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宜都哪些歷史名勝可以體現出丹陽文化
1、陀羅尼經幢
陀羅尼經幢亦稱尊勝石幢,為石質。始建於唐開元十四年(726年)。原立於城內雲陽橋(即賢橋)東北高陵寺放生池前,後移至老公園內,1972年移至新民中路文化館活動樓東南角。現存石幢高2.16米,圍長1.6米,呈八角形,每面寬0.2米,上書陀羅尼經文,並有浮雕佛像裝飾。
2、石曼卿神道碑
石曼卿神道碑位於丹陽市雲陽鎮喬家巷老中醫院天井東側。碑文:"先賢石曼卿神道",下款:"明萬曆壬子歲蘇州曠鳴鸞立石(陰刻楷書)"。碑高198米,寬103米,由青石製成。
石曼卿為北宋著名詩人,官職為直學士。曾一度客居丹陽,後因病返京都。丹陽知縣曠鳴鸞立此碑以示紀念。
3、開泰橋
開泰橋位於丹陽市雲陽鎮南門外,橫跨護城河。橋頂面石欄上陰刻楷書"開泰橋"3字,橋洞下有"同治"兩字,具體年代不詳。橋為單孔拱圈形制,是橫縱聯鎖式砌置。長47.6米,頂寬6.7米,腳寬9.61米;橋石欄高0.73米,厚0.28米,均用花崗石製成。舊時抗旱因以草堰橋拱,使其水溢入香草、簡瀆兩河,有灌溉之利,故又稱草堰橋。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年間均有修建。此橋今尚存。橋拱頂壁雕有圓形石刻圖案,上雲:"道光十五年乙未重建"字樣。橋的東西兩面各有陰刻楷書對聯1副。
4、通泰橋
通泰橋在丹陽市政府東,橫跨護城河。橋身全部用花崗石製成。橋頂石欄及其下面長條石上刻有楷書陰文"通泰橋"3字,上款刻制楷書陰文"大明萬曆己未創建",下款是"民國八年己未重建"。橋頂寬4.80米,橋腳寬6.70米,橋身呈弧形,長30.40米,石欄高0.40米,厚0.26米。拱券形制,橫縱連鎖式砌置。橋的南北洞券頂端兩旁各嵌1對。傳說,是龍的第三子,天性好玩水,故多嵌在橋洞券上,取鎮水、平安之意。橋的南北各有對聯1副。
今在橋上建亭1座,設鋼椅數張,供市民休閑,一覽護城河風光。
5、楠木廳
楠木廳坐落在雲陽鎮三城巷,建於明代。原為3進、15間,兩旁有走廊相連,建築面積約1000餘平方米。梁、柱、檁等主要構件均為楠木製作,故稱楠木廳。又以廳內可同時設宴百餘桌,亦稱百席廳。
此廳坐北朝南,為抬梁式結構,房樑上雕有各式花紋,房柱為合抱粗油漆圓柱。現存1進、5間、2弄,房寬28米,進深12.50米,面積350平方米。房屋構造為7檁,硬山式。月梁、斗拱、柱礎、石磉等均具明代建築特徵。前些年因年久失修,屬危房,市文化部門將此拆除,現楠木保存在萬善公園內,擬籌資重建。
6、海會寺
海會寺位於市區丹鳳南路尹公橋東北側。據《丹陽縣志》記載:"明萬曆八年,僧正善募建,名海會庵。四十二年敕賜今額,並頒大藏經卷。清朝康熙二十年,大殿災,僧寶相募建。庚申後毀,主持僧上升、寬鴻募建。"並改名萬善寺,俗稱海會寺。抗戰前夕,寺院保存完好,時為丹陽名寺之一。1970年前,寺院共為3進,有僧舍、方丈樓、藏經樓等計50餘楹。第一進5間,每間6檁,寬3.6米,脊高4米,前後檐高3米。兩側塑有四大金剛,高丈余。第二進5間,為大雄寶殿。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內塑有彌陀佛1尊,為佛龕座像。每間8檁,寬3.6米,脊高8米,前後檐高分別為3.6米、4.2米。在一、二進天井內,有鑄鐵爐亭兩只。第三進5間,為藏經樓,亦為硬山式磚木結構,樓2層,每間8檁,寬3.6米,脊高12米,前後檐高8米。底層有走廊,廊寬2.3米。現除藏經樓外,其餘寺舍均已不存。
藏經樓前兩株銀杏今仍挺拔參天,古枝蒼節,為明萬曆間遺物。舊時,在寺院東側,建有浮雕1座,與萬善塔相映,里人稱之小寶塔,現已不存。
7、關帝廟
關帝廟位於新橋鎮,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為邑內最大的關帝廟之一。廟院為前後兩進,中間是一個大院落,整個范圍佔地5畝,能容納萬人。原有廟殿堂、樓閣、戲台等,建築十分壯觀,雕梁畫棟,氣宇軒昂。廟門前為高大的照壁牆,拱型正門樓上鐫刻"關帝行宮"4個金色大字。大殿對面建有戲樓,兩旁為房廊,戲樓下面豎有花崗岩石柱。後殿塑有關公像1尊,高丈余。抗日戰爭期間,戲樓被焚毀,現僅存大殿1進3間,寬13.6米,進深11.5米,5檁、硬山式,其梁架斗拱等木構架保存基本完好。
8、夏霖烈士墓
夏霖(1895~1927年),字雨人,化名余仁、林雨人、宋時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1月11日生於丹陽城廂(即雲陽鎮)。民國14年(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中共丹陽獨立支部書記、中共上海區委巡視員、南匯縣縣長、中共丹陽縣委書記、中共江蘇省委委員等職。民國16年11月13日壯烈犧牲於無錫南校場。在綁赴刑場途中高呼"共產黨萬歲!"
夏霖烈士墓坐落在丹陽市河陽鎮寺基崗,水泥混凝土墳包,墓前立碑,碑由青石刻制,文曰:"烈士夏霖同志之墓。"碑高18米,寬08米。上款:公元一九五四年三月;下款:丹陽縣人民政府敬立。陵園四周種植常青樹木。烈士碑陰刻烈士傳。墓前有石刻對聯1副:
爭取革命勝利,堅強不屈;
獻身黨的事業,浩氣長存。
9、呂鳳子故居
呂鳳子故居在雲陽鎮新橋西56號。坐北朝南,佔地面積104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呂鳳子住宅只有磚木結構平房兩小間,佔地40平方米。
呂鳳子(1886~1959年),原名呂浚,初字鳳痴,後書鳳子,早年畫名"江南鳳",後書鳳先生,生於丹陽縣城廂梧桐山下呂麗泉家。是我國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呂鳳子生前在故居內栽植許多珍貴花木,兩棵桂花至今仍生機盎然。
10、陳東墓
陳東墓坐落在埤城鎮大貢村北大墳山。墓西向,為土墩。
陳東,字少陽,為北宋末年力主抗金的愛國太學生,丹陽珥陵鎮越塘人。宋欽宗時率太學生冒死伏闕上書,請誅投降派,以謝天下。高宗時,又扶棺上京死諫,後被奸臣謀殺。由同鄉李猷運其屍至丹陽葬大墳山。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巡按葉忠命陳東後裔陳育在丹陽北門外建陳少陽祠。祠前露台上鑄有奸臣汪伯彥、黃潛善鐵質跪像,雙手皆反剪於後,受萬人唾罵。並題寫對聯1副:"丹陛披肝,千古綱常可托;荒庭屈膝,兩人富貴何為?"
陳東墓原有石牌坊,上刻對聯為"留賢相,斥姦邪,憑耿耿忠心上扶宋室;賜祀田,飭修撰,看重重紫誥下報忠魂。"橫額為〖HK〗"精忠貫日"。於1967年遭破壞。破壞後墓墩存其半,墓前存石碑須彌座1隻。後於1994年修復,墓碑撰寫"宋修撰陳東之墓"。
② 鎮江的歷史文化是什麼
3000多年前,周康王(前1026—前1001)分封「夨」為宜侯,如今的鎮江一帶即為「宜」地。1954年從鎮江大港煙墩山出土的國寶級西周青銅器「宜侯夨簋」及其126字的銘文無不充分折射出鎮江悠久而輝煌的歷史。
在有文字記載的3000餘年漫長的歲月中,鎮江曾多次更名:春秋時稱為「朱方」,戰國時改稱「谷陽」,秦朝時稱「丹徒」,三國時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設「南徐州」,隋統一後改置「潤州」,鎮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鎮江是國務院第二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極其豐厚的文化積淀。這里曾產生過許多令人矚目的傳世佳作,其厚重的精神承載力對後世的文明化進程催化出難以估量的作用和影響。那一部部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般的作品至今仍閃爍著深刻而睿智的光芒:
」十二部中國文學入門書」之一的《抱朴子》
中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和批評專著《文心雕龍》
首開中國筆記小說先河的《世說新語》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文選集《昭明文選》
中國文學史上繼《詩經》和《楚辭》之後現存的第三部詩歌總集《玉台新詠》
「十一世紀的科學坐標」《夢溪筆談》
中國第一部體系完整的語法著述《馬氏文通》
中國著錄甲骨文字的第一部書《鐵雲藏龜》
中國第一部醫學史專著《中國醫學史》
中國第一部完整的文化通史《中國文化史》等等
(2)丹陽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自秦漢起直到建國前,鎮江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譬如確立魏、蜀、吳三分下的赤壁之點,其發韌地便是鎮江;南宋韓世忠率八千精銳困十萬金兵於黃天盪,殺得金兵丟盔卸甲倉皇北竄;元蒙滅宋那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水戰,兩軍水師即會獵於鎮江江面。
太平天國定都後更在這「東南鎖鑰」與清軍鏖戰長達十二年之久;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脫手斬得小樓蘭」的韋崗伏擊戰,奏響了江南抗戰的首曲凱歌;渡江戰役中,人民解放軍果斷地向妄圖阻礙中國革命進程的英軍「紫石英」號發起炮擊,終結了大英帝國在華的炮艦政策。
③ 丹陽古今的歷史概括
丹陽地處長江三角洲、上海經濟圈走廊,位於江蘇省南部,屬太湖迴流域片區。東距上海200公里,答西距省城南京68公里;東與常州市新北區、武進區相鄰,西、北與丹徒區相連,南與常州市金壇區接壤。
歷史沿革:
新石器時代,丹陽境內就有人類活動。
丹陽建置始於戰國時期,初為雲陽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天下,實行郡縣制,改雲陽邑置雲陽縣。不久又更名為曲阿縣。
新莽始建國元年改曲阿縣為鳳美縣。
東漢初復名曲阿縣。吳嘉禾三年(234)改曲阿縣為雲陽縣。
晉太康二年(281)復名曲阿縣。
唐天寶元年(742)改潤州為丹陽郡,曲阿縣為丹陽縣,丹陽縣屬丹陽郡。乾元元年(758)改丹陽郡為潤州,丹陽縣屬潤州。後經歷朝,丹陽均屬鎮江。
民國元年(1912)丹陽縣直屬江蘇省。
1949年4月丹陽全境解放,屬鎮江專區。
1958年9月改鎮江專區為常州專區,丹陽縣屬常州專區。
1959年9月又改常州專區為鎮江專區。
1983年實行市管縣後,丹陽縣屬鎮江市代管。
1987年12月,丹陽撤縣設市,為丹陽市,仍屬鎮江市代管。
④ 丹陽的民俗文化
丹陽歷史悠久,為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
丹陽話屬於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丹陽位於吳語邊界處,絕大多數地區屬於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丹陽話保留濁音和入聲,保留了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有6個聲調,擁有當代吳語大部分特點。西北個別鎮的一些村落為江淮官話。其餘各地均為吳語。和常州話同屬毗陵小片。
丹陽話在青少年中影響力下降,主要原因在於普通話的過度推廣(學校教育從幼兒園起全面禁止方言),此外還有與鄰近地區交流日漸頻繁等。希望丹陽人重視、保護丹陽的吳語語言文化。 家庭飲食
丹陽人以大米為主糧,通常是兩粥一飯,即早晚粥,中午飯。大米主要有粳米、秈米和糯米。早上粥一般是大麥粥加米粉米團子,或米粥,也有人家吃泡飯的;晚上粥多為鹹粥、湯面;中午飯均為大米飯。米飯有兩種,一種是煮(燜)飯,即將米加上適量水置於鍋內煮燜;另一種是撈飯,是將米加上較多的水煮沸後,用笊籬撈上置於飯籃內再蒸燒,水內留下少量米燒粥。
丹陽人以大米為主食,大米食品主要有三類,一類是米飯類,品種有粳米飯、秈米飯、糯米飯。米飯又分鹹菜飯和淡白飯。鹹菜飯又分青菜咸飯、白菜咸飯等;淡白飯又分純淡白飯、豆淡白飯、番瓜淡白飯等等。二類是米粥類,品種有淡米粥(即白粥)、咸米粥、豆米粥、瓜米粥等。三類是米粉食品類,即將大米加工成米粉後而製作的食品,如粉米團粉糕、粉絲、粉粥等。丹陽人很講究「吃飯」,以粳米和菜,加上豬油做的飯味美價廉;以秈米飯炒蛋又是一種吃法,入味可口、有營養;而以糯米飯撒上桂花、玫瑰、紅綠絲和豆沙,民稱是八寶飯,多用於招待賓客。
麵粉亦是丹陽人主食之一,僅次於大米。麵粉通常是指小麥面,而在丹陽還有元麥面、大麥面、蕎麥面。丹陽小麥麵食品種類繁多,主要有面條、饅首、包子、餛飩、面醬,以及油氽的油條、饊子,還有各種糕點等;元麥、大麥面的吃法則多與大米煮大麥粥。
丹陽人吃大麥粥很普遍,可說家家都吃,農村人更是一年吃到頭。「丹陽人大麥粥命」的說法就源於此。
點心
點心是糕餅之類的小食品,民間俗稱「茶食」。丹陽糕點東取蘇式糕點、北取揚式糕點之長,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丹陽糕點選用上等細糧、優質油脂、精製食糖和蛋晶作主料,以果仁、蜜餞、肉類、乳製品、芝麻等作配料,輔以桂花、玫瑰等天然香料,製成形態各異和口味不同的餅、糕、酥、片、卷、包、點等品種,具有甜、軟、糯、松、酥、香、脆的風味特色。丹陽糕點可分五大類:一是烘烤糕點類,俗稱爐貨製品,有各種酥餅、月餅、麵包、蛋糕和京江齊等;二是油炸糕點類,有大京果、小京果、開口笑、一口酥等;三是熟粉糕點類,又稱冷作製品,有薄荷丁、山楂糕、松子糕;四是水蒸糕點類,有雲片糕、雪片糕、壽桃糕等;五是工藝糕點類,如澆花蛋糕、喜慶糕桃等。糕點的製作城內以同泰福南貨店最有聲譽;鄉村以里庄著稱,其大糕選料考究,配方獨特,做工精細,味美質佳,具軟似酥、甜似蜜、香賽蘭、白如玉的特色。
丹陽糕點除常年品種外,不同節氣亦有不同品種上市,有春餅、夏糕、秋果、冬糖之說。即春有酒釀餅、杏仁酥、桃酥;夏有綠豆糕、水發糕;秋有中秋月餅、麻果、巧果仁子;冬有花生糖、寸金糖等。特別是「京江飠齊不受節氣限制,常年有之,且延續至今。
風味小吃
丹陽其主要品種有豆腐腦(花)、豆漿、回鹵干、豆腐乾、香乾、油炸臭豆腐乾、面條、餛飩、水餃、湯圓、酒釀元宵、包子、燒賣、燒餅、糍飯、油條、麻米團、饊子、麻花、鍋貼、油炸糍粑、油餅子、春卷、粽子、粘糕、荸薺串、山楂串、山楂糕、涼粉、茶葉蛋、炕山芋、煮藕、糖(沙)炒板栗、糖粥藕、綠豆粥、赤豆粥、八寶粥、炒屑、牛肉湯、鴨餃湯、蓮子湯、羊肉湯、皮兒湯以及各種糕、餅、饅,各種風味的花生、蠶豆、瓜子等。其中以東鄉(埤城、後巷)的羊肉,延陵的鴨餃,城內的豆腐花、小餛饒和牛肉鍋貼最具特色。東鄉羊肉以油而不膩、肥嫩可口而聞名遐邇,延陵鴨餃以清淡、鮮美、嫩酥、補陰舒肺為特色。城內的小餛飩、豆腐花是人見人愛的風味小吃。
吃茶
丹陽茶客極為考究。老茶客不太愛喝「頭貨子」(第一次浸泡的茶水),而喜歡二貨子」或「三貨子」,俗稱「君子酒,僕僕煙,第二開茶可吃到天邊。」為了使頭貨茶就能泡出味來,沏茶時一般先用少數開水把茶葉浸泡一會,然後再沖開水。
吃酒
丹陽舊時,城鄉內外酒肆林立,民間飲酒成習。吃酒名目繁多,如團圓酒、中秋酒、重陽酒、端午酒、結婚酒、上樑酒、祝壽酒、接風酒、利市酒、開業酒、滿月酒、交周酒等等。丹陽酒俗以陳(白)酒為佳,因酒越陳越香醇。丹陽人喝酒又愛喝溫酒,忌喝冷酒。酒宴斟酒時按座次依次進行,酒壺嘴不能對著別人,否則稱為失禮。
⑤ 江蘇丹陽有些什麼著名的文化景點嗎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 詳細地址:座落於丹陽市燈具之鄉界牌鎮景點介紹: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座落於丹陽市燈具之鄉界牌鎮,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1940年7月,遵照黨中央「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指示精神,陳毅、粟裕率新四軍主力及江南指揮部北渡長江創建蘇北抗日根據地後,在界牌喬家大院成立了以鄧振詢為書記的江南軍政委員會和羅忠毅、廖海濤為領導的新江南指揮部,統一領導蘇南抗日黨政工作。
舊址以大量的歷史圖片、文獻資料,詳細陳列了丹北人民革命斗爭史。陳毅、粟裕、譚震林等創建茅山抗日根據地的豐功偉績也得到了生動體現。 呂鳳子故居 詳細地址:在雲陽鎮新橋西56號景點介紹: 呂鳳子故居在雲陽鎮新橋西56號。坐北朝南,佔地面積104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呂鳳子住宅只有磚木結構平房兩小間,佔地40平方米。呂鳳子(1886~1959年),原名呂浚,初字鳳痴,後書鳳子,早年畫名「江南鳳」,後書鳳先生,生於丹陽縣城廂梧桐山下呂麗泉家。是我國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呂鳳子生前在故居內栽植許多珍貴花木,兩棵桂花至今仍生機盎然。 唐 鍾 詳細地址:在丹陽市人民公園內景點介紹: 唐鍾座落在丹陽市人民公園內,鑄造於唐僖宗中和三年(883),銅質,高2.14米,厚0.11米,口徑1.41米,口沿鑄以寬郭,唇六曲,鍾體黑幼綠,分三段澆鑄,痕跡清晰;凸鑄旋紋和豎向線條將鍾體分成八個部分,腰箍上下各四,內鑄矩形和梯形幾何紋樣,布圖簡朴大方,增強了鍾的立體感和飽滿度。鍾紐造型為連體雙龍,頭上長有雙角,長舌下垂於鍾頂又微微上卷,身披鱗甲,四足撐立,生動逼真,是我國傳說中薄牢的形象。
史載,丹陽銅鍾是一個名叫王十四娘的信女發起鑄造的。鍾體銘文稱鍾重5500斤,電子秤實稱結果為6025斤,這為研究唐代與現代衡器比率增添了又一個有價值的數據。
唐中和鍾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工藝的傑出水平,為中國古代文化增添了異彩,它端莊、古術、雄偉、秀美,在落日的映照下,顯得風姿綽約,婷婷玉立,向人們展示著它重獲新生的動人風采。
現有資料表明,保存最早的佛鍾鑄造於南朝陳太建七年(575),可惜它已東渡重洋,為日本東京井上源太郎所收藏,而國內留存鑄造時間最早的就是唐鍾了。被列為江蘇省文保單位的銅鍾有四:丹陽唐鍾、泰州南唐銅鍾、淮安金代銅鍾、南京明代銅鍾,無疑丹陽銅鍾當之無愧為「江蘇第一」。 玉乳泉 詳細地址:位於城北觀音山原廣福寺觀音殿前(今丹陽市建材總廠內) 景點介紹: 玉乳泉位於城北觀音山原廣福寺觀音殿前(今丹陽市建材總廠內)。晉太元時鑿,宋景定四年(1263年)寺僧為井建亭。唐張文新《煎水茶記》譽其為「天下第四泉」。
井名「玉乳泉」3字為宋朝宰相陳堯佐手書。井圈為青石所制,出土高0
⑥ 描寫丹陽練湖四季風光的美文
在丹陽的歷史上,練湖和丹陽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重要關系。作為江南歷史上一項重要的水利工程,練湖對丹陽及周邊的社會經濟發展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運河文化帶上的一個歷史名湖,練湖優美的江南水鄉風光,對提升丹陽的知名度,擴大丹陽在江淮地區,乃至全國的影響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解放後的國營練湖農場在科學種田、水稻育種、畜牧與水產養殖上多次受到省和國家的表彰與嘉獎,為這個雖不存在的歷史名湖留下了新的輝煌。今天,我們如何打好用好這張歷史名片,讓這個歷史名湖重新煥發出應有的光彩,在丹陽的社會經濟發展中繼續發揮應有的作用,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一、練湖是江南歷史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
練 湖和國內其他名湖相比,最大的特點是它不是一個天然的自然湖,而是人工湖,是1700多年前西晉初年為解決丹陽一帶的水患和農田灌溉而修的一項水利工程。據史料記載為「西晉廣陵相陳敏令弟陳諧遏馬陵溪水以灌雲陽」。《丹陽縣志·水》載:練湖形成時「周四十里,受句容高驪山、丹徒長山八十四派之水,匯為巨浸」,時周長40里,面積10.3萬畝。唐代,刺史韋損擴湖為周長80里。本是一項水利工程的人工水庫,卻形成了一個頗為壯觀的人工湖泊。由於當時丹陽史稱曲阿,故被稱為「曲阿後湖」。而後又叫過「開家湖」、「丹陽湖」。練湖的形成,使丹陽及周邊的丹徒、武進、金壇等數縣的數十萬畝農田受益,從而使以丹陽為中心的江南一帶經濟得到了蓬勃發展。
隋朝京杭大運河開通,全國經濟中心逐漸向江南轉移,而政治中心卻仍在北方,封建王朝每年都要通過運河轉漕大量的東南之粟,大運河便逐漸成為歷代封建王朝南北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交通大動脈。練湖緊鄰大運河,處於江南鎮江至常州之間,由於這一帶地勢較高,丹徒、丹陽地段運河常常因水淺而使漕運受阻。據歷史記載,隋煬帝的四重龍舟就高45尺,寬50尺,長200尺。要使這樣的龍舟能夠通行無阻,運河河寬、水深、彎曲半徑等方面必須滿足其要求。由於練湖是人工湖,湖底較高,和大運河僅一堤之隔,於是就有人提出了「以練湖之水,濟漕運之厄,不失為高明之見」的重大舉措。
到唐朝時,對練湖的管理逐步納入官制。唐廣德二年(公元764年),轉運使劉晏分官吏主管練湖。唐永泰年間擴湖蓄水,禁築湖堤和濫墾湖田。於旱時引湖水注入河中。「禁引灌,自是河漕不涸」。並對練湖用水管理極嚴,明令「盜決(泄水)者,罪比殺人」。嚴禁豪強耕湖為田。在唐引湖濟運的基礎上,宋朝時對練湖更是多次整治。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先後三次浚治練湖,其中工程最大的一次,用工126397個,耗米8800石,耗錢21314800。北宋是中國船閘大量出現和使用的年間,在鎮江修建京口閘。北宋167年間對練湖浚修三次。南宋152年間對練湖浚修8次。宋代是練湖濟漕功能發揮最大效能的年代,「湖水放一寸,河水漲一尺」,也是運河漕運最發達、最繁忙的年代。元統一中國後,雖然政治中心由宋代都城汴京(今開封)和臨安(今杭州)遷到北京,但當時經濟中心仍在江南,尤其是糧食主要取之江南。元朝為加強對練湖的管理,增設湖兵(最多時達100多人),專門管理湖水和修築湖岸,並委任鎮江路達魯花(官名)協管練湖,同知(官名)掌練湖斗門之啟閉。
明朝時期,北方對南方的財賦依賴愈重。明代繼承唐宋遺法,借練湖蓄水濟運,對練湖濟運工程多次迭加修治。明建文三年(公元1421年),由鎮江知府劉辰主持,全面整治練湖,政府還頒布禁令,嚴禁豪民侵吞湖灘。弘治、嘉靖年間,曾多次處置侵湖活動,退田還湖,以利蓄水。明萬曆年間,郡守吳■謙,在練湖中修埂一座,隔湖為上下,埂上建閘三座,以領上湖之水漸達下湖。下湖與運河聯接處,又建閘三座,石■一座,用以調節運河之水。並立「欽依湖禁」石碑。元明期間,侵湖與復湖之爭便不斷涌現,為保持練湖對運河水源的供給,政府不斷加強管理力度,從採用「驗畝加稅」的經濟處罰到實行嚴刑峻法,依律處治,輕者戍邊遠,重者下死獄。這些措施的使用,對侵湖活動有所遏制。
清代,因練湖蓄水逐漸減少,濟漕功能日趨減弱。盡管清政府對大運河和練湖的整治極其重視,採取諸多對策,但運河阻塞,漕運衰落的總趨勢終難避免。同時,由於練湖水源減少,灘塗大量出現,加上封建社會根深蒂固的小農思想影響,不能正確處理水利與農業的關系,更談不上生態平衡的長遠發展。康熙十九年,吏部長官張鵬與江蘇巡撫慕天顏以「裕固便民」為由,上奏將上練湖改為農田增加農業稅收。此例一開,眾皆效尤,下練湖也相繼被吞食,練湖水面更加萎縮,運漕水源枯竭。康熙46年,康熙聖駕南巡,有官民申奏練湖墾殖之危害,修復練湖之利是。康熙聽之有理,逐下旨恩發錢幣,開發練湖以資漕運。我縣名人湯展文,力主廢田復湖,乃著《復練湖議》數篇,為邑中巨蠹湯國相等所恨,暗中與鎮江府署徐士起勾結,造匿名貼謗毀之。不久湯展文被捕於焦山僧舍下之丹徒縣獄。後上書華州楊英山先生得以平反出獄。湯展文出獄後,適逢朝廷捐資復湖,又繼續為湖事奔走,並作《練湖歌敘錄》記其本末。康熙47年,我縣鄉紳及濱湖居民為感謝皇上贈銀復湖之恩,在下練湖湖心高崗處築墩修亭,以示紀念。蘇州太守陳鵬年條書「萬世永賴」四字制匾掛於亭中,這便是有名的「聖恩亭」及以後的「湖心亭」之由來。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兩江總督陶澍,江蘇巡撫林則徐在練湖黃金壩及東崗築堤蓄水,固圩2880丈,增減水石壩,改27處古涵洞為水門,新建石閘一座,對蓄水、泄洪、濟漕設施作全面的調整和綜合利用。「漕運民田,咸臻利賴」。另外,還改造和遷移了張官渡閘。
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和江蘇省政府也十分重視練湖這一歷史上江南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民國25年(1936年),由省水利廳主持修建了練湖五孔閘。練湖五孔閘的修建對練湖的蓄水灌溉和濟漕及丹陽城邊水系的維護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作為丹陽水利工程的形象代表,其宏偉壯觀的閘身和開閘放水時的轟鳴為古老的練湖又增添了一個著名景點,成為丹陽不可多得的又一旅遊資源。
翻開清朝版、台灣版及練湖農場先後編印的《練湖志》,看看史志上一篇篇關於練湖整治、重修後的「碑記」。我們就一定會感受到,練湖不僅是歷史上江南最重要的水利工程,而且有著燦爛輝煌和沉甸甸的歷史文化價值,是丹陽不可多得的最重要和最珍貴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國36年(1947年),由於鐵路公路的發展,大運河這一黃金水道在交通運輸中的重要性逐漸下降,加上航道疏浚,練湖濟漕功能全面退化,又由於湖面日益萎縮,中紡實業總公司束雲章先生申請墾殖練湖,建起了江南最早的農場, 以此揭開了練湖新的一頁。
二、練湖是運河文化帶的歷史名湖
大運河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是封建社會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大運河貫通後,對運河兩岸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加速了江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使原先相對落後的江南很快發展為國家的經濟依賴及文化先導地區。城以水興,從而形成了我國歷史上獨特的運河經濟帶、運河城市群、運河文化帶和運河風光帶。練湖就是大運河經濟帶上的重要水利工程,是運河風光帶上最典型的江南水鄉代表,因而逐步成為運河文化帶上的歷史名湖。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央電視台播放《話說運河》歷史專題片,其中在談及大運河的歷史作用和文化價值中,提到運河文化帶最著名的幾大歷史名湖時,其中就有練湖,並把練湖與太湖、洪澤湖、西湖、玄武湖等相提並論。在講到消失的練湖時,陳鐸那蒼勁有力、深沉而飽含惋惜之情的話語,至今還深深地留在筆者耳邊。
《幼學瓊林·卷一·地輿》中有這樣一段:「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此為天下之五嶽。饒州之鄱陽,岳州之青草,潤州之丹陽,鄂州之洞庭,蘇州之太湖,此為天下五湖」。這里的「潤州之丹陽」就是指鎮江之練湖。中國人喜歡用「五湖四海」和「三山五嶽」來表示中國之博大。《幼學瓊林》是明代以後兒童入學的必讀課本,可見練湖當時在天下的知名度和其獨特地位。應該說,此時之練湖,不僅是丹陽之歷史名湖,是江南之歷史名湖,也是國家之歷史名湖。
練湖作為歷史名湖,不是因為其水域之遼闊,不是因為其地勢之險峻,練湖之所以成為我國的歷史名湖,除前面提到的它是一項重要的水利工程,對大運河的漕運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在形成湖泊後,逐漸展現出來的秀美水鄉田園風光,從而成為江南水鄉文化和田園文化的傑出代表。又由於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毗鄰大運河,又處於江南眾多歷史文化名城揚州、鎮江、常州和蘇州之間,交通便利,故而吸引了歷朝歷代無數文人墨客,包括帝王將相到此遊玩觀賞,從而又引出許多名人軼事,千古詩詞歌賦,為練湖的興旺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和放大效應。
在古代帝王中,從南北朝的齊、梁帝王,宋文帝劉義隆,到清朝的康熙、乾隆,都多次駕臨練湖。尤其是乾隆在六下江南中,曾兩次駕游練湖,並即興賦詩,留下千古佳話。一個多次受到國家帝王重視並光顧之湖泊,在國內大湖泊中也是為數不多的。
在文人墨客、官宦將相中,有南朝的顏延之;有唐朝的李白、陸游、許渾、李華、權德輿;有宋朝的楊萬里、陳東、陳師道、蘇庠、葛勝仲;有元朝的薩都剌、宋■;有明朝的姜寶、張珍、丁鴻陽;有清朝的王士禎、彭澧、徐錫鱗、於震、孔尚任;有近代革命志士彭炎等一大批詩詞名家、文豪名士。尤其明清時期,游練湖、歌詠練湖的詩詞達到極盛,幾十位詩詞文豪留下了近百首膾炙人口的優美詩詞歌賦。一個歷經千年以上被歷代名人謳歌贊美之湖泊,在中國湖泊史上也是屈指可數的。
在長達1700年的歷史長河中,圍繞練湖興廢變遷,留下了相當多的碑記碑刻,並先後留下《練湖志》三部,從而使並不壯觀的練湖這一人工湖躋身我國湖泊志上的歷史名湖,並增加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
對丹陽而言,練湖不僅帶來運河文化帶上的歷史名湖的光環,更重要的是它是丹陽人農田水利之受益者,更是丹陽人遊玩消閑的後花園。城以水興,丹陽城的發展無不和練湖的興盛緊緊相連。練湖的蓄水灌溉功能,使丹陽的農業有了相對穩定的水利資源;練湖對大運河的濟漕功能,使丹陽為歷朝歷代帝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倚重,從而大大提升了丹陽的知名度和歷史地位。
練湖優美的水鄉田園風光,是丹陽人消夏避暑之勝地,練湖豐富的水產資源更為丹陽人災荒之年救災之依託。練湖及周邊村莊經湖濱居民和丹陽人的加工提煉,使神話般的練湖留下許多美麗的傳說,更加深了練湖文化的豐富內涵。如關於練湖起源中的「金臉盆」的傳說,丹陽封缸美酒的傳說,練湖24景及道人墩、湖心亭等都留下了深深的歷史印記;「梅子與丁郎」的故事成為丹陽最美的民間故事;張官渡、龍城、東崗、居安、花園村等許多村莊幾乎都擁有自己的傳說故事,這在中國鄉村中也是不多見的。
在下練湖湖心崗地——湖心亭到清代更是名氣極盛,先後建有聖恩亭、文昌閣、關帝廟、劉猛將軍廟、練湖書院,並有紀念為整修練湖作出重大貢獻的時任江蘇巡撫林則徐等的活人祠堂等。當時的湖心亭,樓閣亭榭輝映在碧波如練的湖水之中,百年的古黃楊參天繁茂,在丹陽人心中無疑是一處人間仙境。民國時期在湖心亭之東,西門古運河邊,由省水利廳主持修建的氣勢恢宏的練湖五孔閘,傲立湖岸。開閘放水時濺起的巨浪水花及發出的轟鳴聲至今還深深留在老一輩丹陽人的心中。遺憾的是練湖這些名勝古跡在歷史的變遷動盪中,或毀於戰火,或毀於人為的破壞,給丹陽人留下了無數的遺憾。
三、練湖在近現代史上有著優良的革命傳統和光輝業績
在近代,丹陽人最值得光榮和自豪的莫過於在抗日戰爭初期,丹陽人民在管文蔚領導下組織起抗日自衛團,後改編為新四軍挺進縱隊,在新四軍貫徹黨中央關於新四軍東進北上偉大戰略決策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其功績彪炳千秋。而在抗日自衛團中有一支重要的骨幹力量,就是韋永義、朱廉貽組織發動起來的練湖六鄉抗日自衛團。韋永義、朱廉貽後來都成了新四軍挺縱的重要領導骨幹。
在挺縱隨新四軍北上以後,練湖又成為新四軍從茅山根據地至蘇北根據地地下交通線上十分重要的基地和中轉交通運輸站。不僅有交通員數名,並設有張官渡地下交通站,在1940年6月為新四軍巧渡大運河,通過滬寧線做出過重要貢獻。地下交通站負責人張九寶1943年6月因叛徒出賣,被捕後英勇不屈,壯烈犧牲。
解放後,練湖農場即成為新中國在蘇南最早的國營農場。練湖農場成立後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很快發展成為國家級稻麥原種場,並在農業機械化、科學種田和畜牧、水產養殖等多方面為丹陽及周邊地區的農業發展起到了傑出的示範作用,多次受到省政府和國務院的嘉獎。不僅黨和國家領導人,如王震、陳慕華等先後到練湖視察指導工作;國際友人包括國家元首也多次到農場參觀學習;更有一批像陳永康等國內知名農業專家在農場從事科研和技術指導工作。農場還先後受國家和省農業部門的委派,派出農業技術人員和醫務人員到非洲友好國家指導水稻種植和醫療服務工作,為丹陽人民爭了光。「文化大革命」期間,省委「五七」幹校六大隊來到丹陽,一大批省直廳局級領導在練湖下放勞動,對練湖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改革開放以來,練湖農場勇於解放思想,較早地突破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主動接軌地方經濟,主動把農場融入丹陽板塊的經濟發展和改革創新的大潮之中,進行了一系列的艱難改革,加快農場經濟結構調整和體制轉換,使農場經濟發展與丹陽經濟發展相適應,為農場在2006年整體劃歸丹陽奠定了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和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為練湖的加快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劃歸丹陽後,練湖的整體建設和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已成為丹陽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
縱觀練湖形成後1700餘年間練湖與丹陽歷史發展軌跡,我們不難看出,盡管歷史上丹陽城區呈螺旋式向東南發展,但丹陽的根基在西門。西門曾經是丹陽歷史文化發展的起點,而西門外的練湖則是丹陽歷史上的一顆璀燦明珠。中國古代城市大多以水興市,居水而建,因水而興。練湖的形成和大運河的貫通無疑對丹陽從一個小村鎮逐漸成為一個江南名城起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練湖是丹陽歷史文化中的一個瑰寶,丹陽因練湖而富饒,而美麗,而聞名天下。如果說丹陽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練湖無疑是丹陽歷史上具有珍貴價值的一張歷史名片。
一個城市沒有經濟的繁榮就沒有活力;一個城市如沒有歷史文化的積淀,無疑會失去靈魂,以練湖為代表的丹陽水鄉文化和以六朝石刻為代表的六朝文化是丹陽人民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丹陽人民永久的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練湖是丹陽人的一個夢,我們需要「齊梁皇帝故里」的美譽,我們更應喜愛我們丹陽人千百年來自己創造的練湖水鄉田園文化。這就是我們丹陽人練湖情結的歷史根源之所在。
杭州有西湖,揚州有瘦西湖,蘇州有太湖,南京有玄武湖,我們丹陽人應該自豪地說:「我們丹陽有練湖」。
⑦ 丹陽的由來..
1.銅的別稱。 唐 呂巖 《寄白龍洞劉道人》詩:「競向山中尋草葯,伏鉛制汞點丹專陽。」宋 趙令畤 《侯鯖屬錄》卷一:「余家有古鏡,背銘雲:『漢 有善銅出丹陽,取為鏡,清如明,左龍右虎補之。』不知『丹陽』何語,問 東坡 ,亦不解。後見《神仙葯名隱訣》雲:『銅亦名丹陽。』」 2.道教謂煅粉點銅之術。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序丹灶》:「自 三茅君 以 丹陽 歲歉,死者盈道,因取丹頭點銀為金,化鐵為銀,以救飢人,故後人以煅粉點銅者,名其法曰丹陽。」 3.佛教所謂超脫塵世的境界。 明 李贄 《復丘若泰書》:「丹陽雖上仙,安能棄輪迴,舍因緣,自脫於人世苦海之外耶?」明 李贄 《復丘若泰書》:「非謂必如何空之而後可至丹陽境界也。」
⑧ 丹陽名字的來源是啥
丹陽建置始於戰國時期,初為雲陽邑。《山海經》中有一條河叫「丹水」,即丹江,根專據「山水陰陽,屬水北為陽」的理論命名丹陽。
丹陽市,江蘇省轄縣級市,由鎮江市代管,位於江蘇省南部,1987年12月,丹陽撤縣設市,為丹陽市,由鎮江市代管。丹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氣候濕潤、光照充足、雨量豐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的氣候特徵。
(8)丹陽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丹陽是六朝齊梁兩代開國皇帝的故里,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位於丹陽東北部的丘陵郊野地區,可說是丹陽六朝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而埤城則是一個有代表性的地域。丹陽市境內的文物眾多。南朝齊梁陵墓石刻有11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丹陽地處寧鎮丘陵和太湖平原交替地帶,北部低山丘陵崗地是寧鎮丘陵伸入市內部分,長17公里。全市有8大山體,總面積18.53平方公里,其中主峰8座,次峰97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