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元件發展歷史

元件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3 22:29:32

Ⅰ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幾代每一代的主要元件是什麼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四代,每一代的主要元件如下:

1、第一代計算機:第版一代機是以電子管為邏權輯元件的計算機。

2、第二代計算機:第二代機是以晶體管為主要邏輯元件的計算機。

3、第三代計算機:第三代機是由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組成的計算機

4、第四代計算機:第四代機是由大規模或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組成的計算機。

(1)元件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為計算機的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有以下這些:

1、馮·諾依曼(1903-1957)

美籍匈牙利裔科學家、數學家,被譽為「電子計算機之父」。1945年,馮·諾依曼首先提出了「存儲程序」的概念和二進制原理,後來,人們把利用這種概念和原理設計的電子計算機系統統稱為「馮.諾曼型結構」計算機。

2、阿蘭·麥席森·圖靈(1912.6.23—1954.6.7)

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他被視為計算機之父。圖靈給「可計算性」下了一個嚴格的數學定義,並提出著名的「圖靈機」的設想。「圖靈機」不是一種具體的機器,而是一種思想模型,可製造一種十分簡單但運算能力極強的計算裝置,用來計算所有能想像得到的可計算函數。

Ⅱ 材料的發展歷史

100萬年以前,原始人以石頭作為工具,稱舊石器時代。1萬年以前,人類對石器進行加工,使之成為器皿和精緻的工具,從而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後期,出現了利用粘土燒制的陶器。人類在尋找石器過程中認識了礦石,並在燒陶生產中發展了冶銅術,開創了冶金技術。

公元前5000年,人類進入青銅器時代。公元前1200年,人類開始使用鑄鐵,從而進入了鐵器時代。隨著技術的進步,又發展了鋼的製造技術。18世紀,鋼鐵工業的發展,成為產業革命的重要內容和物質基礎。19世紀中葉,現代平爐和轉爐煉鋼技術的出現,使人類真正進入了鋼鐵時代。

20世紀初,開始對半導體材料進行研究。50年代,制備出鍺單晶,後又制備出硅單晶和化合物半導體等,使電子技術領域由電子管發展到晶體管、集成電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半導體材料的應用和發展,使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時代。


(2)元件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材料的廣泛應用是材料科學與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在實驗室具有優越性能的材料,不等於在實際工作條件下能得到應用,必須通過應用研究做出判斷,而後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改進。

材料在製成零部件以後的使用壽命的確定是材料應用研究的另一方面,關繫到安全設計和經濟設計,關繫到有效利用材料和合理選材。材料的應用研究還是機械部件、電子元件失效分析的基礎。通過應用研究可以發現材料中規律性的東西,從而指導材料的改進和發展。

Ⅲ 電子元器件的發展史

電子元器件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濃縮的電子發展史。電子技術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發展起來的新興技術,二十世紀發展最迅速,應用最廣泛,成為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第一代電子產品以電子管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誕生了第一隻半導體三極體,它以小巧、輕便、省電、壽命長等特點,很快地被各國應用起來,在很大范圍內取代了電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塊集成電路,它把許多晶體管等電子元件集成在一塊硅晶元上,使電子產品向更小型化發展。集成電路從小規模集成電路迅速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從而使電子產品向著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穩定、智能化的方向發展。由於,電子計算機發展經歷的四個階段恰好能夠充分說明電子技術發展的四個階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從電子計算機發展的四個時代來說明電子技術發展的四個階段的特點。
在20世紀出現並得到飛速發展的電子元器件工業使整個世界和人們的工作、生活習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電子元器件的發展歷史實際上就是電子工業的發展歷史。
1906年,李·德福雷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體,用來放大電話的聲音電流。此後,人們強烈地期待著能夠誕生一種固體器件,用來作為質量輕、價廉和壽命長的放大器和電子開關。1947年,點接觸型鍺晶體管的誕生,在電子器件的發展史上翻開了新的一頁。但是,這種點接觸型晶體管在構造上存在著接觸點不穩定的致命弱點。在點接觸型晶體管開發成功的同時,結型晶體管論就已經提出,但是直至人們能夠制備超高純度的單晶以及能夠任意控制晶體的導電類型以後,結型晶體管材真正得以出現。1950年,具有使用價值的最早的鍺合金型晶體管誕生。1954年,結型硅晶體管誕生。此後,人們提出了場效應晶體管的構想。隨著無缺陷結晶和缺陷控制等材料技術、晶體外誕生長技術和擴散摻雜技術、耐壓氧化膜的制備技術、腐蝕和光刻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各種性能優良的電子器件相繼出現,電子元器件逐步從真空管時代進入晶體管時代和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時代。主播形成作為高技術產業代表的半導體工業。
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電子裝置變的越來越復雜,這就要求了電子裝置必須具有可靠性、速度快、消耗功率小以及質量輕、小型化、成本低等特點。自20世紀50年代提出集成電路的設想後,由於材料技術、器件技術和電路設計等綜合技術的進步,在20世紀60年代研製成功了第一代集成電路。在半導體發展史上。集成電路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的誕生和發展推動了銅芯技術和計算機的進步,使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以及工業社會的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憑借卓越的科學技術所發明的集成電路使研究者有了更先進的工具,進而產生了許多更為先進的技術。這些先進的技術有進一步促使更高性能、更廉價的集成電路的出現。對電子器件來說,體積越小,集成度越高;響應時間越短,計算處理的速度就越快;傳送頻率就越高,傳送的信息量就越大。半導體工業和半導體技術被稱為現代工業的基礎,同時也已經發展稱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高科技產業。

Ⅳ 計算機的主要元件發展經歷了哪四代變化

子計算機的發展階段通常以構成計算機的電子器件來劃分,至今已經經歷了四代,目前正在向第五代過渡。每一個發展階段在技術上都是一次新的突破,在性能上都是一次質的飛躍。
1.第一代(1946-1957年),電子管計算機
它是一台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取名為ENIAC。這台計算機是個龐然大物,共用了18000多個電子管、1500個繼電器,重達30噸,佔地170平方米,每小時耗電140千瓦,計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加法運算。盡管它的功能遠不如今天的計算機,但ENIAC作為計算機大家族的鼻祖,開辟了人類科學技術領域的先河,使信息處理技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其主要特徵如下:
(1)電子管原件,體積龐大、耗電量高、可靠性差、維護困難。
(2)運算速度慢,一般為每秒鍾1千次到1萬次。
(3)使用機器語言,沒有系統軟體。
(4)採用磁鼓、小磁芯作為儲存器,存儲空間有限。
(5)輸入/輸出設備簡單,採用穿孔紙帶或卡片。
(6)主要用於科學計算。
2.第二代(1958-1964年),晶體管計算機
晶體管的發明給計算機技術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第二代計算機採用的主要元件是晶體管,稱為晶體管計算機。計算機軟體有了較大發展,採用了監控程序,這是操作系統的雛形。第二代計算機有如下特徵:
(1)採用晶體管元件作為計算機的器件,體積大大縮小,可靠性增強,壽命延長。
(2)運算速度加快,達到每秒幾萬次到幾十萬次。
(3)提高了操縱系統的概念,開始出現了匯編語言,產生了如FORTRAN和COBOL等高級程序設計語言和批處理系統。
(4)普遍採用磁芯作為內存儲器,磁碟、磁帶作為外存儲器,容量大大提高。
(5)計算機應用領域擴大,從軍事研究、科學計算擴大到數據處理和實時過程式控制制等領域,並開始進入商業市場。
3.第三代(1965-1969年),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20世紀60年代中期,伴隨著半導體工藝的發展,已製造出了集成電路元件。集成電路可在幾平方毫米的單晶矽片上集成十幾個甚至上百個電子元件。計算機開始採用中小規模的集成電路元件,這一代計算機比晶體管計算機體積更小,耗電更少,功能更強,壽命更長,綜合性能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具體如下主要特徵:
(1)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元件,體積進一步縮小,壽命更長。
(2)內存儲器使用半導體存儲器,性能優越,運算速度加快,每秒可達幾百萬次。
(3)外圍設備考試出現多樣化。
(4)高級語言進一步發展,操作系統的出現,使計算機功能更強,提出了結構化程序的設計思想。
(5)計算機應用范圍擴大到企業管理和輔助設計等領域。
4.第四代(1971年至今),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隨著20世界70年代初集成電路製造技術的飛速發展,產生了大規模集成電路元件,使計算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即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這一時期的計算機的體積、重量、功耗進一步減少,運算速度、存儲容量、可靠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主要特徵如下:
(1)採用了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邏輯元件,體積與第三代相比進一步縮小,可靠性更高,壽命更長。
(2)運算速度加快,每秒可達集千萬次到幾十億次。
(3)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軟體配置豐富,程序設計部分自動化。
(4)計算機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分布式處理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微型計算機大量進入家庭,產品更新速度加快。
(5)計算機在辦公自動化、資料庫管理、圖像處理、語言設別和專家系統等各個領域得到應用,電子商務已開始進入到了家庭,計算機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Ⅳ IC晶元的發展歷史

IC晶元(Integrated Circuit集成電路)是將大量的微電子元器件(晶體管、電阻、電容等)形成的集成電路放在一塊塑基上,做成一塊晶元。而今幾乎所有看到的晶元,都可以叫做IC晶元。

Ⅵ 晶元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呢

晶元可以看做是來集成自電路塊。集成電路塊從小規模向大規模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做是一個不斷向微型化發展的過程。20世紀5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小規模集成電路,集成度(一個晶元包含的元件數)為10個元件;20世紀60年代發展成中規模集成電路,集成度為1000個元件;20世紀70年代又發展了大規模集成電路,集成度達到10萬個元件;20世80年代更發展了特大規模集成電路,集成度超過100萬個元件。

Ⅶ 電阻器件發展史

電子元器件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濃縮的電子發展史:

電子技術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發展起來的新興技術,二十世紀發展最迅速,應用最廣泛,成為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第一代電子產品以電子管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誕生了第一隻半導體三極體,它以小巧、輕便、省電、壽命長等特點,很快地被各國應用起來,在很大范圍內取代了電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塊集成電路,它把許多晶體管等電子元件集成在一塊硅晶元上,使電子產品向更小型化發展。集成電路從小規模集成電路迅速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從而使電子產品向著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穩定、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由於,電子計算機發展經歷的四個階段恰好能夠充分說明電子技術發展的四個階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從電子計算機發展的四個時代來說明電子技術發展的四個階段的特點。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於1946年在美國研製成功,取名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這台計算機使用了18800個電子管,佔地170平方米,重達30噸,耗電140千瓦,價格40多萬美元,是一個昂貴耗電的"龐然大物"。由於它採用了電子線路來執行算術運算、邏輯運算和存儲信息,從而就大大提高了運算速度。ENIAC每秒可進行5000次加法和減法運算,把計算一條彈道的時間短為30秒。它最初被專門用於彈道運算,後來經過多次改進而成為能進行各種科學計算的通用電子計算機。從1946年2月交付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後切斷電源,ENIAC服役長達9年。

盡管ENIAC還有許多弱點,但是在人類計算工具發展史上,它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的成功,開辟了提高運算速度的極其廣闊的可能性。它的問世,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從此,電子計算機在解放人類智力的道路上,突飛猛進的發展。電子計算機在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與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ENIAC問世以來的短短的四十多年中,電子計算機的發展異常迅速。迄今為止,它的發展大致已經了下列四代:

第一代(1946~1957年)是電子計算機,它的基本電子元件是電子管,內存儲器採用水銀延遲線,外存儲器主要採用磁鼓、紙帶、卡片、磁帶等。由於當時電子技術的限制,運算速度只是每秒幾千次~幾萬次基本運算,內存容量僅幾千個字。程序語言處於最低階段,主要使用二進製表示的機器語言編程,後階段採用匯編語言進行程序設計。因此,第一代計算機體積大,耗電多,速度低,造價高,使用不便;主要局限於一些軍事和科研部門進行科學計算。

第二代(1958~1970年)是晶體管計算機。1948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了晶體管,10年後晶體管取代了計算機中的電子管,誕生了晶體管計算機。晶體管計算機的基本電子元件是晶體管,內存儲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製成的磁芯存儲器。與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相比,晶體管計算機體積小,耗電少,成本低,邏輯功能強,使用方便,可靠性高。

第三代(1963~1970年)是集成電路計算機。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1958年夏,美國德克薩斯公司製成了第一個半導體集成電路。集成電路是在幾平方毫米的基片,集中了幾十個或上百個電子元件組成的邏輯電路。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的基本電子元件是小規模集成電路和中規模集成電路,磁芯存儲器進一步發展,並開始採用性能更好的半導體存儲器,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基本運算。由於採用了集成電路,第三代計算機各方面性能都有了極大提高:體積縮小,價格降低,功能增強,可靠性大大提高。

第四代(1971年~日前)是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隨著集成了上千甚至上萬個電子元件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電子計算機發展進入了第四代。第四代計算機的基本元件是大規模集成電路,甚至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集成度很高的半導體存儲器替代了磁芯存儲器,運算速度可達每秒幾百萬次,甚至上億次基本運算。

Ⅷ 電路板的發展史

電路板是當代電子元件業中最活躍的產業,其行業增長速度一般都高於電子元件產業3個百分點左右。
印製電路板 鋁基電路板
印製線路板是當代電子元件業中最活躍的產業,其行業增長速度一般都高於電子元件產業3個百分點左右。預計2006年仍將保持較快增長,需求升級與產業轉移是推動行業發展的基本動力,而HDI板、柔性板、IC封裝板(BGA、CSP)等品種將成為主要增長點。
2003年中國印製電路板產值為500.69億元,同比增長333%,產值首次超過位居全球第二位的美國。2004年及2005年,中國PCB產值仍然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長率,估計2005年達到869億元,遠遠高於全球行業的增長速度。
柔性電路板
柔性電路板在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電子設備迅速向小型化方向發展,因而被廣泛應用於眾多電子設備細分市場中,一方面,產品趨向小型化;另一方面可靠性。預計至2016年,全球柔性電路板產值將達到132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7.5%,調查成為電子行業中增長最快的子行業之一。
從發展形式看,中國電路板產業持續高速增長,進出口也實現了高速增長,隨著產業增長正在逐步得到優化和改善。

Ⅸ 半導體歷史發展有哪些

半導體的發現實際上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1833年,英國科學家電子學之父法拉第最先發現硫化銀的電阻隨著溫度的變化情況不同於一般金屬,一般情況下,金屬的電阻隨溫度升高而增加,但巴拉迪發現硫化銀材料的電阻是隨著溫度的上升而降低。這是半導體現象的首次發現。

不久,1839年法國的貝克萊爾發現半導體和電解質接觸形成的結,在光照下會產生一個電壓,這就是後來人們熟知的光生伏特效應,這是被發現的半導體的第二個特徵。

1873年,英國的史密斯發現硒晶體材料在光照下電導增加的光電導效應,這是半導體又一個特有的性質。

半導體的這四個效應,(jianxia霍爾效應的余績──四個伴生效應的發現)雖在1880年以前就先後被發現了,但半導體這個名詞大概到1911年才被考尼白格和維斯首次使用。而總結出半導體的這四個特性一直到1947年12月才由貝爾實驗室完成。

在1874年,德國的布勞恩觀察到某些硫化物的電導與所加電場的方向有關,即它的導電有方向性,在它兩端加一個正向電壓,它是導通的;如果把電壓極性反過來,它就不導電,這就是半導體的整流效應,也是半導體所特有的第三種特性。同年,舒斯特又發現了銅與氧化銅的整流效應。

(9)元件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人物貢獻:

1、英國科學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

在電磁學方面擁有許多貢獻,但較不為人所知的,則是他在1833年發現的其中一種半導體材料。

硫化銀,因為它的電阻隨著溫度上升而降低,當時只覺得這件事有些奇特,並沒有激起太大的火花;

然而,今天我們已經知道,隨著溫度的提升,晶格震動越厲害,使得電阻增加,但對半導體而言,溫度上升使自由載子的濃度增加,反而有助於導電,這也是半導體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性質。

2、德國的布勞恩(Ferdinand Braun,1850~1918)。

注意到硫化物的電導率與所加電壓的方向有關,這就是半導體的整流作用。

但直到1906年,美國電機發明家匹卡(G. W. PICkard,1877~1956),才發明了第一個固態電子元件:無線電波偵測器(cat』s whisker),它使用金屬與硅或硫化鉛相接觸所產生的整流功能,來偵測無線電波。

在整流理論方面,德國的蕭特基(Walter Schottky,1886~1976)在1939年,於「德國物理學報」發表了一篇有關整流理論的重要論文,做了許多推論,他認為金屬與半導體間有能障(potential barrier)的存在,其主要貢獻就在於精確計算出這個能障的形狀與寬度。

3、布洛赫(Felix BLOCh,1905~1983)

在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定理是將電子波函數加上了周期性的項,首開能帶理論的先河。

另一方面,德國人佩爾斯(Rudolf Peierls, 1907~ ) 於1929年,則指出一個幾乎完全填滿的能帶,其電特性可以用一些帶正電的電荷來解釋,這就是電洞概念的濫觴;

他後來提出的微擾理論,解釋了能隙(Energy gap)存在。

Ⅹ 電子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的發展與歷史

就下面幾個網路回答,你去總結歸回納一下答
http://..com/question/40113329.html?fr=qrl
http://..com/question/28556361.html?si=8
http://..com/question/20896266.html?si=1

閱讀全文

與元件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