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國際結算的歷史發展

國際結算的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4 03:51:17

① 國際結算的定義

笨蛋,國際結算也不知道

所謂國際結算指:
國際間的自然人、法人和政府機關以貨幣表現的債
權、債務的清結。亦稱國際清算。國際間的債權、債務
是由於國與國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聯系而產
生的,它包括貿易往來,資本和利潤的轉移,勞務的提供
和償付,國際交通、航運、保險費用的收支,僑匯、旅
游、政府的對外事務活動等所引起的國際間貨幣收付行
為。
國際結算作為國際金融的一個組成部分,要求運用
最科學、最迅速、最安全的方法來完成國際間債權債務
中的票據、單據和貨幣資金的收付。
起源和發展 國際結算起源於國際貿易。在漫長的
歷史時期中,國際結算的具體形式隨著整個社會政治、
經濟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形成各種為世界各國
都能接受的結算工具和方式。在前資本主義社會,當貨
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形式出現後,最初的國際結算形式
是現金結算。中國從漢代開始,在對中亞及中、近東的
陸上貿易和對日本及南洋各國的海上貿易,以及在古代
和中世紀初期歐洲地中海沿岸各國的對外貿易,都長期
採用現金結算。
從15世紀末葉起,封建社會逐漸向資本主義社會過
渡,在重商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各國都很重視發展出口貿
易。由於在交易中現金的攜帶既不方便,又不安全,於是
促使國際結算從現金結算方式逐步轉變為非現金的票據
結算方式。近代銀行的產生和發展,使國際結算從商人
間的直接結算逐漸轉變為通過銀行中介的間接結算,銀
行成為溝通國際結算的渠道。由於銀行信用較商業信用
有更多的優越性,因而銀行發展成為國際間債權債務的
清算中心。這是國際結算的一個進步。在資本主義社會
化大生產的推動下,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交往不斷加強,國
際貿易有了更大的發展。國際貿易中單據的「證券化」
使得商品買賣可以通過單據買賣來實現,賣方提交單據
代表提交了貨物,買方付款贖取單據代表取得了貨物。
這種變化使得遠隔重洋的國際貿易商人可以不必見面,
而以郵件、電報等通訊手段即可完成交易。國際間商品
買賣的結算從「憑貨付款」轉變為「憑單付款」,這是
國際結算的又一個進步。到了19世紀70年代,票據和單
據在國際結算中已經完全結合起來,跟單匯票廣泛地運
用於國際間商品買賣的結算,並且形成了通過銀行辦理
跟單托收和跟單信用證的結算方式。這使得貿易商不僅
能依靠銀行信用安全地收回貨款,同時還能以單據作為
抵押品向銀行取得資金融通,使在途資金佔用的時間日
益縮短。至此,國際結算進入一個比較完善的階段。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金本位制度逐步走向崩潰,特
別是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帶來嚴重
的打擊,大批工廠企業破產,拒付毀約的情況普遍發生,
外匯管制以及各種排他性的結算方式在大多數國家廣為
流行,造成出口收匯落空的風險比過去大大增加了,從
而迫使出口商不得不減少使用以商業信用為基礎的跟單
托收方式,更多地依靠以銀行信用為基礎的跟單信用證
方式。
隨著現代通訊手段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飛躍發展,
最新的科技成果逐步運用在國際結算上。到20世紀70年
代中期,國際結算已經廣泛採用了綜合電子技術,使國
際結算工作電子化和網路化。
當代的支付方式 當前,國際結算的支付方式主要
有以下幾種:①匯款。指一國的付款人(一般是債務人),
運用結算工具,委託銀行將資金轉移給另一國的收款人
(一般是債權人)。②托收。指一國的債權人出具匯票
或其他各種代表一定貨幣金額的債權憑證,委託銀行向
另一國的債務人收取款項。③信用證。指銀行應開證申
請人的要求和指示向受益人簽發文件。銀行在受益人嚴
格遵守信用證條款規定的條件下辦理付款或承兌。它是
一種銀行有條件的付款承諾。④保證書。進口保證書是
由買方委託銀行開給賣方,保證賣方交來和貿易合同相
等的單據後,買方即按合同規定付款。如果買方不付,則
由銀行代付。出口保證書的種類較多,有保證賣方收到
合同定金或預付貨款後,如不履約交貨,又不退還貨款,
就由銀行代退;也有保證參加工程項目的投標人得標後,
必須簽訂有關合約,簽約後必須履約,否則由銀行按保
證書規定賠償等。⑤信用卡。發行的銀行(或公司)在
審查申請人的資信可靠後,發給申請人(持卡人)的一
種塑料卡片,憑以向約定的商店、旅館等賒購和支付不
超過一定金額的貨物和勞務。有些信用卡還可以在約定
的銀行或其代兌點支取一定的現金。持卡人使用信用卡
可以先消費後付款,等於享受一個時期的免息貸款。接
受信用卡的商店、旅館等,收回貨款和費用較付現略遲,
還要付給發卡銀行一定數額的傭金;但信用卡可以為其
多招徠顧客,加強競爭能力。因此,近30年來,信用卡
業務發展很快。⑥立即付款。由賣方按交貨共同條件和
貿易合同發運貨物,並向賣方銀行提交全套單據,經銀
行審核與交貨共同條件和貿易合同相符後立即付款給賣
方,同時借記買方銀行的貿易清算帳戶,並將單據和借
記通告書寄買方銀行。買方銀行收到後,立即貸記賣方
銀行的貿易清算帳戶,同時將單據交給買方並收回貨款。
立即付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東歐等國在政府協
定項下辦理貿易結算的一種方式。
另外,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的一些金融機構,目前正
在研究一種「不用紙的單據自動數據處理」來進行國際
貿易結算,採用電子付款方法取代支票的開出。同時,一
些國際間的大公司也在嘗試不通過銀行作為中介而直接
進行結算。

② 急需美元的發展歷史

美國的貨幣史最早可上溯到1690年,馬薩諸塞殖民地發行了第一張貨幣以彌補軍事遠征的花費,這種做法很快輾轉流傳到其它殖民地,但因手工雕刻銅版容易磨損、需要不斷修版,所以無法保持成品的一致性,結果使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機,最終偽鈔到處泛濫,於是這些票證很快就被廢棄了。
到了1764年,英國當局在對北美殖民地貨幣多年來的限制後,終於下達一項對殖民地發行貨幣的禁令。後來,由於對英獨立戰爭,北美殖民地資金消耗很大,大量的金銀被英國作為稅收徵收,導致美國國內資金缺乏。13個殖民地的聯合政權大陸會議(美國大陸國會)為了籌集資金,於1775年5月10日在馬薩諸塞州舉行了會談並於6月22日批准發行了總價值為兩百萬美元的一種可兌換西班牙銀元的紙幣,稱為大陸幣(Continental Congress)。但是由於不久便出現了偽鈔,因此導致它的價值實用很小,以致在俗話中將不值錢的東西稱為「還不如一個大陸幣」。該券於1781年被銀行券(即為由銀行發行的,可在該銀行范圍內自由兌換金屬貨幣的紙鈔)取代。
1781年12月31日,費城的北美銀行成為首家國家銀行並獲得發鈔特許權。1789年美國憲法公布後,紐約銀行和普羅維登斯銀行也獲特許發行貨幣(直到1836年)。1785年7月6日,國會正式通過將元(Dollar)作為法定貨幣單位。1791年國會又特許「美國銀行」二十年期作為美國財政部國庫代理人。此乃第一個為政府履行中央銀行功能的銀行,一直運作至1811年國會拒絕續訂此銀行的特許狀為止。了解到必須有中央銀行系統迎合國家財務的需要,國會於1816年特許第二家「美國銀行」再擁有二十年期代理。1877年時,財政部製版印刷局開始印刷所有美國貨幣。
1861年,為了籌措南北戰爭的費用,國會立法授權財政部直接發4.5億元無鑄幣和黃金擔保、不兌現的「即期票據」(Demand Notes)。出於防止偽造的目的它使用難於照相復制的綠色油墨(鹵化銀感光劑對綠光最不敏感),由於技術上的原因,鈔票背面使用了比正面深的綠色,由此被稱為「綠背票」(greenback).嚴格的來說,這是第一種普及流通的美國貨幣。它被稱為聯邦券,也就是政府券(UnitedState Notes)。它的庫號和連號均為紅色。每一張「即期票據」皆由財政部登記官的代理人及聯邦財政總長親手簽名。此一不實際的措施,激發了准許登記官及財政部長將簽名製版印刷於貨幣上的新法規。此項措施於1862年發行的第一系列政府券開始實行。
根據1861年美國立法規定,財政部又發行了國庫券(TREASURYNOTE),它只有兩種版,1890年和1891年版,用此票在當時可以購買白銀和黃金。
1862年到1864年期間國民銀行法准許各州指定的銀行發行以美國公債為准備金的紙幣,稱為國家銀行券(NATIONALCURRENCY)庫印和連號均為棕色,亦稱國家券或國家流通券。這些紙幣式樣繁多,大約有1600家州立的和私人的銀行發行貨幣,7000多種面貌各異的法定貨幣。所有特許發行紙幣的私人銀行和州立銀行於1863年被要求參加國家銀行系統或繳納10%的鈔票發行稅。1908年又補充法案,准許國民銀行以美國公債以外的債券為准備金發行紙幣。到後來國家券形成由聯邦儲備銀行和國民銀行銀行的兩種主要版本:國民銀行發行的版本連號為6位數字,在正面左右兩邊還印有兩個或四個字體粗大的黑色號碼另一種連號為8位數字;鈔票正面左側印有聯邦儲備銀行的名稱,左右方印有4個斜對著的黑色地區代表字母,這是聯邦儲備銀行發行的。發行較早的國家券有4個負責人簽字,兩上角為財政部長和國庫長簽字,兩下角是出納長和總裁的簽字。該券於1935年7月1日起收回不再發行。1928年以後又發行了一種1929年版,這是美國財政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為了籌措軍費,於1942年12月以國家券的形式發行的6.6億美元鈔票。
為了兌取黃金,美國政府於1870年開始發行了金幣券(GOLD CERTIFICATES)它的庫印、連號是黃色,亦稱金元券。該券票面上印有「持有人可憑此兌取金幣」字樣。它是由美國財政部發行以百分之百黃金作準備的貨幣。從南北戰爭結束到1933年,金幣券可自由兌換金幣,並作為美國貨幣供應的一部分在市面上流通。1931年隨著金本位制崩潰,1933年金幣券也就停止兌換黃金。
19世紀末,它已變成世界上最強大國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的經濟總量大於其餘三個最大的國家:英國、德國、法國,
甚至它們的總和,這使得美元的地位日益突出。一戰中,歐洲國家的黃金流入美國購買戰爭用品。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將這些黃金作為法定貨幣導致了通貨膨脹。從1914年到1920年美國的價格水平翻了近一倍。後來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決定治理通貨膨脹,試圖使價格恢復到原來的水平。接下來是便一段通貨緊縮時期,價格水平在1920年一年內便從200降到140,下降了30%,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通貨緊縮。雖然金本位體系的35年是自由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固定匯率制擁有保障國際貿易和信貸安全,方便生產成本核算,避免了國際投資風險的優點。在一定程度上,它推動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然而,嚴格的固定匯率制使各國難以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執行有利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受到較大制約。在二戰期間,國際貨幣體系更是亂成一團。
1929年,經濟危機,1931美元停止兌換黃金,美聯儲發行美元是美元貶值將近50%,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擁有最多的黃金儲備,於是,在這一背景下,1944年7月,44個國家或政府的經濟特使聚集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商討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決定成立一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始了國際貨幣體系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布雷頓森林體系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並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可以兌換黃金和各國實行可調節的釘住匯率制,是構成這一貨幣體系的兩大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是維持這一體系正常運轉的中心機構,它有監督國際匯率、提供國際信貸、協調國際貨幣關系三大職能。
但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著自己無法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點是:它以一國貨幣(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資產,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因為只有靠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國家獲得美元供應。
但這樣一來,必然會影響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機。而美國如果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就會斷絕國際儲備的供應,引起國際清償能力的不足。這是一個不可克服的矛盾。
從5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美國經濟競爭力逐漸削弱,其國際收支開始趨向惡化,出現了全球性「美元過剩」,各國紛紛拋出美元兌換黃金,美國黃金開始大量外流。到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再也支撐不住日益泛濫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於這年8月宣布放棄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兌換黃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這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金本位制就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或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乾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鑄幣平價(Mint Parity)來決定。金本位制於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在歷史上,曾有過三種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狹義來說,金本位制即指該種貨幣制度。
1971年,由於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美國黃金儲備持續下降,迫於壓力,美國宣布美元和黃金脫鉤,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德、法、日等國極力反對。這樣「二十國集團」在1972年至1974年,開始協商以一種「特別提款權」來建立新的國際貨幣支付體系。
非常巧合的是,1973年以色列發動了贖罪日戰爭。1973年秋石油價格上漲四倍。同時,1974年尼克松先生解除了對進出口美國資金流動的管制。這時,華爾街則迅速把巨量石油美元分銷到拉美及中東歐等廣大地區。
德、法、日等國面對既成事實,只能是默認「美元本位制」的誕生。與此同時,弗里德曼的「浮動匯率」成了最前沿的市場學說。
金本位制的形式
1、金幣本位制(Gold Specie Standard)
這是金本位貨幣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稱為古典的或純粹的金本位制,盛行於1880一1914年間。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黃金自由輸出入是該貨幣制度的三大特點。在該制度下,各國政府以法律形式規定貨幣的含金量,兩國貨幣含金量的對比即為決定匯率基礎的鑄幣平價。黃金可以自由輸出或輸入國境,並在輸出入過程形成鑄幣一物價流動機制,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作用。這種制度下的匯率,因鑄幣平價的作用和受黃金輸送點的限制,波動幅度不大。
2、金塊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
這是一種以金塊辦理國際結算的變相金本位制,亦稱金條本位制。在該制度下,由國家儲存金塊,作為儲備;流通中各種貨幣與黃金的兌換關系受到限制,不再實行自由兌換,但在需要時,可按規定的限制數量以紙幣向本國中央銀行無限制兌換金塊。可見,這種貨幣制度實際上是一種附有限制條件的金本位制。
3、金匯兌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
這是一種在金塊本位制或金幣本位制國家保持外匯,准許本國貨幣無限制地兌換外匯的金本位制。在該制度下,國內只流通銀行券,銀行券不能兌換黃金,只能兌換實行金塊或金本位制國家的貨幣,國際儲備除黃金外,還有一定比重的外匯,外匯在國外才可兌換黃金,黃金是最後的支付手段。實行金匯兌本位制的國家,要使其貨幣與另一實行金塊或金幣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率,通過無限制地買賣外匯來維持本國貨幣幣值的穩定。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這兩種貨幣制度在1970年代基本消失。
金本位制的基本特徵
1、金幣本位制
以一定量的黃金為貨幣單位鑄造金幣,作為本位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限制其它鑄幣的鑄造和償付能力;輔幣和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金幣或等量黃金;黃金可以自由出入國境;
以黃金為唯一準備金。
金幣本位制消除了復本位制下存在的價格混亂和貨幣流通不穩的弊病,保證了流通中貨幣對本位幣金屬黃金不發生貶值,保證了世界市場的統一和外匯行市的相對穩定,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
2、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穩定性因素受到破壞後出現的兩種不健全的金本位制。這兩種制度下,雖然都規定以黃金為貨幣本位,但只規定貨幣單位的含金量,而不鑄造金幣,實行銀行券流通。所不同的是,在金塊本位制下,銀行券可按規定的含金量在國內兌換金塊,但有數額和用途等方面的限制(如英國1925年規定在1700英鎊以上,法國1928年規定在215000法郎以上方可兌換),黃金集中存儲於本國政府。而在金匯兌本位制下,銀行券在國內不兌換金塊,只規定其與實行金本位制國家貨幣的兌換比率,先兌換外匯,再以外匯兌換黃金,並將准備金存於該國。
金本位制的實行歷史
在歷史上,自從英國於1816年率先實行金本位制以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了金本位制,而且是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國為了籌集龐大的軍費,紛紛發行不兌現的紙幣,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金本位制隨之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在1924-1928年,資本主義世界曾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都先後恢復到大戰前的水平,並有所發展。各國企圖恢復金本位制。但是,由於金鑄幣流通的基礎已經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復典型的金本位制。當時除美國以外,其他大多數國家只能實行沒有金幣流通的金本位制,這就是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由於不具備金幣本位制的一系列特點,因此,也稱為不完全或殘缺不全的金本位制。該制度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沖擊下,也逐漸被各國放棄,都紛紛實行了不兌現信用貨幣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實際上是一種金匯兌本位制,美國國內不流通金幣,但允許其他國家政府以美元向其兌換黃金,美元是其他國家的主要儲備資產。但其後受美元危機的影響,該制度也逐漸開始動搖,至1971年8月美國政府停止美元兌換黃金,並先後兩次將美元貶值後,這個殘缺不全的金匯兌本位制也崩潰了。
金本位制崩潰的主要原因
金本位制通行了約100年,其崩潰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黃金生產量的增長幅度遠遠低於商品生產增長的幅度,黃金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商品流通需要,這就極大地削弱了金鑄幣流通的基礎。
第二,黃金存量在各國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國佔有世界黃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黃金存量大部分為少數強國所掌握,必然導致金幣的自由鑄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壞,削弱其他國家金幣流通的基礎。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黃金被參戰國集中用於購買軍火,並停止自由輸出和銀行券兌現,從而最終導致金本位制的崩潰。
金本位制崩潰的影響
金本位制度的崩潰,對國際金融乃至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為各國普遍貨幣貶值、推行通貨膨脹政策打開了方便之門。
這是因為廢除金本位制後,各國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或擴軍備戰,會濫發不兌換的紙幣,加速經常性的通貨膨脹,不僅使各國貸幣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壞,而且加劇了各國出口貿易的萎縮及國際收支的惡化。
(2)導致匯價的劇烈波動,沖擊著世界匯率制度。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國貨幣的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大體上是一致的,貨幣之間的比價比較穩定,匯率制度也有較為堅實的基礎。但各國流通紙幣後,匯率的決定過程變得復雜了,國際收支狀況和通貨膨脹引起的供求變化,對匯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而影響了匯率制度,影響了國際貨幣金融關系。

上面基本上是關於美元的歷史。從這可以反觀經融歷史。很有收獲,大部分是在網上找的。但覺得很不錯。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③ 國際結算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國際保理與傳統國際結算方式的比較研究
[摘要]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買方市場日益明顯。在國際結算方面,使用信用證的比例逐年下降,代之以非信用證方式的比例逐年上升,國際保理業務應運而生。國際保理在我國的引入與發展,能使我國的外貿進出口企業獲得更加靈活的金融服務,更好的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國際保理進行理論探討。
[關鍵詞]國際保理 托收 信用證 保理商
國際結算方式概述
[摘要]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國際結算任務日益繁重。全面系統地學習國際結算知識,對於從事外匯銀行、進出口貿易等業務的相關人員以及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等專業的高等院校在校學生來講,也日益顯現其重要性。本文在闡述國際結算票據原理的基礎上,詳細介紹了國際結算中信用證、匯付與托收等基本方式,並介紹了不同結算方式的選擇使用和結合使用。
[關鍵詞] 國際結算票據信用證
國際結算(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是一項國際銀行業務(International Banking),指為清償國際間債權債務關系或跨國轉移資金而通過銀行來完成的跨國(地區)貨幣收付活動,是國際間結清貿易和非貿易往來而產生的債權和債務所採用的形式。國際結算的方式有兩類:一類是屬於商業信用的結算方式,即由出口商和進口商相互提供信用,如匯付、托收等;另一類是屬於銀行信用的結算方式,即由銀行提供信用來進行債權債務的清償,如信用證、信用保證書等。

④ 國際結算產生的背景

1、國際結算是伴隨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而產生發展的。

2、從買賣雙內方的直接結算向有銀行介入容的結算發展。

3、國際結算單據化為憑票據結算奠定基礎,使國際結算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環節。

4、隨著國際貿易的各個環節向電子化方向發展,傳統的國際結算方式也將發生一場深刻的革命,電子數據交換(EDI)將最終替代紙質單據成為國際結算的主要形式。

國際結算研究的對象:國際結算工具 匯票 本票 支票
國際結算方式: 匯款方式 托收方式 信用證方式
國際結算單據 (如海運提單、商業發票等)
以銀行為中心的支付體系系統(如SWIFT系統、CHAPS|、CHIPS系統 )

⑤ 國際結算方式有關的國內國外研究現狀

負責任的說:國際結算方式在發達國家採用L/C的比較多,雖然UCP600在引言中提到L/C的拒付率是70%,但是細心回的讀者能夠發現,這個拒付率僅僅是出口商即受益人第一次提交單據給指定銀行被拒付的概率,而實際達到的答拒付率目前大概是20%左右,所以還是很低的。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大多採用T/T、匯付、托收等方式結算,就目前的結算現狀而言。L/C還是較安全的,因為其「承擔風險最大的一方有著最大收益」和獨立性原則使得L/C能夠大部分貿易商所接受,解決了雙方的信用問題。
詳情建議參考:《國際結算》 第五版 中國金融出版社

⑥ 如何理解歷史發展的國際結算

正確理解國際結算的產生和發展
1、國際結算是伴隨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而產生發回展的。
答2、從買賣雙方的直接結算向有銀行介入的結算發展。
3、國際結算單據化為憑票據結算奠定基礎,使國際結算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環節。
4、隨著國際貿易的各個環節向電子化方向發展,傳統的國際結算方式也將發生一場深刻的革命,電子數據交換(EDI)將最終替代紙質單據成為國際結算的主要形式。

⑦ 國際結算的演進

1從現金結算發展到非現金結算
2從憑實物結算發展到憑單據結算
3從買賣雙方直接結算發展到通過銀行進行結算
4從人工結算發展到電子結算

⑧ 國際貿易結算方式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國際結算
兩個不同來國家的當自事人,不論個人間的、單位間的、企業間的,或政府間的當事人因為商品買賣、服務供應、資金調撥、國際借貸,需要通過銀行間辦理的兩國間的貨幣收付業務叫做國際結算。
國際結算分為國際貿易結算(有形貿易結算)和國際非貿易結算(無形貿易結算)。
國際結算的歷史發展:
國際結算是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而產生與發展的,國際結算的歷史發展從現金結算發展到非現金結算。
從買賣直接結算發展到通過銀行結算。
國際貿易貨物單據化、履約證書化,便利銀行辦理國際結算。

國際結算方式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國際結算方式電子化發展。

⑨ 國際結算特點

國際結算的特點:

1.國際結算首先是跨國結算,收付雙方處在不同的國度,是異地結算中的特殊情況。

2.由於收付雙方處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下,受到各自國家主權的限制,不能把任何一方的通行情況施之於對方,只能採用國際結算統一慣例為法律准則,協調雙方之間的關系,並相互約束。

3.國際結算必須採用收付雙方都能接受的貨幣為結算貨幣,為了支付方便和安全,一般採用國際通行的結算貨幣,如美元、歐元、英鎊等,特殊情況也有例外。

4.國際結算主要通過各種信用工具和支付手段進行,如信用證、銀行保函、匯票、本票、期票等,極少採用現金或貴金屬貨幣(黃金、白銀)支付。

5.國際結算主要通過銀行為中間人進行結算,以確保支付過程安全、快捷、准確、保險及便利。

6.由於國際結算一般採用不同於支付雙方本國的貨幣為結算貨幣,在結算過程中要有一定的匯兌風險。

(9)國際結算的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1)貨幣的活動范圍不同,國內結算在一國范圍內,國際結算是跨國進行的。

(2)使用的貨幣不同,國內結算使用同一種貨幣,國際結算則使用不同的貨幣。

(3)遵循的法律不同,國內結算遵循同一法律,國際結算遵循國際慣例或根據當事雙方事先協定的仲裁法。

國際結算亦稱「國際清算」。通過國際間的貨幣收付,對國與國之間由於經濟、政治和文化往來而發生的債權債務予以了結清算。

由國際貿易及其從屬費用引起的貨幣收付稱貿易結算;由貿易以外的往來,如僑民匯款、勞務供應、出國旅遊、利潤轉移、資金調撥、駐外機構費用等引起的貨幣收付,稱非貿易結算。

貿易結算是國際結算的主要內容。在國際間收付款項直接通過運送貨幣金屬結算的,稱現金結算;利用票據轉讓和轉帳劃撥結清債務的,稱非現金結算或轉帳結算。

在前資本主義時期,國際結算主要通過現金結算進行。

國際結算可以促進國際貿易交易,服務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國際金融一體化,進而繁榮整個世界經濟。

同時還可為本國創收和積累外匯,引進外資,合理使用外匯,輸出資金向外投資,起到鞏固本國貨幣匯率,提供本國對外支付能力的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際結算

閱讀全文

與國際結算的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