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麻醉劑的誕生歷史是怎樣的
近代最早發明來全身麻醉劑的人自是19世紀初期的英國化學家戴維。有一天,他牙疼得厲害,當他走進一間充有「一氧化二氮」氣體房間時,牙齒忽然不感覺疼了。好奇心使戴維作了很多次試驗,從而證明了一氧化二氮具有麻醉作用。因為戴維聞到這種氣體時感到很爽快,於是稱它為「笑氣」。由於戴維不懂醫學,沒有把這個發現公布於世。
1844年,美國化學家考爾頓在研究了笑氣對人體的催眠作用後,帶著笑氣到各地演講,作催眠示範表演。在一次表演中,引起了在場觀看錶演的一名牙科醫生威爾士的重視,激發了他對笑氣可能具有麻醉作用的設想。經幾次試驗後,1845年1月,威爾士在美國波士頓一家醫院公開表演在麻醉下進行無痛拔牙手術。由於麻醉不足,表演失敗。但是,了解他全部過程的青年助手莫爾頓卻仍對麻醉的可能性深信不疑。莫爾頓研究發現,一氧化二氮雖有麻醉作用,但效力較小,他從化學家傑克遜那裡得到啟示,決定採用乙醚來進行麻醉。1846年10月,他成功地進行了近代世界上第一例病人在麻醉下的手術。
麻醉劑
2. 外國的麻醉葯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歐洲人發明麻醉葯,則是19世紀中期的事,據今不過一個半世紀。在這之前多採用放回血的方法。但是,答血流多了人會暈過去,再進行手術就極為危險,病人多半會死亡。1842年,法國人黑克曼開始用二氧化碳作為麻醉葯,可這二氧化碳只能用來麻醉動物,在人身上不能用。1844年,美國人柯爾頓用一氧化二氮(也就是笑氣)作為麻醉葯,效果也不理想,直到1848年,從美國人莫爾開始使用乙醚來做麻醉葯。現在的西醫動手術前,仍會使用乙醚來麻醉全身,西醫所用麻醉葯至少比華佗晚了1600年左右,可見華佗不僅僅是外科醫學的鼻祖,也是葯物麻醉的先驅。
3. 誰發明了麻醉術
1800年前的三國時期,神醫華佗發明了「麻沸散」,這是人類有明確歷史記載的第一個麻醉劑。據《後漢書》、《三國志》記載,麻沸散用酒服下後,患者便沉醉無知覺,華佗即可破膛開腹,為病人療疾。這真實嗎?現在多種版本的《中國通史》都將其作為信史,英國學者李約瑟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也對其確信不疑。然而,許多歷史學者、醫史學者卻對其否定,認為不過是個美麗的傳說。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藉助華佗的麻沸散演義關公的神勇,便有了刮骨療毒的故事。接著又演義曹操:曹操患頭風病,請華佗治病;華佗勸曹操服麻沸散,然後可剖開腦袋取出病根;曹操疑心華佗要害他,將他逮捕;華佗死於獄中,麻沸散也失傳了。
4. 麻醉針什麼時候發明的
麻醉不是麻醉針。
說到麻醉,很多人會馬上想到開刀時打一針麻醉葯後睡過去的場景。其實,麻醉不僅是在開刀時很重要,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到去世,都離不開麻醉科醫生的幫助。
美國國家醫生節
美國有一個國家醫生節(National Doctor』sDay),就是每年的3月30日。紀念誰呢?紀念第一位施行乙醚麻醉的醫師Long(郎)。他在1842年3月30日為一位手術患者施行了第一例乙醚麻醉。只是他的工作開始沒有報道,所以在很多麻醉教科書里,都是將另一位美國醫生莫頓1846年10月16日在麻省總醫院施行的乙醚麻醉作為現代麻醉的開端。但美國還是尊重發明的。在確認郎是第一位乙醚麻醉的施行人後,美國為他發行了一枚紀念郵票。但他的家鄉人並不滿足,又向國會提交議案,建議將他施行乙醚麻醉的這一天定為國家醫生節。經國會參眾兩院通過後,由美國總統布希(老布希)於1993年簽署總統令,成為美國的國家醫生節。
有史以來,美國的名醫成千上萬,為什麼會選郎醫生做第一例乙醚麻醉的日子來做醫生節呢?那就是大家都認識到,麻醉的發明,對促進人類的健康發展、人類文明社會的進步所具有的劃時代的意義。實際上,在發明麻醉以前,已經有非常成熟的外科手術技術了,只不過是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實施罷了。那時是將病人捆綁在手術台上,或是將患者用酒灌醉,或將其擊暈,甚至放血到休克後再進行手術。這是多麼殘酷的經歷!只是到發明麻醉的這一天,這一切才徹底發生了改變。所以,在莫頓的墓誌銘上寫著這樣的話:「在他以前,手術是一種***;從他以後,科學戰勝了疼痛。」
「我打這一針是免費的」
在美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小故事:「我打這一針是免費的……」美國著名華裔麻醉學家李清木教授在上海曾經講過這個故事。很多美國人都認為,麻醉科醫生的工作,不過就是給病人打一針、睡睡覺,那麼簡單,怎麼拿的薪水卻是美國醫療行業的第一(平均工資)呢?應該減薪。於是就有了一場非常熱烈的TV辯論。絕大多數嘉賓,一邊倒地支持給麻醉科醫生降薪。這時,出席這次辯論會的麻醉科醫生說了一句名言:「其實我打這一針是免費的……」全場立刻安靜下來。他接著說道:「我打這一針是免費的,我收的費用,和我拿的薪水,不過是打完針後看著病人,不要讓他(她)因為麻醉或手術出血而死去,並保證他們在手術結束後能安全醒過來。如果你們認為我錢拿多了,也沒問題,我打完針走就是了。」從此美國不再爭論麻醉科醫生工資是否太高的問題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麻醉科醫生是手術過程中患者生命安危的保護者。人的生命價值高了,管理這個價值的人的薪水自然也應該高一些。
為每個人出生狀態打分
我們每個在現代醫院出生的人,在他(她)出生時都有一個Apgar評分,滿分是10分,是根據每個人出生時的身體狀態評出的,包括:1.皮膚顏色:全身皮膚粉紅2分,身體紅、四肢青紫1分,全身青紫或蒼白0分。2.心率:大於100次/分鍾2分,小於100次/分鍾1分,聽不到心音0分。3.呼吸:規律2分,慢或不規律1分,沒有呼吸為0分。4.肌張力及運動:四肢活動正常2分,四肢異常亢進或低下1分,四肢鬆弛0分。5.反射:彈其足底,或用其他方式刺激後,嬰兒啼哭為2分,皺眉或其他動作1分,無反應0分。Apgar評分包括出生1分鍾的評分,8分以上為正常,低於7分,則醫護人員會根據情況進行相應處理。5分鍾後還會再次進行Apgar評分,為緊急救治後的結果。有了這個評分標准,使圍產期的醫療工作有了明顯改進,有效提高了新生兒出生前後的醫護質量,為提高整個人類的素質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很多人都以為這個評分體系是哪位婦產科醫生的發明,其實是美國一位偉大的麻醉科女醫師、也就是Apgar醫生的傑作。正因為她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美國也為她專門發行了一枚紀念郵票。
使更多人起死回生
美國醫生Safar,他也是一個麻醉科醫生。他後半生的事業,主要致力於心肺腦復甦的研究,以及在全美消防員、警察、計程車司機以及國家公務員、教師、學生中普及野外條件下的心肺復甦(起死回生)技術。他制定了標准化的心肺復甦步驟,並用ABCD(開放呼吸道、口對口人工呼吸、心臟按壓、除顫)來概括心肺復甦的基本步驟,使得心肺復甦技術在全球推廣,從而挽救了無數生命。他也是外科ICU(重症監護病房)創始人。由於他的貢獻,人們將他譽為腦復甦之父。
注射死刑與安樂死
這里談一下人類社會對死亡方式的選擇和進步,以及麻醉學科在其中的貢獻。有生就會有死,本來是很自然的事。但人類對死亡的恐懼卻與生俱來。理想的情況下,死亡應該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或按中國傳統的說法,應該是壽終正寢。但現實中,除了壽終正寢外,還有因災、因病、因傷等的死亡,以及因犯重罪而被處死。更激進的,還有人選擇安樂死。因病死亡的病人,很多在臨終時需要麻醉科醫生進行搶救,是大家都理解的,不再贅述。這里主要介紹一下對犯人執行死刑方式的進步。
死刑的執行,是對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分子的打擊,對法制權威的維護,對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的保護。但執行方式,卻有文明與野蠻之分。歷史上,曾經有凌遲、車裂(五馬分屍)、斬首、絞刑等種種殘酷的方式。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注射死刑越來越普遍。而注射死刑的基礎,仍然離不開麻醉,也即是在使死囚犯人麻醉後,再注射使心跳停止的葯物,完成死刑。這無疑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
再談一下安樂死。雖然目前安樂死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還未被大眾接受和獲得合法地位,但它代表的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表明人類能夠有尊嚴地選擇舒適的死亡方式,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又一標志。安樂死的過程,仍然是一個以麻醉為基礎的過程。在有限的幾個能合法施行安樂死的北歐國家中,安樂死也是由麻醉科醫生主持的。可見麻醉科醫生既是為人類「迎來送往」者,又是在您需要得到幫助時為您保證安全、解除痛苦者,是不是也應該得到更多一點的尊重呢?
首腦的隨行醫生
多年前的一次大型國際會議上,筆者曾接待某國首腦的隨行保健班子,他們是兩個人,一位麻醉科醫生,一位麻醉科護士。事後有領導問我,這位首腦為什麼只帶麻醉科醫生?我說這也很好理解。因為這位領導年齡不大,平時又喜歡鍛煉身體,沒有什麼慢性病,當然不用帶專科醫生。而從安全考慮,首腦出訪可能遇到的危險,不外乎車禍、槍擊、爆炸等,在這些事件中一旦受傷,能在第一時間挽救生命的是麻醉科醫生。所以其保健班子全為麻醉科工作人員,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傑克遜與麻醉管制葯
一代天王傑克遜突然死了。警方在反復調查後確認,他的私人保健醫生疑犯過失殺人罪。那麼,傑克遜到底是怎麼死的呢?原來,傑克遜有嚴重的失眠,每天都要使用大量的安眠葯才能入睡。事發當天,傑克遜仍然無法入眠,遂請他的私人醫生為他用葯。在使用多種催眠葯仍無效後,傑克遜要求他的醫生為他注射異丙酚(一種快速起效的麻醉誘導葯物,能迅速誘發類似自然睡眠的睡眠狀態,但也使心率減慢、血壓下降、呼吸停止)。他的醫生為他注射了異丙酚後,就離開他去了洗手間。等他回來時,傑克遜已停止了呼吸。由於他不是麻醉科醫生,無法有效施行心肺復甦(CPR),遂使一代天王絕塵而去。檢方之所以認定傑克遜的私人醫生犯過失殺人罪,是因為異丙酚屬於麻醉管制葯,只有麻醉科醫生才可以使用。
解除手術後疼痛
多少年來,人們總認為,手術後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但近年來,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手術後的疼痛已不再是困擾患者的主要障礙。伴隨著各種新的止痛葯物和鎮痛技術的層出不窮,手術後鎮痛技術的安全性已大為提高,特別是患者自控鎮痛技術的普及,更令患者能根據其自身對疼痛的感受來自己控制給葯,使得手術後鎮痛無論是在安全性還是有效性方面都得到極大的改善。
所謂患者自控鎮痛技術,就是在手術前,由麻醉科醫生根據患者的生理條件、手術部位和種類以及麻醉的方式,選擇適當的手術後鎮痛裝置(主要是經靜脈給葯和經硬膜外給葯的鎮痛泵),在手術結束時開始給患者持續輸入一個背景劑量的鎮痛葯物。如果這個劑量能夠滿足患者的需要,即不用再增加劑量。如果背景輸注劑量不能滿足患者的需要,則患者按下控制按鈕後,鎮痛泵就會根據事先設定好的劑量,給予患者一個補充的劑量。由於這個補充劑量很小,因此不會產生副作用,所以患者非常安全。又因這個補充劑量是在背景劑量的基礎上給予的,所以又非常有效。行文至此,我又想起了美國的莫頓醫生,1846年10月16日,他在美國麻省總醫院的穹頂教室(乙醚教室,ether dome)公開演示了乙醚麻醉,被譽為現代麻醉的開拓者。他的墓誌銘上寫著:「在他以前,手術是一種酷刑;從他以後,科學戰勝了疼痛。」今天,我們又可以說,現代科學真正戰勝了手術後的疼痛。
麻醉在今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領域里,與我們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願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健康的體魄,從而遠離疾病的困擾,也盡可能遠離麻醉。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麻醉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主任委員)
5. 麻醉劑的是怎麼發明的
眾所周知,在絕大多數的現代外科手術中,麻醉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程序。如果沒有麻醉葯的輔助,很少有病人能夠忍受手術帶來的巨大痛苦。所以在發明麻醉葯以前,外科手術往往失敗,因為還沒有等到手術結束,病人就因為無法忍受劇痛而死去。雖然許多國家(如中國、印度、巴比倫、希臘等)在古代即積累了麻醉法的經驗,但是主要是應用植物性麻醉葯(曼陀羅花、鴉片、印度大麻葉等),亦有神經干機械性壓迫、飲酒、放血等使病人喪失神志,甚至棒擊病人頭部造成昏迷的「麻醉」方法,也有手術時在手術部位搽酒精,靠酒精的吸熱作用減緩疼痛感,然而這些方法都不能使人滿意。
在使用麻醉劑之前,慘死在外科醫生刀下的人所經受的痛苦無可名狀。每一例手術都伴隨著令人毛骨悚然的痛苦嘶叫。
由於手術時病人十分痛苦,休克極多,迫使手術向快速方向發展。俄國外科醫生皮羅果夫可三分鍾鋸斷大腿,半分鍾切去乳房。法國名醫讓·多米尼克·拉里24小時為200個病人做完了截肢手術。在這些快刀手中,最出名的是英國醫生羅伯特·李斯頓,他以手術奇快著稱,人稱「李斯頓飛刀」。
李斯頓畢業於愛丁堡大學,曾發明外傷軟膏、止血鉗等醫療用品,其中骨折用的固定木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仍在使用。他身高1.88米,天生一副急性子,在當時的醫學界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在他經手的病例中,有三個特別令人膽寒:他曾在兩分半鍾內切下患者的腿,但由於用力過猛,同時也切下了患者的睾丸;一名頸部潰爛的少年,由於李斯頓的過分自信而導致誤診,當他用刀切開患部時,少年立即噴血不止而死;他還創造了一起歷史上唯一死亡率達300%的手術紀錄:被他以神速切下腿部的患者翌日因感染死去(這在當時相當常見),他的助手則被他失手切斷手指,亦因感染而死去,另一個無辜受害者是在場觀摩手術的一位名醫,被他刺中兩腿間的要害,因恐懼而休克致死。
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的一個早期願望必定是對魔幻止痛物的希冀。為達到這一目的,古代的醫生們對某些植物的止痛性能作過廣泛地研究,從實踐經驗中悉心積累了許多知識。
400年之前,可卡因和鴉片就已作為影響心理狀態的葯品而為人所熟知。它們也經常被當做葯物來使用。公元1世紀初,羅馬作家塞爾蘇斯曾建議將莨菪當做鎮靜劑使用。對羅馬人來說,葯力最強的麻醉劑當屬曼陀羅子。其理由還是充分的:曼陀羅子含有顛茄鹼和東莨菪鹼,都是減緩心律的葯物,服用得當還能徹底消除疼痛,減少手術給病人帶來的精神創傷。普林尼於公元75年前後描述過羅馬醫生更具建設性地使用這種葯物的過程。在歐洲中世紀,為古羅馬人所熟知的這些麻醉葯物一直在持續使用。但在攝取途徑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常見的攝取途徑是公元9~15世紀無數典籍中提到的「催眠海綿」法。它是把一些葯物,包括鴉片、曼德拉草、莨菪和從芹葉鉤吻中提煉的毒物,混合後浸入海綿之中,隨後將海綿晾乾。在需要麻醉劑時可將海綿浸濕,放在患者的嘴上,讓患者吸入葯味。這些混合葯物肯定會使任何人陷入毫無知覺的狀態,盡管吸入致命的芹葉鉤吻毒物(可以先後抑制神經系統的運動中樞和感覺中樞),會使整個手術極具風險。
但是情況表明,這些處方並不像所說的那樣深受歡迎——因為它們在劑量過高時可能會帶來致命的危險。
除了西方,中國古人很久以前就有關於手術麻醉的傳說和記載。公元2世紀,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並已可以使用全身麻醉進行腹腔手術。而歐美使用全身麻醉術是19世紀初的事,比我國推遲了一千六百多年。這是中國麻醉術最重要的一個進步。
華佗對麻醉學的貢獻已得到國際醫葯學界的承認,並不斷有人對麻沸散的成分進行研究。美國的拉瓦爾在其所著的《葯學四千年》一書中指出:「一些阿拉伯權威提及吸入性麻醉術,這可能是從中國人那裡演變出來的。因為,據說中國的希波克拉底——華佗,曾運用這一技術,把一些含有烏頭、曼陀羅及其他草葯的混合物應用於此目的。」其中所說的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臘醫師、西方醫學的奠基者。
可惜的是,「麻沸散」已經失傳了。19世紀以來,手術治療的客觀要求日益增長,對麻醉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同時化學的發展為麻醉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799年,英國的化學家戴維最早發現了氧化亞氮有麻醉作用,他在自己吸入氧化亞氮後,發現其炎症部位的疼痛有所緩解,因而他斷定:「氧化亞氮,可以在出血不多的手術中起到麻醉作用。」戴維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敘述過他吸入氧化亞氮以後的歡樂、快慰的感覺。因此氧化亞氮也稱作「笑氣」。但是這一發現卻沒能及時在臨床上推廣。
1824年,希克曼用二氧化碳、氧化亞氮和氧氣對動物施行了麻醉實驗,並進行了截肢手術。他要求進行人體實驗,但未被應允。直到1893年,化學家斯考芬證實吸入多量笑氣可使人呈醉態,甚至失去知覺,使用麻醉劑的時代才真正開始了。
除了氧化亞氮以外,人們還探索了其他麻醉的方法。1818年,著名科學家法拉第在著作中曾指出「乙醚有致人昏迷的作用,其效應與氧化亞氮很相似」。1842年,美國羅徹斯特的一個叫威廉·克拉克的學化學的學生,給一個需要拔牙的婦女施用了乙醚,使她在拔牙時毫無痛苦。同年3月30日,美國的另一位醫生克勞福德·郎格應用乙醚吸入式麻醉方法,成功地為一個頸背部腫瘤患者進行了切除手術,隨後他繼續用乙醚進行了許多小手術。由於當時郎格居處偏僻,他的成就未能被世人所知。
1844年夏天,美國牙科醫生莫爾頓到波士頓實習,並來到他的校友傑克遜處學習化學知識。後者畢業於哈佛大學醫學院,是位化學家。一次閑談中,莫爾頓談到拔牙時如果能破壞牙神經就好了。傑克遜說,他有些乙醚,這種物質可減輕牙痛,說著隨手給了莫爾頓一些。後來,一位患者找莫爾頓拔牙,並希望不要太痛。於是莫爾頓將蘸有乙醚的手帕遞給患者,讓其吸入,使其漸漸失去知覺,然後在助手的幫助下,將牙拔掉。莫爾頓拔完牙後,問患者有何感覺,病人高興地說:「真是奇跡!一點疼痛感都沒有。」這次成功引起很大轟動。麻醉葯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醫生承認和應用。
1846年10月16日,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的另一個莫爾頓用乙醚麻醉,從一個病人的脖子上割下一個腫瘤,僅歷時8分鍾,首次證明在進行大手術時,能用乙醚來進行全身麻醉。這次手術成功的消息在美國迅速傳開,而後又傳遍了全世界。各國相繼採用乙醚麻醉進行手術,結束了病人必須強忍劇痛接受手術的時代。中國和俄國都是在莫爾頓成功的次年即開始採用乙醚麻醉的國家。
後來,婦產科大夫辛普森把乙醚用在產科手術中,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他發現用氯仿比乙醚的麻醉效果更好,所以氯仿成了第三種重要的麻醉葯。
今天,乙醚和氯仿仍是全身麻醉最常用的麻醉劑。
知識點
可卡因
別名古柯鹼,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具有局麻作用的天然生物鹼,為長效酯類局麻葯,脂溶性高,穿透力強,對神經組織親和性良好,產生良好的表面麻醉作用。其收縮血管的作用,可能與阻滯神經末梢對去甲腎上腺素的再攝取有關。毒性較大,小劑量時能興奮大腦皮層,產生欣快感,隨著劑量增大,使呼吸、血管運動和嘔吐中樞興奮,嚴重者可發生驚厥;大劑量可引起大腦皮層下行異化作用的抑制,出現中樞性呼吸抑制,並抑制心肌而引起心力衰竭。因其毒性大並易於成癮,近來已被其他局麻葯所取代。
6. 麻醉葯的發展
如果不小心割破了手指或是摔破了膝蓋,那種疼痛的滋味是難以忍受的。可是如果在不麻醉的情況下做外科手術,那種滋味更難以想像。好在現在有了多種麻醉葯:全身麻醉葯、局部麻醉葯,做什麼外科手術都不會感到疼痛了。可是,你可知道在麻醉葯發現以前的情形嗎? 19世紀中葉以前,西方外科手術就是在沒有麻醉葯的情況下進行的。那時的病人做外科手術就好像是犯人受殘酷的刑罰一樣。外科醫生的「鐵石心腸」讓人生厭。醫生自己也承認這種手術令他們反胃。因此,無痛外科手術是病人乞求、醫生所嚮往的。也有過一些方法,例如用冰水浸泡或淋洗欲進行手術的部位,使其冷凍麻木,或用力壓患處使之麻木,或讓病人飲酒至大醉,或在威士忌酒中加入鴉片等,但是這些方法都不能有效地減輕病人的痛苦。據說有醫生讓助手用木棒猛擊病人的頭部,使病人昏過去再做手術的事情。
在西方,麻醉葯的發現與化學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麻醉葯的發現是化學家與醫生密切合作的結果。
(一) 笑氣的發現
麻醉葯的發現要追溯到18世紀後葉,英國的傑出化學家普利斯特列和法國的拉瓦西對空氣中氧的發現和氧的效用的認識。普利斯特列在1771年製造出氧氣,1772年製造出了氧化亞氮,這就是後來成為第一種麻醉葯——笑氣。1775年他報告了他的發現,並指出蠟燭在氧氣中燃燒得更旺。他把老鼠分別放在密閉的同體積的氧氣和空氣中,在氧氣中的老鼠可以活的時間更長。拉瓦西的研究則側重於氧氣與呼吸的關系,他通過實驗表明空氣中有兩種氣體,一種與燃燒和呼吸有關,另一種是惰性的。他發現動物對氧的消耗與從事的活動和喂養的食物類型有關,還和環境的溫度有關。他的這些觀察已涉及到呼吸的基礎理論問題。由於人們對氧氣在呼吸及維持生命中作用的了解,後來在吸入性全身麻醉葯中都需要加入一定比例的氧氣,這不能不說是與普利斯特列和拉瓦西的研究工作有關。
可惜的是,由於法國的革命,中斷了這兩位化學家的研究工作,不然麻醉葯的發現可能會提前幾十年。拉瓦西在1794年被法國的革命派送上了斷頭台。普利斯特列由於同情和支持法國革命遭到暴徒襲擊,他們燒毀了他的家和他的全部科學實驗結果,迫使他後來遷居美洲,因而中斷了實驗研究。
英國的貝道斯在牛津大學學習時,就對化學很感興趣,特別是對當時發展很快的氣體領域更感興趣。他提出吸入各種氣體對於治療各種疾病,尤其是肺部的疾病有好處。這個觀點其實已被普利斯特列提出過。普利斯特列曾提出,吸入二氧化碳可以治療「肺潰瘍」。貝道斯在1794年建立了「氣體力學研究所」,他第一個錄用的人叫戴維。戴維在貝道斯和其他醫生的指導下,制備和使用各種氣體,很快就掌握了由硝酸銨蒸餾制備各種不同純度的氧化亞氮的技術。1800年他完成了他的論文,題目為《主要涉及氧化亞氮和呼吸的化學和哲學研究》。他的論文的第三部分,是各種動物吸入氧化亞氮的效用和對血液的作用。戴維注意到動物在氧化亞氮中會失去知覺,但可以恢復。他在論文中寫了用一隻健壯的貓做實驗的詳細過程:五分鍾後,它的脈搏很難感覺到,它不動了,似乎完全失去了知覺。五分鍾後它被從容器中取出,幾秒鍾後它開始動了並做深吸氣,五分鍾後它試圖抬它的腿,在八九分鍾後它能走動,大約半個小時後它完全恢復了。這是吸入麻醉葯可以很快恢復知覺的極好描述。他也做了用氧氣與氧化亞氮混合氣體對動物的作用實驗,為以後使用吸入性麻醉葯要與氧混合提供了實驗依據。他在論文的最後一部分寫了自己和同事使用氧化亞氮後的感覺:在我完全耗盡肺中的空氣後,我從汞封的氣體容器中吸入純的氧化亞氮,立即產生欣快的感覺,在實驗中期,欣快感達到高潮,然後逐漸消失,肌肉上的壓力感覺也消失了,不再有感覺,同時自控的能力完全被摧毀,因此我張著口的嘴唇逐漸垂落下來。戴維的同事使用氧化亞氮的感覺是:它首先使我感到眩暈,同時我的手和腳感到刺痛,我好像失去了自身的重量,好像我是沉到了地下,然後我感到無力,不想活動,甚至連呼吸都不能進行。逐漸一陣昏迷和神志不清,氣體袋從我的手中落地。這些都是氧化亞氮能產生麻醉作用的很好描述。戴維在論文的最後寫道:「氧化亞氮可以毀掉身體的痛覺,它應用於不大量流血的外科手術過程可能是有好處的。」
戴維發表了他的論文以後,英國倫敦皇家哲學研究所注意到了他的工作並委任以化學助教,這樣就使得他以後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化學家。他在「氣體動力研究所」僅兩年的時間,就為氧化亞氮發展成為麻醉葯打下了足夠的基礎。
戴維的論文,對於把氧化亞氮應用於外科手術並未產生什麼影響。其原因之一是他的論文印的數量很少,看到的人不多;另一個原因是他的論文沒有著重於對氧化亞氮可使痛覺消失方面的描述。相反,他描述吸入氧化亞氮引起的欣快感覺卻引起了一些人的興趣,而且還傳入了新大陸--美國。當美國人知道了氧化亞氮能使人欣快,甚至能引起難以控制的狂笑時,就將它用作一種尋歡作樂的新方法。氧化亞氮就被名以「笑氣」並廣泛流傳了。在美國的一些鄉村和小鎮里,經常出現一些雜耍藝人,他們推著裝有笑氣袋的小車,一村一鎮地巡迴演出。藝人吸入笑氣以後引起興奮和狂笑等各種各樣的怪狀,吸引了大量的觀眾,因此得到不少的酬金。英國化學家的研究變為美國藝人的「生財之道」似乎是可悲的,但是,被「有心人」觀察並把笑氣發展為外科麻醉葯,這可謂是「無巧不成書」了。
1844年12月10日,美國29歲的牙科醫生韋爾斯和他的妻子一同到康奈狄卡州的哈特福德去看一次舞台表演,那次表演主要是介紹笑氣的製造,同時讓參加者也享受一下這種娛樂。表演者吸入笑氣後,很快就變得狂躁並跳下舞台在表演廳里追逐一名男子,不慎摔倒在一張椅子上,在脛部劃了很深的一個口子。通常受這種傷是很痛的,但韋爾斯注意到表演者若無其事,絲毫沒有疼痛和不舒服的表情。韋爾斯上前去和他談話,問他是否很疼,他卻回答說一點也不疼。有心的韋爾斯就想到,笑氣也許能應用於牙科。韋爾斯當時正因為有一顆智齒疼痛而困擾著他。他也是懼怕拔牙的疼痛而遲遲不肯拔掉這顆牙。當天晚上,他就讓他的助手去說服組織那次表演的人,讓他試用笑氣於拔牙。第二天組織者帶來一袋笑氣讓韋爾斯吸,在韋爾斯失去知覺後,助手迅速用鉗子拔出了那顆智齒。韋爾斯蘇醒過來後說:並不疼,就像針扎了一下似的。於是他興奮地說:「拔牙的新時代到來了。」這句話被記錄在麻醉學的史書中。從此以後,韋爾斯就開始將笑氣用於拔牙前的麻醉。這就是第一種麻醉葯的誕生經過。
1845年,韋爾斯到波士頓去看望過去的合作者摩爾頓,並一起去請教摩爾頓的老師、著名的地質化學家傑克遜教授有關笑氣的問題。傑克遜沒有回答他的問題,只是勸他停止這種研究。韋爾斯沒有聽從傑克遜的勸告,他滿懷信心地向哈佛大學的學生作了一次「無痛拔牙」的表演。表演時教室里座無虛席,大家都對「無痛拔牙」很感興趣。十分不幸的是因為笑氣的用量不夠,拔牙時病人大聲叫痛,參觀表演的學生們嘲笑韋爾斯是「騙子」,並把他噓出大門。此後,韋爾斯雖然做了許多次無痛拔牙,而且都很成功,但是他的成就一直無法被公眾認可。
(二) 乙醚麻醉作用的發現
1841年冬天,一個「笑氣講演團」來到美國一個被稱為傑弗遜的偏僻鄉村。該鄉的醫生朗因為正在診治一位病人,未能參加這次講演和表演。事後聽人描述吸入笑氣後引起的種種奇形怪狀,很為未能親自目睹感到遺憾。村裡人要求朗提供笑氣也試試這種娛樂,但他手頭並沒有這種氣體,只有一些乙醚。朗在費城醫學院讀書時,在化學課上看到過用乙醚引起類似笑氣的現象。因此,他建議用乙醚代替笑氣試試,結果吸入乙醚的效果與笑氣引起的現象相仿。幾年後他在給喬治亞州醫學會的信中寫道:「所有吸了乙醚的人都感到十分愉快,從此以後不但他們自己經常吸乙醚,還向別人介紹。這種做法很快在傑弗遜和一些鄰縣流傳。我自己為了自娛也多次吸過乙醚。」
朗也是一位善於觀察和思考的人。他發現吸過乙醚的人像醉漢一樣,有時會摔倒,但當他們摔傷後卻沒有一個人說疼的。因此他想,乙醚也許可以作為麻醉葯應用於外科手術。這時恰好有一年輕人在頸部長了兩個瘤子,請他治病。1842年3月20日下午,朗用乙醚作麻醉劑為那位年輕人做了手術。他在病人的口鼻上放一塊手巾,然後倒上乙醚,在病人失去知覺以後,他迅速動手,只用了5分鍾就切除了一個瘤子,病人毫無反應。過了些天朗又為他切除了另外一個瘤子。這可以說是乙醚用作麻醉劑的第一個病例。但朗沒有立即發表他取得的成果,而是採取了謹慎的態度,否則,最早將乙醚用於外科手術的榮譽將無疑屬於他。7年以後即1849年12月,他才將他的發現發表,但為時已晚了。
原來摩爾頓在親眼看到韋爾斯將氧化亞氮應用於拔牙的失敗以後,拜訪了韋爾斯並討論了有關失敗的原因。摩爾頓認為,氧化亞氮不是一種理想的麻醉葯。然後他又去拜訪了地質化學家傑克遜教授,說出了他的想法。傑克遜建議他用乙醚替代氧化亞氮。於是他先用他太太的愛犬在僻靜的河畔做試驗。他把狗放在一個玻璃罩內,裡面放有乙醚,不久狗就漸漸「入睡」了。他取走玻璃罩,約3分鍾狗就「醒」了,並縱身跳入河水之中。他又用貓、鼠等動物做實驗,結果都是一樣。1846年9月30日,他用浸有乙醚的手帕捂住自己的口鼻,使自己麻醉,七八分鍾後他蘇醒過來,感到非常興奮。當天晚上有一名病人因牙病找他治療,摩爾頓讓他吸了乙醚後,迅速拔除了患者的病齒。病人毫無痛覺,感到非常滿意。摩爾頓是個很有心計的人,他請病人在他的手術記錄上簽了名,作為無痛拔牙的憑證。第二天,《波士頓日報》上便刊登了這則「無痛拔牙」的消息。摩爾頓為了保守秘密,在乙醚中加入了顏色,並稱之為「忘川」之水。他又去哈佛大學找那位允許韋爾斯做示範拔牙的沃倫教授,要求用「忘川」之水作公開表演。沃倫始終對麻醉手術感興趣,就答應了他的請求。摩爾頓曾目睹了韋爾斯的失敗,他知道麻醉劑的給入方法是十分關鍵的。於是他去找儀器製造者為他設計了一個可調控的乙醚吸入器。
在約定的1846年10月16日上午10時,沃倫教授已等在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的手術演示教室里,病人也躺在了手術台上,參觀演示的醫生、學生都准時到達了,但摩爾頓卻遲遲未出現。沃倫不斷地在嘴裡叨念:「摩爾頓還不來,我猜他又被什麼事纏住了,讓我們還是用老方法手術吧!」就在這時,摩爾頓出現在演示室。原來他去取訂做的乙醚吸入器,遲到了15分鍾。他急忙給病人的口鼻上罩上剛制好的乙醚吸入器,開始給葯。病人掙扎了一下,大約四五分鍾就進入了麻醉狀態。摩爾頓對70高齡的沃倫教授輕聲地說:「您的病人已經准備好了。」這次手術是為病人切除先天性下頜瘤。沃倫在病人腫瘤部位切了一個二三英寸的口子,凝視了一會兒,等待著隨之而來的病人尖叫聲,可是病人卻很安靜。手術大約用5分鍾就完成了。沃倫轉向觀眾說:「先生們!這可不是騙人的。」
乙醚應用於外科手術後,使「無痛外科手術」得以實現。患者不再因劇烈的疼痛而休克或死在手術台上,醫生也不必在撕心裂肺的嚎叫聲中匆忙手術。醫學界建議美國政府獎勵麻醉術的發明者,美國政府決定獎給發明人10萬美元。摩爾頓聲明他是首先將乙醚用於外科手術的人,沃倫教授可以作證。獎金似乎應該發給摩爾頓。可是傑克遜教授聲明說,是他建議摩爾頓使用乙醚的。師生因為爭奪獎金而反目。摩爾頓辯解說。他的老師只建議他局部使用乙醚,也就是用於拔牙,而且在申請專利時他已將發明權的10%讓給了傑克遜。摩爾頓沒有料到傑克遜在他發表乙醚麻醉拔牙的結果之前,已把向他建議使用乙醚替代氧化亞氮的事報告了法國醫學科學院,因此法國醫學科學院證明是傑克遜發明了麻醉術。在當時,歐洲醫學界對北美醫學界的影響是很大的,法國的證明不容忽視。這樣,長時間的爭論沒有什麼結果,最後誰也沒有得到這份獎金,美國政府因而節省了這筆開支。摩爾頓因長期訴訟花去了他所有的錢,最後不得不靠醫學團體的救濟生活,於1868年死於腦溢血。傑克遜由於精神失常,在精神病院里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7年。
乙醚之戰斷送了兩位有才華的科學家的學術生命,著實可惜,可嘆。
美國發表在醫學雜志上有關用乙醚進行無痛外科手術成功的文章傳到英國,一位著名的外科醫生,倫敦大學醫院的李斯通,在1846年12月21日第一次用乙醚麻醉做外科手術,給一名病人截去下肢。李斯通向觀眾宣布:「先生們,我們現在試驗一下美國佬的詭計,讓人失去知覺。」病人被乙醚麻醉後,李斯通迅速在病人的大腿上動手切割。幾分鍾後,病人坐了起來問大夫:「你們准備什麼時候開始?我不想做這個手術了。」當李斯通指給病人看放在地上被切下來的大腿時,病人大哭。李斯通轉向觀眾說:「先生們,美國佬完全擊敗了催眠術!」李斯通成功的手術很快影響了英國外科界。
愛丁堡大學產科主任辛普森一直為產婦分娩時的劇痛所困擾。當得知乙醚無痛外科手術成功的消息後,他去拜訪了李斯通。李斯通證實了消息的可靠性,但提醒他,外科手術只是幾分鍾的事,而分娩是個長時間的過程,應該慎重。辛普森仍想用乙醚作無痛分娩。他有一位病人,骨盆畸形,第一次分娩時劇痛持續3天還未生下來,為了挽救產婦的生命不得不採用碎胎術。1847年1月,這個婦女又要分娩。辛普森決定使用乙醚麻醉讓她把孩子生下來。整個產程病人沒有痛覺和知覺,但當孩子剛生下來後病人就蘇醒了。這使辛普森非常高興,並受到鼓舞。以後他多次將乙醚用於無痛分娩,均獲得了成功。
(三)氯仿的發現
辛普森尋找新麻醉劑的方法,是請他的朋友和鄰居在晚上到他的家裡來,坐在一起用鼻子聞他們能找到的各種能揮發的液體,看能產生什麼效果。他們試驗了許多種液體,例如丙酮、苯、碘仿等等,並未發現能產生麻醉作用的物質。這是一種相當冒險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為不知道哪種物質有嚴重的毒性會危及生命。例如有一次辛普森去找化學家瑞德,問他有沒有新的具有揮發性的液體。瑞德的助手剛好制出乙烯的二溴化物。辛普森迫不及待,當時就要自己試試,遭到瑞德的拒絕,提出必須先用兔子做試驗。他們取來兩只兔子放在容器里,向裡面通入乙烯二溴化物的蒸氣,很快兔子就麻醉了。辛普森非常興奮,馬上就要自己試驗。他的助手建議等第二天看看這兩只兔子的情況再說。但到第二天這兩只兔子都死了。辛普森嚇出了一身冷汗。現在在新葯研究中,始終堅持這個原則,即新葯必須經過系統的、長期的動物試驗,證明它的毒性很低和沒有嚴重副作用,然後經過國家組織的專家組審評後才能用人進行試驗。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讀者千萬不可模仿辛普森的做法,直接用自己或別人做試驗。
由於迫不及待要找乙醚的替代品,辛普森仍舊採用自己試的方法。他和他的朋友又收集了一些有揮發性的液體,其中包括氯仿。在1847年11月的一個晚上,辛普森邀請他的朋友和鄰居攜夫人參加他和兩名助手試驗這些液體的晚會。試了幾種都沒有明顯的作用,於是輪到試驗氯仿。首先氯仿的香甜氣味讓晚會的參加者喜歡,接著感覺眼睛發亮,欣快而健談,晚會變得很熱烈,可以聽到各種奇談妙論,聲音越來越大,但過一會兒就變得安靜了,然後大家就都倒下了。當辛普森醒過來後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它比乙醚的作用更強得多。」由於聞過氯仿後的欣快感和如醉如痴的感覺,不少人都願意使用。消息傳開,很多人都效仿,晚上邀一些人在一起聞氯仿,這就是所謂的「氯仿晚會」。
辛普森沒有耽誤時間,他先用氯仿做小手術,然後又用於產科,均得到了滿意的結果。於是他進行了以氯仿為麻醉劑的外科手術示範表演。在演示會上他強調,氯仿優於乙醚之處是沒有爆炸性,沒有刺激性,有令人愉快的氣味,作用比乙醚強,使用簡單。由於乙醚已經被外科界所接受,現在又出現個氯仿,於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兩派間的爭論。有人用各種動物進行了乙醚和氯仿的比較,發現氯仿麻醉後的動物死亡率比乙醚高,說明氯仿的毒性大。贊成使用氯仿的人卻不顧這個實驗結果,只強調乙醚的缺點,而喜歡使用乙醚的醫生則強調氯仿的毒性,不顧乙醚的缺點。最後幾乎是按地區形成兩大派,在美國主要使用乙醚,而氯仿主要在歐洲使用。
辛普森使用麻醉劑於分娩,遭到宗教界的反對,理由是分娩的劇痛是上帝對女人的懲罰。原來是夏娃偷吃了禁果,並慫恿亞當也吃了禁果,上帝為懲罰夏娃,要她生小孩,並加重痛苦,而無痛分娩則違反了上帝的意志。辛普森巧妙地回答了宗教界的反對,他說,上帝讓亞當沉睡,從他身上取出一條肋骨做了夏娃,可見上帝是第一個使用麻醉方法的。他又引用聖經上的話來為自己辯護,他說上帝創造的一切都是好的,上帝的恩賜我們不應拒絕。但這平息不了宗教界的反對,直到1853年4月,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生第八個孩子時使用了氯仿進行無痛分娩以後,宗教界就不再提這件事了。
(四) 乙烯的發現
乙醚和氯仿都不是安全的麻醉劑。但是由於化學界當時還不能提供更多的易揮發性化合物供試驗,因此,人們一邊尋找新的更為安全的麻醉劑,一邊仍繼續使用這兩種麻醉劑。等找到更為安全的麻醉劑後,氯仿於20世紀50年代被淘汰,只作為溶劑使用。
由於偶然的機會和研究者敏銳的觀察力,乙烯被發現了。1908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植物實驗室的克拉克和奈特聽取了一個種植石竹的人提出的問題:他種植的石竹放在溫室里時,盛開的花很快就閉上了,未開放的花蕾不會開,經濟損失嚴重,請兩位教授幫助找出問題的所在。兩位教授立即開始工作,經過多方面的研究,發現溫室里照明用的燃氣中含有的乙烯是罪魁禍首。為了證明這點,他們在空氣中加入乙烯,盛開的花放在這種空氣中就會閉上。後來他們又發現乙烯能損害很多種植物。克拉克和奈特的同事想,既然乙烯對植物有毒性,是不是對人也有毒害。於是就用動物做試驗,他們把動物放在含有4%體積的乙烯照明燃氣中後,這些動物都被麻醉了。然後他們就開始研究,可否把乙烯用作麻醉劑。大約用了5年的時間,到1923年2月他們准備發表他們的研究結果,此時,加拿大多倫多綜合醫院的麻醉醫師布朗在多倫多醫學科學院報告了他用6個月的時間做的研究工作,他指出乙烯是一種有希望的麻醉劑。其實80年前(1849年),南尼萊已經發現乙烯具有麻醉作用,但他認為乙烯不夠安全而且難於製造,因此把它放棄了。布朗等人是在完全不知南尼萊的工作情況下,再次發現乙烯的麻醉作用的。
(五) 氟烷的發現
在完全不知道美國人所做的上述工作的情況下,英國ICI公司化學部的負責人弗格森,1950年閱讀公司做的有關用於分離鈾同位素的溶劑報告時,發現這些溶劑完全不與六氟化鈾反應,非常穩定。他認為應該用它們試一試,看是否有麻醉作用。他把這項工作交給了薩克林。於是薩克林擬定了挑選這些化合物的條件,第一就是低毒性,其次是沒有爆炸性,然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揮發性,麻醉作用較強,作用發生得較快,而且不發生意外和不刺激呼吸系統。經過挑選,這些化合物均不符合上述條件。於是他就自己合成,到1953年1月,他合成的第6個化合物完全符合他擬定的條件。又經過3年細致、深入的研究,他把這個化合物在在臨床研究,證明能很順利地產生麻醉作用,對循環、呼吸系統沒有什麼副作用,病人蘇醒後也大都沒有惡心的感覺。這個化合物就是氟烷。其他一些公司又合成了一些類似物,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甲氧氟烷。它是1948年作為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的一部分內容,由美國康涅爾大學合成。在20世紀60年代,它被發現具有很好的麻醉作用和鎮痛作用。以後,人們將它發展成為臨床應用的一種吸入性麻醉劑。
(六) 局部麻醉葯的發現
發現氯仿麻醉作用的辛普森曾經提出,能否讓病人在不失去知覺的情況下產生麻醉作用。因此,局部麻醉葯的尋找在150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在局部麻醉情況下進行手術,實際上在1812年就已經開始了,不過不是有意使用的。在拿破崙於1812年在莫斯科潰敗時,他的首席外科醫生發現,在零下二三十度下做截肢手術,傷員痛覺減輕許多,手術後恢復得也比較快。這實際上就是冷凍麻醉下的手術。1848年英國的阿諾特就是模仿這種做法,將裝有碎冰鹽的豬膀胱放在皮膚上,用以克服切開皮膚時產生的疼痛。
曾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做無痛分娩的麻醉醫生斯諾,也為尋找不失去知覺的麻醉劑做過不少的工作。他試驗了包括固體二氧化碳(乾冰)在內的許多冷凍劑和它們的混合物。由於他的早逝,他的學生理查森繼續了這項工作。理查森看到英國女士們使用的科隆香水(就是香水被放在一個小瓶子內,用一個噴嘴,通過捏一個橡皮球將香水噴出來)便來了靈感。他想,能不能用低沸點的溶劑代替香水噴在皮膚上,產生冷凍麻醉的效果。他首先試著將乙醚噴在皮膚上,局部麻醉效果很好,證明這種局麻方法可以應用於許多小手術。以後他又試用了溴乙烷、氯乙烷,同時改進了噴霧的裝置,於是理查森的噴霧劑在歐洲廣泛使用。
理查森的噴霧劑刺激性很大,對眼睛可造成傷害,無法用於眼科。柯勒從1882年就決定尋找能適用於眼科的局部麻醉劑。他試用水合氯醛、溴化鈉和嗎啡於動物的眼內,觀察是否有麻醉作用,因為水合氯醛和溴化鈉都有催眠鎮靜作用。結果發現它們都能損傷眼睛。尋找眼科局部麻醉劑的願望也就未能實現。
1884年,柯勒的一位好朋友弗瑞德,要求他幫助解決為什麼玻利維亞、智利等國的印第安人咀嚼古柯樹的葉子可以解除疲勞的問題。柯勒答應參加他的試驗工作。古柯樹葉在19世紀中葉傳入歐洲,1860年,尼曼從中成功地分離出純的可卡因結晶。可卡因是一種鹼性有機化合物,即生物鹼。人們把從植物中分離出的鹼性有機化合物統稱為生物鹼。當時人們認為可卡因是和咖啡因(從茶葉和咖啡中分離出的生物鹼)相似的溫和興奮劑,把它放在飲料和酒中飲用,完全不知道它具有成癮性。英國人當時懷疑可卡因是否真有任何的生理作用,現在我們知道,可卡因是一種有興奮作用的成癮性毒品。
柯勒曾經希望可卡因能有局部麻醉作用,但是弗瑞德的研究報告指出,可卡因是一種興奮性生物鹼,因而他不再考慮將可卡因用於局部麻醉試驗。他們用可卡因來解除一位朋友的嗎啡成癮性,但得到了悲劇性的結果,這位朋友又染上了可卡因的成癮性。於是弗瑞德不得不放棄用可卡因進行精神治療的打算。
弗瑞德的一位同事說,可卡因使他的舌頭麻木。柯勒回答說,這不新鮮,所有服用可卡因的人都有這種感覺。就在這一瞬間,柯勒意識到他可能無意中遇到了一個能用於眼睛的麻醉葯。他立即回到自己的實驗室,把鹽酸可卡因溶於蒸餾水中,再向蛙的一隻眼中滴了幾滴這種溶液,幾秒鍾後這隻眼的反射就消失了,大約又過了1分鍾,他用針尖輕觸這隻眼的角膜,沒有反射動作,甚至用針尖刺傷這隻眼也沒有反應,而另一隻眼則和平常一樣,對輕微觸摸即有反應。他非常興奮,用同樣的方法試驗了兔和狗的眼睛,得到了同樣的結果。然後,柯勒和他的助手彼此向對方的眼中滴入可卡因溶液,對著鏡子用大頭針的頭觸摸角膜,沒有任何感覺,也沒有任何的不適感。他把他的發現寫成文章,托他的一位去參加1884年9月15日在海德堡舉行的眼科會議的朋友在會上宣讀並做演示。文章受到與會者的極大歡迎。1個月之內可卡因便在全歐洲乃至美國普遍使用,柯勒在全世界的醫學界成了著名人物。柯勒是個猶太人,盡管他變成了一位著名的醫生,可是在幾個月以後發生的反猶太人的運動中,他還是不得不搬出維也納,後來定居於紐約。
縱觀麻醉葯發展歷程,道路曲折,各種麻醉葯來之不易。然而直到今天,還沒有一種令醫生和病人都非常滿意的麻醉葯。真正理想麻醉葯的出現還需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共同努力和奮斗!
7. 麻醉學的貢獻
現代麻醉傳入中國也有百餘年的歷史。年衛生部文件明確麻醉科是一級臨床學科。根據中國國情,靜脈普魯卡因復合麻醉,得到了大力開展和推廣,連續30餘年來,靜脈普魯卡因復合麻醉和連續硬膜外阻滯麻醉,一度成為中國最常用的麻醉方法。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研究針刺麻醉,70年代初研究中葯麻醉,臨床應用有一定的鎮痛和麻醉作用,但是這些方法尚達不到現代麻醉的要求,70年代後期,隨著改革開放,國外許多新的麻醉葯和精密的麻醉設備,相繼引進中國,進一步提高中國麻醉水平,促進麻醉學科的現代化,邁出了新的步伐。
1981年創刊出版《中華麻醉學雜志》以後,還相繼有《國外醫學、麻醉學與復甦分冊》、《臨床麻醉學雜志》、《實用麻醉學雜志》、《疼痛學雜志》、《麻醉與重症監測治療》等雜志出版發行。現代麻醉學的歷史不過150年,是醫學領域中一個新興的學科,這門學科是隨著醫學學科的發展,以及臨床工作的需要,集中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以及其他學科的有關理論,應用近代科學技術成果於臨床而建立起來的,已成為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40餘年中國麻醉工作者幾代人不懈的努力,麻醉學科有了很大的發展,拓寬了麻醉工作的范圍和領域,加強了各級醫院的麻醉科室建設,培養了大量的麻醉專業人才,專業隊伍日益擴大,業務水平不斷提高。
8. 麻醉劑最早是誰發明的
麻沸散是華佗創制的用於外科手術的麻醉葯,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劑。《後漢書·華佗傳》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可惜華佗所創麻沸散的處方後來失傳。
據傳麻沸散系由曼陀羅花1斤、生草烏、香白芷、當歸、川芎各4錢,南天星1錢,共6味葯組成,也有說麻沸散由羊躑躅3錢、茉莉花根1錢、當歸3兩、菖蒲3分組成。但據後人考證,這些都不是華佗的原始處方。
1979年中外出版社出版的《華佗神方》系由唐代孫思邈編集,裡面就有人們所渴望而急砍一觀為快的「麻沸散」配方。它的組成是:羊躑躅9克、茉莉花根3克、當歸30克、菖蒲O.9克。 上書中記載此方專治腹中病結或患圓形或長形腫塊,各葯不效,必須割破小腹取出;或腦內有病,必須劈開頭腦,取出病邪之物則頭風自去。服此能令人麻醉,不知人事,任人劈破不知痛癢,說明麻醉作用還很強。由此可知華佗對於腦外科、普外科及麻醉學方面已達到相當水平。
趣歷史官方微信號:qulilshi_v5
傳說華佗曾經試圖利用麻沸散給關羽刮骨療毒,遭到了關羽的拒絕,結果他在沒有接受麻醉的情況下進行了手術。後來華佗建議曹操進行開顱手術,也用麻沸散,曹操不相信華佗,將他處死。華佗在臨刑前將麻沸散的配方交給了獄卒,但獄卒的妻子因為害怕而將其燒掉了。
《三國演義》中的麻肺湯或麻肺散,即是麻沸散,麻沸散並非羅貫中的杜撰。華佗發明麻沸散決非偶然,因為他生活的時代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在戰爭時代,必然有許多戰傷。由於缺乏麻醉葯,外傷病人在手術過程中,十分痛苦。華佗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刻心鑽研醫學古籍,並勇於實踐,他根據《神農本草經》中關於烏頭、莨菪子、麻蕡、羊躑躅等功效的記載,又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創造了麻沸散。這是幾種具有麻醉作用的葯物組成的一個復方,經過多次試驗,確有良好的麻醉作用。
華佗又從多喝酒能使人醉而不省人事中得到啟發,將麻沸散和酒在外科手術前一起給病人吞服,加強了麻醉效果。這一方法在外科手術中廣泛使用,據記載,華佗曾用酒服麻沸散做過腫瘤切除、胃腸吻合等手術。 非常可惜,史書上並沒有記載麻沸散的配方,以致它的葯物組成,至今還是一個謎。不過,據現代研究,麻沸散的主葯是莨菪子。
《神農本草經》有莨菪子「多食使人狂走」的記載,「狂走」是由於服了一定量麻沸散莨菪子之後,發生了麻醉作用而出現神智錯亂的現象。現在,人們已經弄清麻沸散莨菪子中的主要成分是東莨菪鹼和阿托品鹼。東莨菪鹼具有鎮靜、鎮痛的作用,應用較大劑量後,可產生催眠作用。《神農本草經》還記載了烏頭,說「其汁煎之,名『射網』,殺禽獸。」可見烏頭也具有麻醉劑的作用。
宋代以後,文獻中屢有記載的曼陀羅花是中葯麻醉中常用的葯物。宋代竇材的《扁鵲心書》(公元1146年)簡要記述了曼陀羅花的麻醉功效:「人難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傷人。」後來,李時珍親自試服了曼陀羅花,進一步證實了它的麻醉性能。
麻沸散是外科手術史上一項劃時代的貢獻,它對後代有很大的影響。由於麻沸散配方自華佗死後就失傳了,直至宋代,我國麻醉技術才有所發展。不久就出現了局部麻醉、正骨用專科麻醉等麻醉方法。而歐洲直到19世紀中葉才使用麻醉葯為病人做手術。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古代文化成就哪家強?還看古中國獨領風騷!
9. 麻醉學的歷史沿革
古代
中國很久以前就有關於手術麻醉的傳說和記載,例如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版七十毒,就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權很久以來就千方百計尋找治病止疼的良葯。公元2世紀,中國偉大的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1700多年前,華佗就已經使用全身麻醉進行腹腔手術。公元652年,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1596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介紹了曼陀羅花的麻醉作用。1743年趙學敏所著《串雅內編》介紹了由草烏、川烏、天南星、蟾酥、番木鱉等組成的開刀葯方。針灸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民治病止痛的重要方法,215-282年晉皇甫的《針灸甲乙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比較完整的針灸專著。 在復甦急救方面,公元前4-5世紀,就有扁鵲切脈以診斷人之生死,用針和草葯進行急救復甦的記載。
現代
現代麻醉學雖然只有百餘年歷史,但自古以來,人類就在勞動和生活中,不斷地尋找減除因災害或禽獸引起的創傷或疾病疼痛的葯物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