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國畫的歷史發展

國畫的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02 04:52:57

1. 中國繪畫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中國繪畫具有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從上古時期開始,到戰國時代的帛畫,漢代的畫像磚版與畫像石權,都已經具有很高的水平。自魏晉南北朝以來,更是涌現出許許多多著名的畫家和流派,具有各自鮮明的藝術特色和風格。魏晉六朝時期出現了包括即東晉的顧愷之在內的「六朝三傑」等大家。

2. 國畫已有多少年發展歷史

已有千年。
中國畫是在古老特殊的文明環境中產生的,繪畫的起源直溯距今七八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原始制陶人畫在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的紋繪是最古老的繪畫創造.
大千世界,芸芸叢生,唯獨人類這個擁有語言和思維靈性的「 動物」 才真正懂得美,並由此而產生對美的需求和創造.美是人類探索的永恆主題,就形成了中國畫.中國繪畫的萌芽、發展到成熟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代.起初表現的僅是原始樸素的理想和生活,以及為上層社會政教服務,同時也反映各時代跌宕的社會風貌與世俗的生活圖景.在這漫長的歷程中,直到人類在勞動過程中創造了實用器物和建築物,並在上面作裝飾布置的時候,才注意到對於畫面的利用,人們在上面所繪制的裝飾圖象,便開創了最初具有畫面構圖意識的先河. 這種以創造美為基本特徵和主要使命的藝術,它與人類的產生、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是同步的.早在三黃五帝的時候,就流傳「 史皇作圖」 、「 髁手作畫」 的佳語,早將人類帶進了一個更加復雜的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交融的世界,光輝燦爛的中國繪畫史就從這里濃墨重彩的寫下了閃爍光彩的第一章.
中國繪畫歷史源遠流長,見於史料上記載的以伏羲氏畫八卦、黃帝畫制服、舜妹螺氏繪影像為最早.早期的繪畫經匠人的再造,刻在料上、青銅器上及繪在陶器上.直至漢代紙張發明後,畫家用毛筆在紙上繪畫,才逐漸演變成現在的中國畫.
中國繪畫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中,就是這樣的沿傳相續,嬗變演進,形成了它的傳統.這種傳統風格和民族的審美需求,又在時代的前進中不斷地得到充實、突破和創新,並又孕育和造就著新的風格的出現,成為華夏藝苑中的瑰寶,也是世界美術花園中一朵光彩奪目的奇葩.世界級的繪畫大師畢加索說「 真正的藝術在東方」 .中國畫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不僅形成了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而且流派紛呈,高手林立,古老卓越、博大精深的中國繪畫成為世界藝術之林的一面旗幟,一枝獨秀.
三國時期(220-265)是中國畫歷史上的重要發展階段.初期的繪畫題材以佛像畫和道教畫為主流.到了唐朝,漸漸地脫離了人物畫的山水畫,取代了釋道畫成為繪畫主要題材.由於唐詩的成就和影響,繪畫重情趣求意境,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抒情性空前突出,是文人畫興起的開端.五代的山水畫不但改變了晉唐時期空勾無皴的初級程式,並且有了皴染完備的山水派系.北宋的山水畫風沿波接,在五代的基礎上更趨成熟.南宋以後蓬勃發展的江南經濟促進了繪畫藝術的繁榮.「 南宋四家」 的崛起,成為當時畫壇的主流.元代文人畫派生而來,水墨山水特別興盛.明代初期,宮「 院畫」 興盛,畫風繼承兩宋「 院體」 .明嘉靖至萬曆年以後,在江南出現了「 吳門畫派」 ,後期相繼出現了多種畫派.清代初期的畫壇,「 四王」 受到皇室的扶植.但在江南出現了「 清初四僧」 和「 金陵八家」 為代表的一批反正統派的畫家,他們在繪畫藝術上反「 四王」 的臨摹之風,提倡藝術的創造意義給後世繪畫發展帶來巨大影響.清代中期「 揚州畫派」 的形成和晚清「 海上畫壇」 ,風格紛呈,旗鼓稱雄的大家如俊彩星馳,濟濟畫壇.他們敢於標新立異的繪畫探索精神和追求令人尋味的筆墨情趣,被現代著名畫家齊白石、徐悲鴻、潘天壽等人所接受.
發展和演變分以下幾個時期::先秦兩漢時期民族繪畫風格的初步形成;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的發展階段;繪畫趨向全盛的隋唐五代時期; 蓬勃興盛的二宋時期繪畫;以筆墨情趣為主流的元代繪畫; 明、清時期繪畫流派的涌現;繼承與發揚並存的近現代繪畫.
中國畫的發展到今天,按照范圍來分;分為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筆墨紙硯是中國畫的工具,中國畫的技法分為工筆和寫意,中國畫的線條美、構圖美、章法美,所表達出來的意境美、形式美、藝術美.
參考資料
[1]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曹林娣.中國園林文化[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

[3][明]計成著.趙農注釋.園冶圖說.濟南:山東書報出版社,2005.

[4]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

[5]金維諾.中國美術·魏晉到隋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6]薛永年.趙力.尚剛.中國美術·五代至宋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 中國水墨畫的發展史

相傳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

北宋沈括《圖畫歌》雲:「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就是說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後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地位。

(3)國畫的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從隋朝就開始出現山水畫,山水畫強調「平遠」、「高遠」、和「深遠」,運用散點透視法,平遠如同「漫步在山陰道上」,邊走邊看,焦點不斷變化,可以畫出非常長的長卷,括進江山萬里;

高遠如同乘降落傘從山頂緩慢下降,焦點也在變化,從山頂畫到山腳,可以畫出立軸長卷;深遠則運用遠近山的形態濃淡對比,畫出立體,山谷深邃的效果。

從古代起,中國的山水畫的特點四必須有人或建築出現在畫上,這幅畫才顯出生氣;從唐朝開始,中國的山水畫開始分為南、北兩派。

北派的創始人是唐代畫家李思訓,他發明的大斧劈皴法,畫中重用色彩,濃墨點苔上也用鮮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適合變現北方陽光燦爛、峭壁高聳的山峰。宋代的畫家張擇端、李唐、馬遠、夏圭等繼承了他的風格,形成一種派別。

4. 中國畫的起源與發展

:「國畫」在20世紀的誕生
水天中在《「中國畫」名稱的產生和變化》一文中指出,「把我們民族的繪畫叫做『中國畫』,是近百年內才出現的事。」 其實這是不準確的。至少在明末,隨著傳教士將油畫藝術帶到中國之後,將這種「西洋畫」與本土的中國繪畫(被稱為「吾國畫」、「中國之畫」、「中國畫」等)對應比較的風氣,就在中原大地上悄然興起了。如明末姜紹書《無聲詩史》中對中西繪畫進行的簡單的比較,驚嘆於西洋繪畫的嚴謹的造型,稱「中國畫工無由措手 」;崇禎八年(1635)年,劉侗、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亦稱此為「中國畫繪事所不及」。這種簡單的類比直到20世紀初的各類筆記、文獻中依然比比皆是,「中國畫」的稱謂也逐漸被普遍接受。然而,這時的「中國畫」從概念的外延上依然比後來的「國畫」要大的多,可以認為基本上就是用來指代中國歷代繪畫的一個總稱。蔡元培1918年4月15日在國立北京美術學校開學式上的演說中明確指出:「中國畫與書法為緣,西洋畫與雕刻為緣。」 盡管有一種附和「中西二分」的對比之風尚的嫌疑,但可以認為,如此體系性的認識是建築於對中國繪畫史的總體面貌的把握和理解之上的。但根據筆者的調研,直到1919年的新文化運動之前,沒有任何資料支持「國畫」這一概念已產生或應用。
1、1919年:「國畫」的第一次誕生
歷史的轉折發生在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這一年,一場關於「整理國故」的運動的爭論肇始於思想氛圍活躍的北京大學。一時間,在「保存國粹」「發揚國光」等等對這場運動庸俗化的曲解之下,「國」字風靡一時,許多「中國有,外國沒有」的東西,被創造性地與「國」字這個定語聯繫到了一起。國樂、國醫、國菜等等概念相繼問世,肩負著民族國家文化復興使命的「國畫」概念也在這一階段應運而生。如1923年成立的廣東癸亥合作社(1925年改稱國畫研究會)的宗旨是「研究國畫,振興美術 」,1926年蘇州成立「國畫學社」等等,都是比較早的「國畫」的記載。盡管遺憾的是我們已無法追查到「國畫」概念的始作俑者,但根據當時著名的文人何炳松、鄭振鐸等人對這樣一種「言必稱『國』」的社會風氣的記載,我們可以不難看到「國畫」概念產生的必然、盲目與急切。如1923年1月顧實指出:「邇來國家觀念普及於人,……種種冠以「國」字之一類名詞,復觸目皆是。」 而1923年癸亥合作社的立案呈文中更是明確宣告:「國畫關系一國之文化,與山川人物、歷史風俗,同為表示一國特性之徵。」 可見,「國畫」概念產生的背後動力也是「國家觀念」的普及。在強勁的西風吹襲之下,「Painting」終於在中國的傳統之中找到了它的被製造出來的對應物,從而,「國畫」這一概念初次誕生了。
但我們需要注意到,這一時期所說的「國畫」,從外延上更接近於此前使用的「中國畫」,與今天的所說的「國畫」仍然有很大不同。在發表於1926年11月12日《一般》上的《國畫漫談》一文中,同光(署名)寫道:
年月日,我說不清,總之有所謂「國畫」在中國學校中成為一種科目之日起,「洋畫」也和其他科學一樣,為中國人士所學習並且被歡迎起來了,因此「國畫」之名,遂應運而生。原這名之所由立,本系別於「洋畫」而言,譬如有洋貨而後又國貨之名,由洋文而後有國文之名,初固無軒輊於其間也。
可見,在「國畫」概念產生初期,除了平添了一些濃郁的民族色彩而外,這個概念的所指基本上與「中國畫」是等同的,史實也表明1920-1940年代中,「 國畫」與「中國畫」兩個概念在美術界認識內部往往都沒有明確的界定,1931年成立的上海「中國畫會」的出版物名為《國畫月刊》即是一例,當然,也有諸如潘天壽等「傳統型」畫家堅持使用「中國畫」這一名稱。但盡管是作為「國故」即中國傳統文化的身份登場,但畢竟在西方藝術大潮的沖擊之下「國畫」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了「Painting」這樣一個代表油畫的英文對等名稱。從而,在「藝術」這樣一個來自於西方的新視角下,傳統中國繪畫的面貌難免發生各種各樣的誤讀與西化。同時也正是因為這種命名的曖昧性,宣告了中國繪畫在1920年代以後將要繼續面臨著被動而痛苦的發展之路。
中國畫,起源古,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一途。
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蒼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文字與畫圖初無歧異之分

5. 誰能介紹一下中國畫的發展史

中國畫發展史概述

這里所指的中國畫,就是卷軸畫。也就是在紙或絹製成的手卷或立軸上,用毛筆和水墨或水墨淡彩畫成的繪畫作品。中國畫發展史,在這里即卷軸畫的風格演變歷史。中國畫自戰國以來,發展到清朝鴉片戰爭之前,已經過約2000年的發展,歷史是相當悠久的,風格也經歷了多次的變化。

《人物御龍圖》和《龍鳳仕女圖》是出土的戰國楚國帛畫,筆墨簡潔,人物神情生動。雖然不能叫卷軸畫,但可以窺見當時的繪畫水平。隨後出土的漢代長沙馬王堆的西漢初馱俁家族墓的帛畫和導引圖,構造復雜仍井然有序,造型更為完美。令人以想像當時繪畫水平達到如此高的藝術境地。

魏晉南北朝是卷軸畫的濫觴期,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出現了。此時人物肖像畫是主要的創作主題。顧愷之"傳神寫照"理論提出,要求繪畫作品應重表現人物的風貌、氣質。這和後來的繪畫理論家謝赫"六法"中的"氣韻生動"對當時繪畫風格有很大的影響,也為中國畫重氣韻的特點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隋唐的中國畫迎來了一個發展的高峰。唐代在隋代承前啟後過渡的基礎上,獲得了全面的發展。一代巨匠吳道子在人物(含宗教畫)畫和山水畫領域里都有重大貢獻。他的人物畫,尤其是宗教人物,被譽為"六法俱全",人物衣帶如風吹波動,人稱"吳帶當風"。代表了人物畫發展的成熟。他和王維共創的"水墨山水"畫法和當時的李思訓、李昭道父子開創的青綠山水畫風,分別被明文人畫"南北宗論"尊為南北二宗。唐代韓滉作《五牛圖》是傳世的最早作品,代表當時流行的牛馬畫的高超水平。

五代卷軸畫風格之變是由唐入宋的過渡。北方,荊浩和關仝開創了雄偉壯美的全景式山水。南方則有董源、巨然為代表的江南畫派,善於表現平淡天真的江南風景。董巨畫風在元後流行起來,對中國畫風格發展產生罕見的影響。花鳥畫壇上出現了黃荃的精工富麗畫風和徐熙的天然逸趣畫風的分野。這兩種畫風一直存在於以後幾個朝代的花鳥畫風格發展中。 在整個卷軸畫風格發展中,宋代是一個極為重要和關鍵的時代。就傳說的作品而言,宋代的遺存遠勝過以往任何時代。

宋代的人物畫創作成就,不及唐代的發展,但在山水和花鳥畫領域內,經過長期蘊釀,唐和五代的漸趨密切,逐漸興起的文人畫創作高潮,關鍵也在宋代形成。文人畫帶來的審美觀念變化是導致中國畫風格演變的重要原因。宋代山水創作一度繁榮。北宋崇"北宗",上承唐之青綠山水和荊關的全景山水。

至南宋李劉馬夏②山水畫風為之一變。出現"一角半邊"式的構圖及所謂"院體"畫風。對後世山水創作有極為重要意義。黃荃與黃居寀父子的"黃家富貴"已經占據畫院主流並為宮庭所推崇。徐熙的"野逸"只好於民間發展,其孫徐宗嗣繼其祖業,創"沒骨法"③。別具一格,另外,徽宗趙佶的精筆水墨花鳥就是一種新的創造。宋代畫家不拘成法,以寫生為基礎,創造出大量生動多樣的藝術精品。 元代帶來的審美意識的變異,這給中國畫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帶來深刻地影響。元代卷軸畫風格總的發展趨勢是重視對古代傳統的繼承上,創新立意。突出表現就是文人畫開始占據畫壇的主導地位。所以適合於表現文人畫家意識的山水畫和枯木竹石、梅、蘭以及墨筆花鳥大量涌現,人物故事畫的相對減少。隨著文人畫的繁榮,繪畫作品中詩、書、畫進一步密切結合而且成為普遍的風尚。這加強了中國畫的文學趣味,更好地體現了中國畫的民族特色。

同時,繪畫理論和創作實踐中,特別強調了筆墨技巧的運用,講究繪畫作品要具書法韻味,要求繪畫體現書法性用筆,反對刻意求工,求似,主張神似,逸為上。追求作品的古意和"士氣",重視畫家主觀意興和思想感情抒發。趙孟頫和"元四家"④是上述理論的實踐者。他們的藝術成就又體現了中國畫的一次創造性發展,對明清繪畫理論、創作均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中國畫在明代產生了許多流派,各派又在創作和理論上自成體系。吳門畫派⑤為代表的文人寫意水墨畫,在元傳統基礎上形成了新風尚。山水題材,重意趣和文雅淡逸。寫意花鳥繼元後大膽創新,變化突出,對後世影響深遠。"白陽青藤"⑥是新風格的領導。晚明又有董其昌提出文人畫的"南北宗論"之說,將文人畫推為至尊,對清一代山水畫風格起了深遠影響。 清代的繪畫藝術,繼續著元明以來的趨勢,文人畫日益占據畫壇主流,山水畫的創作以及水墨寫意畫盛行。更多的畫家在文人畫創作思想影響下,追求筆墨情趣。清初"四王"⑦受皇室扶植,成為畫壇正統派,他們以摹古為主旨,崇尚董其昌和元四家,講求筆黑之韻,技巧功力頗深,影響整個清一代山水畫壇。同時"四僧"⑧和龔賢領導的"金陵派"等反傳統畫家在江南興起,他們的藝術主張抒發個性,因此作品風格新穎獨特,感情真摯"四僧"貢獻最為突出,對後世影響也最大。"康、乾"盛世時期,宮庭繪畫在皇室扶持下活躍一時,"揚州畫派"興起於揚州地區,接過石濤、朱耷的"反傳統"旗幟,以革新的面貌現於畫壇。他們鍾愛梅、蘭、竹、菊等題 材和潑墨大寫意手法,他們的藝術對近現代花鳥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古代中國畫風格發展大致如此。這些僅能紀錄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中一個極小的部分。歷代流傳下來的卷軸畫很多已遭戰爭和人為破壞,我們只有從這些流傳下來的不完全的寶貴作品中,來感愛我們偉大的民族傳統文化。

註:
①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影、經營位置、傳移摹寫。
②李列馬夏:指南宋畫院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青四位畫家。
③沒骨法:不用墨線,用色彩深淺變化來表現物象的表現手法,只適用於中國畫。
④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四位元代文人畫家。
⑤吳門畫派:中國明代中期的蘇州地區的文人畫派,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美四家為代表。
⑥白陽青藤:指明代的陳道復(號白陽)和徐謂(號青藤)兩位寫意花鳥畫家。
⑦四王:清初的王明敏、王鑒、王原初四位山水畫家。
⑧四僧:清初的弘仁、殘、朱耷、石濤四位遣民僧人畫家。
參考書目:中國大網路全書、美術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會1991 中央美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編著,中國美術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楊仁愷等編著,中國書畫,上海古藉出版社1990。

6. 急求!國畫工筆花鳥的歷史發展

中國工筆花鳥有著優秀的現實主義傳統,以及豐富多彩的風格流派,綜觀中國工筆花鳥畫的發展歷史,可以概括的說:它形成於唐成熟於五代,而興盛於兩宋。
中國花鳥畫源遠流長,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殷周的青銅器,漢代的畫像轉畫像石,以及古代大量的工藝品上經常出現的花木、鳥獸、魚蟲、龍鳳等紋樣。這些都是審美意識作用下產生的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在創造物質的同時,也創造了文化藝術。但這還不能稱之為花鳥畫,因為它不是獨立的繪畫藝術品。當繪畫藝術經過與實用的分離,並逐漸發展成熟,在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以禽鳥和山水、花園、蔬果為題材的作品,此時的花鳥畫多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的帶有一定的裝飾性,這是花鳥畫的萌芽時期。
花鳥畫發展到唐代,由於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藝術空前活躍,詩歌、書法都出現了一代高峰使花鳥畫繼山水之後也逐漸獨立起來,成為專門的一種畫科。這時花鳥畫已成和人物畫,山水畫三分天下之勢。到唐代中晚期花鳥畫已經逐步成熟,根據歷史上記載薛稷、邊鸞、刁光胤等畫家高手輩出,到黃筌父子手裡獲得了進一步發展,作風艷麗豐富,被世人稱之為「黃家富貴」。南唐的畫壇,則以徐熙為代表,意境清淡,被世人稱為「徐熙野逸」。
花鳥畫的獨立是中國畫的發展,是中國畫內涵和主題的深化。唐朝末年農民起義,打垮了唐朝的統治機構,由於戰爭頻繁,生產遭受嚴重破壞,繪畫發展也受到影響。但這一時期唯西蜀與南唐戰爭事較少,北方的一批貴族,士大夫紛紛來到江南和西蜀,又由於兩地郡主喜愛繪畫,從而創辦了「翰林圖畫院」。
五代時期雖不長,但卻對宋代的院體花鳥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太祖掃盪唐末五代之亂統一全國後,偃武修文革新圖治,文藝也有新的復興。相繼擴建規模龐大的「翰林圖畫院」對繪畫藝術在當時的繁榮是有推動作用的。同時還羅致了四散的畫家,實行畫家考試錄取制度,按其繪畫能力授予不同的官職。至宋徽宗時畫院盛至頂峰。
黃氏父子其畫風技法,大體而言先用細淡的墨勾出物象的輪廓,然後再根據對象的不同質感在相應的輪廓內渲染色彩所達到高度的真實性和生動性。北宋初年,由於二黃壟斷了宮廷畫院的權利,「黃家富貴」的畫體遂得以成為畫院中評定優劣去取的標准。因此約一百年的時間,宮廷內外的不少畫家都以黃體為格,以求得畫院中的一席立足之地。甚至連徐熙的孫子徐崇嗣,也不得不放棄家傳的落墨法。另創不用墨筆直以色彩圖之的沒骨法。
隨著審美觀念的發展,花鳥畫逐漸轉變畫風。在文人士大夫之間,對徐熙畫派流連贊嘆者大有人在,並從北宋中期開始一股水墨寫意而以枯木,竹石,梅蘭為題材的文人畫湧起,後又加菊花合稱「四君子」用筆勁健,俊雅文秀,以屬文人畫筆墨淡墨一路。開後世墨蘭法門,注重書法結合。工筆花鳥畫各種流派無論意境、構圖、勾染都有極高的藝術成就。
兩宋時期的花鳥畫空前繁榮,使工筆花鳥畫技不但成熟,而且又創造出勾填法、勾勒法、沒骨法和白描墨染法等多種風格流派。同時花鳥畫在理論上有所建樹,奠定了花鳥畫家尊重生活,長期深入研究生活的優秀傳統。強調花鳥的物理、物情、物態,把花鳥人格化,物我兩化,借物抒情。兩宋時期花鳥畫的空前繁榮得益於最高統治者的偏愛與重視,得益於皇家「翰林圖畫院」的建立。
元代的「隱逸」則是一種社會性的退避,而與他們的「隱逸」生活直接相關的花鳥畫的藝術趣味和審美觀念也有深淺區別。鄉村而城市的一種情感回憶和追求,正是為何花鳥畫成熟於城市生活相當發達的宋代的緣由。
進入明代以後,廷院體花鳥一度復興,由工筆粗筆轉化。雙勾填色,嫌刻板艷俗。謂是中國文化史上一位怪傑,的水墨大寫意花鳥恣肆汪洋藉以發泄其滿腔的怨憤,所謂推倒一世之智勇,拓萬古之心胸。造性雖大但從藝術審角度,待進步提煉升華。
明清後,國畫進入一個新的高峰。種風格的畫法同時並存。具風貌的畫家如趙之謙、任伯年等使這個高峰輝煌燦爛。
「五四」以後新觀念、新思潮及外來文化的影響推動了繪畫的變革。文革後,花鳥畫家們在藝術思考表現方面有著很的變化與發展,超越了傳統,走向了現代。花鳥的精神內涵、審美取向、技法特點正起著巨大變化。藝術在不斷展,中國繪畫藝術將向更高的藝術舞台。

7. 水墨畫的特點和發展歷史

我國素有「書畫同源」之說;不管書與畫,所用的工具是相同的。行筆、運筆等技巧相同,中國書法是「以線造字」,而中國畫歷來是「以線造型」(以線條為主要造型手段)。盡管中國畫的革新以色彩為突破口,並出現了大量的以色彩為主的現代作品,但是線條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傳統繪畫線條高超的表現技巧以及優秀的文化內涵,已經被繼承下來並有所創新。
因此,研究中國畫線條的歷史發展軌跡,使我們對中國畫線條的繼承與創新有一個更清醒的認識是十分重要的。中國畫線條的突出特點是富有表現性,它是至今多數國家繪畫藝術中的線條所難以企及的。
善於「牽著線條去散步」的德國現代主義大師克利說:「筆跡最關鍵的是表現而不是工整。請考慮—下中國人的做法。」中國畫線條表現性技法的成熟雖然遠遠早於西方,但它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經歷了漫長的發展。
不動的線到飛動的線。人類在原始社會所創造的線條,主要是直線、橫線和圓線。由於使用這些線,人們就可以在畫面上畫出對象的結構,傳達出所要傳遞的信息。此後隨著文明的發展,人們又感到直線、橫線和圓線比較呆板、僵硬和缺少動感和生命力,於是創造了一些波狀的、粗細不勻的、富有張力的線條。我們從周代青銅器《饕餮簋》、漢代畫像石《騎術》中可以看出,中國畫線條從公元前十世紀開始就有了巨大的發展:從平實的線逐漸變為富有生命力的飛動的線條。這種變化是怎樣表現出來的呢?這要從線條的位置、運動方向、張力等方面來研究。
首先,這兩件作品中出現了波狀線(亦稱蛇形線)。這種線條的位置與方向不像直線那樣固定,它好象是在擺動而且活動的方向不確定,這樣在視覺上就給人以動感。其次,這兩件作品中的線條不像以往直線那樣平直均勻,而是有粗有細,由此可知,作者在運筆時所用的力度和速度是不均勻的。這種力度與速度的不同,就表現出線條在空間與時間上的運動, 因而給人以動感;再次,我們從饕餮頭部的向相反方向誇張性運動的線條中, 從馬的四條腿最大限度地向不同方向伸展的姿態中可以看出, 作者企圖通過線條的巨大張力來表現饕餮、馬的奮進,使青銅器、石頭上的動物給人視覺上強烈的運動感。正是通過這種運動感,才使作品表現出極強的生命活力。
從輪廓線到表現結構、空間、亮度的條。有些人常用「單線平塗」來概括中國畫的特點,這是不確切的。單線平塗是人類早期繪畫的共同特點。自漢末後,中國畫的特點就難以用單線平塗來說明了。輪廓線尉旨所畫物象的周邊線。它面對的是所畫物象與它所處空間的關系,因此它只是把某一物象從大的背景中分離出來,而無法顯現這一物象的內部結構和光分布。自從中國畫家創造了獨特的皴法、描法以及擦染之後,對物象內部結構與光分布的處理,就不是藉助透視法、明暗法,而是以本民族獨特的表現形式描繪出來。從五代時董源的《瀟湘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畫線條的發展變化:
此畫用輪廓線界定了山的空間位置和整體走勢後,對山體內的各個組成部分,均以長披麻皴線條加點來表現。眾多披麻皴線條與點的有序排列, 一方面刻畫出山嶺在一定光線照耀下的皴紋,另一方面表現出山體內各個部分的有機組合,從而有效地描繪了山體的結構。這些表現結構的皴線、點與輪廓線融合後,山的雄姿秀態就盡眼底了。
此畫沒有用透視法照樣畫出物象的空間和距離,是由於畫家靈活運用了皴線和點。畫面的遠景部分,畫家用的是較短、較小、較淡的皴線與點;近景部分,則用較長、較濃的皴點;山體背陰的部分,用較濃的短線與點;各個山頭用重迭法畫出,畫家用這些方法表現出山體的縱深感。有人認為這種方法沒有透視法科學准確。當然,按透視法畫出的物象顯很逼真。但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指出:透視法的准確是建立在透視縮短與透視變形基礎上的,它僅僅是在二維空間表現三維幻覺,是對眼睛的「欺騙」。因此,我們不必用透視法來苛求用皴、點與重迭法來表現物象空間距離——「深度」的中國畫。
此畫沒有用明暗法也畫出了物象的光分布。這是因為畫家利用皴線有疏有密的排列與部分留自來描繪山體的明部與暗部。顯然,這幅畫似乎沒有固定光源和合乎比例的明暗層次(亮度梯度),但這樣的作品並不像有人說的只強調線條韻律不要光,而是採用垂直光分布、正面光(正面留白)來表現光亮, 背面、側面用密集的短皴與點來表現。這種特殊的正面光與明暗分布法,源於道家哲學「萬物負陰而抱陽」的觀點。董源之後,畫家們又把皴與擦融為一體,進一步表現了物象的明暗層次,色彩的渲染對用皴擦表現光分布也起了輔助作用。這樣在表現光的過程中,各種線條一直起著主導作用。董源作品中的線條組合,不僅表現了物象的光分布,而且表現了空氣的濕度——南方群山的華滋濕潤、蒼茫蔥郁。這是在西洋畫中難以見到的。
從「存形」的線條到抒情的線條。在唐代以前,中國畫以反映社會生活,描繪明君、忠臣、烈士、貞女等人物為主。在留下歷史人物真容方面,繪畫優於其它著作,所以陸機說:「存形莫善於畫。」習附的繪畫線條功能主要在服務於「存形」,即真實描繪客觀對象。
自從宋元以後,中國畫由以人物為主,逐步轉為以山水、花鳥為主,由反映社會生活、描繪歷史與現實人物為主,轉向以描繪自然景物來折射社會生活,抒發畫家感情為主。為了服從這一目的,畫家們對線條作了大膽的革新,創造了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抒情線條。這種抒情線條與寫實性線條的主要差別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抒情線條特別重視線條的自身張力。所謂張力,簡而言之,就是一種相反相成的力。線條張力可分組合張力與自身張力兩種。顧愷之僅用橫線條與傾斜捲曲的線條組合,就刻畫出了人物的形貌與動態。然而他用的這種線條均勻細長,自身並無明顯張力。梁楷的《六祖斫竹圖》、倪雲林的《紫芝山房圖》、華岩的《金谷園圖》等,就與顧愷之的線條不同了,其線條借鑒了書法線條的特點,自身具有明顯的張力。畫家在畫線條時,不僅像書法家那「欲左先右」、「欲上先下」,而且要使線條有虛有實、有曲有直、有濃有淡、有輕有重、有粗有細、有斷有續、有行有留等等。把以前平直、均勻、細韌的線條變得曲折頓挫、千姿百態,極富情致。畫家復雜多變的情感,藉助這種多姿多變的線條得到了充分的宣洩。這正是中國畫線條發展到高級階段所呈現的奧秘與難以企及之處,它是幾十個畫家共同創造的成果。
第二、抒情線條並不是自然狀態的線條,而是有筆法的線條。中國畫筆法主要是指用筆方法。它是中國畫的另一個重要奧秘。中國畫筆法, 除了大家熟知的不同於西洋畫的執筆法之外,最值得重視的是運筆法,而且不同類型的線條有不同的運筆法。運筆法也就是筆鋒接觸紙面時怎樣運行的方法,它有多種形式,大體上可分為空間運動形式與時間運動形式。
不同的輪廓線,不同的皴法、描法,其線條的空間與時間運動形式是不相同的。空間運動形式有幾十種,主要是提按、旋轉(絞轉)、平動、擺動、從容流行等。時間運動形式也有多種,主要是疾遲(包括快速、中速、慢速)、行留、節奏、澀行與跳動等。中國畫家自從掌握了這種筆法後,不僅能「牽著線條去散步」,而且能憑借它翱翔於藝術的王國,刻畫各種物象,抒發復雜情感,表現不同個性。這種筆法正被現代畫家繼承、發展,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現代中國畫中的線條。中國畫線條經過宋、元、明、清眾多畫家的創造,達到新的高度。然而,藝無止境,隨著時代的前進,人們審美能力的提高,中國畫線條仍在發展。最近幾十年,特別是最近十幾年,不少現代中國畫家在繼承前人技法的基礎上,創造了許多前無古人的新線條。
例如,李可染創造了深邃含蓄的「金錯刀式」的線條;朱屺瞻創造廠老辣雄健的「鐵干銀鉤式」的線條;劉文西創造了長於描繪北方人物古樸剛勁的線條;黃永玉創造了曲折多姿的「不連貫」線條;吳冠中創造了極富韻律美的與點分離的長線條;黃胄創造了具有力度美的近似面的寬線條;周韶華創造了線與面、線與色混融一體的具有面的效果的線條;富中奇創造了具有裝飾美的表現鄉土情結的線條;邱笑秋、宋雨桂等創造了以色彩筆觸與水墨線條相融合的新線條等等。這些線條的創造,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與抒情功能。
關注繪畫藝術本體中點、線、面、筆墨等抽象的藝術形式;關注繪畫空間上的模糊性所引發的觀眾的想像與再創造。因而,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具有象徵、寫意、表現的基本特徵。以想像真實代替視覺真實是它有別於西方古典寫實性藝術的特徵,也是中國畫詩意化的體現方式。在觀察與表現手法上,中國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躁語)。並不 是完全照抄模仿自然的客觀物象,而是加入了創造者很強的主觀色彩,即在造化自然的基礎上,有所思想,有所寄意。
當前,中國畫家正在越來越多地使用墨彩與色彩,全色彩「沒骨畫」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線條並沒有被削弱, 更不會消失,而是在不斷創新中形成新的形態、獲得新的生命力,顯現出更有時代特點的東方繪畫韻味。
建議樓主去博寶商城裡看看吧,對比一下,這樣心裡就有底了。

8. 中國國畫歷史

中國國畫歷史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中國繪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亦能抓注主要特徵,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願望以及對於生活的美化裝飾。
先秦繪畫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記載,如周代宮、明堂、廟祠中的歷史人物、戰國漆器、青銅器紋飾,楚國出土帛畫等,都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秦漢王朝是中國早期歷史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大國,疆域遼闊,國勢強盛,絲綢之路溝通中外藝術交流,繪畫藝術空前發展與繁榮。尤其是漢代盛行厚葬之風,其墓室壁畫及畫像磚畫像石以及隨葬帛畫,生動塑造了現實、歷史、神話人物形象,具有動態性、情節性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畫風往往氣魄宏大,筆勢流動,既有粗獷豪放,又有細密瑰麗,內容豐富博雜,形式多姿多彩。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仍,民生疾苦,但是繪畫仍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苦難給佛教提供了傳播的土壤,佛教美術勃然興起。如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該時期壁畫,藝術造詣極高。由於上層社會對繪事的愛好和參與,除了工匠,還涌現出一批有文化教養的上流社會知名畫家,如顧愷之等。這一時期玄學流行,文人崇尚飄逸通脫,畫史畫論等著作開始出現,山水畫、花鳥畫開始萌芽,這個時期的繪畫注重精神狀態的刻畫及氣質的表現,以文學為題材的繪畫日趨流行。
隋唐時國家統一,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比較繁榮,對外交流活躍,給繪畫藝術注入了新的機運,在人物畫方面雖然佛教壁畫中西域畫風仍在流行,但吳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鮮明中原畫風的作品佔了絕對優勢,民族風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訓、王維、張繰等人的山水畫、花鳥畫己工整富麗,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五代兩宋之後,中國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完備一,出現了一個鼎盛時期,朝廷設置畫院,擴充機構編制,延攬人才,並授以職銜,宮廷繪畫盛極一時,文人學士亦把繪畫視作雅事並提出了鮮明的審美標准,故畫家輩出,佳作紛呈,而且在理論上和創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獨的體系,其內容、形式、技法都出現了豐富精彩、多頭發展的繁榮局面。
繪畫發展至元、明、清,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在題材上,山水畫、花鳥畫占據了絕對的地位。文人畫強調抒發主觀情緒,「不求形似」、「無求於世」,不趨附大眾審美要求,借繪畫以示高雅,表現閑情逸趣,倡導「師造化」、「法心源」,強調人品畫品的統一,並且注重將筆墨情趣與詩、書、印有機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繪畫樣式,涌現了眾多的傑出畫家、畫派,以及難以數計的優秀作品。
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於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單純拘泥於外表形似,更強調神似。它以毛筆、水墨、宣紙為特殊材料,建構了獨特的透視理論,大膽而自由地打破時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與想像力,這種出色的技巧與手段,不僅使中國傳統繪畫獨具藝術魄力,而且日益為世界現代藝術所借鑒吸收。

9. 中國畫的歷史

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統一到分裂的急劇變化,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佔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品評標准。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但其末流則走向因襲模仿,距離時代和生活愈去愈遠。中國畫自19世紀末以後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術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觀念以及繼承民族繪畫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斷改革創新的局面。漢族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這種畫種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我國傳統繪畫(區別於「西洋畫」)。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它的精神內核是「筆墨」。

10. 介紹中國水墨畫的歷史

中國畫的一種。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基本要素有三:單純性、象徵性、自然性。相傳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圖畫歌》雲:「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就是說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後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地位。
用中國特製的煙墨構成的「水墨畫」成為中國畫特有的一個畫種。墨可分作墨、淡墨、濃墨、極淡墨和焦墨五墨,即焦墨(原墨)一濃墨一重墨一淡墨一清墨五層次。
墨是寒色,由五墨構成的畫應該有寒感,它的調子應該是灰暗的。但又為何好的「水墨畫」會使人有溫感而不感覺它的調子灰暗呢?這是因為好畫善於利用白地(空白)來與黑的寒色相對比、相調和,因而使人有介於寒熱之間的溫感。而且,好的煙墨並不是暗墨。
凡光滑受光而反射強者都叫做明物,好墨的黑光澤如漆,故可叫做明黑,因而是不會讓人有灰暗感的。
水墨畫:在中國畫中,以中國畫特有的材料之一,墨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為濃墨、淡墨、干墨、濕墨、焦墨等,畫出不同濃淡(黑、白、灰)層次。別有一番韻味稱為「墨韻」。而形成水墨為主的一種繪畫形式。

閱讀全文

與國畫的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