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溫度計發展史
溫度計是測溫儀器的總稱。根據所用測溫物質的不同和測溫范圍的不同,有煤油溫度計、酒精溫度計、水銀溫度計、氣體溫度計、電阻溫度計、溫差電偶溫度計、輻射溫度計和光測溫度計等。
最早的溫度計是在1593年由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1564~1642)發明的。他的第一隻溫度計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帶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時先給玻璃泡加熱,然後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隨著溫度的變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會上下移動,根據移動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溫度的變化和溫度的高低。這種溫度計,受外界大氣壓強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所以測量誤差大。
伽利略發明的第一個溫度計
後來伽利略的學生和其他科學家,在這個基礎上反復改進,如把玻璃管倒過來,把液體放在管內,把玻璃管封閉等。比較突出的是法國人布利奧在1659年製造的溫度計,他把玻璃泡的體積縮小,並把測溫物質改為水銀,這樣的溫度計已具備了現在溫度計的雛形。以後荷蘭人華倫海特在1709年利用酒精,在1714年又利用水銀作為測量物質,製造了更精確的溫度計。他觀察了水的沸騰溫度、水和冰混合時的溫度、鹽水和冰混合時的溫度;經過反復實驗與核准,最後把一定濃度的鹽水凝固時的溫度定為0℉,把純水凝固時的溫度定為32℉,把標准大氣壓下水沸騰的溫度定為212℉,用℉代表華氏溫度,這就是華氏溫度計。
在華氏溫度計出現的同時,法國人列繆爾(1683~1757)也設計製造了一種溫度計。他認為水銀的膨脹系數太小,不宜做測溫物質。他專心研究用酒精作為測溫物質的優點。他反復實踐發現,含有1/5水的酒精,在水的結冰溫度和沸騰溫度之間,其體積的膨脹是從1000個體積單位增大到1080個體積單位。因此他把冰點和沸點之間分成80份,定為自己溫度計的溫度分度,這就是列氏溫度計。
② 溫度計的發展過程
溫度計是測溫儀器的總稱。
根據所用測溫物質的不同和測溫范圍的不同,有煤油溫度計、酒精溫度計、水銀
溫度計、氣體溫度計、電阻溫度計、溫差電偶溫度計、輻射溫度計和光測溫度計等。
最早的溫度計是在1593年由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1564~1642)發明的。他的第
一隻溫度計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帶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時先給玻
璃泡加熱,然後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隨著溫度的變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會上下移,
根據移動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溫度的變化和溫度的高低。這種溫度計,受外界大氣壓
強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所以測量誤差大。
伽利略發明的第一個溫度計
後來伽利略的學生和其他科學家,在這個基礎上反復改進,如把玻璃管倒過來,
把液體放在管內,把玻璃管封閉等。比較突出的是法國人布利奧在1659年製造的溫
度計,他把玻璃泡的體積縮小,並把測溫物質改為水銀,這樣的溫度計已具備了現
在溫度計的雛形。以後荷蘭人華倫海特在1709年利用酒精,在1714年又利用水銀作
為測量物質,製造了更精確的溫度計。他觀察了水的沸騰溫度、水和冰混合時的溫
度、鹽水和冰混合時的溫度;經過反復實驗與核准,最後把一定濃度的鹽水凝固時
的溫度定為0℉,把純水凝固時的溫度定為32℉,把標准大氣壓下水沸騰的溫度定
為212℉,用℉代表華氏溫度,這就是華氏溫度計。
在華氏溫度計出現的同時,法國人列繆爾(1683~1757)也設計製造了一種溫度
計。他認為水銀的膨脹系數太小,不宜做測溫物質。他專心研究用酒精作為測溫物
質的優點。他反復實踐發現,含有1/5水的酒精,在水的結冰溫度和沸騰溫度之間,
其體積的膨脹是從1000個體積單位增大到1080個體積單位。因此他把冰點和沸點之
間分成80份,定為自己溫度計的溫度分度,這就是列氏溫度計。
③ 溫度計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1592年,伽利略利用空氣熱脹冷縮的性質,製造了一個空氣溫度計。
他將一根細長的玻璃管,一端拉製成雞蛋一樣大小的空心玻璃球,一端敞口,並且事先在玻璃管內裝一些帶顏色的水,然後將開口一端倒插入一隻裝有水的瓶子里。當外界溫度升高時,玻璃球內的空氣受熱膨脹,玻璃管里的水位就會下降;當外界溫度降低時,玻璃球內的空氣就要收縮,而玻璃管中的水位就會上升。伽利略在玻璃管上標上刻度,就可以利用它測量氣溫了。
義大利托斯卡納的大公斐迪南對液體溫度計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為了使溫度計不受大氣壓力的影響,斐迪南用各種不同的液體進行試驗,發現酒精在受熱以後,體積的變化比較顯著。1654年,斐迪南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支酒精溫度計。斐迪南往一端帶有空心玻璃球的管里注入適量帶顏色的酒精,再把玻璃球加熱,用酒精趕跑玻璃管中的空氣,然後將螺旋狀的玻璃管密封,並在玻璃管上標上刻度。於是,第一個不受大氣壓力影響的真正的溫度計就這樣誕生了。
酒精溫度計構造簡單,製作方便,准確度高,一經問世就得到了廣泛應用。今天,我們在家庭中通常用的溫度計都是酒精溫度計。
華倫海特是德籍荷蘭物理學家,他發明了水銀溫度計,並且是華氏溫標的確立者。
由於酒精溫度計受酒精沸點的限制而不適於較高溫度的測量,1714年,華倫海特用水銀代替酒精,從而取得了關鍵性的進展。他發現了一種純化水銀的方法,解決了以前由於水銀中常混有氧化物,使水銀容易附著於玻璃管壁上,影響准確讀取刻度的難題。於是,第一個真正精確的溫度計誕生了。1724年,華倫海特所做的關於溫度計的報告,使其得到迅速推廣。目前,英國、美國、加拿大、南非等國仍在使用華氏溫度計,而我們量體溫時用的也是水銀溫度計。
④ 溫度計的發展歷史簡短介紹
最早的溫度測量儀表,是義大利人伽利略於1592年創造的。它是一個帶細長頸的大玻璃泡,倒置在一個盛有葡萄酒的容器中,從其中抽出一部分空氣,酒面就上升到細頸內。當外界溫度改變時,細頸內的酒面因玻璃泡內的空氣熱脹冷縮而隨之升降,因而酒面的高低就可以表示溫度的高低,實際上這是一個沒有刻度的指示器。
1709年,德國的華倫海特於荷蘭首次創立溫標,隨後他又經過多年的分度研究,到1714年製成了以水的冰點為32度、沸點為212度、中間分為180度的水銀溫度記錄儀,即至今仍沿用的華氏溫度計。
1742年,瑞典的攝爾西烏斯製成另一種水銀溫度計,溫度計以水的冰點為0度、沸點作為100度。到1745年,瑞典的林奈將這兩個固定點顛倒過來,這種溫度計就是至今仍沿用的攝氏溫度計。
早在1735年,就有人嘗試利用金屬棒受熱膨脹的原理,製造溫度計,到18世紀末,出現了雙金屬溫度計;1802年,查理斯定律確立之後,氣體溫度計也隨之得到改進和發展,其精確度和測溫范圍都超過了水銀溫度計。
1821年,德國的塞貝克發現熱電效應;同年,英國的戴維發現金屬電阻隨溫度變化的規律,這以後就出現了熱電偶溫度計和熱電阻溫度計。1876年,德國的西門子製造出第一支鉑電阻溫度計。
國際現代通用的溫標是1967年第13次國際權度大會通過的,1968年國際實用溫標。它以13個純物質的相變點,如氫三相點,即氫的固、液、氣三態共存點(-259.34℃);水三相點(0.01℃)和金凝固點(1064.43℃)等,作為定義固定點來復現熱力學溫度的。
⑤ 溫度計的發展歷史
溫度計是測溫儀器的總稱。根據所用測溫物質的不同和測溫范圍的不同,有煤油溫度計、酒精溫度計、水銀溫度計、氣體溫度計、電阻溫度計、溫差電偶溫度計、輻射溫度計和光測溫度計等。
最早的溫度計是在1593年由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1564~1642)發明的。他的第一隻溫度計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帶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時先給玻璃泡加熱,然後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隨著溫度的變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會上下移動,根據移動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溫度的變化和溫度的高低。這種溫度計,受外界大氣壓強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所以測量誤差大。
伽利略發明的第一個溫度計
後來伽利略的學生和其他科學家,在這個基礎上反復改進,如把玻璃管倒過來,把液體放在管內,把玻璃管封閉等。比較突出的是法國人布利奧在1659年製造的溫度計,他把玻璃泡的體積縮小,並把測溫物質改為水銀,這樣的溫度計已具備了現在溫度計的雛形。以後荷蘭人華倫海特在1709年利用酒精,在1714年又利用水銀作為測量物質,製造了更精確的溫度計。他觀察了水的沸騰溫度、水和冰混合時的溫度、鹽水和冰混合時的溫度;經過反復實驗與核准,最後把一定濃度的鹽水凝固時的溫度定為0℉,把純水凝固時的溫度定為32℉,把標准大氣壓下水沸騰的溫度定為212℉,用℉代表華氏溫度,這就是華氏溫度計。
在華氏溫度計出現的同時,法國人列繆爾(1683~1757)也設計製造了一種溫度計。他認為水銀的膨脹系數太小,不宜做測溫物質。他專心研究用酒精作為測溫物質的優點。他反復實踐發現,含有1/5水的酒精,在水的結冰溫度和沸騰溫度之間,其體積的膨脹是從1000個體積單位增大到1080個體積單位。因此他把冰點和沸點之間分成80份,定為自己溫度計的溫度分度,這就是列氏溫度計。
華氏溫度計製成後又經過30多年,瑞典人攝爾修斯於1742年改進了華倫海特溫度計的刻度,他把水的沸點定為零度,把水的冰點定為100度。後來他的同事施勒默爾把兩個溫度點的數值又倒過來,就成了現在的百分溫度,即攝氏溫度,用℃表示。華氏溫度與攝氏溫度的關系為
℉=9/5℃+32,或℃=5/9(℉-32)。
現在英、美國家多用華氏溫度,德國多用列氏溫度,而世界科技界和工農業生產中,以及我國、法國等大多數國家則多用攝氏溫度。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現代工業技術的需要,測溫技術也不斷地改進和提高。由於測溫范圍越來越廣,根據不同的要求,又製造出不同需要的測溫儀器。下面介紹幾種。
氣體溫度計多用氫氣或氦氣作測溫物質,因為氫氣和氦氣的液化溫度很低,接近於絕對零度,故它的測溫范圍很廣。這種溫度計精確度很高,多用於精密測量。
電阻溫度計分為金屬電阻溫度計和半導體電阻溫度計,都是根據電阻值隨溫度的變化這一特性製成的。金屬溫度計主要有用鉑、金、銅、鎳等純金屬的及銠鐵、磷青銅合金的;半導體溫度計主要用碳、鍺等。電阻溫度計使用方便可靠,已廣泛應用。它的測量范圍為-260℃至600℃左右。
溫差電偶溫度計是一種工業上廣泛應用的測溫儀器。利用溫差電現象製成。兩種不同的金屬絲焊接在一起形成工作端,另兩端與測量儀表連接,形成電路。把工作端放在被測溫度處,工作端與自由端溫度不同時,就會出現電動勢,因而有電流通過迴路。通過電學量的測量,利用已知處的溫度,就可以測定另一處的溫度。這種溫度計多用銅——康銅、鐵——康銅、鎳銘——康銅、金鈷——銅、鉑——銠等組成。它適用於溫差較大的兩種物質之間,多用於高溫和低濁測量。有的溫差電偶能測量高達3000℃的高溫,有的能測接近絕對零度的低溫。
高溫溫度計是指專門用來測量500℃以上的溫度的溫度計,有光測溫度計、比色溫度計和輻射溫度計。高溫溫度計的原理和構造都比較復雜,這里不再討論。其測量范圍為500℃至3000℃以上,不適用於測量低溫。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現代工業技術的需要,測溫技術也在不斷地改進和提高.由於測溫范圍越來越廣,根據不同的要求,又製造出不同需要的測溫儀器.下面介紹幾種:
氣體溫度計 多用氫氣或氦氣作測溫物質,因為氫氣和氦氣的液化溫度很低,接近於絕對零度,故它的測溫范圍很廣.這種溫度計精確度很高,多用於精密測量.
電阻溫度計 分為金屬電阻溫度計和半導體電阻溫度計,都是根據電阻值隨溫度的變化這一特性製成的.金屬溫度計主要有用鉑、金、銅、鎳等純金屬的及銠鐵、磷青銅合金的;半導體溫度計主要用碳、鍺等.電阻溫度計使用方便可靠,已廣泛應用.它的測量范圍為-260 ℃至600 ℃左右.
溫差電偶溫度計 是一種工業上廣泛應用的測溫儀器.利用溫差電現象製成.兩種不同的金屬絲焊接在一起形成工作端,另兩端與測量儀表連接,形成電路.把工作端放在被測溫度處,工作端與自由端溫度不同時,就會出現電動勢,因而有電流通過迴路.通過電學量的測量,利用已知處的溫度,就可以測定另一處的溫度.這種溫度計多用銅-康銅、鐵-康銅、鎳鉻-康銅、金鈷-銅、鉑-銠等組成. 它適用於溫差較大的兩種物質之間,多用於高溫和低溫測量.有的溫差電偶能測量高達3 000 ℃的高溫,有的能測接近絕對零度的低溫.
高溫溫度計 是指專門用來測量500℃以上的溫度的溫度計,有光測溫度計、比色溫度計和輻射溫度計.高溫溫度計的原理和構造都比較復雜,這里不再討論,其測量范圍為500 ℃至3 000 ℃以上,不適用於測量低溫.
⑥ 溫度計的發展歷史有哪些
溫度計是測溫儀器的總稱.根據所用測溫物質的不同和測溫范圍的不同,有煤油內溫度計、酒精溫容度計、水銀溫度計、氣體溫度計、電阻溫度計、溫差電偶溫度計、輻射溫度計和光測溫度計等.
最早的溫度計是在1593年由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1564~1642)發明的.他的第一隻溫度計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帶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時先給玻璃泡加熱,然後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隨著溫度的變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會上下移動,根據移動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溫度的變化和溫度的高低.這種溫度計,受外界大氣壓強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所以測量誤差大~
⑦ 體溫計的發展歷史
伽利略在一次課堂上問自己的學生一個問題:「把不同溫度的水,裝進回瓶中,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呢答?」同學們各抒已見,其中有一位同學不經意說:「是不是像氣球可以增大也可以縮小。」學生的回答啟發了伽利略,反過來,從水的體積變化,不也就能測出水的溫度變化了嗎?這樣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枝體溫表。
體溫計是在溫度計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的。1714年,德國物理學家華倫海特,初期研製的體溫表是把盛著酒精的玻璃管放在冰雪和鹽的混合物里,看玻璃管內酒精降到哪裡,刻上一條線,然後把表含入口中,看酒精升到哪裡,又刻上一條線。把這兩條線作為固定點,再把兩條線之間分成0~96°。這就是初期的體溫計。後來,華海倫特把冰點定為32°,沸點為212°,發明了華氏溫標。1742年又發明了0~100°的攝氏溫標,從此實現了體溫計的刻度標准化。
1865年,英國的阿爾伯特發明了一種很有特色的體溫計,特點是儲存水銀的細管里有一狹道,當體溫計接觸人體後,水銀很快升到人體實際體溫處,取出後水銀柱不下降,而是在狹道處斷開,使狹道以上部分始終保持體溫度數。這種溫度計受到了臨床的歡迎和普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