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國民黨一大的歷史意義

國民黨一大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24 02:00:50

㈠ 國民黨一大舊址在中國革命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1.意義:
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因國民黨一大舊址毗鄰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版、中華全國總工權會、省港罷工委員會、廣東婦女解放協會和農民運動講習所,所以成為革命集會的重要活動場所。廖仲愷、何香凝、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林伯渠、陳延年、鄧中夏、蘇兆征、彭湃、張太雷、惲代英、劉爾崧、鄧穎超等革命活動家在這里進行革命活動,這里成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場所。

2.國民黨一大舊址:
在東山區文明路6號(現為215號)。原為中山大學(廣東高等師范學堂)的鍾樓,鍾樓大院的前面有塊寬闊的廣場,佔地面積17460平方米,廣場中間是一片大草坪,東西兩端各有一個大講台,周圍綠樹成蔭,正門是開拱形圓柱廊,廊上有平台,廊下是門廳。底層四周是柱廊走道。鍾樓的前半部為二層,後半部為一層。

㈡ 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有何重大意義

1924年初,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討論國民黨改組問題,通過《內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容宣言》。通過了國民黨的黨綱,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通過宣言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主張。
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㈢ 秦簡要敘述國民黨一大召開的時間地點主要內容和歷史影響

時間:1924年1月
地點:廣州
內容:通過《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宣版言里孫中山重新解釋三民主權義,增加了反對帝國主義、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和節制資本的主張,將三民主義發展為包含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精神的新三民主義。一大還決定改組國民黨,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兩黨黨內合作。
影響: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實現,標志著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此後國民大革命興起。

㈣ 國民黨一大的內容

年1月在孫中山的主持下在廣州召開,大會通過的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的解釋,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開始。 1924年1月20日,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國立高等師范學校禮堂召開。孫中山以總理的身份擔任大會主席。代表總額196人,當天到會165人,孫中山致大會開幕詞,他說:「此次國民黨改組,有兩件事:第一件,是改組國民黨,要把國民黨再來組成一個有力量有具體的政黨;第二件,就是用政黨的力量去改造國家。」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的解釋,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開始。
新三民主義具體指向
新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提出具體反帝斗爭要求,認清了國內反動勢力和帝國主義的本質及關系,以及對中國革命的危害。孫中山的民族主義的內容演變成排滿興漢→反滿貴族→明確反帝斗爭。
新三民主義中的民權主義:強調國家政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強調它的人民性、群眾性。「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這樣將資產階級民權政治與反帝民族主義斗爭相結合,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和飛躍。
新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中國國民黨之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權,二曰節制資本。」更新解釋了「平均地權」,提出了新的方針。「農民之缺乏土地淪為佃戶者,國家當給以土地,資其耕作」,即「耕者有其田」,明確反對封建剝削。「節制資本」,「凡本國人及外國人之企業或有獨占的實質,或規模過大,為私人之力所不能辦者,如銀行、鐵路、航路之屬,由國家經營管理之,使私有資本制度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工人之失業者,國家當為之謀救濟之道,尤當為之制定勞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民生主義和扶助農工政策緊密地結合起來,推動國民大革命。

㈤ 簡述國民黨一大的內容及作用

1、內容:通過《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通過了國民黨的黨綱,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通過宣言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主張。

2、意義: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中國國民黨於1924年1月20~30日在廣州召開的對黨進行全面改組、實現國共合作的會議(。由於辛亥革命和以後歷次斗爭的失敗,孫中山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認真總結了中國民主革命的經驗教訓,決定學習俄國革命的經驗和方法,改組國民黨,以振興國民黨進而振興國家。

(5)國民黨一大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大會代表以地方黨部推選和孫中山指派相結合的方法產生,海內外代表共兩百人,出席開幕式的代表有一百六十五人。代表中有共產黨人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林祖涵(林伯渠)、瞿秋白、譚平山等二十四人。孫中山以總理身份擔任大會主席,並指定胡漢民、汪精衛、林森、謝持、李大釗組成大會主席團,蘇聯顧問鮑羅廷也出席了大會。

孫中山在報告中,闡明大會主旨是改組國民黨成為有力量的政黨,以此去改造國家,號召大家團結起來,為黨為國,爭取革命成功。他總結了國民黨的歷史經驗,提出改組的組織原則是淘汰不純分子,吸取革命分子。

㈥ 對1924年初中國國民黨「一大」的歷史地位,史學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改組後的國民黨仍然是資產階

同意第一種觀點
①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的目的是為了藉助蘇俄和中共力量來建立新三民主義指導下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從根本上說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新三民主義集中體現了新的歷史條件下,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與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有著本質的區別。②改組後的國民黨雖然有中國共產黨黨員加入,但由於資產階級是領導核心,其主要的政策還是由資產階級制定的。
同意第二觀點
①改組後的國民黨是雙重性質的革命聯盟,從指導思想上看,新三民主義的綱領與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中的最低綱領有許多一致之處,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理論基礎。②從近期目標看,推翻封建軍閥統治和反對帝國主義成了國共兩黨的共同目標,但是,國共雙方又都有各自的奮斗目標,具有雙重屬性,③從組織特點看,國民黨成為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四個階級的聯合體,既不是原有的單一的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團體,又不是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團體,帶有雙重屬性。

㈦ 國民黨一大召開的歷史意義1000字

你好,,,,
國民黨於1924年1月20~30日在廣州召開的對黨進行全面改組、實現國共合作的會議(參見彩圖插頁第131頁)。由於辛亥革命和以後歷次斗爭的失敗,孫中山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認真總結了中國民主革命的經驗教訓,決定學習俄國革命的經驗和方法,改組國民黨,以振興國民黨進而振興國家。

國民黨黨徽
從1922年8月起,他採取一系列具體步驟進行准備。1923年10月指派廖仲愷、李大釗、汪精衛等五人為改組委員,並設立國民黨臨時中央委員會,籌備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大會代表以地方黨部推選和孫中山指派相結合的方法產生,海內外代表共兩百人,出席開幕式的代表有一百六十五人。代表中有共產黨人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林祖涵(林伯渠)、瞿秋白、譚平山等二十四人。孫中山以總理身份擔任大會主席,並指定胡漢民、汪精衛、林森、謝持、李大釗組成大會主席團,蘇聯顧問鮑羅廷也出席了大會。孫中山在報告中,闡明大會主旨是改組國民黨成為有力量的政黨,以此去改造國家,號召大家團結起來,為黨為國,爭取革命成功。他總結了國民黨的歷史經驗,提出改組的組織原則是淘汰不純分子,吸取革命分子。大會聽取了譚平山代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所作的工作報告扣柏文蔚所作的軍事報告;通過了《組織國民政府之必要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國國民黨章程草案》、《出版及宣傳問題案》等議案;選出了中央執行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在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和候補委員的四十一人中,有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於樹德、毛澤東、瞿秋白、林祖涵等十人,約占總數的四分之一。大會通過了改組國民黨使之革命化的具體辦法,在保留總理的名義下,強調「國民黨之組織原則,當為民主主義的集中制度」。領導機構採取委員制。大會還通過了接受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決定。大會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義:民族主義主張「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即反對帝國主義,「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即廢除國內的民族壓迫;民權主義主張「把政權放在人民掌握之中」,實行民主政治;民生主義主張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反對「土地權之為少數人所操縱」,反對私有資本「操縱國計民生」。經過此次大會,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成為國民黨的基本政策。大會通過了國民黨的施政綱領,提出了對內對外的基本政策和實行新三民主義的具體方針。對外政策包括廢除清政府及軍閥政府同帝國主義訂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攫取的特權,爭取國家獨立自主等。對內政策規定各項政治經濟制度,以反對封建主義保障民權民生主義的實施,規定「實行普通選舉制,廢除以資產為標准之階級選舉」;「改良農村組織,增進農人生活」;「制定勞工法」,「改良勞動者之生活狀況,保障勞工團體,並扶助其發展」等等。這次大會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改組後的國民黨成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這次大會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具有重大意義,成為新的革命高潮的起點

㈧ 黨的一大到十七大的各自歷史意義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舉行。出席代表12人,代表黨員50多人。會議在最後一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舉行。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一大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這是近代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召開。中共二大正確地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

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東山恤孤院31號(現恤孤院路3號)召開。 黨的三大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孫中山先生對國民黨進行了改組,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召開了國共合作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國掀起了聲勢浩大、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眾運動,勝利地舉行了北伐戰爭,促進了中國革命的高漲。

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黨的四大作出的各項正確決策,為大革命高潮的到來作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准備。

五大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黨的五大雖然批評了陳獨秀的錯誤,但對無產階級如何爭取領導權,如何領導農民進行土地革命,如何對待武漢國民政府和國民黨,特別是如何建立黨的革命武裝等迫在眉睫的重大問題,都未能作出切實可行的回答,因此,難以承擔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挽救大革命的重任。而真正結束中央所犯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制定正確的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方針,是在3個月後的八七會議上完成的。

六大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近郊茲維尼果羅德鎮「銀色別墅」秘密召開。黨的六大是在特定歷史時期和歷史條件下召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六大認真地總結了大革命失敗以來的經驗教訓,對有關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存在嚴重爭論的根本問題,作出了基本正確的回答。

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七大的一個重大歷史功績是確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即「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八大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協禮堂召開。八大制定的黨的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許多新的方針和設想是富於創造精神的。對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歷史證明這些成果對於黨的事業的發展有長遠的重要意義。

九大 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舉行。九大自始至終被強烈的個人崇拜和「左」傾狂熱氣氛所籠罩。它加強了林彪、江青等人在黨中央的地位,使「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實踐更加合法化。實踐證明,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指導方針都是錯誤的。

十大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召開。一些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打擊,被排斥在九屆中央委員會之外的老幹部,如鄧小平、王稼祥、烏蘭夫、李井泉、譚震林、廖承志等被選為中央委員。雖然江青集團的骨幹分子更多地進入新的中央委員會,但一批眾望所歸的老同志入選,畢竟反映了黨內健康力量的增強。

十一大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宣告「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幫」為標志而結束。

十二大 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勝利召開,標志著黨成功地實現了具有重大歷史性意義的偉大轉變。 它開始把中國帶入建設有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的政治軌道,並以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而永遠載入史冊。

十三大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舉行。尋找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大會還首次採用差額選舉的方式選出了由175名中央委員和110名候補中央委員組成的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選舉出了由200人組成的中顧委和69人組成的中紀委。

十四大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十四大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第一,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決策和戰略部署。第二,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第三,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十五大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總結了我國改革和建設的新經驗,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把依法治國確定為治國的基本方略,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確定為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黨和十五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跨世紀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十六大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開。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

十七大 2007年10月15至21日在北京召開。 黨的十七大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通過了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我們繼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

㈨ 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什麼

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成立。國民成立時間,1912年,前身是中國同盟會,由國父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後,同盟會由日本遷往南京改名國民黨。

1924年初,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討論國民黨改組問題,通過了《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通過了國民黨的黨綱,同意了中國共黨產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通過宣言接受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主張。

(9)國民黨一大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1924年1月20日,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國立高等師范學校禮堂召開。孫中山以總理的身份擔任大會主席。代表總額196人,當天到會165人,孫中山致大會開幕詞,他說:「此次國民黨改組,有兩件事:第一件,是改組國民黨,要把國民黨再來組成一個有力量有具體的政黨;第二件,就是用政黨的力量去改造國家。」

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的解釋,確立了連俄、連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開始。

㈩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意義

1924年1月在孫中山的主持下在廣州召開,大會通過的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的解釋回,確立了聯答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開始。 此次國民黨改組,有兩件事:第一件,是改組國民黨,要把國民黨再來組成一個有力量有具體的政黨;第二件,就是用政黨的力量去改造國家。」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的解釋,確立了連俄、連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開始。

與國民黨一大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