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葯的發展歷史和前景

中葯的發展歷史和前景

發布時間:2021-02-24 12:24:40

⑴ 中葯以後的發展趨勢到底怎麼樣

看看醫院的中醫還會開中葯嗎?看現在中葯研究所的人在怎麼研究內中葯,他們在化驗中葯成容份,想說明中葯的每種成份各有什麼作用,想說明中醫葯是科學的。實際上中醫葯和現在醫學是建立在不同的哲學思想上的,想用現在醫學的方法研究中醫葯只能得出中醫葯非科學的結論。試想用現在中葯研究所的方法研究中葯,中還有什麼發展前途?試想現在的中醫生已忘記中葯的時候誰還會記得中葯?也許只有一些葯廠在研究一些中成葯,然而中醫葯的精髓是辨證治療,哪有治同一類病的中葯,這都是西葯的理念,他們只能使中葯消亡。

⑵ 中草葯的發展前景如何

中草葯的市場發展前景

中草葯市場近年來蓬勃發展,主要在於現代人崇尚健康自然,更由於西葯之毒性及副作用,以及長期服用造成之抗葯性,使得人類對服用化學葯品產生疑慮,人們急於尋找回歸自然之天然葯物及療法。自90年代開始,世界醫學漸漸重視預防醫學,由治療醫學模式轉向預防醫學模式。更由於人類日趨長壽,平均壽命大幅提高,多數開發國家已進入高齡社會。對於各種老人病,西方醫學可以說是治療乏術。人們更進而尋求替代之自然療法,致使中草葯市場逐年推升。
目前全世界超過130個國家使用中葯,超過120個國家設有中草葯研究機構,研究天然葯物的成分與效應。1996年世界主要國家,包括美國、德國、法國、中國、日本、韓國及台灣中草葯市場,超過150億美元,預估到2006年將超過370億美元。以美國草葯市場為例,1985年只有4.8億美元,到1998年已增加到42.8億元,短短13年內市場價值提升9倍。顯示中草葯的發展潛力,可以說是市場龐大,商機無限。國內農產業由於受到加入WTO沖擊,許多產業失去競爭力,有機中草葯的原料生產剛好彌補此一缺口,為因應此一龐大商機及原料市場之需求,相關的研究及生產技術人才,包括中草葯之引種、選拔、雜交、育種、篩選、栽培、原料調制,以及組織培養、生物科技之應用,以及資料庫之建立等專業及技術人才之培育,可以說是需材孔急。對此,必須加強中草葯遺傳育種及栽培之相關課程,培育中草葯高級研發人才。以解決未來中草葯原料不足之問題。此外,應用生物科技於中草葯之製造純化,更是充滿機會與潛力。為因應此一龐大的市場需求,中草葯人才之培育,顯得極為急迫且重要。
目前國內登記之中葯廠超過200家,更有許多健康飲料食品製造廠商,不在此列。美國東部中醫葯公司經銷之中草葯,台商所佔的比例高達70%,產品及原料則絕大多數來自中國。惟產自中國的中草葯原料常因含有禁用農葯或過量重金屬,造成世人的疑慮。此外,根據國際野生物貿易調查組織(TRAFFIC)最近公布「台灣中醫葯現況及葯用植物貿易」研究報告指出,台灣是全球葯用植物第五大進口國,由1993到1998年間,台灣平均每年進口葯用植物38,177公噸,僅次於香港、美國、日本及德國。1999年台灣進口量上升到53,000公噸。報告指出台灣中葯材最常用的沈香、石斛等葯用植物,在東南亞及中國大陸等產地被濫采,已面臨嚴重的生存威脅。顯然對中草葯原料的來源,不能不考慮由本地人工栽培,以取代進口野生中草葯材之來源。顯然未來中草葯原料之本土生產,及有機天然栽培有其獨特市場價值。

⑶ 中葯的來源發展

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發現了一些動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積累了一些用葯知識。隨著人類的進化,開始有目的地尋找防治疾病的葯物和方法,所謂「神農嘗百草」「葯食同源」,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夏代(約前2070—前1600)酒和商代(前1600—前1046)湯液的發明,為提高用葯效果提供了幫助。進入西周時期(前1046—前771),開始有了食醫、疾醫、瘍醫、獸醫的分工。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時期,扁鵲總結前人經驗,提出「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的基礎。

東漢時期,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提出了外感熱病(包括溫疫等傳染病)的診治原則和方法,論述了內傷雜病的病因、病證、診法、治療、預防等辨證規律和原則,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和方法體系。

唐代(618—907),孫思邈提出的「大醫精誠」,體現了中醫對醫道精微、心懷至誠、言行誠謹的追求,是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醫葯中的集中體現,是中醫葯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

清代(1644—1911),葉天士的《溫熱論》,提出了溫病和時疫的防治原則及方法,形成了中醫葯防治溫疫(傳染病)的理論和實踐體系。

(3)中葯的發展歷史和前景擴展閱讀:

中葯在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國響應傳統醫學決議的要求,已將中醫葯學與現代醫學服務相結合共同納入衛生系統中,促進了傳統醫學服務的全民覆蓋。為了更好地向世界各國分享「傳統醫葯納入國家衛生系統」的中國經驗,推動中醫葯走出去。

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委託南京中醫葯大學承擔「傳統醫葯納入國家衛生系統的中國實踐及其法律政策保障」項目,通過江蘇、湖北、甘肅、黑龍江、廣東五地的調研,歷時兩年,基本釐清了中國在「傳統醫葯納入國家衛生系統」方面的成功經驗及其法規政策保障的原因。

⑷ 中草葯的市場前景如何

中草葯的市場發展前景

中草葯市場近年來蓬勃發展,主要在於現代人崇尚健康自然,更由於西葯之毒性及副作用,以及長期服用造成之抗葯性,使得人類對服用化學葯品產生疑慮,人們急於尋找回歸自然之天然葯物及療法。自90年代開始,世界醫學漸漸重視預防醫學,由治療醫學模式轉向預防醫學模式。更由於人類日趨長壽,平均壽命大幅提高,多數開發國家已進入高齡社會。對於各種老人病,西方醫學可以說是治療乏術。人們更進而尋求替代之自然療法,致使中草葯市場逐年推升。
目前全世界超過130個國家使用中葯,超過120個國家設有中草葯研究機構,研究天然葯物的成分與效應。1996年世界主要國家,包括美國、德國、法國、中國、日本、韓國及台灣中草葯市場,超過150億美元,預估到2006年將超過370億美元。以美國草葯市場為例,1985年只有4.8億美元,到1998年已增加到42.8億元,短短13年內市場價值提升9倍。顯示中草葯的發展潛力,可以說是市場龐大,商機無限。國內農產業由於受到加入WTO沖擊,許多產業失去競爭力,有機中草葯的原料生產剛好彌補此一缺口,為因應此一龐大商機及原料市場之需求,相關的研究及生產技術人才,包括中草葯之引種、選拔、雜交、育種、篩選、栽培、原料調制,以及組織培養、生物科技之應用,以及資料庫之建立等專業及技術人才之培育,可以說是需材孔急。對此,必須加強中草葯遺傳育種及栽培之相關課程,培育中草葯高級研發人才。以解決未來中草葯原料不足之問題。此外,應用生物科技於中草葯之製造純化,更是充滿機會與潛力。為因應此一龐大的市場需求,中草葯人才之培育,顯得極為急迫且重要。
目前國內登記之中葯廠超過200家,更有許多健康飲料食品製造廠商,不在此列。美國東部中醫葯公司經銷之中草葯,台商所佔的比例高達70%,產品及原料則絕大多數來自中國。惟產自中國的中草葯原料常因含有禁用農葯或過量重金屬,造成世人的疑慮。此外,根據國際野生物貿易調查組織(TRAFFIC)最近公布「台灣中醫葯現況及葯用植物貿易」研究報告指出,台灣是全球葯用植物第五大進口國,由1993到1998年間,台灣平均每年進口葯用植物38,177公噸,僅次於香港、美國、日本及德國。1999年台灣進口量上升到53,000公噸。報告指出台灣中葯材最常用的沈香、石斛等葯用植物,在東南亞及中國大陸等產地被濫采,已面臨嚴重的生存威脅。顯然對中草葯原料的來源,不能不考慮由本地人工栽培,以取代進口野生中草葯材之來源。顯然未來中草葯原料之本土生產,及有機天然栽培有其獨特市場價值。

⑸ 中葯的發展前景

中葯產業是我國傳統的民族產業,是當今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又是我國醫葯經濟獨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中葯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中葯現代化是提升中葯產業的重要途徑。當今國際國內醫葯市場的各種變化及21世紀醫葯市場的發展趨勢,在給中葯產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的同時,也形成了嚴峻的挑戰。如何應對中國加入WTO以後的世界醫葯市場,就成了中國中葯產業的一個重要課題。為此,本刊記者走訪了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高新技術產業司。該司產業處處長顧大偉博士就我國中葯產業的行業前景、現狀、發展思路和近期主要工作目標作了詳細的闡述。
醫葯行業是全球經濟中的一個熱點,作為醫葯行業的分支,中葯行業更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顧大偉認為,中葯行業是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的。眾所周知,醫葯行業是全世界公認的國際化產業,在國際最新標准劃分的28種產業中,醫葯品是國際交換量最大的15類產品之一,也是世界各國出口量增加最快的5類產品之一。預計未來10年裡,全球葯品銷售額每年將增長7%左右,到明年醫葯市場銷售額將達到4000億—4060億美元,2010年將達到6800億—7200億美元。與此同時,國際植物葯市場也呈現出了快速增長勢頭,在現有每年銷售額300億美元的基礎上,正以平均10%的年增長率快速增長。另據國際組織預測,今後一段時間,國際植物葯將快速增長至1000億美元,達到國際醫葯市場銷售總額的1/6—1/4。
隨著全球范圍「回歸自然」浪潮的湧起和對化學葯品副作用的深入認識,國際市場對中葯的歡迎度在逐漸增強。在一些發達國家,中葯正在走俏,這為中葯進入國際市場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同時,由於受生產力水平的制約,我國人均用葯水平低,僅為美國的1/40,葯品消費的空間是巨大的。
中葯產業是我國醫葯產業中獨具特色和優勢的領域,中葯在我國使用已有五千年的歷史積累,擁有系統的中醫理論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以現代科技手段開發中葯,與化學葯物和生物技術葯物相比,具有風險低、命中率高、周期短、成本低的顯著優勢,是參與葯品市場競爭、擴大出口和解決12億多人口用葯問題的重要手段。
我國制葯業,特別是中成葯工業,是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1999年,全國中葯工業總產值已達到384.56億元。目前,中葯產業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體系,涌現了一批中葯骨幹企業和市場龍頭品種,由於現代中葯產業巨大的市場前景和高附加值的吸引力,而且有國家強大的產業政策導向,中葯產業已成為投資者選擇的熱門行業。中葯產業必將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新的經濟增長點。
但是,國外天然葯物領域競爭日益激烈。而有關資料研究結果顯示,我國中葯在國際市場的份額並不理想。在中葯行業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中國加入WTO以後,更加嚴峻的挑戰、更加激烈的競爭會隨之而來,國外企業將搶灘中國市場,對中國企業形成一定程度的威脅。
國外企業的威脅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國際植物葯需求快速增長的同時,中葯產品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我國中葯占國際市場的份額和效益卻在下滑,1996年—1998年連續3年滑坡,1999年略有回升,但市場份額不足5%,而日韓兩國卻佔到了25%。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某些發達國家,如德國、法國、日本,他們在無傳統經驗和理論的情況下,依靠現代科技理論取得了產業化成功之路,並大舉向我國市場推進。
2、國外企業競相低價收購我國中葯材資源的情況愈演愈烈,中葯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日益突出。與此同時,國外企業憑借其資本、技術、產品優勢,設置高門檻的技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給中葯產品進入國際市場設置屏障。
3、生物技術領域的高速發展以及中國加入WTO帶來的挑戰等,都對我國中葯產業構成了全方位威脅。不過機遇與挑戰並存,從積極意義上講,機遇帶來有利於發展的外部條件,而挑戰則是激勵發展的內在功力。
我國中葯產業化發展已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條件,蓄勢待發,中葯行業正蘊育著一場即將到來的產業革命
在談到中國中葯產業的現狀時,顧大偉說,改革開放20年,我國中葯行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形成了一批有實力和有需求、實施高技術改造的中葯骨幹企業;已有了一批可以產業化的科技成果和先進適用的高新技術;通過實施「中葯現代化產業行動計劃」、「九五」科技攻關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為中葯高技術產業化提供了一批可應用的成果,並初步形成了中葯產業化的科技支撐條件,擁有了良好的政策及融資投資環境。總之,中葯產業化發展已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條件,毫不客氣地講,我國中葯產業正萌動著蓄勢待發的巨大能量,蘊育著一場即將到來的產業革命。
我們不能否認,我國中葯產業家底較薄弱,相對落後,仍然存在「一小、二多、三低」(企業規模小,企業數量多、重復產品多,企業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生產能力低)現象和問題,需要解決的問題較多,但主要問題是產業過程化中高科技含量低。目前,有幾個關鍵問題急需解決。一是先進適用的制備工藝、高新技術和裝備,急需推廣應用。當今醫葯工業技術革命的發展趨勢正朝著製造過程自動化、系統集成化的方向迅速發展,因此大大提高了產品的內在質量和質量的穩定性。然而,作為需高度保證產品質量的中葯產業來說,生產過程中的工藝技術及其裝備卻嚴重滯後,與國外有20年的差距,尤其是中葯提取,精製工藝的科學性、先進性、嚴謹性距國際先進水平尚有較大差距,工藝條件客觀化控製程度不高,製造技術及裝備缺乏集成化,仍有相當一批中葯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共性技術急需解決。因此,要積極地依靠官、產、學、研、金結合,研究或借鑒其他領域的先進技術,實施對中葯制葯過程中各項單元製造技術與裝備的智能化組合應用,及其關鍵工藝參數的在線檢測連續採集和程序化、自動化控制。這是中葯產業走向高技術產業化首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如果能將上述過程的關鍵環節進行控制和優化,並開發出高質量的控製成套裝置和技術平台,按日前1/3的中葯企業需要改造的話,僅此一項就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二是我國可集約化、規范化生產的高技術產品的市場佔有率亟待提高,可參與國際競爭的大型現代企業集團急需發展和培育。三是符合中葯特點,並為國際社會所認可的質量標准和質量控制體系急需建立,中葯產業化創新體系亟待建立和健全等。如果這些關鍵問題能得到解決,中葯產業的市場份額必將大大提高。
在扶持壯大中葯現代化產業方面,國家計委有著明確的發展思路,也採取了不少舉措來支持中葯發展
顧大偉介紹說,計委在扶持壯大我國中葯現代化產業方面的整體發展思路是:以療效優勢突出、市場需求量大的現代中葯高技術產品為龍頭,以實力強規模大的企業為主體,組織產、學、研、金相結合的隊伍,依靠先進適用技術為支撐,在政府的扶持指導下,通過實施對中葯產業全過程關鍵環節的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全面提高中葯產品的高技術含量,形成中葯大型跨國企業集團,快速提高中葯產品在國內與國際市場的佔有率,使中葯產業發展成為以高技術密集型企業和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為基礎、具有強大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大型現代產業,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國家計委決定採用「專項扶持」的形式貫徹這一戰略。通過現代中葯示範工程建設提升我國中葯工業的整體水平,促進中葯產業的結構調整,開辟新的產業領域,通過強化現代中葯產業的基礎支撐條件,為實現跨躍式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培養一批單品上規模的中葯企業,如在抗癌領域具有一定影響的哈葯慈航等制葯企業。特別是加速高技術中葯產業化發展,示範應用先進的提取、分離、制劑及生產過程系統控制技術,使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葯骨幹企業在生產工藝和裝備水平上全面實現技術提升,建立對全行業進行技術輻射的示範工程和產業化基地,促進「大企業、大品種、大市場」戰略的實施。加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現代化產品的產業化,使我國中葯在中國加入WTO後具有強勁的競爭力。
現代中葯產業化專項扶持的實施,將使我國中葯產業(主要指中葯種植農業和中葯工業)規模到2005年達到年產值800億—1000億元,年均遞增16%以上;中葯產品年出口額達到100—120億元,佔中葯工業產值的10%以上,年均遞增20%;年實現利稅150億元,年均遞增10%,其中利潤50億元,年均遞增10%;產業技術水平明顯提高,高新技術產品佔中葯工業總值的比重達30%,技術進步對中葯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45%以上;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中葯工業重點依託企業50個,產值佔全行業70%,大型企業集團重點產品200個,其中年產值超5億元的30個,超1億元以上的100個,約佔中葯產品產值的30%,使中葯產業成為名符其實的支柱產業。

⑹ 中醫的發展歷史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

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

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

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葯葯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

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極低。

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上世紀90年代發起的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革命。

中醫新哲學觀中醫三個哲學觀:整體觀、辨證觀,及新挖掘出的中醫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新納入的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將寫入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內,該章節主要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

(6)中葯的發展歷史和前景擴展閱讀:

中醫文化的發展-歷史名醫:

一、中醫的起源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炎帝部落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今山西河南一帶),與黃帝結盟擊敗蚩尤。中華兒女將炎帝和黃帝奉為華夏始祖。

「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描述了神農氏為了醫學實踐和探索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奠定了中國醫學的基礎,後人為紀念他。

將中國的第一部醫學著作命名為《神農本草經》。由此我們得出結論,中醫源自於原始社會,發源於黃河流域。

二、中醫理論的奠定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

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著有《難經》。開啟了以「望聞問切」為診斷方式的醫療里程,並一直沿用至今。

三、中醫臨床的靈魂

張仲景(約公元150——約公元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四、中醫的變革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

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華佗發明了茵陳蒿治療黃疸病的方法。

創辦了中國第一套廣播體操「五禽戲」,發明了麻沸散用作臨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劑早1600多年,又開創了中醫外科手術的先河,可以說華佗開啟了中醫臨床的重要變革。

五、中醫理念的進步

孫思邈(541年—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

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他是第一個提出對婦女和兒童單獨設科的,(這也是最早的提倡婦女兒童保護意識的)。

他是第一個完整闡述「醫德」的人,也是第一個麻風病專家,第一個提出復方治病的,第一創建巴豆排毒的,第一個提出防重於治的,第一個發明導尿術的。

六、中醫的完善

李時珍(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葯物標本和處方,參考歷代醫葯等方面書籍925種。

考古證今,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於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這本書收集葯物1518種,其中植物1195種,記錄古代醫學家和民間葯方11096種。

附葯物形態圖1100多種,糾正了之前的一些錯誤,補充了不足,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學著作。

⑺ 中醫發展現狀和前景是怎樣的

中醫葯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海外市場需求日趨流行

中醫葯行業海外日趨流行

近年來,療效和安全性的逐步提升,使得中醫葯在海外日趨流行。明星效應的推動也幫助中醫葯得到了更多的曝光。但是,中醫葯的海外推廣並不盡如人意。如今英國中醫葯行業已經進入相對穩定的「沉澱期」。盡管在爭取英國醫保體制認可上屢屢碰壁,業界仍在為推動英國中醫立法這一終極目標而努力。

海外傳播效果頗豐

中醫起初是為海外華僑華人服務,隨後傳播給了華人圈子附近的外國人。如今,中醫葯在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的傳播效果最好,在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也有所發展。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中醫葯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目前103個會員國認可使用針灸,其中29個設立了傳統醫學的法律法規,18個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中葯已在俄羅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聯酋等國以葯品形式注冊。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數百所中醫葯院校,培養本土化中醫葯人才。

中醫葯行業發展阻礙分析

盡管海外傳播取得喜人成果,但中醫仍處於相對邊緣的地位,在醫學實踐上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除韓日以外,中醫並未進入當地醫療體系的主流,大都停留在「個體戶式」的診所模式。在中醫接受度較高的荷蘭,中醫有4000多人,卻開有1500多家中醫診所,每間診所受訓的中醫人員亦不過3人,中醫在立法、標准制定、教學體系、職業系統和社會聲譽方面都不樂觀。

立法限制人才缺乏

中醫葯在海外傳播的困境,與立法監管方面的缺陷具有密切關系,英國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上世紀90年代之前,包括針灸在內的中醫葯診療方法在英國發展迅速,其對於部分疑難雜症和慢性病的良好治療效果,贏得了英國主流媒體關注和社會認可。然而,英國政府對中醫葯治療的零監管也使低水平的中醫診所混入市場,中醫診療整體水準出現滑坡。90年代末爆發的「中葯致癌」事件大大損害了中醫葯的聲譽,其負面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2011年《歐盟傳統草葯製品法令》正式實施,占據中葯市場份額達60%的中成葯被禁止出售。目前西方國家對中草葯進口的限制仍然是中醫葯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

海外中醫葯人才缺乏

海外中醫葯人才的缺失也是影響中醫葯長足發展的因素之一。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學習中醫的人越來越少,後備人才不足成為一個重要制約因素。部分在英國行醫的中醫葯醫生來自中國,年齡較大,在專業術語的英語表達和新的信息技術掌握方面有一定局限,影響其行醫效果。在英國的中醫診所良莠不齊,通過市場優勝劣汰,服務不佳的診所被市場淘汰也符合正常市場規律。

完善產業加強監管

如今,中醫葯的海外傳播獲得了中國政府的政策支持。近年來,中央部委和各省區市陸續發布的中醫葯行業發展扶持文件多達50份,據《中國的中醫葯》白皮書稱,中國政府致力於推動中醫葯全球發展,支持國際傳統醫葯發展,促進國際中醫葯規范管理。目前,中國政府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簽訂中醫葯合作協議86個,中國政府已經支持在海外建立了10個中醫葯中心。

中醫葯的國際化也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在沿線各國推進。據《中醫葯「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中醫葯「一帶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與沿線國家合作建設30個中醫葯海外中心,頒布20項中醫葯國際標准,注冊100種中葯產品,建設50家中醫葯對外交流合作示範基地。中醫葯已成為中國與東盟、歐盟、非洲、中東歐等地區和組織衛生經貿合作的重要內容。

未來,中醫葯在海外的發展應致力於人才供應鏈、產業供應鏈、金融供應鏈的搭建。中醫葯在海外的推廣需要構建相關的政策、市場、科研、教育等全體系專業人才結構;同時搭建貫穿產地種植、生產加工、運輸物流、零售服務終端的產業供應鏈;利用人參、紅豆杉等具有金融屬性的中草葯產品,結合創新金融投資模式,藉由金融渠道推進中醫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推動中醫葯的國際化。

⑻ 中葯材的國內外市場及發展前景

找到這個,看是否令你滿意竹溪中葯材種植歷史悠久,葯用植物種類齊全,蘊藏量大,上個世紀十一年代曾獲「中國黃連之鄉」殊榮,近年來我們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資源優勢,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培植了一批葯材生產大鄉(鎮)、大村、大戶,中葯材生產有了長足發展,目前全縣葯材總面積8.7萬畝,年產量近2萬噸,綜合收入達3300萬元,主產區農民葯材收入達到500多元,最高人平近5000元。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亮點產業,發展前景廣闊。一、竹溪縣中葯材發展現狀。1、歷史久,影響大。中葯材在我縣有悠久的種植歷史,據縣志記載,早在唐代就有中草葯的採集、製作和簡易的栽培。民國初年常年收購的中草葯材有70多種,達3000餘擔,黃連、天麻、黨參等品種影響較大。五十年代初我縣曾被國管院授予「黃連之鄉」稱號,七十年代,全縣就建有18個中葯材生產基地。196個葯材生產專業隊,種植葯材品種64個,面積達3萬多畝,產量近1000多噸。2、種類多,儲量大。據1983年國家資源普查和近年來植物檢測普查資料顯示,我縣境內有中草葯1316個品種,分180科,其中植物葯1160種,動物葯156種,礦物1種,珍稀名貴葯材如金釵、紅豆杉、杜仲等約有15種;地道葯材如厚朴、天麻等約有25種;引進栽培的葯材如板藍根、棗皮、枸杞、絞股藍等約30餘種;大宗葯材如黃連、木瓜、牛夕、魚腥草約有65種;全縣常年葯材儲量在2萬噸以上。3、分布廣、覆蓋寬。全縣各個區域都適應不同品種葯材生長,大致可分為四個類型:一是南部高山區,其面積接近全縣總面積的一半,主要以黃連、天麻、魚腥草、白夫子等品種為主;二是中部二高山區,約佔全縣總面積的20%,主要以冬花、玄參、獨活、牛夕等葯材為主;三是東部及平壩河谷低山區約佔全縣總面積30%,主要以杜仲、木瓜等品種為主。4、興基地,拓市場。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資源優勢,推進結構調整,把中葯材生產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骨幹項目來抓,把依託資源做大產業、搞活經濟作為發展葯材的基本目標,通過典型引路、示範推廣、市場拉動,大戶帶動等作用的影響,農民種植中葯材的積極性空間高漲,涌現了一批大鄉、大村、大戶、大場。同時市場營銷新突破。其一是構建本地市場。全縣立足區位優勢,以開放促開發,以加快「中心」葯鎮建設為契機,打造市場平台,提升集鎮功能,著力構建縣內市場,初步形成了以集鎮為中心,以基地為支撐的中葯材市場體系。已成為鄂渝陝周邊地區漸趨成熟的中葯材市場。其二是積極開拓外地市場。近幾年來,縣政府積極引導,各地葯材經營能人堅持外引內聯,先後與安徽亳州、河北安國、河南禹州、四川啤縣等多個葯材市場經銷商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其三是形成了一支以民營為主體的葯材營銷隊伍,如:豐溪鎮的張真明、向建軍,桃源鄉的彭友述等都是遠近有名的葯材經營大戶。二、我縣中葯材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困難。(一)思想觀念認識上落後。一是群眾怕虧本,片面認為「葯瘋子」,「賣得好是個寶,賣不好不把草」,不敢發展,而不是辯證的從市場信息把握品種是否對路、產品批量多少、質量標准好壞等方面去分析原因,一概認為賣不掉就是沒市場,幹部在瞎指揮。二是幹部怕擔風驗落抱怨,不敢組織發展,思想保守,認識不統一。三是種植上捨不得拿好田好地,也捨不得多投入,管理粗放,有多少,收多少,沒抱多大希望。(二)種植環節上技術含量偏低。一是資源品種多,主導產品少;二是基地規模小,產品批量少;三是科技投入跟不上,生產效益不明顯,關鍵是缺人才,缺技術。(三)流通環節上產銷渠道不暢。主要是市場信息不靈,中介服務體系不夠健全,產銷銜接不緊湊,渠道單一,與國內大市場及制約企業缺乏長期性、緊密型合作關系。(四)加工環節上龍頭帶動不力。目前除黃姜有加工企業的「龍頭」帶動外,地道中葯材基本無龍頭加工企業帶動,深度開發陷入盲點。(五)在產業發展上政府扶持不夠。由於縣財政困難,目前在葯材產業上政策傾斜扶持不夠,資金投入不足。三、竹溪縣中葯材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與措施。1、基本思路:堅持走區域特色經濟發展的路子,依託資源,面向市場,優化品種,提高質量,增強效益,建立穩定、安全、有效的中葯材產業化基地;以黃姜梯級系列開發為重點,擴大生產規模,組建產業集團;加快以杜仲、黃連、天麻等為主的傳統地道中葯材的生產種植,狠抓加工流通,培育龍頭企業,推進中葯材產業化。用5年時間,建成三大葯材生產基地。一是以豐溪、向壩、桃源為重點,建設人工黃連栽培基地,面積達到2萬畝,力爭建成全省最大的黃連人工栽培基地,年收入達到3000萬元。二是以305省道沿線的縣河、中峰、蔣家堰、水坪、龍壩為重點,建設黃姜生產基地,面積穩定在5萬畝,年鮮姜產量7.5萬噸,綜合收入達到4億元。三是以南部山區為中心,建設板蘭根、丹參、玄參、冬花、天麻、薄荷、魚腥草、杜仲等地道中葯材基地8萬畝,年收入達到1億元。到2007年,全縣中葯材人工栽培基地15萬畝,年產值達5.3億元。2、基本措施:一是建立規范化、規模化的種植基地。從解決農民思想認識問題入手,通過示範引導,推進種植結構調整,抓好中葯材重點示範基地建設,培植一批葯材種植專業鄉、專業村,努力建成葯材經銷商的貨源基地,制約企業的葯源基地。二是完善社會化、產業化的經營機制。加強中葯材產業化經營的宏觀管理,搞好引導協調和組織調控,規范市場運行秩序,營造寬松環境。堅持一個產業、一套政策、一個規劃、一套班子、一套實施辦法的思路,完善中葯材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加強與大型制約企業的合作,提高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水平,帶動中葯材基地建設的效益化和規模化。三是構建多元化、民營化的融資體系。立足區位優勢,集中把財政資金、以工代賑、扶貧開發、流域治理、退耕還林、小額信貸等扶持資金捆綁使用,實施重點傾斜,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促進中葯材產業化進程。四是開辟外向化、現代化的銷售渠道。努力培育內外兩個市場,構建以豐溪為重點的輻射鄂渝陝周邊地區的區域性中葯材專業集散市場,與國內主要葯材市場捆綁協作,著力在中葯材銷售環節上下功夫,發展訂單生產,以銷售流通帶動葯材生產健康發展。五是培植標准化、集團化的產業龍頭。有重點的培植示範大戶、示範基地、龍頭企業,把基地發展與適度規模經營結合起來。抓好龍頭企業建設,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深度開發竹溪的黃姜、黃連等優勢資源,發展起點高、競爭力強的現代醫葯加工企業,提倡和鼓勵企業辦基地,把基地建設和產品加工密切結合起來,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生產加工體系。

⑼ 中醫葯的發展前景

中醫葯學科的科學性及前景

中醫是成熟的科學

《科技中國》:您在各種場合都說過,中醫是成熟的科學。我們相信這是您對中醫葯
學多年研究和深刻理解的結果。在您看來,中西醫是不是各有所長,它們各自的長短主要
是哪些?

波克特: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要多說一點。國外是有許多人認為中醫不科學。
奇怪的是,居然也有許多中國的中醫們對中醫的科學性表示懷疑。我在世界許多地方講演
,我一再強調中醫是一門成熟的科學。這是我幾十年研究而得出的結論。

什麼叫科學?在我看來,科學必須符合以下三條標准:一、以正面經驗為基礎。「正
面經驗」是針對確鑿的事實而取得的實際效果。正面的事實與主觀的臆測是相對立的,離
開了事實,科學便失去了形成的必要條件。所以「正面經驗」,是經驗的事實資料的積累
,能夠重復和驗證的。二、陳述的單一性。即在一定的上下文意中,具體名詞術語的含義
是單一的。所陳述的內容都是有一致規定的,並排除其他含義,那怕是稍微相似的含義。
三、經驗資料的嚴格、合理的綜合。「嚴格的」,是指不是任意的、含糊的和近似的;「
合理的綜合」,是指從收集到的經驗資料中建立起合乎邏輯的聯系。這種合乎邏輯的聯系
,就是這個學科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能使人們對未來事物迅速做出有把握的靈活
推斷,並使原有的結果再度產生。

按照這三條標准,可大致將二十世紀的各種科學分為精密科學、原始科學和偽科學。
少數學科屬於精密科學,如物理、化學、天文學幾乎完全符合三條標准,是精密科學。多
數學科只符合第一條,可稱為原始科學。離開了取得正面經驗的確鑿事實,則應稱為偽科
學。在現代醫學(西醫)中,絕大多數是原始科學的知識,只有一小部分是精密科學,其
中還有較大的偽科學的成份。與此相反,中醫除了還有一部份是原始科學和偽科學的殘余
外,就絕大部分或者主體而言,應當稱得上是精密科學。

《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等中國古代醫書的傳世,表明中
國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中醫理論體系,而且很早就有自己的葯物學專
著,確立了中醫學辨證施治的理論體系與治療原則。我的好朋友、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
教授李致重先生在他的《中醫復興論》里說:中醫學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方法論,以證候為
研究對象,形成了以藏象經絡、病因機理為核心,包括診法、治則及方劑、葯物理論在內
的獨特、完整的理論體系。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臟腑經絡、四肢百骸都是相互聯
系,相互影響。中醫認為人體與自然界也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中醫辨證論治所形成的
診治疾病的基本法則,是中醫最突出的特色,也是西醫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這些結論性
的觀點,我完全認同。

⑽ 中葯材的未來發展前景是怎麼樣的

不會的,我們的中葯有它自己的優勢,有些功效是西葯所沒有的,它的副作用比西葯小。中醫葯未來的發展前景是光明的。

我國西葯的自主創新研發能力極弱,生產廠家要高價購買國際醫葯生產巨頭的專利權,使得我國西葯的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看病貴」也就難以避免。

我國的中醫葯是我們的祖先經過上千年的治療經驗傳承下來的,其最大的優勢是我們擁有中醫葯配方的知識產權,不需要向別人繳納專利費。更為重要的是,與看個感冒就得花上數百元的西醫相比,中醫葯的價格十分低廉。

我國也非常重視中葯材的保護。如新疆、寧夏等省區紛紛制定政策以制止亂采濫挖甘草,保護野生甘草資源。青藏高原地區已經採取措施保護冬蟲夏草等名貴滋補中葯材……

國家已經扶持中醫葯的發展,把中葯的知識產權列為特別保護對象,通過促進中葯新品研發,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知名品牌。在深度挖掘我國中醫葯配方寶庫的基礎上,運用現代醫學技術深刻解析中醫葯的治療葯理,從而研發出符合現代人葯用習慣的中醫葯制劑,則不僅能夠促使已經逐步被邊緣化的中醫葯產業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也使得一直靠仿製葯吃飯的國內醫葯生產廠家能夠端上自家研發的金飯碗。在國家的政策與重金支持之下,面對著龐大的醫葯市場需求,相信中醫葯會發展得更好。

閱讀全文

與中葯的發展歷史和前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