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湖和湘湖哪個歷史悠久
西湖,2000多年前,西湖還是錢塘江的一部分,由於泥沙淤積,在西湖南北兩山內——吳山和寶石山山麓容逐漸形成沙嘴,此後兩沙嘴逐漸靠攏,最終毗連在一起成為沙洲,在沙洲西側形成了一個內湖,即為西湖,此時大約為秦漢時期。張岱《西湖夢尋》記載:「大石佛寺,考舊史,秦始皇東游入海,纜舟於此石上。」此處所言大石佛寺,即位於西湖北側的寶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纜舟石」之景。
⑵ 湘湖位於哪裡有什麼特點
北緯N30°09′5.23″ 東經E120°13′30.62″
靠近: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越王路
周邊:湘湖
參考: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城廂街道湘湖社區
⑶ 湘湖 概況
湘湖 - 景點簡介
湘湖八景
(1)城山懷古
此景與清•乾隆湘湖八景中的「越城晚鍾」都是記述越王城山,但「城山懷古」的景名更貼切。因為它突出了傳承越王句踐「勵精圖治、自強不息」精神的永恆主題,更有時代特色。而且城山寺已於清•咸豐辛酉年(1861)毀廢,所謂的「晚鍾」之聲已不復存在。
(2)覽亭眺遠
覽亭,即位於石岩山巔的一覽亭,是全景式觀賞湘湖和錢塘江的最佳位置。登亭西望,千頃湘湖盡收眼底,兩岸青山歷歷在目。遠望錢江銀亮如練,漁浦煙光依稀,廣袤的蕭紹平原河流縱橫,村落點點,一幅江南漁米之鄉的錦秀畫圖。
(3)先照晨曦
一覽亭旁的先照寺,系南宋古剎。每當旭日東升,萬道霞光首先照亮古寺的黃牆飛檐。「旭日之光先照此寺」,寺名由此而來。晨曦中的先照寺,掩映在綠樹叢中,金碧輝煌,並與暗綠色的石岩山一起,倒映在湖中,景色迷人。明代魏驥有詩詠此:「蘭若岩山巔,凌虛依寥泬。陽烏忽東升,流光每先得。」
(4)跨湖夜月
跨湖橋堤一虹卧波,橫斷湘湖葫蘆腰,白天景色迷人,月夜更有風韻。無論春夏秋冬,湘湖夜月都是風情萬種,尤以秋夜為最。秋夜坐在跨湖橋旁亭內,山暗林疏,湖平似鏡,夜涼如水。此時,一輪皓月冉冉升起,湖面波光閃爍。此景此情,使人塵慮盡消。
(5)楊岐鍾聲
湘湖西南的楊岐寺,有巨型銅鍾,聲震四野。清人王勉《湘濱秋泛》詩雲:此中暢得遊人意,湫口窯頭都作記。借問霜天何處鍾,船娘遙指楊岐寺。」即詠此。古代湘湖四周寺廟眾多,不乏鍾聲,但楊岐鍾聲出類拔萃,名氣最大。
(6)橫塘棹歌
橫塘即橫築塘,位於湘湖西南堤塘的外側。傳說早先有黃竹(蘆竹的一種)栽於塘上,婆娑成林。因方言「橫」、「黃」諧音,故俗稱」黃竹塘」。明代魏驥詩句「黃竹依稀范蠡塘」,即指此。橫竹塘長三里,塘內外皆河道,蘆葦叢生,是捕魚捉蟹的好去處。夕陽西下時,橫塘放棹,漁舟唱晚,一派詩情畫意。
(7)湖心雲影
風和日麗的日子,登臨湘湖中心的壓湖山。但見湖面似鏡,藍天白雲倒映於湖中,水草游魚在雲朵中穿行。而雲影晨昏不同,四時有別,其景象如詩如畫,變幻無窮。明代來曾奕有詩雲:」湖山四顧渺無涯,幾度低回幽興賒。水底煙巒雲影簇,橋旁漁艇柳蔭遮。」即詠此。
(8)山腳窯煙
湘湖粘泥是製作磚瓦的好材料。湖邊居民歷來以制陶為業,環湖窯場林立。暮色蒼茫之際,湖邊山腳窯煙縹緲,成為湘湖特有景色。清代黃元壽《湘湖雜詠》詩曰:「日暮窯頭添新火,輕煙散作半天雲。」即詠此。
==============================
湘湖.簡介
浙江湘湖旅遊度假區系浙江省級旅遊度假區。度假區位於杭州市蕭山區城西,距杭州市中心約20公里,隔錢塘江與西湖風景名勝區相對,與西湖、錢塘江構成杭州旅遊風景的金三角;度假區總規劃面積51.7平方公里,以歷史文化湘湖、自然生態湘湖、休閑度假湘湖為基礎,以杭州國際風景旅遊城市為依託,將建設成為長三角較具競爭力和活力的大型休閑旅遊度假區。
度假區內的核心湘湖,以風景秀麗而被譽為杭州西湖的「姊妹湖」。湘湖還是浙江文明的發祥地。這里發掘的跨湖橋文化遺址,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里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把浙江文明史前推到八千年;湘湖城山之顛的越王城遺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當年勾踐屯兵抗吳的重要軍事城堡,見證了「卧薪嘗膽」的歷史風雲,為迄今為止保存最好的古城牆遺址;湘湖是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的故里,李白、陸游、文天祥、劉基等歷代名人在此留有不朽詩文。
目前,湘湖景區已形成湘浦、湖上、城山、越樓、跨湖橋等五大景區,有湘堤卧波、湘浦觀魚、憶楊思賢、綠島掬星、湖心雲影、城山懷古、湖橋拾夢、越堤夕照、纖道古風、越樓品茗、跨湖問史等二十個景點,少兒公園極地海洋世界主題公園也於08年10月建成開放。2008年,湘湖被評定為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中國百強旅遊景區,在第二屆中國休閑經濟發展論壇上,被評為「中國休閑旅遊最佳目的地」,是浙江省內第一個獲得此項榮譽的度假區。景區自2006年開放以來已接待遊客逾408萬人次。
到2011年,度假區將以5A級景區為標准,形成總開發面積10.6平方公里,完成30萬平方米公建設施,17.8公里景區交通道路,56萬平方米公寓房產,形成一湖二帶三園四中心五大酒店十大景區五十個景點,即3.2平方公里一個湖面,105萬平方米兩個沿湖岸景觀帶,跨湖橋遺址、越王城遺址、少兒公園極地海洋世界三個主題公園、湘湖新天地休閑中心、羅家塢野外體驗中心(露天鄉村俱樂部、國際自行車俱樂部、戶外活動基地),陳家埠休閑度假中心(國賓館、越文化休閑風情園、水上俱樂部)、眉山島科普休閑中心(五星級產權酒店、科技館、景觀公寓房)四個休閑中心;水漾塢超五星級度假酒店、大樟樹賓館、湘庄、湘湖國賓館、眉山賓館五大酒店;老虎洞、石岩山等十大景區和五十個景點,完成政府性投資28億元,達到年接待境內外遊客300萬人次,解決就業5000人,旅遊三產收入達到5億元,使度假區成為集觀光、休閑、度假、生態、文化、科普、健身購物、演藝、會展國際化旅遊綜合體。
八千年古舟,三萬頃碧波。湘湖旅遊度假區正以她迷人的風采、大氣的胸懷、美好的前景等待著追懷歷史、熱愛自然、崇尚休閑人士的到來。
==========================================
湘湖 - 歷史人物
賀知章 、朱筠 、周易藻 、魏驥 、毛奇齡 、孫學思 、楊時
湘湖名人——楊時
楊時,字中立,學者稱他龜山先生,將樂(今福建)人。北宋熙寧九年(1076)舉進士,政和初任蕭山縣令。當時百姓苦於屢旱,要求城西1 km處的一片水田辟為湖。政和二年(1112),楊時「以山為界,築土為塘」,建成了一個人工水庫——湘湖。用湘湖的蓄水,灌溉9鄉14萬畝稻田。「水能蓄潦容干澗,旱足分流達九鄉」這是後人對楊時關心農事的歌頌。
楊時即為「立雪城門」典故中的主人公。楊時40歲時到洛陽拜程頤為師,一日與同學游酢去程府求教,正巧碰上程頤靜坐小睡,二人便肅立等候。當時天降大雪,待程頤覺醒,雪已經下了有一尺深了。後人用「程門立雪」、「立雪程門」、「程門度雪」、「程門飛雪」、「立雪」等比喻讀書人畢恭畢敬就學師門。古代建有德惠祠以紀念楊時之功,今已不存。
湘湖名人——孫學思
孫學思,生平不可考,明代嘉靖年間人,為湘湖社區湖裡孫氏族人。據史料記載,明朝嘉靖年間,孫姓中孫學思榮升中書舍人。嘉靖三十三年(1664),他為了便於湖西的孫氏與湖東的吳氏兩姓往來,在湖上造了一座橫穿湖面的跨湖橋。從此,湘湖被分為上湖(南湖),下湖(北湖)。 孫學思的建橋行動,從水利功用來講,是具有不利影響的。民間就傳有「孫學思築湖堤,長害九鄉水利」的民謠。
湘湖名人——毛奇齡
毛奇齡(1623-1716),字大可,又字齊於、晴初,別號河右。以郡望西河,稱西河先生。毛奇齡為蕭山城東里人,清代學者,文學家。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參與修《明史》。二十四年(1686)隱疾歸里,專事著述。 毛奇齡通音韻學,善書畫,山水、花卉,有創意到隨筆之至,妙得天趣。傳世作品有康熙二十一年《看竹圖》軸,現藏日本大阪市美術館,三十六年作《墨荷圖》軸,現藏故宮博物館。毛奇齡留有許多美術作品,被收藏於美術館。
湘湖名人——魏驥
魏驥(1373-1471),字仲房,號南齋,又號齋。其故居在城廂鎮橋下達魏家弄,出仕後,遷居萬壽橋下街。 魏驥於明永樂三年中舉人。次年,進京會試,中副榜,授松江府儒學訓導。不久,魏驥奉調參與《永樂大典》的纂修工程。其後,歷任太常博士、吏部考功員外部、南京太常寺少卿、吏部左侍郎、吏部尚書等職。
魏驥77歲告老還鄉。蕭山鄰江近海,時有旱澇之災,魏驥向當局提出興修水利的規劃。親自主持修築麻溪、西江、白露、湘湖、瓜瀝等多處塘堰及徐家、螺山、長山等腰三角形閘,受益田地148000多畝。現魏驥墓仍在,位於湘湖邊石岩鄉徐家塢山麓。
湘湖名人——周易藻
周易藻,字芹生,號璐琴,晚號遁叟,是北宋哲學家周敦頤的後裔。清同治三年(1864),在他70歲時總纂寫了《周氏宗譜》。 清光緒十五年(1889)中舉,但中舉之後,命不濟人、仕途坎坷。他先後出任蕭山縣勸學所總董(縣里管教育的主要官員)、蕭山縣立高等小學校(當時蕭山縣內的高等學府)校長。1921年,68歲的他在湘湖缸窯灣造兩間平房,自題「辛廬」。住在「辛廬」里,天天外出,「架一葉扁舟,瀏覽湘湖,窮幽探隱,日夕始返。夜則檢查水利諸書,摘錄歷年卷宗,參互考訂」,足足花了6個月,終於編成了《蕭山湘湖志》8卷,之後又續編1卷。
《蕭山湘湖志》一書現仍存,其文筆通順,具有很高的文學史料價值,是了解湘湖主要的歷史文獻。
湘湖名人——朱筠
朱筠,字竹君,號笥河。他最大的業績是建議乾隆徵集收藏珍稀圖書及手稿,並倡議編修一部大型書目提要,這便是編纂皇家大叢書《四庫全書》的由來。朱筠在督學安徽期間還校訂並重刊著名的古代大型字典《說文解字》,為中國的文字事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⑷ 湘湖旅遊度假區的形成演變
在蕭山城的西側,黛色的群山中,盪漾著一片浩渺的碧水,猶如天宮遺落人間的一面寶鏡,清澈而明凈,清代詩人周起莘稱之為「涵虛天鏡落靈湖」,這就是湘湖。
湘湖的前身,是由古海灣演變而成的一個潟湖。具體地說,大約在四千年前,也即地質史上的全新世卷轉蟲海退之初,湘湖一帶不是一個湖,而是一個淺海灣。因上承山洪,下納海潮,海灣口逐漸淤積起大量的泥沙,於是海灣出現沙嘴,並不斷地擴大延伸,終於海灣和外海的通道被堵塞,沙嘴之內成為一個潟湖。隨後,湖水淡化,成為淡水湖。這個自然形成的淡水湖,稱作「西城湖」,最早始載於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
西城湖的湖盆淺平,岸坡平緩,不僅自然淤積的速度較快,也成為人們開墾的對象。到北宋,西城湖終於湮廢殆盡,成為一片低窪、土磽之地。當時,浦陽江經流西小江入海,西城湖四周農田排灌困難,洪澇災害頻繁,「雨則暴漲,稍干曝則渠、巷皆坼。」北宋熙寧(1068~1077)、大觀(1107~1110)間,均有縣民奏請廢田還湖、築湖蓄水,但因湖畔豪紳的反對,都沒有結果。直至政和二年(1112),新任蕭山縣令楊時「視山可依,度地可圩,以山為界,築土為塘」,才在西城湖原址築起了一個人工湖,實現了人民的夙願。因其「山秀而疏,水澄而深,邑人謂景之勝若瀟湘①然」,遂稱之為「湘湖」。
湘湖呈東北至西南的走向,東北部狹長,西南部寬闊,其形狀宛若一個長頸葫蘆。西南至現聞堰鎮東汪村,東北至城西1公里的湫口,長約9.5公里,湖寬0.5~3公里不等,周長約40公里,湖面37002畝(合2467公頃),相當於現今杭州西湖面積的4.5倍。湖水灌溉周圍崇化、昭明、來蘇、安養、許賢、長興、新義、夏孝、由化九鄉農田146868畝(合9791公頃),被譽為九鄉的水倉。湖的四周築有18個穴口,按時啟閉,以便防洪和灌溉。
水能蓄潦容千澗,
旱足分流達九鄉。
——《詠湘湖》
旄□隨處歡聲洽,
禾黍從今生意回。
——《戊寅夏久旱得宋龜山楊公所創湘湖以濟》
明吏部尚書、蕭山人魏驥的這些詩句,歌頌了楊時興修水利的功業,寫出了湘湖之水在當時解救農田乾旱的作用。
湘湖建成之後的第七年,即北宋宣和元年(1119),部分湖豪提出廢湖還田的倡議。從此,對湘湖的保湖和廢湖之爭,延續不斷,沖突時起。據《蕭山湘湖志》記載,從北宋成湖起至民國16年的800多年中,規模較大的保湖和廢湖之爭就在20次以上。保湖派常占上風,廢湖派屢屢敗北。因此,雖然侵佔湖利之事常常發生,但是湘湖未遭大規模的破壞。
那時,湘湖能保持較大面積的水域,主要是因為湘湖的排灌功能為農業所需。明蕭山縣令張懋在立於縣門的勒石碑文《蕭山湘湖志略》中指出:「(湘湖)實賴瀦水,以救旱荒及民之利,與天地齊休。」其次,為防止侵佔湖利,以免湘湖湮廢,歷代禁令甚嚴,違者重罰,有效地保護了湘湖。如宋淳熙十一年(1184),湘湖定例放水,凡不按時刻而先自開閘放水者,以「斷臂」處分;若私設水閘,夜間盜水者,以「斷趾」治罪。宋嘉定六年(1213),蕭山縣令郭淵明鑒於有人在湘湖私自建屋,因湖水漲落,邊界難定,決定以湖邊的土色作辨別,「黃者山土,青黎者湖土」,規定湖身范圍以這條「金線」為界,凡侵佔湖身者,「治罪充軍,其地還官」。明正統五年(1440)定例,凡在湖上種花、養魚、築堤、栽筍、蓋屋等,全部拆除,土地還官,並按情節輕重治罪。違抗不歸還,過期兩月,「犯人正身,牢固枷釘,連當房妻小,差人解赴北京、遼東衛,永遠充軍。」 第三,湘湖以它一湖碧水滋潤了萬頃良田,受益的九鄉人民以及官吏為保存湘湖所作的斗爭,有效地阻遏了湘湖的衰亡。清末,埭上(石岩一帶)舉人黃元壽稟請墾湖,消息傳出後,農民、鄉紳聯合上書請願,堅決反對,官方只得以禁墾了結。歷代挺身保護湘湖的官吏也很多,特別值得稱道的是明朝中期的魏驥及弟子何舜賓為捍衛湘湖所作的貢獻。
盡管如此,湘湖仍然經歷了成湖、縮小、乃至湮廢的過程。明代以後,是湘湖演變最迅速的時期,其中人為因素起著主要作用。正如清於士達在《湘湖考略》中所說:「沿湖居民,每於山麓沙灘度其可以為住基者,先行插柳,日漸填砌,數年後便可種植,又數年便可築室,比比皆然,有傍岩依污而種荷者,有緣堤截匯而蓄魚者。」湖泊漸被蠶食。洪武末年(1397),湖民蘇原九因所種之官田坍入江內,借口彌補官田,將上湘湖近江的湖地開墾為田;永樂初年(1403),湖民韓望等也將湖中高地開墾為田,直至景泰四年(1453),才由縣丞李孟淳將其全部復湖,罰谷1600石,並曉示禁墾湖中高地。天順年間(1457~1464),湖畔巨族孫全等占湖為田,退居蕭山的吏部尚書魏驥主動承擔其清占復湖的重任,共清退湖田7318畝,對孫氏末退完的湖田,授意其門人何舜賓辦理。何舜賓遇赦回鄉後,對侵佔湖利情況一一查明,向上告發,孫氏重賄蕭山知縣鄒魯,何舜賓被迫害致死。後來何舜賓之子何競復仇伸冤,鄒魯被處「斬」,孫全被判「劈」,湘湖得以復清。
清道光至同治年間,湘湖西南岸堤塘兩次決口,江塗淤入湖內,自定山至青山張一帶,逐漸隆起,高出水面,成為綠洲。這片土地約有5華里長,面積達4600餘畝(300餘公頃)。於是,禁、墾兩派就此又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主禁派堅持「高平去處聽從拋荒,低窪去處聽從水浸」的原則,反對墾殖沙洲,他們認為湘湖原灌溉九鄉農團,沙洲出現以後,蓄水量已經減少,如再墾殖,則勢必與原灌溉之田爭水。為了3000多畝沙洲而危害九鄉農田水利,這是得不償失。主墾者則認為,自明代開通磧堰山,浦陽江由此而流,再加三江閘等水利設施的建成,依靠湘湖之水灌溉的田畝比宋、元時期已減少一半以上,因此這塊綠洲完全可以開墾,況且它土質肥沃,若種植糧食,可以緩解蕭山地少人多、米價昂貴的矛盾。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十月,黃元壽擬集資3萬銀元組織「厚正公司」,以「繳價領地」的辦法開墾湘湖荒地,但因主禁者反對而未能實現。7年後,黃元壽認為形勢有所變化,再次呈文撫憲,提出了「滄桑改變,明明於古有害而今無害,古宜止而今宜行」的理由,擬集九鄉代表合資組織「厚正公司」開墾湘湖荒地,被核准,但隨之掀起了軒然大波:先是部分紳士、農民兩次上書,闡述開墾之害;繼則650餘名紳士、農民聯合上書40多件,請求禁墾。撫憲怕生事端,批文緩墾。
民國以後,要求馳禁墾湖的輿論大作,盡管傳統的主禁派力加干涉,畢竟大勢所趨。自然的淤淺和人為的開墾,使湘湖面積日益縮小。據1915年實測,湘湖周長52里有奇,面積22042畝。1927年秋測量,湘湖周長56里162丈,面積約24000餘畝。當年,湘湖收歸國有,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勞動學院等單位墾湖種植,於是墾湖迅速擴展。到1931年,上湘湖定山一帶巳開墾農田3000~5000畝。到1947年,湘湖面積縮小至1萬余畝。
1949年以來,湘湖演變最為激烈,使湖泊型的湘湖轉變成了河流型的湘湖。上世紀50年代初,面積萬畝左右的湘湖,湖底高程多數在吳淞5米以上,已失去了蓄洪和對附近農田的灌溉作用,這是導致其被整個圍墾的主要原因。1965年以前,墾殖是小規模和零星分散的,傳統的以湘湖粘土為原料的磚瓦業普遍發展。1965年起,由國家投資,地方政府統一組織,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墾殖。1966年,湘湖面積3040畝,比1949年縮小三分之二以上;一般水深2~2.5米。此後,湖岸又陸續興建起多處磚瓦廠,挖泥圍湖1000餘畝,同時自然的淤漲和人為的墾植又使湘湖喪失部分水域,湖面僅存1400餘畝,實際上已成為西起小礫山排灌站,東至蕭山城西,並連接南沙平原的一條河道,錢塘江上游的淡水由此而輸送到蕭山北部平原的圍墾區,以洗去其土壤的鹽分。在整個湘湖區域中,尚存幾個面積較大的水域,成為浙江省淡水養殖場和蕭山湘湖漁場。
由於眾多磚瓦廠的挖土取泥,湘湖區域出現了千瘡百孔的泥盪。上世紀90年代,不僅許多廠家因粘土資源窮盡而難以為繼,而且國家下達了粘土製磚的禁令,磚瓦廠隨之紛紛關閉。於是,湘湖的眾多泥盪又放水還糊。現今的湘湖旅遊開發度假區首期工程,就是這種條件規劃建設的。
跨湖橋文化遺址位於湘湖中心地段的跨湖橋附近。從1990年、2001年與2002年的數次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木器、陶器、骨器、玉器、編織物,以及極為豐富的野生動物遺骨和人工栽培的水稻等植物,並且發現了許多灰坑與柱洞。尤其令人驚喜的,是發現了一條用整段馬尾松挖鑿而成的獨木舟,以及相關的作坊。
幾處遺址標本經碳十四年代數據測定,均為距今8000~7000年。出土的陶器以釜、甑、豆等炊器為多,裝飾手法多樣,有彩繪、鏤孔、戳印、拍印、刻劃、泥點等,大多器壁勻薄、造型規正,部分雙腹豆的內外壁、缽盆的內壁漆黑光亮,作工之精,令人驚嘆。骨器有耜、鏢、鏃、哨、針、匕、簪、雙尖叉形器及一些功能不明的復合工具,骨耜用大型哺乳動物的肩胛骨製作,端部有圓型插孔用以裝柄。骨耜與稻穀顆粒的出土,說明耜耕農業已經誕生。發掘的獨木舟,測定為8000年前的遺物,這是世上最早的獨木舟,比南非發現的獨木舟要早2000年。
據地質水文資料載,全新世初期開始,我國東部地區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海侵。距今約1.2萬年前,上升到了-60米的位置;到了8000年前,海面更上升到-5米的高度。這次海侵在7000~6000年前達到高峰,海浪直拍會稽山麓,湘湖一帶與寧紹平原一起成了一片海洋。這在跨湖橋文化遺址中,也得到了證明。從跨湖橋文化遺址的地層剖面來看,覆蓋遺址的首先是由淡水形成的一層湖相沉積,在湖相沉積層上又覆蓋著厚度近1米的海相沉積。這足以說明海侵之時,生活於湘湖一帶的先民們不得不退居高地或遷徙他鄉,跨湖橋文化則隨之衰落與遷移。
跨湖橋遺址發現於1990年夏季。是年5月30日,蕭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接到浙江廣播電視大學蕭山分校教師巫靈霄打來的電話,說是有位叫鄭苗的學生在湘湖檢到了文物。第二天,蕭山文管會施加農、倪秉章在鄭苗的引領下趕赴城廂磚瓦廠的取土現場,遺址被發現。幾天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芮國耀、楊楠再次考察現場,確認為新石器時代遺址。由於遺址已經歷了近20年的取土蠶食,破壞殆盡。在取得磚瓦廠的支持、配合後,當即決定進行搶救性發掘。
當年10~12月之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蕭山市文管委辦公室對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在330平方米的發掘面積中,出土了130餘件石器、木器、陶器、骨器、玉器等,還發現了橡子窖藏一處及建築遺跡。發掘結果表明,跨湖橋遺址的文化面貌在很多方非常獨特。考古隊將遺址中採集的4個木質標本送往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作了碳十四年代數據測定。結果表明,遺址距今達8000多年。這一結果是突破性的,如果成立,跨湖橋遺址就成為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這比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要早1000年。一時間,考古界對遺址的年代問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很多人懷疑碳十四年代測定的准確性。因此,遺址的首次發掘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之後,由於種種原因,考古工作沒有持續進行,客觀上造成遺址長達10年的沉寂。
2000年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蕭山博物館經過調查又在跨湖橋區域發現了遺址的文化層。於是次年5~7月,進行了第二次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近4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骨器等文物,還有許多野生動物遺骨和人工栽培的水稻以及菱角、橡子、毛桃、茶子、杏子、葫蘆科等植物。其中決定性成果是一大批可復原的陶器,跨湖橋遺址的特殊文化更有說服力地呈現了出來。為再次驗證遺址的年代,考古隊特請國內考古界最為權威的北京大學文博院對標本進行碳十四年代數據測定,結果再次證明遺址距今約8000~7000年。2002年3月,浙江省文物局、蕭山區人民政府召開了「跨湖橋考古學術研討會」,與會的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一致肯定跨湖橋遺址的學術價值。
遺址的第三次發掘是在2003年10~12月之間進行的,這是繼2001年發掘後在其東南側探測到遺址存在的范圍而進行的一次擴大性的發掘。大大出乎考古人員意料的是,在發掘過程中不僅又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骨器以及水稻、茶子等植物標本,而且還發現了一條獨木舟,以及相關的作坊。獨木舟殘長5.6米,寬0.53米,厚2.5~3厘米,系用整根馬尾松挖鑿而成。獨木舟停放在當時的湖泊邊上,兩側插著數根木樁,外圍散落著幾片木槳和若干木材。
考古工作者認為,跨湖橋遺址與周邊的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嘉興馬家浜文化遺址和餘杭良渚文化遺址的面貌決然不同,這是一個具有獨特文化類型的遺址,即「跨湖橋文化」。但是,按考古學慣例,一個遺址要冠以「文化」的命名需兩個條件,一是具有一定的分布空間,二是在不同的分布點中有相同特徵的器物。 跨湖橋遺址要冠名為「文化遺址」,至少要有兩個與其同時代、同類型的遺址。為此,2002年暑期開始,蕭山博物館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在蕭山境內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大規模考古調查。2003年5月,經市民倪航祥提供線索,終於在湘湖區域的下孫村發現了同類型的遺址——下孫遺址。下孫遺址600平方米范圍內的發掘中,發現了60多個灰坑與柱洞遺跡。灰坑,是當時人們用來儲存物品所挖的坑洞。灰坑積物中有較多的魚類、貝殼類生物殘骸,並發現了稻米遺存。遺址表層堆有厚薄不均的沙層,沙層中混雜著大量的海生貝殼類碎末和陶片、石器等人類文化遺物。出土的陶器在形態和種類上與跨湖橋遺址出土的相似。下孫遺址出土的標本經碳十四年代數據測定,距今8000年左右。於是,「跨湖橋文化」的命名得以成立。
跨湖橋文化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其意義不同凡響。它是浙江省迄今命名的5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年代最早的一個,將浙江文明史追溯到了8000年之前,同時又以獨特的文化類型打破了浙江省新石器時代以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為綱領的傳統格局,因而歷史教科書也需重新書寫。
跨湖橋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使人們認識到,浙江境內乃至整個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情況絕非以前認識的那麼簡單,而是由多個源流譜系所組成,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成了今後史前考古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這對整體上推進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史前考古與研究,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吳越相爭的古戰場
句踐祠前日欲晡,
捫蘿曲蹬問雄圖;
身棲絕嶠偏存越,
計就孤臣欲沼吳;
一自烏鳶①辭浙水,
遂令麋鹿入姑蘇;
憐今散作花台雨,
西望迷離暗五湖。
——清·張遠《城山懷古》
春秋戰國末期,湘湖一帶屬於越國疆域,是吳越相爭的主戰場之一。
越國的始祖,相傳是大禹五世孫夏後帝少康的庶子無余。夏朝中興後,恐會稽禹陵之祭斷絕,乃封無余於越,始稱「越」或「於越」。傳20餘世,允常即位,拓展疆土而稱王。允常去世,子句踐繼位。其時,越國的疆域,大致以浙江為軸心,南至句無,今諸暨與義烏交界處;北至槜李,今嘉興城南;東至於鄞,今鄞縣;西至姑蔑,今衢州、金華等地。吳國,又稱「句吳」、「攻吳」,其始祖相傳是周文王的兄長吳太伯。因他三讓王位於周文王,奔赴荊蠻之地,斷發文身,以示不可用,被周武王追封為「吳伯」。傳19世,壽夢即位,句吳漸趨強大。到壽夢之孫闔閭時,已成東南一霸。
當時,吳國勢力雖強於越國,但新興的越國對吳國威脅很大,成為吳國的心腹之患。按照吳國宰相伍子胥的說法是:「吳越為鄰,同俗並土;西州大江,東絕大海;兩邦同城,相亞門戶;憂在於斯,必將為咎。」春秋時期,強國用兵,常脅迫附近小國出人。闔閭五年(前510),吳國既為顯示自己的強大,也為試探越國對自己的尊重程度,要求越國出兵伐楚,卻遭到越國的拒絕,吳王便出兵伐越,破槜李,敗越軍,這是吳越兩國的首次戰爭。自此之後,戰事頻繁。公元前496年,闔閭聞訊越王句踐即位,乘機伐越。越王句踐迎戰於槜李,並使死士挑戰。他們前進到吳陣前面,大喊一聲,然而一齊用劍自殺。吳軍看得目瞪口呆。正在此時,越軍一齊猛攻,大敗吳師。吳王闔閭被越大夫靈姑浮以戈擊中手指,創傷發作,卒於離槜李7里之陘。臨終之前,立太子夫差為王。夫差發誓要報仇雪恥,兩國仇恨更深。
句踐三年(前494),越王聞吳王夫差日夜練兵將以報越,便不聽上將軍范蠡的勸告,先興師數萬往伐。吳王夫差任伍子胥為大將,悉發精兵迎戰。兩國水軍鏖戰於太湖之上。結果,越國水軍幾乎全軍覆沒。吳王夫差順勢攻破越都平陽(今紹興縣平水鎮平陽村),句踐只剩五千甲士,保棲會稽之山。當時,蕭山湘湖一帶地處浙江(錢塘江)要津,是越國的重要防線和軍事要塞,在越王城山築有固陵城,在北側的江邊築有鐵嶺關等,在吳軍的節節進攻下,這里便成了越軍「保棲」的重要據點。現代學者張宗祥認為:「吳、越之爭,首在嘉興,次則蕭山。蕭山城山,即以越人立城以守得名。」
越王城山,屬天目山余脈,由杭州轉塘浮山潛渡錢塘江而入蕭山境內,海拔140米。山頂中間低、四面高,宛如城堞。《越絕書》載:「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敦兵城也。其陵固可守,故謂之固陵。其所以然者,以其大船軍所置也。」從越王城山現存的遺址看,越軍沿山脊的自然走向,夯土築城,周長1091.2米。城垣底部寬10餘米,高4米余,下寬上窄。裡面2萬平方米的小盆地,便是句踐調兵遣將的前沿指揮部,稱「越王台」。據傳,吳軍進攻時,將固陵城圍困了幾天幾夜。吳軍以為山上乏水,派使者送上咸魚以譏之。越王明白其用意,即以兩條鮮魚回贈。吳軍方知山上有糧有水,易守難攻,遂撤兵。這就是「立馬饋魚」的典故。宋代詩人華鎮《城山》詩:「兵家制勝舊多門,贈答雍容亦解紛;緩報一雙文錦鯉,坐歸十萬水犀軍」,即詠此。如今,山頂盆地中尚存一方「洗馬池」,長約20米,寬10餘米,池水清洌。假如立馬饋魚確有其事,那麼那一雙鮮魚,應該取於此池。
吳越兩國瀕江臨海,軍隊均以舟師著稱。越軍「大船軍」的軍港,就設在越王城山的西北側,今白馬湖一帶。據《百位名人與蕭山》一書所述,這里「是越國的水軍基地,稱固陵軍港,由范蠡主持建造。此處進可出錢塘江,並可入太湖水系與吳國爭戰;退可憑浙江天塹進行防守。軍港建成不久,句踐於周敬王二十四年起兵拒吳,周敬王二十六年再次出兵拒吳,三十六年出兵助吳攻齊,周敬王三十八興兵伐吳,而後10年又3次興兵伐吳,上述7次大規模的軍事活動,都是從固陵港出發的。公元前482年,越國在固陵港集中了水手2000人,水師官兵4.7萬人,戰船數百艘,一路出海入長江,一路經錢塘江直趨蘇州,滅掉了吳。以後,越國北上爭霸,攻佔琅琊,從固陵港出發的戈船(海船)就有300艘。以水軍軍事活動為建港目的的固陵港,在春秋末期得到迅速發展。它建港之早,規模之大,在我國古代海港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與此相關的,是湘湖東北20公里處的航塢山,這里也是越國的軍事要塞之一(當時錢塘江流經航塢山與赭山之間入海,航塢山瀕臨錢塘江)。航塢山,海拔299米,東西寬3公里,南北長約3.5公里,群峰起伏,山塢幽深。據《越絕書》載,越軍在這里的設施有「石塘」、「防塢、「杭塢」等處。「石塘者,越所害軍船也,塘廣六十五步,長三百五十五步,去縣四十里②」;「防塢者,越所以遏吳軍也,去縣四十里」;「杭塢者,句踐航也,二百石長、買卒七士人,度之會夷,去縣四十里」。由於句踐在航塢山的活動頻繁,故航塢山又名「王步山」,民間至今仍如此稱呼。此外,在北岸河庄山東麓的「越王浦」,建有「百尺樓」,越軍用以觀察吳軍的動向。
湘湖外圍波濤洶涌的錢塘江,既是兩軍對峙的河界,更是兩軍廝殺的戰場。《越絕書》載:「句踐與吳戰於浙江之上,石買為將。耆老、壯長進諫曰:『夫石買,人與為怨,家與為仇,貪而好利,細人也,無長策。王而用之,國必不遂。』王不聽,遂遣之。石買發行至浙江上,斬殺無罪,欲專威服軍中,動搖將率,獨專其權。士眾恐懼,人不自聊。兵法曰:『視民如嬰兒,故可與赴深溪。』士眾魚爛而買不知,尚猶峻法隆刑。子胥獨見可奪之證,變為奇謀,或北或南,夜舉火擊鼓,畫陳詐兵,越師潰墜,政令不行,背叛乖離,還報其王,王殺買,謝其師。」這是句踐軍隊繼太湖敗績之後的又一次大敗仗。
長驅直入吳軍,不僅圍困了越王城山,還追擊越軍至湘湖東南10多公里的浦陽江口(當時浦陽江流經西小江入海),而越軍則退棲到了附近的越王崢上。據晚清陳德明《紹興縣天樂鄉富家墩村志》記載,吳國水師進犯此山時,范蠡率士兵在山頂用巨石將其擊退。越王崢,主峰海拔354米,現東屬紹興,西歸蕭山。山頂曾有「走馬崗」、「伏兵路」、「支更樓」、「逍遙天」等故址,據傳為越軍保棲此山的遺跡,故此山又名「越王山」、「棲山」。明來宏振《春日登越王崢》詩雲:
青山滾滾樹層層,
句踐當年此困兵;
山色隱含傾國恨,
溪流似帶請成聲;
西施古土猶延廟,
范蠡扁舟尚著名;
徒依竹堂傷往事,
花枝好鳥向人鳴。
綜觀湘湖一帶吳越相爭的古戰場史料和遺跡,戰略地位最為顯著,且遺址也保存得較為完整的當推現稱越王城山的「固陵城」或「西城」。1990年8月,參加杭州國際百越文化學術研討會的120多位中外代表,曾對越王城山作過實地考察,一致認為越王城山是目前發現和保存得最完整的春秋末期越國御敵的城堡遺址。1989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越王城山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① 烏鳶,指《烏鳶之歌》。據《吳越春秋·句踐入臣外傳》載:「越王句踐五年五月,與大夫種、范蠡入臣於吳,群臣皆送至浙江之上,臨水阻道,軍陳固陵。越王夫人乃據船哭,顧烏鵲啄江渚之蝦,飛去復來,因哭而歌之曰:『仰飛鳥兮烏鳶,凌玄虛兮翩翩。集洲渚兮悠恣,啄蝦矯翮兮雲間,任闕性兮往還。妾無罪兮負地,有何辜兮遣天!颿颿獨兮西往,孰知返兮何年?心惙惙兮若割,淚泫泫兮雙懸。』又哀吟曰:『彼飛鳥兮鳶烏,已迴翔兮翕蘇。心在專兮素蝦,何居食兮江湖?回復翔兮游揚,去復返兮於乎!始事君兮去家,終我命兮君都。終來邁兮何辜,離我國兮去吳。妾衣褐兮為婢,夫去冕兮為奴。歲遙遙兮難極,冤悲痛兮心惻。腸千結兮服膺,於乎哀兮忘食。願我身兮如馬,身翱翔兮矯翼。去我國兮心搖,情憤惋兮誰識!』」
② 去縣四十里,距山陰縣治(今紹興城)四十里。
⑸ 蕭山湘湖文化,急急急!!!
湘湖和以風景秀麗而被譽為杭州西湖的「姊妹湖」。湘湖還是浙江文明的發祥地。這里發掘的跨湖橋文化遺址,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里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把浙江文明史前推到八千年;湘湖城山之顛的越王城遺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當年勾踐屯兵抗吳的重要軍事城堡,見證了「卧薪嘗膽」的歷史風雲,為迄今為止保存最好的古城牆遺址;湘湖是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的故里,李白、陸游、文天祥、劉基等歷代名人在此留有不朽詩文。
湘湖歷史人物:賀知章、朱筠、周易藻 、魏驥 、毛奇齡、孫學思 、楊時
湘湖名人——楊時
楊時,字中立,學者稱他龜山先生,將樂(今福建)人。北宋熙寧九年(1076)舉進士,政和初任蕭山縣令。當時百姓苦於屢旱,要求城西1 km處的一片水田辟為湖。政和二年(1112),楊時「以山為界,築土為塘」,建成了一個人工水庫——湘湖。用湘湖的蓄水,灌溉9鄉14萬畝稻田。「水能蓄潦容干澗,旱足分流達九鄉」這是後人對楊時關心農事的歌頌。
楊時即為「程門立雪」典故中的主人公。楊時40歲時到洛陽拜程頤為師,一日與同學游酢去程府求教,正巧碰上程頤靜坐小睡,二人便肅立等候。當時天降大雪,待程頤覺醒,雪已經下了有一尺深了。後人用「程門立雪」、「立雪程門」、「程門度雪」、「程門飛雪」、「立雪」等比喻讀書人畢恭畢敬就學師門。古代建有德惠祠以紀念楊時之功,今已不存。
湘湖名人——孫學思
孫學思,生平不可考,明代嘉靖年間人,為湘湖社區湖裡孫氏族人。據史料記載,明朝嘉靖年間,孫姓中孫學思榮升中書舍人。嘉靖三十三年(1664),他為了便於湖西的孫氏與湖東的吳氏兩姓往來,在湖上造了一座橫穿湖面的跨湖橋。從此,湘湖被分為上湖(南湖),下湖(北湖)。 孫學思的建橋行動,從水利功用來講,是具有不利影響的。民間就傳有「孫學思築湖堤,長害九鄉水利」的民謠。
湘湖名人——毛奇齡
毛奇齡(1623-1716),字大可,又字齊於、晴初,別號河右。以郡望西河,稱西河先生。毛奇齡為蕭山城東里人,清代學者,文學家。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參與修《明史》。二十四年(1686)隱疾歸里,專事著述。 毛奇齡通音韻學,善書畫,山水、花卉,有創意到隨筆之至,妙得天趣。傳世作品有康熙二十一年《看竹圖》軸,現藏日本大阪市美術館,三十六年作《墨荷圖》軸,現藏故宮博物館。毛奇齡留有許多美術作品,被收藏於美術館。
湘湖名人——魏驥
魏驥(1373-1471),字仲房,號南齋,又號齋。其故居在城廂鎮橋下達魏家弄,出仕後,遷居萬壽橋下街。 魏驥於明永樂三年中舉人。次年,進京會試,中副榜,授松江府儒學訓導。不久,魏驥奉調參與《永樂大典》的纂修工程。其後,歷任太常博士、吏部考功員外部、南京太常寺少卿、吏部左侍郎、吏部尚書等職。
魏驥77歲告老還鄉。蕭山鄰江近海,時有旱澇之災,魏驥向當局提出興修水利的規劃。親自主持修築麻溪、西江、白露、湘湖、瓜瀝等多處塘堰及徐家、螺山、長山等腰三角形閘,受益田地148000多畝。現魏驥墓仍在,位於湘湖邊石岩鄉徐家塢山麓。
湘湖名人——周易藻
周易藻,字芹生,號璐琴,晚號遁叟,是北宋哲學家周敦頤的後裔。清同治三年(1864),在他70歲時總纂寫了《周氏宗譜》。 清光緒十五年(1889)中舉,但中舉之後,命不濟人、仕途坎坷。他先後出任蕭山縣勸學所總董(縣里管教育的主要官員)、蕭山縣立高等小學校(當時蕭山縣內的高等學府)校長。1921年,68歲的他在湘湖缸窯灣造兩間平房,自題「辛廬」。住在「辛廬」里,天天外出,「架一葉扁舟,瀏覽湘湖,窮幽探隱,日夕始返。夜則檢查水利諸書,摘錄歷年卷宗,參互考訂」,足足花了6個月,終於編成了《蕭山湘湖志》8卷,之後又續編1卷。
《蕭山湘湖志》一書現仍存,其文筆通順,具有很高的文學史料價值,是了解湘湖主要的歷史文獻。
湘湖名人——朱筠
朱筠,字竹君,號笥河。他最大的業績是建議乾隆徵集收藏珍稀圖書及手稿,並倡議編修一部大型書目提要,這便是編纂皇家大叢書《四庫全書》的由來。朱筠在督學安徽期間還校訂並重刊著名的古代大型字典《說文解字》,為中國的文字事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湘湖八景:
1 城山懷古此景與清·乾隆湘湖八景中的「越城晚鍾」都是記述越王城山,但「城山懷古」的景名更貼切。因為它突出了傳承越王勾踐「勵精圖治、自強不息」精神的永恆主題,更有時代特色。而且城山寺已於清·咸豐辛酉年(1861)毀廢,所謂的「晚鍾」之聲已不復存在。
2 覽亭眺遠覽亭,即位於石岩山巔的一覽亭,是全景式觀賞湘湖和錢塘江的最佳位置。登亭西望,千頃湘湖盡收眼底,兩岸青山歷歷在目。遠望錢江銀亮如練,漁浦煙光依稀,廣袤的蕭紹平原河流縱橫,村落點點,一幅江南漁米之鄉的錦秀畫圖。
3 先照晨曦一覽亭旁的先照寺,系南宋古剎。每當旭日東升,萬道霞光首先照亮古寺的黃牆飛檐。「旭日之光先照此寺」,寺名由此而來。晨曦中的先照寺,掩映在綠樹叢中,金碧輝煌,並與暗綠色的石岩山一起,倒映在湖中,景色迷人。明代魏驥有詩詠此:「蘭若岩山巔,凌虛依寥泬。陽烏忽東升,流光每先得。」
4 跨湖夜月跨湖橋堤一虹卧波,橫斷湘湖葫蘆腰,白天景色迷人,月夜更有風韻。無論春夏秋冬,湘湖夜月都是風情萬種,尤以秋夜為最。秋夜坐在跨湖橋旁亭內,山暗林疏,湖平似鏡,夜涼如水。此時,一輪皓月冉冉升起,湖面波光閃爍。此景此情,使人塵慮盡消。
5 楊岐鍾聲湘湖西南的楊岐寺,有巨型銅鍾,聲震四野。清人王勉《湘濱秋泛》詩雲:此中暢得遊人意,湫口窯頭都作記。借問霜天何處鍾,船娘遙指楊岐寺。」即詠此。古代湘湖四周寺廟眾多,不乏鍾聲,但楊岐鍾聲出類拔萃,名氣最大。
6 橫塘棹歌橫塘即橫築塘,位於湘湖西南堤塘的外側。傳說早先有黃竹(蘆竹的一種)栽於塘上,婆娑成林。因方言「橫」、「黃」諧音,故俗稱」黃竹塘」。明代魏驥詩句「黃竹依稀范蠡塘」,即指此。橫竹塘長三里,塘內外皆河道,蘆葦叢生,是捕魚捉蟹的好去處。夕陽西下時,橫塘放棹,漁舟唱晚,一派詩情畫意。
7 湖心雲影風和日麗的日子,登臨湘湖中心的壓湖山。但見湖面似鏡,藍天白雲倒映於湖中,水草游魚在雲朵中穿行。而雲影晨昏不同,四時有別,其景象如詩如畫,變幻無窮。明代來曾奕有詩雲:」湖山四顧渺無涯,幾度低回幽興賒。水底煙巒雲影簇,橋旁漁艇柳蔭遮。」即詠此。
8 山腳窯煙湘湖粘泥是製作磚瓦的好材料。湖邊居民歷來以制陶為業,環湖窯場林立。暮色蒼茫之際,湖邊山腳窯煙縹緲,成為湘湖特有景色。清代黃元壽《湘湖雜詠》詩曰:「日暮窯頭添新火,輕煙散作半天雲。」即詠此。
⑹ 湘湖資料
歷史上,湘湖成湖早於西湖,但與「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相比內,與之相距僅十容幾公里的湘湖則「養在深閨人未識」,而且目前的湘湖零星水域合計不足1平方公里。
從去年8月18日蕭山湘湖旅遊度假區管委會成立之日起,蕭山正式拉開了保護、開發湘湖的大幕。據管委會同志介紹,蕭山建設湘湖的定位是與西湖錯位發展。他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西湖就像是個大家閨秀,而湘湖則是被外界遺忘民間的美女。在著力打造歷史湘湖、文化湘湖的同時,在建的湘湖會考慮打好生態牌,使其「野」味更足。此外,他們還將致力於夜湘湖的建設,使湘湖更具魅力。
和西湖十景一樣,古湘湖也有八景。比較有名氣的如越王懷古,家喻戶曉的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就誕生於此。湘湖景區內還有8000多年歷史的獨木舟,這是獨一無二的世界資源。另據介紹,一些日本、美國的訪問學者曾做過湘湖方面研究。如美國學者蕭邦齊所寫的《湘湖——九個世紀的中國世事》,洋洋灑灑20餘萬字。像這樣的專著共有9本,此外還有一些古籍,現都正在加緊翻譯之中,可以從中挖掘湘湖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如何破題提供充分的依據。
漁父 陸游
湘湖煙雨長菁絲,菰米新炊滑上匙.雲散後,月斜時,潮落舟橫醉不知.
⑺ 湘湖英文介紹
湘湖
歷史上,湘湖成湖早於西湖,但與「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相比,與之相距僅十幾公里的湘湖則「養在深閨人未識」,而且目前的湘湖零星水域合計不足1平方公里。
從去年8月18日蕭山湘湖旅遊度假區管委會成立之日起,蕭山正式拉開了保護、開發湘湖的大幕。據管委會同志介紹,蕭山建設湘湖的定位是與西湖錯位發展。他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西湖就像是個大家閨秀,而湘湖則是被外界遺忘民間的美女。在著力打造歷史湘湖、文化湘湖的同時,在建的湘湖會考慮打好生態牌,使其「野」味更足。此外,他們還將致力於夜湘湖的建設,使湘湖更具魅力。
和西湖十景一樣,古湘湖也有八景。比較有名氣的如越王懷古,家喻戶曉的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就誕生於此。湘湖景區內還有8000多年歷史的獨木舟,這是獨一無二的世界資源。另據介紹,一些日本、美國的訪問學者曾做過湘湖方面研究。如美國學者蕭邦齊所寫的《湘湖——九個世紀的中國世事》,洋洋灑灑20餘萬字。像這樣的專著共有9本,此外還有一些古籍,現都正在加緊翻譯之中,可以從中挖掘湘湖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如何破題提供充分的依據。
湘湖 - 景點簡介湘湖的由來
湘湖被譽為西湖的「姊妹湖」,也是幾百年來蕭山人慾圓未圓的一個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湘湖保護與開發被區委、區政府列為民生工程、實事工程,蕭山人正著手圓這個夢。未來的湘湖將與西湖隔江相望,一南一北,共唱「西湘記」,也將為蕭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今天,我們回顧湘湖的歷史,她如一個默默呵護的母親,見證著蕭山的發展。
滄海巨變
湘湖,位於錢塘江南岸、蕭山城區西南,跨湖橋遺址的獨木舟證實湘湖已有8000年以上的歷史。期間,在自然作用和人為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湘湖或為滄海,或為湖沼,或為田地,歷經滄海巨變。
遠古時期,湘湖地域曾是東海海灣的一部分。氣候冷暖交替,冰川、海潮作用頻繁,湘湖成為一個海陸交替的地帶。
約8000年前,海退成為陸地,曾有華夏先民在這個自然的「湖泊」邊繁衍生息。約6000——7000年前,海侵再次襲來,這里又一次淪為一片淺海。之後,海水退去,海平面下降,湘湖地區南北兩條山脈間,成為錢塘江的通道。
越國軍港
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湘湖一帶是吳越爭霸的軍事重地。湘湖、白馬湖正是越國的軍港——固陵港。越國水師在此駐守,越王勾踐的多次水上軍事行動,都從這里出發。湘湖成為吳越交鋒的重要戰場,留下了「饋魚退敵」、「卧薪嘗膽」等歷史故事。國內最早的方誌——《越絕書》曾記載:「會稽山上城者(今越王城山),勾踐與吳戰,大敗,棲其中。因以下為目(木)魚池,其利不租。」勾踐對孔子學生子貢講述了自己「上棲會稽山,下守溟海,唯魚鱉是見」的情景。《越絕書》將會稽山下四周環水、中間無水(鏤空)的地域,形象地稱作「木魚池」,勾踐把會稽山下廣大無垠的水域,叫做「溟海」,這是對湘湖水域的最早記載。
築堤成湖
蕭山地處水鄉澤國,地勢低平,降水季節分配不均,洪澇、乾旱災情頻發。北宋熙寧(1068——1077)年間,不少人奏請要廢田復湖,均未成。政和二年(1112年),時年六十歲的楊時補蕭山縣令,召集村中閱歷豐厚的老人開會,並親自勘察,「視山可依,度地可圩,以山為界,築土為塘」,築南、北兩堤,廢田37002畝,蓄水成湖。湖周圍80餘里,長約19里,寬1——6里,東北窄、西南寬,形似葫蘆,「邑人謂境之勝若瀟湘然」,故名湘湖。
此後,湘湖作為一個人工湖泊,蓄洪防旱,灌溉周邊九鄉146868畝農田。每畝田納原糧七合五勺,稱「均包湖米」。「萬頃湘湖民稼穡」,湘湖成為蕭山人民的「母親湖」。
湘湖成河
隨著歷史的發展,湘湖在長年累月的泥沙淤積和人為蠶食下,水面逐漸減少。客觀上,自明代開通磧堰山,建造麻溪、三江閘後,依賴湘湖灌溉的農田,已不足原來的一半,為開墾淤積荒地提供了可能。根據1927年的湘湖規劃,上湘湖定山、壓烏山一帶收歸國有,國立第三中山大學農學院(後改為浙江大學農學院農場、湘湖農場)、湘湖師范學校等都在此建房,開墾種植。截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先後墾地約7000畝。至解放前夕,湘湖水面僅存10000畝,已不足成湖初期的三分之一。
湘湖歷經滄桑為百姓,是蕭山人民的母親湖。湘湖秀麗山水和8000年古文明,是蕭山人民的驕傲。湘湖的保護與開發,是為了改善蕭山生態環境,為蕭山創造更多的發展機遇。
------------
Xiaoshan District (Chinese: 蕭山區; Pinyin: Xiāoshān Qū), a district of the city of Hangzhou, located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China. Xiaoshan was formerly a city in its own right, but was absorbed in recent years by its much larger neighbor and made into an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of Hangzhou.
Hangzhou's international airport, Hangzhou Xiaosh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is located here. The area is also at the center of one of China's local real estate booms, as the demand for newer, more upscale housing by China's growing middle and upper classes has led to an explosion in construction of new high-rise residential towers and Western-style condominium developments in Xiaoshan. It is also the site of Hangzhou Xiaoshan Sports Centre.
蕭山為浙江省杭州的市轄區。全區總面積1420平方公里,人口115萬。地處錢塘江南岸,和省會杭州隔江相望,為杭州南大門。郵政編碼311200。區人民政府駐城廂街道金城路685號。
公元2年建縣,稱余暨。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名蕭山,1988年撤縣設市,2001年3月撤市設杭州市蕭山區。
--------------
⑻ 湘湖歷史,湘湖有沒有發生過大事件像淪陷啊,開發啊,建設啊這一類的。
主條目:湖南歷史
湘軍創始者曾國藩
常德會戰
第二次長沙戰役湖南在原始社會時為三苗、百濮與揚越(百越)之地,據寧鄉縣、安鄉縣、津市市、澧縣、道縣和平江縣等地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證明,湖南境內在40萬年前有舊石器時期的人類活動,早在一萬多年前就有種植稻穀,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湖南的先民就開始過定居生活。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時為荊州南境。春秋、戰國時代屬於楚國。秦始皇設黔中、長沙兩郡;漢武帝之後屬荊州刺史轄區,轄長沙國、武陵郡、桂陽郡和零陵郡;三國時屬吳國荊州,為荊南五郡;西晉時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湖州、江州;南朝宋、齊、梁時分屬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荊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平南陳,而統一全國後,在湖南設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觀察使,從此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開始「湖南」之名;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
北宋時,湖南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這時洞庭湖區得到大規模開發,湖南在全國的地位迅速上升。宋代全國四大書院,湖南即得其二。北宋末年,湖南人口達570多萬。元代時屬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省會武漢),設湖南宣慰司於衡州(後遷治潭州);明代時屬湖廣布政使司(省會武漢);清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廣為湖廣左、右布政使司,其中右司下設長寶、岳常澧、衡永郴桂、辰沅永靖4道和長沙、寶慶、岳州、常德、衡州、辰州、沅州、永州、永順九府。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改湖廣右布政使司為湖南布政使司,遷長沙,湖南正式作為省級行政單位。
中華民國時,湖南廢除府、廳、州,保留道、縣兩級,並改變了部分縣的名稱。民國三年(1914年)全省下設湘江、衡陽、辰沅、武陵四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道制撤消,僅存省、縣兩級。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全省劃為九區;1938年全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1940年4月全省調整為10個行政監督區,各區轄6~10縣不等,並成立長沙(1933年)、衡陽(1943年)兩市。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以前,全省有2市、10行政監督區、77縣,湖南省政府駐長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當初期設置長沙、株洲2省轄市,長沙、衡陽、郴縣、常德、益陽、邵陽、永州7直屬專區,湘西行政區及所轄永順、沅陵、會同3專區。此後行政區劃多次調整變更,到2002年末,全省共計劃分為14個地級行政區(13地級市和1自治州),12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34個市轄區、16個縣級市、65個縣和7個自治縣。
湖南在近代發生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1852年,曾國藩受命在衡州組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在1898年,湖南是唯一支持戊戌變法的省份。1899年和1904年,岳陽、長沙先後被開辟為商埠,常德、湘潭增列為「寄港地」。1903年,黃興創立華興會,成為同盟會和國民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1926年-1927年,北伐戰爭期間,湖南農民運動聲勢最為浩大,農會成員發展到600萬人。1936年,粵漢鐵路全線通車。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在湖南省境進行過幾次極其慘烈的抗擊日軍的戰役,包括長沙會戰、常德會戰,衡陽戰役和湘西會戰等。1938年,在「焦土抗戰」的口號下,半個長沙誤毀於文夕大火,1944年衡陽毀於衡陽保衛戰,全城僅剩三棟殘牆。
科技[編輯]湖南在湘工作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45人,其中包括「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四倍體魚的魚類繁殖生理學家劉筠、新材料專家黃伯雲、中國第一個研究試管嬰兒的遺傳學家盧光琇等世界頂級科學家。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7個,2012年末全省有1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9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1個。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9個。承擔國家各類科技計劃項目792項。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884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勵成果1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勵4項、國家自然科學獎1項。專利申請量35709件,授權量23212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9974件;發明專利授權量3353件。研製成功了雜交水稻、世界運算速度最快的巨型計算機「天河一號」、世界輸送高度之最的「三一」輸送泵等世界領先的產品。
⑼ 湘湖除了歷經吳越文化還有什麼,不是跨湖橋,和獨木舟......是歷史上的
歷朝歷代每個復朝代對湘湖制都施加了不同的影響,是講不清的。只是因為其曾作為當年勾踐屯兵抗吳的重要軍事城堡,所以吳越文化的影響較突出罷了。如果你真要論文化,李白、陸游、文天祥、劉基等歷代名人在此留有不朽詩文,那麼唐文化,宋文化,明文化都在湘湖身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⑽ 杭州蕭山湘湖介紹
湘湖的由來
湘湖被譽為西湖的「姊妹湖」,也是幾百年來蕭山人慾圓未圓的一個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湘湖保護與開發被區委、區政府列為民生工程、實事工程,蕭山人正著手圓這個夢。未來的湘湖將與西湖隔江相望,一南一北,共唱「西湘記」,也將為蕭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今天,我們回顧湘湖的歷史,她如一個默默呵護的母親,見證著蕭山的發展。
滄海巨變
湘湖,位於錢塘江南岸、蕭山城區西南,跨湖橋遺址的獨木舟證實湘湖已有8000年以上的歷史。期間,在自然作用和人為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湘湖或為滄海,或為湖沼,或為田地,歷經滄海巨變。
遠古時期,湘湖地域曾是東海海灣的一部分。氣候冷暖交替,冰川、海潮作用頻繁,湘湖成為一個海陸交替的地帶。
約8000年前,海退成為陸地,曾有華夏先民在這個自然的「湖泊」邊繁衍生息。約6000——7000年前,海侵再次襲來,這里又一次淪為一片淺海。之後,海水退去,海平面下降,湘湖地區南北兩條山脈間,成為錢塘江的通道。
越國軍港
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湘湖一帶是吳越爭霸的軍事重地。湘湖、白馬湖正是越國的軍港——固陵港。越國水師在此駐守,越王勾踐的多次水上軍事行動,都從這里出發。湘湖成為吳越交鋒的重要戰場,留下了「饋魚退敵」、「卧薪嘗膽」等歷史故事。國內最早的方誌——《越絕書》曾記載:「會稽山上城者(今越王城山),勾踐與吳戰,大敗,棲其中。因以下為目(木)魚池,其利不租。」勾踐對孔子學生子貢講述了自己「上棲會稽山,下守溟海,唯魚鱉是見」的情景。《越絕書》將會稽山下四周環水、中間無水(鏤空)的地域,形象地稱作「木魚池」,勾踐把會稽山下廣大無垠的水域,叫做「溟海」,這是對湘湖水域的最早記載。
築堤成湖
蕭山地處水鄉澤國,地勢低平,降水季節分配不均,洪澇、乾旱災情頻發。北宋熙寧(1068——1077)年間,不少人奏請要廢田復湖,均未成。政和二年(1112年),時年六十歲的楊時補蕭山縣令,召集村中閱歷豐厚的老人開會,並親自勘察,「視山可依,度地可圩,以山為界,築土為塘」,築南、北兩堤,廢田37002畝,蓄水成湖。湖周圍80餘里,長約19里,寬1——6里,東北窄、西南寬,形似葫蘆,「邑人謂境之勝若瀟湘然」,故名湘湖。
此後,湘湖作為一個人工湖泊,蓄洪防旱,灌溉周邊九鄉146868畝農田。每畝田納原糧七合五勺,稱「均包湖米」。「萬頃湘湖民稼穡」,湘湖成為蕭山人民的「母親湖」。
湘湖成河
隨著歷史的發展,湘湖在長年累月的泥沙淤積和人為蠶食下,水面逐漸減少。客觀上,自明代開通磧堰山,建造麻溪、三江閘後,依賴湘湖灌溉的農田,已不足原來的一半,為開墾淤積荒地提供了可能。根據1927年的湘湖規劃,上湘湖定山、壓烏山一帶收歸國有,國立第三中山大學農學院(後改為浙江大學農學院農場、湘湖農場)、湘湖師范學校等都在此建房,開墾種植。截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先後墾地約7000畝。至解放前夕,湘湖水面僅存10000畝,已不足成湖初期的三分之一。
湘湖歷經滄桑為百姓,是蕭山人民的母親湖。湘湖秀麗山水和8000年古文明,是蕭山人民的驕傲。湘湖的保護與開發,是為了改善蕭山生態環境,為蕭山創造更多的發展機遇。
現在蕭山發展很快,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江東經濟開發區的落戶更加大大推動了蕭山的發展!很快地鐵就要通到家門口!很是高興,衷心祝願家鄉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