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縉雲有哪些民風民俗
縉雲民風淳樸,習俗簡樸厚實,重禮節,好往來,重農崇儒,重教崇文,節儉自奉,慷慨待人。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 民俗節慶
縉雲的民間節慶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立夏、祭祀黃帝典禮、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春節:春節是我國的農歷新年,是全國城鄉最大規模和最隆重的傳統民俗節日。為了迎接春節的到來,人們要做一系列的准備工作,如辦年貨、大掃除、掛彩燈、貼春聯,農村還要燃放煙花爆竹。在外地工作的家庭成員,一般需在大年三十之前趕回家過年。
縉雲各地過年從農歷12月25日開始到30日止。吃年飯除自家人外,還要請鄰居及至親好友,人越多越好。表示鄰里和睦,預示人丁興旺。大年三十這天還必須准備好第二天要吃穿用的所有東西。而初一則穿新衣、吃余飯,其他什麼也不做。預示來年有吃有穿、有錢有閑。春節期間還要探親訪友。現在也有不少人去全國各地或外國旅遊觀光,這是一種新興的過節方式與社會新時尚。
元宵節:縉雲人把正月十五稱作正月半,從上古以來人們早就形成鬧月半或鬧元宵的傳統。初一剛過,大家就興高采烈,忙著操辦元宵節鬧花燈的各項准備工作。如板龍,一般以 1 丈 2 尺長、 18 公分寬、 8 公分厚的龍板為一節,而且要上等的松木做成;龍殼要上等的毛竹,劈成很細很薄的條子,用貯麻紮好,糊上透明的紙,最後請有相當水平的美術藝人上彩,一條以假亂真的龍就創作成功了。正月十二正式開迎,迎前要祭拜,並由德高望重的老者畫龍點睛後,才可上燈起龍。一條板龍由龍頭、龍身、龍尾組成,長的有 300多節,短的也有100多節,每節2人扛,龍頭要 16 人抬著,搖頭擺尾,前面四面大鑼,樂隊開路,龍珠滾動,排燈兩立,時而是一條長龍,時而是一條盤龍,燈光閃爍鞭炮齊鳴,好一場熱鬧景象。天天從下午 3 點出發,晚上12點後返回,到正月十六晚上結束,要將龍撕碎,將龍板歸房以待明年重用。板龍出迎了,抬閣、走馬燈、秧歌隊、八仙隊、獅子隊也出發了,大街小巷出迎、觀看的人擁擠在路的兩邊,鑼鼓聲、鞭炮聲、喝彩聲、響徹雲天。
清明節:主要是祭祀活動。大的有仙都民祭黃帝活動,由縣政協主持,民間企業負責人或個人出資為主祭。禮儀與公祭黃帝一致。小的是民間的族祭與家祭,一般出門在外的人員都要回家參加祭祖,表示對祖先的敬仰與懷念。祭祖時,清明餜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縉雲的一種特色食品,農村家家都會自製,縣城市場可以購買。
立夏:立夏要吃立夏飯、立夏湯,也有的吃橡塗(一種用雞蛋與麵粉糊的薄餅)。立夏飯以米摻蠶豆、筍、芥菜等做成,外加煎雞蛋。立夏湯為紅棗、桂圓、荔枝、豆、花生加紅糖煮成,一般作點心或晚上吃。立夏開始,農事漸漸繁忙,民間傳說吃筍可以接腳骨,煎雞蛋好象箬帽,說是可以遮日蔽雨。立夏這一天忌諱坐門檻,以防苦夏,民間還有稱體重的風俗。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這一天,縉雲習俗是家家都將艾葉懸於堂中,用來避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在門楣上,有驅魔祛鬼的神效。人們要吃雄黃酒,在家中的角落處灑雄黃粉末,或者大人要用雄黃酒在孩子的臉上和身上塗抹,目的是驅逐病菌蠹蟲等病害。給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面用絲布包好,清香四溢,再用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在縉雲,端午節的粽子必須是已出嫁的女兒送的。這一天,也是孩子可以開始洗冷水澡的第一天。
七夕節:七月七,最大的活動是獻山廟會(我們在後面導游詞中會詳細介紹),其次是疊羅漢。羅漢是縉雲縣歷史流傳下來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分迎羅漢、疊羅漢和背羅漢三種。
迎羅漢是縉雲鄉村的一個傳統節慶,主要是在每年農歷七月七日寺廟開光時進行,全縣鄉村組成羅漢隊,其中大號、長號、鑼鼓隊開路,毛公旗(長旗)緊隨,羅漢隊、三十六行、十八狐狸、銅錢鞭、秧歌隊,從村裡出發步行到固定的廟,沿途所到的村莊都要用茶水、便飯招待,用鞭炮、鑼鼓接送,廟前塔2-——5個戲台,請業余和專業戲班演戲或叫品戲場,熱鬧非凡。這種節慶主要是乞求風調雨順、年年有餘和天下太平。
疊羅漢選擇在比較大的道壇,身著古色服裝,腰系大扎包,由身強力壯的人任羅漢柱(由基柱、中柱、頂柱)及左右、前後4人(叫插翼)和羅漢頂,共8-——12人組成,這種叫疊羅漢。
羅漢疊好後,鞭炮齊鳴,羅鼓喧天,嗩吶、大號響起,要繞天井8-——10圈,並且選村中最寬敞的道路沿街迎,觀眾緊隨,熱鬧非凡,主要是為了乞求好運氣、好收成。
中秋節:是縉雲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其形式與全國各地大致相似,上輩要求下輩盡量回家團聚。過節時,每戶人家除了吃月餅外,還烹制一桌豐盛的宴席,全家人會聚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重陽節:最重要的是官方舉行的祭祀黃帝典禮。仙都鼎湖峰是黃帝煉丹觴百神飛升之地,黃帝祠宇是我國南方祭祀黃帝的重要場所,與陝西黃陵遙相呼應,形成「北陵南祠」緬懷先祖的格局。每年在清明節和重陽節分別舉行民祭和公祭黃帝典禮。祭祀活動採用「禘禮」(古代最高的禮祭)的規格,以傳統與現代、禮與樂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期間將開展各種競技活動、民間文藝表演和仙都文化交流等活動(這一點我們在鼎湖峰景區的導游詞中會詳細講解)。九月九日,又是老人節,全縣開展一些老年人健身娛樂及尊敬老人活動。有時還舉行大型的攀岩登山活動。在這一天,民間有吃麻糍、金團(糯米做的一種甜食)的傳統。
二 文化娛樂
1、婺劇:是浙江著名的劇種之一,原稱高腔、崑腔、徽班、亂彈、三合班等,因主要流行於金華(古稱婺州)一帶,解放後統一改用此名。婺劇兼收崑曲、徽戲等戲曲精華,是經過多方融合與發展而形成的新劇種。婺劇的表演誇張、生動、形象、強烈,講究武戲文做,文戲武做,所謂:「武戲慢慢來,文戲踩破台」。由於過去服裝沒有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畫的人物姿態,自具一格。且特技表演甚多,如變臉、耍牙、滾燈、紅拳、飛叉、耍珠等。角色行當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凈)、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凈)、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雜(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
婺劇名演員有江和義、徐東福、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徐錫貴、王金龍、葉阿苟、鄭蘭香、葛素雲、吳光煜等。
婺劇的傳統劇目十分豐富,較有影響的劇目有:《僧尼會》、《對課》、《黃金印》、《孫臏與龐涓》、《三請梨花》、《斷橋》、《西施淚》和現代戲《桃子風波》等。
2、採茶戲:屬民間戲劇,又稱「燈戲」,相傳早在明代永樂年間新碧小溪村已有演出,到清代時已流傳很廣。其音樂來自民歌小調,節目有《十二採茶》、《販茶》、《盤茶》、《討茶租》、《四姐妹採花》等。20年代開始摻入徽、亂小戲。到現在民間仍有演出。
3、鼓詞:屬民間曲藝,俗稱「唱鼓事」,在縉雲縣內流行。唱鼓詞的大多為盲人。鼓詞內容多改編傳統戲文、民間故事,大多沒有唱本,靠口傳心記。鼓詞伴奏樂器為鼓和板,唱詞以7字句為主,間或有4--11字句。唱腔多為吟誦式,白、表、唱兼容。根據情節需要,也插入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有慢板、中板、緊板三類節奏;根據不同感情,又有平板、清板、罵板、哭板、浪板之分。
常唱傳統曲目有:《買柴記》、《情義緣》、《玉鳳釵》、《滿門賢》、《雙金鈿》、《水紅袍》、《玉簪記》、《芙蓉扇》、《雙珠連》、《天寶圖》等。
4、蓮花:屬民間曲藝,在迎神賽會時,演唱隊身穿長袍,頭戴草帽,規模大的有數十人、上百人,使用的打擊樂器有大板、小板、蜈蚣簽、響碟、響盞、木魚、竹綁等。基本曲調有「高韻」、「平韻」、「沙臘梅」等,演唱時一領眾和,節奏性強。蓮花隊各有一套固定曲目,世代相傳。由於曲調通俗化,唱詞口語化,演唱內容多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在民間流行很快。
5、鋼叉舞:據朱氏宗譜記載,鋼叉舞開始於明隆慶年間(公元1570年),離現在將近500年了。其起源與祭祀關雲長有關。據說每年的五月十三是關雲長紀念日,村民為表示對他的感謝,總要請有名的戲班演三天三夜的戲,村裡組織迎案。迎案是民間的一種籠統說法,包括羅漢班、台角、高台、長腳鹿、推車、疊牌方、翻豬刀等內容。羅漢班其實就是武術班,包括舞刀、打棍、打拳、雙鐧、矛、盾、響鈴、叉等,響鈴叉又代表一種兵器,是從古代十八般兵器中模仿過來,他充滿陽剛之氣,據說有驅邪護正的作用,能發揚關雲長忠義效國、除惡護正之精神,因此每年起案時都要先到關帝廟祭拜,而後才能上街表演,響鈴叉(即鋼叉)由此產生。為發揚這項民間文化,先前的少數幾個表演者將它逐步推廣,成為廣大群眾的一項活動。《鋼叉舞》還參加了麗水大型踩街活動和省吳山廣場文化藝術節,深受好評。「鋼叉舞」還獲2002浙江省第三屆廣場文化藝術節開幕式暨全省廣場民間舞蹈(鼓樂)大賽金獎。
6、廟會迎案:由祭祀胡公、陳十四娘娘等發展起來的文化廟會,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俗稱"迎案"的廟會,其實是規模宏大的民間體育文藝大會演。
每年農歷正月初八宮前村迎胡公、外前村迎白衣丞相,二月初二水口村迎陳十四娘娘,五月十三金竹村迎關公,六月初六岩背、桂村迎朱相公,七月初七前村年迎三太祖,七月初七和十月十五獻山廟會迎陳十四娘娘,八月初九臚膛、靖岳村迎胡公,十四橫塘岸村迎胡公,九月初十赤岩山迎「三將軍」,十月十五日縣城迎城隍老爺。其中以赤岩山、獻山廟和城隍廟會最為隆重盛大,方圓數里鄉村組隊送案,多時達三四十支隊伍。迎案隊伍以羅漢班為主,另有高蹺、三十六行、十八狐狸、蓮花、啞口背風、小唱班等。羅漢班組班前,設「大頭」主事。主事者以此為榮,率先出資串聯村眾,叫做「穿鼻」,然後設飯菜聚會,籌資聘請教練,事成後再次設食慶賀。廟會的那一天,迎案到場,好幾個村都要獻演,高潮時,一天有四五十丈「打羅漢」隊伍,各村各顯絕技,異彩紛呈,蔚為壯觀。
這是相沿成習的民間娛樂健身活動,是農民自己的盛大節日。其中不少優秀傳統節目保留至今,成為民間藝術瑰寶。
此外,縉雲的歌舞、音樂會、夜總會、民俗表演及卡拉OK活動等等,都是多姿多彩,為人們的夜生活平添無窮的樂趣。
三 土特產
朋友們,我們縉雲的土特產十分豐富,主要有蕃蒔片、縉雲土面、黃花菜、高山茭白、高山蘿卜、高山辣椒、十月酒,還有石雕、香菇、茶葉、麻鴨等。
1、蕃蒔片:古時縉雲人被稱為「縉雲蕃蒔」,其原因有二:一是指縉雲人敦厚老實,二是指縉雲縣是產蕃蒔大縣。蕃蒔片由薯塊經挑選、清洗、去皮、切片、煮撈、曬干而成。藏品柔軟透亮,鬆脆香甜可口。上等品為8×16厘米左右,長方形,經剪切翻成各種吉祥特有花樣,經炸制後極具觀賞、食用特色,作為迎送貴賓之用。
2、黃花菜:俗稱金針。縉雲黃花菜栽培歷史在600年以上,黃花菜乾品為淡黃色或金黃色條狀,有光澤、肉質豐厚,營養豐富,含18種氨基酸。據《本草綱目》記載,黃花菜有安神健胃、解熱鎮痛、利尿消腫等效用,是家庭食用佳品。
3、縉雲索麵:也叫縉雲土面,選用當地特種麥粉、食用鹽、天然泉水,沿用傳統手工藝製作,沒有任何添加劑。為民間傳統特產中的珍品。縉雲人每逢走親訪友,都用索麵相贈;慶賀生日用索麵開宴,來表示長壽;大年初一,家家戶戶吃索麵蛋,來求得新年吉利、好運富裕。
4、高山茭白:高山茭白肉質松軟,質地嫩白,味道鮮美適口,營養豐富,含糖類約4%、蛋白質約1.5%,以及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作為一種「無公害」綠色食品暢銷省內外大中城市。
5、高山蘿卜:高山蘿卜是根菜類的主要品種,含有糖分、維生素及無機鹽,特別是含有澱粉分解酶,能促進人的食慾和消化。這種蘿卜具有肉質細嫩、含水豐富、不易空心、表皮光滑等特點。
6、高山辣椒:屬茄科蔬菜,其果實未熟時為綠色,成熟後為紅色,果實中含豐富的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特別是維生素C居蔬菜首位。我縣產的辣椒,辣味中等,果皮軟,適合熟食、腌制或加工成辣椒粉。每一克辣椒中含鐵約97.5毫克、含鈣約353毫克,多種成分均高於其它同類蔬菜。
7、十月酒:縉雲人有自釀土酒的傳統,每家每戶都選在農歷十月釀制,所以又叫十月酒。十月酒,口感香,味甜,且有強身健體的功效。縉雲人招待朋友、客人都用十月酒。如果把酒加微熱再配以姜絲、紅糖,喝後可通筋、活血、養神、去寒,縉雲人生孩子,都要喝十月酒。
四 地方風味
縉雲的風味小吃花樣繁多,品種齊全。最常見的有餛飩(面餃)、油條(天羅絲)、包子、豆漿、燒餅、麻糍、敲肉羹、豆腐丸等。我主要給大家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小吃:
1、麻糍,民間特色小吃。入夏後新糯米上市,把糯米蒸熟後,在石臼中打爛成餅,然後摘成小塊,裡面裹上紅糖,外面擦一層熟糯米粉,以不見糖為合格。每到集市,古樹下、柳亭邊,都有人在叫賣。入冬後,可把糯米做成薄餅,用平鍋熱烤,加入紅糖,潤甜香糯,很受人們青睞。
2、縉雲燒餅,也叫桶餅。製作方法是先拌和麵粉、搓揉、擀薄、塗油。先把麵粉擀薄成捲筒樣子、摘成小段,然後用手掌壓扁,裡面放入乾菜和鮮肉餡,擀成餅後,外面塗上薯粉糖油,最後貼在桶爐內壁烤熟。這種餅既酥又鮮,滿口生香。
3、敲肉羹:民間的傳統小吃。它的做法是:先把豬後腿精肉細細地切,拌上山粉,放到砧板上,再用刀背把肉敲細,鍋內同時燒沸鮮湯汁,然後將肉下鍋,熟了後勾芡成羹。這種羹滑、爽、鮮、嫩,四味俱全,人人喜歡。
4、豆腐丸:民間的傳統小吃。它的做法是:將兩勺已搗碎的豆腐舀到碗中,加入肉末攪拌均勻,再用手搖碗,使碗中的豆腐肉末滾成圓球狀。而後,放入開水鍋中,燒煮片刻撈出,再放入另一肉骨頭湯鍋中繼續燉。也怪,豆腐丸無論怎麼燉就是不會散。花一元錢,就能吃上4個豆腐丸,豆腐鮮嫩,湯味香醇。
5、千層糕:又稱早米糕。壺鎮一帶稱糖餳。將米磨成漿,在蒸籠內蒸熟一層,再添一層,這樣多達十來層,厚地象糖糕一樣。出鍋後,分劃成菱形小塊,就可以享用了。如果加青菜炒制或油煎味道就更佳。剝片曬干,油炸成酥,稱為糖餳松,節日作果點食用,香脆爽口。
6、清明餜:採用青蓬洗凈,沸水煮浸,去其苦味,細剁,拌入米粉,搓揉分團,以豆腐、筍絲、豬肉等為餡,墊上果葉蒸炊,清香異常,是清明時節祭祖必備的食品。在3月至5月期間,縉雲的酒店、餐館及市場均有供應,深受市民與遊客的喜愛。
五 地方名菜
朋友們,我們縉雲可以說是一個品嘗美食的天堂,不僅有品種豐富的風味小吃,還有原料新鮮、做法講究的各式菜餚。
1、紅燒溪魚:主料是產自好溪的野生五彩魚,特點是色澤紅亮,魚肉鮮嫩。
2、菜乾豆腐:也叫婆媳豆腐,主料是農民自己曬制的霉乾菜和鹽鹵豆腐,一般用慢火燉制,特點是豆腐有咬勁,爽口入味。以前在農村是作為婦女養月子的滋補菜。
3、縉雲麻鴨:主料是縉雲老麻鴨一隻,取小竹筍若干,放入煲中燉爛。特點是鮮美、清口。
4、飄香童鴨:也叫椒鹽童鴨,主料是剛孵出的雄性乳鴨若干只,放入新鮮的菜油中炸烤。特點是又香又酥。
5、縉雲土雞:主料是農家飼養雞一隻,加上嫩姜若干,一並燉制,既純香又滋補。
6、農家土面: 主料是土索麵、小青菜、油渣,特點是湯清味鮮、色澤鮮艷,土索麵不易漲糊。
7、黃花菜扣肉:主料是黃花菜、五花肉,特點是色澤紅亮、香味濃郁,肉質酥爛而不油膩。
8、蜜汁薯條:主料是紅薯條若干,油炸熟後加蜂蜜攪拌。特點是香酥、味甜。
9、酸菜豆:主料是自製的鹹菜和毛豆,特點是色澤鮮亮、清爽開胃。
⑵ 壺鎮為什麼叫壺鎮歷史——
北宋《元豐九域志》〔注2〕載:「上(指上縣)縉雲,州(指處州)東北一百一十里,五鄉(萬安、景福、官政、仙都、美化),胡陳—鎮。」這「胡陳」—鎮就是指今天的壺鎮鎮。當時,處州府管轄六個縣(麗水、龍泉、松陽、遂昌、縉雲、青田),「鎮」的建制只有縉雲的「胡陳」和麗水縣的「九龍」兩個(古代府、縣的駐地,分「坊」不稱「鎮」)。相鄰的婺州府轄七縣,其中也僅有金華縣設「孝順—鎮」。因此,自古稱「胡陳」、「九龍」、「孝順」為浙中南三大古鎮。以上資料一是可以說明唐宋時期能定為「鎮」建制的為數確實較少;二是不難想像,在古代,一個地方要孕育成一個集鎮,必定要有一個很長時間的艱難發展;三是它足以無可辯駁的證明,壺鎮自古就是發達、繁華的古鎮、重鎮。作為千年古鎮,壺鎮積淀了濃厚的歷史文化,唐朝就有集市。這里有千年栝蒼古道,有始建於吳越國時期的九松寺,宋代的惠明寺、美化書院,有明朝的阮公點將台、尚書坊,清代的崇正書院碑等古建築,昭示壺鎮往日的輝煌。 命名 壺鎮古鎮為何始稱「胡陳」呢?村以聚居姓氏為名,自古以來,比較普遍。縉雲縣以聚居姓氏名村的就有134條,佔全縣村莊數的十分之一。相傳「胡陳」鎮名,也因當時「胡」、「陳」兩大氏族居此而名,這應說是可信的。地名歷經變更後的壺鎮一帶,至今還有「胡宅口」(既有「宅口」,理應還有更大的「胡宅」),「湖(胡)川」、「塘宅陳」等村名,這也從一個側面可以說明著這個問題。 但現有關於「胡陳」鎮名具體來歷的闡述,是應該匡正的。在本地資料中,關於「胡陳」鎮名的來歷,最早的當是康熙二十三年的《縉雲縣志》,其中「流寓」一節載:「胡森,字雲林,蘇州人,任武節大夫、東南第一正將。從高宗南渡,遷居縉雲之美化鄉(即今日壺鎮鎮、雁嶺鄉、白竹鄉和磐安縣冷水鎮、仁川鎮、雙峰鄉等地域),是時有陳氏同遷,為邑著姓,因名其地曰『胡陳』。」單從這段話去看,「胡陳」之鎮名來源已一目瞭然,但如果與其它資料對照考證,則謬誤立見。「高宗南渡」,是南宋建炎三年,即1129年。而《元豐九域志》出版於北宗元豐三年,即1080年。所以道光二十九年(1849)版《縉雲縣志》「辨誤」一節中就曾指出「……考王存《元豐九域志》,處州縉雲縣有五鄉胡陳—鎮。據此知,『胡陳』名鎮,北宋已然,並非胡森流寓之後始有此鎮名也。」對於胡森,史書無記,《縉雲姓氏志》載:「胡森(958~1030),字公恩,仕武節大夫,因返永嘉祭祖,途經縉雲黃碧,聞馮公嶺老虎傷人,夫人陳氏驚駭,遂寓居黃碧東山,是為東山胡氏遷縉始祖。」胡森1030年就已逝世,可見東山胡氏遷入縉雲確在《元豐九域志》出版之前,但他是「寓居黃碧東山」(古代的萬安鄉二都,今新碧碧虞一帶),而非「美化鄉」。胡森後裔後來確有遷居今壺鎮一帶的事實,可那是第四代之後的事了。另外,「胡陳」古鎮的陳氏遷入,《縉雲姓氏志》載:「宮澤古名塘宅陳……嘉佑元年(1056),(北宋仁宗朝宰相陳執中第三子)世聰攜家小行至縉雲美化鄉,聞其地有『美』字,也就定居於該鄉的坑勘頭(今壺鎮洋宅橋上)」。前文已述,古時要稱上「鎮」的為數很少,孕育成「鎮」更需很長一個時期。從以上「胡」、「陳」兩族遷入「胡陳」古鎮的情況看,陳姓稍早,胡姓更晚。即使以陳世聰於北宋嘉佑元年(1056)年遷入計算,至元豐三年(1080),也僅有二十多年,不可能發達到以姓氏名其「鎮」的程度。可以認為,「胡陳」古鎮當時的「胡」、「陳」兩族遷居「胡陳」一帶,最遲在北宋之初(960)及以前,他們為壺鎮早期的繁榮作出了努力和貢獻,但其流支肯定是已離開縉雲,去新的地域發展了。
⑶ 縉雲的飲食文化35個字
縉雲土面,也稱索麵,微咸,細長盈米,由民間手工自製。燒制時可拌可炒,也可燒湯,是縉雲民間節慶和待客的傳統佳餚。
縉雲土爽面是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的特產。縉雲土爽面以外形均細,整齊美觀,口感柔軟,細滑香濃而稱著。是一種手工製作的面條,歷史悠久,在周邊享有盛名。燒制時可拌、可炒、可燒湯。因其細長、柔韌、滑軟而成為縉雲民間節慶和待客的傳統佳餚。
縉雲土面:也稱爽面、索麵卵。是浙江麗水市縉雲縣的的一種傳統美食。燒制時可拌、可炒、可燒湯。因其細長、柔韌、滑軟而成為縉雲民間節慶和待客的傳統佳餚。與縉雲燒餅、紅燒溪魚合稱縉雲三大美食。
《縉雲縣志》中寫到的:「拜年上門,先喝茶,吃糖果,隨後吃索麵卵」。這索麵卵,說的就是縉雲土爽面加雞蛋。縉雲各鄉各村都製作土爽面,逢年過節,走親訪友,進門主人就盛一大碗土爽面加蛋來招待客人,都想討個長壽吉利、好運順爽的彩頭。
爽面的特點,微咸,細長盈米,燒制時可拌可炒,也可燒湯,是民間節慶和待客的傳統佳餚。它選用麵粉、食鹽、水,無任何化學添加劑,由家庭手工製作而成。其歷史悠久,口感爽滑細膩,醇香宜人,深受大眾喜愛,是縉雲民間節慶和待客的傳統美味佳餚,是江南罕見的拉麵。
爽面的加工法獨特,其烹飪方面也不同於別的掛面,其獨特的烹飪方法如下:
1、煮麵:煮麵時要放入比別的掛面多一倍的水,水開後,才能下面條。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土面由於在加工時已加入食鹽,所以在燒的時候不用再放食鹽了。
2、炒麵:用沸水將土面燒至八成熟(費時約兩分鍾)後撈起,過涼水,以防炒麵時結團。然後把鍋里的水倒出,把鍋燒干後放油入鍋,將青菜、肉絲、雞蛋等輔料炒至八成熟時,將瀝乾的土面放入鍋內拌勻,最後加調料裝盤。
3、蔥油湯面:先將青菜、肉絲、雞蛋等輔料炒至五六成熟,加足量的水燒開後放入土面,煮3分鍾後,起鍋裝盤,加入蔥花、淋上熱豬油即可。
4、拌面:燒好輔料備用,再用沸水將土面燒至九成熟時撈出,和輔料攪拌均勻,就可以食用了。
⑷ 浙江省目前的七個歷史文化名城是那幾個
浙江省內國家級、省級、市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6個):杭州、紹興、寧波、衢州、臨海、金華
全國歷史文化名鎮(6個):嘉善縣西塘鎮、桐鄉市烏鎮、湖州南潯區南潯鎮、紹興縣安昌鎮、寧波江北區慈城鎮、象山縣石浦鎮
全國歷史文化名村(2個):武義縣俞源鄉俞源村、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第一批1991年10月公布,6個):溫州、餘姚、湖州、舟山定海、金華(已升國家級)、東陽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第二批,2000年1月21日公布,6個):嘉興、蘭溪、天台、松陽、瑞安、龍泉
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991年10月日公布,15個):餘杭塘棲鎮、蕭山衙前鎮、寧波江北慈城鎮、餘姚梁弄鎮、象山石浦鎮、永嘉岩頭鎮、湖州南潯鎮、海寧鹽官鎮、桐鄉烏鎮、紹興東浦鎮、紹興柯橋鎮、紹興安昌鎮、諸暨楓橋鎮、江山二十八都鎮、溫嶺市箬山鎮(已並入石塘鎮)
省級歷史文化名村(1991年10月日公布,4個):樂清仙溪鎮南閣村、永嘉岩頭鎮蒼坡村、餘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遂昌縣焦灘鄉獨山村
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000年1月21日公布,25個):蕭山進化鎮、建德市新葉、富陽市龍門鎮、臨安市河橋鄉、寧海縣前童鎮、慈溪市鳴鶴鎮(現屬觀海衛鎮)、永嘉縣楓林鎮、平陽縣騰蛟鎮、嘉善縣西塘鎮、嵊州市崇仁鎮、諸暨市斯宅民居、金華縣曹宅鎮、武義縣俞源鄉、義烏市赤岸鎮、浦江縣鄭宅鎮、仙居縣皤灘鄉、台州市路橋、溫嶺市新河鎮、舟山市馬嶴鎮、平湖市當湖鎮南河頭、金華縣孝順鎮山頭下村、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縉雲縣新建鎮河陽村、慶元縣松源鎮大濟村、松陽縣大東壩鎮石倉村
省級歷史文化村鎮(2006年6月2日公布,33個):桐廬縣深澳鎮(現與窄溪、石阜2鎮合並為江南鎮)、淳安縣浪川鄉芹川村、奉化市溪口鎮岩頭村、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的水碓坑村和黃坑村、瑞安市飛雲鎮林垟、永嘉縣岩坦鎮嶼北村、蒼南縣橋墩鎮碗窯村、蒼南縣金鄉鎮、泰順縣雅陽鎮的百福岩村和塔頭底村、德清縣新市鎮、嘉興市新塍鎮、嵊州市金庭鎮華堂村、嵊州市竹溪鄉竹溪村、義烏市佛堂鎮、永康市石柱鎮厚吳村、蘭溪市女埠街道虹霓山村、蘭溪市永昌街道、武義縣大田鄉嶺下湯村、浦江縣白馬鎮嵩溪村、江山市清湖鎮、江山市石門鎮清漾村、龍游縣湖鎮鎮、龍游縣石佛鄉三門源村、開化縣霞山鄉、溫嶺市溫嶠鎮、天台縣街頭鎮、仙居縣白塔鎮高遷古村落、麗水市蓮都區西溪鄉、青田縣阜山鄉、松陽縣赤壽鄉界首村、遂昌縣王村口鎮、龍泉市龍南鄉上田村、岱山縣東沙鎮
省級歷史文化街區(2006年6月2日公布,2個):海寧市南關廂、台州市椒江區章安
溫州市級歷史文化街區(第一批,2006年12月21日公布,1個):平陽縣昆陽鎮坡南街區
溫州市級歷史文化村鎮(第一批,2006年12月21日公布,12個):平陽縣鳳卧鎮、平陽縣青街畲族鄉、文成縣南田鎮、泰順縣筱村鎮、瑞安市高樓鄉、樂清市仙溪鎮北閣村、樂清市城北鄉黃檀硐村、樂清市淡溪鎮黃塘村、永嘉縣大若岩鎮埭頭村、永嘉縣潘坑鄉岩龍村、文成縣嶺後鄉雅庄村、泰順縣新浦鄉庫村
寧波市級歷史文化村鎮(第一批,2005年8月日公布,10個):奉化市溪口鎮岩頭村、餘姚市大嵐鎮柿林村、餘姚市梨洲街道金冠村、寧海縣深甽鎮清潭村、象山縣曉塘鄉黃埠村、象山縣西周鎮儒雅洋村、鄞州區茅山鎮走馬塘村、鄞州區章水鎮蜜岩村、江北區慈城鎮半浦村、東錢湖旅遊渡假區東錢湖鎮韓嶺村
浙江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8處
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 富春江—新安江風景名勝區 雁盪山風景名勝區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 天台山風景名勝區 嵊泗列島風景名勝區 楠溪江風景名勝區 莫干山風景名勝區 雪竇山風景名勝區 雙龍風景名勝區 仙都風景名勝區 江郎山風景名勝區 仙居風景名勝區 浣江—五泄風景名勝區 方岩風景名勝區 百丈祭飛雲湖風景名勝區 方山—長嶼硐天風景名勝區 浙江省的天姥山風景名勝區
西湖 宋城 雷峰塔 杭州樂園 未來世界 東方文化園 野生動物世界 雙溪竹海 千島湖 瑤琳仙境 浙西大峽谷 安吉竹子博覽園 烏鎮 西塘 大慈岩 大明山 南潯 太湖 富春桃源 桐廬垂雲通天河 鹽官觀潮 嘉興南湖
魯迅故里 柯岩 蘭亭 會稽山 五泄 新昌大佛寺 普陀山 溪口
滕頭 寧波天一閣 天下玉苑 雅戈爾動物園 丹山赤水 五龍潭 中國漁村 寧波松蘭山海濱
天台山 仙都 八面山影視城 長嶼硐天 臨海江南長城 雁盪山 楠溪江 天目山 溫州江心嶼 龍游石窟 仙居 江郎山 義烏國際商貿城 諸葛八卦村 仙華山 雙龍
⑸ 浙江麗水的別名有什麼歷史淵源
處州是浙江省麗水市的古稱,名字起源於星宿分野之說。
始名於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明朝洪武年間,設置處州府。後改括州,唐時因避諱,改稱麗水,曾被朱元璋改為安南府。
蓮都一名是因為麗水城依山傍溪,在環山之中,形如蓮瓣。
宋代以後別名蓮城,麗水又特產「處州白蓮」,今富嶺鄉為主產地。現麗水市市轄中心城區的區名就定為「蓮都區」,意欲將美麗的蓮城建成繁華的都市。
(5)縉雲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麗水位於浙江省西南部,境設1個市轄區:蓮都區,7縣:青田縣、縉雲縣、遂昌縣、松陽縣、雲和縣、慶元縣、景寧縣,代管1縣級市:龍泉市;總面積17298平方千米。
麗水被譽為「浙江綠谷」,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龍泉市鳳陽山黃茅尖海拔1929米,慶元縣百山祖海拔1856.7米,分別為浙江省第一、第二高峰。
風景名勝
1、百山祖
位於浙西南閩浙交界的慶元縣境內,屬洞宮山系,由福建武夷山向東北伸展而成,主峰百山祖海拔1856.7米,為浙江省第二高峰。區內群巒疊嶂,峰嶺逶迤,風光綺麗,氣象萬千。
獨特的地形和水文地理環境形成了中亞熱帶氣候區中一個特殊的區域,使得這里生機盎然,薈萃了大量珍稀動植物資源,生態植被極為豐富,被稱為「天然珍稀動植物園」。
百山祖環境清幽,山水神秀,自然風光絕美。「雲海日出」是著名景觀之一,因山高霧多,雲海成為百山祖的一大景觀。
2、南尖岩景區
南尖岩位於遂昌西南部,主峰海拔1626米。景區內主要景觀有:天柱峰、神壇峰、千丈岩、小石林、神龜探海等多處奇峰異石構成的地貌景觀;霞歸瑤池、九級瀑布、龍門飛瀑等構成的水體景觀;竹海、針闊混交林、古松為主的動植物160多科,1100多種構成的生物景觀。
景區最高氣溫不超過35℃,空氣清新,富含負離子,全年平均有霧日約200天,形成了奇獨的雲海、日落、長虹、雪景、霧淞、冰掛等天象景觀。
3、披雲青瓷文化園
位於龍泉市上垟鎮,交通便利,氣候宜人,是中國氣候養生之鄉。文化園對龍泉瓷廠舊址進行創意改進,是世界唯一的青瓷文化主題旅遊景區。
主要景點包括青瓷尋蹤劇場、青瓷體驗坊、龍淵古跡、國際陶藝村。其中青瓷尋蹤劇場分為「瓷之國、瓷之旅、瓷之史、經典影院、百年龍泉」五個篇章,全面講述了中國陶瓷發展史。
⑹ 浙江省有幾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幾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浙江省內國家級、省級、市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6個):杭州、紹興、寧波、衢州、臨海、金華
全國歷史文化名鎮(6個):嘉善縣西塘鎮、桐鄉市烏鎮、湖州南潯區南潯鎮、紹興縣安昌鎮、寧波江北區慈城鎮、象山縣石浦鎮
全國歷史文化名村(2個):武義縣俞源鄉俞源村、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第一批1991年10月公布,6個):溫州、餘姚、湖州、舟山定海、金華(已升國家級)、東陽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第二批,2000年1月21日公布,6個):嘉興、蘭溪、天台、松陽、瑞安、龍泉
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991年10月日公布,15個):餘杭塘棲鎮、蕭山衙前鎮、寧波江北慈城鎮、餘姚梁弄鎮、象山石浦鎮、永嘉岩頭鎮、湖州南潯鎮、海寧鹽官鎮、桐鄉烏鎮、紹興東浦鎮、紹興柯橋鎮、紹興安昌鎮、諸暨楓橋鎮、江山二十八都鎮、溫嶺市箬山鎮(已並入石塘鎮)
省級歷史文化名村(1991年10月日公布,4個):樂清仙溪鎮南閣村、永嘉岩頭鎮蒼坡村、餘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遂昌縣焦灘鄉獨山村
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000年1月21日公布,25個):蕭山進化鎮、建德市新葉、富陽市龍門鎮、臨安市河橋鄉、寧海縣前童鎮、慈溪市鳴鶴鎮(現屬觀海衛鎮)、永嘉縣楓林鎮、平陽縣騰蛟鎮、嘉善縣西塘鎮、嵊州市崇仁鎮、諸暨市斯宅民居、金華縣曹宅鎮、武義縣俞源鄉、義烏市赤岸鎮、浦江縣鄭宅鎮、仙居縣皤灘鄉、台州市路橋、溫嶺市新河鎮、舟山市馬嶴鎮、平湖市當湖鎮南河頭、金華縣孝順鎮山頭下村、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縉雲縣新建鎮河陽村、慶元縣松源鎮大濟村、松陽縣大東壩鎮石倉村
省級歷史文化村鎮(2006年6月2日公布,33個):桐廬縣深澳鎮(現與窄溪、石阜2鎮合並為江南鎮)、淳安縣浪川鄉芹川村、奉化市溪口鎮岩頭村、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的水碓坑村和黃坑村、瑞安市飛雲鎮林垟、永嘉縣岩坦鎮嶼北村、蒼南縣橋墩鎮碗窯村、蒼南縣金鄉鎮、泰順縣雅陽鎮的百福岩村和塔頭底村、德清縣新市鎮、嘉興市新塍鎮、嵊州市金庭鎮華堂村、嵊州市竹溪鄉竹溪村、義烏市佛堂鎮、永康市石柱鎮厚吳村、蘭溪市女埠街道虹霓山村、蘭溪市永昌街道、武義縣大田鄉嶺下湯村、浦江縣白馬鎮嵩溪村、江山市清湖鎮、江山市石門鎮清漾村、龍游縣湖鎮鎮、龍游縣石佛鄉三門源村、開化縣霞山鄉、溫嶺市溫嶠鎮、天台縣街頭鎮、仙居縣白塔鎮高遷古村落、麗水市蓮都區西溪鄉、青田縣阜山鄉、松陽縣赤壽鄉界首村、遂昌縣王村口鎮、龍泉市龍南鄉上田村、岱山縣東沙鎮
省級歷史文化街區(2006年6月2日公布,2個):海寧市南關廂、台州市椒江區章安
溫州市級歷史文化街區(第一批,2006年12月21日公布,1個):平陽縣昆陽鎮坡南街區
溫州市級歷史文化村鎮(第一批,2006年12月21日公布,12個):平陽縣鳳卧鎮、平陽縣青街畲族鄉、文成縣南田鎮、泰順縣筱村鎮、瑞安市高樓鄉、樂清市仙溪鎮北閣村、樂清市城北鄉黃檀硐村、樂清市淡溪鎮黃塘村、永嘉縣大若岩鎮埭頭村、永嘉縣潘坑鄉岩龍村、文成縣嶺後鄉雅庄村、泰順縣新浦鄉庫村
寧波市級歷史文化村鎮(第一批,2005年8月日公布,10個):奉化市溪口鎮岩頭村、餘姚市大嵐鎮柿林村、餘姚市梨洲街道金冠村、寧海縣深甽鎮清潭村、象山縣曉塘鄉黃埠村、象山縣西周鎮儒雅洋村、鄞州區茅山鎮走馬塘村、鄞州區章水鎮蜜岩村、江北區慈城鎮半浦村、東錢湖旅遊渡假區東錢湖鎮韓嶺村
⑺ 麗水有哪些民風 民俗 民情 信仰 禁忌 婚嫁壽誕 衣食住行 地理環境 歷史文化
1、麗水風俗:吃粽子、喝黃酒、插艾枝和菖蒲等風俗習慣之外,蓮都一帶有吃卷餅,龍泉有劃龍舟,松陽遂昌一帶有采端午葯和午時茶,慶元景寧一帶有「獻飯」敬重已故先人,還有人在身上佩戴避瘟丹,張貼五毒符,以達到驅逐邪魅目的等等習俗。
2、信仰:麗水人的信仰沒有特別之處,例如佛教信仰、基督教信仰、天主教信仰、伊斯蘭教信仰皆有,具體要看實際人群。
3、婚嫁壽誕:麗水人婚嫁、壽誕、喜慶、喪宴,必為席上頭道菜餚西施鮮蝦餅,西施鮮蝦餅其原料之一的小蝦。
4、地理環境:麗水市位於浙江省西南浙閩兩省結合部,東南與溫州市接壤,西南與福建省寧德市、南平市毗鄰,西北與衢州市相接,北部與金華市交界,東北與台州市相連。
5、歷史文化:麗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麗水人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麗水文化屬吳越文化。
(7)縉雲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麗水市處州府城列入高品質步行街建設培育名單,是契機,也是挑戰。從國內的一些步行街來看,主要存在缺少創新和商業規劃,往往大同小異,千街一面,文化味不濃,特色性不強,辨識度也不高,讓人覺得逛這里和逛那裡差不多。
麗水古稱處州府,具有千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一方面要重視鮮明的本土歷史文化挖掘,把歷史請進來,展現城市獨有的風情,讓來步行街的人既有物質收獲,也有精神享受;另一方面需更加科學、精準規劃商業布局,使商業與文化、旅遊創新融合發展,提升步行街的內涵和活力,力爭打造出具有麗水歷史記憶的高品質步行街。
⑻ 縉雲 有哪些歷代遺留下來的文化
建置沿革
縉雲縣歷代建置沿革表
縉雲建縣時間辨證
縉雲建縣時間釋疑
附:我國古籍記載縉雲建縣時間一覽表
女皇武則天封禪與縉雲建縣
經濟
番薯、玉米的種植與縉雲的人口
宋代處州名酒金盤露的傳說與釀造
地質
天然的火山地質博物館——仙都
黃帝文化
縉雲黃帝文化概論
我國古代黃帝馭龍飛升的文化現象
中國古代的自然崇拜和縉雲封禪
三天子鄣山考
東夷、兩昊和蚩尤
軒轅黃帝車駕駐蹕之地——黃碧
黃帝合宮的文化遺產和縉雲河陽民居
仙都文化
縉雲仙都文化發展史綱
唐明皇敕封仙都的綜合考證
縉雲越王山傳說及其研究
括蒼山山脈地理和文化考察
縉雲永康之交東歷山虞舜文化考察
鼎湖峰巡禮
仙鄉帝里——縉雲瓊閣
元日登黃龍山記
文物考古
縉雲出土石器的年代初探
試探李邕《縉雲三帖》
再探李邕《縉雲三帖》
仙都的摩崖石刻
吏隱山中的李陽冰摩崖石刻
仙都胡塔地的宋元古橋
縉雲的古井
宋縉雲胡份《欽止帖》的考定
人物考索
隋代縉雲山高道——徐則
法華尊者——縉雲智威禪師
附:天台宗六祖——法華尊者智威
唐初麗州刺史——閭丘胤
「縉雲飛聲」的唐縣令——李陽冰
關於李陽冰的讀音
唐代凈土宗五祖——縉雲少康
附:凈土宗五祖——縉雲少康
縉雲詹驥的傳說和考證
縉雲宋代名將詹度
附:宋愛國名將——縉雲詹度
文物考古
人物考索
杜光庭年譜(青少年時代)
呂祖謙後裔族祖譜在縉雲被發現
明代縉雲五重臣
宗教
縉雲仙都道教概述
縉雲仙都與道教南天師道
縉雲是我國佛教初傳之聖地
仙都洞天的開啟和敕封
浙江古代趙炳崇拜
教育
縉雲縣學興廢史略
名家仙蹤
倪翁尋蹤
謝靈運慧眼首識縉雲山
縉雲古代兩胡則
蘇東坡和縉雲詹適的朋黨情結
朱熹與縉雲仙都的獨峰書院
歷代狀元仙都行
元末朱元璋兵取處州和禮聘劉伯溫
徐霞客考察仙都蹤跡
一路詩賦桃花嶺
農民戰事
縉雲鋼叉舞與古代浙中農民斗爭
縉雲宣和紀事
縉雲張山寨陳十四的史實和傳說
太平軍在縉雲的歷史考證
傳說懷古
縉雲龍津懷古
縉雲青田古鍾之謎
玉盒記
好溪玳瑁魚的傳說
縉雲鬼仙的傳說
軒轅天黿在縉雲的蹤跡和傳說
城鎮溯源
五雲鎮的聚邑和集市
縉雲壺鎮的傳說和設鎮
史事鉤沉
辛亥革命時期的黃龍會黨
五四運動與縉雲
趙舒義救周恩來
縉雲大地上的紅軍活動足跡
朦朧的回憶
古史叢考
鬼穀子其人其書
夏禹塗山地名辨識
釋姑蔑
漯水、屯氏河和魯北徒駭河的禹息故城
跋
1996年12月23日
在紀念縉雲建縣1300周年的時候,有人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今年真的是縉雲建縣1300年嗎?」出現這個問題,是我國古籍對縉雲建縣時間記載不一致所造成的。為了對歷史負責,有必要對此作全面的考證和認定。
我國是一個偉大文明古國,有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它們詳盡地記錄著各個時期全國各地的生動歷史,其中有關縉雲建縣的史料,就我目前所知,就有十九種。歸納起來,有六種說法:
一、唐武德四至八年(621-25)說。《舊唐書·地理志》曰:「婺州東陽郡……永康,吳分烏傷縣置。武德四年置麗州,又分置縉雲縣。八年廢麗州及縉雲縣。以永康來屬。」
二、唐中宗嗣聖元年(684)說。明李寅《重建縉雲縣廳記》曰:「縉雲……始唐中宗改置名縣。」同持此說的還有:成化《處州府志》,萬曆《縉雲縣志》,清康熙十一、二十三年、乾隆三十二年三部《縉雲縣志》,還有樊獻科、李鐿等。
三、武周萬歲登封元年(696)說。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曰:「縉雲縣、上、萬歲登封元年分麗水縣北界、婺州永康縣南界置,因山(縉雲)名縣。」持此說的還有五代的《舊唐書》,北宋的《太平寰宇記》,道光、光緒、民國續志和新近修成的四部《縉雲縣志》。
四、武周聖歷元年(698)說。《新唐書·地理志》曰:「縉雲,上。聖歷元年析括蒼及婺州永康置。有縉雲山。」持此說還有元陳性定的《仙都志》。
五、唐代宗大歷中(766-779)說。明李棠的《樊通縉雲集序》中有:「大歷中始分麗水、永康二縣為縉雲。」
六、唐寶歷間(825-826)說。明樊公倫《訪溪圖志序》雲:「縉雲為邑,秦所未聞,唐寶歷間始折括之麗水及婺之永康餘地建置。」
⑼ 浙江的縉雲擁有一個怎樣的自然環境
今天要說的這個地方,是浙江的縉雲。
縉雲是一個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深呼吸”小城,位於浙江麗水市,這里的人均壽命高達80歲左右,一個縣城有三分之二多都是森林,全年的空氣不是“優”就是“良”,出了門就等於進了“氧吧”,可見環境有多適宜居住。
所以人們說:“縉雲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多來走幾趟,一百歲以上”。
“黃帝縉雲,人間仙都”,在這一片“仙境”里,人們溫馨而安心地生活著,春天的時候,乘著小火車觀賞花海,冬天,煙雨蒙蒙中賞山賞水賞紅葉,再來一碗餛飩,來一個縉雲燒餅,是最實實在在的人間煙火。
⑽ 麗水有什麼文化遺產
麗水作為古代處州的府城,自隋朝開皇九年建立處州府至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祖先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達1500餘處,位居全省各市首位佔全省歷史文化遺產的六分之一。麗水的歷史文化遺產涵蓋古建築、古遺址、古墓葬、古廊橋、摩岩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等門類,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5處: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龍泉哥窯大窯遺跡是我國青瓷歷史上的名窯;我省歷史最悠久的大型水利工程——通濟堰距今有1500多年的歷史,在全世界最早採用拱壩形式建堰,具有極高的文物、科學價值;景寧時思寺完整地保存了宋元時代古建築的風貌;仙都摩崖石刻和省級文保單位南明山、石門洞摩崖石刻是古代書法藝術寶庫,數量為全省之最;慶元縣舉水鄉的如龍橋、廊屋裡樓、橋、亭三者合一,如意斗拱層層疊加,如朵朵蓮花開放,造型巧奪天工。
古村落和傳統街區是麗水市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建構文化特徵,並保留了一些原有的生活和農耕等內容。縉雲河陽古民居是浙江省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始建於元代,現存的有十大家族花園式古民居建築群,十多座祠堂乃明清兩朝所建,百棟舊第共計1500多間。慶元大濟村在歷史上自宋朝至明代陸續涌現出26名進士,被譽為「進士村」,遺存金街、古道、古地道、盧福神廟、吳氏宗祠、木拱廊屋橋、明清民居建築等諸多古跡文物,目前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