 年 後 這 位 首 領 即 在 興 建 中 的 都 城 內 登 上 皇 帝 的 寶 座, 建 立 了 中 國 歷 史 上 的 元 朝。1258年 新 城 全 部 建 成, 這 便 是 意 大 利 旅 行 家 馬 可. 波 羅 在 游 記 中 稱 之 為「 世 界 莫 能 與 比」 的 元 大 都。 從 此, 北 京 取 代 了 長 安、 洛 陽、 汴 梁 等 古 都 的 地 位, 成 為 中 國 的 政 治 中 心, 並 延 續 到 明、 清 兩 代。

1911年10月10日, 中 國 爆 發 了 資 產 階 級 民 主 主 義 革 命, 第 二 年 二 月 清 帝 被 迫 宣 告 退 位。 至 此, 中 國 最 後 一 個 封 建 王 朝 潰 亡, 北 京 作 為 帝 都 的 歷 史 到 此 結 束。 在 此 後 的30多 年 里, 北 京 歷 經 苦 難: 先 是 連 年 不 斷 的 軍 閥 戰 爭, 使 當 年 的 帝 都 變 得 衰 微 破 敗;1937年 日 本 侵 略 軍 侵 入, 古 城 在 血 與 火 中 苦 熬 了8年; 抗 日 戰 爭 勝 利 後, 國 民 黨 政 府 接 管 這 座 城 市。

苦 難、 屈 辱、 血 淚, 終 於 使 人 民 起 而 抗 爭。1949年10月1日,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成 立, 北 京 成 為 新 生 的 共 和 國 的 首 都, 古 城 的 歷 史 揭 開 了 新 的 一 頁。

一 座 城 市 的 歷 史 就 是 一 個 國 家 的 歷 史。 作 為 幾 代 帝 都 和 今 日 中 國 首 都 的 北 京 是 中 國 歷 史 和 現 狀 的 縮 影。 北 京 是 古 老 的, 但 同 時 又 是 一 座 煥 發 美 麗 青 春 的 古 城, 北 京 正 以 一 個 雄 偉、 奇 麗、 新 鮮、 現 代 化 的 姿 態 出 現 在 世 界 上。
地理:北京位於華北大平原與東北平原、蒙古高原的交接處,對於維持東北這一相對獨立而又極為重要的地理區域與內地的聯系、維持國家和民族的統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北京位於渤海沿岸,屬於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經濟的條件優越。最後,作為全國陸上交通總樞紐,北京與東南、華南經濟發達地區的交通都相當便利,京滬鐵路一帶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東部沿海平原地帶,京廣鐵路則縱貫中國南北中軸線,同時又有京哈鐵路貫穿東北。從地圖上看,中國版圖像一隻雄雞,東北和本部分別是頭部和身體,是至關重要的兩個組成部分,而新疆、西藏等地則是尾部蓬鬆的羽毛,北京恰恰處在咽喉部位,在心理上也具有中心地位。

㈦ 歷史上有哪些朝代以北京作為都城

春秋 戰國時期 為燕國國都,當時稱為 薊 。
* 遼代 為陪都,稱 燕京 。
* 金朝 (1115年 - 1234年)自金世宗起至專1217年為 中都 。
* 元朝 為 大都 。
* 明朝 自 永樂帝 起為首都,稱為 京師 。
* 清朝 入主中原後亦把北京作國都。屬
* 中華民國 北洋政府 時期,當時稱 北平 。
* 現時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的首都。

㈧ 北京地鐵發展史

伴隨著北京的5條新地鐵線路——大興線、亦庄線、房山線、昌平線和15號線一期5條軌道交通新線同時開通,北京軌道交通的總里程超過300公里。
北京地鐵揭開了發展的新篇章,開啟了新里程。在今天,地鐵已經融入百姓生活,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京地鐵給首都人民帶來了便捷和暢通,提高了人們出行的效率,也節省了人們出行的時間和費用。我們無法想像,沒有地鐵的北京城將會成為什麼樣子,地鐵已經深入人心,融入生活,成為北京人們生活的血液和命脈。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北京地鐵的發展史,共同感受北京地鐵的輝煌篇章。上世紀60年代:北京地鐵始建於1965年7月1日,1969年10月1日第一條地鐵線路建成通車,使北京成為中國第一個擁有地鐵的城市。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中國開始規劃在北京、沈陽、上海三座重要城市修建地鐵。北京地鐵首先開工,一期工程於1965年7月1日開工建設,其線路沿長安街與北京城牆南緣自西向東貫穿北京市區,連接西山的衛戍部隊駐地和北京站,採用明挖回埋法施工。全長23.6公里,設17座車站和一座車輛段(古城車輛段),1969年10月1日建成通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1971年1月15日公主墳至北京站段開始試運行,1971年8月5日延長為玉泉路至北京站,1971年11月7日延長為古城路至北京站,1973年4月23日延長為蘋果園至北京站。北京地鐵二期工程始於1969年,其線路沿北京內城城牆自建國門至復興門,呈倒U字型,設12座車站及太平湖車輛段,線路長度為17.2公里。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鐵正式對外運營。上世紀九十年代:北京地鐵復八線於1992年6月24日開工建設,1999年9月28日通車試運營,2000年6月28日與一線全線貫通。新世紀以來:北京地鐵13號線於2002年9月起分段開通,將霍營、回龍觀和北苑等城北住宅區和上地信息產業基地與中心城區聯系起來。八通線於2003年開通,對改善通州交通環境起重要作用。2008年7月19日,在北京奧運會召開前夕,北京地鐵10號線一期、奧運支線和機場線三條軌道新線正式通車。至此,北京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200公里,運營線路將達到8條,北京軌道交通的網路效應已經初步顯現。 2009年,北京地鐵開通運營的線路包括1號線,2號線,4號線,5號線,8號線,10號線,13號線,機場快軌,八通線,運營總里程達到228公里,預計2015年將達到561公里。2010年12月30日,北京地鐵開通亦庄線、大興線、房山線、15號線(順義線)和昌平線,北京地鐵總長度達到336公里。同年5月,北京地鐵全線路網都開通了手機信號。如今的北京地鐵,用「四通八達」來形容絕不為過,通過換乘,基本能達到北京的任何一個地方。而且,北京地鐵自2007年10月7日起正式實行全網2元票價制度,2元票價可以達到任何地點,這也是惠及民生的重要表現之一。據悉,2015年前,將有10條地鐵新線提前啟動建設。10條新線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區。包括:8號線三期、3號線東段、3號線西段、12號線(北三環東西向)、16號線、6號線北段、東部加密線(天通苑)、西北加密線(昌平)、燕房線、海淀後山線(功能線)。到那時,北京地鐵將對城市發展和人們生活發揮更大作用!

閱讀全文

與北京城市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