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簡述辯證法的幾個歷史發展階段

簡述辯證法的幾個歷史發展階段

發布時間:2021-02-23 22:52:04

① 簡述辯證法的幾個歷史發展階段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版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權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亦稱唯物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 「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斗爭。」列寧稱歷史唯物主義為 「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修正為經濟唯物論。辯證法 (Dialectic) (或辯證術、辯證方法)是一種化解不同意見的辯論方法。在兩個或更多對一個主題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間的對話,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有充分理由的對話建立起對事物真理的認知。它討論著自古以來都是印度與歐洲哲學中心的問題。此詞彙應用於多種不同領域,包括哲學、自然科學與史學。

② 辯證法發展的三種歷史形態

辯證法發展經歷了三種基本的歷史形式:古代樸素辯證法、德國古典哲學中的電文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辯證法。 1、古代樸素辯證法。古代樸素辯證法,是與古代社會的生產水平相適應而產生的一種自發的、樸素的辯證法。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公元前11世紀,人們總結同自然界作斗爭的豐富經驗,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陰陽學說,表達矛盾法則,認為天地萬物都有既相互對立、又交互作用的陰陽兩種力量,構成事物的本性和運動。《易經》中的「八卦」和以兩卦相疊演的六十四卦的學說,從正反兩方面的矛盾對立和相互轉化來說明事物的發展,蘊涵著樸素辯證法的萌芽。老子觀察到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著有無、難易、長短、貴賤、高下、禍福、興廢和在軍事戰術戰略上的攻守、強弱、以柔克剛等等相互依存、相互聯結的對立面;同時,相互矛盾著的對立雙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相互轉化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正常能轉化為反常,善良能轉化為妖孽,等等。老子雖然只講對立面的同一性,而不講對立面的斗爭性,卻鮮明地表述了樸素辯證法思想。《孫子兵法》克服了《老子》辯證法思想的弱點,孫子認為治亂、勇怯、強弱、勞逸、飢飽、安動、眾寡等的對立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是相互轉化的,「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敵雖眾,可使無半」,以及主張交替使用「正」、「奇」兩類戰法,「避實而擊虛」,「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關鍵在於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保持靈活性,創造條件使矛盾向著有利於我而不利於敵的方向發展。 秦漢以後,辯證法思想進一步發展,主要代表是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和王夫之。北宋時期的張載認為世界統一於包含陰陽兩個對立的「氣」,提出著名的「一物兩體」的辯證法命題。他認為「氣」是組成整個世界的最高實體,萬物是「氣」這同一實體的不同形態,肯定天地為本,人心為末,即肯定物質第一性和精神第二性。他指出構成世界的「氣」處於永恆運動中,「氣塊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學止息」;提出「動非自外」的思想,事物運動的原因不是外力,而源於內因,在於「氣」本身兩個對立面之間的互相吸引和互相排斥的結果,「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坐氤氳、相盪、勝負、屈伸之始」。他認為由「氣」構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陰陽矛盾對立的統一體,「無無陰陽者」,沒有對立,就不成其為事物,「物無孤立之理,非同異、屈伸、始終以發明之,則雖物非物也」。張載把各種個別的對立概括為「兩」,把各種個別的統一概括為「一」,強調事物總是「有兩則有一」、「若一則有兩」的「兩」與「一」之間互相對立、互相依存的對立統一的關系,「不有兩,則無一」,「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這種「兩」與「一」的對立統一的關系,推動事物的變化和發展。他還模糊地觀察到事物在發展過程中的「變」與「化」的兩種運動狀態,這種著「變」漸「化」的思想包含了關於量變質變辯證思想的樸素猜測。 唯心主義者柏拉圖認為理念是離開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辯證法」認識的對象就是永恆不變的理念。他在哲學著作中,對同與異、大與小、有限與無限、存在與非存在等對立概念,運用歸納、演繹和反證等邏輯技巧進行分析,說明對立的東西能夠同一的辯證思想,豐富了辯證法的內容。但是,這種分析不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基礎上,而是把永恆不變的「理念」作為他哲學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這使他的冷言冷語下法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亞里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圖「理念論」的基礎上,研究一和多、整體和部分、個別和一般、質料和形式、潛能和現實等范疇之間的關系,包含有對立面相到聯系和轉化的思想;同時說明各種范疇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流動的。亞里士多德是搖擺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哲學家,既講對立面之間的聯系、轉化,有時又割裂對立面之間的聯系;既講一般不能離開個別而存在,有時又把一般與個別絕對對立起來;既承認「潛能」中的對立面是統一的,卻又否認現實中的對立面的統一,把運動的動力歸之於「第一推動者」,等等,陷入混亂的狀態。但是,他在探索各種對立的范疇中所揭示的對立物的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反對把對立面僵化的思想等等,是對辯證法的積極貢獻。恩格斯稱亞里士多德為「古代世界的黑格爾」。 中國和希臘的古代辯證法,孕育著辯證法學說發展中的各種觀點的胚胎和萌芽。但由於古代的科學發展水平和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人們不能解剖、分析自然界,只能從整體上進行總的直接的觀察,使古代辯證法思想必然帶有原始的、自發的、樸素的性質,它只是描述世界的一般變化,不能真正了解世界的一般性質。 2、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這一形式的辯證法以康德、黑格爾等為代表,在自然科學發展和社會革命興起所顯露的辯證性質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以唯心主義形式將辯證法的研究推向「自覺」的新階段。 康德、費希特和謝林的辯證法思想。康德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創始者。他第一次指出人的理性思維發生矛盾的必然性,提出關於理性思維的「二律背反」,探討和揭示了思維的辯證結構及其矛盾運動。J.G.費希特進一步制定他的哲學的基本公式:「自我」建立自身,又建立「非自我」,最後達到「自我」和「非我」的統一;認為「自我」和「非我」互相排斥,又「彼此互相限制」而得到統一。這對矛盾是「自我」本身和整個世界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據,實際上揭示了矛盾是事物發展源泉的辯證法思想。F.W.J.謝林認為最高本原是主體和客體的「絕對同一」,即「絕對」,「絕對」中沒有矛盾,但有慾望和行動的無意識活動,產生了精神和自然界、思維和存在、主體和客體的差別和矛盾,由此引起發展;自然界是「絕對」即宇宙精神的發展過程,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體,一切事物都處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謝林的哲學思想包含有辯證法的合理因素。 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第一個全面敘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闡述了辯證法的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同一與差別、可能與現實、必然與偶然、必然與自由等辯證法范疇,建立了龐大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體系。他第一次把世界描寫為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自然、歷史和精神的世界都因矛盾引起運動、變化和發展,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黑格爾認為一切現象都是對立物的統一,「兩上對立面每一個都在自身那裡包含著另一個,沒有這一方也就不可能設想另一方」,且對立面因其內部矛盾運動而在一定條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標志著漸進過程的中斷和新的質態的產生。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是「絕對觀念」不斷轉化的進程,他所說的自然界或歷史都是「絕對觀念」的外化或異在。黑格爾的辯證法是「思想的自我發展」,是不徹底的。 3、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是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的科學形態的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總結了自然科學的新成就和無產階級斗爭的歷史經驗,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思想發展的優秀成果而創立的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是聯系和發展。唯物辯證法認為整個物質世界是「各種物體相互聯系的總體」,一切事物、現象及其內部諸要素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一切差異都在中間階段融合,一切對立都經過中間環節而互相過渡」,堅持以整體性為原則的系統方法觀察事物;事物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構成運動,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使新陳代謝成為宇宙間普遍的發展規律。 唯物辯證法的科學體系是由基本規律和諸多范疇按其內在聯系而組成的。它的基本規律即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是構成唯物辯證法理論體系的主體。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兩種最基本的形式或狀態,即量變和質變及其內部聯系和規律性。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內部對立雙方的統一和斗爭,是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變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發展,即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前進運動。它的范疇體系包括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等等,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關系的反映,是辯證思維的邏輯形式。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范疇體系科學地概括了人類對自然、社會和思維運動的普遍聯系和全面發展的不斷深化的認識過程,並且指導人們認識運動的發展。 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的實質和核心是對立統一規律。列寧說:「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確定為關於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在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中,對立統一規律貫穿於辯證法共他規律和范疇,其他規律和范疇則是對立統一規律在不同方面的展開和表現形式。辯證法「就是承認(發現)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和過程具有矛盾著的相互排斥的、對立的傾向」。毛澤東指出:「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系中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系著和互相影響著。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決定了客觀事物是一個無限的發展過程。唯物辯證法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的內在本質及其規律,是最完整、深刻而無片面性的關於發展的學說。唯物辯證法不是封閉的,而是科學的開放的體系,反映著不斷發展的客觀現實的生活和實踐,決定著人們對客觀事物辯證法的集訓是永無止境的。

③ 簡述唯物主義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樸素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發展的最初歷史形態。它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把世界的本原歸根為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例如:水,火,氣,土等。試圖從中找到具有無限多樣性的自然現象的統一。

機械唯物主義:又稱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它是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伴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而出現的。

與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相適應,出現了一批以F.培根、T.霍布斯、J.洛克為代表的英國唯物主義者。他們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反對經院哲學;培根在總結當時科學成就的基礎上,概括了觀察、實驗和歸納等認識自然界的實驗方法。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它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總結了無產階級斗爭的歷史經驗和自然科學的新成果,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特別是在批判地吸取了G.W.F.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的基礎上創立的。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產生是哲學上的偉大變革。它克服了機械唯物主義的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克服了機械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用唯物主義觀察社會歷史,揭示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實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有機統一。

(3)簡述辯證法的幾個歷史發展階段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為唯物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與唯心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投影和反映。哲學里關於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客觀世界獨立於意識之外,主觀能動性區別於其它生命意識。

唯物論,哲學理論,肯定世界的基本組成為物質,物質形式與過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持著只有事實上的物質才是存在的實體的這一種觀點,並且被認為是物理主義的一種形式。

④ 自然辯證法創造過程一般需要經歷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然哲學(古代樸素唯物主義階段) 第二階段:神學自然觀 第三階段:形而上學的自然觀和方法論階段。 第四階段:從形而上學的自然觀和方法論向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方法論過渡 階段。 (二)自然辯證法的創立 1.康德著:《宇宙發展史概論》一書的出版,給形而上學自然觀打開第一個缺口 2.賴爾著:《地質學原理》一書的出版,給形而上學自然觀打開了第二個缺口 3.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的發現給形而上學自然觀打開了第三個缺口 4.在化學領域,人工從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尿素,給形而上學自然觀打開第四個 缺口 5.細胞學說和生物進化論的創立,給形而上學自然觀打開了第五個缺口 馬克思和恩格斯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考察自然界,全面分析了歷史上各種 自然觀產生的必然性及局限性,正確概括和總結了當時自然科學的偉大成就,科 學地吸取了歷史上優秀文化和思想的合理成分,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2.近代科學發展對形而上學自然觀產生沖擊的自然科學事件。 1.文藝復興運動:人文主義,頌揚人的力量,人的價值,人的幸福。要求重視人 的塵世生活,要求把注意力從神轉向人,從天堂轉向塵世。提倡人道,反對神道; 提倡人權,反對神權;提倡個性自由,反對封建桎梏。 2.《天體運行論》:1543 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發表,提出 了「太陽中心說」,批判了統治天文學長達一千多年的托勒密「地心學說」。這 是科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從此,自然科學從宗教神學的束縛下解放出 來,從而大踏步前進了。 3.自然科學的成就(15 世紀下半葉至 18 世紀上半葉):由牛頓和萊布尼茲在總 結前人的科學成果的基礎上,幾乎同時創立了微積分。剛體力學也得到了發展, 其規律也已弄清。在天文學中,繼哥白尼的「日心說」之後,德國天文學家開普 勒發現了行星沿橢圓軌道運行的「行星運行三大定律」,牛頓在此基礎上確定了 萬有引力定律,肯定了地球上引力和天體間的引力的同一性。 4.自然科學的局限(15 世紀下半葉至18 世紀上半葉):直到18 世紀末,只有剛 體力學發展較為完善,其它科學則遠遠落後。物理學除光學因天文學的實際需要 而得到一定發展外,對熱、聲、電、磁等只有初步的研究。化學剛剛從煉金術中 解放出來,但還在信奉「燃素說」。古生物學還根本不存在;生物學主要是搜集 和初步整理材料;動物學和植物學僅僅作了粗淺的分類。總之,這一時期的自然 科學雖然獲得了很大發展,但還沒有超出最基本的自然科學的范圍,水平還不高, 人們所獲得的科學材料還不足以說明各種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系、變化和發展。 5.形而上學自然觀的內容:林耐 牛頓等--宇宙不變主義者 6.形而上學世界觀的認識論根源:洛克、培根 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 3.自然系統的演化過程。 (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1.基本粒子形成階段2.輻射階段或核合成階段3.實 物階段 (二)恆星的起源和演化1.引力收縮階段2.主序星階段3.紅巨星階段4.高 密恆星階段 (三)地球的演化 1.地球內部圈層的形成和演化 2.地球外部圈層的形成演化 3.地殼運動和海陸變遷 (四)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⑤ 論述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發展歷程

1895年3月11日,恩格斯在給威·桑巴特的信中寫道:「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唯物辯證法。這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馬克思主義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後的看法。
唯物辯證法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立的嶄新的世界觀。作為人類認識史上的積極成果,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發展的大道。這正如恩格斯1890年10月27日的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所說:「每一個時代的哲學作為分工的一個特定的領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驅傳給它便由此出發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為前提。」但是,它作為指導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思想武器,又必須同歷史上一切舊哲學區別開來。
哲學史的發展是一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圓圈式行程。對這一圓圈式行程,恩格斯在1875年底至1877年1月之間分別在《自然辯證法》的導言和《反杜林論》的引論中進行了詳細闡述,即從古希臘的辯證自然觀到近代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再到近代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辯證法的演變過程。但是,黑格爾哲學,作為唯心主義辯證法的集大成者,由於方法與體系的矛盾,必然要分化。在對他的唯心主義體系的批判中,產生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哲學。然而,費爾巴哈也仍然停留在半路上,他下半截是唯物主義者,上半截是唯心主義者;他沒有批判地克服黑格爾,而是簡單地把黑格爾當作無用的東西拋在一邊。他在批判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體系時,連同它的合理內核——辯證法——也一同拋棄了。
無論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還是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都是「生長在活生生的、結果實的、真實的、強大的、全能的、客觀的、絕對的人類認識這棵活樹上的一朵無實花。」對黑格爾哲學和費爾巴哈哲學的揚棄,產生了一個新的、唯一的真正結出果實的派別,即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既繼承了唯物主義傳統,又吸收了辯證法的積極成果。因此,它不是對黑格爾哲學和費爾巴哈哲學的簡單否定,也不是簡單回復。這樣就決定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辯證法既要與形而上學相對立,又要與唯心主義相對立。形而上學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法,主要是把事物當作一成不變的東西去研究,當作抽象的、孤立的、片面的東西去研究,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缺乏聯系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法。相反,辯證法則認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世界處在聯系、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這種辯證的觀點首先是在黑格爾那裡得到最詳細的闡述的。但卻是以概念范疇演繹的神秘形式呈現的,是概念的自我分化、自我運動、自我提升、自我同一。即用頭立地而不是用腳立地。他把客觀事物的辯證法看作只是概念辯證法的「反光」。而實際上,我們頭腦中的辯證法只是自然界和人類歷史中進行的並服從於辯證形式的現實發展的反映。
哲學史的發展,要求馬克思恩格斯對新世界觀作出新的概括。十九世紀自然科學、人類學和歷史科學的巨大發展揭示了新世界觀的現實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充分佔有、利用科學發展的最新材料,吸取哲學史的積極成果,將唯物辯證法概括為:「是關於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系的科學」。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辯證法是哲學發展的必然結果,構成了哲學史的又一圓圈(黑格爾——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環節,這一環節將辯證法與唯物主義統一於自身之內,與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相對立。馬克思恩格斯還進一步將唯物辯證法運用於人類社會歷史的研究,使之貫徹到底,創立了唯物史觀。這一切都說明,馬克思恩格斯對唯物辯證法的概括,他們所反復強調的普遍性、客觀性,關於普遍聯系和運動發展的觀點,充分反映了唯物辯證法與以往的一切舊哲學的本質區別,是哲學發展的最新、最高成果。
哲學本身發展的必然性要求馬克思恩格斯對新哲學即唯物辯證法作出總體上的概括和說明。馬克思恩格斯堅持唯物主義認識路線,從個別到一般,從特殊到普遍,對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進行分析和綜合,得出結論: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等一切領域都是普遍聯系和運動發展的,從而形成了唯物辯證法的總的觀點。然而,這並不是說,馬克思恩格斯並不重視對唯物辯證法的具體規律的研究。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這是認識過程中另一方面,即從一般到個別,從普遍到特殊,從抽象到具體。事實證明,馬克思恩格斯在許多地方對辯證法的具體規律進行了研究、運用。比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的第一編中有兩節專門講「量和質」、「否定和否定」,並在其中講到矛盾問題:「運動本身就是矛盾;……矛盾的連續產生和同時解決正好就是運動。」1878年,恩格斯為《自然辯證法》擬定的具體計劃中,把辯證法的主要規律概括為:「量和質的轉化——兩極對立的相互滲透和它們達到極端時的相互轉化——由於矛盾引起的發展或否定的否定——發展的螺旋形式。」1879年,恩格斯進一步概括為三個規律:「量轉化為質和質轉化為量的規律;對立的相互滲透的規律;否定的否定的規律。」馬克思對辯證法諸規律的運用堪稱典範。《資本論》可以說就是一部辯證法著作。他運用辯證法諸規律分析、研究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尤其是對資本運動的規律的分析,非常精闢。從許多論述中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對這三條規律之間的關系也有初步的認識。比如,恩格斯說:「按本性說是對抗的、包含著矛盾的過程,一個極端向它的反面的轉化,最後,作為整個過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也說:「現代壟斷,資產階級的壟斷就是綜合的壟斷,是否定的否定,是對立面的統一。」從總體上看,馬克思恩格斯主要涉及諸規律之間的同一性,對這些規律之間的區別很少分析。有些學者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已經把對立面統一的規律作為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其論據為1865年3月29日恩格斯致弗·阿·朗格的信中說:「您說黑格爾的自然哲學的細節中有荒謬的東西,這我當然同意,但是他的真正的自然哲學是在《邏輯學》第二冊即《本質論》中,這是全部理論的真正核心。」在1891年11月1日恩格斯致康·施米特的信中又說:「主要部分是《本質論》:揭示了抽象的對立是站不住腳的,人們剛想抓住一個方面,它就悄悄地轉化為另一個方面,如此等等。」但我認為這里僅僅是就黑格爾《邏輯學》的結構來說,《本質論》是主要部分。這並不能說明恩格斯已經突出了對立統一規律在諸規律中的地位。1879年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對這一點說得非常明白:「第二個規律占據了他的《邏輯學》的整個第二部分,這也是全書的最重要的部分,即本質論。」
顯然,在沒有深入地考察這些規律之間的內部聯系,尤其是它們的區別,並對分析、研究的結果進行再概括、再總結之前,是不可能突出其中某一規律的。事實上,恩格斯的話說明了這點。他說:「我們在這里不打算寫辯證法的手冊,而只想說明辯證法的規律是自然界的實在的發展規律,因而對於理論自然研究也是有效的。因此,我們不能深入地考察這些規律之間的內部聯系。」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任務只在說明辯證法的普遍性、客觀性,只在說明普遍聯系和運動發展的總觀點。

列寧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辯證法是關於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普遍聯系和運動發展的學說的思想。他在1913年3月發表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一文中說辯證法是「最完備最深刻最無片面性的關於發展的學說」,在1915年發表的《卡爾·馬克思》一文中引用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的關於辯證法的話,並詳細列舉了辯證法這一內容更豐富的(與通常的相比)發展學說的若干特徵。在《哲學筆記》中也有許多地方講到辯證法的關於聯系和發展的觀點。如:列寧引用了黑格爾的「……不是抽象的、僵死的、不動的,而是具體的……」這句話後說:「很有特色!辯證法的精神和實質!」,「在人面前是自然現象之網」,「黑格爾無意中流露出的辯證法的標准:『在全部自然界的、科學的和精神的發展中』——這就是黑格爾主義的神秘外殼中所包含的深刻真理的內核!」從列寧的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列寧認為這個內核就是辯證法的普遍性、客觀性以及關於發展的觀點。
然而,總觀列寧的《哲學筆記》及其它著作,他特別強調了對立面的同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是辯證法的實質或核心的著名論斷。他說:「辯證法是一種學說,它研究對立面怎樣才能夠同一,是怎樣(怎樣成為)同一的——在什麼條件下它們是相互轉化而同一的」,「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規定為關於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就本來的意義說,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
列寧對哲學問題的研究是與他的革命實踐活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從這方面說,列寧提出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是辯證法的核心或實質的論斷是實踐的產物,而不是他個人的主觀臆斷。1905—1907年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失敗,國際工人運動中的兩股思潮修正主義(機會主義、改良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無政府工團主義、無政府社會主義)在俄國盛行,在孟什維克中形成取消派,在布爾什維克內則形成召回派。1914年又爆發了世界性的帝國主義戰爭,第二國際的領袖們紛紛背叛,墮落成社會沙文主義者。在變幻的國際國內的政治風雲和錯綜復雜的各種矛盾中,產生了革命斗爭的許多新的理論問題和新的實際問題。比如,取消派與召回派的思想根源,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戰爭的性質,在新的歷史環境下社會主義革命的前途以及如何制定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正確的戰略和策略等問題。於是列寧回到哲學研究工作中去,著重研究了辯證法,認識到矛盾分析方法的至關重要性。
在對辯證法的仔細研究中,列寧還從理論上論證了對立面的統一是辯證法的核心或實質的問題。列寧認為,自然界、精神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和過程都具有矛盾著的、相互排斥的、對立的傾向。世界就是自己運動、自己發展,發展就是對立面的斗爭與統一。反過來說,對立面的統一就是自己運動、自己發展的動力、泉源、動因。這是辯證的發展觀,這種觀點是活生生的。但也還有另外一種發展的觀點,即認為發展是數量的減少和增加,是循環、重復。這種觀點是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這是形而上學的發展觀。列寧說,只有辯證的發展觀「才提供理解一切現成事物的『自己運動』的鑰匙,『飛躍』、『漸進過程的中斷』、『向對立面的轉化』、舊東西的消滅和新東西的產生的鑰匙」。因此,對立面的統一是辯證的發展觀與形而上學的發展觀的分界線,對立面的統一就是辯證法的實質。
列寧的這一思想回答了客觀世界以及主觀概念的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以及概念自身的對立面的同一,說明了唯物辯證法關於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思想這一總體特徵,從而更深入地闡發了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和認識論。
但是,列寧提出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是辯證法的核心或實質,依然是從辯證法體系的整體上概括的,在他的思想論述中,他並沒有將辯證法所包含的基本規律概括為幾條。他對辯證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14年—1916年,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手稿於1925年公開發表時列寧已經逝世,他並不知道恩格斯關於辯證法三個基本規律的表述。也就是說,列寧並不是把對立面的統一作為基本規律之一而與其它規律對照來講的,並沒有認為對立面的統一根本上決定其它規律。從《哲學筆記》中看,他主要是從辯證法的范疇之間的關系以及辯證法的要素的角度來說,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規定為關於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而且這需要說明和發揮。早在列寧閱讀黑格爾《邏輯學》的《存在論》部分時,他就注意到辯證法就是研究對立面的同一的,而不是象恩格斯那樣把這部分內容概括為質量互變規律。在讀到《概念論》部分時,他又說:「看起來,對黑格爾來說,這里主要的也是把過渡指出來。從一定觀點看來,在一定條件下,普遍是個別,個別是普遍。不僅是(1)一切概念和判斷的關系、不可分割的聯系,而且是(2)一個東西向另一個東西的過渡,並且不僅是過渡,而且是(3)對立面的同一——這就是黑格爾的主要東西。然而這是穿過迷霧般的極端『費解的』敘述才『透露出來的』」。在總結了辯證法的十六要素後他又將辯證法概括為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可見,列寧是把對立面的統一作為貫穿整個《邏輯學》的一根紅線,作為辯證法的總規律和同義語來看待的。
列寧的這一思想與恩格斯的思想並不矛盾。恩格斯雖然把辯證法的基本規律歸結為三條,但他是在同一性的意義上看待它們的。在恩格斯看來,辯證法的每一條規律都是普遍規律,都可以作為辯證法的總規律,都是聯系與發展的表現形式,三者之間是互為因果,互相說明。它們不是互相獨立的三種運動形式或三個階段,而是同一運動過程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世界上的任何運動過程既是質量互變的過程,也是對立面同一和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恩格斯也經常將其中一條規律作為辯證法的總規律看待。比如,他在《自然辯證法》中將質量互變規律作為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發展的一個一般規律。在《反杜林論》中也說,否定之否定的規律是自然、歷史和思維的一個極其普遍的、因而極其廣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發展規律,並且說他用否定之否定這唯一的運動規律來概括世界中的所有過程。
事實上,與恩格斯一樣,列寧也經常將對立面的統一與否定之否定等放在一起論述,將它們等同起來。如他說:「對於簡單的和最初的『第一個』肯定的論斷、論點等等,『辯證的環節』,即科學的考察,要求指出差別、聯系、過渡。否則,簡單的、肯定的論斷就是不完全的、無生命的、僵死的。對於『第二個』否定的論點,『辯證的環節』則要求指出『統一』,也就是指出否定和肯定的聯系,指出這個肯定存在於否定之中。從肯定到否定——從否定到保存著肯定東西的『統一』,——否則,辯證法就要成為空洞的否定,成為游戲或懷疑。」由此可見,列寧完全是把它們當作同一意義上的普遍規律的。從這一意義上說,列寧把對立面的統一當作辯證法的實質也完全正確。

列寧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是辯證法的核心或實質,但這需要說明和發揮。由於列寧過早地逝世而沒有完成這個任務,毛澤東接過這個接力棒,並將其進一步地豐富和發展,第一次提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於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於拋棄了辯證法。」
毛澤東非常贊同列寧關於發展是對立面的統一思想,他說: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而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因此,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不僅如此,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即是運動,即是事物,即是過程,即是思想。
毛澤東認為,自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發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以來,已經把唯物辯證法應用在人類歷史的分析和自然歷史的分析即科學研究的許多方面,應用在社會的變革和自然的變革的許多方面,獲得了極其偉大的成功,因此矛盾的普遍性已經被很多人所認識。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詳盡地闡明了矛盾特殊性的五種基本情形,這就是:各種物質運動形式中的矛盾,每一運動形式在各個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每一發展過程的矛盾的各個方面,每一發展過程在其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以及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各個方面。
毛澤東關於矛盾問題的精髓的理論是中國革命經驗的哲學概括。由於毛澤東及黨的其他領導人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的道理,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因而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繼續堅持、運用矛盾精髓的理論,把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當代的實際相結合,形成了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為指引當代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的強大思想理論武器。
綜上所述,從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辯證法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普遍聯系和運動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到列寧提出對立面的統一是辯證法的實質或核心,再到毛澤東提出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問題是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清晰地勾畫出理論發展的線索是由一般到特殊,由簡單、抽象到深刻、具體,內容越來越豐富。在後的概括是對在前的概括的更好的說明和發揮。它們不是互相否定的,而是繼承中的發展,在發展中堅持。在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正確把握矛盾問題的精髓的理論,就是最好的堅持馬克思主義。

⑥ 辯證法經歷了的三個發展階段各自有什麼主張

辯證法發展的三個階段分別是古代樸素的辯證法,然後是唯心主義的辯證法,現在是唯物辯證法。

⑦ 哲學分析辯證法發展歷史怎麼體現了兩次否定三個階段

1、辯證法抄的定義和歷史形式

辯證法是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看世界的哲學思想,包括古代樸素辯證法、近代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唯物辯證法三個發展階段。

2、辯證法發展歷史體現了兩次辯證否定三個發展階段

①辯證法發展的三個階段是:古代樸素辯證法→近代唯心主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

②辯證法發展過程中的兩次辯證否定:

第一次辯證否定是近代唯心主義辯證法否定了古代樸素辯證法。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優點是與樸素唯物主義結合在一起,缺點是缺乏科學基礎和理論系統性,它必將被新的辯證法形態所取代。

第二次辯證否定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否定了近代唯心主義辯證法。以黑格爾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義辯證法的優點是具有一定的科學基礎和理論上的系統性,缺點是從屬於唯心主義,它必將被新的辯證法形態所取代。

馬克思主義哲學把辯證法和唯物主義重新結合起來,實現了一場哲學的根本變革。

(回答完畢,若有價值,請予採納)

⑧ 簡述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歷史發展

唯物辯證法和形復而上學是兩種世制界觀和方法論的根本對立,它們的對立主要表現在:
 第一,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聯系的;形而上學則認為事物之間是互不聯系,彼此孤立的。
 第二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發展過程是從量變到質變,從低級到高級曲折前進的;而形而上學則認為事物是靜止不變的,即使有變化也是數量的變化和位置的移動,沒有質變。
第三, 唯物辯證法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用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 第四,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形而上學則否認事物內部存在的矛盾,把事物變化的原因歸結為外部力量的推動。
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和斗爭焦點在於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⑨ 唯物主義的三個歷史發展階段是什麼

唯物主義的三個歷史發展階段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即實踐唯物主義。關於唯物主義的這三個歷史發展階段,簡述如下: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在缺乏科學實證基礎的情況下從主觀直覺出發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所決定的,物質是第一位的,物質可以決定意識。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最大的特徵就是更多出於猜測而沒有科學依據,但和早期的辯證法(即辯證法的萌芽)有自發的結合,沒有產生與之相對應的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是唯物主義的萌芽。典型代表是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18世紀法國正處於啟蒙運動時期,這一時期以狄德羅為代表的「網路全書派」在近代自然科學發展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實證提出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決定意識。狄德羅的唯物主義思想與辯證法緊密結合,但他在歷史觀上還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他的唯物主義思想被馬克思稱為「戰斗的唯物主義」,是一種早期辯證唯物主義。19世紀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在批判黑格爾「精神辯證法」的基礎上提出了反對辯證法、只承認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思想。相對於戰斗的唯物主義,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是哲學史上的巨大倒退,這種唯物主義被馬克思稱為「機械唯物主義」或「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3、現當代辯證唯物主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將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結合,同時他們還提出與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相對應的歷史觀(唯物史觀),形成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馬克思去世後,唯物主義者內部又繼續分化,出現了客觀唯物主義、科學唯物主義以及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學派提出的「新辯證唯物主義」等眾多流派。
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⑩ 辯證法發展的歷史形態

辯證法發展經歷了三種基本的歷史形式:古代樸素辯證法、德國古典哲學中的電文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辯證法。

1、古代樸素辯證法。古代樸素辯證法,是與古代社會的生產水平相適應而產生的一種自發的、樸素的辯證法。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公元前11世紀,人們總結同自然界作斗爭的豐富經驗,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陰陽學說,表達矛盾法則,認為天地萬物都有既相互對立、又交互作用的陰陽兩種力量,構成事物的本性和運動。《易經》中的「八卦」和以兩卦相疊演的六十四卦的學說,從正反兩方面的矛盾對立和相互轉化來說明事物的發展,蘊涵著樸素辯證法的萌芽。老子觀察到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著有無、難易、長短、貴賤、高下、禍福、興廢和在軍事戰術戰略上的攻守、強弱、以柔克剛等等相互依存、相互聯結的對立面;同時,相互矛盾著的對立雙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相互轉化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正常能轉化為反常,善良能轉化為妖孽,等等。老子雖然只講對立面的同一性,而不講對立面的斗爭性,卻鮮明地表述了樸素辯證法思想。《孫子兵法》克服了《老子》辯證法思想的弱點,孫子認為治亂、勇怯、強弱、勞逸、飢飽、安動、眾寡等的對立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是相互轉化的,「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敵雖眾,可使無半」,以及主張交替使用「正」、「奇」兩類戰法,「避實而擊虛」,「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關鍵在於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保持靈活性,創造條件使矛盾向著有利於我而不利於敵的方向發展。

秦漢以後,辯證法思想進一步發展,主要代表是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和王夫之。北宋時期的張載認為世界統一於包含陰陽兩個對立的「氣」,提出著名的「一物兩體」的辯證法命題。他認為「氣」是組成整個世界的最高實體,萬物是「氣」這同一實體的不同形態,肯定天地為本,人心為末,即肯定物質第一性和精神第二性。他指出構成世界的「氣」處於永恆運動中,「氣塊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學止息」;提出「動非自外」的思想,事物運動的原因不是外力,而源於內因,在於「氣」本身兩個對立面之間的互相吸引和互相排斥的結果,「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坐氤氳、相盪、勝負、屈伸之始」。他認為由「氣」構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陰陽矛盾對立的統一體,「無無陰陽者」,沒有對立,就不成其為事物,「物無孤立之理,非同異、屈伸、始終以發明之,則雖物非物也」。張載把各種個別的對立概括為「兩」,把各種個別的統一概括為「一」,強調事物總是「有兩則有一」、「若一則有兩」的「兩」與「一」之間互相對立、互相依存的對立統一的關系,「不有兩,則無一」,「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這種「兩」與「一」的對立統一的關系,推動事物的變化和發展。他還模糊地觀察到事物在發展過程中的「變」與「化」的兩種運動狀態,這種著「變」漸「化」的思想包含了關於量變質變辯證思想的樸素猜測。

唯心主義者柏拉圖認為理念是離開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辯證法」認識的對象就是永恆不變的理念。他在哲學著作中,對同與異、大與小、有限與無限、存在與非存在等對立概念,運用歸納、演繹和反證等邏輯技巧進行分析,說明對立的東西能夠同一的辯證思想,豐富了辯證法的內容。但是,這種分析不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基礎上,而是把永恆不變的「理念」作為他哲學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這使他的冷言冷語下法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亞里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圖「理念論」的基礎上,研究一和多、整體和部分、個別和一般、質料和形式、潛能和現實等范疇之間的關系,包含有對立面相到聯系和轉化的思想;同時說明各種范疇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流動的。亞里士多德是搖擺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哲學家,既講對立面之間的聯系、轉化,有時又割裂對立面之間的聯系;既講一般不能離開個別而存在,有時又把一般與個別絕對對立起來;既承認「潛能」中的對立面是統一的,卻又否認現實中的對立面的統一,把運動的動力歸之於「第一推動者」,等等,陷入混亂的狀態。但是,他在探索各種對立的范疇中所揭示的對立物的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反對把對立面僵化的思想等等,是對辯證法的積極貢獻。恩格斯稱亞里士多德為「古代世界的黑格爾」。

中國和希臘的古代辯證法,孕育著辯證法學說發展中的各種觀點的胚胎和萌芽。但由於古代的科學發展水平和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人們不能解剖、分析自然界,只能從整體上進行總的直接的觀察,使古代辯證法思想必然帶有原始的、自發的、樸素的性質,它只是描述世界的一般變化,不能真正了解世界的一般性質。

2、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這一形式的辯證法以康德、黑格爾等為代表,在自然科學發展和社會革命興起所顯露的辯證性質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以唯心主義形式將辯證法的研究推向「自覺」的新階段。

康德、費希特和謝林的辯證法思想。康德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創始者。他第一次指出人的理性思維發生矛盾的必然性,提出關於理性思維的「二律背反」,探討和揭示了思維的辯證結構及其矛盾運動。J.G.費希特進一步制定他的哲學的基本公式:「自我」建立自身,又建立「非自我」,最後達到「自我」和「非我」的統一;認為「自我」和「非我」互相排斥,又「彼此互相限制」而得到統一。這對矛盾是「自我」本身和整個世界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據,實際上揭示了矛盾是事物發展源泉的辯證法思想。F.W.J.謝林認為最高本原是主體和客體的「絕對同一」,即「絕對」,「絕對」中沒有矛盾,但有慾望和行動的無意識活動,產生了精神和自然界、思維和存在、主體和客體的差別和矛盾,由此引起發展;自然界是「絕對」即宇宙精神的發展過程,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體,一切事物都處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謝林的哲學思想包含有辯證法的合理因素。

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第一個全面敘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闡述了辯證法的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同一與差別、可能與現實、必然與偶然、必然與自由等辯證法范疇,建立了龐大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體系。他第一次把世界描寫為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自然、歷史和精神的世界都因矛盾引起運動、變化和發展,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黑格爾認為一切現象都是對立物的統一,「兩上對立面每一個都在自身那裡包含著另一個,沒有這一方也就不可能設想另一方」,且對立面因其內部矛盾運動而在一定條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標志著漸進過程的中斷和新的質態的產生。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是「絕對觀念」不斷轉化的進程,他所說的自然界或歷史都是「絕對觀念」的外化或異在。黑格爾的辯證法是「思想的自我發展」,是不徹底的。

3、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是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的科學形態的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總結了自然科學的新成就和無產階級斗爭的歷史經驗,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思想發展的優秀成果而創立的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是聯系和發展。唯物辯證法認為整個物質世界是「各種物體相互聯系的總體」,一切事物、現象及其內部諸要素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一切差異都在中間階段融合,一切對立都經過中間環節而互相過渡」,堅持以整體性為原則的系統方法觀察事物;事物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構成運動,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使新陳代謝成為宇宙間普遍的發展規律。

唯物辯證法的科學體系是由基本規律和諸多范疇按其內在聯系而組成的。它的基本規律即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是構成唯物辯證法理論體系的主體。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兩種最基本的形式或狀態,即量變和質變及其內部聯系和規律性。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內部對立雙方的統一和斗爭,是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變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發展,即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前進運動。它的范疇體系包括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等等,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關系的反映,是辯證思維的邏輯形式。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范疇體系科學地概括了人類對自然、社會和思維運動的普遍聯系和全面發展的不斷深化的認識過程,並且指導人們認識運動的發展。

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的實質和核心是對立統一規律。列寧說:「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確定為關於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在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中,對立統一規律貫穿於辯證法共他規律和范疇,其他規律和范疇則是對立統一規律在不同方面的展開和表現形式。辯證法「就是承認(發現)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和過程具有矛盾著的相互排斥的、對立的傾向」。毛澤東指出:「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系中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系著和互相影響著。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決定了客觀事物是一個無限的發展過程。唯物辯證法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的內在本質及其規律,是最完整、深刻而無片面性的關於發展的學說。唯物辯證法不是封閉的,而是科學的開放的體系,反映著不斷發展的客觀現實的生活和實踐,決定著人們對客觀事物辯證法的集訓是永無止境的。叭物辯證法沒有究盡真理,只是為人們不斷探索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規律性指明方向,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顯示出永無止息的強大生命力。

閱讀全文

與簡述辯證法的幾個歷史發展階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