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松江歷史文化

松江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4 07:45:59

㈠ 上海四大古鎮的松江鎮

  1. 松江鎮位於上海市西南部,距市中心40公里,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春秋年代,農夫漁家聚居於鎮東一帶,形成集市。唐天寶十年(751年),華亭縣治設此。元初,松江府行政機構又設在此。松江在明代是全國著名商業城市之一。

  2. 鎮上保存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陀羅尼經幢,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興聖教寺塔、清真寺、圓應塔、磚雕、照壁,還有醉白池、雲間第一橋等1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傳統民居。

  3. 上海市城市規劃勘察設計院在1958年12月編制的《松江城區總體規劃》中,首次提出保護沿人民河的醉白池、方塔、烈士墓、西林塔的原有風貌,並加以綠化,使松江保持千年古城特色。

  4. 1978年7月,市園林管理處革委會為發展旅遊事業,向市計委提出把松江零散的文物遷移集中到方塔周圍,建成一個以文物為主體、面積8.8公頃的方塔園的計劃任務書。

  5. 同年市計委批復同意。次年同濟大學建築系編制了方塔園規劃,提出以宋代方塔為中心,保留方塔周圍的明代大型磚雕、照壁、宋代石橋和7株古樹等文物古跡。

  6. 塔北安置從市區河南路橋堍遷來的清代天妃宮大殿,宮東側建文物陳列室;塔東劃為竹林;塔西安置松江明代顧正誼、孫克弘私宅園的五老峰、美女峰等太湖石立峰等文物;塔園北大門至方塔為石板甬道;塔園南側為水池、楓林、草坪。

  7. 新建具有古樸風格、與古塔協調的長廊、水榭、峭壁山洞、茶室。該規劃方案經市園林局批准後實施,1982年10月竣工開放。

  8. 1982年1月,市規劃院、松江縣建設局聯合編制的《松江總體規劃》,提出了文物古跡保護區及其控制要求:

    (1)第一區,以方塔為中心,半徑200米以內為低層建築區(建築高度在9米以下,下同);

    (2)第二區,以醉白池為中心,半徑150米以內為低層建築區;

    (3)第三區,古建築保護區,其中市河兩側(年豐人壽橋至太倉橋)明清民宅范圍內新建築控制在9米以下,高家花園、太倉橋50米范圍內的新建築控制在6米以下。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周圍30米內的建築只拆不建,30~40米內的建築物不超過9米。

  9. 上述區域外規劃為12~18米的多層建築區。1983年市人民政府批准《松江總體規劃》。市規劃局在1984年編制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中,明確指出要保護松江鎮,按古典園林修復醉白池,清真寺改建為清真園,並保留松江鎮古建築保護區。

  10. 1991年7月編制的《保護規劃》在松江鎮規劃了西、中、東3個風貌保護區,見《松江歷史文化名鎮規劃》:

    (1)西區保護范圍以人民路以西至玉樹路的中山路兩側各約100米,包括市河兩岸,為明清傳統民居、小鎮水巷風貌區;

    (2)中區保護范圍為醉白池用地范圍;

    (3)東區保護范圍以唐陀羅尼經幢、方塔園、雲間第一樓的周圍地段。中區與東區又為文物和古園林風貌區。按原貌維修保護建築,改建建築仍以住宅為主,高度不超過11米,建築風格應協調,要搬遷有污染的工廠,改善水巷水質,美化環境。

㈡ 松江市的歷史

在4世紀至8世紀的時候,這里曾是出雲文化的發源地,後來也成為出雲國的國府所在地。在江內戶時代堀尾吉晴容移封至此後,初時稱為出雲富田藩,但由於當時的藩廳月山富田城是一座山城,為了方便對外來往,1607年決定建造松江城及城下町並將政治中心轉移至此;歷經堀尾氏、京極氏、松平氏歷任領主的開發,逐漸形成現今的城市樣貌。1871年廢藩置縣後,一度單獨設置松江縣,後成為島根縣的一部份。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期間,市區也未受到破壞,因擁有各種歷史文化資產的松江市在1951年被指定為國際文化觀光城市。

㈢ 松江區的名勝古跡及文化歷史風俗特色等

1.方 塔 園
北宋熙寧年間,就是公元 1068年至1094年,這里就建造了聞名江南的興聖教寺塔。到了明朝,府城隍廟、關帝廟等大型寺廟又在這兒興建起來。明清期間,在興聖教寺北側建詞奉把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明末抗清名將李待問、清代著名書法家沈荃,因此,北側的橫街當年叫三公街,就是為了紀念松江歷史上這三位名人。

2.醉 白 池
是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是上海的旅遊勝地。從這座園林的前身算起,已有九百餘年歷史。公園面積七十六畝。園內古木蔥寵,亭台密布,古跡甚多。其曲欄橫檻、迴廊曲徑,古色古香。上海地區有五大古典園林,就是上海豫園、嘉定古漪園、秋霞圃、青浦曲水園及松江醉白池。而醉白池在五大園林中是最古老的園林。
3.西林禪寺
西 林 禪 寺
西 林 禪 寺 由人民路沿中山西路向西行300來米,就有一處金碧輝煌的梵宮突兀在眼前,這就是江 南名剎西林禪寺。 走進禪寺山門抬頭仰望,即見江蘇佛教協會會長茗山大法師 的手澤:「大雄寶殿」寶匾題額,點畫充溢著大同雲岡石刻正統北魏 的濃郁書風,豈非凡手可及。寶殿龍吻脊上,「佛日增輝」四個大字 在陽光下耀目生輝,系金英子居士留跡。脊後為「法.輪常轉」。
龍吻脊兩邊上耀魚尾,花邊滴水上方由塑小菩薩,豎帶為四大天王,脊頂中央飾寶葫蘆。仰視整座大殿,為我國古代名剎傳統的歇山式單檐建築風格。脊頂左 右還飾有象鼻。並塑 「前龍後鳳」,寓龍鳳呈祥之意。加以脊飾七線條回線,灰色古筒瓦屋面,讓人彷彿見到了真正的時代建築。實際上,這屋宇輝煌、氣勢恢宏的大殿,是在原大殿舊址上重修的新建築。真正比明代還早建造的大殿,現只能看到兩塊約4噸重的上圓下方的桑石,這七百年前的遺物,已成為新大殿的鎮殿之寶.走出六扇落地花格長窗組成的大殿後門,僅十餘步之遙,即巍峨聳立的西林禪寺圓應寶塔。塔身七層八面,磚木結構,塔壁夾牆中砌有磚梯可登。塔高46.5米,迄今仍為上海最高的一座寶塔。據有關碑記,稱「塔勢崢嶸庄嚴,三吳諸塔無出其右者」西林寺與西林塔迄今也已有七百多年歷史。至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重修寺宇並寶塔,為紀念南宋雲間接待院創始人高僧圓應禪師,故將崇恩塔易名為圓應塔。寶塔曾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道光二十年(1840)和光緒初年(1875)又數度重修。圓應寶塔今約定俗成,被呼作西林塔。1992年秋,經上海市文管會撥款,由松江博物館主持西林塔的修繕事項。1993年門11月29日,當修理人員卸下塔剎時,發現寶頂葫蘆紫銅夾層內膽里,放置著許多佛像及古錢等文物。有金佛像、銀佛像、鎏金銀觀音像、鎏金銀文魁星像、玉雕觀音像、佛經、記事銀片、記事木板、銅印和古錢。計五十餘件。其中以道光至光緒年間之物居多。同年12月15日,在塔剎底座磚砌地宮里,又發現多尊貼金銀質佛像、貼金銅質佛像、青銅佛像、玉雕羅漢像、玉壁、玉環、玉硯、古錢、佛經,以及琥珀、瑪瑙等飾件共70餘件。以明代居多,尚有宋元及宋前之物。1994年1月23日至25日對寶塔地宮進行發掘,發現在。0.65立方空間的地宮里,有序地排列著佛像、觀音像、銀塔模型。鼎爐盤盆,儼然為一座地下小佛殿。幾個聚寶盆盛滿數百件玉雕。瑪瑙、琥珀、水晶、珊瑚等飾物。地宮小佛殿有70餘尊貼金銀質佛像、貼金銀質方塔等模型,還有青銅鼎爐、玉盞、玉碗、玉盤等,更令人驚嘆的是,地宮內尊供西林禪寺創始高僧圓應禪師的舍利子,此為名剎的鎮寺之寶。

㈣ 松江鎮的歷史文化

長白山歷史文化園--即白衣觀音閣和長白山神祠位於吉林省安圖縣松江鎮四合村版附近,佔地面積權10萬平方米。距離長白山山門35公里,長白山天池70公里,202國道橫穿全境,是游覽長白山北坡景區的必經之路。
據史料記載,長白山是白衣觀音居住之地,長白山神祠在金朝就已經存在,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令人痛心的是這座完整的祭山大廟,至今只有遺址尚存。長白山盡管是白衣觀音居住之地但是其道場也早已盪然無存,令廣大佛門弟子痛心嘆息,所幸國運昌盛,今逢盛世,恢復重建長白山白衣觀音閣和長白山神祠,已成為當地廣大信眾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願望。2007年12月經安圖縣人民政府,報經省州有關部門批准,正式同意修建長白山歷史文化園。

㈤ 松江是個怎樣的地方有怎樣的人文歷史和文化背景

由於社會歷史和地域環境等因素,中俄兩國在文化方面有過極為深遠的相互影響。魯迅先生所說的「中俄文字之交」首先是從俄羅斯文學先驅者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關注開始的,本文是對這種早期文化交往軌跡的探尋。東方、中國,這一切留給古羅斯作家的的還只是充滿想像的空間。而18世紀俄國作家的中國印象中漂浮著的其實的是其自身的映象。?【關鍵詞】俄國作家中國文化?【作者簡介】陳建華,1947年生,華東師大中文系教授,華東師大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相對於19世紀以後俄羅斯文壇名家輩出、著作如林、大潮奔流的局面,此前漫長的歲月中出現的作家作品只能算作涓涓細流。然而,它們不僅是輝煌的文學高潮的序曲,而且在中俄文化的交流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記。本文將對這些經歷史風雨的沖刷已不甚清晰但仍頗有意味的印記作一番巡禮。?(一)讓我們從古羅斯最早的史詩《伊戈爾遠征記》開始。?《伊戈爾遠征記》是中世紀英雄史詩的上乘之作。那位不知名的作家用藝術的彩筆為我們展現了公元11至12世紀在古羅斯的大地上發生的那悲壯的一幕:伊戈爾率軍出征南俄,與波洛夫人浴血奮戰,被俘後拒不受降,後逃出險境,重返羅斯。史詩鮮明的主題、生動的形象、壯闊的場面、靈性的自然,讓人嘆為觀之。?這部史詩在寫到伊戈爾戰敗的場景時,我們看到了這樣的詩句:「第三日,天昏地暗:/兩個太陽暗淡無光,/兩根紫紅的光柱熄滅了,/兩彎新月——/奧列格和斯維雅托斯拉夫——/被黑暗遮蓋,/沉向茫茫大海,/他們的敗跡在希諾瓦各族人民中激起了無比的驍勇。」基輔大公在伊戈爾失利後,向王公們發出團結起來的呼籲,在他的「金言」中有贊頌羅曼等王公昔日戰績的一段:「而你,勇猛的羅曼,以及姆斯季斯拉夫啊!/勇敢的思想帶引你的智慧去立功。/為了功勛,你在豪勇地高翔著,/好比旋飛在空中的蒼鷹,/想要勇猛地馴服那些飛鳥。/要知道,你有的是頭戴拉丁盔、/身披鎧甲的好漢。/他們的威勢使大地震顫,/還震驚了許多國家——/希諾瓦,/立陶宛,/亞特維雅吉,/傑列梅拉,/就連波洛夫人也拋棄了自己的長矛,/在鋼劍的威勢下,/低下了自己的頭。?史詩中一再出現的那個擁有各民族人民的希諾瓦引起了後人的注意。關於希諾瓦」一詞有眾多的解釋,有的俄國專家認為指的是匈奴人,是匈奴的古斯拉夫稱謂;有的認為是古羅斯人對東方游牧民族的統稱,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利哈喬夫就持這種觀點;而作家奇維利欣從詞源上作了進一步的考證,認為它指的是中國。他認為,這不是一種巧合,《伊戈爾遠征記》的作者是一個學問淵博的人,是一個消息靈通的社會活動家,「他當時肯定已經從來自拜占庭或阿拉伯的傳聞中聽到了關於古老的東方民族的故事」。而且還存在這樣的可能性,即「在中亞山麓到頓涅茨克一帶游牧的波洛夫人來到西方時,也捎來了遠方的那個在太陽升起的地方已經存在了許多年的強大帝國的消息」。?在筆者看來,這種推測並非無稽之談。這里,我們可以稍稍回溯一下與此相關的史實。?中西文化的交流開始得很早,中國絲綢的西傳甚至可以追溯到商代。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鑿通了絲綢之路。公元前2世紀後的千餘年間,在這條連接亞非歐的道路上出現過世界文明史上的不少重要國家,它使古代東西文化的交流得以。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這種交往時有阻隔,但發展勢頭漸趨強勁。到了公元7—11世紀,阿拉伯商隊經絲綢之路已絡繹不絕地來到唐都長安,城裡甚至有被稱為「番坊」的商人聚居地。當時的中亞和西亞一帶對中國已不陌生。?而在公元8—9世紀時,生活在第聶伯河流域的以羅斯人為主的東斯拉夫各部落開始聯合起來。不久即出現了俄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留里克王朝,並定都基輔。基輔羅斯疆域尚小,不要說廣漠的西伯利亞,就是連頓河也不在其內。《伊戈爾遠征記》描寫主人公一行策馬奔向頓河時寫道:「啊,俄羅斯的國土!/你已經落在崗丘的那邊了!」那一時代,中俄之間難以發生直接的接觸。但據史料記載,阿拉伯商人在10世紀初已把有關中國的消息帶到了伏爾加河流域。古羅斯與拜占庭的文化關系十分密切,而此時的拜占庭帝國與中國也早已有往來。公元6世紀時,拜占庭人從中國學會了養蠶繅絲的方法。公元7世紀,東羅馬史家席摩格塔在《莫利斯皇帝大事記》一書中已對中國作了描摹。雙方還互有使者往來。因此,《伊戈爾遠征記》的作者「從來自拜占庭或阿拉伯的傳聞中」聽到有關中國的消息當不奇怪。與此同時,馳騁於中俄疆域之間的游牧民族確實也有可能捎來遠方強大帝國的消息。在當時的征戰中,那些馬背上的民族或國家的疆域是很不確定的,他們無意中對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起過某種信使的作用。《伊戈爾遠征記》中騷擾羅斯邊境的游牧民族不少屬突厥族。他們與俄羅斯人交戰,同時又與他們通婚。史詩中寫道:「這時勇敢的俄羅斯人結束了他們的酒宴:他們讓親家們痛飲,而自己卻為俄羅斯國家犧牲了。」這里的「親家」指的就是波洛夫人,波洛夫人的首領康恰克是伊戈爾的兒女親家。當時的中國與北方和西域的游牧民族的關系同樣錯綜復雜。上個世紀30年代就有學者指出:那時「中國和西伯利亞、中亞所發生的關系在現在看來雖是中俄關系,但在當時只是一種間接的、個別的關系。不過,這種關系已含有中俄關系的意義。因為在漢唐以來,無論在西伯利亞如匈奴、鮮卑、突厥、契丹、鐵勒、薛延陀、拔野古、仆骨、同羅等,在中亞細亞一帶的大月氏、大宛氏、大夏、康居、奄蔡等地方,在目前固全是俄國的土地,在當時卻和中國都有深切的關系……」然而,不管《伊戈爾遠征記》中的是否真的指中國,史詩頻頻涉及東方民族和國家卻是事實,作者的東方想像本身已經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中俄之間的直接接觸開始於馬克思點評《伊戈爾遠征記》時所說的「一大幫真正的蒙古軍」進犯和控制俄羅斯的時期。13世紀初,強大起來的蒙古族建立了以成吉思汗為首領的統一的蒙古國,並且立即開始南下和西征。南下大軍先後滅金,滅南宋,1271年改國號為元,統一中國。大規模的西征有三次,13世紀中葉其勢力范圍已遠及東歐和西南亞。第二次西征主要目標是俄羅斯,大軍由蒙古大汗派出、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領,1240年滅基輔羅斯。後拔都在裏海北面位於伏爾加河下游的薩萊建都,名為欽察汗國。俄羅斯人因其帳殿為金色,又稱其為金帳汗國。金帳汗國一直存在到15世紀末。?俄羅斯學界不少人認為,蒙古人對俄羅斯文化的影響「非常之小,僅限於對一些東方詞彙、實用藝術中的某些主題、封建上層的服飾特徵等的借用」。但也有人持不同的觀點,如俄羅斯歷史學家維爾納茨基就認為這種影響是深層次的,是深刻的,而且它與中國有關。他指出,蒙古統治時期,俄羅斯沒有獨立的政府,其最高統治者是中國的大汗。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國大汗實際上干預了俄羅斯和欽察汗國的事務。因而俄羅斯不僅在政治體制和軍事體制上受到中國的影響,連思想觀念也接受了影響,比如白俄羅斯的得名就與中國的方位——色彩對應關系有關:西方與白色對應。他還認為,若將基輔羅斯與莫斯科羅斯進行比較,就不難看出蒙古的影響有多大。在基輔羅斯時期,王權、教權與民主權利這三者是平等的,民眾對國家事務享有發言權。而蒙古人統治200多年之後,情況完全改變,王權急劇上升,社會各階層必須絕對服從沙皇,為之效勞,並受嚴格控制,連昔日獨立的王公貴族也變成了沙皇的奴僕。?維爾納茨基強調了蒙古人統治時期中國體制和中國文化對俄羅斯的深刻影響。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應該說,有一定道理。這首先是因為欽察與窩闊台、察合台、伊兒四個汗國均系後王封地,名義上仍屬時為元朝的中國中央政府的管轄,欽察汗國無外交事務決定權,臣服的俄羅斯公國還得將王公子弟送到元大都作人質。其次,蒙古帝國在逐漸強大的過程中接納了不少漢人和漢化的契丹人,有的還身居要職。如成吉思汗和繼任者窩闊台的重臣(官至中書令)耶律楚材就是契丹人,他在戶口、賦稅、農業等方面循漢制的建議多被採納。在拔都西征前2年,燕京還設立了供蒙古子弟學習漢文的國子學,並招收大批漢人進入蒙古民政機構,入主中原後,蒙古人自身也在逐步漢化。這些因素確實會在金帳汗國時期的俄羅斯產生影響。再有,落後的蒙古帝國的南下西征在給經濟文化相對先進的民族帶來破壞的同時,對東西交流卻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疆域遼闊的蒙古帝國在各地建立了完善的驛站制度,中俄之間的陸路交通更加暢通,特別是原已存在的絲綢之路的西段北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父親尼科·波羅和叔叔馬飛·波羅大體上就是沿著這條路途徑薩萊等地來到中國的。這一時期中俄之間有了直接交往的可能。中國的絲綢、火槍和日用品等直接進入了俄羅斯,當時的諾夫戈洛德成了東西貿易的重要集散地,而元朝的大城市裡也出現了俄羅斯的金器匠。在蒙古帝國長期統治和物質交流頻繁的背景下,比摹仿東方生活方式更深層次的文化上的影響自然也會隨之出現。至於維爾納茨基將金帳汗國的統治等同於「中國大汗」的統治,這一點看來值得推敲。因為金帳汗國雖然接受「中國大汗」的冊封,但獨立性相當強。隨著時間的推移,政治上的關系日益疏遠,宗教、文化以及社會習俗上的差異也更加明顯。如元朝的蒙古人崇尚喇嘛教,而金帳汗國的蒙古人則信奉伊斯蘭教;元朝的蒙古人逐漸漢化,而金帳汗國的蒙古人則在推行其制度文化時也多少受到俄羅斯文化的影響。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這一規律在起作用。因此,對金帳汗國時期俄羅斯文化中的外來因素的估價似應恰如其分。?金帳汗國時期,俄羅斯作家寫下的作品大都反映的是俄羅斯人民與蒙古入侵者斗爭的史實。比較著名的有佚名作者的《拔都攻佔梁贊的故事》、《米哈伊爾·雅羅斯拉維奇大公在金帳汗國遇害的故事》、《舍夫卡爾的故事》、《激戰馬邁的傳說》和《脫脫迷失王攻佔莫斯科及俄羅斯國淪陷記》,以及索封尼·梁贊涅茨的《頓河彼岸之戰》。這些作品表現了俄羅斯人民在外族入侵時所遭受的巨大苦難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當時特定的形勢也使這些作品凡是涉及東方國家時,都將它們視作敵國。如《頓河彼岸之戰》就有這樣的文字:「讓我們綴詞聯句,歡娛俄羅斯大地,將悲傷拋給西姆所有的東方國家」。對於中世紀的俄羅斯作家和民眾來說,東方的概念是與蒙古帝國,與金帳汗國,與拔都和馬邁等統治者緊緊聯系在一起的。當然,也許是因為年代久遠、史料散失的關系,我們現在已很難見到這一時期直接與中國有關的文字,即使有也是一星半點的。如14世紀的俄國編年史中簡略地提到了宋朝在蒙古鐵蹄下被征服的史實,15世紀末尼基金在他的《三海航行記》中也有關於中國的紀聞。中國、東方,這一切留給那個時代的俄羅斯作家的的還只是充滿想像的空間。(二)18世紀前期的俄國是與彼得大帝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他推行的改革措施使俄國擺脫了中世紀愚昧落後的狀態,開始躋身於歐洲大國之列。這種改革也給文學帶來了新的氣象。從30年代開始,康捷米爾、羅蒙諾索夫、蘇瑪羅科夫、赫拉斯科夫、諾維科夫、傑爾查文、馮維辛和拉季謝夫等一批作家相繼登上文壇,他們的作品是俄國近代文學的先聲。我們看到,「中國」這個詞也屢屢出現在這些作家的筆下。?對於18世紀的俄國人來說,中國盡管仍是那麼遙遠和朦朧,但對這個詞卻已不陌生。這是因為17—18世紀盛行於西歐的「中國熱」對俄國產生了深刻影響。17世紀,中歐間海路辟通,使體現中國深厚文化底蘊的各種藝術品開始大量進入西歐,從而在西歐掀起了一股崇尚「中國情調」乃至仿效中國藝術的旋風。而當時的俄國正處處以西歐為楷模,崇法思想十分嚴重,彷彿是「歐洲文化的一個復製品」。因此,「中國旋風」也很快席捲了18世紀的俄國。?當然,「中國熱」的出現也與俄國內在的需要相關。當時的俄國經過不斷地向外擴張,其勢力范圍幾乎已經伸及整個西伯利亞,中俄成了接壤的鄰國。前往中國的外交家、旅行家和傳教士逐漸增多,其中一些人將自己在中國的見聞和對中國的印象變成了文字。這期間,從西歐翻譯過來的這類文字也不少,18世紀俄國出版的有關中國的著述多達百餘種,俄國科學院所藏的中國書籍也迅速增加。這一切自然引起了俄國作家對毗鄰的東方文明古國的關注。?如今我們所能見到的18世紀俄國著名作家筆下的有關中國的文字不是很多且映象駁雜,然而透過這些文字,我們還是能夠清晰地看到作家們心目中的中國形象和中國文化。?在那一時代的俄國作家心目中,特別是那些受到啟蒙思想影響的作家的心目中,中國是一個理想王國,一個皇帝仁慈、政治清明、法紀嚴明和百姓勤勞的國度,一個可以與虛偽的丑惡的俄國現實相對照的道德的和哲人的國度。?關於這一點,我們不妨看看作家諾維科夫(1744—1818)因介紹「中國思想」而與葉卡捷林娜二世發生的一場沖突。18世紀60年代,葉卡捷林娜二世曾作出過擁護啟蒙思想的姿態,俄國的社會思想一度比較活躍。女皇為顯示自己政治上的開明,創了諷刺雜志,提倡「含笑地」嘲諷一些人性的弱點。社會上諷刺雜志應運而生。在這些雜志中,諾維科夫創的《雄蜂》、《空談家》和《畫家》等最為出色。可是,他的雜志所載文章鋒芒畢露,直指社會弊端和「穿裙子帶王冠的答爾丟夫」?《雄蜂》(1769—1770)雜志刊首題詞「他們勞動,你們卻享受他們的果實」就充分體現了他的啟蒙精神。就在這份刊物的第8期(1770年2月出版)上,諾維科夫刊出了《中國哲學家程子給皇帝的勸告》一文。?文章談的主要是治國的方針和理想君主應該具備的條件,即「一曰立志,二曰責任,三曰求賢」,「所謂立志者,至誠一心以道自任,以聖人之訓為可必信,先王之治為可必行,不狃滯於近視,不遷惑於眾口」,「自昔人君孰不欲天下之治,然或欲為而不知所措,或始銳而不克其終,或安於積久之弊而不能改為,或惑於眾多之論而莫知適用,此皆上志不立故也」。?刊登這篇「給皇帝的勸告」,表面上只是贊揚中國哲學家關於「君志立而天下治」的思想,而實質上卻在諷刺俄國的社會現實,特別是葉卡捷林娜二世的所謂「開明政治」的許諾是「始銳而不克其終」。這里有這樣一個背景:1867年,女皇聲稱要修改17世紀編的法典,給全國公民以平等、自由和法律。她召集成立了「新法典編撰委員會」,但這個委員會尚未真正開始工作就被解散。因此,文中的這段話:「假如你的主意還未打定,而且意志也不夠堅強,那你就可以知道,不但你不要改革政府,恐怕連改革你自己都很困難。」其針對性就很強了。諾維科夫還在譯文後面加上了似褒實貶的文字:「看到我們偉大女王的嚴明政府,她對臣民的關懷,以及她忠心為國的辛勞;再看到她建立了良好的風俗傳統,並且把科學和藝術介紹到國內;她所選擇的從政人員,都是忠心體國之士。事實上,只要我們見到她這些偉大不朽的功績,我們就可以大膽地這么說:假如這本書的原中國著者,能夠活到今天的話,他一定不會再寫這本書來回答他君主的一些問題;他會要求自己,跟隨偉大的葉卡捷琳娜,亦步亦趨地步入不朽之域。這樣的諷刺文字當然會激起女皇的強烈不滿,《雄蜂》雜志被迫停刊。?同年7月,諾維科夫又創了刊物《空談家》。在這份刊物的第2期上刊登了《中國汗雍正皇帝給兒子的遺囑》一文。文章的內容是雍正對他的繼承者該如何治理國家的告誡,主要涉及勤政為民和懲惡揚善的一些原則,諸如「勤求治理,扶育蒸黎,無一事不竭其周詳,無一時不深其祗敬」,「大法小廉,萬民樂樂」,「詰奸除暴,懲貪黜邪,以端風俗,以肅官方」,「勿為奸詐諂媚之徒所欺,勿信邪惡之言,為人君者修德,國家自得安康太平」等。這樣的原則自然不錯,在如此「開明、仁慈」的皇帝的治理下的國家豈不就是18世紀啟蒙作家所盼望的理想王國嗎?諾維科夫當然要為之張揚。與此相對照,女皇統治下的俄國現實就太令人失望了:「人人爾虞我詐,神父盡量欺騙老百姓,僕人欺騙老爺,而大貴族總想欺騙皇上……拿吧,撈吧,不管什麼,抓到手就算數。」這段文字出現在刊載《雍正皇帝傳子遺詔》的同一期刊物上。中國皇帝的上述訓誡之詞對於俄國的女皇來說不是也很管用嗎?這當然大大刺激了葉卡捷林娜二世,而更令她氣憤

㈥ 上海松江為何稱為水鄉

松江區,位於上海市西南部,歷史文化長遠,有著「上海之根」 的稱呼。內
松江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容鄉,古稱華亭,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呂蒙破荊州,擒關羽,拜撫邊將軍,受封華亭侯,「華亭」一詞始見於史籍。松江的其他別稱包括茸城、五茸、鱸鄉、鶴城、雲間等等。這些別稱皆與松江文化種群和人文環境緊密關聯。茸城、五茸,與古代松江水草肥美,適應梅花鹿生存環境有關。梅花鹿在九峰三泖繁衍生息長達四千餘年,於是就有了「十鹿九回頭」的俗語。如今,上海松江地區還有茸城論壇、茸城計程車公司等。鱸鄉,因松江盛產鱸魚,故稱。鶴城,與「華亭鶴」有關。雲間,是松江至今使用得最多的別稱,典出陸雲在洛陽與名士荀隱聯對之句「雲間陸士龍」。此外,松江舊時水名還有松水、淞江、吳淞江之稱。黃浦江水系未形成前,則由吳淞江水系導流泄洪。楚時,松江為楚相春申君黃歇的封地。相傳,黃歇曾經治理松水、故後來的浦江姓「黃」,有名「春申江」。人說松江水脈開啟申城史河,皆源於此。

㈦ 松江為何稱為水鄉

松江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古稱華亭,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呂蒙破荊州,擒關羽,拜撫邊將軍,受封華亭侯,「華亭」一詞始見於史籍。松江的其他別稱包括茸城、五茸、鱸鄉、鶴城、雲間等等。這些別稱皆與松江文化種群和人文環境緊密關聯。茸城、五茸,與古代松江水草肥美,適應梅花鹿生存環境有關。梅花鹿在九峰三泖繁衍生息長達四千餘年,於是就有了「十鹿九回頭」的俗語。如今,上海松江地區還有茸城論壇、茸城計程車公司等。鱸鄉,因松江盛產鱸魚,故稱。鶴城,與「華亭鶴」有關。雲間,是松江至今使用得最多的別稱,典出陸雲在洛陽與名士荀隱聯對之句「雲間陸士龍」。此外,松江舊時水名還有松水、淞江、吳淞江之稱。黃浦江水系未形成前,則由吳淞江水系導流泄洪。楚時,松江為楚相春申君黃歇的封地。相傳,黃歇曾經治理松水、故後來的浦江姓「黃」,有名「春申江」。人說松江水脈開啟申城史河,皆源於此。

「上海之根」——松江,可謂滄海桑田。昔日的上海,是松江府的一個縣;今天的松江,是上海市的一個區。松江歷史悠久,自古經濟發達,文化興盛,人才薈萃。松江地處長江三角洲東南部「岡身」以西,從古海岸線形成時算起,距今約7000年歷史,是上海市成陸最早的地區,隨著松江地區逐漸變成濱海湖沼澤低地,高墩和低丘已有人類活動,在距今7000年至4000年間,先民們在九峰一帶勞動生息,創造了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型文化和廣富林文化。史載,松江是上海歷史文化的發祥地,早在4000年前,魯豫皖地區的龍山文化王油坊類型文化部族為躲避洪災和戰亂遷入松江,移入了外來特徵明顯的「廣富林文化」,從考古發現的建築物特徵、禮器用品紋飾以及生活垃圾堆場規模來看,廣富林應是古老的上海城鎮之根,松江廣富林文化以血脈相通的柔美經緯,編織起海納百川、多遠文化交融的和諧搖籃。

㈧ 上海市松江區的歷史及史記

松江區位於上海市西南部,歷史文化長遠,有著"上海之根" 的稱呼。黃浦江上游,東與閔行區、奉賢區為鄰,南、西南與金山區交界,西、北與青浦區接壤。區境南北長約24千米,東西寬約25千米。總面積605.64平方千米。截止到2013年末,總共有戶籍人口595378人。常住人口173.66萬人。2013年松江區居民平均期望壽命達82.68歲,其中男性80.16歲,女性85.26歲。
全區轄4個街道、11個鎮:岳陽街道、永豐街道、方松街道、中山街道、泗涇鎮、佘山鎮、車墩鎮、新橋鎮、洞涇鎮、九亭鎮、泖港鎮、石湖盪鎮、新浜鎮、葉榭鎮、小崑山鎮。區政府駐園中路1號。境內有國家級松江出口加工區、佘山國家旅遊度假區、市級松江工業區、松江科技園區和五厙農業園區。
主要河流有流貫南境的黃浦江,以及淀浦河、泗涇塘等。工業以機械、輕紡、冶金、化工、電子、食品等行業為重點。國家商品糧基地和上海市副食品基地之一。特產有"四鰓鱸魚"等。滬杭鐵路、滬杭高速公路、滬青平高速公路、嘉金高速公路、同三國道等干線過境。
古建築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代清真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陀羅尼經幡、宋代興聖教寺塔(俗稱方塔)、明代照壁、清代醉白池等,還有初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的佘山天主教堂、始建於1899年的佘山天文台等,有天馬山高爾夫俱樂部、佘山高爾夫俱樂部、世茂國際會議中心、月湖雕塑公園等旅遊休閑場所。

㈨ 上海松江有哪些歷史故事

松江秦時建鎮、唐時置縣、元時升府、明清時為全國紡織業中心,東南一大都會,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至清末,華亭縣、華亭府、松江府、婁縣均設治於此。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為華亭府,翌年改為松江府。至清嘉慶十年(1805年)演變為1府(松江)、7縣(華亭、上海、青浦、婁、奉賢、金山、南匯)、1廳(川沙)。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華亭、婁縣合並為華亭縣。民國3年(1914年)改為松江縣。民國時期,松江縣政府及江蘇省第三、第四區專員公署皆設於此。 解放後,蘇南行政署設松江專區。民國初期,該鎮名華亭市、松江市,後改稱城廂區、城區。民國36年(1947年)撤區,由縣直轄。解放初,設松江市(隸蘇南行政區松江專員公署),轄華陽、中山、岳陽、永豐4鎮。1949年8月1日,松江市、縣合並為松江縣,松江市改為縣轄市。11月撤市,建立城區人民政府,轄中山、岳陽、永豐3鎮。1958年3月,松江專區撤消,改隸蘇州專區。1958年11月由江蘇省劃歸上海市。1963年改設城廂鎮,1980年12月改今名。1984年劃入五里塘鄉8個生產隊,建立樂都路大隊(後改村)。1985年,松江鎮有中山、岳陽、永豐3個街道辦事處,48個居民委員會,654個居民小組,1個行政村,8個村民小組。1998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區。松江區現轄有11個鎮、4個街道。全區有134個居委會,115個村委會,擁有國家級出口加工區、旅遊度假區、市級工業區、科技園區,五厙農業園區。松江是上海市「十一五」發展規劃中重點推進建設的三個新城之一。 松江古稱華亭,別稱有雲間、茸城、谷水等,「松江」兩字的來歷據史料記載是因為(民國時期)「華亭」和甘肅省一地名重復而改,「松江」即指現在上海境內的蘇州河(吳凇江),自古在松江府管轄范圍內,且宋朝以前吳凇江水量大於黃浦江,故因江而得名(吳凇江本名即為松江(見《尚書·禹貢》));而現在松江區至黃浦區境內的黃浦江段(即黃浦江中上游)在以前稱之為「上海浦」,蘇州河口以東的黃浦江(以前為吳凇江的支流,即外灘源至長江入海口,)稱之為下海浦,「上海」這名稱即取自於松江府境內的這條「上海浦」。 此外,上海話經可靠的語言學研究,目前確定並非先前認為的寧波話蘇州話簡單合成,而是融合松江方言發展的結果。(錢乃榮,2003年,艾約瑟《上海口語語法》1853年)。 上海開埠之前,松江是上海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於歷史悠久,文脈淵遠,近年來被稱為「上海之根」,已得到廣大的專家學者和民眾的支持和認同。

㈩ 以前的上海市松江區是什麼地方

松江區位於上來海市西南部,自歷史文化長遠,有著"上海之根" 的稱呼,是上海歷史文化的發祥地。據考古發現,距今約6000年,先民們就在九峰一帶勞動、生息,創造了崧澤型和良渚型等古文化。
松江古稱華亭,別稱有雲間、茸城、谷水等,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置華亭縣,後改稱松江縣,上海開埠前,松江是上海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上曾有"蘇(蘇州府)松(松江府)財賦半天下"之美譽。

閱讀全文

與松江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