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媽祖的名稱來歷是
媽祖在宋雍熙四年(987年)年以後,當地漁民立一座香火小祠,稱之為「通靈神女」。版此後,歷經南宋權、元、明、清各朝尊號的出現。
民間的稱呼有兩個原因:
一、「媽祖」是林姓家族人對其的尊稱。「媽祖」的「媽」,不是媽媽之意,而是奶奶之意。而「媽」與「祖」連在一起稱呼,就是對族內年高德勛的女人的尊稱。因此媽祖是林姓族人對媽祖的昵稱。莆田林姓族人還昵稱為「姑媽」,更下輩的也有稱「祖媽」的,台灣林姓人也有稱為「祖佛」的,後來逐漸順口稱為「媽祖」,以此來稱呼自己的先輩,就顯得更加親切了。
二、「媽祖」是民間神祗。隨著媽祖信仰的推廣,媽祖信仰不僅得到了朝廷的肯定和推崇,也成了所有人共同信仰的民間神女,於是世人就跟隨林姓族人尊稱她為「媽祖」。這樣「媽祖」這個名稱,就傳遍世界,代代相傳至今。
② 媽祖的含義。
相傳媽祖的真名為林默,又稱林默娘,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一出生則不哭不鬧,因而取名為默,小名默娘。相傳媽祖為福建莆田九牧林六房之後。[1]
林默幼年時就比其他姐妹聰明穎悟,八歲從塾師啟蒙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長大後,她立志終生行善濟人,矢志不嫁,父母順從她的意願。她專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業,平素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大家都感頌她。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不斷為鄉親排難解紛,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凶趨吉。世人遇到困難,也都願意跟她商量,請她幫助。[2]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通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不少礁石,在這海域里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測吉凶,必會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3]
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羽化飛升之日,實際上她是在海上救難時去世。但在後來的傳說故事中 , 林默羽化飛升這一天,湄洲島上群眾紛紛言看見媽祖乘長風駕祥雲,翱翔於蒼天皎日間。從此以後,航海的人又言常見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漸地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4]
希望可以幫到你 望採納
③ 保護和傳承媽祖文化具有什麼意義
福建和台灣,地緣相近,人緣相親,自古以來就有著深厚的文化聯系;民間信仰、民俗文化同根同源。許多台灣的媽祖信眾沖破重重障礙,輾轉到福建莆田祖祠和祖廟來朝拜。今天,台灣媽祖信眾佔台灣人口的三分之二,媽祖文化聯系、滋養、影響著兩岸同胞,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梁和精神紐帶。深入研究媽祖文化,保護媽祖文化遺產,對於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對於加強文化交流,促進祖國統一,具有積極意義。
媽祖信仰肇始於宋朝的福建,經過宋元明清的發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在中國沿海地區擁有眾多的信眾,不僅從福建傳播到台灣,並且隨著華人足跡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聯繫世界華人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以媽祖信仰為核心,形成了以宮廟建築、雕刻、文獻等有形文化和神話、傳說、故事、祭典、民俗、藝術等無形文化為基本內容的民間文化。媽祖信仰的廣泛傳播過程中形成、積累起來的各種形式的媽祖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其中包含著豐富的人文價值。詳情請參見中華媽祖網~
例如從媽祖形象方面說,媽祖的形象已經成為人們心目中善良、智慧和正義的化身。例如關於媽祖一言一行的口傳故事和神話描述,都反映了人們對扶危濟困、捨身助人等高尚品德的頌揚和追求,從而激勵人們積極向善,涵養一種朴實而崇高的人性品質。關於媽祖優良品行的口傳故事和神話描述,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第一類屬於捨身拯救海難,有的傳說甚至認為媽祖的升天羽化也與此有關。這類傳說中的媽祖多是以奮不顧身的形象出現,不顧自身安危,以救人性命為最高追求。第二類屬於以治病救人為主體的行善之舉,包括祈雨解旱、排澇救民等,並且以急人之所急、不取報酬、無償奉獻等為其突出的表現。第三類是以斬妖除怪為主題,通過為民除害而為民造福,顯示了一種嫉惡如仇的俠義品質。第四類則是屬於日常生活故事,卻也顯示了媽祖可敬的道德品質,如孝敬父母、和睦鄰里等。不論哪類傳說,都體現了媽祖的正義、勇敢、無私、孝悌、仁愛、樂善好施等美德,對於提升人們心性、凈化社會道德,都有積極的意義。
④ 媽祖的歷史和來源
媽祖的來歷
媽祖,一個並不陌生的名字,福建、台灣等地的居民大多篤信媽祖,他們不僅把她視為航海保護神,而且作為年歲豐收和保境平安的象徵。在以福建為中心的一些地區,處處可見媽祖廟和祭祀媽祖的活動,尤其是在台灣,媽祖文化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其祭祀媽祖的媽祖廟多達五百餘座。如果去福建、台灣等地旅遊,你可一定得了解一點關於媽祖的常識。
媽祖的來歷
媽祖是民間林默娘的化身,林默娘為福建莆田湄洲林願的第六個女兒,生於宋建隆元年,出生後不聞其啼哭,因而取名為林默,意為沉默的女子。默娘自小表現出神異的功能,她讀書能過目能誦,且能理解其含義。據史書記載,當她十幾歲時有道家人士來往於她家看透病人體內病情,加上能說出別人的吉凶禍福,顯得非常神異,人們對她非常崇敬。
傳說一天默娘正在織布,忽然眼前出現她父兄在海上遇難的慘狀,她於是掩面泣哭。過了一會兒果然有其父兄在海上遇難的消息傳來。由於她的特異功能,常為漁民預報海上天氣變化,使人們避過了台風等自然災害。當地的漁民非常感激她,把她當作神女、龍女來崇敬。
林默娘死於28歲那年,人們為了紀念她,建造了祠廟奉祀,望她庇護漁民的安全。後來林默娘的「聖跡」四面,教授給她「玄微秘法」,學會了氣功本領。由於她能運用特異功能,傳開,漁民們親切地稱她為「媽祖」。從夫人到妃、到天妃、到天後、到天上聖母,隨著時代的推移,人們對她的崇拜愈加發展。
媽祖廟
在福建、台灣等地隨處可見祀奉媽祖的媽祖廟。媽祖廟一般為「前殿媽祖,後殿觀音」,即在供奉媽祖的前正殿之後,隔羊一個天進,後面供奉觀音的十八羅漢。
台灣北港媽祖廟
台灣北港媽祖廟是現在台灣媽祖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它是清康熙三十三年由福建姓傅的人遷往台灣的,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
媽祖舞
因為媽祖文化的影響和傳播,形成了許多與媽祖有關的習俗。每當重大節日或媽祖生日(農歷三月二十三日),人們要抬媽祖像出遊,出遊時,有特殊性別的規范、律譜,人們敲鑼打鼓,由9個小孩執小旗,18個大人抬著棕橋。小孩、大人邊走邊舞,到了廣場,便圍著火堆起舞,叫做「擺棕舞」。
⑤ 媽祖文化的社會價值的具體內容
首先,媽祖的形象已經成為人們心目中善良、智慧和正義的化身。關於媽祖一言一行的口傳故事和神話描述,都反映了人們對扶危濟困、捨身助人等高尚品德的頌揚和追求,從而激勵人們積極向善,涵養一種朴實而崇高的人性品質。不論哪類傳說,都體現了媽祖的正義、勇敢、無私、孝悌、仁愛、樂善好施等美德,對於提升人們心性、凈化社會道德,都有積極的意義。其次,媽祖文化的價值在於它的普世性,反映了一種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和深切的人文關懷。不論是救苦救難、樂善好施,還是斬妖除怪,都以拯救生命為最高宗旨,以追求生活幸福、社會和諧安寧為目標。時至今日,媽祖的文化精神對於弘揚正氣,促進精神文明,仍有社會文化價值。再次,媽祖文化不是一種考古的「文物」,而是一種「活態」的文化,其包含的文化紐帶意義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俗話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福建在海外的華僑華人有一千多萬,他們把媽祖信仰帶到了世界各地。凡華人所到之處,都要設立會館,會館中必設媽祖神座;可見,媽祖在海外華僑華人社會中起著聯系鄉誼、敦睦親情、尋根懷祖的重要作用。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望。福建與台灣距離最近,語言相通,神緣相同,民俗相近,尤其福建是媽祖的誕生地,而媽祖信仰在台灣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因此,搞好媽祖文化的保護和研究工作,必將產生深遠的社會影響。
⑥ 「媽祖」的來歷是什麼
學者研究指出,媽祖是從中國閩越地區的巫覡信仰演化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間信仰(千里眼順風耳)。隨著影響力的擴大,又納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後逐漸從諸多海神中脫穎而出,成為閩台海洋文化及東亞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
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稱為媽祖(當地人對女性祖先的尊稱),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成為朝廷承認的神祇。媽祖信仰自福建傳播到浙江、廣東、台灣、琉球、日本、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天津、上海、南京以及山東、遼寧沿海均有天後宮或媽祖廟分布。
近年媽祖在東亞海洋史的研究引出東亞在西方航海地理發現前己有的朝貢貿易、琉球網路及跨國移民史討論,而媽祖信仰圈成為東亞海洋經濟及社會結構形成的歷史見證之一。
(6)媽祖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天後、天後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這一信仰的主體據說是由真人真事演變而來的。考察媽祖的生平得知,這一信仰來自民間傳說。首先是傳說,然後是傳說的歷史化和神化,最後形成普遍的媽祖信仰。
目前海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媽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從人民中走出來的、被神聖化了的歷史人物。
林默娘的「里中巫」身份,是媽祖信仰的原始形態。媽祖信仰產生在特殊的生態環境之下,與海洋漁業生產及其海事活動密切相關。漁民因海難生者不可計數,所以希望有海上守護神庇佑安全。媽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適應了人們的希求。
她的能言人間禍福,濟困扶危、治病消災順應了人們的願望,所以在她死後立廟祭祀。此後,她的一個個神跡才接踵而至,並將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所以民間對巫術的信仰是媽祖文化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礎。
由於當地士宦的提議和倡導,朝廷也頻頻給予媽祖賜封,媽祖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高。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媽祖被賜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聖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又被賜封為"護國庇民妙應昭應普濟天後","天上聖母"和"天後"從此便成了媽祖的聖稱。
媽祖信仰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民間信仰之一,她同樣隨著中國人的足跡傳遍世界各地。
海外華人祭祀媽祖,根本的目的是為了不忘記祖先,不忘記根本。媽祖本來是海上保護神,後來當她的職能逐漸擴大時,無論是商人、手工業者,也無論是難產或其他疾病,人們都認為媽祖都能幫助他們排難解困。
所以海外的華人同樣建廟祭祀。人們總希望通過媽祖祭祀,將媽祖的博愛、扶弱濟貧、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盡孝的觀念發揚光大,把媽祖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並傳給下一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宗教事務局王作安局長對此表示說:我們還存在著大量的民間信仰,比如說媽祖信仰,大家非常熟悉的。
媽祖作為一個古代漢族民間的神祗,為何她的精神能被海內外、世界上這么多人認可、贊揚和崇敬呢?這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媽祖身上聚集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媽祖她作為一個漢族民間的漁家女,善良正直,見義勇為,扶貧濟困,解救危難,造福民眾,保護中外商船平安航行,凡此種種都是功德無量的事情,所以才會深受百姓的崇敬。媽祖做了很多有益於民眾的善事義舉,因此受到了海內外很多百姓的尊敬和膜拜。
莆田是對外移民的原鄉。在潮汕民居門樓額匾仍可見到「莆田舊家」、「莆陽世系」等莆田印記。海南可考的入瓊始祖有九十多個,數量為來自莆田為最。而莆田崇尚美德、堅守家鄉傳統的文化氛圍,熏陶影響了這些遷移者,加上濃重的戀鄉情結,來自家鄉的媽祖崇拜自然而然就隨著這些遷移者來到了全國、海外各地。
宋元時期,泉州是世界最大貿易港之一,元政府為了發展海上貿易,媽祖因被引進至海外交通貿易繁盛的泉州港,成為泉州海神,並因漕運及海外交通的發展,成為全國性海神並遠播海外。
明清海禁,福建大批民眾為了生計下南洋過台灣,媽祖信仰也隨著商人和移民的足跡更為廣泛地在海外傳播。
⑦ 媽祖為何成為海神象徵
一、原因:
媽祖, 原名林默, 後人尊她為靈女、龍女、神女, 民間習慣上又稱她為媽祖, 是宋代福建莆田湄洲的一位傳奇式人物, 也是世界聞名的中國"海神"。
相傳媽祖出生在北宋建隆元年 (960年) 三月二十三日。父帷愨, 諱願。五代閩時,任都巡檢 (負責沿海治安巡邏的官員) , 母王氏, 生一男六女, 媽祖即為其最小的女兒。自出世至滿月, 不聞哭聲, 因此取名為默。媽祖自幼聰穎不凡, 8歲時進私塾讀書, 過目成誦、進步非凡。十歲時即信佛焚香念經, 早晚不懈。
13歲時常有一位老道士玄通往來其家, 對林默說: "你具仙骨, 應得渡入正果", 於是授以"玄微秘法"。經依法修練, 均能領悟要旨。16時盡"窺井得符", 通靈變化, 能為人治病, 並常渡海救助遇險船隻, 於是聞名遐邇, 人們尊她為"通賢靈女"。
13年後, 即宋雍熙四年 (987年) 丁亥秋九月初九日, 媽祖28歲, 別諸姐上湄峰最高處, 白日升天而去。由於神話傳說中的媽祖生得神異, 聰明過人, 雖出身於仕宦之家, 然卻頗善於駕舟泅水, 勇毅超群, 以行善為樂。她一生中在大海中賓士, 救急扶危。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眾多漁舟商船; 且立志不嫁, 慈悲為懷, 專以行善濟世為己任, 因之世世代代受到沿海一帶的漁民的愛戴與崇敬。
二、人物簡介: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天後、天後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這一信仰的主體據說是由真人真事演變而來的。考察媽祖的生平得知,這一信仰來自民間傳說。首先是傳說,然後是傳說的歷史化和神化,最後形成普遍的媽祖信仰。
林默娘的「里中巫」身份,是媽祖信仰的原始形態。媽祖信仰產生在特殊的生態環境之下,與海洋漁業生產及其海事活動密切相關。漁民因海難生者不可計數,所以希望有海上守護神庇佑安全。媽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適應了人們的希求。她的能言人間禍福,濟困扶危、治病消災順應了人們的願望,所以在她死後立廟祭祀。此後,她的一個個神跡才接踵而至,並將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所以民間對巫術的信仰是媽祖文化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礎。
⑧ 媽祖文化的文化內涵
媽祖文化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尊崇、信仰媽祖過程中遺留和傳承下來的物質及精神財富的總稱,是中華民族重要文化瑰寶之一。作為漢族海洋文化的代表,媽祖文化近千年來一直與我國諸多和平外交活動、海上交通貿易,都有著密切關聯。隨著2009年「媽祖信俗」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媽祖文化更是成為了全人類尤其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共屬的精神財富。
媽祖文化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共擁有媽祖宮廟5000多座,媽祖信眾有兩億多人,其中以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為甚。
由於獨特的歷史發展條件和傳播范圍,媽祖信仰不僅具有神緣文化的特質,而且是民族文化的象徵。在海外,不少華人集聚地,因為對媽祖文化的認同,而把天後宮作為社群活動的組織核心和主要場所。媽祖信仰與世界三大宗教信仰容易溝通、理解和融洽,無形中也促進了華僑與所在國人民之間的感情聯絡,達到「世界媽祖同一人,天下信眾共一家」的大同境界。因此,進一步傳播媽祖文化的大愛精神,可以充分發揮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民眾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媽祖文化作為文化交流的先鋒,在促進經濟文化協調發展和區域經濟深度合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由媽祖文化搭台,在基礎設施、產業對接、海洋經濟、投資貿易等領域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展開合作。福建已在東盟建有7個遠洋漁業綜合基地,沿海港口業已開通至東南亞的51條海上航線,同時面向東盟國家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及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促進沿線地區信息互通、貨物通關和人員往來便利化。
傳承媽祖文化,弘揚媽祖精神,是福建省、全國乃至全球熱愛和平的人們所共同的責任。要大力推進媽祖文化的傳承弘揚和發展創新,為海內外炎黃子孫搭建密切情緣關系、擴大交流合作的廣闊平台,推動媽祖文化交流與傳播向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發展,進一步提升媽祖文化品牌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的影響力。
⑨ 媽祖背後深層次的隱喻
三、媽祖神話演化隱喻下的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
本質上說,媽祖信仰發展過程中出現大傳統與小傳統的揉合交錯並不是偶然的,而恰恰是宋元以後國家與華南區域社會關系投射到民間宗教的一種反映。媽祖神話生成於北宋時期的福建地區,這一時期正是福建海洋經濟開始崛起,社會文化走向繁榮的重要轉折時期。媽祖神話與這一新興經濟形態的聯系早在它出現伊始的種種傳說中隱約可見,其後的傳播更是與海有著緊密的聯系。無論是最早崇祀媽祖的漁民、船工和海商還是屢敕封誥的封建朝庭,媽祖對海上航行的庇護作用都是其信仰的一個核心內容,尤其是那些從事海洋經濟活動的漁民、海商對媽祖信奉之虔誠幾乎達到莫能離之須臾的地步,無論其足跡到哪裡就把媽祖信仰傳播到哪裡,成為媽祖信仰最有力的推動力量。而且在海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媽祖信仰還曾發揮了感召和凝聚的作用,許多地方的媽祖廟成為商人議事、交易之所,媽祖信仰成為海洋經濟開拓者的精神紐帶。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媽祖信仰是中國古代海洋文化的象徵(注21。媽祖神話演化過程中所體現的國家與民間之間共享與矛盾的關系,實際蘊含的就是國家與社會之間在海洋經濟利益上的共享與競爭,其中表現最明顯的就是海外貿易上的相互利用與相互競爭。
以閩南地區古代的海外貿易為例,唐末五代以後福建人口大幅度增長,經濟崛起,文化蒸蒸日上,但與此同時福建耕地不足的問題也日漸顯露,「地狹人稠,為生艱難,非他處可比。」(注22特別是閩南的泉州一帶,自宋以後,已是「人稠山谷瘠,雖欲就耕無地辟。」(注23加上福建周圍高山阻隔,交通不便,號稱海疆僻處,使福建人不得不「以海為田」、「每歲造舟通異域」(注24,致力於海上貿易。媽祖信仰正是在這種特殊的地方人文歷史地理背景下孕育產生的。北宋統一以後,出於增加財政收入,提高政治威信的需要,對海外貿易基本採取了鼓勵、提倡的態度,採取一些保護和刺激海外貿易的措施,如元佑二年(1087年)在泉州設市舶司,獎勵對增加市舶收入有貢獻的官員和商人等等,利用泉州蓬勃發展的私商貿易收取市舶厚利,吸收海外朝貢。而對當時羽翼未豐的地方海上力量來說,他們也需要國家的蔭庇,需要國家為其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國家的支持無疑是其發展的最有效的催化劑,能夠促使泉州海外貿易迅速發展。因此,宋代的泉州海商往往對國家表現出順從依附的態度,如幫助宋廷修復與高麗的職貢與通商關系,招誘番舶至華貿易等等。然而,宋代歷朝統治者重視、鼓勵海外貿易,其目的並不是真正關心海外貿易的發展,而是要利用海外貿易為封建統治政權的政治經濟服務。因此,從宋代開始,封建政權就極力主張對海外貿易不能採取放任自由的政策,必須將其納入國家規范,置於封建國家的嚴格控制之下,即「籠賈人專利之權以歸之公上」。(注25宋王朝對媽祖的十三次敕封正反映了封建政權對海外貿易的原則態度,一方面施以恩寵,保護並提倡其發展;另一方面對將其納入國家規范祀典,控制「收編」媽祖「麾下」的信眾——海洋經濟的開拓者,以使國家能夠與他們共享利益。及至元朝,泉州的海外貿易已呈極度繁榮,泉州海商的勢力急劇膨脹,他們壟斷了沿海的對外貿易,並把持沿海的地方大權。為了同地方實力派爭奪外貿之利,元政府加強了對海外貿易的壟斷,一方面進一步嚴密市舶製法,多次實行海禁,打擊巨商權豪,另一方面親自參與海外貿易,直接派出龐大的商隊遠涉海外,實行官營海外貿易制度。(注26媽祖被抬到「天妃」的地位,並被元朝廷廣為尊奉,就是發生於這樣的一種歷史背景之下。這一舉動至少包含著兩層喻義:一是使媽祖佑護官營海外貿易和海漕運輸,二是標志著國家加強了對海洋經濟利益的壟斷。但由於元朝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經商風氣很盛,元廷對市舶貿易基本上還是持保護態度,使市舶貿易得以繼續發展,反映在媽祖信仰上就是官民對媽祖海上護航神職能的共享。明清兩朝為扼制海上武裝力量,維護王朝統治的穩定,在較長時期內實行海禁,禁止私人出海貿易,從而使朝貢貿易幾乎成為惟一的海外貿易形式,合法的海外貿易完全被國家壟斷。盡管如此,民間已經成長起來的海洋經濟勢力並沒有因為國家的禁止和壟斷而放棄其原有的海上利益,雖然迫於國家的壓制他們把這種經營活動轉入地下,以走私貿易的面目出現,但終明清兩朝,以沿海社會為依託的海上私商力量始終存在,並不斷與封建政府爭奪海上經濟利益。(注27正因為如此,在明清兩朝,國家與民間對媽祖象徵意義的理解出現了明顯異化的傾向。國家把她當作安邦護國之神,成為國家顯示權威,控制地方的象徵,與此相反,民間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人民則進一步強化了媽祖地方性的特徵,使之在保持原有海洋文化象徵的基礎上發展成為一種地方文化的象徵。
四、結語
神話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根植於所發生的文化,與文化生活的其他部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並隨著文化的發展變遷不斷演繹著自己的歷史。媽祖神話生成於福建具有濃郁海洋氣息的邊陲社會,代表了福建東南沿海重商逐利、蹈海為生的獨特文化理念,其原型是長期被壓抑在小傳統中無法得到自由發展空間的中國海洋經濟文化。媽祖神話的演化以及它與大傳統之間的交融與矛盾,反映的其實就是海洋經濟文化在農業經濟文化厚重的衣底下掙扎、發展以至變異的歷史,是福建地方社會與國家之間的矛盾斗爭的展演。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對海洋經濟文化在不同時代的不同認識以及福建地方社會與國家中央王朝之間不斷的互動交換,使媽祖信仰的解釋、媽祖的象徵意義經歷了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使之從小傳統滲入了大傳統,同時又被大傳統改造吸收賦予新的意義,最後將它原有的意義剝離回小傳統,造成媽祖信仰的二元一體的結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