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三門峽歷史文化

三門峽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4 06:51:56

⑴ 三門峽有什麼特點

三門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河南、山西、陝西三省交界處,是伴隨著黃河第一壩-三門峽水利樞紐的建設而崛起的一座新興城市。相傳大禹治水,使神斧將高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河道中由鬼石和神石將河道分成三流,如同有三座門,三門峽由此得名。三門峽市總面積 10475平方千米(根據民政部《簡冊·2006版》)/10309平方千米,總人口227.48萬人(2005年底)(根據《三門峽市行政區劃簡冊》)。自然資源目前已發現的礦藏達66種,占河南省已發現礦種的60%。已探明儲量的有50種,其中保有儲量居全省前3位的有31種,是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貴金屬、有色金屬及能源礦產基地,潛在經濟價值達2700億元。黃(金)、白(鋁)、黑(煤)是該市三大優勢礦產資源,黃金儲量、產量均為全國第二;鋁礬土總儲量達1.3億噸,是國內外專家公認的全國最好的高鋁耐火原料基地;原煤儲量達26.9億噸。三門峽西的溫塘溫泉日排水量達6000噸,水溫高達62℃,內含42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靈寶是我國六大蘋果出口基地之一,蘋果年產量已達到6億公斤;靈寶的大棗,盧氏的木耳、猴頭、香菇、板栗、獼猴桃,澠池的仰韶杏和牛心柿餅等在全國都極負盛名。盧氏山區還有「天然中葯庫」之稱。三門峽煙葉是我國各大煙廠搶手的優質卷煙原料,有「代雲煙」美譽。歷史文化地處黃河流域的三門峽市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成為華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歷史文化對於推進歷史的前進乃至當今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及其深遠的影響。仰韶文化、虢國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經》衍化而來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這諸多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1921年,首先發現於澠池縣仰韶村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遠古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社會由盛到衰的時期,表面繪制有圖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徵之一。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底,全國共發現仰韶文化遺址5000餘處,其中三門峽市約有200處。2001年,仰韶村遺址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西周時期重要姬姓封國之一虢國對西周歷史與文化的影響廣泛而深刻。20世紀50年代,中央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三門峽市上村嶺考古發現虢國墓地,並首次對其進行大規模發掘。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門峽市考古隊聯合對虢國墓地進行第二次大規模發掘。其中,1990年發掘的M2001虢季墓、1991年發掘的M2009虢仲墓分別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虢國墓地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兩次發掘出土的大量文物是三門峽地區數千年文化的積累和結晶,為虢國歷史與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國內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掀起了研究虢國文化的熱潮。2000年,李家窯遺址被證實為虢國都邑上陽城的所在地,不僅將三門峽的城市歷史上溯到3000年前,而且給虢國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使虢國文化研究達到了高潮。 東周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晚年在函谷關(三門峽市靈寶市境內)著就的《道德經》奠定了中國道家、道教的基礎,其影響滲透到了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道德經》內容涉及哲學、經濟、軍事、養生、倫理、藝術等方面。繼老子後學者,戰國初期,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隨著社會前進,老子思想被後來學者不斷豐富、完善,至漢初形成道家學派。東漢後隨著道教的形成,老子被奉為道教的教祖,《道德經》被奉為道教的主要經典之一。道家哲學成為道教的思想淵源之一。《道德經》自問世後,研究者甚多。80年代後,國內外又興起一股「老子熱」,外國人稱老子的《道德經》是「東方智慧的結晶」。在西方除《聖經》之外,《道德經》譯本最多,影響最大。 此外還有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在靈寶荊山鑄鼎祭天、奠定政權;達摩祖師捨身求法,空相寺作為佛祖圓寂地香火傳世;中國古代四大迴音建築之一的寶輪寺塔昭示著三門峽悠久燦爛的古代文明。三門峽大壩作為銘記新中國根治黃河水害豐功偉績的豐碑更將彪炳史冊。紫氣東來、白馬非馬、唇亡齒寒、完璧歸趙、秦趙會盟等歷史典故就發生在這里。還有大禹、張儀、劉邦、李世民、武則天、杜甫、韓愈、司馬光、上官儀、上官婉兒等歷史人物曾在這里留下足跡、墨跡和詩篇。目前,全市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25處,市級21處,館藏文物7萬余件。 2002年,三門峽就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列為「21世紀城市規劃、管理與發展」援華項目,這也是我國北方唯一一個被列入該項目的城市。 每年入冬以後到次年初春這段風寒雪飄的季節,三門峽這座美麗的城市總會迎來她相知的朋友-----白天鵝。 在三門峽庫區廣闊明澈、碧波盪漾的湖面上,成千上萬只白天鵝自由自在地飛翔、飄游、嬉水、覓食,安詳地休養生息。這些聖潔的仙鳥,或飛、或游、或走、或卧、千姿百態,構成一副副動人的畫面,成為三門峽一道亮麗的景觀,招引四方遊人爭相觀賞,絡繹不絕。 據研究人員考證,這群白天鵝來自西伯利亞,她們之所以每年如期來到三門峽越冬,是因為三門峽山川秀麗,湖面廣闊,水肥草美,食物充足,廣大人民群眾在市委、市政府的倡導下,樹立了良好的保護生態的意識,並採取了得力的保護鳥類的措施,創造了人與鳥和諧相處的優越環境。 三門峽也因此有了「天鵝城」的美譽。

⑵ 三門峽的歷史背景

歷史 背景
地處黃河流域的三門峽市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成為華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歷史文化對於推進歷史的前進乃至當今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及其深遠的影響。仰韶文化、虢國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經》衍化而來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這諸多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1921年,首先發現於澠池縣仰韶村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遠古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社會由盛到衰的時期,表面繪制有圖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徵之一。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底,全國共發現仰韶文化遺址5000餘處,其中三門峽市約有200處。2001年,仰韶村遺址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西周時期重要姬姓封國之一虢國對西周歷史與文化的影響廣泛而深刻。20世紀50年代,中央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三門峽市上村嶺考古發現虢國墓地,並首次對其進行大規模發掘。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門峽市考古隊聯合對虢國墓地進行第二次大規模發掘。其中,1990年發掘的M2001虢季墓、1991年發掘的M2009虢仲墓分別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虢國墓地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兩次發掘出土的大量文物是三門峽地區數千年文化的積累和結晶,為虢國歷史與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國內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掀起了研究虢國文化的熱潮。2000年,李家窯遺址被證實為虢國都邑上陽城的所在地,不僅將三門峽的城市歷史上溯到3000年前,而且給虢國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使虢國文化研究達到了高潮。
東周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晚年在函谷關(三門峽市靈寶市境內)著就的《道德經》奠定了中國道家、道教的基礎,其影響滲透到了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道德經》內容涉及哲學、經濟、軍事、養生、倫理、藝術等方面。繼老子後學者,戰國初期,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隨著社會前進,老子思想被後來學者不斷豐富、完善,至漢初形成道家學派。東漢後隨著道教的形成,老子被奉為道教的教祖,《道德經》被奉為道教的主要經典之一。道家哲學成為道教的思想淵源之一。《道德經》自問世後,研究者甚多。80年代後,國內外又興起一股「老子熱」,外國人稱老子的《道德經》是「東方智慧的結晶」。在西方除《聖經》之外,《道德經》譯本最多,影響最大。
此外還有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在靈寶荊山鑄鼎祭天、奠定政權;達摩祖師捨身求法,空相寺作為佛祖圓寂地香火傳世;中國古代四大迴音建築之一的寶輪寺塔昭示著三門峽悠久燦爛的古代文明。三門峽大壩作為銘記新中國根治黃河水害豐功偉績的豐碑更將彪炳史冊。紫氣東來、白馬非馬、唇亡齒寒、完璧歸趙、秦趙會盟等歷史典故就發生在這里。還有大禹、張儀、劉邦、李世民、武則天、杜甫、韓愈、司馬光、上官儀、上官婉兒等歷史人物曾在這里留下足跡、墨跡和詩篇。目前,全市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25處,市級21處,館藏文物7萬余件。

⑶ 有關三門峽特有風俗文化的介紹

三門峽的風俗民情列表

棚口 道情皮影 豫西鑼鼓
剪紙 「和尚」頂燈

三門峽市 1957年伴隨著萬里黃河第一壩的建設而崛起的一座新興城市。管轄陝縣、澠池縣、盧氏縣、靈寶市、義馬市、湖濱區等三縣兩市一區。總面積10496平方公里,總人口215萬。

經過四十多年的建設,三門峽市以嶄新的姿態矗立在豫西邊陲,被譽為鑲嵌在黃河岸邊一顆璀燦的明珠。三門峽市位於河南西部邊緣,豫、陝、晉三省交界處,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遠在五、六十萬年以前,這里就留下了華夏祖先的足跡,五、六千年前就有較大的氏族部落,約在公元前21-前11世紀,是夏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西周屬虢國,秦國時置三川郡,漢武帝時置弘農郡,北魏置陝州後一直延續至明、清。建市後一直是豫、陝、晉三省交界處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三門峽市交通便利,隴海鐵路橫貫東西,310和209兩條國家公路干線縱橫交匯,黃河水運直達潼關,洛陽至靈寶高速公路已經全線開通,縣(市)區之間公路相通連接成網,通訊設施先進,聯絡便利。
三門峽市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已發現礦藏57種,占河南省的60%;已探明有開采價值的34種,已開發利用的27種,其中黃(黃金)、白(鋁)、黑(煤炭)是三大優勢礦產資源。黃金儲量、產量均居全國第二位,鋁土礦、煤、鋅、銻、硫鐵礦、玻璃石英砂岩、鑄型用砂、砷等17種礦為全省之冠;鉬、鈾、鉛、銀、磷、壓電水晶、熔煉水晶、石墨等9種礦居全省第二位。這些礦藏不僅儲量大、品位高、質量好,而且分布相對集中、覆蓋淺、易開采,共生、伴生礦產多,益於綜合開發利用,可謂河南省乃至全國重要的貴金屬和能源開發基地。 三門峽市土特產品種類多,質量好,分布廣,歷史悠久。以靈寶為主的蘋果馳名中外,靈寶大棗久負盛名;澠池仰韶杏全國獨有,牛心柿餅為古代貢品;盧氏的木耳、蘑菇、猴頭、核桃、板栗、山楂、獼猴桃等在全國享在盛譽,山區有「天然中葯庫」和「一步三葯」之稱;崤山煙葉連續十年在全國質量評比中獲獎,有「代雲煙」的美譽。 1986年三門峽升格為地級市以來,經濟建設迅猛發展。目前已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醫葯和農副產品加工六大支柱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格局,商業貿易十分活躍,農、林、果、煙、牧各業發展迅速。1998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44.3億元,財政收入6.75億元。 三門峽市區座落於黃河之濱,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山青水秀,環境優美。城市建設經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大大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各項服務功能明顯增強。目前市區建成面積已有24.4平方公里,市區人口達到23.58萬人。

三門峽的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華夏的古老文明,祖國的今朝勝跡,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國的壯麗河山,在這里巧妙地結合與展現。有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遺址、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虢國車馬坑群、荊山軒轅黃帝陵、戰國時代的秦趙會盟台、老子著《道德經》處函谷關、中國古代四大迴音建築之一的寶輪寺塔;還有八路軍澠池兵站舊址、豫西窯洞民俗旅遊點、三面環水的黃河游覽區、風景名勝亞武山、陝縣甘山森林公園、避署勝地溫泉風景區、屹立於滔滔黃河中的中流砥柱、舉世聞名的黃河大壩。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如爛漫的山花遍及城鄉。 主要旅遊線路黃河游,開辟於1986年4月,至今已舉辦過七屆國際黃河旅遊節。「黃河之旅」線路已被國家旅遊局列為全國14條旅遊專線之一,推向國際市場。旅遊季節,乘船游覽在碧波盪漾的黃河之中,既可觀賞「黃河落天走東海」的磅礴氣勢和沿岸的鄉土風光,又可感受船行柳梢、魚躍水面的神話境界。 游黃河,覽勝景,五州並肩共振興;開三門,迎賓朋,四海攜手共繁榮。改革開放以來,三門峽已與國內15個城市及日本的北上市、澳大利亞的墨累橋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已與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合作關系。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發揮得天獨厚的優勢,三門峽正以奮發進取的姿態迎接二十一世紀。

城市概況

區號:0398
郵編:472000
位置:位於河南西部邊緣,豫、陝、晉三省交界處,東鄰洛陽市,南接南陽市,北靠黃河。
區劃:下轄澠池縣、盧氏縣、陝縣、靈寶市、義馬市和湖濱區,

⑷ 三門峽的傳統文化

河南三門峽市的"百佛頂燈"
三門峽湖濱區向陽村的「百佛頂燈」為三門峽黃河風情表演中的一個絕活。一百名「和尚」身披袈裟、頭頂碗燈、手搖芭蕉扇、走著梅花步表演民間絕技。「百佛頂燈」以高、難、險著稱,主要靠眼力、頸力,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講究一個「穩」字。那虔誠、滑稽的神態足以讓人感覺到「佛光無邊」。

相傳,東漢時期,佛教傳入我國,位於長安、洛陽之間的陝州早受到影響,一時間寺院林立。有一位高僧奉旨到京都(洛陽)講經,途經陝州,各寺主持、方丈聞訊跪道迎留講經。因其學問廣博,使聽者如醉如痴,當京都復旨催促,眾人才知誤了大事,連夜送高僧入京。時值正月,各寺僧眾百餘人,手持燈籠,隆重送別,引來不少群眾圍觀。佛教有一規矩,即見俗人便雙手合十,口稱「阿彌陀佛」,可眾僧手提燈籠,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便止步不行。為難之機,機靈和尚,從燈籠中取出燈碗來,放在頭上頂著,既能照明,又能騰出手來,高僧便口頌:「善哉!善哉!」眾皆效之。後來每逢正月,陝州城眾僧人便頂著碗燈,在城內講經數夜,招徠聽眾,光大佛門。久而久之,頂燈便在陝州城流傳下來。

「百佛頂燈」在元宵節前後表演,供群眾觀賞。

靈寶道情皮影

靈寶道情皮影的產生可追溯到明代。它在當地已熱熱鬧鬧地唱了幾百年了。起初,它由當地官宦人家或秀才、舉人自拉自唱,後來流傳到民間,遂出現道情藝人和唱板。歷代藝人不斷吸收當地民間音樂元素,後來又移用皮影表演的藝術形式,並借鑒戲曲音樂中的打擊樂,使原來的「說唱道情」逐漸演變為富有靈寶地方特色的皮影戲劇種。

民間剪紙

三門峽民間剪紙藝術淵源流長,內容豐富,工藝清湛,富於豫西民俗特色,形成藝術風格的有盧氏剪紙、靈寶剪紙和陝縣大營剪紙。

三門峽民間剪紙藝術的主要分類:一是傳統題材,主要有蓮花葫蘆、葫蘆戲蓮、魚戲蓮、蝶戲蓮、葫蘆娃娃、開口石榴、百鳥朝鳳、蟲魚花鳥等圖案,主要體現的是遠古人民對生命的崇拜的藝術表現。

綳 口

綳口藝術是古代民間傳統的編織藝術。太平藝術的象徵,所用材料大量是彩布。戶家自願籌集,展覽後仍歸原主。綳口可以時隔多年扎一次,也可以一年之中相繼出現。它結構靈活,易於反映變化著的時代,是反映集中心願的民間傳統藝術。

「綳口」產生於澠池縣東南天池鎮的天池村。每年的清明年,東天池村為與張村爭請「白衣奶奶神」將「白衣奶奶廟」的廟會移到本村舉辦,將春節期間的神綳彩門集中起來,吸收各家之長,統一設計,精心組織,結構成一座十分壯觀的形似城樓的大彩門,立於村頭,這種集體本村文化藝術的大型彩門就叫「綳口」。

黃河燈

黃河燈是澠池縣民間傳統游藝形式之一,清代時由山西省傳入縣東仁村,當地群眾十分喜愛這一活動。由於它規模宏大,走道曲折,易使人入迷,而取名黃河燈。該燈同數千根木桿串連排一方陣作為外圍,再用麻桿或高梁桿作為燈柱,插在地上,高約4尺,柱距5尺,柱上設燈,燈柱之間用松,柏樹枝裝飾成燈壁並占綴紙花。出入口處搭成彩門,觀燈從入口處入,沿走道前往,不得越燈壁亂闖,很難找到出口,猶如走出迷宮,左右迴旋,妙趣橫生。

舞 蹈

三門峽市的民間舞蹈,以獅子舞、龍竹舞、旱船舞、高蹺舞為主,風格迥異,豐富多彩,散發著濃郁純朴的泥土芳香。其中大部分是在傳統節會中表演,春節、元宵節最為集中。舞者身著盛裝,載歌載舞,為節日增添歡樂氣氛。

(一)界北花鼓 又名地嘮子,流傳於三門峽市盧氏界北一帶,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二)界南花鼓 俗稱過街嘮子。這種舞在盧氏縣西南山區一帶比較盛行。表演形式同界北花鼓大同小異,由二人或三人表演,扮演者仍是兒童。

(三)陝縣花鼓 流傳於三門峽市陝縣一帶故而得名。每逢燈節、廟會活動時,「花鼓」在社火隊伍中間進行表演。

(四)三條腿 流行於陝縣大營鄉,在「墜子」的基礎上吸收了高蹺的演技,又創造了四條腿。這種表演形式比高蹺、平垛、墜子演技高難,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富有力量。

(五)澠池棒棒鞭 又名打花棍,起源於山西平陽,後流傳於澠池縣仁村鄉發科嶺村。棒棒鞭的道具比較簡單,演出場地不拘,街道、廣場、台上台下都可。

(六)陝縣棒棒鞭 流傳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演出時,人數不限,有男有女,扮演的角色有花旦、小丑、老旦等。

(七)義馬獅子舞 起源於三國,盛行於南北朝。解放初期,獅子舞的表演一般是為了婚娶、節慶等,人們相聚歌舞,以示吉利。

(八)百佛頂燈 又名和尚頂燈。起源於東漢早期。流行於黃河三門峽(古陝州路)一帶。

(九)亞武天鑼 流行於靈寶市豫靈鎮杜家村一帶。

(十)澠池推小車 流傳於澠池縣張村鄉杜家村一帶,由二人表演

社 火

三門峽市各縣(市)、區均有社火活動,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娛樂性強。社火是一項集聲樂、器樂、舞蹈、雜技、滑稽小品為一體的群眾性綜合藝術活動,內有高蹺、芯子(或叫垛子)、旱船、海螺、鑼鼓等。一般在元宵節前後大鬧3天,俗稱「耍社火」、「出社火」。出社火前,3至5名青壯年扮作騎士,騎頭系紅綢馬,沿社火路線往返跑三次,俗稱「擺青」。擺青後,正式出耍,隊形是馬隊(有地方稱「百馬」)前面開道,三眼銃兩面助威,鑼鼓彩旗方隊之後是社火節目,高蹺隊在前,中間是草垛(芯子),最後是墜子。香案、海螺、旱船隊伍少則幾百人,多達上千人。

(一)靈寶芯子 流傳於靈寶陽平鄉一帶。靈寶芯子分制竿與捏竿兩步。

(二)陝縣芯子 稱垛子,又稱背台。陝縣芯子是豫西地區民間舞蹈中比較古老的一種娛樂活動。每年正月十五,「芯子」以驚險的造型、優美的藝姿在社火隊的表演中別具特色。

(三)大營芯子 流行於陝縣大營鄉故而得名。墜子是在民間社火中最熱鬧、最歡快而又最滑稽的壓軸節目。不但能正面教育觀眾,還可以用幽默詼諧、諷刺的手法揭露社會上各種弊端,被譽為「活的漫畫」。

(四)陝縣跑馬舞 因流傳於陝縣一帶故而得名。該舞多於春節、元宵節喜慶時在廣場、街頭同獅子舞、墜子、旱船等節目一起表演。

(五)鶴蚌舞 起源於寓言「鶴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在湖濱區等地廣為流傳,已有百多年的歷史。

(六)三門峽秧歌 流傳於三門峽市各縣(市)、區,是豫西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形式。一種是新興的民間舞,另一種是傳統秧歌舞。1991至2000年,三門峽市各縣(市)、區興起了新民間舞,它以民間舞蹈風格為基調,融入交誼舞、健美操、時裝舞、迪斯科等。1995年全市舉辦的「保險杯」老年秧歌舞比賽,各縣共12個代表隊參加決賽,人數近千人。

(七)盧氏社火 盧氏社火在演出時,隊形威嚴、整齊、形式壯觀。一般在演出前必有探馬。後面是旗隊,有旗牌和彩條旗,旗隊後面是四根一米多長的長銅號,其後是鑼鼓樂隊,再後就是:獅子、龍燈、旱船、背台、花鼓、竹馬、鶴蚌等節目同時表演,表演伴奏多為弦樂和打擊樂。盧氏社火從類型上可分「文社火」和「武社火」。盧氏社火最常見的民間舞蹈是:獅子、龍燈、旱船、竹馬、十二象、背台、鶴蚌、抬垛等。

(八)靈寶社火 靈寶社火包括:高蹺、芯子、鑼鼓、倒騎驢、旱船、海螺、獅子、龍燈、推小車、大頭娃、探馬、後垂子、秧歌等。其中高蹺又分高(五尺)、低(三尺)兩種。靈寶市每個鄉、(鎮)都有社火隊,最具特點的是陽平鄉東常村和西常村的挑社火、罵社火,通過挑鬥、嬉罵等各種形式來達到娛樂教育的目的。

(九)陝縣社火 陝縣社火是三門峽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民間游藝活動。其隊伍編排大致是:馬隊開道,規模最大的馬隊近百匹,人稱「百馬」;三眼銃放炮,震耳欲聾;旌旗先導,鑼鼓喧天,氣氛熱烈。接下來是社火節目:高蹺隊在先,平垛隊居中,墜子隊殿後,再後就是表演的各類節目,有:旱船、花棍舞、跑馬舞、小車舞、九蓮燈等十餘個。

(十)義馬社火 義馬市社火的特點,是以工礦單位為主出社火表演。每年元宵節,義馬市組織有6個煤礦、3個大隊參加的規模宏大的社火隊,表演者一千多人,節目以獅子舞為主。

(十一)湖濱區社火 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附近崖底鄉、交口鄉、會興鄉都要進城耍社火。隨著人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鄉耍社火的人數逐年增多,規模越來越大,節目形式和內容有了新發展。除了傳統的民間舞蹈如旱船、龍燈、獅子、騎驢、鶴蚌舞、秧歌舞等節目外,崖底鄉向陽村的大型民間舞蹈「百佛頂燈」更是馳名中外,在國際民間舞蹈比賽中曾取得優異成績,被譽為「中華一絕」。

⑸ 三門峽這個地名有什麼典故嗎

三門峽地名由來
相傳,相傳大禹治水時用神斧把高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回道峽谷,泄黃河水答東流,三門峽由此得名。女媧補天、誇父追日、黃帝鑄鼎、中流砥柱等典故都發生在這里,是中華民族人定勝天、英勇堅毅、自強不息等民族精神基因形成的淵藪。 三門峽還是黃帝時代仰韶文化的發現地和中心區域,郭、虢、焦、陝等姓氏的起源地,著名郡望弘農郡的所在地。

如今,「三門天險」已經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橫亘峽谷的大壩,像一條銀色的緞條把山西、河南兩省連接起來,這就是1957年動工興建的黃河幹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門峽水利樞紐。

⑹ 三門峽文化,歷史、成語故事。三門峽為什麼叫三門峽

搜一下:三門峽文化,歷史、成語故事。三門峽為什麼叫三門峽

⑺ 黃河歷史文化簡介

黃河,在中國古代稱作河水、大河,簡稱河,是中國的第二長河,僅次於長江,也是世界第六長河流。中國的兩條母親河之一,

發源於中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噶達素齊老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千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黃河源頭位於青海巴顏喀拉山的雅拉達澤峰,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瑪曲、約古宗列曲是黃河的正源。黃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華北平原,蜿蜒東流,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萊州灣)。

(7)三門峽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黃河中游因河段流經黃土高原,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

1977年錄得最高含沙量達920千克/立方米,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由於興建水庫以及流域林草覆蓋率提高等原因,近年來黃河泥沙含量銳減,悄然出現變清態勢。

黃河中下游流域為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而且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與文化重心之一,所以黃河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⑻ 三門峽的由來

三門峽市位於來河南省源西部,河南、山西、陝西三省交界處,是伴隨著黃河第一壩-三門峽水利樞紐的建設而崛起的一座新興城市。
地處黃河流域母親河南岸的三門峽市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成為華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歷史文化對於推進歷史的前進乃至當今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及其深遠的影響。仰韶文化、虢國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經》衍化而來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這諸多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相傳大禹治水,使神斧將高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河道中由鬼石和神石將河道分成三流,如同有三座門,三門峽由此得名。

⑼ 河南省三門峽市境內的什麼古道遺跡

河南省三門峽市境內的崤函古道遺跡,是我國古絲綢之路上一處極其珍貴的文化遺存,崤函古道遺跡位於陝州區硤石鄉車壕村西南約2000米,距三門峽市36公里,為古代中原通往關中的咽喉,是東至洛陽、西達長安的交通要道。

春秋時期著名的秦晉之戰在此鏖兵,唐代詩人杜甫夜宿於此,目睹官兵抓人、民不聊生的凄慘景象,寫下了著名詩篇《石壕吏》。

2006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絲綢之路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崤函古道是其唯一道路遺產。

(9)三門峽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崤函古道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鎖鑰要塞,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地理地貌使然。黃河出龍門峽谷後,由北向南,到今風陵渡口,南遇秦嶺峻峰,北堵中條山脈,不得不在此拐彎向東,在兩山之間滔滔東去,成了這條古道北邊的一條天然屏障。

其南,是秦嶺自華山、亞武山向東高峻崇險的余脈小秦嶺,不可逾越。在這河與山之間的三、四級台地,是海拔都在500-700米的黃土高原,長年的雨水沖蝕,形成了一道道陡深的沖溝。只有在黃河南岸的一級台地,地勢平緩,狹窄修長,是一條天然的交通通道。二是人文因素。

在崤函古道的西端是關中平原,東端是河洛平原,北邊是晉南平原。這個地區,是中華文明發源的核心地區,至少從2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中期到宋代之間的4000多年間,都是中國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

因此,不管是豫、秦、晉三個文明核心區之間還是長安與洛陽兩京之間的一切交流與流通,崤函古道勢必成了必經之地和唯一通道。特別是兩周和漢、唐時期實行的「兩京制」,崤函古道成了一條名符其實的京畿大道。

閱讀全文

與三門峽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