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四川在中國歷史上歷經朝代
200多萬年前,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距今25000年前開始出現文明,並形成了以三星堆專文明為代表的高度發屬達的古蜀文明。戰國時期秦國吞並四川上的蜀國和巴國建立蜀郡把四川變成秦國的腹地和糧倉,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打下了經濟基礎,這是四川第一經歷中國歷史。秦代時大批中原人移民四川這是四川歷史上第一次人口大移民。三國時期大量北方人移民四川把北方先進技術帶到四川促進了四川生產力的發展。明代四川發生大飢荒大批人口移出四川使四川經濟發生大倒退,大批良田荒廢。清代兩廣地區發生水災有大批廣東廣西甚至山東人移民四川,抗日戰爭時期四川成為抗戰大後方一大批學校和工廠遷移到此四川經濟得到大發展,直到1997年重慶成為直轄市以前四川都是全國第一人口大國
② 四川歷史的文化
四川文化的主體是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以巴蜀地區為依託,北及天水、漢中區域,南涉滇東、黔西,生存和發展於長江上游流域。
巴蜀文化輝煌燦爛、源遠流長,早在人類起源時代,就有巫山人和資陽人的先後出現,這是傳說的「巴蜀同囿,肇於人皇」的時代;隨著華夏文明發展與進步,巴蜀文化在歷史各個時期都煥發出耀眼奪目的光輝,直至今日,川文化仍是中華文化中一支厚重而充滿活力的重要組成。
文明起源
到新石器時代,巴蜀經歷了獨特的灰陶文化時代、玉器文化時代和青銅文明時代。距今4500年前以成都平原六座古城遺址為代表的寶墩文化,昭示著部落的集聚終於誕生出初期的城市文明。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衍變起來的以廣漢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遺址為代表的殷商西周時期古蜀文化,展示了玉器時代的獨放異彩和青銅文明的不同凡響。成都商業街戰國早期船棺葬和新都馬家大墓的發現,證實了古蜀開明王氏的存在不再是子虛烏有。古蜀國傳說五祖從蠶叢、柏灌、魚鳧到杜宇、開明,這些不同時代的蜀族的生息和發展,就植根在考古發現的這一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上。成都平原是當時長江上游古文明發展的中心,是長江文明的結穴處和生長點,這就是整個先秦時期巴蜀文化的歷史定位。
鼎盛蓬勃
秦漢時期,巴蜀以「水利殖國」為特徵的農耕文明發展起來,到漢唐時期一直保持著「天府之國,秀冠華夏」的記錄。直到宋代,天府農業文明尚達於鼎盛。兩漢和唐宋時期,是巴蜀生態和文化發展 均居於全國乃至世界前列的時期,出現了巴蜀文化的兩次鼎盛。當時的巴蜀人創造了世界漆器製造中心、世界天然氣發現始源地、雕版印刷術、世界紙幣「交子」等幾十項中國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的歷史文化紀錄,對大一統的中華民族文化作出了值得驕傲的奉獻。
群星璀璨
巴蜀文化創造者向以善於體認超越自我、貢獻新質文化因素著稱,「英曜炳靈」的文化巨人秀冠全國。從司馬相如、揚雄、陳子昂、李白到蘇軾、張問陶、李調元和郭沫若,都是「文章冠天下」的網路全書式文化巨人。在他們身上,淵源於三星堆青銅文明奇詭浪漫思維背景的巴蜀人球型思維和發散型思維特徵最為鮮明。直到「五四」時期,第一個喊出「打倒孔家店」的是四川新繁人吳虞,體現了蜀人勇於開拓、不畏權勢和習慣勢力的精神 。
③ 只是講四川的歷史。
四川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萬年以前。大約1萬年以前,四川進入新石器時代,迄今發現遺址200處以上,其中最重要的是廣漢三星堆遺址。大約4000年前,在廣漢三星故地出現了早期城市,一個古文明中心於那時在四川誕生,便是早期的蜀王國。
四川地區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也有3000多年。據中國上古時代流傳下來的各種文獻記載,約在公元前30世紀,華夏始祖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為妻,蜀山氏女生子高陽,便是名揚中華、跡遍海內的帝顓頊。(故,古蜀國與炎黃子孫有逃不脫的血緣關系)古文獻還記載夏禹在川西高原岷山地區和川東重慶治水。也有文獻說大禹生於西川石紐,地在今北川縣。
在殷周時期,四川地區建立了兩個國家:一個是在今川西地區,由古蜀族為中心建立的蜀國;另一個是在今川東地區(包括今重慶市),由古代巴族為中心建立的巴國。所以,四川地區古稱"巴蜀"。秦惠文王後元9年(公元前316年),巴、蜀兩國被秦國滅亡後,秦在巴蜀故地設立巴郡和蜀郡。此後四川地區就成為中國各朝代所管轄地區。至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將川陝路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簡稱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距今恰好 1000年。(我,一直以為四川是因為有四條大河而得名,但是稍微長大一點後發現四川並沒有什麼著名的「四條大河」,即使有也是拉郎配,很勉強。當我讀到這里才發現,我的老師些有多麼無聊。差點又誤導我成功了!中國的教育不得不提高啊!要讓小孩子知道,我們是那裡人,這里為什麼叫這個名字而不是別的。我們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歷史文化。要從小培養他們的愛家意思,不要等到大了,才來提怎麼愛國,似乎有點空談了吧)
元朝至元23年(1286)設"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是為"四川"建省之始。同時對州縣大加減並,基本形成了現在縣的分布格局。明代,四川是全國13行省之一,轄區除現在的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清初,分全國為18行省,並對川、滇、黔3省省界進行較大調整,基本確定了現在四川的南部省界。
民國時期,川內軍閥混戰。1935年,國民黨中央軍入川,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原川邊特別區),另設成都市(1928)和重慶市(1929)。
④ 四川省有過去有什麼輝煌歷史
200多萬年前,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距今25000年前開始出現文明,並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秦王朝統治四川後,四川逐漸融入中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古蜀文明
根據考古發現,200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早期,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四川境內有已被命名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四處。距今7~8千年的時候,四川地區逐漸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很廣,目前已發現200多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廣漢三星堆遺址、廣元營盤梁遺址、西昌禮州遺址等。
約4~5千年前,四川地區進入上古傳說時期,這一時期大約同中原的夏、商、周時期相當。此時的古史傳說內容主要關於上古四川先王世系和活動,較著名的有大禹導江、杜宇化鵑等。盡管沒有史料記載,但三星堆、金沙、十二橋等遺址的考古發掘和口頭傳說證明,最遲到商代,成都平原已經進入奴隸社會。
商周時期,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隸制政權蜀國可能與古史傳說中的「三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鳧有關。大約在夏商之際,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遷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後,大約相當於中原西周時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間蜀國的都城遷至郫邑(今郫縣),杜宇王朝採用君主世襲制,勢力強大,其勢力基本覆蓋了整個四川盆地。大約相當於春秋早期,杜宇氏禪位於治水有功的蜀相鱉靈,鱉靈建立了開明王朝。
戰國至三國
開明王朝定都於廣都(今雙流),起初國力強盛,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開明九世開始仿效華夏禮樂制度,並把都城從廣都遷往成都,也就有了萇弘化碧的傳說。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國為統一天下做准備,從石牛道討伐蜀國。
秦攻佔蜀國後,設蜀、漢中兩郡。四川地區逐步實行秦國的制度,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秦昭襄王至秦莊襄王年間(前227年~前247年),李冰擔任蜀郡太守,採取了許多開發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檢、郫二江(今南河、錦江),使成都平原日漸富饒,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
西漢以後四川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繁華程度超過關中地區而被譽為「天府之國」,美稱相沿至今。漢景帝年間,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國首個官辦學堂「文翁石室」,從此蜀地學風大盛,可與齊魯地區相媲美。西漢末,公孫述占據益州,國號「成家」,建都成都。
東漢末,益州又被劉焉劉璋父子割據(189年~214年)。後來,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221年~263年)。蜀漢疆域包括今重慶、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和甘肅小部。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蜀漢丞相諸葛亮勵精圖治,使蜀國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兩晉至隋唐
蜀漢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被魏國所滅。不久,司馬炎建立晉朝。西晉後期,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東晉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歷史上因之合稱為「成漢」。成漢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其全盛時疆土覆蓋四川盆地及周邊部分地區。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至隋開皇元年(581年)四川並入隋朝版圖,四川地區先後受東晉,前秦,樵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個政權的統治。由於政治動盪,戰亂頻繁,社會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隋唐時期,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進入全盛時期,有「揚(今江南地區)一益二」之說。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曾入蜀避難。之後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難,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亂,唐僖宗避黃巢起義。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被覆滅,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分別歷時18年、31年。前蜀、後蜀前期都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由於沒被捲入中原爭斗,四川一度成為全國最為繁榮的地區。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後蜀。
宋元至明清
宋、元時期在四川地區曾發生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比如王小波、李順起義。盡管如此,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四川地區仍較安定,使得社會經濟繼續發展,成為兩宋抵抗金、蒙的大後方。元初四川地區長達半個世紀的戰亂,使經濟遭到巨大破壞。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發兵將四川地區並入明朝版圖,轄區除現在的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人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1644年~1646年),以成都為西京。清初的30多年間,四川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進入穩定時期。嘉慶元年(1796年),四川爆發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歷時9年清廷才將起義鎮壓下來。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區在空前的戰亂下,人口銳減,經濟調敝。於是,朝廷在明初與清初兩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歷稱「湖廣填四川」。兩次移民運動使人口缺乏的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
近代
1840年,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但直至1895年,李鴻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增開四川的門戶重慶為通商口岸,才算真正步入近代。四川社會自然經濟逐步崩潰並且半殖民地化,民族資本主義在四川開始萌芽。
19世紀60年代,石達開入川,之後又爆發成都教案,以及義和團起義。在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軍政府;民國元年(1912),撤銷道一級建置,改為省直轄府、州、廳、縣。1913年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實行「軍民分治」,廢省改道,將四川地區分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東和邊東、邊西7道,後改盆地5道名為西川、建昌、永寧、嘉陵、東川。同時廢府、州、廳建置,將縣直隸於道。1914年,裁去邊東、邊西兩道,劃康定縣以西30個縣為川邊特別區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區),受四川省節制。
民國時期,川內軍閥混戰,從1912年至1933年止,大小戰爭不下480多次。四川大小軍閥各霸一方,各自為政。1935年,國民黨中央軍入川,為了「剿共」及嚴密監視地方的革命活動,仿效在鄂、豫、皖等省縮小政區的辦法,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原川邊特別區),另設成都市(1928)和重慶市(1929)。1939年實行新縣制,編組保甲,劃分鄉鎮。同年,又將原西康行政督察區和四川所屬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區合並,設立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同年,增設自貢市。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先後長征進入四川。紅四方面軍於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四川東北及與陝西接壤地區,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面積約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達700萬,是當時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也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再次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同時300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攜其子蔣經國,從成都飛往台灣,隨後四川和西康相繼更換政權。
現代
1949年12月,四川地區解放。1950年1月,中央將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劃為西南區,在重慶市設立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和西南軍區,分別由鄧小平同志任西南局書記、劉伯承同志任軍政委員會主席、賀龍同志任軍區司令員,統一領導西南區的工作。同時,將四川地區劃分為川西、川東、川北、川南4個行署和重慶市及西康省,均直屬大區領導。4個行署和西康省共轄21個專區、6個市、191個縣。
1952年9月1日,中央決定撤銷西南軍政委員會和4個行署區,恢復四川省的建制,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並將重慶由中央直轄市改為省轄市。同年10月,將「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區專員公署」。1954年2月,中共中央西南局撤銷。
1955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更名為「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同年5月,將各「區專員公署」更名為「專員公署」。10月,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各縣並入四川省,以西的昌都地區劃歸西藏自治區。
為了加強四川西部高原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建設,按照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精神,先後設立了西康藏族自治區(後改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川藏族自治州(後改為阿壩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縣、鹽源彝族自治縣、茂汶羌族自治縣等一批自治州、縣。為了加強三線建設,於1965年以攀枝花礦區為中心,設立了渡口市。
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管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共計43個區縣(市),總面積8.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002萬人。川渝分治後,四川省的地級行政區降為19個,縣及縣級市、區179個,數量仍為全國第一。所幅員面積為4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5.1%,居第5位;人口8356.5萬人,佔全國的6.8%,居河南、山東之後,列第3位。
⑤ 四川在歷史上重要地位是怎樣的
四川歷史
200多萬年前,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距今25000年前開始出現文明,並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秦王朝統治四川後,四川逐漸融入中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古蜀文明
根據考古發現,200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早期,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四川境內有已被命名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四處。距今7~8千年的時候,四川地區逐漸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很廣,目前已發現200多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廣漢三星堆遺址、廣元營盤梁遺址、西昌禮州遺址等。
約4~5千年前,四川地區進入上古傳說時期,這一時期大約同中原的夏、商、周時期相當。此時的古史傳說內容主要關於上古四川先王世系和活動,較著名的有大禹導江、杜宇化鵑等。盡管沒有史料記載,但三星堆、金沙、十二橋等遺址的考古發掘和口頭傳說證明,最遲到商代,成都平原已經進入奴隸社會。
商周時期,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隸制政權蜀國可能與古史傳說中的「三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鳧有關。大約在夏商之際,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遷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後,大約相當於中原西周時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間蜀國的都城遷至郫邑(今郫縣),杜宇王朝採用君主世襲制,勢力強大,其勢力基本覆蓋了整個四川盆地。大約相當於春秋早期,杜宇氏禪位於治水有功的蜀相鱉靈,鱉靈建立了開明王朝。
戰國至三國
開明王朝定都於廣都(今雙流),起初國力強盛,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開明九世開始仿效華夏禮樂制度,並把都城從廣都遷往成都,也就有了萇弘化碧的傳說。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國為統一天下做准備,從石牛道討伐蜀國。
秦攻佔蜀國後,設蜀、漢中兩郡。四川地區逐步實行秦國的制度,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秦昭襄王至秦莊襄王年間(前227年~前247年),李冰擔任蜀郡太守,採取了許多開發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檢、郫二江(今南河、錦江),使成都平原日漸富饒,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
西漢以後四川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繁華程度超過關中地區而被譽為「天府之國」,美稱相沿至今。漢景帝年間,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國首個官辦學堂「文翁石室」,從此蜀地學風大盛,可與齊魯地區相媲美。西漢末,公孫述占據益州,國號「成家」,建都成都。
東漢末,益州又被劉焉劉璋父子割據(189年~214年)。後來,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221年~263年)。蜀漢疆域包括今重慶、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和甘肅小部。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蜀漢丞相諸葛亮勵精圖治,使蜀國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兩晉至隋唐
蜀漢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被魏國所滅。不久,司馬炎建立晉朝。西晉後期,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東晉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歷史上因之合稱為「成漢」。成漢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其全盛時疆土覆蓋四川盆地及周邊部分地區。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至隋開皇元年(581年)四川並入隋朝版圖,四川地區先後受東晉,前秦,樵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個政權的統治。由於政治動盪,戰亂頻繁,社會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隋唐時期,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進入全盛時期,有「揚(今江南地區)一益二」之說。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曾入蜀避難。之後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難,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亂,唐僖宗避黃巢起義。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被覆滅,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分別歷時18年、31年。前蜀、後蜀前期都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由於沒被捲入中原爭斗,四川一度成為全國最為繁榮的地區。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後蜀。
宋元至明清
宋、元時期在四川地區曾發生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比如王小波、李順起義。盡管如此,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四川地區仍較安定,使得社會經濟繼續發展,成為兩宋抵抗金、蒙的大後方。元初四川地區長達半個世紀的戰亂,使經濟遭到巨大破壞。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發兵將四川地區並入明朝版圖,轄區除現在的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人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1644年~1646年),以成都為西京。清初的30多年間,四川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進入穩定時期。嘉慶元年(1796年),四川爆發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歷時9年清廷才將起義鎮壓下來。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區在空前的戰亂下,人口銳減,經濟調敝。於是,朝廷在明初與清初兩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歷稱「湖廣填四川」。兩次移民運動使人口缺乏的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
近代
1840年,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但直至1895年,李鴻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增開四川的門戶重慶為通商口岸,才算真正步入近代。四川社會自然經濟逐步崩潰並且半殖民地化,民族資本主義在四川開始萌芽。
19世紀60年代,石達開入川,之後又爆發成都教案,以及義和團起義。在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軍政府;民國元年(1912),撤銷道一級建置,改為省直轄府、州、廳、縣。1913年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實行「軍民分治」,廢省改道,將四川地區分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東和邊東、邊西7道,後改盆地5道名為西川、建昌、永寧、嘉陵、東川。同時廢府、州、廳建置,將縣直隸於道。1914年,裁去邊東、邊西兩道,劃康定縣以西30個縣為川邊特別區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區),受四川省節制。
民國時期,川內軍閥混戰,從1912年至1933年止,大小戰爭不下480多次。四川大小軍閥各霸一方,各自為政。1935年,國民黨中央軍入川,為了「剿共」及嚴密監視地方的革命活動,仿效在鄂、豫、皖等省縮小政區的辦法,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原川邊特別區),另設成都市(1928)和重慶市(1929)。1939年實行新縣制,編組保甲,劃分鄉鎮。同年,又將原西康行政督察區和四川所屬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區合並,設立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同年,增設自貢市。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先後長征進入四川。紅四方面軍於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四川東北及與陝西接壤地區,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面積約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達700萬,是當時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也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再次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同時300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攜其子蔣經國,從成都飛往台灣,隨後四川和西康相繼更換政權。
現代
1949年12月,四川地區解放。1950年1月,中央將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劃為西南區,在重慶市設立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和西南軍區,分別由鄧小平同志任西南局書記、劉伯承同志任軍政委員會主席、賀龍同志任軍區司令員,統一領導西南區的工作。同時,將四川地區劃分為川西、川東、川北、川南4個行署和重慶市及西康省,均直屬大區領導。4個行署和西康省共轄21個專區、6個市、191個縣。
1952年9月1日,中央決定撤銷西南軍政委員會和4個行署區,恢復四川省的建制,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並將重慶由中央直轄市改為省轄市。同年10月,將「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區專員公署」。1954年2月,中共中央西南局撤銷。
1955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更名為「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同年5月,將各「區專員公署」更名為「專員公署」。10月,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各縣並入四川省,以西的昌都地區劃歸西藏自治區。
為了加強四川西部高原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建設,按照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精神,先後設立了西康藏族自治區(後改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川藏族自治州(後改為阿壩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縣、鹽源彝族自治縣、茂汶羌族自治縣等一批自治州、縣。為了加強三線建設,於1965年以攀枝花礦區為中心,設立了渡口市。
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管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共計43個區縣(市),總面積8.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002萬人。川渝分治後,四川省的地級行政區降為19個,縣及縣級市、區179個,數量仍為全國第一。所幅員面積為4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5.1%,居第5位;人口8356.5萬人,佔全國的6.8%,居河南、山東之後,列第3位。
⑥ 四川的歷史,以及歷史上的名人
名人:古代歷史名人:
諸葛亮
李白
蘇軾
杜甫
司馬相如
李冰
落下閎
文翁
楊慎
絨靖更郭堅木參
秦九韶
譙周
梁令瓚
李調元
李雄
黃峨
黃筌
花蕊夫人
魏了翁
唐慎微
揚雄
蠶叢
薛濤
張問陶
常璩
陳壽
陳子昂
......
近現代名人:
鄧小平
朱德
陳毅
郭沫若
巴金
黃繼光
格達活佛
喻培倫
張大千
范紹增
范長江
陳子庄
張秀熟
艾蕪
阿來
......
歷史: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長江上游,面積56萬多平方公里,川西為高原,其餘為四川盆地。氣候各地有明顯差異。川西高原的氣候垂直分布現象明顯,「十里不同天」,1月平均氣溫-9.3°C,7月11-17°C,年均降水量500-700毫米,四川盆地為亞熱帶濕潤氣候,1月平均氣溫3-8°C,7月25-29°C,年均降水量為1000毫米左右。主要有漢、彝、藏、苗、回等民族。
農業發達,素稱「天府之國」,水稻產量居全國首位,麥、棉、絲、油菜籽、茶、柑桔、桐油、白蠟(產量居全國首位)、豬棕等都在全國占重要地位。鋼鐵、機械、電器、井鹽、化工等到工業較發達。
四川當地特色
--巴蜀文化--
在四川各地的市井街旁,鄉村道邊,都會看到一間間獨具四川風格的茶館。人們坐在竹椅木桌前,手端茶館特有的蓋碗茶具,品著清幽的香茗。
遊客所看到聽到和感受到的這一切,正是巴蜀文化的具體表現。巴蜀文化與中國其他地域文化一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地域特徵。1986年四川廣漢發掘出三星堆遺址證明,早在4000多年前,巴蜀文化就已逐步形成且具有相當程度的繁榮。
遠在2000多年前,「蠶叢之國」的四川即開辟了西南絲綢之路,以成都為起點,經雲南,過緬甸,入印度,遠達中亞及歐洲。通過這條路輸出了盛產於四川的絲綢、布匹、瓷器和茶葉;輸入了寶石、玉石、珍珠、海貝和玻璃。開拓了四川與其他地區的文化交流。當時的蜀錦就以圖案豐富,織紋精巧,色彩艷麗而被視為中國文化的象徵。
巴蜀文化的發展,使四川文人薈萃,英才輩出,中國已故川籍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在他的名篇《蜀道奇》中寫道:「文翁治蜀文教敷,爰產楊雄與相如。詩人從此蜀中多,唐有李白宋有蘇」。除詩中所提到的教育家文翁、詞賦家楊雄、司馬相如、詩人李白、文學家蘇軾以外,中國古代大詩人杜甫、陸游、黃庭堅等都在四川長期生活過。杜甫詩作的三分之一創作於四川。
文學創作的繁榮,帶動了四川古代印刷業的發展。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代四川成都的印刷業就與京城長安齊名,成為全國最繁榮、最重要的印刷中心。到宋代,四川的雕版印書業就進入了黃金時期,有「宋時蜀刻甲天下」的記載。
最佳旅遊時間
川西高原的氣候垂直分布現象明顯,「十里不同天」,1月平均氣溫-9.3°C,7月11-17°C,年均降水量500-700毫米,四川盆地為亞熱帶濕潤氣候,1月平均氣溫3-8°C,7月25-29°C,年均降水量為1000毫米左右。
四川省娛樂
川菜是中國四大菜系(川、粵、京、蘇)之一,以其麻辣味聞名於海外,以「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鮮明個性著稱於世。四川歷來享有「烹飪天國」之譽。
川菜常有的家常味型有魚香味型、怪味型、麻辣味型等20多種,花色品種4000種以上。著名菜餚有八味冷碟、九色攢盒、樟茶鴨子、蔥燒乳鴿、魚香鳳爪、鍋巴肉片、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小煎雞、家常海參、酸辣蹄筋、抄手肉片、回鍋肉、螞蟻上樹、玉筍鴨舌、水煮牛肉、東坡肘子、粉蒸牛肉、酸菜魚等。
四川名小吃有2000多種,著名的有龍抄手、賴湯圓、夫妻肺片、鍾水餃、擔擔面、珍珠元子、韓包子、龍眼包子、陳麻婆豆腐、蛋烘糕、樟茶鴨、王胖鴨、重慶王鴨子、治德號小籠蒸牛肉、自貢火邊子牛肉、成都張老五涼粉、川北涼粉、宋嫂面、二姐兔丁、牛肉焦餅、老四川燈影牛肉乾等。
四川還盛行火鍋美食。四川火鍋吃法上講究涮、煮、蘸3種,別有風味,深受當地人民和國內外遊客的喜愛。一般來說火鍋的價格都相當經濟實惠,普通酒樓多為自助式,28元/人—35元/人不等。而小酒館更為便宜,三個人,花上20元左右即可飽口福。
--特色菜--
棒棒雞 碧綠蝦仁 蟲草鴨 春蠶吐絲 粉蒸排骨 宮保雞丁 鍋巴肉片 紅油耳片 回鍋肉 火爆腰花 建昌板鴨 劍門豆腐 辣子肉丁 鹵鴨 麻婆豆腐 氂牛肉 青稞酒 水煮牛肉 酥油茶 素席 糖醋雞圓 糖醋排骨 陀陀肉 蝦須牛肉 香辣炒蟹 煙熏排骨 珍珠酥皮雞
--特色小吃--
八寶黑米粥 玻璃燒麥 夫妻肺片 火鍋牛肉粉 火腿雞絲卷 雞絲涼面 雞汁鍋貼 蓮茸層層酥 玫瑰涼糍粑 奶製品 女皇蒸涼面 青菠面 清湯抄手 肉包穀耙 三合泥 沙黃蛋角酥 雙味珍珠元子 酥皮雞餃 酸辣豆花 燙面油糕 甜水麵 五彩波絲花藍 煙薰鴨子
糌粑
四川省購物
四川旅遊商品資源極其豐富,品類繁多,涉及到食品、紡織、工藝、美術、醫療保健、電子、機械等行業,共有20多個大類,5000多個花色品種,蜀南竹海的竹根、竹雕,攀西的彝族工藝品等聞名海內外。主要巴蜀特產如下:
酒:五糧液、瀘州老窯、劍南春、全興大麴、郎酒、沱牌大麴。
茶:蒙頂石花、峨眉毛峰、青城雀舌、早白尖功夫、三花牌茉莉花茶。
食品:涪陵榨菜、宜賓芽菜、天府花生、夾江豆腐乳、郫縣豆瓣、敘府糟蛋、廣漢纏絲、江安血橙、梁平柚。
工藝美術:蜀錦、蜀綉、瓷器、竹編、江安竹簧。
--特產--
蒼溪雪梨 瓷胎竹編 廣元白花石刻 廣元杜仲 核桃餅 九寨礦泉 康定土特產 麻柳刺綉 茂汶蘋果 郫縣豆瓣 漆器 羌族刺綉 青城絲毯 青川竹蓀 全興大麴 蜀錦 蜀綉 彝族漆器 銀絲工藝品
四川省交通
四川昔日交通閉塞,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如今的四川歷經時代變遷,已形成了集現代航空、航運、鐵路、公路運輸為一體的立體運輸體系,成為了西南重要的交通樞紐。
航空
總部設在成都的西南航空公司已擁有航線102條,其中國內航線96條,國際和地區包機航線6條,以西南為中心輻射全國,連接曼谷、香港。成都-北京航線(全長1700公里),是國內主要干線之一。此外,成都-上海(全長782公里),成都-廣州(全長1493公里)等均是重要的民航線路。宜賓、西昌、達州、瀘州等機場也有多條國內航線,它們是四川同外省進行政治、經濟、技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鐵路
現已建成寶成、成渝、成昆、內昆、達成5條鐵路干線和三萬、小梨、資威、成汶、德天、廣岳、攀枝花、廣旺、宜珙9條支線。
寶成線北起陝西寶雞,過略陽、陽平關進入四川,再經廣元到達成都,全長669公里,四川境內374公里,它是四川與全國溝通的第一條鐵路,又是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成渝線連接成都-重慶,一直通往貴州和華南地區,全程505公里;成昆線南接南昆線,是成都經昆明至廣西北海的主要鐵路線;內昆線是由內江至昆明的鐵路干線;達成線是連接川北的鐵路干線。
公路
全省公路以成都為中心,干、支線公路呈輻射狀分布,同時,又輔以東西、南北線路的相互交織。主要的公路干線有:川藏線,以成都為起點,一條經康定、巴塘、八宿林芝至拉薩,一條經康定、甘孜、昌都、那曲至拉薩;川青線,一條通往青海久治,一條通往青海玉樹;川陝線,一條通往陝西漢中,一條通往陝西安康;川隴線,一條通往甘肅臨夏,一條通往甘肅文縣;川渝線,以成渝高速和原川鄂路為主;川雲線,東路經隆昌、瀘州、貴州入雲南,中路經內江、自貢、宜賓入雲南,西路經西昌、攀枝花入雲南;川滇線,由川藏線上的甘孜、理塘經鄉城入雲南中甸。
成都汽車中心客運站是四川最大的公路客運樞紐站。成都—都江堰、成都—綿陽、成都—樂山—峨眉山、成都—雅安以及內江—自貢—宜賓,都有高速公路把省內各主要景點連成一體。
水運
四川是全國水運發達的省份之一,長江橫貫全省,是水路運輸的干線,並與岷江、金沙江等支線溝通,在境內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水路運輸網路,全省有19個市、120多個縣和1400多個鄉可通航運,主要工業區和重要城鎮都有水運聯系。
四川省歷史
四川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萬年以前。大約1萬年以前,四川進入新石器時代,迄今發現遺址200處以上,其中最重要的是廣漢三星堆遺址。大約4000年前,在廣漢三星故地出現了早期城市,一個古文明中心於那時在四川誕生,便是早期的蜀王國。
四川地區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也有3000多年。據中國上古時代流傳下來的各種文獻記載,約在公元前30世紀,華夏始祖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為妻,蜀山氏女生子高陽,便是名揚中華、跡遍海內的帝顓頊。古文獻還記載夏禹在川西高原岷山地區和川東重慶治水。也有文獻說大禹生於西川石紐,地在今北川縣。
在殷周時期,四川地區建立了兩個國家:一個是在今川西地區,由古蜀族為中心建立的蜀國;另一個是在今川東地區(包括今重慶市),由古代巴族為中心建立的巴國。所以,四川地區古稱"巴蜀"。秦惠文王後元9年(公元前316年),巴、蜀兩國被秦國滅亡後,秦在巴蜀故地設立巴郡和蜀郡。此後四川地區就成為中國各朝代所管轄地區。至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將川陝路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簡稱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距今恰好1000年。
元朝至元23年(1286)設"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是為"四川"建省之始。同時對州縣大加減並,基本形成了現在縣的分布格局。明代,四川是全國13行省之一,轄區除現在的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清初,分全國為18行省,並對川、滇、黔3省省界進行較大調整,基本確定了現在四川的南部省界。
民國時期,川內軍閥混戰。1935年,國民黨中央軍入川,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原川邊特別區),另設成都市(1928)和重慶市(192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四川的行政區劃分為西南軍政委員會所轄的重慶市和川東、川南、川西、川北4個行政區及西康省的部分地區。1952年7月,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政區合並,建立四川省。1954年6月,重慶市改為四川省省轄市。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銷,其大部分地區劃歸四川省。同年起到1974年,四川與貴州、湖北、陝西、雲南等省邊界轄區略有調整。1997年3月,重慶及萬縣、涪陵、黔江地市劃歸中央直轄。1998年,四川轄區內有12個市,6個地區,3個民族自治州,180個縣(市、區)。目前,四川省轄18個市,3個民族自治州。
⑦ 求四川在歷史上重要地位
如今的武侯祠,已是城市的中心區域,裡面的歷代楹聯中,要數趙蕃的最為知名:「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聯中用典,皆為武侯故事,也反映出四川地處邊陲,有別於中原的民情。
民間俗話中,對此也有反映,最著名的莫過於「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了,證諸歷史,非為無因。辛亥革命的先聲,即為四川保路運動,此先天下而亂;兩漢之間、五代十國、明末清初等歷代王朝統一過程中,四川也均是押後平定的地區,此後天下而治。那麼,為什麼四川如此特殊?
最直觀的解釋,這是四川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徵所致。四川和重慶所在的巴蜀盆地地勢獨特,分為邊緣山地和盆地底部兩大部分,從軍事上看,山地險峻,隔阻難通,自古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從經濟上來看,盆地面積高達十六萬平方千米,其中宜於農耕的川西平原即有兩萬多平方公里,向來被稱為「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因此,蜀地具備了易守難攻和糧草充足的軍事和經濟優勢。
當統一王朝瓦解之時,蜀地足以獨立於天下逐鹿的中原之地,獨樹一幟,雖無力進取,亦足以自保;而天下將定之時,蜀地又因僻處西南,無關大局,往往最後才被納入版圖之地。
⑧ 四川的歷史故事
(一)
在長達八年的抗戰中,四川共有350萬人出川抗戰,佔全國同期實征1405萬餘人的五分之—還強,他們大部分都是隸屬於川軍,所有的武器裝備都算是國軍中最差的之一,但是他們都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前線。
川軍將領楊森說「我們過去打內戰,對不起國家民族,是極其恥辱的。今天的抗日戰爭是保土衛國,流血犧牲,這是我們軍人應盡的天職,我們川軍決不能辜負父老鄉親的期望,要灑盡熱血,為國爭光」。
軍閥劉湘抱病出戰,病死客鄉,卻在臨終不忘勉勵同袍「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時任川軍122師師長王銘章說「 此次出川抗日,不成功便成仁」,在台兒庄戰役中王銘章壯烈殉國。
川軍145師師長饒國華「我此去,為國而戰,義無反顧,我萬死不辭」,在彈盡糧絕被日寇包圍的情況下自戕殉國、慷慨成仁。以上僅是列舉的一部分在抗戰中的川軍將領,更多的是默默無聞在前線奮戰的士兵,可以這樣說在日寇曾侵佔的每一塊中國土地上都留有川軍將士的鮮血。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將領在抗日戰爭之前基本上都經歷過軍閥混戰,但是與民國政府卻未曾發生過戰爭而是和平易幟,在對紅軍的多次圍剿也基本以失敗告終,所以也有人戲稱川軍是「內戰外行,外戰內行」。
(二)
在宋朝末年,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但是在釣魚城卻折戟成沙,蒙哥也在此戰死,當然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慘痛的,四川在被佔領之後被蒙古鐵騎屠殺,人口由原來的1920萬銳減到82.5萬,這也是後來為什麼會有湖廣填四川的說法。
「秦並巴蜀,得地廣國,取財繕兵,終席捲八荒,一匡天下。 唐時玄、德、僖三宗避亂入蜀後再圖恢復中原。日軍侵華,國民西遷,蔣曰:誠失關內十五省,西南不失,抗戰可勝。
川民供賦,納糧八千萬石,淚送川兵三百萬奔赴沙場血戰! 觀青史,川人從未負國」
(三)
70年前,沙坪壩磁器口古鎮水碼頭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賣肉剩下的雜碎,以低價處理。王的媳婦張氏覺得可惜,於是當街起賣雜碎湯的小攤,用豬頭肉、豬骨加豌豆熬成湯,加入豬肺葉、肥腸,放入老薑、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味道特別好。
在一個偶然機會,張氏在雜碎湯里直接放入鮮生豬血旺,發現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鮮。這道菜是將生血旺現燙現吃,遂取名毛血旺。
(四)
很不幸,當歷史的車輪進入17世紀中葉的時候,她被一個亂世梟雄盯上了,這個人就是張獻忠。
張獻忠入四川,是習慣於在沉默中自在自為,獨善其身的四川人的巨大災難。震驚世界的張獻中屠川事件,幾乎從根本上徹底摧毀了四川的文化與生產力。
尤其是對四萬貢生——中國文明與文化傳承者的屠殺,給後人留下了可以從多種角度理解的空白——從此再無四川人。
公元1646年深秋,已被多年戰亂摧毀的四川以及成都經濟,已經無力承擔張獻忠大順政權及近60萬軍隊的生存,再加上周邊明朝軍隊正從多處逼近,張獻忠決定放棄四川,打回陝西老家。張獻忠臨走之前,趁夜一把大火徹底燒毀成都,然後朝廣漢退去。
此刻,在張獻忠進攻成都時被俘,後逃脫到四川犍為起兵,成為明朝抗擊張獻忠主力將領的楊展,正在四川彭山江口的一條戰船上調兵譴將,突見成都方向濃煙沖天,大火映紅了天空,如同白晝。幾個時辰後,他得到了張獻忠撤退的消息,懾於張獻忠強大的兵力,三天後,楊展方進入成都。
此時的成都煙霧彌漫,仍有餘火在燃燒,空氣中彌漫著嗆人的焦糊味。曾經千年繁華,讓無數文人魂牽夢繞的大都會,連同城內數十萬居民,從楊展眼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記憶中繁華的街道已被殘垣斷壁淹沒,金碧輝煌,巍峨壯觀僅次於北京紫禁城的蜀王宮建築群早已灰飛煙滅。成都,被張獻忠從地球上徹底抹掉了。
(五)張獻忠與「柳蔭街」
言談間多次提到張獻忠,於是黃尚軍講了一個關於張獻忠和「柳蔭街」的故事。
話說成都錦江賓館旁,有一條年代很久遠的街道,叫做「柳蔭街」,直到20世紀90年代,還保存得相當完好。人們都知道這條街很古老,但關於張獻忠與林蔭街得名的傳說,卻少有人知道了。
相傳,張獻忠入川,行到柳蔭街這個地方時,發現一個婦女正在逃命,她帶了一大一小倆小孩,年齡稍大的被婦女背在背上,小的被婦女牽著走。小的那個孩子確實太弱,跟不上大人的腳步,被拖著不停哭鬧,婦女絲毫沒有理睬小孩的哭鬧,反而還不停地打罵。
張獻忠的手下看到這場景十分憤怒,心想,都說這蜀人心狠手辣,果然連對自己的孩子都如此,應當誅殺。於是押著老小三人來到張獻忠面前。
張獻忠問:你如此狠心對待牽著的小孩子,他肯定不是你的親骨肉吧,背上背的應該才是你的親兒子。婦女回答:大老爺啊你錯了,這小兒子是我親身的骨肉,背上背的是我大哥的骨肉。
大哥、大嫂都因戰亂而死,這是他們唯一的後代了,我孩子死了,我還能再生,可大哥的孩子死了,就斷了香火了啊。
張獻忠聽後大為感動,心想古人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來四川人中還是有好人存在的。
於是,他便下馬走到婦女身邊說,明天我要屠城了,你是個好人,不用逃難,直接回家,你在門口插一支柳枝作為記號,我的人來了就不搜不殺。
婦女聽後馬上回家,通知周圍沒有逃走的街坊鄰居,都在自家門前插上一支柳枝。這樣一來,這條街的所有人都逃過一劫。而後,這條街興起了插柳枝的風俗,也從此更名為「柳蔭街」。
⑨ 四川社會歷史簡況
http://ke..com/view/7627.htm
這個是四川省的網路,包含你所希望知道的內容!專希望對你屬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