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西安事變歷史意義

西安事變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24 00:23:22

A.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有什麼歷史意義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歷史意義:

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在中國社會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內歷史地位,為中國社會的發容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發生及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階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西安事變是中國社會矛盾變化的轉折點,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提前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是中國由內戰到抗戰的轉折點,是中國由分裂到統一的轉折點,是中國社會政治由專制到逐步民主的轉折點。

由這一系列轉折,奠定了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同時,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合法生存與喘息休整、壯大的機會,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開辟了發展壯大的前景,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領導地位和核心地位。

B. 簡述西安事變的歷史背景、結果和歷史意義。

日軍來進一步侵略華北,這使得中日源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要求國民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出於愛國之情接受了中共主張,停止向紅軍進攻,並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蔣介石不接受聯共抗日的主張,親臨西安督戰,致使張、楊處於抗日不能,「剿共」不願,苦諫無效的境地。

C.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重大歷史意義

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在中國社會發展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為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發生及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

一致抗日的新階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它是中國社會矛盾變化的轉折點,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提前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

是中國由內戰到抗戰的轉折點,是中國由分裂到統一的轉折點,是中國社會政治由專制到逐步民主的轉折點。由這一系列轉折,奠定了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

同時,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合法生存與喘息休整、壯大的機會,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開辟了發展壯大的前景,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領導地位和核心地位。

(3)西安事變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西安事變的原因:

日軍進一步侵略華北,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對張學良、楊虎城起到了感召作用(個人因素)。蔣介石一意孤行、堅持「剿」共。

為了實現停止內戰,共同抗日,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張學良、楊虎城在屢次勸諫無效的情況下,實行「兵諫」,扣留了蔣介石。這就是西安事變。

事變後,張、楊聯合發表通電,提出了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開放民眾愛國運動等八項主張。

西安事變的經過: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扣押了蔣介石,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西安事變的結果:

和平解決(派周恩來協商)。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大義出發,確定促成事變和平解決的基本方針。

派周恩來等到西安,參加張、楊同南京方面代表宋美齡、宋予文的和平談判,終於迫使蔣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等六項承諾。

D. 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在中國社會發展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為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發生及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階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它是中國社會矛盾變化的轉折點,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提前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是中國由內戰到抗戰的轉折點,是中國由分裂到統一的轉折點,是中國社會政治由專制到逐步民主的轉折點。由這一系列轉折,奠定了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

同時,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合法生存與喘息休整、壯大的機會,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開辟了發展壯大的前景,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領導地位和核心地位。

西安事變剛結束,毛澤東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說:「我們在西安事變中實際地取得了領導地位」。

E. 西安事變的意義

西安事變抄的意義是西安事變襲是中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事變的和平解決是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

張楊兩發動事變是為了逼蔣抗日。張學良第一次見到周恩來時就建議:「根據我兩年來的觀察,蔣可能抗日,他錯在先安內後攘外,你們在外面逼,我在裡面勸,內外夾攻,定能扭轉過來。」當張楊起事時明確表示:「捉了(蔣)之後,只要他答應抗戰,我們還擁護他作領袖。」

但是東北軍、十七路軍內部對如何處置蔣介石議論紛紛,統一內部思想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西安事變也教訓了蔣介石。成為階下囚的蔣介石看到如內戰再起,他難免不死於南京的狂轟濫炸,因而於17日下令何應欽停止對西安的討伐。事變的成功發動使他認識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幾十萬大軍所能阻擋,不得不正視歷史發展趨勢,擇善而從,答應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F. 西安事變有何歷史意義

西安事變爆發後,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反響。支持蔣介石的英美,擔心此時中國內亂會給日本可乘之機,遂主張和平解決事變。1936年12月17日,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在致英駐華大使休格森的電文中稱:「我們表示願意盡我們的最大努力來保證他(指蔣介石)的安全」,「我將要求美國、日本、義大利和法國政府加入所提議的行動」。

日本對西安事變如何發展,一時尚難作出准確判斷,但極不願看到南京政府與張、楊妥協。日本陸軍省在1936年12月14日的「西安事變對策綱要」中推測,西安事變將「招致對日空氣之惡化,並侵害帝國僑民的安全的權益」,要求作好准備「以便不失時機地採取自主手段」,並阻止各國乘機對「遠東和平」的干預。1936年12月23日,日本廣田首相在樞密院會議報告說,「倘國府與張學良以容共為妥協條件,日本則予斷然排擊」。

國民黨內部的分化,因西安事變達到極點。以宋子文、宋美齡為代表的英美派竭力要求和談,擔心蔣介石性命不保,英美派會失去在國民黨內的統治地位。而以軍政部長何應欽為首的親日派,卻決定不顧蔣介石的死活,以武力解決西安事變。16日,何應欽組織「討逆軍」,自任「討逆軍總司令」,調動15個師的兵力沿隴海路西進,並把全國空軍主力集中於洛陽機場,准備轟炸西安。17日,又電召養病的親日派頭子汪精衛回國。局勢錯綜復雜。

在事關民族命運的關頭,中國共產黨必須迅速作出正確的決策。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開擴大會議,提出爭取南京政府,把局部的抗日統一戰線,轉到全國性的抗日統一戰線。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再次召開擴大會議,講座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會議認為西安事變的性質,「是中國一部分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也是國民黨中的實力派之一部,不滿意南京政府的對日政策,要求立刻停止「剿共」,停止一切內戰,一致抗日,並接受了共產黨抗日主張的結果」。它的意義乃「是為了要抗日救國而產生的,是要以西北的抗日統一戰線去推進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的開始」。因此,中國共產黨的基本方針是:「堅持停止一切內戰一致抗日的組織者與領導者的立場,反對新的內戰,主張南京與西安間在團結抗日的基礎上,和平解決。」

中國共產黨在確定了和平解決事變的方針後,首先派周恩來、葉劍英等人組成中共代表團前往西安,同張、楊共商解決事變的大計。針對親日派的軍事安排,為防止新的內戰爆發,12月15日和18日,中共中央先後致電國民政府,堅決反對「討伐」張楊,挑起新的內戰,呼籲國民政府接受張、楊抗日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6日,周恩來等人抵達西安後,向張、楊提出了和平解決事變的方針:只要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條件就予以釋放,以有利於發動全面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21日,中共中央書記處致電周恩來,主張爭取蔣介石、陳誠等與之開誠談判,並就談判策略、條件及對蔣介石的處理辦法,作了進一步的具體指示。

1936年12月23日,中共代表周恩來,西安代表張學良、楊虎城,南京代表宋子文、宋美齡,開始舉行談判。周恩來首先提了中共和紅軍的6項主張:(1)停戰,中央軍撤出潼關外。(2)改組南京政府,排逐親日派,加入抗日分子。(3)釋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權利。(4)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共產黨公開活動。(5)召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救國會議。(6)與同情抗日國家合作。

24日,周恩來同蔣介石進行會談,蔣介石在各種壓力下,不得不接受以中共六項主張為基礎的6項協議:(1)改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2)釋放上海愛國領袖和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的自由權利。(3)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抗日。(4)召集各黨、各派、各界、各軍救國會議,決定抗日救亡方針。(5)與同情中國抗日的國家建立合作關系。(6)實行其他具體的救國辦法。

12月25日,張學良、楊虎城釋放了蔣介石。至此,舉世矚目的西安事變終得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是中國局勢轉換的樞紐。在日本侵略日益加深的情況下,一舉結束了中國的10年內戰局面,創造了國共合作抗日的必要前提。

G. 西安事變的背景及歷史意義!

國際背景

1935年7、8月間,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第七次代表會議,著重討論有關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問題。

1936年8月15日,共產國際致電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指出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把蔣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等量齊觀是不對的」,「不能同時順利地既反對日本侵略者,又反對蔣介石的斗爭」,「我們(指國際)覺得,你們(指中共)號召西南集團反蔣行動的聲明是錯誤的」,要求中共與蔣介石就共同抗日進行和談。

國內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佔領,並利用前清廢帝溥儀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傀儡政權,導致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漸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進入抗日戰爭的局部戰爭階段。

1935年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經過被毛澤東命名為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轉移,抵達陝北革命根據地保安縣吳起鎮會師。

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王明等人根據共產國際會議精神的要求,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和中共中央名義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內容。

1935年10月1日,東北軍在勞山戰役中,王以哲的67軍110師2個團和師部被殲,師長何立中戰死,團長裴煥彩被俘。

1935年11月22日,東北軍在直羅鎮戰役中,紅軍僅以800多人的傷亡就殺、傷、俘6000多東北軍精銳109師的士兵。張學良部隊的戰局失利以及後來面對共產黨的停戰對峙,導致蔣介石親自前往西安督戰。

1935年12月9日中共在北平舉行了大規模的大學生示威遊行,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獲得全國民眾積極響應,全國人民抗日熱情高漲,給實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國民政府巨大壓力。

1935年12月17日,中國共產黨瓦窯堡會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1936年1月,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聯名發出《紅軍為願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

1936年2月,中共宣布開始東征抗日。

1936年4月9日,張學良駕機飛抵延安會見周恩來。

1936年6月1日,陳濟棠、李宗仁在廣州發出通電。痛斥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對中國土地的踐踏,決定率所部北上抗日,收復失地。然而不久後廣東將領紛紛向南京政府投誠,陳濟棠垮台,李宗仁也不得不對蔣介石表態歸順。

由於兩廣事變和平解決,蔣介石便將預備征討兩廣的中央師悉數北調,用來剿共,並准備將張學良的部隊調離。然而也因蔣介石的過分自信,僅帶少數文武飛往西安,結果西安事變時所有人都被扣留。1935年9月20日,蔣介石在西安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調東北軍入陝甘剿共。

1936年8月15日,共產國際致電中共,要求中共與蔣介石就共同抗日進行和談。

1936年9月,中國共產黨與東北軍正式簽訂了《抗日救國協定》。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抵達西安,12月9日,蔣介石寫信給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密囑《大公報》發表剝奪張學良、楊虎城「剿共」兵權由蔣鼎文取代的消息。

歷史意義

西安事變為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發生及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階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H. 西安事變的積極意義

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在中國社會發展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為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它的發生及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階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它是中國社會矛盾變化的轉折點,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提前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是中國由內戰到抗戰的轉折點,是中國由分裂到統一的轉折點,是中國社會政治由專制到逐步民主的轉折點。

由這一系列轉折,奠定了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同時,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合法生存與喘息休整、壯大的機會,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開辟了發展壯大的前景,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領導地位和核心地位。

西安事變剛結束,毛澤東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說:「我們在西安事變中實際地取得了領導地位」。

(8)西安事變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1、事件簡介: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准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2、事件背景:

1935年7、8月間,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第七次代表會議,著重討論有關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問題。

1936年8月15日,共產國際致電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指出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把蔣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等量齊觀是不對的」,「不能同時順利地既反對日本侵略者,又反對蔣介石的斗爭」,「我們(指國際)覺得,你們(指中共)號召西南集團反蔣行動的聲明是錯誤的」,要求中共與蔣介石就共同抗日進行和談。

3、事件結果:

1936年12月24日,蔣介石簽訂六項協議,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主張。12月26日,蔣介石最後獲得釋放回到南京。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秘密軟禁起來,由大陸到台灣,失去了自由; 楊虎城被蔣介石長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慶慘遭殺害。東北軍被分拆瓦解,十七路軍被取消。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停止了」安內攘外「政策,迫使國民政府進行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蘇聯所期望的抗日統一戰線。

I. 如何認識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

西安事變到底意義如何,是否真的是停止了內戰,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統一戰線,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

現代大多數人的認識是這樣的。它實際上的意義真的有這么大嗎?以下是我個人的幾點淺見:

1. 沒有西安事變,中國是否就不抗日,或者打不了抗戰了呢?

實際上,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中日戰事幾乎每年都在進行,而且在長城、古北口抗戰還打出了威名,打出了一個"大刀隊"。日軍南侵的氣焰受到打擊,虱伏了好幾年。國共第二次合作後,按理說抗戰力量更強大。但是為什麼在西安事變之後才半年多,77事變就爆發,日軍就開始全面侵華了呢?
這說明,至少在日軍眼裡,抗日統一戰線並沒有那麼強大。

2. 西安事變的真正受益人是誰?無疑是共產黨。

不少朋友都認為,陝北的紅軍當時處境並沒有那麼困難。這是"成王敗寇"以後的想當然。

陝北是一塊很貧窮的地方,自唐宋開始,它就是完全依賴內地經濟保障的邊防地帶。這塊地方一下子要養活這么多軍隊,其困窘可想而知。

看看後來蔣介石一停止發餉,邊區政府立刻陷入經濟危機,甚至有餓死人的現象,就不難理解。南泥灣,"359旅好榜樣",都是那時候來的。

這就是為什麼,1935年長徵到達陝北,立刻
就開始東征西征。因為不打出去實在沒法活。結果,東征沒有任何效果,死了劉志丹,撤了回來。西路軍則乾脆全軍覆沒,回民馬家軍的剽悍,是不能輕易視之的,十幾年後彭德懷的西北野戰軍都還對他們心有餘悸。

就在西安事變之前,蔣調來中央軍三十萬,准備以河南為基地,最後解決陝北紅軍。如果沒有命運之神的眷顧,中國現在的歷史已經改寫了。要知道,紅軍是很厲害,可他們畢竟不是神仙。

江西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一直都說是因為王明左侵路線的結果。但在斯諾的<西行漫記>里,其實已經說的很客觀明白。最後一次圍剿,是蔣的"步步為營","堡壘封鎖"的戰略取得了勝利。中央蘇區最後黔驢技窮,不得以給擠了出來。那麼可以想像一下,在經營了十年的江西,鄂豫皖,都無法立足的紅軍,在人生地不熟,吃飯都成問題的陝北,如何堅持下去,是很成問題的。

更加嚴重的是,陝北在地理上是一個非常容易被封鎖的地方。西路軍的下場,實際上就是整個中共可能要面對的結局,他們跑都沒地方跑。

當時,只有聯蔣抗日是生存下去的唯一機會了。

3. 東北軍剿共連戰連敗。損失了三個師,其中有一個還是精銳。

但是,這並沒有讓東北軍元氣大傷,而且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東北軍在小張指揮下戰鬥力之差,打回東北老家只是妄想。

看看東北軍早期抗戰表現就知道: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張學良一槍不放撤出了東北,退入山海關內。1933年1月1日,日軍進犯關內,榆關抗戰爆發。同年1月3日,山海關失守。1933年2月21日,日軍再進熱河。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熱河抗戰失敗。張學良引咎辭職,出國考察。

蔣對張還是很講義氣的,調他去陝西剿共,是因為覺得那時候紅軍已經不堪一擊,給他個容易的果子吃而已,並不是想利用共產黨搞垮東北軍,而且一看他失利,立刻調集中央軍來幫助戰。

4.
至於說到小張想入黨,被共產國際拒絕。這種話當八卦聽聽就好了。且不說張那樣的生活作風怎麼能真心入黨,他真的入了黨,他這么大個東北軍的攤子叫中共怎麼消化得了?

而張學良的西安事變,唯一的意義,就是救了共產黨。這就是為什麼快八十年了共產黨都對張學良感恩戴德,那真是在千均一發的關頭救了我黨我軍,有再造之功。難怪當時主席一收到西安事變的電報,高興的一拍桌子跳了起來。

西安事變是中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事變的和平解決是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

首先,張楊兩將軍發動事變是為了逼蔣抗日。張學良第一次見到周恩來時就建議:「根據我兩年來的觀察,蔣可能抗日,他錯在先安內後攘外,你們在外面逼,我在裡面勸,內外夾攻,定能扭轉過來。」當張楊起事時明確表示:「捉了(蔣)之後,只要他答應抗戰,我們還擁護他作領袖。」但是東北軍、十七路軍內部對如何處置蔣介石議論紛紛,統一內部思想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中共中央堅持和平解決。中共中央得知西安事變的消息後,感到又突然又欣喜,接連召開會議研究。在統一思想後,派周恩來等領導人前往西安談判,一直堅持和平解決爭端。

西安事變也教訓了蔣介石。成為階下囚的蔣介石看到如內戰再起,他難免不死於南京的狂轟濫炸,因而於17日下令何應欽停止對西安的討伐。事變的成功發動使他認識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幾十萬大軍所能阻擋,不得不正視歷史發展趨勢,擇善而從,答應停止內戰、聯共抗日。因而派宋氏兄妹同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談判,並當面向周恩來表示:由宋子文、宋美齡、張學良全權代表他與周恩來解決一切。他回南京後,周恩來可直接去談判。

他離開西安後,雖然違背諾言,扣押張將軍,陳兵潼關,但並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發動內戰。而是以軍事為後盾進行政治分化。顧祝同進入西安後,未動兵刃,蔣介石又速派張沖趕赴西安,參加和周恩來的談判。隨後,蔣介石一在杭州,二在廬山,最後在南京和周恩來多次談判,終於於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這一切變化都與西安事變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對西安事變一直評價很高,認為是挽救國家民族一大危機,「成為當時停止內戰、發動抗戰的一個歷史上的轉變關鍵」。

重返1936,西安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中國西安發動兵諫,扣押蔣介石,提出抗日救國八項主張,是為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對西安事變的評價已有歷史定論,西安事變的許多細節也長隨張學良將軍於地下,但那場驚天事件的所謂「內情」絕不是一個謎題。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是在國際國內各方勢力的角逐與博弈中產生。黨派、地方勢力甚至國際力量都在其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今天,在西安事變70周年之際,讓我們重返1936年的西安,重返那個虎踞龍盤的時代,重溫那場改變了中國命運的博弈。

歷史不僅是戲劇,更是一面鏡子。身處歷史的分岔口,每個人都需要作出抉擇……

J.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在中國社會發展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為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發生及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

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階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

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它是中國社會矛盾變化的轉折點,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提前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

是中國由內戰到抗戰的轉折點,是中國由分裂到統一的轉折點,是中國社會政治由專制到逐步民主的轉折點。由這一系列轉折,奠定了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

同時,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合法生存與喘息休整、壯大的機會,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開辟了發展壯大的前景,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領導地位和核心地位。

(10)西安事變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事件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張學良撤出了東北,退入山海關內。1933年1月1日,榆關抗戰爆發。同年1月3日,山海關失守。1933年2月21日,熱河抗戰爆發。

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熱河抗戰失敗。張學良引咎辭職,出國考察。1935年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經過被毛澤東命名為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轉移。

抵達陝北革命根據地保安縣吳起鎮會師。東北軍剿共遭遇失敗。1935年9月20日,蔣中正在西安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任命張學良為副司令,調東北軍入陝甘剿共。

1935年10月1日,東北軍在勞山戰役中,王以哲的67軍110師2個團和師部被殲,師長何立中戰死,團長裴煥彩被俘。1935年10月29日,東北軍在榆林橋戰役中,107師和619團全部被殲。

團長高福源和不少士兵被俘。1935年11月,直羅鎮戰役中,紅軍僅以800多人的傷亡就殺、傷、俘6000多東北軍精銳109師的士兵。張學良部隊的戰局失利以及後來面對共產黨的停戰對峙。

導致蔣介石親自前往西安督戰。由於緊接著國內爆發了大規模的一二九運動以及後來的兩廣事變,都強烈的反映了中國人民一致抗日對外的決心。

1936年4月起,張學良開始了和中國共產黨的秘密接觸。4月9日,張學良駕機飛抵延安會見周恩來,同機的還有王以哲、劉鼎。1936年9月,中國共產黨與東北軍正式簽訂了《抗日救國協定》。

雙方正式結束敵對狀態,中國工農紅軍、張學良的東北軍、楊虎城的西北軍形成了擁護「民族統一戰線」的「鐵三角」。張學良向紅軍提供了大量的過冬棉花,葯品、新鮮食物等物資。

解決了紅軍過冬的燃眉之急。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抵達西安,給張學良造成良好的政變條件。張學良正猶豫不決之時,蔣介石召見邵力子及十七路軍、東北軍軍師長以上官員。

造成張、楊的恐慌,楊虎城出於公心,屢次向張學良提意見,遭拒絕。後來又找見邵力子,讓他通知大公報社可以發表對張、楊的彈劾,並撤銷職務,引起社會各界不滿。

與西安事變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