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文物的意義就在於讓它見證歷史

文物的意義就在於讓它見證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4 13:27:06

⑴ 文物保護的重要性

保護文物,人人有責
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是金錢買不到的。經過多少年的風風雨雨和戰亂,流傳至今的文物相對來說已經不多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留傳於世的文物會越來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貴,我們也應該愛護文物。
文物是指具體的物質遺存。文物有這樣兩個基本特徵,一是由人類創造,或者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二是成為歷史的遺存,不可能再重新創造的。 按照國際上的一般慣例,文物是指一百年以前製作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物質遺存。
在中國古代文物中,有大量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 各種傳統的藝術形式,盡管有文獻記載的描述,但是因為缺乏具體的形象,人們不可能真切地了解其歷史特徵。只有文物,才能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藝術形式生動地展示出來。
在中國古代文物中,有大量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 各種傳統的藝術形式,盡管有文獻記載的描述,但是因為缺乏具體的形象,人們不可能真切地了解其歷史特徵。只有文物,才能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藝術形式生動地展示出來。
通過對文物的鑒賞,不僅可以體味文物本身的藝術價值,還可以聯想到文物製作者生活的歷史時期的文化風貌和時代精神。魯迅有一篇《看鏡有感》,寫到自己在鑒賞古鏡時的感想,其中「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漢唐雖然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等認識,都體現出十分透徹的歷史眼光。他由一件文物而涉及歷史,涉及時代風格的變遷,涉及近代化,涉及國民性,進行了十分深刻的文化分析。不過,他說「海馬葡萄鏡」是「漢代的鏡子」,卻是一種誤會。現在考古學者已經明確知道,這種鏡是唐代製作。「海馬葡萄鏡」又稱「海獸葡萄鏡」,也有「禽獸葡萄鏡」、「天馬葡萄鏡」和「瑞獸葡萄鏡」等稱呼。
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成為人們自立和進取的精神支柱。文物體現了不同國家和民族長期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傾向、意識風格、生活習俗等。因此,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文物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象徵。另外,文物又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也就是說,文物不僅是各個國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且也是全人類的共同的文化財富。 現代社會工業化、城市化的迅速發展,人為的和自然的破壞和損壞文物的因素顯著增長,文物保護成為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64年6月發起了歷時6個月的保護文物古跡的國際運動,要求各成員國充實和改進保護文物的技術和法制措施,同時要求各成員國加強文物保護的宣傳,使文物的價值觀念家喻戶曉。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1972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8年11月,第20屆會議又通過了《關於保護可移動文化財產的建議》。
中國原本就有保護文物的傳統。秦始皇曾經派千人打撈沉沒在泗水的周鼎。漢武帝得到出土的銅鼎,將年號改為「元鼎」。據《宋書?五行志》記載,西晉的武庫中收藏有孔子穿過的鞋子和漢高帝斬白蛇劍。 《呂氏春秋?節喪》中寫道,對於盜墓行為,要「以嚴威重罪禁之」。《淮南子?論》說,當時法律有「發墓者誅」的條文。唐代法律包括制裁盜墓行為的內容,《唐律疏議》卷一九有關於對「發冢」者處以刑罰的明確規定。 明代法律還規定,不論是國有土地還是私有土地,凡地下發掘得到的古物,限期上繳國家,否則予以懲處。
不管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文物都是十分珍貴的,我們應該保護文物,保護中華上下五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

⑵ 文物的出土有何重要歷史意義

文物,舊為禮樂、典章制度的統稱。《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 文物保護單位,是指不能移動的文物。包括:①革命遺址和革命紀念建築物;②古代遺址;③古代墓葬;④古建築以及歷史紀念建築物;⑤石窟等;⑥石刻及其他。 散存文物,是指可以移動的文物。包括:①革命文物:指我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年至1919年)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至1949年)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的有關遺物;②歷史文物:歷代的石器、玉器、陶器、瓷器、銅器、鐵器、金屬器、骨角器、漆器和磚瓦、石刻、織綉、璽印、書畫、輿圖、貨幣、徽章、文獻、拓片以及紙筆墨硯、鍾表、眼鏡、景泰藍、下班器皿、名遺照片等;③民族文物:指近現代國內少數民族文物。1840年以前的古代少數民族文物歸入歷史文物類;④外國文物:指古代、近代和現代由外國傳入中國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 文物是我們祖先勞動、智慧和革命精神的結晶,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其一,文物是向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的令人信服的實物教材。人們通過文物右以深刻體會歷史、祖國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以及無數先輩為了反抗外敵入侵和推翻舊制度而英勇斗爭的光輝事跡;其二,文物是祖國歷史發展的見證,是最右靠的史料,可以起到補充歷史記載的作用。我國商代以前的歷史,就是完全靠地下出土文物得到證實和恢復的;其三,文物是我們文明古國的標志,是我國最重要的旅遊資源;其四,文物可以發揮它忠實記錄歷史上地理變遷、水文、地震情況的作用,可以為今天的文化藝術創作提供豐富的營養,可以為發展現代科學技術提供必不可少的借鑒,可以在現實國際政治斗爭中發揮獨特的重要作用。總之,文物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⑶ 文物古跡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也得從多角度去思考。最基本的,文物古跡也是一筆財產。版相信所有人都聽過文化遺權產這個詞。簡單地說,古人留下的文化,無論是有形的古建築、古墓葬,還是不那麼有形的文化傳統、手藝,都是古人留給今人的遺產。俗一點說,這些東西「值錢」、「有用」,所以不應輕易丟棄。我們再往小一點說,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收藏舊物的習慣,無論是幼兒園時的一張照片、小學時候流行的「同學錄」,還是青年時的情書,亦或是某支用慣了的舊鋼筆。這是人們的一種通性,無論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會有這樣的做法。盡管這些東西對於今天的生活並沒有太大的用處,兒時的舊照片無法作為今天的證件照、同學錄里的大多數同學也不再聯系、收情書的那個人可能早已離開,而鋼筆更是遠離了生活。但是,它們都是成長的見證,通過翻看它們,能夠回顧自己走過的路。‍‍‍‍

⑷ 文物古跡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呢

(斯坦因盜寶所用之運輸車輛)

⑸ 保護文物的意義是什麼

文物古跡是歷史的見證,是人類技術和文化的結晶,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實物遺存,是珍貴的研究材料。對文物古跡的保護是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是對社會共同記憶和利益的保護,也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文物古跡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創造的具有文化價值的財富遺存,在日益物質化的今天,保護文物顯得極其迫切和重要。與此同時,對文物的合理利用,對其歷史價值、科研價值、教育功能、形象功能的充分開發,將有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

中國是享譽世界的文明古國,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共同創造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保護文化遺產,傳承中華文明,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重要前提。

(5)文物的意義就在於讓它見證歷史擴展閱讀:

根據《文物保護法》確立的基本原則,我國對文物的保護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行政管理體制。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即國家文物局)主管全國文物工作。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工作。中央、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一些市、縣還設有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物館、紀念館、古建築保護研究所等文物事業單位,負責本地區的文化遺產調查、發掘、研究、保護以及文物藏品的收藏、保管、研究和展示工作。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指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包括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等。

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最新數據,目前,我國登錄不可移動文物近77萬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52處。國家核定公布歷史文化名城118處,歷史文化名鎮名村350處。目前,我國已擁有世界遺產41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9處,世界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8項。

⑹ 如何看待文物價值

文物的價值是客觀的,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總的來說,文物主要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文物的作用,是文物價值的具體體現。文物對社會所能起到的積極作用主要有教育作用、借鑒作用和為科學研究提供資料的作用。文物的價值和作用,其間有聯系,又有區別。人們對文物價值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而不斷深化的。文物作用的大小,取決於文物價值的高低,因而文物的作用也會隨著人們對文物價值認識的深化而變化。有時同樣的文物,在不同時間、地點、條件下,其價值也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通常不是改變或降低了它的固有價值,而是增添了新的價值。這種情況只有在特定的條件下才會發生。
文物是一定歷史時期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無不具有時代的特點。一切文物都具有歷史價值。不同類別的文物,從不同的側面分別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以及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的狀況。各種類別文物的產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反映了社會的變革、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發展變化。總的來說,文物是幫助人們認識和恢復歷史本來面貌的重要依據,特別是對沒有文字記載的人類遠古歷史,它成了人們了解、認識這一歷史階段人類活動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依據。
歷史文獻資料和文物都是歷史科學的研究對象,二者可以相互印證,比較研究,促進歷史科學的發展。由於歷史文獻的作者、輯錄者往往受到時代和他們本身認識甚至主觀上偏見的局限,因而不可能全面地科學地記錄當時的一切社會現象和史實。文物則是在歷史長河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而遺留下來的倖存者,是說明當時歷史的具體而真實的實物見證。它可以證實歷史文獻的正確記載,糾正文獻記載的訛誤,補充文獻記載的缺佚。恩格斯在《論日耳曼人古代歷史》中指出:「在塔西佗和托勒密以後,關於日耳曼尼亞內地情況和事件的文字史料便中斷了。但是我們得到了其他一系列更明確的史料,這就是可以歸入我們研究的各時代的許多古代文物……凡是托勒密的證明中斷的地方,出土的文物都能接下去加以證明。」這充分說明了文物可以補史的重要作用。但是,文物的歷史價值並不限於它能起到證史、正史和補史作用,更重要的是文物反映了當時人類的各種活動,不僅反映了人類是怎樣活動的,以及在什麼歷史背景和思想支配下進行這些活動的,而且還反映了這些活動之間的社會關系和產生的社會效果。
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而且這些文化傳統往往成為人們為維護民族獨立和爭取解放而斗爭的精神支柱。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物體現了各自長期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質、意識形態、生活習俗等特點,在一定意義上說,文物是民族文化的象徵。因此,文物對於一個國家及其各族人民能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激勵作用,這也是文物價值的一個重要內容。
文物的價值是通過科學研究認識的,發揮文物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通過教育手段實現的。文物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其教育作用和感染力是其他教育手段所難以代替的。當中國人民面對凝結著先人勞動和智慧的豐富歷史文物,看到他們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所表現的驚人創造力,看到他們在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方面的許多輝煌成就時,必然會激起為振興國家而斗爭的巨大愛國熱情。因此,文物就成為對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同時,運用文物,通過各種形式,開展廣泛的文化交流,也有利於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
在各種類別的文物中,有大量的文物具有藝術價值。這些文物不僅有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的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作品,而且遠在早期人類活動中就已經出現了藝術創作和帶有審美意識的萌芽。在歐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和象牙或獸骨的雕刻品,被稱為「洞穴藝術」。在中國的原始社會,人類在為自己生存需要而製作具有實用功能的生產工具、生活器皿時,同時也就孕育了藝術,這些生產工具和生活器皿在造型和紋飾上都具有了一定的藝術價值,如彩陶紋飾不僅有寫實的圖像,而且有像水紋、漩渦紋、三角形等抽象的幾何紋。盡管對這些紋飾的變化和它反映的社會內容與觀念形態,有不同的見解和解釋,但它畢竟是以藝術形式來表現的。以後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以及各時代的陶瓷器、不同質地的各種各樣的裝飾、美術工藝品等,無不具有藝術價值。甚至作為居住或其他用途的,如宮殿、廟宇等各種建築物,也在注意實用功能的同時,力求適應人們美的要求而形成了建築藝術。所有這些都是美術史研究的重要資料,同時,在現實生活中,它們還可以供人們鑒賞,給人們以美的啟迪、美的享受,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答案補充 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藝術創作,只有繼承自己文化藝術傳統,創造出具有民族形式的文化藝術,才會被人民群眾所易於並樂於接受。在中國豐富的古代文物中,有大量巧奪天工、絢麗多彩的藝術珍品,是人們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傳統的重要資料。因為各種傳統的藝術形式,盡管有文獻記載的描述,但它不可能有具體的形象。只有文物才能具體地把各種傳統藝術形式形象地展示出來。如果沒有各個時代遺留的繪畫、雕塑和古建築,我們就無從真正認識這些中國古代藝術傳統形式的特點。因此這些文物可以為今天進行藝術創作活動提供有益的借鑒。充分發揮文物在這方面的作用,是今天繼承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創造社會主義的、民族的新文化的必要條件之一。 答案補充 文物還是古代的科學技術遺產的寶庫。文物的科學價值,主要是指文物所反映的科學、技術水平,它所體現的是在自然科學或者工程技術科學方面的價值。各種類別的文物都是人們利用當時所能得到的材料和所掌握的技術創造出來的,它們從不同的側面標志著它們產生的那個歷史時期人們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程度和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大量的商代青銅器和戰國時期的鐵器,分別標志著這兩個時代的整個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水平。河北藁城和北京平谷劉家河出土的商代鐵刃銅鉞,雖然利用的是天然隕鐵,但它畢竟與銅有質的區別,說明早在公元前14世紀前後的商代人就已經開始對金屬鐵有所認識,並且加熱鍛打之後製成器件而加以利用。這些文物既具有歷史價值,又具有科學價值。 答案補充 中國古代有許多重大科技成果,曾長期湮沒、失傳,今天又在出土文物中被重新發現,如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木建築構件,把中國應用榫卯的技術提早到七千年以前;河南淅川的春秋楚墓和湖北隨縣的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器,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已成功地應用了失蠟法這種精密的鑄造技術;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漢初的書寫用紙,說明中國發明的這一已知最理想的書寫材料,遠在公元前 2世紀前期,就已具有一定的成熟性;河南滎陽漢代冶煉遺址發現的與現代球墨鑄鐵類似的標本,表明當時已掌握了與現代工藝不同而取得相同效果的高強度鑄鐵工藝。
大量有關科學、技術方面的出土文物,為天文、地理、冶金、農業、醫學、紡織等各個方面的專門史研究提供了豐富而重要的資料,打破了許多傳統的觀點。這些新發現的文物使研究科技史的學者們不得不考慮重寫某些專門史,這說明不斷發現的文物對於促進科學技術等專門史的研究具有何等重要意義。 答案補充 文物的科學價值,不只是體現在文物本身反映的科學技術水平上。有些文物並不能反映當時的科學技術,而是反映了當時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或者生態環境的關系,通過對這些文物的考察可以了解千、萬年來自然環境或生態環境的變化,這些文物同樣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20世紀 60年代以來,中國文物考古工作者,運用考古學手段,通過一些古建築、古遺址、古墓葬等文物,考察歷史地震、古代水文和沙漠變遷,取得了一定成果,為文物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
文物的價值和作用,不只是表現在對具體文物的研究、說明個別方面的個別問題上,更重要的是把微觀研究的成果,綜合起來,在宏觀上研究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及其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社會關系,從而從不同的側面探索和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通過文物所反映的歷史上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狀況,可以探索和揭示人類社會活動與自然界生態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演變規律,運用人們不斷認識的客觀規律自覺地、能動地協調人類社會系統與自然界環境系統的關系,有利於促進當代和未來社會的發展。充分發揮文物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積極作用,是文物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 答案補充 從1795年到1911年,國家文物局將把文物出境限制一次性後移116年,這是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對相關規定進行的首次調整。對收藏者而言,這次調整到底預示著什麼呢?

近日,一條關於國家文物局大幅調高文物出境限制的消息見諸各報報端。消息稱,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表示,根據即將出台的新文物出境標准,個人
攜帶文物禁止出境的下限時間將由原來的乾隆六十年,也就是1795年,後移至1911年,整整推後了116年。消息一出,藝術品收藏領域頓時議論紛紛,不少人認為,這是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對於文物出境標準的首次重大調整。據稱,新標准正在審批階段,用不了多久就會通過實施。那麼,這樣的一次關於文物出境規定的調整對於藝術品市場是否會發生重大影響呢?

國家文物局要修改什麼

眾多媒體在提及這次文物出境規定調整時不約而同地使用了「新標准」的說法,稱舊有標准已執行了近50年。但是,很多人並沒有搞清楚,我國已執行了50年的「舊標准」到底是什麼?國家又為什麼在這個時候調整這個執行了50年的「舊標准」? 答案補充 准確地說,所謂標明出境下限年代等細則的「舊標准」,其名稱為《文物出口鑒定參考標准》,該標准頒布時間為1960年7月12日,算起來距今約47年。

2005年12月,國家印發了《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按照通知及有關精神,國家文物局2006年全年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到了文物進出境管理上。

是年,國家文物局將文物進出境這個「重中之重」分解為三項工作內容,其中第一項就是進一步完善《文物出口鑒定參考標准》,另外兩項則是對進出境文物的體制管理以及文物進出境工作鑒定機構、體系、人員等進一步規范,根據上述工作,將出台新的《文物出境審核標准》以及《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辦法》。新《文物出境審核標准》公布後,《文物出口鑒定參考標准》將廢止。從本次工作重點的部署可以看出,2006年,國家文物局希望在文物出境與鑒定管理方面取得比較大的突破。 答案補充 一年多過去,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面對新聞媒體正式批露了新標准修訂完畢的信息,這意味著國家文物局經過了一年多的努力終於拿出了他們的工作成果。而從單霽翔本次所批露內容看,該成果中的最重要的調整之一就是對於個人攜帶出境年代下限的修改,即由1795年推後至1911年——清代中晚期的文物價值被得到了新的認定。

有關專家分析認為,《文物出口鑒定參考標准》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標准起草時對於一些文物認識以及價值程度認識與今天有些是一致的,但也有一部分因為歷史的發展已有了變化,在當初可能認為珍貴程度一般的,而現在已不可多得。有了這樣的形勢變化,出境限制年限後移也就順理成章。 答案補充 有著30多年文物工作經驗的天津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幼錚對記者說:「國外如歐美等一些國家,他們的文物出境年代下限一般是100年,隨時間變化而自然推移。本次國家文物局的調整應該說與國際慣例的年限比較接近。其實,我國對於保護歷史文物一貫重視,政策調整一脈相承。像原規定對於1795年後的一些文物珍品缺少限制,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一部分文物越來越被重視,管理也越來越嚴。例如在1987年前,這部分文物還屬於外貿工藝品公司經營,可出境買賣。1987年後,國家將這部分文物轉交文化局由文物商店經營,當時天津一地得到的移交文物就有幾百萬件,直到現在文物商店仍在經營這些文物。」

天津市文化局文物處施俊女士負責出境文物的鑒定,她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國家出台新的出境標准限制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保護文物,避免流失。由於此前對於1795年至1911年的一些文物可以放行,因此,近半個世紀來,這一時期的文物流出較多,現在博物館徵集這一階段的文物也徵集不到。尤其是嘉慶、道光時期的一些文物,它們的加工製作延續了乾隆時期的工藝與制度,因此也有不少精品傳世。」 答案補充 新標准變化在什麼地方

如果僅僅籠統地從感覺上看,本次文物出境下限年代調整的幅度比較大,同時覆蓋面也比較寬,似乎本次關於出境標準的修改會對各種文物藝術品都同時產生不小的影響,但其實也不盡然。

按照業內通常的說法,我國的文物出境限制從一開始就是很嚴格的,即使是近50年前。

在原有的出境標准規定中存在兩種不同的限制方式,第一種叫做「一律不出口」,也就是說不論年代如何,其珍貴程度、特殊意義等達到一定級別就不允許出口了;第二種是根據不同的文物情況分類以年代設檻,這種限制方式中,年代成為衡量一些文物能否出口的重要標准。

在原《文物出口鑒定參考標准》中,設有三個年代門檻,即1949年、1911年和1795年,其中以1795年設檻的文物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原標准在設定年代門檻的同時,還附有其他一些相關的限制規定,這就使得本次年代下限調整因品類不同而影響不同。如果以收藏界所最為關注的收藏大項來分析,本次限制的具體影響便可看得更為清楚。 答案補充 以瓷器來說,原來的規定所執行的是1795年以前的文物一律不出口,同時規定,歷代官窯與私家款識製品不出口。新標准年限後移之後,受到波及的實際上就是清末這一時期的民窯。對此,劉幼錚認為,1795年以後,歷代民窯中均不乏精品,有不少業內公認的好東西,因此新標准影響可謂非同小可。 答案補充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彭卿雲認為:「整個社會文物保護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薄弱,還有待於提高,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談到破壞文物的事情,李學勤也十分痛心。他說:「社會輿論要更多地承擔起宣傳和監督的作用。通過政府和媒體的宣傳,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文物的價值,知道這些文物對於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懂得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這個民族的共同財產,一旦被毀壞就再也無法復原。如果全社會對文物價值和文物保護都有一個高度的認同,那麼毀壞文物的事情就不會輕易發生。」[詳細]

作為國家文物管理行政部門的官員,何戍中則指出:「文物部門應該大力宣傳《文物法》,而且要主動宣傳。讓社會認識到保護文物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破壞文物應該承擔相關的法律責任。尤其是文物豐富的歷史文化名城,在這方面的責任就更加重大。」
答案補充 100年前,甘肅敦煌莫高窟的珍貴文物被偶然發現,但由於缺乏及時保護,一箱箱珍貴的敦煌文書經卷、織絹、繪畫、雕塑,被歐美的考古家、冒險家運回本國。今天,許多敦煌的文物文獻,只能在國外博物館見到。

胡適曾說,能認出一個「古」字,與發現一顆恆星同等重要。我們曾是一個極其崇古、尊古的民族,但是一些時候對文物令人心寒的無動於衷甚至破壞、鏟除等行為,不必追溯,在不久遠的歷史上也有發生。關於一些國人對待文物的態度,魯迅曾痛切地說,懂行的是偷,不懂行的是燒。

文物見證了歷史,見證了文明,回答著「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曾怎樣生活」這樣的大問題,通過歷史文物,我們可以重建正在失落的社會場景和社會心情。因此,對文物心存敬畏、高度珍視、必須保護,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法國前總理若斯潘來華訪問時曾說:一個民族文化的喪失,意味著這個民族文明的終結。在他和大多數法國人的眼裡,文物遺產就是民族文明的生命。 答案補充 在這個意義上說,「福建用裝甲車護送甲骨文等54件國寶」便不是一條能夠輕易忽視的新聞。據報道,為展覽所需,9月10日,包括新石器時代蜷體玉龍、商殷墟甲骨文、漢代金縷玉衣等在內的54件(套)國寶級文物從北京運抵福州,福建當地動用了該省僅有的兩輛裝甲車,為這些國寶級文物提供了最高規格的護送。 而在此之前,湖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搬遷,有關方面同樣為文物的安全進行了縝密周全的計劃,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這些舉措,都反映了我們對待文物態度的一種良好趨勢,亦是保護文物、拒絕庸俗經濟學的理念在現實的投射。

對歷史文物持何種態度——是當作尋常物事還是視作「國之重寶」,是處置如敝屣還是敬畏之、捍衛之,是衡量一個現代公民的重要標准。而如何保護文物、怎樣留存這些脆弱的歷史碎片,則是衡量國家現代化以及一個民族所能達到的精神高度的標尺。如果只重現在不重歷史、只重經濟利益不重精神向度,必將行而不遠。 答案補充 近些年,隨著文物保護的各項法律的頒行,以及相關公民教育的開展,此前那種對文物價值的視若無睹甚至公開的燒、砸現象已不復存在。但若把甲骨文、金縷玉衣等所標志的文物概念,擴展到有歷史價值的樓台館居、名勝山水以及尚待鑒定的歷史遺留物,則我們廣義上的文物保護狀況仍不容樂觀。那些進入或未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名勝山水,正遭遇著過度的商業開發;一些城市中的古建築、名人遺跡,也面臨著省略前期程序的拆遷、搬移的風險。前段時間,國內一本地理雜志還刊登文章稱,為了旅遊事業、為了經濟發展,乾陵越早開掘越好。通篇全然不提我們的技術保護水平是否足夠發達,從而保證那些重見天日的珍貴文物不會風蝕、損壞。

在文物保護問題上,我們相信歷史,相信時間,一切的話語和行為都將接受歷史的檢驗。那些歷史的教訓與錯誤,當讓我們痛定思痛,凝聚起有所尊重、有所敬畏的共識,轉化成保護文物、善待遺產的行動努力,不要讓「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答案補充 總結,保護文物這不是依靠個人能力就能辦到的,這需要社會文明意識的整體提高,國民素質的提高來實現的。對於已經流失海外的文物,我們在心痛之餘,也可當成一個歷史的教訓。

⑺ 保護好文物就是保護歷史這句話怎麼理解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通過文物能夠還原我們祖先當時的生活。很多歷史事實或者結論都需要考古文物或者遺跡、遺址的證實,比如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水稻的國家,就是因為在河姆渡遺址已稻穀的碳化痕跡。

⑻ 為什麼說歷史文物是寶貴的 為什麼說歷史文物是個無價之寶

萬物自有它的價值、歷史文物經過了生命長河的洗禮,它見證了歷史演義、後人在其上讓歷史重現同時也更加了解了其中的歷史文化、所以它是有價值的^~@

⑼ 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護的意義是什麼

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護的意義是:
一、歷史文化名城因其豐富的人文資源、深遠的文化影響、廣泛的知名度而吸引海內外眾多旅遊者紛至沓來,而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也為發展旅遊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大家牢記歷史,同時也為了探索古代建築特點和工業技術。也是本國成為文明古國的有利證據。
二、保護文物、發揮文物作用,對於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中華民族和社會主義祖國的興旺、繁榮昌盛有著多方面的重大意義。
1.文物保護有利於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國家,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為50多個兄弟民族所共同創造和共同享有。任何一個民族,要通過率民族的歷史文物來認識本民族,也要通過其他民族的歷史文物來認識其他民族。
大量的歷史文物作為民族團結的象徵,蘊藏著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維護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紐帶作用。
2.保護好歷史文物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保護好歷史文物,用它來教育子孫後代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堅韌不拔、艱苦奮斗的光輝歷史,繼承和弘揚民族的優良傳統,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發揮歷史文物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用,對於培養中華民族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文物是歷史文化研究和現代科技文化創新、發展的依據
文物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是歷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是科學發明和文藝創作的重要借鑒和源泉。在尚無文字記載的歷史發展階段,沒有文物資料,就沒有歷史研究可言。我國許多專業學科的歷史,正是利用了現存的大量文物資料,才得以理順其來龍去脈和演變、發展的歷程。今天的科技文化創新和發展離不開歷史文化遺產。因此說大量古代科技和藝術成果,至今還在被利用、借鑒和繼承,成為發展繁榮現代科技、文化、藝術不可缺少的條件。保護好文物對於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學術、科技、文化有重要意義。
4.歷史文物是縣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對加強德育教育,以德治國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量的歷史文物從各個不同的側面或領域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采,是我國歷代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創造才能的實物見證。人們通過對文物的參觀、鑒賞和研究,可以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受到傳統美德和審美價值的教益,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5.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和友好關系的發展
我國文物豐富多彩的內涵,亦可供世界其他民族借鑒和鑒賞,在出國展覽時,被譽為「文化大使」受到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歡迎,甚至許多國家興起「中國文物熱」歷久不衰。中國文物在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和友好關系方面發揮著積極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具有現實意義。
總之,我們要從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民族精神、實現民族復興的高度,認識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認識到盡可能完整地保留祖先留下的珍貴遺產並使之傳之於後世,是我們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閱讀全文

與文物的意義就在於讓它見證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