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唐長安城的歷史意義

唐長安城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24 05:37:19

㈠ 唐朝時期長安城的地位如何

唐都時期的長安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改大興為長安,此後進一步修建和完善。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間先後增建了大明宮和興慶宮等宮殿。

唐長安城周長達35.56公里,面積約87.27平方公里,是如今西安城牆內面積的9.7倍,西漢長安城的2.4倍,元大都的1.7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達的6.2倍,古代羅馬城的7倍。至盛唐,長安為當時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

長安城規模宏偉,布局嚴謹,結構對稱,排列整齊。外城四面各有三個城門,貫通十二座城門的六條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幹道。而縱貫南北的朱雀大街則是一條標準的中軸線,它銜接宮城的承天門、皇城的朱雀門和外城的明德門,把長安城分成了東西對稱的兩部分,東部是萬年縣,西部是長安縣,東、西兩部各有一個商業區,稱為東市和西市。城內南北11條大街,東西14條大街,把居民住宅區劃分成了整整齊齊的110坊,其形狀近似一個圍棋盤。

唐長安城由外郭城、宮城、皇城3部分構成,總面積87.27平方公里。外郭城平面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7公里。每面有3座城門,南面正門明德門和丹鳳門為5個門道外,是都城的最高等級。宮城位於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長方形、南北1492米,東西2820米。中部為太極宮(隋大興宮),正殿為太極殿(隋大興殿)。東為皇太子東宮,西為宮人所居的掖庭宮。皇城接宮城之南,有東西街7條,南北街5條,左宗廟,右社稷,並設有中央衙署及附屬機構。後來,唐太宗(李世民)到唐高宗時期修建大明宮,唐玄宗(李隆基)又把自己當臨淄王時的王府改擴建成了興慶宮,三座宮殿合稱「三內」。東城西城分別有東市和西市兩座市場,集中了長安城的主要商業。城內有四條溝渠提供生活和環境用水。城東南角有一座人工園林——芙蓉園,園中有曲江池。

長安城(外郭城)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中為明德門,東西分別為啟夏門和安化門;東面正中為春明門,南北分別為延興門和通化門;西面正中為金光門,南北分別為延平門和開遠門;北面的中段和東段分別與宮城北牆和大明宮南牆重合,西段中為景耀門,東西分別為芳林門和光化門。除正門明德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各門均為三個門道。據實測,明德門址東西廣55.5米,南北長17.5米,每個門道寬5米。特別是明德們內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寬達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門的大街寬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間,而順城街寬20米到25米。明德門原有台閣式門樓建築。宮城位於郭城北部正中,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2820米,南北寬1492米,周長8.6公里。城四周有圍牆,南面正中開承天門(隋稱廣陽門),東西分別是延喜門和安福門,北牆中部開玄武門。宮城分為三部分,正中為太極宮(隋稱大興宮),稱作「大內」,東側是東宮,為太子居所,西側是掖庭宮,為後宮人員的住處。今天西安城內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強西路北側鐵路中學內的土崗則是為數不多的大興宮城遺址。

皇城亦為長方形,位於宮城以南,其東西與宮城等長,南北寬1843米,周長9.2公里。城北與宮城城牆之間有一條橫街相隔,其餘三面辟有五門:南面三門,中為朱雀門,兩側為安上門和含光門;東西面各一,分別為景風門和順義門。南面正中的朱雀門是正門,向南經朱雀大街與外郭城的明德門相通,向北與宮城的承天門相對,構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軸線。城內有東西向街道7條,南北向5條,道路之間分布著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築。從城市的平面布局來看,規劃者嚴格講求左右對稱。全城以宮城的承天門、皇城的朱雀門和外郭城的明德門之間的連線,也即承天門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為南北向中軸線,以此為中心向左右展開。為突出北部中央宮城的地位,以承天門、太極殿、兩儀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門等一組組高大雄偉的建築物壓在中軸線的北端,以其雄偉的氣勢來展現皇權的威嚴。之後,隨著不斷增添新殿,才使這種格局有所變化。

唐長安城鼎盛時期常住人口185萬,流動人口51萬。唐長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達官貴人、兵士、奴僕雜役、佛道僧尼、少數民族外,外國的商人、使者、留學生、留學僧等總數不下3萬人。當時來長安與唐通使的國家、地區多達300個。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飲食風尚等從長安傳播至世界各地。另外,西方文化通過唐長安城消化再創造後又輾轉傳至周邊的日本、朝鮮、緬甸等國家和地區。唐長安成為世界西方和東方商業、文化交流的匯集地,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大都會。

唐長安城的形制是中國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設的典範,在當時也影響了鄰近國家的都城建設。日本國的平城京和平安京、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都高度效仿了長安城的規劃結構。

㈡ 唐朝的歷史意義

中國歷史自春秋、戰國之交進入封建社會以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沿著迂迴曲折的道路前進,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三次高潮,即三次鼎盛局面。第一次高潮產生於西漢,第三次高潮產生於明清,第二次高潮就產生於唐代。在第二次鼎盛中,尤其是唐朝前期,農業生產蒸蒸日上,手工藝品日益精巧,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城市車水馬龍,繁華似錦;唐朝後期,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為以後南方經濟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礎。在政治上先後有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呈現出一派昇平景象,其成就都超邁了西漢的「文景之治」。唐玄宗統治時期鼎盛局面達到了高峰,甚至在文壇上也出現了「盛唐氣象」。

就當時的世界范圍來看,唐帝國也是最重要、最強盛的國家之一。歐洲的封建強國主要有法蘭克王國和拜占廷帝國,但就封建社會的發展階段而言,它們都遠遠落後於唐朝。西歐的封建城市尚未出現。東羅馬帝國除查士丁尼時期的短暫強盛外,社會發展進程很快就為阿拉伯國家的入侵所打斷。西方繼起的強國是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阿拉伯國家,但其遲至8世紀時才逐漸形成封建制。東方重要的國家有印度和日本。印度戒日王重新統一次大陸前後始確立了封建制。他死後,次大陸隨即分崩離析,割據局面一直延續到12世紀末。日本的「大化改新」雖然盡量模仿唐朝的制度,但改革本身卻只具有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性質。在世界范圍內,唐朝不但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屬於最先進的行列。

其次,唐朝正處在中國封建社會發生明顯變化的關鍵階段,是由前期向後期發展的轉折時期。從這一意義上說,唐朝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當時社會變化的中心是:在生產力水平提高的基礎上,土地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即均田制斷斷續續推行兩百餘年以後,終於失去生命力,走向崩潰,地主土地所有制從8世紀中葉開始得到空前的發展。經濟基礎中的這一變革引起了上層建築領域中的一系列變化,農民起義也隨著提出了新的綱領性口號。唐朝後期出現的很多萌芽狀態的新事物,對此後千餘年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新事物主要是: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迅猛膨脹造成了空前嚴重的貧富不均,針對這種社會現實,農民起義提出了平均財富的要求。王仙芝「天補平均大將軍」的頭銜不僅是一個稱號,而且是一個戰鬥口號。它也是宋代農民起義「均貧富」口號、明代李自成起義「均田」口號及清代太平天國「天朝田畝制度」土地綱領的先聲。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的變化,不僅是唐代賦稅制度上的改革,而且是從漢代以來課役重丁口、輕田產轉變到此後輕丁口、重田產的分水嶺。宋代的「二稅」、明代的「一條鞭法」及清代的「攤丁入地」,都是楊炎兩稅制的繼續和發展。中唐時期韓愈和李翱的哲學思想為宋、明理學開了先河。韓愈、柳宗元所倡導的古文運動為宋代「古文運動」的第二次高潮奠定了基礎,寫古文之風一直持續到「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前夕。由此可見,從唐中葉開始到北宋建立,二百年間醞釀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緩慢變化,而一系列新事物都產生於唐代後期。在這個歷史轉折階段,既有舊時代衰亡中的痛苦,也有新時代即將來臨的曙光。

再次,唐朝在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壯大中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秦漢是多民族國家形成的第一個關鍵的歷史時期,但魏晉以後陷於民族大混戰,這個過程暫時緩慢下來。隋朝歷時較短,還沒有來得及在這方面作出更大的貢獻,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了。唐朝歷時較久,前期統一,國力強盛,疆域遼闊,高度的物質文明和高水平的文化使周邊各族增強了向心力,於是國內各民族間的接觸和交往空前發展,民族關系進一步密切。因此,唐代是繼漢代之後,中國多民族國家壯大、發展的第二個歷史階段。

唐帝國卓越的國際地位和優異的經濟、文化成就使亞洲各國以至部分歐、非國家對之產生了欽羨之情,爭相與唐朝交往,遂使中國成為亞洲諸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和中心,在中西交往中也起著顯著的作用。在當時的世界中,文化交流的中心主要有印度、阿拉伯和中國,這三個中心,又以中國的地位最為突出。唐代是繼漢代之後,中國歷史上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第二個高潮時期。

唐朝在發展經濟、文化、密切民族關系和加強國際交往中,都取得了光彩奪目的成就,使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二次鼎盛局面;唐朝後期的歷史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巨大變革開了端倪。唐代確實是一個不平凡的時代。

㈢ 唐朝長安城的重要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長安是當時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長安城內又坊、有市,坊是住宅區,市是商業區,市坊分開。市有兩個,東市和西市,東市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積集。」
唐代的長安城規模宏大,面積比明清時的北京城還大24平方千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最寬的街道有220米,東市的街道寬15米左右。西市內東西向和南北向各有兩條街將市內劃分成9個區,每區四面都有街道,各種行業的店鋪臨街而開。一般的店鋪鋪面只有2小間,大的也不過3間。從出土的遺物看,西市有飲食店、珠寶店等,還附有用於加工的手工業作坊。
唐末長安城被毀後,佑國軍節度使韓建放棄長安廓城與宮城,重修皇城安置府廨民居。北宋沿襲,為京兆府城。元代為奉元路城。明洪武年間改稱西安,置秦王府,並向東、向北擴展面積約1/3。穆宗隆慶年間,又在夯土城垣外側包砌了青磚。明西安城平面長方形,周長11.9千米,至今保存完好。
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態。它採用中軸對稱布局,規劃嚴謹,街坊整齊。設置了封閉式皇城以處府衙,封閉式里坊控制居民。其居民區占城內面積7/8,為人口的集中與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唐長安城的規劃布局,對東亞一些國家的都城產生過重大影響.

㈣ 知道唐朝都城長安的建築布局,歷史地位及其影響

唐長安城
隋開皇二年(582)在漢長安城東南建新都大興城,入唐後改稱長安,仍為都城,僅作了局部修建和擴充至盛唐。
唐貞觀後對長安宮室進行增建,貞觀八年(634)於太極宮東北的龍首原高地上建永安宮,次年更名大明宮。龍朔三年(663)後這里成為主要朝會之所。玄宗時又於藩邸興慶坊建興慶宮。此外,唐長安城的東南隅,還有風景游覽區曲江池,將風景區與都城相結合,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一個創舉。
唐長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宮殿,分別是太極宮(隋稱大興宮)、大明宮和興慶宮,稱為「三大內」。
1、太極宮東西寬1285米,南北長1492米,面積約1.92平方公里。宮內由南向北分為前朝、後寢和苑囿三塊區域。前朝的正殿為太極殿(隋稱大興殿),四周有廊廡圍成的巨大宮院,東西兩側建有官署。後寢的主殿是兩儀殿(隋稱中華殿),周邊有萬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龍殿、安仁殿等殿堂。苑囿位於宮殿最後部,有亭台池沼等,其北的宮牆上有玄武門,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就發生在此。由於太極宮是隋文帝所建,所以裝飾等都較為簡朴。唐高宗繼位後,認為這里比較潮濕,於是搬到了大明宮居住
2、大明宮位於太極宮東北方的龍首塬高地上,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城堡,可俯瞰整座長安城。宮殿建於貞觀八年(634年),從唐高宗開始的歷代皇帝都在這里居住和處理朝政,稱為「東內」。宮城為中軸對稱格局,前部由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組成前朝的南北中軸線,後部以太液池為中心組成內庭,分布著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數十座殿宇樓閣。整座大明宮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5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是「三大內」中最大的一座。
3、興慶宮位於外郭城的東部,原是唐玄宗早年任臨淄王時的藩邸,開元二年(714年)改名為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年)進行了擴建,合並周圍的邸宅和寺院,於十六年(728年)竣工,稱為「南內」。天寶十三年(754年)又築宮牆和城樓,形成了一座小型城堡。同時還附外郭牆建造了一道北至大明宮,南至芙蓉園的夾城,方便宮內人員來往潛行。唐玄宗和楊貴妃長期在此居住,盛唐後地位降低,成為安置太上皇和太後的場所。
長安城中遍布著佛寺和道觀,總持寺、庄嚴寺、興善寺、玄都觀等都占據整坊之地。其它著名的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青龍寺等也都擁有大片地皮。
長安城內主要有四條溝渠,名龍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別從東南西三面引渭河的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環境用水。前三渠開鑿於隋初開皇三年(583年),漕渠開鑿於唐天寶元年(742年)。
唐代的長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聯系中國與中亞、西亞、歐洲各國。長安城西城牆最北的城門安遠門外的記里土堡上標明「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這並不是說實際里程,只是說從長安到祖國最西端也不是「萬里之行」,這是非常豪邁的氣概,彷彿在鼓勵當時的人們志 在邊疆,它體現了一個強大民族的抱負。

㈤ 請你介紹唐朝長安城的建築特點及歷史地位

規模宏大,氣魄雄渾,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唐都長安規劃整齊,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㈥ 簡述唐長安城布局規劃的特點及其體現的文化意義

城市的形成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飛躍,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強調戰略思想和整體觀念,強調城市與自然結合,強調嚴格的等級觀念,這些城市規劃思想和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城市規劃的成就,集中體現在作為「四方之極」「首善之區」的都城建設上。中國戰國時期的都城採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漢長安城將宮室與里坊結為一體,三國時曹魏鄴城採用城市功能區分的規劃形式。南北朝時代的洛陽城加強了全面規劃,為中國古代前期城市建設的高峰--隋唐長安城的建設起到了先導作用。隋唐長安城將宮室、壇廟和官署位於南北縱軸線的兩側,道路網劃分為若干棋盤格,每一棋盤格稱為坊,繞以坊城,自成一區。長安城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築技術和文化發展水平。日本、朝鮮等國的都城建設都是仿長安城修建的。元大都的規劃吸取了春秋戰國時理想都城的規劃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處理,由大都城演變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國古代都城城市規劃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遠近郊區大力經營園林和離宮別館,使北京城為中國封建時代規劃和建設的輝煌實例。
3里坊制與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區別
街坊以道路劃分,仍採取類似閭里的形式,稱「里坊制」。
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實行「里坊制」城市的典範。當時,全城劃分為108個里坊(每個面積25~70公頃,大體相當於今天一個大型的居住小區)。這些里坊內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統,四周圍以高牆,坊牆不得隨意開門開店,夜晚實行宵禁。坊內居民實行「連保制度」,以便於統治和管理。北宋東京(今開封)完全採取一種新的規劃形制。商業、手工業和城鎮中各種行業的發展與自古沿襲下來的「里坊制」規劃形制的矛盾愈來愈突出,其焦點是:商業市場的活動空間須要擴大和開放,而舊形制下市場過份集中且用地緊錮。這是開放與封閉的矛盾。北宋東京的規劃重新把宮城(大內)布置在城市中心,構成「大內—里城—羅城」三套城牆的格局,這主要是防禦上的考慮。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過於徹底廢棄了「里坊制」,取消了坊牆,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設置商店,並沿著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業和各種行業的布置是開放型的。它們分布在城市各條主要街道上,並按一定專業相對集中布置,「瓦子」則是「娛樂區」。
里坊
胡同
宮殿

㈦ 唐朝都城在國內的意義

大興城,又稱唐代長安城,始建於隋朝,唐朝易名為長安城,是隋唐兩回朝的首都答,亦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外國文獻上稱為胡姆丹。隋代的大興城人口在隋文帝開皇之治時為25萬人(一說60萬人),到了唐代武則天時期為100萬左右。城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組成,面積達83.1平方公里。城內百業興旺,最多時人口超過一百萬。唐末遷都洛陽後這里被拆毀,其遺址位於於今陝西省西安市的大片地帶。
唐長安城由廓城、宮城、皇城3部分構成。廓城平面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7千米。每面有3座城門,除南面正門明德門為5個門道外,其餘皆為3個門道。宮城位於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長方形、南北1492米,東西2820米。中部為太極宮(隋大興宮),正殿為太極殿(隋大興殿)。東為皇太子東宮,西為宮人所居的掖庭宮。
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態。它採用中軸對稱布局,規劃嚴謹,街坊整齊。設置了封閉式皇城以處府衙,封閉式里坊控制居民。其居民區占城內面積7/8,為人口的集中與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唐長安城的規劃布局,對東亞一些國家的都城產生過重大影響。

㈧ 唐代長安城布局有什麼含義

唐長安城的面積達.1平方公里,按中軸對稱布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劃分出110座里坊。此外還有東市、西市等大型工商業區和芙蓉園等人工園林。城市總體規劃整齊,布局嚴整,堪稱中國古代都城的典範。長安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2米,周長36.7公里。城牆寬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築,城門處的牆段還砌有磚壁。目前城牆和其外側的城壕已基本被毀,僅在北面的玄武門和南面的安華門附近留有部分殘垣。長安城(外郭城)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中為明德門,東西分別為啟夏門和安化門;東面正中為春明門,南北分別為延興門和通化門;西面正中為金光門,南北分別為延平門和開遠門;北面的中段和東段分別與宮城北牆和大明宮南牆重合,西段中為景耀門,東西分別為芳林門和光化門。除正門明德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各門均為三個門道。據實測,明德門址東西廣55.5米,南北長17.5米,每個門道寬5米。特別是明德們內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寬達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門的大街寬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間,而順城街寬20米到25米。明德門原有台閣式門樓建築,唐末被朱全忠焚毀。宮城位於郭城北部正中,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2820米,南北寬1492米,周長8.6公里。城四周有圍牆,南面正中開承天門(隋稱廣陽門),東西分別是延喜門和安福門,北牆中部開玄武門。宮城分為三部分,正中為太極宮(隋稱大興宮),稱作「大內」,東側是東宮,為太子居所,西側是掖庭宮,為後宮人員的住處。今天西安城內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強西路北側鐵路中學內的土崗則是為數不多的大興宮城遺址。皇城亦為長方形,位於宮城以南,其東西與宮城等長,南北寬1843米,周長9.2公里。城北與宮城城牆之間有一條橫街相隔,其餘三面辟有五門:南面三門,中為朱雀門,兩側為安上門和含光門;東西面各一,分別為景風門和順義門。南面正中的朱雀門是正門,向南經朱雀大街與外郭城的明德門相通,向北與宮城的承天門相對,構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軸線。城內有東西向街道7條,南北向5條,道路之間分布著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築。隋唐長安城總體上是中軸對稱的格局,宇文凱設計時參考了西魏北齊鄴城南都和北魏洛陽城的布局。城市建設過程中,還附會《易經》中「乾卦六爻」的說法,根據龍首塬分為六條崗地的特點,安排了功能不同的建築。此外,在城市的邊緣規劃了園林區,既可美化環境,又可成為民眾的游覽場所,是中國古代城市史上的一大創舉。唐長安城的形制是中國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設的典範,歷代有許多文人學士進行過考證和研究。盛唐時期韋述的《兩京新記》、宋代宋敏求的《長安志》、程大昌的《雍錄》、趙彥衛的《雲麓漫鈔》、元代李好文的《長安圖志》、清代徐松的《唐兩京城坊考》等著述,都對唐長安城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和闡述。北宋的呂大防還曾將唐長安城的布局作圖刻石,以期永垂後世。現此圖雖僅存一部分,但仍有著很高的參考價值。唐長安城在當時也影響了鄰近國家的都城建設。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就是效仿了長安的規劃。日本國的平城京、平安京不僅形制和布局模仿長安,就連一些宮殿、城門、街道的名字也是襲用了長安城的相應名稱。</p>

㈨ 唐長安城對後世的影響

成為歷代經濟文化中心,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

㈩ 唐長安城的布局有什麼含義急急急!

網路圖片中搜一下唐代的長安城
唐代都城長安城中,出現了專門的集貿市場——東市和西市,這是最主要的一大特點

閱讀全文

與唐長安城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