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塘橋的歷史文化

塘橋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4 09:34:41

『壹』 張家港有哪些文化遺產

張家港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序號項目名稱類 別申報理由申報及保護、傳承主要責任單位1沙洲花邊工藝民間手工技藝流傳於張家港市(原沙洲縣)楊舍鎮及周邊集鎮的一種民間手工技藝。它採用針織工藝,將花線勾結成各種圖案,花式豐富,技法精細。作為家居裝飾品,曾遠銷海外。楊舍鎮人民政府2墉橋唱春曲藝歷史悠久,舊時以塘橋地區最為興盛。一般在春節及立春前後,民間藝人或一人或二人持春鑼、敲板等打擊樂器,走鄉串村登門演唱,以示賀春、祝福、祈願,藝人往往代代相傳,能者常會現編新詞即興演唱。塘橋鎮人民政府3鹿苑雞生產商貿習俗產於鹿苑,相傳已有兩百年飼養歷史的特色雞種,是我國肉蛋兼用型良種雞之一。體壯肉嫩、嘴黃、腳黃、皮毛黃,又稱「三黃雞」。在選種、飼養及烹制方面,均有獨特的藝術和方法。是名特食品「叫化雞」的主選原料塘橋鎮人民政府4香山廟會民間信仰是張家港市境內二十多種廟會中有代表性的一種。源自唐宋,每年農歷三月十五,依託香山寺廟舉辦盛大的香會,前後三天,除舉行有關佛道的宗教儀式外,還間以民間歌舞、曲藝、武術、雜技等巡街展演。金港鎮人民政府5沙洲優黃製作工藝民間手工技藝沙洲優黃是始創於清光緒年間的一種優質黃酒,主要產地在後塍鎮。其釀制工藝獨特、講究。成品色澤橙紅,清亮透明,醇香爽口,營養豐富,有一定的葯用價值,還具有較長的後熟和貯藏期。金港鎮人民政府江蘇張家港釀酒有限公司6雷溝大布織染工藝民間手工技藝雷溝大布是界於後塍與南沙兩地之間的雷溝沙生產的土布,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布料厚實堅牢,經久耐用,經土法印染成青藍、鐵灰、墨黑等多種顏色的的花紋圖案,製成被面、包袱、頭巾等用品,深受各地群眾喜愛。金港鎮人民政府7沙洲哨口板鷂民間手工技藝流行於樂余、錦豐、南豐一帶。用料及製作工藝獨特,大的板鷂(木板製成的風箏)重達10多公斤,可裝配上千隻哨口,放飛時隨風鳴叫,聲音洪亮悅耳,數里不絕。樂余鎮人民政府8河陽地區春節習俗歲時節令歷史久遠,自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至正月半(鬧元宵),延續月余,期間有送灶、齋灶、祭祖、吃團圓飯、貼門神春聯、吃元寶茶、接財神、豁田財、看參星等30多種民俗活動,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與民族特色。鳳凰鎮人民政府9高庄豆腐乾製作技藝民間手工技藝鳳凰鎮高庄豆腐乾始創於清咸豐年間,採用獨創的11道製作工藝,質地細實,鹹淡適中,鮮香可口。因其價廉物美,清末民初時已暢銷常熟、江陰、無錫等地。鳳凰鎮人民政府10河陽地區生育、婚嫁、喪葬習俗人生禮俗因獨特的地理與人文環境,河陽山地區至今仍保留著或部分保留著農耕社會形成、傳承的生育、婚嫁及喪葬習俗。這一系列的人生禮俗,對於民族學、社會學的研究均具一定的價值。鳳凰鎮人民政府11河陽廟會民間信仰農歷三月二十二,河陽山廟會,以永慶寺為中心,方圓十里范圍內的諸多寺廟內的神像由信徒扛抬出行(「出會」),然後聚集永慶寺。各種祭祀活動延續三天。舊時河陽廟會常輔以對山歌及農耕物資交流會。鳳凰鎮人民政府12雙杏寺的傳說民間文學大新鎮雙杏寺,因寺中有兩棵樹齡三百多年的古銀杏樹而得名,有關雙杏寺佛道故事和當地人物的傳說陸續收集到五十餘則。是我市民間文學園地中的佳花。大新鎮人民政府13張家港老沙話民族語言老沙,從地域上說指中興、大新、德積、晨陽、合興等地。在張家港市境內四大種類方言(虞西話、澄東話、老沙話、新沙話)中,老沙話最具本土特色,在語言學、民俗學、社會學諸領域均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張家港市文化館14蘇州評彈曲藝是運用蘇州方言為主的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兩曲種的合稱。我市的蘇州評彈藝術,是已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蘇州評彈」的一個組成部分。張家港市藝術團15錫劇戲曲錫劇(又稱「灘簧」),是我市保留的唯一專業劇團的地方戲曲,傳統劇目豐富,曲調具有地方特色,深受城鄉人民群眾喜愛。張家港市藝術團16河陽山歌民間文學河陽山歌是我市河陽山地區民眾千百年來所創造、傳承的歌謠的總稱,保存至今的一千多首河陽山歌,是我國民間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河陽山歌作為吳歌的一個組成部分,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鳳凰鎮人民政府張家港市文化館17河陽寶捲曲藝寶卷是由唐代寺院中的「俗講」發展而成的一種說唱藝術形式(又稱「宣卷」)。長期流傳於我市河陽地區的寶卷統稱「河陽寶卷」。目前流傳於我市的寶卷仍有500餘卷,100餘種。河陽寶卷對於研究風俗民情、曲藝流變以及宗教禮儀均具重要的價值。「宣卷」已列入蘇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鳳凰鎮人民政府張家港市文化館18施耐庵在張家港的傳說民間文學施耐庵的傳說,主要流傳於鳳凰鎮、河陽山地區,歷年來陸續收集到近40則。這一民間傳說,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即引起省內外民文專家的高度重視,它對於《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生平事跡的考索,以及《水滸傳》這一經典著作成書背景的研究均有寶貴價值。張家港市文化館同時,從中選出「沙洲哨口板式類風箏」等八個項目申報蘇州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8年10月我們再一次對普查中取得的項目進行論證評審、篩選出12個項目和7個傳承人(單位)進行了公示,作為我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08年4月30日,市政府以〔2009〕52號文,給予正式公布(見表)。張家港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序號項目名稱類 別列 入 理 由申報及保護、傳承主要責任單位1塘橋地區民間傳說民間文學塘橋地區的民間傳說故事內容豐富,含人物傳說、地名傳說、風物傳說等。故事生動,語言朴實,具有較高的認知價值和文學價值,是塘橋地區歷史文化園地中的一枝奇葩。塘橋鎮人民政府2塘橋木雕技藝民間美術 以浮雕技藝為主,兼有鏤雕和立體通雕的塘橋木雕工藝,已有上百年的傳承歷史。工藝精湛,人物、動植物栩栩如生,深受群眾喜愛,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塘橋鎮人民政府3金村廟會民間信仰農歷四月初八金村廟會,又稱永昌寺廟會,始於宋代,歷史悠久。明中葉之後又融入紀念當地抗倭英雄金七的內容,在祭祀、祝禱以及民間歌舞曲藝巡演中滲透了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塘橋鎮人民政府4後塍竹編技藝民間手工技藝 根植於「家家栽竹、戶戶筍香」的環境,竹篾手工藝工匠以竹為材、編織製作出多種多樣的生活用品、漁獵器具、文房用具等,整個生產流程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其中某些技術含量高的獨特技術有失傳的趨勢。金港鎮人民政府5香山正一道教音樂民間音樂香山地區「正一派」道教,近百年來有清晰的傳承譜系。其音樂曲譜嚴謹規整,樂器豐富多樣,既含古老崑曲之魂,又集民間音樂之神。反映出國民諸多深層次文化心理與審美取向,是境內有影響的民間音樂代表作。金港鎮人民政府6沙洲對稱剪紙民間美術工具簡單,構思精妙,剪出的花卉、動物、人物以及喜慶字樣,極具觀賞性、裝飾性,富有江南特色,水鄉韻味。 金港鎮人民政府楊舍鎮人民政府7香山山歌民間文學 香山山歌不同於「河陽山歌」,其內容與曲調有自身的特色,別具韻味。為研究一個地方的人文歷史、民風民俗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金港鎮人民政府8河陽「謝洪」習俗民間信仰 謝洪,意為敬謝天地洪恩。河陽地區的「謝洪」儀式活動,反映了人民群眾世代相承的「感恩」心理以及祈求吉祥平安的美好願望,其中保留了原始舞蹈、儺戲的痕跡,對於民俗文化的研究具有相當的價值。鳳凰鎮人民政府9三興元宵鑼鼓民間音樂 是「沙上」地區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演奏所使用之打擊樂器比較簡單,組合靈活,曲譜(鑼鼓經)比較豐富,在傳統節日與喜慶活動中有助於渲染氣氛,凝聚人心,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錦豐鎮人民政府10沙上山歌民間文學 是伴隨「沙洲」成陸以及圍墾、農作而產生、興起的民間歌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語言特色,反映了「沙上」勞動民眾生活、生產、商貿、風俗、人際交往的方方面面。大新鎮、錦豐鎮人民政府、現代農業示範園區11蘆葦編織技藝民間手工技藝利用長江灘塗生生不息的蘆葦作材料,編製成簾子、席子、畚箕、蘆花靴等生活用品用具,價廉而實用。部分編織技藝正趨向衰微。南豐鎮人民政府12常陰沙號子民間音樂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常陰沙地區勞動民眾集體勞動的心聲,其音調高亢粗獷,具有原生態民間音樂的獨特魅力。現代農業示範園區,錦豐鎮、大新鎮人民政府張家港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單位)序號代表性傳承人(單位)列 入 理 由項目名稱(類別)1張家港釀酒有限公司公司恪守百年傳承的生產操作工藝,從原料的選擇到成品要經幾十道嚴格的工序,且講究季節性,涌現出一些全面掌握這一套技藝的高手,使這一頗具地方特色的黃酒成為暢銷國內外的名酒。後塍黃酒(沙洲優黃)製作工藝(民間手工技藝)2陸永良16歲從事唱春至今,50多年來從未間斷,能即興適景填詞賦唱,並輔以表情神態,所唱曲調多,音質好,先後收徒4人,使這種瀕於失傳的民間曲藝得以延續。塘橋唱春(曲藝)3沈彩林掌握祖傳風箏扎制技藝,從劈篾到扎制雕刻哨口的全套手工技藝,擅長九串菱哨口板鷂的扎制,已列為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沙洲哨口板式類風箏(民間手工技藝)4謝建忠全面掌握祖創所傳的十一道製作工藝,製成的高庄豆腐乾鹹淡適中,鮮香可口,且價廉物美,成為該地區的名優產品。高庄豆腐乾製作工藝(民間手工技藝)5張國良 師承父親張玉書、太先生黃兆麟。15歲登台,專演評話《三國》,通過60多年的潛心鑽研演練,可連續演出整一年,形成獨特的表演風格,藝術上進入爐火純青境界,被贊譽為「三國王」。已列為蘇州市、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蘇州評彈(曲藝)6虞關保17歲拜師學唱河陽寶卷,擅唱十多種寶卷,配以十多種唱調,講唱功夫深厚流暢,且會拉二胡及多種打擊樂器。收藏手抄本、藏本124卷。已列為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河陽寶卷(曲藝)7尹麗芬 自幼學唱山歌,演唱旋律優美、流暢、聲情並茂,擅長演唱長山歌和四句頭山歌。已列為蘇州市、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河陽山歌(民間文學)在這二年多的普查過程中,我們還做了國家級、江蘇省級、蘇州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工作。到目前,申報成功的列表如下:級別代表作名錄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蘇州評彈張國良省級1.河陽山歌尹麗芬2.蘇州評彈張國良蘇州市級1.蘇州評彈張國良2.河陽山歌尹麗芬3.沙洲哨口板式類風箏技藝沈彩林4.河陽寶卷虞關保5.金村廟會6.後塍竹編7.後塍黃酒(沙洲優黃)

『貳』 浦東的過去與歷史

南北朝時梁大同元年(535年),隸屬於崑山縣信義郡。唐天寶十年(751年),立華亭縣後,為華亭和崑山縣東境的海濱之地。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析崑山東境立嘉定縣後,分屬華亭、嘉定2縣。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華亭縣東北部分立上海縣,分屬上海、嘉定2縣。

清雍正三年(1725年),上海縣析東南部立南匯縣,嘉定縣析東境地區立寶山縣,此時分屬上海、南匯和寶山3縣轄地。嘉慶十五年(1810年),由上海、南匯兩縣析設川沙撫民廳。

辛亥革命(1911年)時,改川沙廳為川沙縣,直隸江蘇省。民國十六年(1927年),成立上海特別市後,南起楊思北至高橋的沿黃浦江地區劃歸上海特別市。

1950年,南匯縣北部地區(29個鄉)劃入川沙縣,此時為上海三區(楊思、洋涇、高橋)2縣(川沙、上海)所管。1952年,從楊思、洋涇區劃出沿江一帶設東昌區。

1956年,楊思、洋涇、高橋3區合並成東郊區。1958年,東郊、東昌2區合並成立浦東縣;同年,上海、川沙2縣由江蘇省劃歸上海市,這時即為上海市的浦東、川沙、上海3縣之地。

1958年8月,浦東縣下設耀華、艾鎮、嚴橋、孔橋、涇南、二塘、海濱、凌橋、金橋、陸行、張橋、東溝、高東、高南15個鄉和高廟、塘橋、周家渡3個街道。浦東首次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得到確認。

南匯、浦東沿江區域行政變遷圖1961年,浦東縣撤銷建制,其農村地區劃歸川沙縣,並將沿黃浦江邊的高廟地區劃歸楊浦區。

1984年,再將沿黃浦江的塘橋、陸家嘴、洋涇一帶劃歸黃浦區,把周家渡至楊思等沿江地區劃歸南市區。此時,除沿江地區由上海市的南市、黃浦、楊浦3區管轄外。

其他地區仍隸屬川沙縣、上海縣(1992年上海縣與閔行區合並成立閔行區)。1990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策開發浦東。1992年10月11日,國務院批復設立上海市浦東新區。

撤銷川沙縣,浦東新區的行政區域包括原川沙縣,上海縣的三林鄉,黃浦區、南市區、楊浦區的浦東部分。1993年1月,浦東新區正式成立(黨工委和管委會)。

3月,楊浦區歇浦路街道、南市區浦東地區的周家渡、塘橋、南碼頭、上鋼新村4個街道及楊思鎮、原上海縣的三林鄉及黃浦區的浦東部分正式劃歸浦東新區。

2009年5月,國務院同意撤銷上海市南匯區,將其行政區域並入上海市浦東新區。政府駐花木街道世紀大道2001號。2018年5月,浦東新區大力支持農業領域創業創新。

以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基地和孫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的依託,營造農業農村創業創新深厚氛圍,農業領域現有3個科技部「星創天地」,1個市級眾創空間。扶持5家農業企業在新三板上市。

(2)塘橋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28年來,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的浦東,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

2005年6月21日,國務院批准浦東進行全國首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成立,按照國務院批準的總體方案。

著力推進投資、貿易、金融、事中事後等領域的制度創新。自貿試驗區建設5年來,累計總結了10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分領域、分層次在全國進行了復制推廣。

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新目標開啟新征程。浦東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全力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等各項工作,努力把浦東建設成為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品牌的核心承載區,勇當新時代全國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標桿。

東方明珠電視塔、上海科技館、東方藝術中心、浦東圖書館等標志性文化設施先後投入使用,豐富了浦東市民的文化生活。

成功復評全國文明城區,上圖東館、上博東館、世博文化公園等一批重大文化設施開工。設立新區宣傳文化發展基金和文化創意(影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舉辦公共文化服務產品采購大會等重要活動。2017年浦東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達1056.03億元,增長19.9%。

『叄』 上海七寶歷史

古鎮七寶
七寶位於上海閔行區中部,是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據史料記載,古鎮七寶約形成於後漢時期,到宋初才略顯規模,它的鼎盛是在明清兩代。歷史上七寶鎮是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和重要的農村集鎮。鎮中橫亘著自西向東的蒲匯塘,為太湖水系之一,鎮東有南北向的橫瀝港,北接吳淞江,南接黃浦江。蒲匯塘和橫瀝港相交於鎮中心,境內另有支河十餘條,當年溝通市街的石橋就有27座之多。七寶的鎮市,集中於蒲匯塘南北兩條大街。當時的七寶鎮上,遍布酒館、茶樓、布店、糧行,人氣很旺盛,一直維持著繁榮昌盛的局面。

七寶古鎮
「七寶」鎮名的來歷與陸寶庵有關。據《松江府志》、《青浦縣志》記載:「七寶故庵也,初在陸寶山。吳越王賜以金字藏經曰『此亦一寶也』,因改名七寶。後徙於鎮,遂以名。」陸寶庵原名福壽庵,為三國時東吳大將陸遜後裔陸機、陸雲的家祠,原在靠近吳淞江的機山腳下,以後因水患而三移祠址,最後移至七寶時,大約是宋初之事。古時那位「一劍霜寒十六州」的吳越王錢鏐或許不明此寺的來龍去脈,在游謁時想當然地把「陸寶庵」說為「六寶庵」,於是才有了「此亦一寶也」的說法,寺名改為「七寶」,陸寶庵因而成了七寶庵,七寶庵自然就成七寶鎮了。

老街內設「鍾樓」、「蓮花亭」、「牌樓」、「塘橋」等旅遊景點,並可看到七「寶」之一氽來鍾。老街分為南北兩大街,南大街以特色小吃為主,北大街以旅遊工藝品、古玩、字畫為主。老街已成為了集休閑、旅遊、購物為一體的繁華街市。

七寶古鎮
古鎮還有一大特色——木偶戲。在老街的大牌坊地下藝人設攤表演,等有一定數量的觀眾了,中年的男藝人就會敲著銅鑼吆喝,男藝人穿上表演的專門道具,以手做腳,一人分飾兩角,木偶戲「二人摔交」便精彩上演。

銀七星室內滑雪場
周邊景點

銀七星室內滑雪場:號稱全國最大的室內滑雪場,地址在七寶鎮七莘路1835號,靠近顧戴路。從老街過去叫taxi,也就是個起步價。

熱帶風暴:等至炎夏,附近的熱帶風暴水上樂園又會摩肩接踵。水上樂園位於新鎮路顧戴路口,是目前亞洲最大的露天水上樂園之一。園中營造了湖泊、河流、沙灘,擁有30多種驚險、刺激的水上游樂項目。

七寶琉璃工房
七寶琉璃工房:工房裡現擁有完整的琉璃製作流程設備和技術,已成為全世界最好的琉璃脫臘鑄造室,位於七寶鎮華中路488號。這里還建有藝術研究和成品展示的設施,自然也成了中外雕塑家們神往的藝術創造新天地。

七寶古鎮
古鎮交通

公交739、803、513、87、91、92、748、735、莘紀線、莘北專線,軌道交通9號線等均可到達,或是乘坐旅遊一號線、旅遊十號線皆可到達。

七寶方糕
古鎮特產

七寶方糕

宋朝著名文人范仲淹小時候家境貧寒,一日三餐全是粥。每到冬夜讀書,他就把粥盛在盤子里凍結,然後割成一塊一塊的,肚子餓了就吃上一塊。他的同窗好友石海卿知道此事後,便叫人用糯米粉仿照范仲淹的製作方法,做成了糯米糕,天天送去,一直到范仲淹中舉,他們給方糕取名叫「白軟糕」。現在的七寶方糕就是由此流傳下來的,有祝願高升的寓意。 有詩說得好:「人心有多高, 諧聲制食品。 義取年勝年, 籍以祈歲。」

七寶古鎮老街
七寶羊肉

羊肉營養豐富,每百克含有水65克,蛋白質18.2克,脂肪13.3克,熱量194千卡,碳水化合物1.5克,灰分0.8克,鈣10毫克,磷178毫克,鈉65.2克,鉀292毫克,鐵33毫克,核黃素0.15毫克,尼克酸3.2毫克。 羊肉能腹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力,治虛勞寒冷,滋養御風寒,生肋,健力,利胎產,愈疝止疼。

其他特產:海棠糕、白切羊肉、熏癩蛤蟆、農家菜鹵蛋、農家拆蹄、糟魚、團子、粽子、七寶老酒等。

『肆』 張家港的歷史

張家港市所在區域的北部原是長江的一部分,成陸較晚;南部地區的發展則與附近地區類似,最早發現的人類活動在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以前,8000年前,張家港南部地區就有人類活動。

自商末起屬吳國;秦代屬會稽郡,晉代置暨陽縣。南朝梁設梁豐縣。隋唐之後分屬常熟、江陰兩縣。清代至民國,常通港以北屬南通縣。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曾一度在北部沙洲地區建立沙洲縣,南部及常熟、江陰兩縣的邊界地區設立虞西縣。解放後,東部屬常熟縣,西部屬江陰縣。

1962年,由江陰縣劃出九個公社,常熟縣劃出十四個公社以及常陰沙農場,建立沙洲縣,隸屬蘇州地區。張家港從此成為一個縣級行政單位。

1986年9月,國務院批准撤消沙洲縣,改設張家港市,隸屬地級蘇州市。

2004年,江蘇農墾將原江蘇國營常陰沙農場劃歸張家港市,實行屬地管理。

(4)塘橋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張家港市原名沙洲縣,因境內三分之二的土地是由長江中的沙洲積漲成陸而得名。境內陸地以古長江岸線為界,分為南北兩個部分。

南部屬老長江三角洲的古代沙嘴區,成陸時間在7000年以上,散落著零星山丘。北部屬新長江三角洲,由數十個沙洲積漲連接而成,成陸時間最早的約800年,目前還在繼續積漲擴大。

市區南部成陸比較早,歷史文化悠久,曾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漢高祖五年(前202)析延陵之地為暨陽鄉。因境地有暨陽湖,鄉因湖名。

西晉太康二年(281),以暨陽鄉、南沙鄉和無錫北部,合置暨陽縣。

東晉咸康七年(341),劃暨陽東為南沙縣。南朝梁太平元年(556)廢暨陽縣,置梁豐縣。隋代,南沙並入常熟縣,梁豐並入江陰縣。

唐武德三年(620)復置暨陽縣。九年,並入江陰縣。此後1300多年間,該地屬常熟、江陰兩縣分治,直到1962年建沙洲縣。

宋代開始,境內北部沙洲在長江中積漲出水,並形成了夾江。為了加快成陸,擴大田地,人們在夾江中築壩截流,圍圩造田。張家港之得名,源於清咸豐年間。

當時,人們在老夾江口築壩,鑿南套入江,因經過張家埭,即命名此港為張家港。清末民國初,境內北部曾成立沙洲市。從此,沙洲之名便正式使用。

1926年10月26日,毛澤東署名潤之,在《響導》周報179期上發表了《江浙農民的痛苦及其反抗運動》一文,其中寫道:「江陰東鄉有一個名叫沙洲的地方,亦有農民反抗地主之事……。」文中的「沙洲」指的就是這里。

1941年2月和1944年10月,中國共產黨曾兩次在這里建立沙洲縣民主政府。1957年11月29日,國務院第63次全體會議批准新設沙洲縣。

命名的原因就是因為全縣有一半左右的土地由長江中沙洲積漲連接而成,「沙洲」二字可以反映這一成陸特色,而且正好沿襲了抗日民主政府的舊稱,故命名為沙洲縣。

1962年1月1日,沙洲縣正式成立,隸蘇州專區。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隸屬蘇州市。為了進一步擴大張家港在國內外的影響,走「以港興市,以市促港」的經濟發展之路,1986年9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沙洲縣,設立張家港市。

歷史上,沙洲的經濟一直以農業為主。建國後一段時間,農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例在70%以上,是全國棉花出口的重要基地。

1978年以後,鄉鎮工業崛起,發展迅猛。1985年,農村勞力的92%從農業轉移到工業。當年,工農業總產值33.7億元,比1980年增加2.3倍。其中工業產值佔92%。張家港的港口建設起步於1968年,當時的上海港務局為了疏散物資運輸,決定在張家港設立碼頭,開辟輔助港。

次年建成,1982年對外開放。到1985年,港口吞吐量3400萬噸,辟有7條國際貿易航線,成為我國四大集裝箱港口之一。從沙洲縣到張家港市地名的變更,也顯示了張家港由傳統的農業鄉村社會邁向新興工業、港口現代化城市的巨變。

今天的張家港人,在「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的張家港精神激勵下,創下了一個又一個令人矚目的奇跡:1984年創辦全國第一所縣辦大學——沙洲工學院。

1992年建成全國惟一的內河港型保稅區——張家港保稅區;1994年列全國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第二位;1995年成為全國兩個文明建設的典型。

2001年,全市GDP達306.8億元,財政收入32.08億元,兩年實現了翻一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家港

『伍』 石拱橋的歷史故事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吳國在抵禦越國時出其不意,從預鑿的三條內河,輕舟出擊包圍了越兵,最後取得了勝利,越王勾踐做了吳國臣下,這就有了現在眾所周知的成語故事「卧薪嘗膽」。後來范蠡帶著西施途經這三條河到了現在的蠡湖。這三條河就是元塘河、巡塘河、梁塘河,這三條河上分別有以它們所在河的名字命名的三座橋。現在只剩下了巡塘橋、梁塘橋牞這兩座橋都已被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元塘橋所在地卻只剩下了幾塊基石,所幸元塘河上還有一座古橋,年代可能比巡塘、梁塘兩橋更為久遠,就是這座橋,有意思的是,這座古橋兩面各寫著一個橋名,一面是谷盛橋、一面是求安橋,大概是求五穀豐登、永保平安之意。

記者看到元塘河上的這座古橋,是傳統的石拱橋,除了橋面是近年鋪設的水泥外,橋的拱形都由古老的石頭構成。錢老先生說,過去聽他夫人的太婆講,此橋原是一富戶因其耕地被河分開,耕種不便,就出資建造了這座橋。老先生很認真地現場測量了一下,橋長15.6米,寬2.4米,拱徑2.3米,跨徑4.6米。因為此橋不在大路上,橋面也相對較窄,因此這橋主要是走人和自行車,汽車不通,倒也損壞不大。它可能比清名橋、巡塘橋、梁塘橋的歷史還要久遠。

三條古河上的三座石拱橋都有悠久的歷史,2003年6月,巡塘橋被市政府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梁塘橋也在《江南晚報》報道後得到了重視,被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那麼這座石拱橋命運又如何呢?錢祖德老先生說,他希望通過報道,能使這一座位於田間的古老石拱橋得到保護和修繕,讓三座古老的姐妹橋一起成為歷史的見證,更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保護古文化建築。

『陸』 張家港市的歷史

張家港市的歷史:

8000年前,張家港南部地區就有人類活動,擁有11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它們是:東山村遺址、徐家灣遺址、許庄遺址、蔡墩遺址、韓墩遺址、河陽山遺址、鳳凰山遺址、西新村遺址、西張遺址、西暘遺址、老煙墩遺址。

時間分布在距今2500年至8000年之間,其中南沙東山村遺址的出土文物是長江下游最早的古文化遺址。商末,屬勾吳之地。春秋時期,屬吳國延陵。秦代,屬會稽郡。漢高祖五年,建毗陵縣暨陽鄉,為境內有據可查的最早的鄉級行政建置。

晉代置暨陽縣,為境內第一個縣級行政建置。南朝梁代,在暨陽之墟建梁豐縣。唐代以後,分屬常熟、江陰兩縣。唐宋年間,香山和鎮山之間有一澗谷流漕,終年澗水不絕,溪流潺潺。如遇大雨,山洪直沖流漕所在東江灣沙,形成水渠。

明萬曆元年,有張南山者,自靖江生祠堂卜居香山北麓,此為張氏香山支始遷祖。南山公在此化錢買券,開發圩塘,流渠旁邊遂形成村落張家埭。萬曆二十四年由於開發的圩田常受山洪的澇漬,於張氏合族集議,子孫齊心協力。

將流漕拓寬成河新河面寬3丈,底寬1丈,長300餘米,由此免除了澇漬之苦,但未有河名。萬曆四十一年張氏為經營糧米自備木船3條,往返於揚州、高郵之間,數載後獲利甚豐。為讓木船能停泊到自家門口,再出資募工拓寬此河,並在屋旁河之盡頭拓成倒潭1隻,以便木船調頭。

此時河面寬7丈,底寬3丈,重載木船可進出自如,已蔚為大河,但仍無河名。清康熙二年江陰縣衙擬在澄江門和巫山之間修建馬路,勘察丈量到此河時,發現此河無名,於是請大橋鎮鎮董吳翼之提議起名。

吳翼之知道此河乃是張氏祖上所開,後來又是張氏裔孫拓寬,遂提名稱張家港,並報江陰縣衙認定備案。康熙三年冬,江陰縣衙正式批文命名此河為張家港。清代至民國,常通港以北屬南通縣。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曾一度在北部沿江地區建立沙洲縣。

南部及常熟、江陰兩縣的邊界地區設立虞西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東部屬常熟縣,西部屬江陰縣。

1962年,常熟劃出14個公社和常陰沙農場,江陰劃出9個公社,建立沙洲縣,隸屬於蘇州地區,1986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沙洲縣,以天然良港張家港港命名設立張家港市,隸屬於蘇州市。

(6)塘橋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張家港市境內水資源豐富。地表水中河港蓄水量豐水年為2.36億立方米,中等乾旱年為9700萬立方米。

2016年全市沿江各閘共引水11.58億立方米,排水38.59億立方米。其中,汛期沿江各節制閘共引水5.89億立方米,排水24.33億立方米。

全年實際用水量地表水9.18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106.8萬立方米。全境河港縱橫,土地肥沃,有大小河道9002條,總長4569.51千米。

據張家港市國土資源局統計發布,至2015年年末,全市實有耕地30186.84公頃、園地3470.49公頃、林地203.87公頃。

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7935.87公頃、交通運輸用地6256.39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8402.72公頃、其他土地416.36公頃。

『柒』 沈塘橋的近代歷史

沈塘橋路位於拱墅區南部,東起湖墅南路,西至莫干山路,全長315米,寬不足3米,中間有古新河穿過。沈塘橋路是一條「人文小街、市井小巷」,是居民實實在在生活其中的綜合功能齊全的一條人文街巷,體現著沉塘橋歷史文化背景和拱墅運河文化的特色。
紅石板的來歷

北宋末年,朝廷腐敗。金兀術帶領金兵攻打中原,要活捉小康王。小康王從北向南逃跑。逃到浙江臨安(現杭州)武林門外湖墅一帶時,已是人困馬乏,走投無路。正在驚慌之際,忽見沈塘橋上站著兩個濃眉大眼,身高將近六尺、膀大腰圓的彪形大漢。這兩人,是糞行里的頭目。一個叫馬勝,一個叫滕標。康王急忙上前問路說:「兩位好漢,後面金兀術追趕來了,孤家不知往哪裡走好啊?」馬勝和滕標得知他是當朝皇上,又見康王淚眼汪汪,膽戰心驚,失魂落魄的樣子,決定保駕。他們請康王在糞行里吃好中飯,稍息片刻後,指點他往城西走。這邊,馬勝和滕標立刻商量好計策,帶了五百餘人,每人挑著一擔大糞,擺在武林門外的石板小路上,排成了一字長龍陣。不久金兵趕到,一看長龍糞隊阻攔去路無法追趕,就調頭向沈塘橋趕去。這時,馬勝和滕標早已把一擔擔大糞倒滿大街小巷的石板路上,臭氣沖天,弄得金兵腳上、身上沾滿了屎糞水,全身發臭,一路怨聲載道。好不容易趕到一座大橋邊上,一看,大橋上站著馬勝和滕標這兩個手拿大棒,威風凜凜的大漢,嚇得金兵縮頭縮腦,不敢上前,只得報告了金兀術。金兀術氣得大發雷霆,兩眼發白,失去了人性,下令要把五百餘名挑糞的百姓全部殺光。馬勝、滕標和眾百姓毫不畏懼,拿起扁擔,奮力拚殺。但終因手無寸鐵,招架不住拿大刀的金兵。有的頭被斬,有的腳被砍,有的身子被分了家。一時間,武林門外,鮮血匯成河,染紅了大街小巷的石板小路,染紅了四周河塘水。後來,小康王在杭州登基後,想起逃難之事,對大臣們說:「我逃到臨安時,有兩位大漢保駕有功,命他們前來聽封。」大臣們查訪後告訴康王,臨安沈塘橋糞行頭目馬勝、滕標用大糞計救了皇上,自己和五百百姓卻被金兵全部殺光,並把當時血流成河的壯烈情景講述一遍。康王聽了很受感動,於是傳旨:封馬勝、滕標為武林門外當地城隍菩薩,並為馬勝、滕標造廟塑像,取名馬滕廟。

後來當地老百姓把那條被血染過的石板小路叫做紅石板,把那被血染紅了的河塘叫半道紅。這就是紅石板、半道紅的來歷。

沈塘橋的歷史可以參考《杭州的街巷裡弄(上下)/杭州文化叢書(杭州文化叢書)

作者:馬時雍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1月 》一書。

『捌』 塘橋鎮的歷史文化

塘橋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有蔡墩、徐家灣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以及明代建築肖家橋、弘濟橋等歷史遺產;鎮北的古黃泗浦是唐代高僧鑒真第六次東渡成功到達日本的吉祥寶地;清朝末年探花龐鍾璐、當代水利專家張光斗、原政協副主席錢昌照等先賢名流都誕生於塘橋。 拖爐餅 塘橋鎮大餅店烘製的特色點心拖爐餅,歷史較久,馳譽遠近各地,是特製的時令佳品。自春節至元宵上市,四鄉客商到達本鎮者,無不購買嘗新,往往贊不絕口,本地人也用來作為饋贈親友之禮物。製法:用香油漬透的麵粉揉捏和勻,以豬油、白糖、薺菜等為餡,作成圓餅,外粘芝麻,放入爐中烘烤。烘烤特點:因餅餡油多,用特製烘屜交換烘烤,兩面金黃,酥脆不焦。內餡以葷油薺菜為佐,油而不膩,鮮甜適口,香氣襲人,名不虛傳。
雪臉瓜 早年境內出產白瓤紅子西瓜,本地人稱其為「雪臉瓜」,多汁,鮮甜如蜜,實為消暑解渴之妙品,在常熟四鄉,頗負盛譽。以後由於不注意培植純種,品種混雜,尤其70年代受「左」的思潮影響,這種西瓜幾乎絕跡。近年來調整政策,西瓜種植已在恢復。
嘔血糯 嘔血糯紅芒長桿,成熟時穀粒皮殼顯淺紫色,脫皮精碾為血紅米粒,比白糯貴重,有養血滋陰的功能。用血糯做酒釀、粉圓、八寶飯、紅米酥等食品,色澤美觀,香糯可口,昔日為塘橋特產之一。但因產量不高,種植很少。
花姑魚 形如塘鯉魚,嘴扁而闊,紅鰓四翅,識者謂即「松江四鰓鱸」,而鮮如鯽,為塘橋特異水產之一。
塘橋白酒 塘橋家釀白酒有「菜花黃」、「十月白」,均負盛名。酒色各異。「菜花黃」略呈黃色,「十月白」色如玉液,均清冽醇厚。有些農家在酒中投放「紅花」,其酒呈碧綠色,鮮艷悅目。塘橋還有「桂花白酒」,於清冽醇厚中透出濃烈的丹桂香味,尤為可口。「桂花白酒」以精桂花放入白酒中而成。

『玖』 塘橋鎮的建制沿革

據境內青龍村古文化遺址考證,塘橋地區在5000年前已有人類活動。
商末周族泰伯、仲雍(虞仲)自陝北周原讓國南來,建勾吳,塘橋屬勾吳。西周時屬吳國。
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地入越。公元前333年,楚滅越,塘橋歸屬楚。
秦始皇統一中國,建郡縣,塘橋屬會稽郡吳縣。西漢屬吳縣虞鄉;東漢屬吳縣南沙鄉。
西晉太康四年(283年)置海虞縣,塘橋屬海虞縣。
東晉咸康七年(341年)置南沙縣,塘橋屬之。
梁大同六年(540年),於南沙之地建常熟縣,塘橋屬常熟縣,隋、唐因之。
五代時,塘橋屬吳越王錢鏐封地,宋時仍屬常熟縣。
元元貞元年(1290年),升常熟縣為常熟州,塘橋屬常熟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常熟州仍降為縣,塘橋屬常熟縣崇素鄉,清因之。民國初,推行市鄉制,常熟縣劃為35個市鄉,塘橋屬常熟縣塘橋鄉。這是境內第一次設鄉的建置。
民國18年(1929年)廢市鄉制,設區鄉制,塘橋屬常熟縣第四區。
日偽時期(1937—1945年),塘橋屬常熟縣第九區。境內分為塘橋、韓山、祿陽(部分)、安庄、黃橋、聯浦、林涇、環水等8個小鄉。民國35年實行並鄉。韓山、黃橋、林涇、祿陽(部分)並入塘橋鄉,改稱塘橋鎮;環水鄉、安庄鄉並入長壽鄉;聯浦鄉並入慶安鄉,均屬常熟縣第四區。
1949年4月22日,塘橋解放,仍屬常熟縣。境地為塘橋鄉的全部和三塘、鹿苑、新莊、長壽等鄉的部分,有9個保。1950年2月,廢除保甲制,建立新鄉村,境內為塘橋、防汛、黃橋3個鄉的全部,新塘鄉大部,五角鄉部分和民主、翻身2個鄉的2個村,共建47個行政村,包括276個自然村和2個集鎮。
1956年並區並鄉,境內塘橋、防汛、新塘、黃橋4鄉的全部和五角鄉部分合並為塘橋鄉,把原屬塘橋鄉的塘橋集鎮包括街村、鎮東、鎮南3個行政村單獨劃出建為塘橋鎮,均屬塘橋區。
1957年撤塘橋區,將塘橋鎮並入塘橋鄉;同年9月,翻身鄉新龍村劃入;
1958年9月,民主鄉庄橋村劃入。
1958年10月1日成立塘橋人民公社,建立管理委員會,實行政社合一。
1962年建立沙洲縣,塘橋改屬沙洲縣。
1983年4月17日,撤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成立塘橋鄉人民政府,各大隊改為行政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
1986年3月11日,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塘橋鄉,建立塘橋鎮,實行鎮管村體制。是年12月,撤沙洲縣建張家港市,塘橋屬張家港市。這一行政體制和隸屬關系直至1993年未變。

閱讀全文

與塘橋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