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鮮魚口的歷史沿革
鮮魚口街成市於明朝正統年間,已有570多年歷史。鮮魚口匯聚了北京著名的老字型大小餐館、零售店鋪、戲園、浴池、茶樓和手工藝作坊等,1999年鮮魚口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文件《關於印發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和控制范圍規劃的通知》中被公布為北京25片歷史文化重點保護區之一。作為前門大街及東片修繕整治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鮮魚口街兩側總建築面積約5.6萬㎡,兩側建築為修繕保護的小體量、小開間的歷史風貌商業店鋪。 鮮魚口的名聲比對面的大柵欄要早。不過現在這條胡同已經有些沒落,崇文區政府正在對它進行拆遷整治,估計過不久就該稱它做大街了。自2007年起,北京東城區政府在全國率先設立扶持老字型大小發展專項資金,每年撥專款1000萬元,目前實際補貼款額已經超過6000萬元。對於新進駐鮮魚口街的老字型大小商戶,均給予了不同程度優惠和扶持。同時鼓勵老字型大小企業轉換機制、深化體制改革,以創新驅動,煥發青春。但是隨著北京市城市建設,鮮魚口胡同已經完全被拆除。
B. 北京舊城保護方面做了什麼大膽的嘗試
隨著北京前門歷史文化保護區東區舊城保護整治項目的進行,西打磨廠街將引入國際化元素與商業功能,再現昔日繁華。這是在「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大背景下,北京舊城保護方面做的大膽嘗試。
據了解,在2015年啟動整治之前,西打磨廠街區是另外一番景象。這里環境臟亂,整體形象頹敗,市政設施缺乏統一規劃,架空線雜亂無章,私搭亂建普遍,交通十分混亂,部分歷史建築局部破損或脫離原貌。
65歲的陳阿姨自小就居住在前門,見證了西打磨廠街六十餘載的變遷。「以前外地人來這兒都瞧不上,說新農村建設都這么多年了,你們這兒怎麼還這么臟亂差啊!」同行的王阿姨也是這里的老居民:「過去哪家都往外接,這兒一個煤棚子,那兒一個小廚房,接得亂七八糟。」王阿姨說,「現在違建沒了,開牆打洞都堵了,街道寬了、植物也多了,到處都整整齊齊,外地人也愛來玩兒。」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C. 關於北京前門的歷史
http://ke..com/view/203813.html?wtp=tt
前門是正陽門的俗稱,包括箭樓和城樓,原由瓮城牆連為一體,後因修路分割成了兩個部分。但一般人們也把大柵欄那個地方叫做前門,所以說嚴格意義上來說,前門的概念是一個區域,范圍是正陽門和它前面的珠寶市、大柵欄等區域。
前門大街是北京著名的商業街之一,位於北京的中軸線上,北起正剛門箭樓,南至天壇路口,與天橋南大街相連,當年曾是皇帝出城去往天壇、山川壇的御路。
前門商業街發源於明代。明代北京突破了元代「前朝後市」的定製,在正剛門周圍以及南至鮮魚口、廊房胡同一帶形成大商業區。清朝前期,這里山現大量:工匠作坊、茶樓和戲園,形成專門街市。到了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大量洋貨涌如北京,京奉鐵路、京漢鐵路開通,往前門設立東西兩個火車站,前門商業盛極一時。
前門歷史
[編輯本段]
正陽門箭樓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建築形式為磚砌堡壘式,城台高12米,門洞為五伏五券拱券式,開在城台正中,是內城九門中唯一箭樓開門洞的城門,專走龍車鳳輦。箭樓為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上下共四層,東、南、西三面開箭窗94個,供對外射箭用。箭樓四闊七間,寬62米,北出抱廈五間,寬42米,樓高24米,門兩重,前為吊落式閘門(即千斤閘),後為對開鐵葉大門。
明、清時期正陽門城樓與箭樓之間原有一個巨大的瓮城,南端呈弧形抹角,箭樓坐落在頂端,瓮城南北長108米,東西寬88米,內有空場,四向均有門。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樓兩度失火被毀。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箭樓被焚毀。1901年開始修繕箭樓,1906年竣工。1915年為改善內、外城交通,政府委託德國人羅思凱格爾改建正陽門箭樓,添建水泥平座護欄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牆斷面增添西洋圖案花飾,1916年竣工。改建後,正陽門瓮城月牆及東西閘門被拆除。
正陽門箭樓從它建成那天起,一直是老北京的象徵。1915年改建後,更成了北京人游覽的場所。1928年辟為國貨陳列所,30年代增設電影院,1949年藝人魏喜奎等組織大眾游藝社在箭樓演出。1949年2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曾在此舉行盛大的入城式。
正陽門箭樓曾多次修葺,1976年唐山地震,箭樓嚴重受損,北京市文物主管部門對箭樓進行全面大修。1989年北京市正陽門管理處集資160萬元,將正陽門箭樓修飾一新,1990年1月21日正式對遊人開放。
D. 北京二十五個歷史文化保護區都在哪裡
什剎海地區、東四三條至八條、東交民巷、五四大街、玻璃廠西街、琉璃廠東街、大專柵欄街、屬文津街、東華門大街、鮮魚口地區、國子監地區、阜成門內大街、南鑼鼓巷四合院平房保護區、地安門內大街、景山後街、景山前街、景山西街、西四頭條至八條四合院平房保護區、陟山們街、景山東街的京師大學堂舊址、西華門大街、北池子大街、南長街、北長街、南池子大街。
E.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
1. (一)歷史文化保護區是具有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築群、小鎮、村寨等,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歷史文化保護區中的危房,允許在符合保護規劃要求的前提下,逐步進行改造和更新,並不斷提高城市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水平。
2. (一)《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已於2002年2月由市政府批准,必須嚴格執行。
(二)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中有14片分布在舊皇城內:南、北長街,西華門大街,南、北池子,東華門大街,景山東、西、後、前街,地安門內大街,文津街,五四大街,陟山門街;有7片分布在舊皇城外的內城:西四北頭條至八條,東四三條至八條,南鑼鼓巷地區,什剎海地區,國子監地區,阜成門內大街,東交民巷;有4片分布在外城:大柵欄,東、西琉璃廠,鮮魚口地區。
(三)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總佔地面積為1038公頃,約占舊城總用地的17%。其中重點保護區佔地面積649公頃,建設控制區佔地面積389公頃。
(四)《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強調必須以「院落」為基本單位進行保護與更新,危房的改造和更新不得破壞原有院落布局和胡同肌理,須遵照執行。
(五)《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對保護區內的建築保護和更新分為六類進行規劃管理:文物類建築、保護類建築、改善類建築、保留類建築、更新類建築、整飾類建築,須遵照執行。
(六)《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對保護區內的用地性質變更、人口疏解、道路調整、市政設施改善、環境綠化保護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原則、對策和措施,須遵照執行。
3. (一)在舊城第一批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基礎上確定北京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名單。其中,在舊城內繼續補充歷史風貌較完整、歷史遺存較集中和對舊城整體保護有較大影響的街區進行保護;在舊城外確定一批文物古跡比較集中、能較完整地體現一定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區或村鎮,使其得到有效保護。
(二)舊城內第二批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為:皇城、北鑼鼓巷、張自忠路北、張自忠路南、法源寺。
(三)舊城外確定10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為:海淀區西郊清代皇家園林、豐台區盧溝橋宛平城、石景山區模式口、門頭溝區三家店、川底下村、延慶縣岔道城、榆林堡、密雲區古北口老城、遙橋峪和小口城堡、順義區焦庄戶。
4. (一) 應保護舊城內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特色
(1)皇城歷史文化保護區:是北京舊城整體保護的重點區域,內含紫禁城、太廟、社稷壇、北海、中南海及14片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面積約6.8平方公里。
(2)北鑼鼓巷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東城區,南至鼓樓東大街,北至車輦店、凈土胡同,東至安定門內大街,西至趙府街,總面積約為46公頃。該地區與什剎海、南鑼鼓巷、國子監等三個歷史文化保護區相鄰,是皇城的重要背景,也是保護舊城整體風貌和沿中軸線對稱格局不可缺少的地段。
(3)張自忠路北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東城區,南至張自忠路,北至香餌胡同,東至東四北大街、西至交道口南大街,總面積約為42公頃。該街區有和敬公主府、段祺瑞執政府舊址、孫中山逝世紀念地等多處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4)張自忠路南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東城區,南至錢糧胡同,北至張自忠路,東至東四北大街,西至美術館後街,總面積約為42公頃。該區域處於皇城與東四三條至八條保護區之間,現有胡同格局完整,有馬輝堂花園等文物保護單位。
(5)法源寺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宣武區,南至南橫西街,北至法源寺後街,東至菜市口南大街,西至教子胡同,總面積約20公頃。該街區內有法源寺、湖南會館、紹興會館等文物保護單位,街區整體風貌保存較好。
(二)舊城新增的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佔地面積約249公頃,約占舊城總面積的4%。
(三)舊城外歷史文化保護區的特色
(1)西郊清代皇家園林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海淀區,包括頤和園、圓明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圓等,即清代的「三山五園」地區,是我國現存皇家園林的精華。
(2)盧溝橋宛平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豐台區,盧溝橋、宛平城是國家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發生地, 具有重要的歷史和革命紀念意義。
(3)模式口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石景山區西北部,金頂山路與京門公路之間,為京西古道。在模式口大街以北,傳統村落的風貌保存較好,並有承恩寺、田義墓、法海寺等文保單位。
(4)三家店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門頭溝區永定河北岸,三家店村中現存多處文物,與煤業發展有關的建築群、會館等成為此地獨特的景觀,具有濃厚的京西地方特色。
(5)川底下村歷史文化保護區:是門頭溝區齋堂鎮的一個自然村,房屋依山而建,村中現保存著許多明清時期的四合院民居,其建築藝術相當精湛,風貌相當完整。
(6)榆林堡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延慶縣康莊鎮西南,元、明、清時期是京北交通線上的重要驛站之一,其平面呈「凸」字形。
(7)岔道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延慶縣八達嶺鎮,是北京通往西北的重要軍事據點和驛站,其緊鄰八達嶺長城,至今原有城牆、城門尚在。
(8)古北口老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密雲區古北口鎮的東北部,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現存葯王廟戲樓、財神廟、古關址等文物和南北大街,風貌較完整。
(9)遙橋峪城堡、小口城堡歷史文化保護區:遙橋峪城堡位於密雲區新城子鄉東部,建於明萬曆26年(1599年),此堡呈方形,南面正中一座城門,至今保存完好。小口城堡位於密雲區新城子鄉北部,距遙橋峪城堡約4公里,是明代戍邊營城,城牆「北圓南方」,保存完好。
(10)焦庄戶歷史文化保護區:焦庄戶地道戰遺址屬順義區龍灣屯鎮焦庄戶村。1943年,當地黨組織和群眾,利用地道和日寇周旋作戰,創造了抗戰時期聞名的「地道戰」,被譽為「人民第一堡壘」。
(四)北京第一批、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合計共有40片。其中,舊城內有30片,總佔地面積約1278公頃,占舊城總面積的21%。
(五)舊城第一、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和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及其建設控制地帶的總面積為2617公頃,約占舊城總面積的42%。
(六)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名單經市政府批准後,必須盡快組織編制各保護區的保護規劃。
第六章
F. 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介紹
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護單體文物、歷史文化保護區、歷史文化名城這一完整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層次,也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重點之一。
G. 北京古城保護的范圍
北京古城保護規劃
古都北京迄今最完整的名城保護規劃──《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日前已經建設部原則同意,並向社會公布。此規劃為法制性文件,凝結了眾多專家學者的心血,力求使北京的古城風貌在保護中持續發展。
古城保護分三個層次,分別是: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和名城的整體保護。《保護規劃》具體包括歷史水系、傳統中軸線、皇城、舊城「凸」字形城廓、道路及街巷胡同、建築高度、城市景觀線、街道對景、建築色彩、古樹名木十個方面的內容。
近半舊城列入保護范圍
《保護規劃》在第一批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基礎上又確定了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名單。其中,舊城內新增的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包括:皇城、北鑼鼓巷、張自忠路北、張自忠路南、法源寺;舊城外確定的10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包括:海淀區西郊清代皇家園林、豐台區盧溝橋宛平城、石景山區模式口、門頭溝區三家店、密雲區古北口老城等。
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總佔地面積1038公頃,約占舊城總用地的17%,包括南、北長街,西華門大街,南、北池子,東華門大街,大柵欄,鮮魚口地區等,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佔地面積約249公頃,約占舊城總面積的4%。北京第一批、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合計共有40片。舊城內的30片保護區總佔地面積約1278公頃,占舊城總面積的21%;加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及其建設控制地帶,總面積為2617公頃,約占舊城總面積的42%。《保護規劃》要求,對歷史文化保護區必須以「院落」為基本單位進行保護與更新,危房的改造和更新不得破壞原有院落布局和胡同肌理。傳統地名也被納入保護范疇,傳統胡同、街道的歷史名稱不得隨意修改。
色彩、高度嚴格控制
位於北京舊城核心、佔地約6.8平方公里的明清皇城,此次被劃定為最大的一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要求結合舊城外的土地開發,與皇城的保護和改造內外對應,降低保護區中的居住人口密度;停止審批建設3層及3層以上的樓房和與傳統皇城風貌不諧調的建築;將皇城內現有平頂的多層住宅改為坡頂。舊城內有坡屋頂的建築,其屋頂色彩應採用傳統的青灰色調,禁止濫用琉璃瓦屋頂。有關人士透露,舊城作為我國現存惟一保存較好的封建皇城,將整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舊城建築高度也被嚴格控制。《保護規劃》提出分層次控制建築高度,嚴格保護《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規定的7條城市景觀線,即銀錠觀山、鍾鼓樓至德勝門、鍾鼓樓至北海白塔、景山至鍾鼓樓、景山至北海、景山經故宮和正陽門至永定門、正陽門城樓和箭樓至天壇祈年殿等。
水系復出中軸延長
歷史水系的保護是《保護規劃》的重要方面。規劃提出重點保護與北京城市歷史沿革密切相關的河湖水系,部分恢復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河湖水面,使市區河湖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計劃恢復的河湖包括故宮水系中的菖莆河、元代京杭大運河在古城區里的御河上段(什剎海至平安大街)、金中都魚藻池等。
《保護規劃》中,城市中軸線得到進一步延伸和發展。復建拆除於1956年的北京傳統城市中軸線的南起點——永定門城樓,要求嚴格控制永定門城樓周邊的建築高度。中軸線繼續向南、北兩方向延伸,全長約25公里,安排奧林匹克公園等重要建築,以中軸道路中心為基準,距道路兩側各500米為控制邊界,形成約1000米寬的范圍作為北京城市中軸線的保護和控制區域,控制建築的高度和形態。
據統計,北京現擁有世界文化遺產5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34處,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01處,區、縣級文物暫保單位237處,普查登記在冊文物2521處,共計3553處。
H. 鮮魚口街的歷史文化保護街
此街形成於抄明代,原名鮮魚巷襲,屬正東坊。清代始稱鮮魚口。歷史上鮮魚口街一帶商賈雲集,現存的有大眾劇場、天興居炒肝店、興華園浴池和祥聚公糕點鋪等。1999年鮮魚口地區被列為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街區之。鮮魚口街2004年被劃為北京25片歷史文化重點保護區之一。從2007年起,北京市東城區政府每年撥專款1000萬元人民幣扶持老字型大小發展。此次鮮魚口招商計劃中,老字型大小的比例將超過70%,京味兒老字型大小不低於老字型大小總數的70%。經過改造後的鮮魚口街兩側總建築面積約5.6萬平方米,延續原有的業態和歷史風貌。
I. 關於前門的歷史有什麼
前門是正陽門的俗稱,包括箭樓和城樓,原由瓮城牆連為一體,後因修路分割成了兩個部分。但一般人們也把大柵欄那個地方叫做前門,所以說嚴格意義上來說,前門的概念是一個區域,范圍是正陽門和它前面的珠寶市、大柵欄等區域。前門大街是北京著名的商業街之一,位於北京的中軸線上,北起正陽門箭樓,南至天橋路口,與天橋南大街相連,當年曾是皇帝出城去往天壇、山川壇的御路。 前門商業街發源於明代。明代北京突破了元代「前朝後市」的定製,在正陽門周圍以及南至鮮魚口、廊房胡同一帶形成大商業區。清朝前期,這里山現大量:工匠作坊、茶樓和戲園,形成專門街市。到了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大量洋貨湧入北京,京奉鐵路、京漢鐵路開通,往前門設立東西兩個火車站,前門商業盛極一時正陽門箭樓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建築形式為磚砌堡壘式,城台高12米,門洞為五伏五券拱券式,開在城台正中,是內城九門中唯一箭樓開門洞的城門,專走龍車鳳輦。箭樓為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上下共四層,東、南、西三面開箭窗94個,供對外射箭用。箭樓四闊七間,寬62米,北出抱廈五間,寬42米,樓高24米,門兩重,前為 古老的前門大街吊落式閘門(即千斤閘),後為對開鐵葉大門。 明、清時期正陽門城樓與箭樓之間原有一個巨大的瓮城,南端呈弧形抹角,箭樓坐落在頂端,瓮城南北長108米,東西寬88米,內有空場,四向均有門。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樓兩度失火被毀。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箭樓被焚毀。1901年開始修繕箭樓,1906年竣工。1915年為改善內、外城交通,政府委託德國人羅思凱格爾改建正陽門箭樓,添建水泥平座護欄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牆斷面增添西洋圖案花飾,1916年竣工。改建後,正陽門瓮城月牆及東西閘門被拆除。 正陽門箭樓從它建成那天起,一直是老北京的象徵。1915年改建後,更成了北京人游覽的場所。1928年辟為國貨陳列所,30年代增設電影院,1949年藝人魏喜奎等組織大眾游藝社在箭樓演出。1949年2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曾在此舉行盛大的入城式。 正陽門箭樓曾多次修葺,1976年唐山地震,箭樓嚴重受損,北京市文物主管部門對箭樓進行全面大修。1989年北京市正陽門管理處集資160萬元,將正陽門箭樓修飾一新,1990年1月21日正式對遊人開放
J. 什麼是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
歷史文化保護區,是指經國家有關部門、省、市、縣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的文物古跡比較集中,能較完整地反映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街區、鎮、村、建築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