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香文化的發展史
西漢騎獸人物博山爐春秋至漢魏:香文化的初步發展
人類使用天然香料的歷史久遠。從現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戰國時,中國對香料植物已經有了廣泛的利用。由於地域所限,中土氣候溫涼,不太適宜香料植物的生長,所用香木香草的種類尚不如後世繁多。多用的有澤蘭(非春蘭)、蕙草(蕙蘭)、椒(椒樹)、桂(桂樹)、蕭(艾蒿)、郁(鬱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時對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豐富,已有熏燒(如蕙草、艾蒿),佩帶(香囊、香花香草)、煮湯(澤蘭),熬膏(蘭膏)、入酒等方法。
《詩經》、 《尚書》、 《禮記》 、 《周禮》、 《左傳》及《山海經》等典籍都有很多相關記述。
人們對香木香草不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詠之,托之寓之。如屈原《離騷》中就有很多精彩的詠嘆:「扈江離與辟燕兮,紉秋蘭以為佩」;「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椒專佞以慢稻兮,木殺又欲充夫佩幃」。
秦漢時,隨著國家的統一,疆域的擴大,南方濕熱地區出產的香料逐漸進入中土。隨著「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活躍,東南亞、南亞及歐洲的許多香料也傳入了中國。沉香、蘇合香、雞舌香等在漢代都已成為王公貴族的爐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漢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傳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這一時期香文化的發展。
西漢初期,在漢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貴族階層流行開來。長沙馬王堆漢墓就出土了陶制的熏爐和熏燒的香草。
熏香在南方兩廣地區尤為盛行。漢代的熏爐甚至還傳入了東南亞,在印尼蘇門答臘就曾發現刻有西漢「初元四年」字樣的陶爐。
「博山爐」在西漢至魏晉南北朝的七百年間一直廣為流行。
伴隨香爐的廣泛使用,熏香風習更為普遍。向皇帝奏事的官員也要先薰香(燒香薰衣),奏事時還要口含「雞舌香」(南洋出產的丁子香樹的花蕾,用於香口)。
漢代還出現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籠」,以及能蓋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爐」,即「熏球」。(由兩個半球形的鏤空的金屬片扣在一起,中央懸掛一個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內可以焚燒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裡搖擺晃動,容器內的香品也不會傾灑出來。)
熏爐(包括博山爐)、薰籠等香具也是漢代王墓中常見的隨葬品。
香文化在漢代的快速發展,漢武帝有很大貢獻。他在位期間大規模開邊,通西域,統南越,開海路,在促進東西方交流的同時也便利了南部濕熱地區及海外香料的傳入。漢武帝本人有很精美的鎏金銀制薰爐,或許他也喜愛薰香。
魏晉南北朝時,雖戰亂不斷,但香文化仍獲得了較大發展。
薰香在上層社會更為普遍。同時,道教佛教興盛,兩家都提倡用香。
這一時期,人們對各種香料的作用和特點有了較深的研究,並廣泛利用多種香料的配伍調合製造出特有的香氣,出現了「香方」的概念。配方的種類豐富,並且出現了許多專用於治病的葯香。
「香」的含義也發生了衍變,不再僅指「單一香料」,而是也常指「由多種香料依香方調和而成的香品」,也就是後來所稱的「合香」。從單品香料演進到多種香料的復合使用,這是香品的一個重要發展。西漢騎獸人物博山爐
隋唐時期:香文化的成熟與完備
隋唐之前,雖然上層社會對香推崇備至,但很多適宜熏燒的香料特別是高級香料不產於內地,而是來自邊疆或域外,所以可用的香料總量較少,即使對上層社會來說也是稀有之物,甚至級別稍低的官吏也難以享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香文化的發展。而唐代之後,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隨著唐王朝成為一個空前富強的大帝國,其對外貿易及國內貿易都空前繁榮起來。西域的大批香料通過橫跨亞洲腹地的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運抵中國。雖然安史之亂後,北方的「陸上絲綢之路」被阻塞,但隨著造船和航海技術的提高,唐中期以後,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興盛起來,從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經兩廣、福建進入北方。香料貿易的繁榮,使唐朝還出現了許多專門經營香材香料的商家。社會的富庶和香料總量的增長,為香文化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在唐代,大批文人、葯師、醫師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參與,使人們對香的研究和利用進入了一個精細化、系統化的階段。對各種香料的產地、性能、炮製、作用、配伍等都有了專門的研究,製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層出不窮。
在這個時期,對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備細致的分類:會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煉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煉法門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說在唐代已是專香專用了。
象前朝的帝王一樣,唐代的許多皇帝,如高宗、玄宗、武後等都對香料十分鍾愛,而且依仗國力之雄厚,在用香的品級和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代的帝王。皇帝經行之處,甚至以龍腦、鬱金鋪地。
佛教在唐代的興盛也對香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推動。佛家的教理經書對香大加推崇,幾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動中都要用香。不僅敬佛供佛時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說法之前也要焚香;在當時廣為流行的浴佛法會上,要以上等香湯浴佛;在佛殿、法壇等場所還常要潑灑香水。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佛事活動頻繁,其用香數量之大便可想而知了。
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現了大量的金器,銀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爐的樣式,外觀也更加華美。
熏球(漢代已經出現)、香斗等香具開始廣泛使用。(熏球由兩個半球形鏤空金屬片扣在一起,中央懸掛一杯形容器,容器內可以焚燒香品,即使搖擺晃動,香品也不會傾灑出來。香斗是帶有長柄的小香爐,可以握在手上,清
掐絲琺琅香插主要用於供佛。)
在敦煌壁畫里就常能見到香斗、博山爐等豐富多彩的唐代香具。
宋元明清:香文化的繁盛與普及
宋代之後,不僅佛家、道家、儒家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在居室廳堂里有熏香,各式宴會慶典場和也要焚香助興,而且還有專人負責焚香的事務;不僅有熏燒的香,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掛佩,製作點心、茶湯、墨錠等物品時也會調入香料;集市上有專門供香的店鋪,人們不僅可以買香,還可以請人上門作香;富貴之家的婦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僅用香,還親手制香,並呼朋喚友,鑒賞品評。
從宋代的史書到明清小說的描述都可看到,宋之後的香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已十分密切。
這一時期,合香的配方種類不斷增加,製作工藝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豐富多彩。除了香餅、香丸、線香等,還已廣泛使用「印香」(也稱「篆香」,用模具把調配好的香粉壓成回環往復的圖案或文字),既便於用香,又增添了很多情趣。在很多地方,印香還被用作計時的工具。
與「焚」香不同的「隔火熏香」的方法也較為流行:不直接點燃香品,而是先點燃一塊木炭(或合制的炭團),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炭上隔上一層傳熱的薄片(如雲母片),最後在薄片上面放上香品(單一的香料或調制的香丸),如此慢慢「熏」烤,既可消除煙氣,又能使香味散發更加舒緩。
到明朝時,線香已有廣泛使用,並且形成了成熟的製作技術。各類典籍都有很多關於香的記載,周嘉胄所撰《香乘》尤為豐富。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有很多關於薰香與香料的內容,例如:香附子,「煎湯浴風疹,可治風寒風濕」;「乳香、安息香、樟木並燒煙薰之,可治卒厥」;「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蘇合香、安息香、樟腦、皂莢等並燒之可辟瘟疫」。
《本草綱目》還記載了製作線香的技術(擠壓成條):用白芷、甘松、獨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黃、黃芩、柏木等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劑,可以做香「成條如線」。
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關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燒瓷技術高超,瓷窯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爐)的產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銅器,或是另有創新。由於瓷爐比銅爐價格底,所以很適宜民間使用。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窯都製作過大量的香爐。瓷爐雖然不能象銅爐那樣精雕細琢,但宋代瓷爐卻自成朴實簡潔的風格,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在元明清時期,開始流行香爐、香盒、香瓶、燭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組合香具。到明朝宣德年間,宣宗帝曾親自督辦,差遣技藝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臘(今柬埔寨)進貢的幾萬斤黃銅,另加入國庫的大量金銀珠寶一並精工冶煉,製造了一批蓋世絕倫的銅制香爐,這就是成為後世傳奇的「宣德爐」。「宣德爐」所具有的種種奇美特質,即使以現在的冶煉技術也難以復現。
對宋元明清的文人來說,香已成為生活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從蘇軾出神入化的詠嘆,到《紅樓夢》豐富細致的描述,這一時期文藝作品對香的描寫可謂俯仰皆是。
而且從蘇軾、曾鞏、黃庭堅、陳去非、邵康節、朱熹、丁渭等人寫香的詩文中可以看出,香不僅滲入了文人的生活,而且已有相當高的品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單單是芳香之物,而已成為怡情的,審美的,啟迪性靈。化學香精是化妝品的主要原料之一的妙物。如蘇軾的《和魯直韻》
、 朱熹的《香界》。
現當代時期的香文化
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而現當代以來,化學香精已成為制香的主要原料。
化學香精是化妝品的主要原料之一
由於化學工業的發展,在19世紀後半期,歐洲就已出現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學香精)。這些化學香精不僅能大致地模擬出絕大多數香料的味道,而且原料(如石油、煤焦油等)易得,成本價格極其低廉,並能輕易的產生非常濃郁的香味。所以它很快就取代了天然香料,成為現代工業生產中的主要添香劑,在制香行業中同樣如此。
較之天然香料,採用化學香精製作的香品價格低廉,自然是廠家願制,商家願賣,香客願買。以至於現在我們在市場上能見到的絕大多數香品都是這類化學香精香。名為檀香、沉香,其實只是使用了有「檀香味」或「沉香味」的化學香精。
化學香精與天然香料相比,雖然香味相似,甚至香氣更濃,但就香味品質及安神養生、啟迪性靈的功能而言,兩者卻不可同日而語。很多天然香料被列為上品葯材,而作為化學產品的合成香料雖初聞也芳香四溢,但多用卻有害於健康。而且,即使單就氣味而言,化學香精也只是接近而遠遠不能與天然香料相媲美。
化學香精類香品之所以能暢行開來,也是由於大多數香客只是把燒香作為祭祀的儀式。既然不聞香,不品香,只是燒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視香的用料、配方與品質,而只關注香品外形的美觀或香味的濃艷了。
化學香精和化學加工技術的廣泛使用也在實質上改變了現當代的制香工藝。雖有一些傳統的方法和技術仍然得到了採用,但那隻是一些外圍的,形式上的保留,而香料的選擇、炮製、配伍、火候等最核心的內容都被丟棄了。其後果之一就是制香工藝的中斷與香譜配方的散失,以至現在真正精通傳統制香技術的人少之又少。
雖然化學香精類的香品已是現在的主力軍,但仍然可以見到以天然香料製作的香品,這也為那些喜歡品香的人們留下了一方空間。
現在的天然香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使用單一香料的「單品香」(或是基本保持香料的原態,如塊狀、條狀或粉末狀;或是製成線香、盤香等形狀)。其質量雖優於化學香,但直接使用單一香料,其味道與養生之功能都得不到最好的發揮,而且許多香料,如檀香,其實並不適於單獨使用,古人已十分清楚的講到「檀香單焚,裸燒易氣浮上造,久之使神不能安。」這種單一香品只是漢代之前原始的用香方法。漢唐之後主要使用的是「合香」(調和多種香料而成)。
第二類是調和多種香料製成的合香,形狀上多為線香、盤香等。而傳統合香的製造,不僅要有天然香料作原料,更要有合理的配方,嚴格的炮製方法和製作工藝。而現在市場上能見到的為數不多的天然香料的合香,據筆者所知,也大都是僅以天然香料為原料而已,而真正依古法製作的正宗合香,種類極少。
今日人們對香之內在品質的忽視,以及化學香精和化學加工技術的採用等因素,都使得制香的技術門檻大為降低,以至於現在的制香商家大大小小,星羅棋布,香品質量也參差不齊。貨架上的香品名稱越來越花哨,造型越來越豐富,包裝越來越華美,而「金玉」之內卻少有「香珍」。低劣者點燃後只有燒草的味道,抑或雖有濃郁的香味卻俗不可耐。這些所謂的香,可以說是徒有香的形狀而敗壞香的美名。面對這些贗品,也難怪現在的人們不願意品香賞香了。不知道東坡臨此是否還能忘情賦詩?而神仙佛祖、祖輩先人們若真能聞到此種煙氣,又會做何感想啊?
雖然現在的香與香文化還都遜於古代,但隨著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品香、用香,並對香的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有更多愛香、懂香的人開始致力於對傳統香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伴隨社會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繁榮昌盛,中國香文化也必將煥發蓬勃的生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中,展露出美妙奪人的千年神韻。
近代香文化的發展狀況晚清以來,連綿不斷的戰爭和政局的長期不安以及西方社會思潮的傳人,使中國的傳統社會體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中國香文化也進入了一個較為艱難的發展時期。
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奢侈品」,所以香文化的發展特別需要一個安定繁榮的「盛世」環境,而近現代社會的持續動盪,不僅極大地影響了香斗貿易和制香行業的發展,也使人們失去了熏香怡情的閑情逸致。
另一方面,近現代中國在科技、軍事上全盤落後於西方世界、也引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懷疑、開始廣泛接受西方的現代文化思潮。而在民族危亡之際所開始的對傳統文化的反思難免過於偏激,由此而來的矯枉過正的、運動式的批判,使得傳統文化中的許多精華被混同於糟粕一並否定了,甚至像凈心明志、修身養性這樣的觀念也被當作消極的態度受到了批判。在這種偏激的反思中,具有鮮明傳統特徵的香文化受到株連也是必然的事情。
同時,隨著文人階層在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上的嬗變,自魏晉以來長期支持推動著中國香文化發展的文人階層的力量越來越衰弱。在這種情勢下,早已融入廠書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也漸行漸遠,失去了安神養生、美化生活、陶冶性靈的內涵,而主要是作為祭祀儀式被保留在廟宇祭祀之中
⑵ 中國傳統香文化的起源與發展,究竟都經歷了哪些過程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長久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與風格,而香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中的一支,在歷史的長流中形成了它獨有的特點和魅力。雖然在歷史的記載中,香文化最開始的狀態是香料,而香料在古代中國是非常稀少的,且大多數香料只生長在南方地區。但是由於其獨特的作用,使其逐漸走進了大家的視野中。
中國香文化是在隋唐時期逐漸完善,在宋代和明清時期處於鼎盛,雖然後來由於戰爭而受到影響逐漸衰落,但是隨著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香文化將再一次成為世界文化中的新秀。
香文化起源於古老的荊楚大地,隨著社會的發展,香文化逐漸形成,人們也發現了香的多種用處
在大家的意識中,香一般只用於祭祀和驅除蚊蟲,在每年過春節的時候,家裡的老人在吃飯前總要給祖先上香,讓祖先保佑來年家人的順暢。其實在史料記載中,用香祭祀在新時期晚期就已經開始了,只是那個時候的人還沒有意識到香的概念。
在距今有3000多年的殷商甲骨文上就有關於香的記載,甲骨上刻寫著一個“紫(柴)”字,根據多方資料的綜合研究,將這一字翻譯為:手持燃木的祭禮。
香文化中不僅蘊含著香料還有器具。燃香和盛放香料的器具都是香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出土的文物中,香爐的數量雖然不多但是每一個都做工精巧,對於我們研究歷史有著獨特的意義。
香文化的發展不僅豐富了中華文化,還讓我們對於傳統的香料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隨著現在的社會是科技的社會,但是必要的人文素養是每個人都必須要擁有的,文化代表了一個民族的由來和它的歷史,而香文化在側面見證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中華文化的進步。
結語
不管是從香文化的起源還是香文化的特點來看,香文化都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它不僅對於我們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有著直接的引導意義,還對於我國傳統的美學研究有著借鑒意義。隨著香文化的發展延伸出來了各種獨特的物品,例如香包、香爐等,這些物品在現如今都繼續流傳著。
香文化的發源地荊楚大地至今都有香文化的影子,他們依舊遵循祖宗留下的習俗,在重大節日進行祭祀,在面見父母時沐浴,在過端午時在門上插茱萸,用粽葉包裹粽子,使食物有著香草獨特的香味,這些習俗正是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⑶ 香文化的意義
香,靈動高貴而又朴實無華;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它陪伴著中華民族的歷代英賢走過了五千年的滄桑風雨,走出了華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燦爛歷程。它啟迪英才大德的靈感,濡養仁人志士的身心,架通人天智慧的金橋,對中國人文精神的孕育與哲學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與促進。
人類對香的喜好,乃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有如蝶之戀花,木之向陽。
香,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於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妙用無窮。正是由於深諳此理,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才競皆惜香如金、愛香成癖。
香,既能悠然與書齋琴房,又可縹緲於廟宇神壇;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又能於席間怡情助興;既能空里安神開竅,又可實處化病療疾;既是一種精英文化,又是一種大眾文化。究其實,它出身本無固定之標簽,唯靈秀造化源於自然。宋代陳去非的詩作《焚香》,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中國古人對香的評價:
明窗延靜晝,默坐消塵緣;
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
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豈不清友,於今心醒然。
爐煙裊孤碧,雲縷霏數千;
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
世事有過現,熏性無變遷;
應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
人類之好香為天性使然,不過人們開始用香的確切時間已難於考證。從現存的史料來看,中國用香的歷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漢代時,香爐得到普遍使用,上層社會流行薰香、薰衣,也出現了調和多種香料的技術,香文化開始略具雛形。魏晉南北朝時,文人階層開始較多使用薰香。唐代時,香在諸多方面獲得了長足發展。宋代時,香文化達到了鼎盛時期,完全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其後,在元明清得到了保持與穩步的發展。
中國香文化的發展可概括為:肇始於春秋,成長於漢,完備於唐,鼎盛於宋。
近現代以來,中華民族命運多舛,香文化的發展也受到了巨大的阻抑,漸漸被局限在廟宇神壇之中。以至當今有很多人都將香視為宗教文化之一隅,甚而歸入封建迷信的范疇,實為時代之遺憾。
從劉向、李商隱、李煜、蘇軾、黃庭堅到朱熹、文徵明、丁渭,歷代文人都有大量寫香的詩文傳世,從《詩經》到《紅樓夢》,從《名醫別錄》到《本草綱目》,歷代經典著作都有關於香的記錄……
中國香文化歷經千年風雨,留給民族與歷史的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瞻念她在今日之氣象,固然使人心生憂慮,但令人欣喜振奮的是,走過風雲激盪的20世紀的中國人,正開始以更加清澈的目光審視傳統文化的是非功過,對其精華燦爛報以更加睿智的熱愛與珍惜;更有眾多知香、好香、樂香的人們,興味於傳統文化的人們,共同關心著她的發展;而涉過千年之河的中國香文化,自當使人滿懷信心,必能跨越一二波折,再次展示出迷人的光華。 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洗光風。
真成佛國香雲界,不數淮山桂樹叢。
花氣無邊熏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
何須楚客紉秋佩,坐卧經行向此中。
⑷ 香文化跟茶文化誰的歷史更久遠
香文化發源於春秋戰國時期
茶文化在漢族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
按這個時間來推算 茶文化比香文化更歷史悠久。
——家世比商城
⑸ 古代香文化的特色
宋代丁謂所著《復天香傳制》中雲「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達蠲潔」,說的是用香的歷史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用來供奉神明,亦可達到辟穢清潔的目的。
從人類還處在原始階段的時候(類人猿),其食物的主要來源是植物的葉、莖和花果,而氣味芬芳的植物和花果又是其首選的食物。從那個時侯(類人猿)就能明確的分辨出哪些植物花果是芳香可食,而那些怪異惡臭的理所當然就退避而棄之了。
隨著人類對火的認識、發明和使用,使原始人從茹毛飲血的生活進化到主動用火去烤煮食物,從而嘗到氣味更加香美的食物。由於「火」給人類帶來了溫暖和馨香,更加使人產生了感恩和崇拜,故能更加主動用烤制好的食物和點燃芬芳的植物來祭拜天地和神靈,以此帶來福佑。可以確切的說「香薰」產生於人類對火的認識和使用。
⑹ 中國香文化什麼時候興起的
香煙始升:萌發於先秦
博山爐暖:初成於秦漢
香光庄嚴:成長於六朝
盛世流芳:完備於隋唐
巷陌飄香:鼎盛於宋元
香滿紅樓:廣行於明清
⑺ 中國傳統香文化,是如何在當時起源和發展的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長久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與風格,而香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中的一支,在歷史的長流中形成了它獨有的特點和魅力。雖然在歷史的記載中,香文化最開始的狀態是香料,而香料在古代中國是非常稀少的,且大多數香料只生長在南方地區。但是由於其獨特的作用,使其逐漸走進了大家的視野中。
中國香文化是在隋唐時期逐漸完善,在宋代和明清時期處於鼎盛,雖然後來由於戰爭而受到影響逐漸衰落,但是隨著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香文化將再一次成為世界文化中的新秀。
秦漢時期的到來讓香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雖然中國本土盛產的香料非常多,但是對於香料依舊有所欠缺。
⑻ 香在傳統文化中有著怎樣的地位
香文化作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之一,完備於唐宋,盛行於宋代。唐時社會對香葯的熱衷,開歷來香史文化的先河。你絕對想不到應運而生的香「官」職業究竟有多「吃香」!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個古代特別「吃香」的職業。
千家香世界,萬戶盡煙中
一個職業的好壞與社會經濟密切相關。經濟學中的供求關系,市場需求多的行業往往很吃香。
《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楊國忠「沉香為閣,檀香為欄,以麝香、軋香篩土和為泥飾壁」。而唐代宗時的宰相元載更是修了芸輝堂——「芸輝,香草名也……以塗其壁……而更以沉香為梁棟,金銀為戶牖,內設懸黎屏風紫綃帳。」
上流社會鍾愛各種香葯,普通百姓的香葯也十分普及。從洗臉、洗澡用的澡豆到日常保養的面脂、口脂,熏衣、燃香到食品葯品里的各種香葯,香文化滲透進日用民生、飲食治病等生活的各個領域中。
萬方匯聚,香料貿易空前發達
龐大的使用量與用香的普及,造就了唐宋時期發達的香葯貿易。
唐天寶年間,廣州「江中有婆羅門、波斯、昆侖等舶,不知其數,並載香葯珍寶,積載如山,舶深六七丈。」北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僅廣州一地所收乳香即多達二十多萬公斤。南宋時期,香料的進出口額佔了整個國家額度的四分之一,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與日俱增的用香耗度和往來發達的香葯進出口貿易,讓古代的管理人員看到了巨大的市場,從而香葯買賣走上了官營專賣的道路,催生了最「吃香」的古代職業。
香世造香官:官方專賣 宏圖大展
古代香葯與鹽鐵實行官方專賣,為了加強管理,宋代在都城建有專門存放香葯的倉庫,成為香葯庫。香文化鼎盛時期的宋代,都城開封與十八個大的香葯庫,庫區連綿數十里。
並設司香官,負責宮廷內的焚香事物,在慶典、祭祀及皇帝的所有香事活動中,專門為皇帝奉香。也負責官府及大的慶典、民俗節日及祭祀活動的香事安排。香案、香具的設置,所需香品的供應等。而對於進出口貿易,實行香葯使——古代官府派往兩廣專門負者香葯管理、督辦的官吏。
祭祀時,司香官地位在禮樂文化中也有一定尊顯。設有承祭官、導引官、典儀官、執事官、陪祀官、司香官、贊引官、奉爵官,還有唱樂舞生等,並奏「昭平之章」樂曲,上香、上祭品,行三跪九叩大禮。
⑼ 中國的「香」文化從何由來
中國的香文化可以一直追溯至夏朝時期,而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早在四五千年之前就已經用香作為日常生活用品。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祭祀的時候點燃香蒿等可以散發芳香的植物及擺放香酒穀物,生活中會用芳香植物凈身,驅蟲辟邪,就連身上佩戴的飾物也有熏燒或者浸泡之後散發香氣的植物製成。
經歷了元宋朝香文化的鼎盛,到了明清時期香文化已經穩定蓬勃的發展起來,香產品的種類也更為豐富,明清時期,焚香已經有了必備的“爐瓶三事”的一套香具。即:香爐,箸瓶和香盒三種。熏香工藝上也更為精進,出現了線香,就是直線型的熏香,而且使用上還可分為“立香”和“卧香”。
⑽ 中國的香文化有何歷史
香文化發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漢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圍繞各種香品的製作、炮製、專配伍與使用而逐步屬形成的能夠體現出漢族的精神氣質、民族傳統、美學觀念、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與世界觀之獨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術、方法、習慣、制度與觀念。「燃我一生之憂傷,換你一絲之感悟」,行業代表泓森道這樣總結到。
秦漢時, 隨著「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活躍,東南亞、南亞及歐洲的許多香料也傳入了中國。沉香、蘇合香、雞舌香等在漢代都已成為王公貴族的爐中佳品。
西漢初期,在漢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貴族階層流行開來。長沙馬王堆漢墓就出土了陶制的熏爐和熏燒的香草。
隋唐時期,香文化成熟完備。
宋元明清,香的繁盛與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