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紀念寧都起義的題詞
「以寧都起義的精神用於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我們是戰無不勝的!」在新的歷史時期,弘揚寧都起義精神,對於繼承革命傳統,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關於七律長征的資料 簡練
關於《長征》一詩的創作
遵義會議之後,毛澤東詩興豪邁。長征途中的千山萬水和激烈壯闊的戰斗,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令他的思緒自由弛騁。他多次為紅軍的英勇而慨嘆,多次賦詩言志。1935年9月28日,在全軍排以上幹部大會上,毛澤東即席朗誦了這首詩。
與《長征》詩相媲美的,也是對《長征》詩作出最好註解的還有一段同樣出之於毛澤東筆端的美文,那就是1935年12月27日,毛澤東在陝北瓦窯堡黨的積極分子會議上所作的報告——《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論及革命形勢的一段:
講到長征,請問有什麼意義呢?我們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的。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眾怎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的。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中國共產黨,它的領導機關,它的幹部,它的黨員,是不怕任何艱難困苦的。誰懷疑我們領導革命戰爭的能力,誰就會陷進機會主義的泥坑裡去。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直羅鎮一仗,中央紅軍同西北紅軍兄弟般的團結,粉碎了賣國賊蔣介石向著陝甘邊區的「圍剿」,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七律 詩體名,七言律詩的簡稱。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聲韻,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句內和句間要講究平仄,中間四句按常規要對仗。
長征 從1931年到1934年,在毛澤東同志正確路線指引下,紅軍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以後,由於王明的錯誤路線排斥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造成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1934年10月,紅軍不得不離開中央蘇區根據地,從福建的長汀、寧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開始長征,北上抗日。長征途中,1935年4月,黨中央召開了遵義會議,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路線的統治,從此,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從勝利走向勝利。黨中央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現已撤銷省的建制)、甘肅、陝西等十一個省(見線路圖)。在整個長征途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歷盡艱苦,擊潰了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連續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根據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軍也到達陝北,與第一方面軍會合,長征勝利結束。
這是一首七律詩,全詩共八行,每行七個字,每兩行為一句,共四句,分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首聯以直白的詞彙、豪邁的語勢,高屋建瓴,總領全詩,高度概括出紅軍在長征中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它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革命浪漫主義風格,成為全篇的綱領。「不怕」兩字,回答響亮,下筆千鈞,以堅定的語氣表現出紅軍面對長征過程中的千難萬險,全無懼色,頂天立地。「等閑」兩字則將困難輕輕一瞥,加深了對「不怕」的表述,表現出紅軍藐視困難、從容不迫的自豪感。「萬水千山」以靜寫動,以艱難險阻為主體,展現了一幅濃縮紅軍長征壯闊歷程的總覽圖。
頷聯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誇張手法極言山勢雄險,用的是「揚」的手法,而後用「細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這抑揚之間更顯出紅軍的偉大。「騰」與「走」的擬人化動態描寫,使靜止的山有了生氣,大山與紅軍都靈動起來。此聯可謂想像超絕,用語新奇,境界闊大,氣象萬千。
頸聯承接「萬水」。一「暖」一「寒」,既寫出了天氣情況,又寫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兩種感覺互相對比,既表達了紅軍渡過金沙江後的喜悅,又表現了奪取瀘定橋的驚心動魄,足見紅軍的神勇無比。一「拍」一「橫」也是以動寫靜的手法。此聯對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環境寄寓無限感慨,極具氣勢。
尾聯描述了長征的最後歷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難程度其實超過「逶迤」的五嶺和「磅礴」的烏蒙山,但這時由於勝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風雪交加路也就變得美不勝收了。最後以「開顏」收篇,寫出了紅軍翻過雪山後一片歡騰的喜悅之態,同時預示了長征的徹底勝利。
縱觀全詩,氣勢磅礴,氣魄宏偉,格調高昂,筆力雄健。不僅大處雄渾,節奏強烈,而且小處精細,抑揚頓挫。詩中對仗極為工整,用詞極為精當。
對張牙舞爪、窮凶極惡的敵人不置一字,視之若無。——這種傲視山川的奪人之氣,非百戰百勝、總攬全局的三軍統帥、一代偉人而不能擁有此胸懷,無此胸懷亦不能出此語。這就是毛澤東的藝術風格,這就是毛澤東詩詞藝術的魅力所在!
選編這首詩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戰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和勝利後無比喜悅的心情,領略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作為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高昂氣質。這是教學的重點。教學的難點是理解二、三句詩的意思並體會蘊含的思想感情。
詞句解析。
(1) 對句子的理解。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紅軍不怕遠征的艱難險阻,把歷經千山萬水的艱難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可在紅軍眼裡不過像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可在紅軍看來,不過像在腳下滾過的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金沙江兩岸懸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擊著兩岸高聳的山崖,給人以溫暖的感受(暗示紅軍巧渡金沙江後的歡快心情);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橫跨東西兩岸,只剩下十幾根鐵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驚險悲壯)。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更使紅軍欣喜的是翻過了千里皚皚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開朗,個個笑逐顏開。
(2) 對詞語的理解
萬水千山:這里的千、萬都是泛指,形容山無數,水無數,隱含著困難多、艱險多。
等閑: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嶺:指五座山嶺,即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這五座山嶺在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邊境。
逶迤: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細浪:小浪花。
烏蒙:指烏蒙山,在雲南、貴州兩省之間。
磅礴:氣勢雄偉,這里指山勢高大、險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腳下滾過去。
金沙:指金沙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段。
雲崖:高聳入雲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鐵索:指大渡河上的瀘定橋。紅軍過橋時只剩下十三根鐵索。
岷山:在四川、甘肅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終年積雪。
三軍:指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當年沒有編制紅三方面軍),也就是整個紅軍。
盡開顏:全都喜笑顏開。
3. 寧都起義的介紹
其實歷史上有很多不為人知的事:
姜敏卿山東省鹽山姜庄現河北人,一八內九七年容八月三十日生,一九八三年四月十六日卒。享年八十六歲。十二歲隻身下天津, 先當雜役後當書童。十四歲從伍,由士兵到連長,戰事中與馮玉祥結識升團參謀長。在江西寧都與董振堂趙博生三人組織了二十六路軍起義,領隊上井崗山,任紅五軍團師參謀長。後到馮玉祥在察哈爾組織的抗日同盟軍任作戰處總參謀長,後隊伍敗散,奔返於天津張家口永寧之間謀事,到馮玉祥遇害隨退出軍界,誓永不入軍界,隱居於北京清河,置了幾畝薄田務農。再多說一件事,電影寧都起義中描寫董振堂隻身去蘇區,其實是董振堂與姜敏卿以檢查防區地雷為由一塊去的。當年起義部隊上井崗山時是姜敏卿騎著一匹白馬走在隊伍之首。
4. 紅五軍團的領導人
1931年12月14日,被蔣介石驅入江西「圍剿」紅軍的原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一萬七千餘人,在該軍中共特別支部的策動、組織與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指導下,由趙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黃中嶽等人率領於駐地寧都城舉行了中國革命史上著名的「寧都起義」,宣布加入紅軍,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季振同任紅五軍團總指揮,董振堂任紅五軍團副總指揮兼十三軍軍長,趙博生任紅五軍團參謀長兼十四軍軍長,黃中嶽任十五軍軍長。以寧都起義部隊為主組建的紅五軍團,在鞏固、保衛中央蘇區的斗爭和紅軍長征以及在同張國燾分裂主義的斗爭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他們中的大多數為中國革命事業壯烈犧牲了,為數不多的倖存者經過長期革命斗爭的考驗,不少人建國後成為各級黨政軍領導。而紅五軍團的四位卓越領導人,卻有著不同的人生歷程:趙、董血灑疆場,季、黃冤遭錯殺。
趙博生——血染黃獅渡
寧都起義後,為了把這支舊軍隊改造成為真正為工農勞苦大眾服務的革命武裝,在中央軍委的直接領導下,部隊開往蘇區的石城秋溪、龍岡、橫江及瑞金壬田、九堡、沿壩等地進行整編。按照毛澤東關於建設紅軍的原則,首先確立黨對這支部隊的絕對領導,建立了政治委員制度,團以上設政治部,黨支部建在連上。黨派出大批優秀幹部充實紅五軍團,任命肖勁光為紅五軍團政委,劉伯堅為政治部主任,黃火青為十五軍政委。
這支剛剛起義過來的部隊,雖然改稱為紅軍,可是官兵們在思想、行為上,仍然表現出舊軍隊的許多陋習,不習慣紅軍生活,受不了紅軍的嚴明紀律約束,影響了部隊官兵關系及戰鬥力。趙博生對此極為重視。他非常尊重黨派到紅五軍團來工作的幹部,不但注重向他們學習,盡力糾正舊軍隊中一切非無產階級的思想作風和領導方法,帶頭擁護黨對這支部隊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改造,積極協助黨組織和政治委員做好乾部戰士的工作,而且經常深入部隊,與下級官兵同甘共苦,加強交流,告誡並鼓勵士兵:「要遵守黨的紀律,加強團結,去掉不良作風,這對我們長期生活在舊軍隊里的人開始可能不習慣,有不少困難,但是不要向困難低頭,為了解救全中國的勞苦大眾幹革命,是至高無上的任務,我們的幸福日子,就在後頭了」。
紅五軍團經過整編,部隊政治素質和軍事素質得到了較大提高,逐漸成為一支無產階級的革命軍隊。趙博生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比較系統地學習了政治理論和軍事知識。他認真研讀了大量無產階級革命書籍,深有感觸,深受啟發。他對周圍的同志說:「我雖然在青年時代就立下了救國救民的大志,苦於沒有引路人,自己摸索,奮鬥了十幾年,結果不是被人欺騙利用,就是孤軍奮戰,以失敗告終。今天才算找到了出路,重見了光明。我趙博生願將後半生為全國勞苦大眾的翻身解放竭盡微薄之力」。
兩個多月的整編結束後,趙博生偕同其他同志率領紅五軍團,和兄弟部隊一道開赴前線作戰。1932年2月,參加圍攻贛州戰斗。4月與一軍團組成東路軍,參加東征福建漳州戰役。接著回師江西與紅三軍團會合,於7月間向粵北南雄挺進,在水口攻打廣東軍閥陳濟棠部。8月,紅一、三、五軍團並肩北上,連克宜黃、樂安等縣城;爾後,率部參加了攻克建寧戰役。趙博生在每次戰役中,都表現出一貫的勇敢、堅定、沉著。水口戰斗中,他左臂受傷,同志們勸他下去休息,他說:「流血很少,微傷何足慮。」在他的感召下,全軍戰士奮起向前,重創敵軍,有力地配合了一、三軍團的反「圍剿」作戰。
趙博生還很注意在實踐中學習紅軍的作戰原則,做到果斷、機謹、靈活。凡屬重要戰斗和關鍵時刻,他都親臨前線,周密部署,反復檢查,親自指揮。紅五軍團的戰士在作戰中非常英勇、頑強,尤其是馬刀拼得敵軍膽顫心驚。之前,蘇區軍民都說「一軍團的沖鋒,三軍團的包抄」厲害,此後又加上了「五軍團的馬刀」。因指揮作戰有功,紅五軍團成立一周年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下令嘉獎趙博生,並授給他一枚紅旗勛章。
1933年初,蔣介石的主力第九十師,二十七師和十五師向金溪、南城一帶蘇區進犯。正圖殲滅我紅軍主力一、三軍團。為保障紅軍主力於黃獅渡殲滅敵人,趙博生奉命率四個團在長員廟吸引和鉗制三倍於已的敵人。趙博生深感責任重大,帶領幹部戰士親臨前線察看地形,縝密研究與部署戰斗,告誡叮囑指揮員,在長員廟利守難攻的地形上,要擇險而守,要注意發揮老兵的長處,善挖戰壕構築碉堡,發揚我們善於防守陣地的作用。這次戰斗事關全軍勝利,必須要完成這次戰役的光榮使命。
戰斗開始後,敵人的進攻十分猖狂,先是集中大炮轟炸我軍前哨陣地,然後發起連續數次進攻,但均被打退。此時,我軍彈葯所剩不多,到中午11時左右,敵人又向我左路發動進攻。趙博生很快意識到,如果敵人攻下右路一三五團的陣地,左路一二八團就有被包圍的危險,要守住陣地是十分困難的。於是他立即命令一二八團「特務連立即出擊,協助一三五團恢復陣地」。特務連多為身強力壯的老兵,武器配備較為精良,每人擁有大刀、手槍、沖鋒槍三大件,戰鬥力較強。出擊以後很快打退敵人,恢復了一三五團的陣地。趙博生把一二八團團長袁血卒找去說,估計敵人還會進攻一三五團陣地。一三五團陣地地勢低,工事薄弱,戰斗動作不熟。要他補充工事,形成扇面火力,注意節省彈葯,他把指揮任務交給他的參謀。自己則親赴一三五團這處最前線、最危險的陣地上。
敵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喘息,又立馬集中力量向兩翼陣地輪番發起沖鋒。我守軍戰士子彈打完了,手榴彈扔完了,趙博生就指揮戰士們用石塊猛砸敵人,用寫有「百戰百勝」字樣的斗笠裝上鵝卵石回擊敵人。部隊傷亡增大,陣地發生了動搖。趙博生親自帶領軍官組成的最後突擊隊,向瘋狂的敵人發起猛烈的反沖鋒。趙博生在距敵百米遠的地方,一邊指揮,一邊回擊敵人,不幸頭部中彈,當即倒地。
趙博生不幸犧牲的噩耗傳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致電五軍團,弔唁趙博生。唁電說:副總指揮趙博生「是為蘇維埃政權而犧牲的,為中國民族解放與社會解放而犧牲的。他的犧牲,是永遠光榮於中國蘇維埃史上。中央政府表示悲悼和敬意」,並慰勉五軍團的廣大指揮員「更要繼續趙博生同志的犧牲精神,堅決地進攻敵人,徹底粉碎帝國主義國民黨四次『圍剿』與對我中央蘇區的大舉進攻,爭取蘇維埃在全國勝利,來完成趙博生同志未完成的任務」。為了永遠紀念「寧都起義」的領導者、紅五軍團的締造人之一趙博生,1月13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下令,將寧都縣改為博生縣,命令全蘇區於1月21日舉行追悼大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又在瑞金葉坪廣場上,建造「博生堡」以示紀念,朱德總司令還親筆題寫了「博生堡」三個大字。趙博生的遺體被安葬在他領導起義的寧都縣城。毛澤東稱趙博生是「堅決革命的同志」。葉劍英曾於1962年「八一」建軍節紀念日前作詩懷念先烈趙博生。詩雲:
寧都霹靂響天晴,
赤幟高擎趙博生。
虎穴堅持神聖業,
幾人鮮血染紅星。
董振堂——高台鑄榮光
紅五軍團在石城秋溪、龍岡、橫江等地接受整編時,董振堂懷著新生的喜悅,認真加強學習、努力工作。當時對紅五軍團改造的政策,是採取自願的原則,願走的送走,願留的留下,有的還送到紅軍學校接受學習。因受到「左」傾思想「只要兵,不要官」的影響,許多爭取起義過來的營連級以上幹部被打發回家。對此,人們有議論。董振堂對這種做法當時亦有所不解。但還是極力剋制自己的情感,堅決執行上級命令,耐心做好被勸說回家的自己屬下官兵的思想工作,讓他們安心離開。認真查擺部隊士兵的思想、紀律及作風改造建設情況。配合負責紅五軍團整編工作的同志努力把整編工作做好。經過黨的教育和革命隊伍的熏陶,董振堂由一個有正義感的舊軍人,迅速成長為一名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根據他的表現與要求,1932年4月經何長工介紹,黨組織批准他為中共正式黨員。
紅五軍團經過整編,戰斗熱情高漲。此時,紅三軍團正在攻打贛州,多次激戰未克。於是紅五軍團受命前往助戰,與紅三軍團一道著手第四次爆破攻城。董振堂指揮部隊,棺材內裝上爆葯,炸掉了城樓和後面的碉堡及左翼的敵陣地,炸死敵營長李自林等200餘人,隨後董振堂親率戰士攻入城去。但因敵人阻擊火力強大,後又撤出城外。敵人加兵救援,紅軍用火力封鎖贛江上下游,把援敵堵截於贛江彼岸,紅三軍團抓住這一有利戰機,猛烈再次攻城,沉重打擊了守城敵軍。
1937年3月,紅軍撤圍贛州,不久董振堂被任命為紅五軍團軍團長。漳州戰役戰事吃緊時,紅五軍團奉命前往增援,此役初顯紅五軍團英勇善戰,在董振堂指揮下,俘敵1000多人,勝利完成阻擊任務。1932年9月,水口戰役打響,紅一、三軍團打得十分激烈,紅五軍團再次奉命助戰,軍團領導親上戰場,紅五軍團勇猛殺敵,聲威大震。為此,在慶祝紅五軍團誕生一周年大會上,中央軍委授予董振堂紅旗勛章一枚。
1934年10月,由於「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實施戰略轉移。紅五軍團受命擔任突圍西進的後衛任務,以英勇果敢的精神,完成了掩護大軍連續突破敵人三道封鎖線後,又疾至湘江,阻擊敵人對紅軍的圍殲,幫助主力紅軍渡過湘江,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因戰斗激烈悲壯,人員傷亡較大,其三十九師遭敵合圍,未能渡江,紅五軍團部隊戰鬥力由兩師減到一個師。之後,紅五軍團又掩護紅軍主力部隊過老山界來到貴州。在貴州,董振堂參加了遵義會議。會後,董振堂和五軍團其他領導同志一起,按照中央部署,在阻擊敵人的戰斗中,接連打了許多漂亮仗。在黔北,他指揮紅五軍團奮戰五晝夜,頂住了四川軍閥劉湘的整編師九個團,使紅軍主力部隊迅速渡過赤水河,重占婁山關和遵義,取得了長征以來的第一個大勝利。接著紅五軍團飛赴金沙江畔,堅守九天九夜,掩護全軍安然過江。從此,中央紅軍跳出了敵人尾追堵截的圈子。一路上,紅五軍團掩護主力部隊斬關奪隘,搶險飛渡,順利通過彝族區,跨過大渡河,翻越夾金山,於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
1936年10月,紅五軍團響應黨中央繼續北上的號召開出會寧城。但當紅五軍團和四方面軍到達靖遠附近時,卻接到張國燾西渡黃河的命令。這是明目張膽地對抗黨中央,在這個嚴重的危急時刻,董振堂表現出一個共產黨員特有的沉著、鎮定。為顧全大局,減少紅軍損失,他一邊耐心地做部下的思想工作,穩住大家,一邊把情況及時向黨中央和朱總司令作了匯報,使黨中央及時掌握到了這一信息。但紅五軍團在張國燾的脅迫下還是渡過了黃河,開始了悲壯的西征。
西路軍渡過黃河以後,紅五軍團改編為紅五軍。董振堂指揮紅五軍接連打了一些勝仗,並於1937年1月2日一舉攻克高台城,但隨即陷入了馬匪軍的重圍之中。馬彪等匪首以數倍於我的兵力,猛烈攻城。董振堂不顧個人安危,鎮定自若地指揮戰士們奮力反擊。激烈的戰斗從12日一直持續到19日凌晨,一場殘酷的巷戰經過幾小時的肉搏,敵人膽戰心驚,屍積成山,我方也傷亡慘重,活著的為數不多。在這種情況下,董振堂只得帶領剩下的戰士且戰且退至東城,鑽進東南角的一個雙層碉堡里堅守,欲阻止援敵,但未果。無奈之下,他只得帶著身邊的幾名戰士跳下城去,隨即又陷入包圍之中。他支撐著滿是傷痕的身體,手舉兩把盒子槍,與敵人展開了最後的搏鬥,斃數敵後,不幸大腿中彈。他站立不了即蹲下繼續戰斗,直到身邊的戰士全部犧牲,這時,他手中僅剩一顆子彈。為不讓敵人生俘自己,他把最後一顆子彈給了自己……
董振堂犧牲後,黨中央在延安召開了追悼大會,深切悼念這位堅貞不屈的無產階級英雄,並且決定將他的家鄉河北省新河縣命名為「振堂縣」。
毛澤東對董振堂和紅五軍團作了極高的評價,曾滿懷深情地說:「路遙知馬力」,贊譽董振堂是「堅決革命的同志」。1937年3月,毛澤東在延安與參加過寧都起義的幹部合影留念,並親筆在照片上題詞:「為創建新的紅五軍團而奮斗」!
季振同、黃中嶽——沉冤遭錯殺
季振同、黃中嶽是寧都起義的功臣。起義後,中革軍委任命季振同為紅五軍團總指揮;黃中嶽為紅五軍團第十五軍軍長。1932年春,季、黃二人都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們加入紅軍後,在起義部隊整編、率部參加贛州戰役及後來黃中嶽率紅十五軍編入東路軍入閩作戰中,都很積極,經受了考驗。但作為原國民黨軍隊中的高級軍官,起義後也存在一時難以完全適應紅軍的艱苦鬥爭生活,對革命隊伍中的一些制度和做法持有不同看法,甚或私下裡發發牢騷怨言,偶爾邀集幾位舊部好友聚首聊天等事情。季振同起義後因軍權旁落,心情郁悶,也曾對人說過自己是「空頭司令」的話。但他對中革軍委派到紅五軍團任軍團政治委員的蕭勁光很尊重,有什麼心裡話都對蕭說。他在1932年三四月間表示自己難以適應紅軍中的工作,希望能離開紅軍到蘇聯去「學習軍事」,並把這個想法向蕭勁光作了報告。蕭發電報請示中央,中央同意了他出國學習的要求。
就在這時,國民黨軍隊方面對季振同進行策反。季振同原在西北軍的老上級馮玉祥派其參謀長劉驥為代表與季聯系。季振同將此事報告了蕭勁光,蕭報告了中央局,中央局同意季與劉見面。事後,季也將國民黨的一些策反信件送給蕭看,表明他「不為所動」。為出國學習,季振同離開軍團部時,蕭為他開了歡送會。季把所有的東西都留下了,望遠鏡給了蕭勁光,一匹驃駿的青馬留下,後來送給了朱德總司令,槍交了,警衛班也留下了,只帶了一個保鏢。蕭勁光派人將他送到了瑞金。
黃中嶽受季的影響,在漳州期間,思想有些動搖,想離開部隊,另謀去處,乘便做了一套便服,「准備開小差」時用;還說過「我這次到前方去,干多少就多少,拖(拖槍)不動就算了」的話,但卻沒有任何「拖槍」、「反水」的實際行為。
可是,1932年5月5日,中央國家政治保衛局執行部長李克農經周恩來批准,突然在漳州將紅十五軍軍長黃中嶽、紅十五軍參謀長蕭世俊逮捕。5月8日,又將等待出國、請假到汀州視事的季振同逮捕。隨後被捕的還有:李聘卿(紅五軍團經理處會計科長)、高達夫(紅十五軍經理處副處長)、朱冠甫(曾任紅五軍團參謀長、紅校總教官)、張少宜(紅十五軍副軍長、紅校總教官)、劉佐華(馮玉祥與季振同聯絡代表)、蔡佩玉(紅軍學校俱樂部管理員)六人。當時加給季、黃、蕭等人的是「反革命」罪名。
1932年8月3日至4日,蘇維埃臨時最高法庭在葉坪臨時中央政府大廳對「季、黃反革命案件」進行審訊。最高法院由何叔衡、梁柏台、劉伯承、陳壽昌、劉振山五人組成,何叔衡為主席。原告人李克農代表國家政治保衛局指控季、黃「參加寧暴根本就是投機的」,「隨時隱藏著再做軍閥夢、毀滅紅五軍團和寧暴光榮歷史的反革命企圖」,並羅列了一大堆「罪狀」。審訊結束時,最高法庭完全同意原告機關的訴訟意見,抓住季、黃等一些還沒有構成事實的問題,判決如下:「季振同、黃中嶽、蕭世俊、張少宜、朱冠甫、高達夫、李聘卿、劉佐華八名執行槍決,並沒收他們的一切財產。蔡佩玉監禁五年。」判決「是最後的,無上訴權」。
當這一判決送達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批准時,毛澤東和項英沒有同意。他們認為:「季黃等均是參加寧都暴動者,對革命不無相當功績」,「季黃二人雖是此案的主謀者,但曾為寧都暴動領導人之一,應減刑免死」,「朱冠甫、高達夫、張少宜等三人曾參加寧都兵暴,並且不是此案的主謀者,可改為監禁。」於是,1932年8月10日由毛澤東、項英簽署的中央委員會決議案決議如下:季、黃二人「由死刑減為監禁十年」;朱、高、張三人「由死刑改為監禁八年」;其餘劉佐華等4人「仍按原判執行」。
判決後,季、黃等人一直被監禁在瑞金縣九堡、麻田等地收容所。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前夕,為純潔內部,甩掉「包袱」,解除後顧之憂,中央政治保衛局將季振同、黃中嶽等人處決於瑞金九堡大山中。
毛澤東對季、黃之死十分痛心。據蕭勁光說:「延安時曾聽毛主席講過,把季、黃殺掉是不應該的。建國後,毛主席在中南海懷仁堂後廳的一次高幹會議上又講,季、黃在寧都起義中是有功的,沒有他們,全部起義的勝利是不可能的,把他們處決是錯誤的。直到1982年,中央組織部對此案給予了復審,經過調查研究,對季振同、黃中嶽給以公正的評價,並予以平反。」
周恩來在1972年6月批林整風時,曾沉痛地談到:「五軍團兩個暴動過來的非黨人士季振同、黃中嶽,在寧都起義中起了關鍵作用,肅反時外面有謠傳,說這兩個人不安心,想走。李克農向我報告,我同意將他們逮捕,結果處死了。」
可見季振同、黃中嶽是王明路線「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所謂「肅反」運動的犧牲品。
5. 寧都縣有多少人
【人口民族】 2004年末,全縣總人口為714533人,其中非農業人員123375人,占回總人口的12.27%。總人口中,男性372445人,女性342088人,性別比答為108.87。全年縣出生人口為 9152人,出生率為12.8‰;死亡人口4131人,死亡率為5.78‰;全年凈增人口231人。
寧都共有450個姓氏,其中130多個屬客家,而全縣約4500多個村莊,其中由「老客」始建和擴建的村莊就有3700多個,佔全縣總村數的85%.
6. <<我的家鄉——寧都>>作文
寧都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北部,版圖面積405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三,全市第一位,人口74.1萬,居贛州市第三位,其中縣城人口15萬,現轄12鄉12鎮。 寧都建縣歷史悠久。寧都縣建縣始於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曾用陽都、寧都、虔化、博生等縣名,元清時期兩度升為直隸州,1934年10月為國民黨專署駐地,解放初曾設寧都專區,1952年並入贛州專區。
寧都是著名的紅色故土。蘇區時期,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留下戰斗足跡。寧都是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政治軍事指揮中心和主戰場。1931年12月14日,國民黨26路軍1.7萬餘人在趙博生、董振堂的率領下,舉行了震撼中外的「寧都起義」,誕生了紅五軍團。1932年10月,中央蘇區中央局在東山壩小源召開了全體會議,史稱「寧都會議」。
寧都是早期的客家搖籃。大量的譜牒研究和田野調查證實,中原漢人唐宋時期南遷進入現在的客區,最早定居在寧都一帶,站穩腳跟養足實力後,逐漸向閩西,然後向粵東推進。寧化客家公祠所列一百多個客家姓氏中,有好幾十個是自寧都遷入的,如賴氏、廖氏、邱氏等。現在全縣客家姓氏130多個,客家人口占總人口的98%。孫中山先生前35代先祖孫訁利於唐朝末年被封為東平候,定居寧都。
寧都素有「文鄉詩國」之美譽。「詩國」之稱始於宋代,明清之際,寧都文化達到巔峰,以清初著名的三大散文家之一魏禧為代表的「易堂九子」的出現,以及清初「三山學派」之首易堂學館的創立,寧都又添「文鄉」之譽。自宋至清,中榜狀元2人,探花1人,進士123人,舉人431人,居贛南之首。寧都教育底蘊深厚,民間崇學重教之風盛行,寧都中學曾連續10年高考上線人數名列全市前茅,2004年寧都中學廖海珍同學高考一舉奪魁,成為我市、我縣恢復高考以後首位全省文科狀元。
寧都是資源大縣。寧都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71%,活立木蓄積量784.8萬立方米,為國家首批100個生態示範縣之一。野生植物、野生動物資源、礦產資源豐富。寧都還有迷人的旅遊資源,最著名的自然風光數翠微峰風景區,該景區集儒、佛、道和革命歷史於一體,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被道家列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人文景觀中,有唐東平候孫中山先祖孫訁利墓、建於西晉的青蓮古剎、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水口塔等,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等一批革命歷史文物。
寧都是農業大縣和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寧都經濟以農業為主,有「贛南糧倉」之稱,年產糧食30萬噸以上,2004年被評為全省糧食生產大縣。2007年全縣生產總值49.34億元,財政總收入2.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58元,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現有貧困人口2.73萬。全縣新產業發展迅速,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入推進,形成了優質稻、臍橙、黃雞、加工型紅薯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和蘑菇、席草、蠶桑、茶葉、白蓮五個區域特色產業。目前建立了全國最大的紅薯加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席草、蘑菇生產加工基地。今年1-6月份,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3.44億元,同比增長13.3%,其中一產增長7.8%、二產增長16.2%、三產增長15.1%。實現財政收入12541萬元,同比增長18.5%,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251.7元,同比增長8.6%。全縣各級組織以新農村建設為總抓手,不斷發展新產業,調整調優經濟結構,實施工農聯動、城鄉互動戰略,轉變觀念,理清思路,力促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強勁邁進。
7. 求一篇寫寧都特色風採的作文
寧都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北部,版圖面積405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三,全市第一位,人口74.1萬,居贛州市第三位,其中縣城人口15萬,現轄12鄉12鎮。 寧都建縣歷史悠久。寧都縣建縣始於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曾用陽都、寧都、虔化、博生等縣名,元清時期兩度升為直隸州,1934年10月為國民黨專署駐地,解放初曾設寧都專區,1952年並入贛州專區。 寧都是著名的紅色故土。蘇區時期,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留下戰斗足跡。寧都是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政治軍事指揮中心和主戰場。1931年12月14日,國民黨26路軍1.7萬餘人在趙博生、董振堂的率領下,舉行了震撼中外的「寧都起義」,誕生了紅五軍團。1932年10月,中央蘇區中央局在東山壩小源召開了全體會議,史稱「寧都會議」。 寧都是早期的客家搖籃。大量的譜牒研究和田野調查證實,中原漢人唐宋時期南遷進入現在的客區,最早定居在寧都一帶,站穩腳跟養足實力後,逐漸向閩西,然後向粵東推進。寧化客家公祠所列一百多個客家姓氏中,有好幾十個是自寧都遷入的,如賴氏、廖氏、邱氏等。現在全縣客家姓氏130多個,客家人口占總人口的98%。孫中山先生前35代先祖孫訁利於唐朝末年被封為東平候,定居寧都。 寧都素有「文鄉詩國」之美譽。「詩國」之稱始於宋代,明清之際,寧都文化達到巔峰,以清初著名的三大散文家之一魏禧為代表的「易堂九子」的出現,以及清初「三山學派」之首易堂學館的創立,寧都又添「文鄉」之譽。自宋至清,中榜狀元2人,探花1人,進士123人,舉人431人,居贛南之首。寧都教育底蘊深厚,民間崇學重教之風盛行,寧都中學曾連續10年高考上線人數名列全市前茅,2004年寧都中學廖海珍同學高考一舉奪魁,成為我市、我縣恢復高考以後首位全省文科狀元。 寧都是資源大縣。寧都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71%,活立木蓄積量784.8萬立方米,為國家首批100個生態示範縣之一。野生植物、野生動物資源、礦產資源豐富。寧都還有迷人的旅遊資源,最著名的自然風光數翠微峰風景區,該景區集儒、佛、道和革命歷史於一體,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被道家列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人文景觀中,有唐東平候孫中山先祖孫訁利墓、建於西晉的青蓮古剎、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水口塔等,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等一批革命歷史文物。 寧都是農業大縣和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寧都經濟以農業為主,有「贛南糧倉」之稱,年產糧食30萬噸以上,2004年被評為全省糧食生產大縣。2007年全縣生產總值49.34億元,財政總收入2.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58元,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現有貧困人口2.73萬。全縣新產業發展迅速,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入推進,形成了優質稻、臍橙、黃雞、加工型紅薯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和蘑菇、席草、蠶桑、茶葉、白蓮五個區域特色產業。目前建立了全國最大的紅薯加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席草、蘑菇生產加工基地。今年1-6月份,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3.44億元,同比增長13.3%,其中一產增長7.8%、二產增長16.2%、三產增長15.1%。實現財政收入12541萬元,同比增長18.5%,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251.7元,同比增長8.6%。全縣各級組織以新農村建設為總抓手,不斷發展新產業,調整調優經濟結構,實施工農聯動、城鄉互動戰略,轉變觀念,理清思路,力促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強勁邁進。
8. 古代 河北保定都叫過什麼
古代河北保定都叫過:保府、保州、靴城、上谷等名字。
河北保定介紹:
一、保定的地理位置:
保定,位於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是京津冀地區中心城市之一,素有「北控三關,南達九省,畿輔重地,都南屏翰」之稱。今保定之名意為「保衛大都,安定天下」, 保定向來是「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門」。
保定市總面積22190平方千米,截至2017年末,下轄5個市轄區、15個縣,4個縣級市(定州為省直管市),設有1個國家級高新區 ,全市常住總人口1046.92萬人(不含定州)。保定市擁有華北電力大學、河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17所高校。2017年完成生產總值3449.7億元。
二、保定的歷史意義:
清代,保定為直隸省省會,是直隸總督駐地 ,自1669年至1968年的近三百年間,長期為河北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以及中國的區域性政治中心 ,新中國成立後也兩度為河北省省會 。保定也是傳說中堯帝的故鄉,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 ,是歷史上燕國、中山國、後燕立都之地 。
三、保定的文化底蘊:
保定市境內文物古跡眾多,如古蓮花池、大慈閣、直隸總督署、清西陵等 。保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也是中國首個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市 ,WWF低碳試點城市 ,全國雙擁模範城、戲曲之鄉、游泳之鄉,也被人們稱為「長壽之城」「冠軍之城」。
誕生了荊軻、劉備、趙匡胤、祖沖之、酈道元等一批歷史名人。2017年12月26日,保定市入選「2017年度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50強」。
(8)寧都起義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保定的民間文藝:
1、高洛古樂
淶水縣義安鎮高洛村古名「高樂」。「高樂」是一種古老的、原生態的民間音樂,其中的祭祀音樂相傳是華夏音樂始祖伶倫4800年前所創的「黃帝家廟」祭祀音樂的變存。「高洛音樂會」是高洛村民自願參加、義務排練、義務演出的民間器樂演奏花會。
2006年,冀中笙管樂(高洛音樂會)被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雄縣趙崗古樂
保定趙崗音樂會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傳承的樂曲內涵和譜式可追溯到唐朝晚期。由佛教曲、道教曲、民俗曲組成,表現形式有唱誦和器樂演奏,使用的樂器和傳承演奏的方式仍以傳統方式進行,吹奏樂有管子、笙、笛子、雲鑼,打擊樂有鼓、鐃、鈸、鐺子。
3、滿城寸蹺
寸蹺發源於滿城縣東於河村,據說由宮庭舞演變而來,已有200餘年的歷史。20世紀九十年代初,滿城縣文化館組織人員深入鄉村對該瀕臨滅絕的古文化遺產進行發掘整理,並將其搬上舞台映屏。在1991年正月初一,由該縣編排的寸蹺舞《小羊倌》在中央電視台多次播放。
4、保定老調
老調又名老調梆子、老生調,從元代時尚小令「河西調」變化而來。保定老調是河北省古老地方劇種之一,也是保定特有的地方戲曲聲腔劇種。早期老調行當以生、凈為主,而生、凈兩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調,故稱老調,為區別於河北梆子,故名老調梆子,即老調劇種。
5、涿州皮影
涿州皮影是流傳於保北涿州、定興等地的「皮影戲」。演出時使用的文場伴奏樂器有京胡、二胡、四胡、揚琴、小三弦等,隨之就有了伴奏音樂和過門。武樂還有大鑔、大鐃等。音樂結構屬於板腔、曲牌綜合體,主要板式有頭板、二板、琴腔、垛板、還魂調、悲調,曲牌有「三趕七」等。
行當分生、旦、凈、丑,各行當都有自己獨特的唱腔。
9.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的歷史意義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的歷史意義: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土地革命戰爭中,英勇作戰,殲滅了大量的國民黨軍,為土地革命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1933年11月初,陝甘支隊同紅軍第15軍團在甘泉地區會師。接著,恢復紅軍第一方面軍番號,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葉劍英任參謀長,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轄第1、第15軍團,共1萬餘人。第1軍團由陝甘支隊編成,林彪任軍團長,聶榮臻任政治委員,轄第2、第4師和第1、第13團;第15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治委員,轄第75、第78、第81師。11月下旬,紅一方面軍在直羅鎮殲國民黨軍1個多師,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甘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這一勝利,為中共中央把中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奠定了基礎。 1936年2~7月,紅一方面軍先後取得了東征戰役和西征戰役的勝利,部隊發展到2萬餘人,鞏固和擴大了陝甘革命根據地。8月底,紅一方面軍主力由寧夏豫旺堡地區南下,接應從甘孜地區北上的紅軍第二、第四方面軍。10月9日和22日,紅一方面軍先後同紅四、紅二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和將台堡會師。11月下旬,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一部,在紅二方面軍配合下,取得了山城堡戰役的勝利,迫使國民黨軍停止了對陝甘革命根據地的進攻。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後來的國共兩黨合作抗日鋪平了道路。1937年8月,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紅軍第一方面軍和陝南紅軍第74師等部,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15師。接著投入了抗日戰爭。
10. 歷史名人的資料
在我的認識里,評價一個君主到底是暴君還是明君,要看他做的什麼事來判斷,亦或者是功大於過亦或者是過大於功來看待。
嬴政生活的年代是戰國的末期,當時戰國七雄之間彼此攻伐無度,最受苦的就是列國之中的百姓。周朝建立八百年的時間里,諸侯國之間頻繁的攻打,由起初的幾百個諸侯國,發展到最後變成七個諸侯國之間彼此攻打。
從這個層面上來看,秦始皇的功勞絕對大過他的過錯,在我看來,修皇陵確實奢侈了一些,但正因為如此,還給我們留下了足以震懾世人的秦兵馬俑。
總之我認為,秦始皇算是個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