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微波通信的發展簡史
微波的發展是與無線通信的發展是分不開的。1901年馬克尼使用800KHz中波信號進行了從英國到北美紐芬蘭的世界上第一次橫跨大西洋的無線電波的通信試驗,開創了人類無線通信的新紀元。無線通信初期,人們使用長波及中波來通信。20世紀20年代初人們發現了短波通信,直到20世紀60年代衛星通信的興起,它一直是國際遠距離通信的主要手段,並且對目前的應急和軍事通信仍然很重要。
用於空間傳輸的電波是一種電磁波,其傳播的速度等於光速。無線電波可以按照頻率或波長來分類和命名。我們把頻率高於300MHz的電磁波稱為微波。由於各波段的傳播特性各異,因此,可以用於不同的通信系統。例如,中波主要沿地面傳播,繞射能力強,適用於廣播和海上通信。而短波具有較強的電離層反射能力,適用於環球通信。超短波和微波的繞射能力較差,可作為視距或超視距中繼通信。
1931年在英國多佛與法國加萊之間建起世界上第一條微波通信電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微波接力通信得到迅速發展。1955年對流層散射通信在北美試驗成功。20世紀50年代開始進行衛星通信試驗,60年代中期投入使用。由於微波波段頻率資源極為豐富,而微波波段以下的頻譜十分擁擠,為此移動通信等也向微波波段發展。此外數字技術及微電子技術的發展,也促進了微波通信逐步從模擬微波通信向數字微波通信過渡。
微波通信是二十世紀50年代的產物。由於其通信的容量大而投資費用省(約占電纜投資的五分之一),建設速度快,抗災能力強等優點而取得迅速的發展。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產生了傳輸頻帶較寬,性能較穩定的微波通信,成為長距離大容量地面干線無線傳輸的主要手段,模擬調頻傳輸容量高達2700路,也可同時傳輸高質量的彩色電視,而後逐步進入中容量乃至大容量數字微波傳輸。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頻率選擇性色散衰落對數字微波傳輸中斷影響的發現以及一系列自適應衰落對抗技術與高狀態調制與檢測技術的發展,使數字微波傳輸產生了一個革命性的變化。特別應該指出的是80年代至9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整套高速多狀態的自適應編碼調制解調技術與信號處理及信號檢測技術的迅速發展,對現今的衛星通信,移動通信,全數字HDTV傳輸,通用高速有線/無線的接入,乃至高質量的磁性記錄等諸多領域的信號設計和信號的處理應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國外發達國家的微波中繼通信在長途通信網中所佔的比例高達50%以上。據統計美國為66%,日本為50%,法國為54%。我國自1956年從東德引進第一套微波通信設備以來,經過仿製和自發研製過程,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在京津之間的同軸電纜全部斷裂的情況下,六個微波通道全部安然無恙。九十年代的長江中下游的特大洪災中,微波通信又一次顯示了它的巨大威力。在當今世界的通信革命中,微波通信仍是最有發展前景的通信手段之一。
㈡ 微波爐的歷史
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制1945年),美國的雷達工程師斯彭塞在做雷達實驗時偶然發現口袋裡的巧克力塊融化發粘,他懷疑是自己的體溫引起的,後來在連續多次的試驗中才發現了微波的熱效應。 利用這種熱效應,1945年美國發布了利用微波的第1個專利,1947年美國的雷聲公司研製成世界上第1個微波爐—雷達爐,在40年代微波爐大多用於工商業。經過人們不斷改進,1955年家用微波爐才在西歐誕生,60年代開始進入家庭,70年代,由於輻射安全性、操作方便性即多功能等問題的解決,使得微波爐造價的不斷下降,它才進一步得到推廣使用,並形成了一個重要的家庭產業,同時在品種和技術上不斷提高。進入80年代、90年代,控制技術、感測技術不斷得到應用使得微波爐得以廣泛的普及。
㈢ 求微波爐的發展歷史的資料
微波爐是一種用微波加熱食品的現代化烹調灶具。微波是指波長為0.01~1米的無線電波,其對應的頻率為30000兆赫到300兆赫。為了不幹擾雷達和其他通信系統,微波爐的工作頻率多選用915兆赫或2450兆赫。
微波爐由電源,磁控管,控制電路和烹調腔等部分組成。電源向磁控管提供大約4000伏高壓,磁控管在電源激勵下,連續產生微波,再經過波導系統,耦合到烹調腔內。在烹調腔的進口處附近,有一個可旋轉的攪拌器,因為攪拌器是風扇狀的金屬,旋轉起來以後對微波具有各個方向的反射,所以能夠把微波能量均勻地分布在烹調腔內。微波爐的功率范圍一般為500~1000瓦。
【原理】
微波加熱的原理簡單說來是:當微波輻射到食品上時,食品中總是含有一定量的水分,而水是由極性分子(分子的正負電荷中心,即使在外電場不存在時也是不重合的)組成的,這種極性分子的取向將隨微波場而變動。由於食品中水的極性分子的這種運動。以及相鄰分子間的相互作用,產生了類似摩擦的現象,使水溫升高,因此,食品的溫度也就上升了。用微波加熱的食品,因其內部也同時被加熱,使整個物體受熱均勻,升溫速度也快。
【歷史】
使用微波來烹飪食物的方法是首先由Percy Spencer想到的,Percy Spencer過去為Raytheon公司建造雷達設備的磁電管。一天他在一個啟動的雷達設備上工作時,突然發覺自己放在口袋裡的巧克力融化了。經Percy Spencer的思索和研究,發現他的巧克力是被微波所溶化。
【注意事項】
0. 微波遇到金屬物體,如銀、銅、鋁等會像鏡子反射可見光一樣被反射。常用金屬隔離微波,不能使用金屬器皿加熱食物。金屬在微波加熱的情況下還會產生火花,特別是較尖銳的金屬製品[如:叉]。因此在使用微波烹調中,不得使用密閉的金屬容器或金屬網狀容器來裝載事物,以免發生意外事故。 使用微波爐加熱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肥豬肉"時,最好在容器上方加個可微波材質的蓋子,以免油脂因熱力噴出微波爐內部,難以清理。
1.不要預先將肉類加熱至半熱,留待以後再用微波爐加熱至全熟。這樣做雖可減短開飯前所需烹調時間,半熟的食物中細菌沒被殺死,即使放入冰箱,細菌仍會生長。第二次再用微波爐加溫時,因時間太短,可能不能將所有細菌殺死,而吃壞肚子。所以,忙碌的家庭廚師若要節省烹調時間,仍以將肉類烹熟,放在淺容器中,或以冷凍食品塑料袋包裝,將其冷凍,食用時先在冰箱中或微波爐中解凍,再加熱食用為佳。
2.已在微波爐中解凍之肉類及家禽,不可再冷凍。因在微波爐中解凍,事實上已使外面一層開始低溫加熱。在這種低溫下,細菌可能已繁殖到一危險的數量。雖然再冷凍可使繁殖停止,卻不能將活細菌殺死。所以,已用微波爐解凍之肉類,必須加熱至全熟,如不吃,再收入冰箱。
3.據美國農業部調查報告:人們常把剩菜放在微波爐中解凍或加熱,然後就忘記了,一放就是幾小時。如果忘記取出在三小時以上,最好棄去不吃,以免食物中毒。
4.不要用一般普通塑料容器放入微波爐加熱。雖然塑料自身不被加熱,但熱的食物會使容器變得很燙。這些塑料容器在高溫下可能放出毒素,染污食物。
5.使用微波爐時,應注意至少離爐0.5米以上,眼睛不要看著爐門,不可在爐前久站。食物從爐中取出後,最好先放幾分鍾再吃。
6. 使用微波爐時,應注意不要空"燒",因為空"燒"時,微波的能量無法被吸收,這樣很容易損壞磁控管。另外,人體組織是含有大量水分的,一定要在磁控管停止工作後,再打開爐門,提取食物。 摘自《科學改變人類生活的100個瞬間》
【微波爐的利與弊】
微波爐由於烹飪的時間很短,能很好地保持食物中的維生素和天然風味。比如,用微波爐煮青豌豆,幾乎可以使維生素C一點都不損失。另外,微波還可以消毒殺菌。
微波爐雖然快捷,但它的危害性卻很少有人知道。早在1961年,美國科學家戈登就發現,微波爐的微波在人身體上沿神經纖維造成乙醯膽鹼(一種激素物質)的積累,即使微波爐的微波發射極其微弱,也會引起許多疾病。這個發現在不久之後,又得到了法國居里基金會研究人員達爾達隆的證實。[未考證]
微波爐的電磁外溢(由於採取了安全措施,這種外溢量很小)能造成永遠不能癒合的燒傷,微波爐能把半徑3—5米的磁場結構破壞,在微波爐附近,由於人體細胞振盪所產生的磁場會被擾亂。據美國研究人員試驗,長時間呆在微波爐旁會引起心跳變慢。一天工作完了就會感到全身疼痛,睡眠被擾亂,記憶力也會發生變化。[未考證,安全重要,所以未刪減]
此外,微波爐對食物的破壞十分可怕,「煮」過的或僅僅回了一回鍋的、解凍過的食物,就不再有任何活性維生素了,只剩下一些熱量在胃裡「濫竽充數」。因此,人們不能圖方便就經常使用微波爐。另外,使用微波爐的人,應該多食用一些含維生素類飲食(生菜、粗糧等)來維持人體所需的能量。[跟第一條有沖突,筆者認為此條不科學,但沒有充分證據,未刪除]
㈣ 雷達有怎樣的發展歷史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許多國家開展了對雷達的研究。1936年,英國人R.A.沃森-瓦特設計的「本土鏈」對空警戒雷達,部署在英國泰晤士河口附近,投入使用。該雷達頻率為22~28兆赫,對飛機的探測距離可達250公里。到1941年,沿英國海岸線部署了完整的雷達警戒網。1938年,英國又研製出最早的機載對海搜索雷達ASVMarkⅡ。同年,美國海軍研製出最早的艦載警戒雷達XAF,安裝在「紐約」號戰列艦上,對飛機的探測距離為137公里,對艦艇的探測距離大於20公里。在此期間,蘇聯、德國、日本等國也各自研製出本國的雷達用於戰爭。
20世紀40年代,由於微波多腔磁控管的研製成功和微波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微波雷達。它具有測量精度高、體積小、操作靈活等優點,因而雷達的用途逐步擴大到武器控制、炮位偵察、投彈瞄準等方面。美國在1943年中期研製成最早的微波炮瞄雷達AN/SCR-584,工作波長為10厘米,測距精度為±22.8米,測角精度為±0.06度,它與指揮儀配合,大大提高了高炮射擊的命中率。1944年,德國發射V-1導彈襲擊倫敦時,最初英國擊落一枚V-1導彈平均需要發射上千發炮彈,而使用這種炮瞄雷達後,平均僅需50餘發炮彈。
20世紀50~60年代,航空和空間技術迅速發展,超音速飛機、導彈、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等都以雷達作為探測和控制的重要手段。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研製的反洲際彈道導彈系統,使雷達在探測距離、跟蹤精度、分辨能力和目標容量等方面獲得了進一步提高。
㈤ 想找一本書,是關於微波爐發展歷史的,能不能給介紹一下啊
書店應該有賣的
㈥ 微波爐的發明歷程是怎樣的
使用微波復來烹飪食物的方法首先制是由美國的斯本塞想到的,他過去為專門製造電子管的雷聲公司工作。1945年,斯本塞觀察到微波能使周圍的物體發熱,在他經過一個微波發射器時,身體會有熱感,裝在口袋內的糖果也被微波溶化。雷聲公司受斯本塞實驗的啟發,決定與他一同研製能用微波熱量烹飪的爐子。幾個星期後,一台簡易的爐子製成了。斯本塞用姜餅做試驗,在烹任時他屢次變化磁控管的功率以選擇最適宜的溫度,經過若干次試驗,食品的香味飄滿了整個房間。
1947年,雷聲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家用微波爐。但因成本太高,壽命太短,從而影響了微波爐的推廣。1965年,喬治?福斯特對微波爐進行大膽改造,與斯本塞一起設計了一種耐用和價格低廉的微波爐。從此,微波爐逐漸走入了千家萬戶。由於用微波烹飪食物又快又方便,不僅味美,而且有特色,因此有人詼諧地稱之為「婦女的解放者」。
㈦ 微波光子學的發展歷史
上世紀70年代以抄來,隨著半導體激光器、高速光電調制器探測器、集成光學、光纖光學和微波天線、微波單片集成電路等光學與微波技術的蓬勃發展,出現了一種將微波與光學兩門學科的優勢結合起來的新興交叉領域,並形成新學科——微波光子學。
㈧ 微波灰化的發展歷史
微波灰化/磺化系統來-----樣品自灰化/磺化處理的革命!
利用微波的「高能量」和氣流中高濃度的氧氣結合的方法是樣品的灰化時間由傳統的「小時」變為「分鍾」來計時,大大提高您的工作效率,同時,緊靠碳化硅的溫度控制系統不受氣流影響,可顯示爐溫,控制微波的輸出功率和維持預設的灰化溫度。
Pyro Ashing
——快速微波灰化系統
縮短分析時間,灰化時間由「小時」降至「分鍾」
快速升溫,升至550°C僅需20分鍾
最高工作溫度可達1000°C
內置的抽風系統可解決您的工作環境的污染問題
多步升溫程序可滿足不同灰化需要,每種方法有高達十步獨立升溫設置
微波灰化方式無需使用特殊坩堝,Ni、Pt、石英和陶瓷坩堝均可使用
各類型號和靈活的附件可滿足客戶不同層次的需求,如常規灰化和硫酸灰化
Pyro Sulphate Ashing
——快速磺化,且不受高溫硫酸蒸汽對人體的侵害!
省去了標準的硫酸鹽灰化爐必須進行預先燃燒來產生硫酸煙霧的過程
快速磺化,整個磺化過程只需60-90分鍾
㈨ 微波振盪源的發展歷史
1921年發明的抄單腔磁控管,構成了最早的微波管振盪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雷達技術迅速發展的同時,相繼出現了速調管、行波管、返波管等新的管種,並逐漸應用於其他方面。70年代中期又出現了迴旋管。迄至50年代末期,微波管振盪源是產生微波正弦信號的唯一手段,它們具有輸出功率大、振盪頻率高、頻譜純、耐高低溫和抗核輻射能力強等優點,但結構復雜、體積大、工作電壓高(最高達數十萬伏),應用受到限制。50年代中期,參量放大器問世,迫切需要小型化的固態泵源。在半導體技術發展的基礎上,1957年發明了隧道二極體,此後陸續出現了電子轉移器件、雪崩渡越時間二極體等(見雪崩二極體),並由它們構成了微波振盪源。與此同時,原用於低頻的晶體管在結構、材料和工藝方面經過不斷的改進,也能用來產生微波振盪。微波固態振盪源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壽命長,工作電壓僅為幾伏至幾十伏,而且便於集成化,但輸出功率小(單管輸出功率從毫瓦級到幾十瓦),已經達到的最高振盪頻率低於微波管振盪源的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