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客觀評價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對於中國甚至世界的貢獻
袁隆平成抄功培養出的雜交水稻,具襲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1)單位糧食產量的增加,為我國農業大幅度增產開辟了新途徑,進而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被認為是解決整個世界飢餓問題的法寶。西方世界稱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東方魔稻」。國際上把雜交水稻當做中國繼古代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
(3)實踐出真知。袁隆平通過自己長期的實踐,提出了水稻雜交的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雜交水稻的的培育成功,使我國雜交水稻技術居於世界先進水平,證明了科學發展對推動國民經濟的巨大作用。
2. 雜交水稻有什麼意義
證明了科學發展對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
使我國雜交水稻居於世界先內進水平;
為我國農容業大幅度增產開辟了新途徑。
3. 袁隆平研究的雜交水稻對全世界人類有著怎樣的意義
雜交水稻研究是公認的世界難題,這個難題是誰怎麼解決的?解決了這個難題有什麼意義?中國魔稻在世界人口不斷增長、許多國家正在為糧食短缺的問題而苦惱的時候,一種高產的水稻品種———雜交水稻,在中國培育成功了。
從20世紀60年代起,我國農業科學家袁隆平就瞄準了這個世界難題,開始了雜交水稻的研究。一般人都認為水稻很難雜交,因為它的雄蕊和雌蕊長在同一朵花內,一旦開花就自己受粉了。要使不同稻種雜交必須培育一種雄蕊退化,靠自己的花不能受粉的母本,才能進行雜交。1964年6月下旬(xún)的一天,袁隆平終於在一塊稻田裡,發現了他幾年來一直在苦苦尋覓的那種神奇的「天然雄性不育株」。於是,他馬上將這寶貴的稻株用布條做標記,並精心地加以培育。經過他和助手們6年的選育,用一千多個品種,進行了成千上萬組雜交組合試驗,終於攻克了雜交水稻這道世界難題。雜交水稻同其他水稻相比,每公頃可以增產1.6噸。我國農村從1976年開始推廣種植以來,到1996年已經累計增產三億多噸,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糧食的產量,使我國的水稻單產和總產躍上了一個新台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已經使我國在這一領域里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這項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科技成果向印度、越南、美國、日本、埃(āi)及等國家轉讓以後,對世界水稻產量的提高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對中國在雜交水稻領域取得的成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姆博先生稱贊說,它是繼人類培育出半矮稈水稻之後的「第二次綠色革命」。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的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是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他認為,袁隆平進行的雜交水稻研究,有希望解決整個世界的飢餓問題。在取得了雜交水稻的輝煌(huáng)成就以後,袁隆平又向更深更高的科學領域進軍,他還要培育出比雜交水稻單產更高、米質更好的超級雜交水稻。
4. 袁隆平培育出高產雜交水稻有何意義,說明理由 初中歷史
既然自然界客觀存在著「天然雜交稻」,只要我們能探索其中的規律與奧秘,就內一定可以按照我們的要求容,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來,從而利用其雜交優勢,提高水稻的產量。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為自花傳粉植物而無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於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課題上來。
雜交的意義是整合各種優良的性狀 雜種優勢嘛
5. 袁隆平培育的雜交水稻對世界糧食生產有什麼意義
如果雜交稻能覆蓋全球水稻種植面積的一半,就可解決全世界的糧食安全問題。雜交水稻的推廣不僅對保障世界糧食安全、促進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同樣能提高中國國際地位,還有客觀的經濟效益,大約可產生七八十億美金年收入。
中國發明的雜交水稻,除國內發展迅速外,在國外,已有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美國在大面積生產上應用,並取得了顯著的增產效果。
(5)雜交水稻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袁隆平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聘請為國際上發展雜交水稻的首席顧問。他30次赴國際水稻所開展合作研究和技術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緬甸、菲律賓、孟加拉等國指導發展雜交水稻。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在境內外舉辦了50餘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培訓了來自40多個發展中國家約2000名政府官員和農技專家。學生有鄧華鳳研究員, 黃培勁。
1980年5月,袁隆平應美國邀請赴美進行雜交稻制種技術指導。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水稻研究所共同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舉辦雜交稻技術國際培訓班,袁隆平作為主講人給來自10多個國家的專家講授雜交水稻方面的主要課程。翌年9月,又連續舉辦第二期。
10月,赴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進行技術指導與合作研究。2003年,袁隆平指導博士生開展遠緣物種基因組DNA導入水稻的研究,將一批外源DNA轉基因進入水稻。
6. 中國雜交水稻和袁隆平的貢獻!
ok,算幾個數字先。
有據可查的資料顯示,袁先生及其弟子們培育的:兩優0293與兩優6326兩個品種最高產量可達834.3千克/畝、和781.9千克/畝(當然再高的神仙數字也有但是缺乏有效的文獻支持),即使在大面積種植情況下畝產也可維持在700千克以上;
就我手頭掌握的2005農業統計年鑒數據顯示,當年全國水稻(包括早中晚稻等)播種面積達到28,378.7千公頃;
那麼假設所有面積的水田全部種植高產稻,那麼當年的水稻產量就是:28378.7公頃*1000*15*700千克(若平均畝產按700計),然後這數字再除以人均年消耗273.75千克(假設一個成人日均消耗0.75千克),解決10.9億人吃飯問題綽綽有餘。
雖然這個數字計算時變數較多不十分精確(當然也不可能把所有水田都種植高產雜交稻),但較原先水稻畝產比確實多解決了幾億人的吃飯問題。
所以我認為袁先生最突出的貢獻就是:在特殊年代從一定程度上保障許許多多國人不被餓死。而他也因此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但是我個人認為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衡量標准。在科學技術和物質生活水平飛速發展的現今,追求高產以外更應注重農作物品質的要求。舉個不很恰當的例子:1對夫婦僅1個孩子,或者有10個孩子之多做對比,則他們對孩子花費的精力和財力肯定是有所差異的。作物栽培也是如此,由於一塊地的地力一定是有限的,追求過高產量在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放棄主要品質。就像人們總說現在的番茄沒有番茄味了,因為種植者看重的是產量,一個植株的果實干物質量一定的情況下,多餘部分僅是水分,口感必定要差。特殊時期雞米能解決溫飽但現今(起碼城市)已不多見;秈稻普遍高產,嘗鮮尚可,常食實則味如嚼蠟;而用於出口的都是東北、華北等特殊地區一年1季精耕細作的粳稻品種...那麼很遺憾,樓主想把剩餘高產稻換匯理念實則難以實現的。
7. 發明雜交水稻的背景是什麼
背景來是1960年,我國發生了自全國性的大飢荒。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利用助手發現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敗」作為雜交水稻的不育材料並發表了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觀點,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種的禁區。
七十年代中期,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培育成功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
現我國雜交水稻的各個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
(7)雜交水稻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雜交水稻的意義:
1、解決了十多億人吃飽飯的大問題、體現了我國農業科技世界領先的能力水平、大幅增加了農民的種植收入。
2、產量高。由於有雜種優勢,雜交種通常產量較常規重顯著提高,整齊度也好。
3、抗性強。也是雜種優勢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