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西方歷史文化背景的了解
中西文化的差異根源於中西文化的不同源起。中國文化實際上表現為一種倫理秩序,通過道德倫理規約人們的現實活動。孔子和老子對中國民族性格的塑造起著主導作用,儒家推崇「溫、良、恭、儉、讓」的內向性格,認為君子的理想人格應該是含而不露、溫文爾雅。老子崇道,認為「清靜為天下正」,要想靜而不動,就應該自然無為、雌退不爭。這一切塑造了中國人本分、合群、依賴、服從的陰柔民族性格。此外,佛教對中國文化的發展也有很大影響。印度佛教中佛陀(男性)的地位逐漸讓位於中國人心目中的觀音菩薩,信徒們選擇一個女性神作為崇拜對象,這一點與其陰柔的性格不無關系。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誕生於愛琴海的希臘神話不僅強調對自然力的敬畏,而且強調人對自然的征服與改造,歌頌人性及人的生命力。因此,神的故事與英雄傳說便成為希臘神話的兩大組成部分。希臘文化被譽為「阿波羅文化」,日神阿波羅是古希臘宗教文化主流精神的象徵,他代表了古希臘文化中「穩健」、「自我肯定」、「自信、好強」等精神特質。與中國文化的陰柔相比,西方文化更顯陽剛。同時,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傳說對西方民族性格的塑造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古希臘人對英雄人物的摯愛使西方人不僅崇尚智慧,也推崇剛勇,追求獨立,具有善於征服的剛強性格及向外開拓的冒險精神,並且滲透著極強的主動性、攻擊性、佔有性。
⑵ 西方主要歷史時期有哪幾個好像有八個
上古時代,遠古先民和愛琴海文明(遠古-公元前1200年)
古希臘時代,西方文明開源(專公元前屬1200年-公元前146年)
古羅馬時期,歐洲誕生(公元前145年-公元500年)
封建時期,中世紀(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文藝復興,近代歐洲史開始(公元1450年-公元1640年)
啟蒙時期,資產階級興起(公元1640-公元1750年)
歐洲大ge ming 拿破崙(公元1750-公元1913)
二戰,歐洲的沒落(公元1914-公元1945)
現當代,歐洲的分裂與統一(1945至今)
⑶ 西方歷史
這個要全面說可太多了 我前不久讀一本叫《世界史綱》裡面從歐洲起源一直講到一戰結束 建議去看一看裡麵包括了各種宗教的起源
⑷ 西方文化有哪些內容
指的是西歐、北美的現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標准、價值觀、風俗等。與西方這個詞相對應的是東正教、亞洲或者伊斯蘭國家,或者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也曾被對應於前蘇聯共產主義國家。
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與西方世界傳統定義相關聯。根據此定義,西方文化是文學、科學、音樂以及哲學原理的合集,並且有別於其它主要文明。適用於受西歐移民或殖民影響強烈的國家,並不僅限於西歐。這些傳統大都在被列入西方經典。
西方文化被用於許多方面,不管實際使用正確與否,包括美國文化、唯物主義、工業主義、資本主義、商業主義、性的享樂主義、帝國主義、現代主義,乃至解說西方文明。
西方文化常被認為起源於古希臘、羅馬帝國、天主教、基督新教,這些被統稱為猶太教-基督教文化。然而西方文化也根源於日爾曼人、斯拉夫人以及凱爾特人的流行文化,這些文化是形成歐洲中世紀文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在世界范圍內,西方文化中的元素對其他文化具有很強的影響力。許多文化背景的人,包括西方與非西方的,都將"現代化"與"西化"等量齊觀,當然也有許多非西方人士,反對將採納西方理念與價值,作為所有社會的必然。
一些非西方世界的成員,他們將科技進步跟西方的不同價值觀相聯系,由於西方價值觀與他們當地社會的價值理念大相徑庭,以此作為理由,來反對大部分的"現代化"。
(4)西方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無可爭議的是,組成所謂"現代化"概念的技術、社會模式中的大部分,都發展自西方世界。但這些技術和社會模式,是否就是西方文化的本質部分,這個問題則較難回答。
許多人根據實證科學,認為這個問題無法回答,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價值"問題,必須在其價值系統中 (如哲學、宗教、政治理論)才能找到答案。當然,現在人類學中的許多部分,都顯示在物理環境與日常活動,跟文化形成(發現自文化生態)之間的關系。
因此,"現代化"與"現代"技術,就不僅僅指"科學"方面 (即物理上),也可能與某種文化緊密相聯,比如西方文化,如果沒有這些科技,現在的西方文化就跟古往今來為人熟知的狀況有天壤之別。
由於在文化、藝術、文學、歷史方面的基石作用,西方文化在歐美學校課程中占據了支配地位。1970年代開始,一種被稱為多元文化政策的新文化覺醒,開始鼓勵在西方學習非洲、亞洲的文化、歷史與藝術,這項政策在進入1990年代後進展加快。
⑸ 東西方文化歷史
《尚書》是中國最早的史書。
這部書的寫作和編輯年代、作者已很難確定,但在漢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
西方最早只能從古希臘文化開始算起。
古希臘文化,最早的起源在克里特島。然後到公元前12世紀,希臘才興起。
⑹ 「西方傳統文化」有哪些
文化形態的東西之所以能夠傳承下來,必須通過兩種途徑(或形式):一是「民族凝聚的形式」,二是「個體轉換的形式」。這兩種形式彼此呼應,構築成一個穩固的文化觀念傳承體系。任何形態的文化,首先是民族性的文化,它是適應民族生存的特點而形成發展的,它往往凝聚為民族特有的國民性格和社會心理意識。不同時期、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甚至非常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文化類型。但是,民族精神和社會心理必須通過具體的活生生的個體生命的存在得以凸顯,一切自然的、社會的、歷史的、文化的、意識形態的歷史,都要經由「個體」思維的反饋、轉換、過濾、篩選等活動,才能獲取其嶄新的思想內容和理論價值。缺少「個體」這一現實媒質,一切將變得毫無意義。在自然-社會-歷史所建構的三維文化背景中,與歷史發展相伴隨的文化成為對人們影響最大的文化背景,歷史形成的文化氛圍每時每刻都在塑模著符合文化類型的人格,每個個體也以自身的心智去建構、維系、支撐傳統文化的平衡與存在。傳統文化時時刻刻在影響人,改造人;人又在既定文化環境中保存、再造傳統文化,保存、再造的過程也就是傳統文化不斷得以延續流傳的過程。這樣,傳統文化就形成了一個自我更新的內在動因、內在機理、內在規律,世世相傳,代代相繼。
⑺ 如何看待西方歷史文化
⑻ 西方文化的八大歷史階段是什麼
上古:
古典時代(古希臘古羅馬),
黑暗時代(西羅馬帝國),
中古:
中世紀,
下古(近現代):
探索時代(大航海時代、地理大發現),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現代
⑼ 西方歷史與文化
一,「西方」和「西方文明」的概論
中國近代史上產生的許多新詞彙,大多與兩個人相關,一個是嚴復,一個就是梁啟超。如果說嚴復創造的許多新詞彙後來還基本經得起歷史檢驗的話,那麼,梁啟超在清朝末期創造出的許多新詞彙,語義則往往是飄忽不確定的。梁啟超早在30歲之前就因為參與變法運動而聞名中外,他當時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召感力是十分大的。但是,他這樣的年紀,常常使他自我把握不準一些詞彙的語義內涵,這,可以通過他的許多著作看得很清楚,大概也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吧,通過梁啟超的創造而後來在中國社會中廣泛流行的許多新詞彙,曾經給中國思想文化界造成過許多麻煩,這一點,現在的人們應該高度注意到。
「西方」一詞在中國語境中本是個純粹的地理概念,並不指國家文明文化。19世紀末期,張之洞等人將歐洲地區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文化稱之為「西學」,大意是指「西邊國家的文化」的意思。
1896年,23歲的梁啟超開始在《時務報》上發表長篇連載時評《變法通議》,當時,他將我們現在所說的歐洲定名為「泰西」,「泰西諸國並立,大小以數十計,狡焉思啟,互相猜忌,稍不自振,則滅亡隨之矣。」(梁啟超:《變法通議•論不變法之害》)。但是,他又在該文中說:「然則吾所謂新法者,皆非西人所故有,而實為西人所改造,改而施之西方,與改而施之東方,其情形不殊,蓋無疑矣。」(同上),他這里說的「西方」,同樣是指的歐洲國家的意思,這樣,「泰西」和「西方」的指意就重復了。後來,人們在傳播梁啟超思想的時候,慢慢的約定俗成,就將「西方」指意成為了「歐美國家文明」。這就是說,我們現在從文明文化角度所說的「西方」,是由梁啟超最先創造的。
也許令許多人所想不到的是,現在中國文化人經常掛在嘴裡的「西方文明」,無論在中國詞典里還是外國詞典里,都是沒有的,這個組合詞彙至今尚還「年輕」!
我們中國人現在常常說的「西方文明」,主要產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這與當時中國留學日本的人員受到日本明治維新的精神領袖人物福澤諭吉的《文明論概略》影響相關。日本的「文明(ぶんみぃ)」一詞,是直接從中國《易經》里取出來的漢字,仿漢語發音,意思也與中國易經中說的「文明」涵義相近。但是,中國歷史上很少使用「文明」一詞,而福澤諭吉在他的著作中使用的「文明」一詞,則主要是指與一種文化相應的歷史社會形態,當時一些留學日本的中國人將「文明」詞彙引入進了中國,這真可謂是「出口轉內銷」。之所以一些中國知識分子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熱衷於談論「西方文明」,這和當時社會上的文化人普遍關注和比較中國與歐美國家的文明文化的異同性質問題直接相關。但是,當時人們常說的「西方文明」,卻與西語中的occident(歐美國家)還不是一回事情,卻與外國人說的hesperiacivilization(西方的文明,意指希臘語境中的「羅馬社會,此語境產生在公元前3世紀的希臘化時代)很相似。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一些崇拜西方的中國人接受了一些妄自尊大的西方學者的思想價值觀,所以,他們往往認為「西方文明」這個詞彙指意著人類的「先進文明文化」內涵,這就如同德國哈拉爾德•米勒說的那樣:什麼是「西方文明」?對於一些具有冷戰思維的西方人來說,這個答案是清楚的,「『西方文明』的特徵在他們的眼中,就是人權、市場經濟、現代化技術、典型的民主制度、公民權。『西方文明』所代表的是文化的多元性、政教分離、自由和寬容。……但是,現代所謂標準的西方民族國家,原先其實也是個人化的武力壟斷,直到後來才變成現行的民主政體。」(哈拉爾德•米勒:《文明的共存•文明是誰—從「西方文明」的起源說起》 新華出版社)。這就是說,將「西方文明」指意成為「先進、政教分離、民主、人權、現代化技術」等這樣的概念,這純粹是一些具有典型的冷戰和霸權思想的西方人的思想,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文明文化」的概念,這,是今人所應該弄清楚的!
英國的羅素是個大智慧者,他曾經於1920年來中國講學一年,1922年,他在他的《中國的問題》中曾經對西方文明的性質有個很准確的概論,他說:「西歐和美國實際上帶有類似的精神生活,這精神生活可以追溯其三個來源:1,希臘文化;2,猶太宗教及其倫理;3,現代工業主義——它是現代科學的一個成果。」(《羅素文集•東西方文明比較》 改革出版社)。羅素這里說的「西歐和美國」,就是我們中國人現在說的「西方文明」。由此可見,無論是西方社會中的學者的嚴謹看法,還是我們中國人從文明文化學的角度去審視「西方文明」這個概念,「西方文明」都應該是指意著西歐和美國的歷史社會文化形態,而不是指意著其他。
那麼,為什麼羅素會將西歐和美國單獨列出來作為一個文明文化概念和范疇呢?羅素為什麼又會將西方文明的來源說成為是希臘文化、猶太宗教及倫理、工業主義這三者呢?這是因為:
1,歷史上,歐洲是個荒蠻之地,即使是現在歐洲地區的考古也無情證明了這點。這就是說,歐洲文明,其中當然也包括羅素所說的「西方文明」(即西歐和美國的文明),其源頭直接和歐洲蠻族文明相關,卻與希臘和羅馬文明沒有直接關系。羅素之所以在1922年的文章中將西方文明與希臘文明相聯系,當然不是他個人的臆造,而這是自17世紀以來的西歐歷史學家們所共同的一種認可,因為,在這些歷史學者說的「文藝復興」時期,西歐人曾經通過阿拉伯文明和基督教教會而繼承了希臘文明中的一些文化傳統,所以,17世紀以後,西歐知識分子開始普遍將自己的文明和希臘文化聯系了起來,而之前,西歐人從不認為自己與希臘文化有什麼聯系。但是,這里不能不指出一個事實,歐洲歷史上,真正大量繼承了希臘文化的,不是西歐文明(西歐文明是在西羅馬帝國的版圖上建立起來的),而應該是「拜占廷文明」,既公元2世紀到5世紀時代的東羅馬帝國的遺留文明,既現在的東歐和小亞細亞地區的國家文明的前身。
另外,在歷史上,西方文明與當年的西羅馬帝國有一定的聯系,而羅馬文明的源頭,按照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的分析法,則是來自於希臘文化。但是,希臘文化則不屬於歐洲文化,而是應該屬於東方文化的范疇,按照美國歷史學家維爾•杜侖的說法就是:「我們的敘述之所以從東方開始,不僅僅因為亞洲是我們已知世界上最古老文明的發祥地,而且還因為它奠定了希臘與羅馬文明的背景和基礎,一個叫亨利•梅因爵士的人錯誤地認為希臘與羅馬文明是現代文明的根源,令我們驚訝的是,我們大多數的發明,我們的經濟與政治組織,我們的科學與文學,我們的哲學與宗教,都是來自於埃及和東方。」(維爾•杜侖:《東方的文明•前言》 青海人民出版社)。由此可見,如此溯源下去,西方文明主要與歐洲蠻族文明有關系,也與羅馬文明有一定關系,而羅馬文明又與希臘文化有一定關系,希臘文化則又來自於東方埃及。這樣的歷史衍化次序,我們是應該搞清楚的;
2,西方文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歐洲西部本土上的蠻族文明形態,就是由愷撒在《高盧戰記》中說的「他們的全部生活只有狩獵和追逐戰爭」(《高盧戰記》 P142 商務印書館)的日爾曼人所創造的文明。這些蠻族文明形態在羅馬時代尚處於被羅馬政權的統治和壓制中,但是,到了公元1世紀以後,這些蠻族便不斷騷擾已經衰敗的羅馬人佔領區域,公元5世紀,他們在部族首領克洛維的帶領下佔領了羅馬人的土地,建立了覆蓋西部歐洲的法蘭克帝國。按照20世紀英國湯因比對世界歷史文明的劃分,這個法蘭克帝國,才真正算是現代西方文明的直接源頭,這就是說,我們現在說的西方文明,實際上是在西羅馬帝國被蠻族的法蘭克人滅亡以後才真正算起的。而法蘭克文明之所以後來能夠逐步發展壯大,並演化出了今天西方的各民族國家社會形態,則又直接與克洛維在公元496年帶領自己的士兵和部落集體皈依了基督教相關。克洛維建立的法蘭克政權皈依基督教以後,法蘭克軍事政權開始與基督教文化相結合,並逐步接受了基督教的文化同化,從而將西方文明引入到一個政教合一的時代,這樣的政教合一政權在西歐歷史上維持了1100年之久,一直到了16世紀出現了宗教改革運動,西方文明才開始逐步走出政教合一時代。而西方文明真正建立起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文明形態,按照現在世界上的歷史學家的共同認可,則應該是從法國1789年的資產階級大革命算起的。這就是說。西方現代意義上國家文明,至今僅有220年時間;
近代以來,許多西方人出於對西方科學和西方現代民主政體的褒獎,他們習慣將歐洲中世紀描繪成為十分黑暗的時代,這樣的理念對中國人的影響特別大,但是,事實上是,真正的西方文明,恰好孕育於這個所謂的黑暗中世紀,否則,西方文明還將在「狩獵和追逐戰爭」的歷史惡性循環中不能夠自拔和進化。公元8世紀的後期至9世紀初期,法蘭克的政教合一帝國在查理大帝時期進入極盛時代,這個查理王朝直接奠基了現在西歐各民族國家形態的誕生。這就是說,西方文明的另一個重要起源,是西歐歷史上的基督教文化。細心的讀者們應該注意到,當今世界上所有描述西方歷史的書籍,特別是西方人自己著作的的歷史書籍和思想史,幾乎都是將西方文明和基督教歷史混合起來講述的,就是因為該歷史原因所致。因此,一向缺乏宗教文化歷史知識素養的中國人在閱讀西方歷史的時候,應該高度警惕自己的歷史知識習慣,不要使用中國歷史上的世俗歷史文明觀去看待西方的歷史,這就是說,我們看待西方的歷史,一定要將西方的歷史和西方的基督教歷史混合起來進行考察,如果不這樣,我們將很難看清楚西方文明文化的本質
3,沒有基督教文化,就沒有西方文明。但是,基督教文化的最早起源,的確與猶太教有相當關系,所以,西方文明中的文化內涵,有猶太教成分。羅素當年之所以將西方文明的起源之一說成為是猶太教,而不是說成為是基督教,這可能與兩方面原因相關,一是他希望將西方文明的源頭追溯得更遠一點,二是他可能是在迴避當時名聲不太好的基督教;羅素寫作《中國的問題》的時候,中國知識界正在全國發起一場「非基督教化運動」,即使在西方,當時的基督教也以阻擋科學和民主的名聲而口碑不好,所以,羅素可能是有意識的在迴避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直接源流問題。
4,工業主義,也就是以物理學和數學為基礎規范的現代科學技術及其以科技商業發展為主導動力的工業社會,的確主要發源於西歐地區,而不是最早產生在其他地方,所以,羅素將西方文明的源頭之一強調成「工業主義」,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縱觀歐亞大陸,就可以發現,現在人們常說的中華文明(註:我認為西方近代學者從自己宗教文化習慣角度,去將中國歷史文明文化看成為是單純的儒家文明,這顯然是一種歷史誤會,所以,我在這里將中國歷史上的文明稱之為「中華文明」,這個「中華文明」包含了中國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所共同創造的文明文化內涵),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幾乎是從東到西的一字線的排列。古印度文明中產生的佛教文化,現在已經基本上在其本土上消滅了(注,20世紀以來,印度本土的少數人開始復興佛教,但是,由於種種歷史原因,至今為止,印度的佛教發展並不順利,教徒至今甚少,我認為,今後,佛教在印度大規模的復興也是沒有什麼希望的),佛教文化的主體已經轉移到中華文明中,也就是中華文明中的漢傳佛教文化和藏傳佛教文化。而一直具有擴張性質的西方文明則因為伊斯蘭文明的阻隔,他們始終沒有從陸地上進入東部亞洲的中國,一直到了近代,他們才從海上將自己的基督教和經濟及其政治軍事力量擴張到了東部亞洲地區。而西方基督教文化在中國本土上的最大一次擴張行為,就當屬洪秀全發起的太平天國運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