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略論《黃河大合唱》的結構、風格與歷史地位。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黃河大合唱》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結構介紹
全曲由《序曲》(樂隊)、《黃河船夫曲》(合唱)、《黃河頌》(男聲獨唱)、《黃河之水天上來》(配樂詩朗誦)、《黃水謠》(女聲合唱)、《河邊對口曲》(對唱、合唱)、《黃河怨》(女聲獨唱)、《保衛黃河》(齊唱、輪唱)和《怒吼吧!黃河》(合唱)等9個樂章組成。各個樂章都有相對的獨立性,相互之間在表現內容、演唱形式和音樂形象等方面構成鮮明的對比。同時,全曲又由表現中華民族解放斗爭的基本主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幾個基本音調始終貫串於整個大合唱,在音樂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題、首尾合唱呼應、中間各樂章交替發展和末樂章的總結概括,以及每樂章之前的朗誦為先導等,使整個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統一性。音樂語言明快簡練、通俗易解和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合唱手法豐富多采和樂隊的交響性發揮,全曲的宏偉規模和所表現出的英雄氣概,構成了這部作品具有獨創性的藝術特色。《黃河大合唱》凝聚著冼星海的卓越才華和傑出創造性,被認為是一部反映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音樂史詩。
歷史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著名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在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寫出了《黃河》詞作,並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了這部詩篇。冼星海聽後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里,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完成了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大型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之後,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引起巨大反響,很快傳遍整個中國。
《黃河大合唱》為我國現代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範。在六十年代後期,還被改編為鋼琴協奏曲。
《黃河頌》是抗日戰爭時期, 著名交響樂《黃河大合唱》中一首獨唱歌曲的歌辭, 作者的創作意圖是希望在抗日戰爭時期, 激發起人民對中華民族的熱愛 和誓死保衛家園的民族意識. 雖然其創作年代已與我們相去甚遠, 但那奔放,豪邁,鏗鏘有力的詩句和強烈的情感, 至今讀起來仍然能引起我們的共鳴, 喚起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自豪感.
作者介紹
冼星海,生於一九○五年六月十三日(農歷五月十一日),原藉廣東番禺,父親冼喜泰是一個船工,在他出世時已去世,母親黃蘇英是一個農村婦女。冼星海自少依靠祖父生活,六歲時祖父去世,隨母親到南洋,進了一所舊式學校,攻讀四書五經。後轉到英國人辦的英文學校,攻讀英文。十一歲轉到華僑辦的高等小學,讀了兩年,回到廣東,進嶺南大學附中,又升入大學,一直以半工讀來維持生活。
一九二四年,冼星海學習結束,做過打字員、工人、夜校教員和嶺南大學音樂教員。二十一歲那年到北京進北大音樂傳習所學理論和小提琴,兼任北大圖書館助理員;翌年到上海國立音樂院學習,一九二九年離開國立音樂院,加入田漢所組織的南國劇社。
一九三○年,二十五歲的冼星海出國到法國巴黎,隨奧伯多菲爾學習小提琴,在巴黎六年,曾進過法國國立巴黎音樂院和丹第(Vincent d''Indy)創辦的音樂學校,做過飯店堂館、修指甲和咖啡店的雜役和音樂師等。他初期的作品如《風》(三重奏),明顯地受到當年他跟從過的杜卡(Paul Dukas)及丹第的影響。
冼星海一九三五年夏末回國,改變了創作方向,參加了洶涌澎湃的國防音樂運動,開始寫作第一交響曲,並於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但不久就因與公司意見不合而辭職,轉入新華影片公司任《壯志凌雲》、《夜半歌聲》、《青年進行曲》等片的音樂指導。
一九三七年冼星海為《日出》、《大雷雨》等劇作曲配音。「八·一三」事變後,加入上海救亡演劇第二隊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傳;年底留武漢,在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與張曙等共同主持武漢抗戰音樂運動。翌年十一月,第三廳工作受阻礙,奔赴延安,出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一九三七年初,創作《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犧盟大合唱》等作品。
一九四○年五月,冼星海離延安赴蘇聯深造音樂,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最後的作品《中國狂想曲》,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歲。冼星海在蘇聯的最後五年,完成不少器樂作品,包括有第一交響曲《民族解放》、第二交響曲《神聖之戰》、管弦樂第一組曲《後方》、第二組曲《牧馬詞》、第三組曲《敕勒歌》、第四組曲《滿江紅》、交響樂《中國生活》、中國舞曲三首、小提琴與兩架鋼琴合奏曲《阿曼蓋爾德》,而《中國狂想曲》則不幸成為他的「天鵝之歌」。
《黃河大合唱》簡介背後的故事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為人熟悉的作品。樂曲誕生於日戰前最為慘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漢淪陷後的事,著名詩人光未然(張光年)帶著抗敵演劇三隊撤退,經過黃河,引發了詩人的創作靈感。翌年一月抵達延安,醞釀已久的詩情便爆發,寫成黃河詩章,在農歷大除夕作了朗誦演出,當時於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音樂系主任的冼星海深被光未然的朗誦感動,在一個小窯洞內,抱病連續寫了六天;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四月十三日由鄔析零指揮抗敵三隊於陝北大禮堂公首演,五月十一日再由冼星海指揮魯迅演出隊演出。
今日已貴為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的的著名作曲家李煥之,回憶當年在延安演出《黃河大合唱》,有這樣一段很生動的描述:「在物質條件極缺乏的邊區,要組成一個完備的樂隊是談不上的,當時有什麼樂器都盡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擊樂器。沒有譜架,就用木板搭起當譜架。沒有低音樂器,就自己動手製作。你看那樂隊的右角,立著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鐵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發出了雄渾且帶有金屬共鳴的聲音,歌唱黃河的宏偉氣概;你再看在這具新式「武器」的側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個大號的搪瓷缸子,裡面擺了十幾二十把吃飯用的勺子。當「黃河船夫曲」的朗誦「那麼你聽吧!」一完,指揮者的手臂一揮,這具新式打擊樂器就發出「嘩啦嘩啦」之聲,與管弦、鑼鼓齊鳴,配合著合唱隊的「咳喲,劃喲!……」,烘托出萬馬奔騰之勢。
《黃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詩性大型聲樂套曲,共分八個樂章。由光未然作詞,冼海星作曲。作品表現了在抗日戰爭年代裡,中國人民的苦難與頑強斗爭,也表現了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不可戰勝的力量。它以我們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展示了黃河岸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以啟迪人民來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作品氣勢宏偉磅礴,音調清新、朴實優美,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強烈反映了時代精神。它在我國近代音樂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對後來的大合唱及其他體裁的音樂創作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黃河大合唱》當年首演共分八段,但不知何故採用三弦伴奏,人聲朗誦的第三段《黃河之水天上來》,卻往往被略去不演。據說是因為戰時難找能勝任該段朗誦的演員,便略去不演,久而久之卻成為慣例。從創作技術來說,冼星海運用了西方的「康塔塔」形式和合唱和聲寫作技巧來創作《黃河》;從題材上來說,則將現實和人民的生活,作了藝術性的加工塑造,這使《黃河大合唱》成為一首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時代感的藝術品。九十年代的今日,跟半個世紀前《黃河》誕生的時代、生活背景雖已完全不同,但此作品對中華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勵卻仍然存在,每次唱之聽之,仍令人激動,其因在此。
或許在今日重溫一下冼星海於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間,在蘇聯所寫的「創作札記」中關於創作《黃河大合唱》的經過,對欣賞這部作品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這首大合唱在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寫,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寫於陝北抗日根據地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時際演劇第三隊來延,光未然同志把黃河歌詞寫好後即交我去譜,寫成後由第三隊鄔析零指揮,四月十三日第一次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演出,其後魯藝周年紀念晚會在五月十一日和十二日舉行了兩次表演,均得延安各界的好評。
以後延安遇到有大的晚會,如歡迎周副主席、朱總司令、鄧寶珊將軍、茅盾、沈志遠和蒙古代表及國民政府的調查團、慰勞隊、西北攝影團等,都是以《黃河大合唱》為中心。這曲是在魯藝一個小窯洞(魯藝舊址)里寫成的,為著第三隊要離延,我就以五、六天的時間連總譜和合唱寫成了。因為各地不論前線和後方都歡迎這個大合唱,所以我老早就有意思把它寫成五線譜,用交響樂隊伴奏合唱,比較簡譜所寫的更好些,但因為忙於教務和創作,一時未能執筆。但一九四一年春,我很順利地把它完成了。這種配器法是歐美和各國都可採用,比較以前的簡譜更國際化,但同時這個作品是民族形式和具有進步的技巧。
這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時曾屢次由我指揮,合唱隊由一百起增加到五百,樂隊二十餘人,多用中國樂器。大禮堂幾乎容納不下,聲音遠遠可以聽到。
還在延安的時候,人們就告訴我,重慶和國內各報都有說及《黃河大合唱》是抗戰期中新音樂的創舉。當我一九四○年夏天在西安辦事處時,蕭三告訴我,他的老婆在莫斯科看到了英文報報導我和《黃河大合唱》;蘇聯名記者和攝影師卡爾門先後在「國際文學」和一九四○年莫斯科出版的「旗幟」寫了一篇文章,名《在中國的一年》,其中也有關於我和《黃河大合唱》的評論。我當然不會因為這樣就滿足。尤其是有一天,吳玉章同志當全體魯藝術學生教員集合時,說及我的努力和《黃河大合唱》得到國際上的嘉許,我聽了之後,自問漸愧,因為我歷年所想創作的作品,一方面要多產,一方面又要精練,一個《黃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麼,我還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貢獻給偉大的中華民族。我漸愧的是自己寫得還不夠好,還不夠民眾所要求的量!
因此我又寫了第一交響曲《民族解放》和其他作品,但我還要寫,要到我最後的呼吸為止。我不曾忘記丹第八十三歲臨死前還對我們說,他想寫作,仍想完成他關於理查特·瓦格納的文章!羅曼·羅蘭七十三歲的時候仍想學習俄文,因為他發現俄國文學的寶藏。貝多芬臨死時說:『我不過寫了幾個音符……』我是什麼東西呢?比較他們差得多了,還不更努力么?」
創作背景
冼星海回國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眾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嚴重關頭,他站在民族斗爭的前面。他確信中國共產黨才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了民族解放,「為抗戰發出怒吼」,他縱筆譜寫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聽其朗誦《黃河吟》聽其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遂盪其共鳴,樂思如潮。創作一星期,半月之內又完成了該作品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樂譜。寫就了這一時代的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
《黃河大合唱》歌詞
一.《黃河船夫曲》(朗誦詞)
朋友!
你到過黃河嗎?
你渡過黃河嗎?
你還記得河上的船夫
拼著性命
和驚濤駭浪搏戰的情景嗎?
如果你已經忘掉的話,
那麼你聽吧!
(歌詞)
咳喲!劃喲……
烏雲啊,遮滿天!
波濤啊,高如山!
冷風啊,撲上臉!
浪花啊,打進船!
咳喲!劃喲……
夥伴啊,睜開眼!
舵手啊,把住腕!
當心啊,別偷懶!
拚命啊,莫膽寒!
咳!劃喲!咳!劃喲!
咳!劃喲!咳!劃喲!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行船好比上火線,
團結一心沖上前!
咳!劃喲!咳!劃喲!
咳!劃喲!咳!劃喲!
咳喲!劃喲-…
劃喲!沖上前!劃喲!沖上前!
劃喲!沖上前!劃喲!沖上前!
咳喲!咳喲!
哈哈哈哈……
我們看見了河岸,
我們登上了河岸,
心啊安一安,
氣啊喘一喘.
回頭來,
再和那黃河怒濤
決一死戰!決一死戰!
決一死戰!
決一死戰!
咳!劃喲……
《黃河大合唱》專輯簡介
作詞:光未然
作曲:冼星海
整理:李煥之
合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舞團
指揮:時樂蒙
朗誦:林中華錄音時間:1955
《黃河大合唱》;在抗戰烽火的洗禮下,迅速成長為中華兒女愛國救亡的號角;與此同時,以其所負載的精神力量和民族個性,在海外華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線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猶如一位戰功累累的元勛,繼續馳騁在國內外樂壇,成為中華民族傲人的藝術財富。
《黃河大合唱》一問世,就迅速在中國大地上傳唱,成為抗戰救亡的精神號角。並推動了團結抗日的形勢發展。首演時,樂隊只有兩三把小提琴,二十來件民族樂器,低音弦樂器是用煤油桶製成,打擊樂器有臉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搖晃選成效果……這支原始的樂隊烘托著40多位勢血青年放聲高唱,《黃河大合唱》從此傳遍了延安,傳遍了中國,飛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響不絕,震撼人心,經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後,特別高興,站起來使勁鼓掌,連聲說:「好!好!好!」周總理也為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心聲!」
此後的數十年來《黃河大合唱》一直作為正義力量的象徵,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以其穿越時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黃子孫中永遠傳唱!
1985年在冼星海同志逝世40周年之際,香港舉辦了歷時14天的「黃河」音樂節。《黃河大合唱》全曲演唱僅40分鍾,然而那天的謝幕竟長達20多分鍾。在台灣,《黃河大合唱》被禁演的時間長達40多年。但是,當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到香港聽了《黃河大合唱》之後,對《黃河大合唱》演出解禁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很多人想辦法爭取《黃河大合唱》在台灣的演出,各種報紙也以不同的形式進行呼籲。在台灣被禁錮了40多年的《黃河大合唱》最終得以演出。
2001年4月14日,美國紐約的百老匯春意盎然。「黃河之聲」中國經典名曲音樂會吸引了來自香港、台灣和大陸的旅美華人,也吸引了眾多的美國人。美國最有影響的英文報紙《紐約時報》兩次介紹該音樂會。
音樂會的下半場是美國人用中文演唱氣吞山河的《黃河大合唱》。開場的《黃河船夫曲》激烈緊張,這段唱曲節奏較快,歌詞繞嘴,對於美國歌手們來說發音相當困難,但他們那種「咬文嚼字」、一字一句毫不含糊的態度,反而把樂曲表現得更有力度。美國合唱團的女聲部音質清麗,極富彈性,中文發音準確,金發碧眼的女士們以熱愛家鄉這種人類共同的情感,把合唱曲中的《黃水謠》表現得有如春波婉轉,映出了黃河兩岸農田村舍。合唱的最後一個樂章《怒吼吧黃河》將音樂會推到黃河的浪峰,當《黃河大合唱》在合唱團八十幾位隊員多次重復的「向著全世界被壓迫的人民發出戰斗的警號」的高亢歌聲中結束時,激動萬分的觀眾一下全都站起來,以雷鳴般的掌聲和熱情的歡呼聲向中美藝術家表達他們內心的感情和由衷的感謝。觀眾中的美國人從節目單中的英文介紹和演員們表現的音樂中也聽懂了「黃河」,他們與中國聽眾一樣情緒高昂,熱烈地鼓掌。再三謝幕的全體演員們在觀眾的強烈要求下,又唱起了《保衛黃河》,這時觀眾們情緒高昂,以有節奏的掌聲加入了這雄壯的進行曲,還有不少人跟著唱起來。歌聲結束,激動的觀眾們還不願離去,又報以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最後演員們唱了三遍《保衛黃河》,音樂會才徐徐落下帷幕。
1956年 5月 中央廣播事業局在北京召開唱片專業會議,會議決定盡快成立中國唱片社。
1957年 6月27日 中央廣播事業局決定成立中國唱片社籌備處。
1958年 6月17日 中國唱片社正式成立,中央廣播事業局副局長周新武兼任社長,徐曙任副社長。唱片編輯組從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分出,劃歸中國唱片社。中國唱片社內設音樂、戲曲、文教、出口四個組。同年,設在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的唱片出版組遷回中國唱片廠,與錄音資料組合並成唱片出版部,設音樂、戲曲、錄音、出版四個組。徐以禮任唱片出版部主任。9月28日 中國唱片廠自行研製成功。中密紋唱片(33轉/分,每面容量17分鍾)。第一批出版的中密紋唱片有《黃河大合唱》等6種。
1982年12月23日 國務院頒布了「錄音錄像製品管理暫行規定」。對《黃河大合唱》、《長征組歌》等大型聲樂作品,進行立體聲錄音,並重新出版。
本場演出錄之於1955年,時值共和國剛成立不久,抗美援朝剛剛結束,新中國百廢待興,因此當時的條件還十分簡陋,整場演出的伴奏只有一台老牌的蘇聯產「波羅地海」鋼琴和幾件簡單的樂器。朗誦是黃河大合唱的一種特殊形式,貫穿整場演出,擔任朗誦的林中華,當時年僅24歲。
1958年出品的首版《黃河大合唱》,現存世量僅400多張,本專輯是由中唱公司1982年對首版錄音重新編輯音效處理再版發行的LP唱片轉制的。
② 《黃河大合唱》的結構、風格與歷史地位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黃河大合唱》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結構介紹
全曲由《序曲》(樂隊)、《黃河船夫曲》(合唱)、《黃河頌》(男聲獨唱)、《黃河之水天上來》(配樂詩朗誦)、《黃水謠》(混聲合唱、女中音獨唱)、《河邊對口唱》(對唱、合唱)、《黃河怨》(女聲獨唱)、《保衛黃河》(齊唱、輪唱)和《怒吼吧!黃河》(合唱)等八個樂章組成。各個樂章都有相對的獨立性,相互之間在表現內容、演唱形式和音樂形象等方面構成鮮明的對比。同時,全曲又由表現中華民族解放斗爭的基本主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幾個基本音調始終貫串於整個大合唱,在音樂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題、首尾合唱呼應、中間各樂章交替發展和末樂章的總結概括,以及每樂章之前的朗誦為先導等,使整個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統一性。音樂語言明快簡練、通俗易解和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合唱手法豐富多彩和樂隊的交響性發揮,全曲的宏偉規模和所表現出的英雄氣概,構成了這部作品具有獨創性的藝術特色。《黃河大合唱》凝聚著冼星海的卓越才華和傑出創造性,被認為是一部反映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音樂史詩
《黃河大合唱》的「延安稿本(冼星海於1939年3月,在延安時期的創作初稿)」,共分為「(1)黃河船夫曲、(2)黃河頌、(3)黃河之水天上來、(4)黃水謠、(5)河邊對口、(6)黃河怨、(7)保衛黃河、(8)怒吼吧黃河」八個音樂段落。在宏觀與中觀的調式總體設計上,是以「陽剛式結構色彩、功能性音位關系、七聲性音列聲數」為主體的調式結構風格;並形成了「再現式結構色彩、交替式音位關系、變換式音列聲數」的調式布局規律。
1、再現式結構色彩
在中國調式體系中,由下至上、按照五度相生的規律,可排列成「宮——徵——商——羽——角」調式的結構順序;根據「五行——陽性之火『炎上』居下位、陰性之水『潤下』居上位,三才——下位為『天陽』之『陽剛』、中位為『人中』之『朦朧』、上位為『地陰』之『陰柔』,四象——『天地』之陰陽相對」的陰陽屬性;其調式的結構色彩:宮調式為「天陽——陽剛」,徵調式為「天中——陽朦」,商調式為「人中——朦朧」,羽調式為「地中——陰朦」,角調式為「地陰——陰柔」(參照例1:中國調式結構色彩圖式)。
全曲的調式結構色彩,是以「天陽——陽剛」宮調式為主體的調式結構風格。作品中除了第5段為「天中——陽朦」徵調式、第6段為「地中——陰朦」羽調式外,其它段落均為「天陽——陽剛」宮調式;並形成了 「陽剛——陽朦——陰朦——陽剛」再現式結構色彩的布局規律(參照例2中的「色彩」)。
2、交替式音位關系
在傳統調式體系中,調式之間以4、5度為「功能性」音位關系,2、3度為「色彩性」音位關系。全曲的調式音位關系,是以「4、5度——功能性」音位關系為主體的調式結構風格。作品中除了第1與第2段、第5段與第6段之間為「2、3度——色彩性」音位關系外,其它各段落之間均為「4、5度——功能性」音位關系;並形成了 「色彩——功能——色彩——功能」交替式音位關系的布局規律(參照例2中的「關系」)。
3、變換式音列聲數
全曲的調式音列聲數,是以「七聲性」音列聲數為主體的調式結構風格。作品中除了第1至3段為「六聲性」、第4段為「五聲性」音列聲數外,第5至8段均為「七聲性」音列聲數;並形成了「六聲——五聲——七聲」變換式音列聲數的布局規律(參照例2中的「音列」)。
4、再現式調式轉換
全曲的調式轉換,是以「變調」調式轉換為主體的調式結構風格。作品中除了第4與第5段為「變式」、第5與第6段為「變調式」的調式轉換外,其它段落之間均為「變調」的調式轉換;並形成了「變調——變式——變調式——變調」再現式調式轉換的布局規律(參照例2中的「轉換」)。
http://www.gdart.com/gdyy/gdyypl/200509220061.htm
http://ke..com/view/145118.htm
③ 淺談《黃水遙》這首歌的歷史背景資料
《黃水謠》創作背景
《黃水謠》是一首民謠式敘事風格的三段體歌曲內,它既是一首可以獨立存在的容混聲合唱歌曲,也是一首女中音獨唱歌曲,它的音調樸素,平易近人。冼星海回國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眾的痛苦,在民族危亡的嚴重關頭,他站在民族斗爭的前面。他確信中國共產黨才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國專升本,1939年她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聽其朗誦《黃河吟》聽其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遂盪起共鳴,樂思如潮。創作一星期,半月之內又完成了該作品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樂譜。寫就了這一時代中華民族的歷史史詩。根據歌詞我們知道,它以今昔對比的手法描述了抗日戰爭前後黃河兩岸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國,在華北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反映了黃河兩岸人民在日軍侵華時期遭受的深重災難;贊揚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根據旋律我們知道,整首歌曲曲調流暢、音域比較寬廣。
④ 作者寫黃水謠是的時代背景
黃水謠抄以抗日戰爭為背景,以黃河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庄嚴地謳歌了中華民族的堅貞不屈、頑強抗爭的英雄氣概。這部作品的詞寫出了中華民族的氣魄, 音樂表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風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徵性、藝術性為中國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範。
(4)黃水謠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黃水謠》-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
作詞:光未然
作曲:冼星海
歌詞:
是的我們是黃河的兒女,我們艱苦奮斗
一天天地接近勝利,但是敵人一天不消滅
我們便一天不能安身,不信你聽聽,河東民眾痛苦的呻吟:
黃水奔流向東方,河流萬里長,水又急浪又高
奔騰叫嘯如虎狼,開河渠築堤防,河東千里成平壤
麥苗兒肥啊豆花兒香,男女老少喜洋洋,自從鬼子來
百姓遭了殃,姦淫燒殺,一片凄涼
扶老攜幼,四處逃亡,丟掉了爹娘
回不了家鄉,黃水奔流日夜忙,妻離子散
天各一方,妻離子散,天各一方
⑤ 《黃河頌》作者歌頌黃河的用意是什麼
《黃河頌》,是1972年中國畫家陳逸飛早年的成名油畫,長297厘米、寬143.5厘米,以寬銀幕式繪畫,描述一位紅軍站在黃河旁的山嶺,眺望天際。該畫作被視為文革後中國美術史的重要作品,這幅長二百九十七厘米、寬一百四十三點五厘米的巨作創作於一九七二年。當時,陳逸飛年僅二十五歲,擔任上海油畫雕塑創作室油畫組負責人。作品的形象塑造注重造型的塊面處理和筆觸表現;戰士的腿部及其立足的岩石等受光面,筆刀兼用,積色較厚,刻畫既結實又瀟灑;色彩明亮,有著光芒萬丈的金光感。這些都完美地體現了陳逸飛所接受的嚴格的蘇聯教學體系的技術性訓練。同時,陳逸飛善於吸收和轉化的敏捷和聰穎,也體現在《黃河頌》的構圖經營上。1996年在香港曾以128.5萬港元售出,而2007年5月將在北京2007嘉德春季拍賣會上展出,估價2000萬元人民幣。
背景
鋼琴協奏曲《黃河》在1969年問世數年後,《解放日報》美術編輯洪廣文需要借調人手繪畫宣傳畫作。1972年,年僅25歲的陳逸飛為上海油畫雕塑創作室油畫組負責人,隨即與夏葆元、王永強、張定釗、秦大虎、嚴國基奉調參與上海市《黃河》油畫組畫的設計。創作室位於漢口路309號的舊《申報》大樓三樓。
鋼琴協奏曲共成4個部分,這組畫也分為4幅。嚴國基畫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陳逸飛畫第二樂章《黃河頌》,夏葆元和王永強畫第三樂章《黃河憤》;秦大虎和張定釗畫的第四樂章《保衛黃河》,其中《保衛黃河》原本是畫毛澤東與林彪在一起,後來林彪變節,需要重畫。
在四幅作品中,陳逸飛的《黃河頌》最為外界熟悉。它的初稿是水粉稿,除了畫一位紅軍外,身邊還有一位披著羊皮的農民,但陳逸飛認為一個人站在山嶺,會令畫面更簡潔有力,在第二稿剔走農民角色。這做法當時引起美術界爭議,認為這做法不能代表群眾,至少也得加個民兵。為了按自己的想法繪出該畫,陳逸飛為此要跟各領導打招呼、通關系。 [3]
陳逸飛為了畫士兵手握步槍的樣子,還找來了一張蘇聯油畫的印刷品,內容是列寧檢閱軍隊,一排排戰士手握步槍,陳逸飛為了研究這張模糊不清的印刷品,把作品看了一個上午。
直至5年後,1977年舉辦的全軍美術展首次展出該作,其感染力和繪畫技巧引起美術界的關注,奠定了陳逸飛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
1980年代,陳逸飛決定出國,登機前一晚,突然決定要將數幅畫搬走,尤其是《黃河頌》。由於《黃河頌》長297厘米、寬143.5厘米,陳逸飛要叫一班小兄弟幫手搬運,但畫作實在太大,要用兩輛自行車一前一後才可以載走,不料在拐彎時,《黃河頌》的畫布裂開了。據說後來的修復工作是由陳逸飛胞弟陳逸鳴負責。
1997年元旦陳逸飛在《新民晚報》曾撰寫《既英雄又浪漫》一文說:「《黃河頌》最初的構想,是畫一個羊倌,扎著羊肚子頭巾,扛著頭,仰天高唱信天游。反復思量後,發覺這種表現方式幾乎是在詮釋《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便毅然舍棄。轉而改成一個紅軍戰士,站在山巔,笑傲山河。創作過程中,我把山頂明亮如熾的光感復還到畫布上,渲染成一片耀眼的白芒;我在紅軍戰士的步槍槍眼裡,畫了一小團紅布,形同一朵盛開鮮艷的小花,還在他的腳下,畫上一行斜飛南行的大雁。」
1996年,該畫在香港蘇富比公司拍賣,以128.5萬港元成交,成為當時中國最昂貴的油畫之一。2007年5月13日該畫將在嘉德公司拍賣會上再次拍賣,嘉德公司估價為2000萬元。
二、人教版初一下冊的課文
原文
黃河頌(光未然)
(朗誦詞)
啊,朋友!
黃河以它英雄的氣魄,
出現在亞洲的原野;
它表現出我們民族的精神:
偉大而又堅強!
這里,
我們向著黃河,
唱出我們的贊歌。
(歌詞)
我站在高山之巔,
望黃河滾滾,
奔向東南。
金濤澎湃,
掀起萬丈狂瀾;
濁流宛轉,
結成九曲連環;
從昆侖山下
奔向黃海之邊;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兩面.。
啊!黃河!
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五千年的古國文化,
從你這發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邊扮演!
啊!黃河!
你是偉大堅強,
像一個巨人
出現在亞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體魄
築成我們民族的屏障。
啊!黃河!
你一瀉萬丈,
浩浩盪盪,
向南北兩岸
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
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
將要在你的哺育下
發揚滋長!
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
將要學習你的榜樣,
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
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
1、人教版教參
一、整體把握
古往今來,黃河以其雄壯的氣勢,奔騰在中國大地上,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歌頌黃河就是歌頌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
《黃河大合唱》是著名詩人光未然(張光年)為配合音樂家冼星海創作的大型民族交響樂而寫的組詩。1938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通過自己創造的藝術形象反映現實斗爭,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是許多進步作家、藝術家的心願。詩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經創作出歌詞《五月的鮮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著志士的鮮血。/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曾頑強地抗戰不歇。……」歌詞經譜曲後廣為傳唱。1939年詩人到延安後,又創作了篇幅與規模更大的組詩《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共有八個樂章,分別是:《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詩中雄奇的想像與現實圖景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歌唱苦難與抗爭,刻畫黃河的形象,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冼星海稱贊它「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使一般沒有渡過黃河的人和到過黃河的人都有一種同感。在歌詞本身已盡量描寫出數千年來的偉大黃河的歷史了」。
《黃河頌》在體裁上是一首頌詩,著眼於「歌頌」,在結構上與組詩第一章《黃河船夫曲》是緊密相承的。《黃河船夫曲》描寫:「烏雲滿天,驚濤拍岸,黃河的船夫,在暴風雨中搏戰,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彼岸。這象徵著我們偉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驚濤駭浪般的重重困難,終於取得輝煌的勝利。」於是在第二章《黃河頌》中,詩人作為時代的歌手出現,他站在高山之巔,代表祖國英勇的兒女,向著黃河唱出了頌歌。他歌頌黃河氣勢宏偉,源遠流長,並且要學習它的榜樣,像它一樣的偉大堅強。
第一節是朗誦詞,第二節是歌詞。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稱讀者為「朋友」,開宗明義地說出了要「歌頌黃河」的主題。
第二節是全詩的主體部分,為了表現頌歌的氣勢,「由男高音獨唱,歌帶悲壯,在伴奏中可以聽出黃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樣寫〈黃河〉》)。第二節歌詞的內容層次比較分明,並且有明顯的關鍵詞語可作為思路梳理的依據。首先,是「望黃河滾滾」的「望」字,一直統領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而這所「望」的內容,既有寫實的成分,也有雄奇瑰麗的想像,條理清楚,章法謹嚴:先是近鏡頭特寫——「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總寫——「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然後是縱向描寫黃河的流向——「從昆侖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最後橫向展開到黃河流域兩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接著,開始贊頌黃河對於中華民族的偉大貢獻,進入「頌」的階段。「啊!黃河!」反復出現,把從「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到「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分為三個層次,歌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歷史貢獻;像一道天然屏障保衛著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地理優勢;最後由實到虛,歌頌黃河流域寬廣,澤被眾生,並且代表中華兒女發出要向它學習的誓言。
二、問題研究
1.歌詞中反復出現的「啊!黃河!」起了什麼樣的作用?
「啊!黃河!」反復出現,把歌詞主體部分從「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到「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分為三個層次,依次是: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黃河保衛了中華民族,黃河還將激勵著中華民族。由實到虛,環環相扣,逐步深入。
2.如何理解黃河是「搖籃」,是「屏障」?
把黃河比喻為「中華民族的搖籃」較易理解,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中華文化在黃河流域產生、發展、壯大,黃河哺育滋養了世代炎黃子孫。把黃河比喻為「民族的屏障」,側重從黃河對中華民族的保衛作用而言。黃河天險在地理上可作為軍事屏障,黃河的偉大堅強精神,更足以成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這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制勝法寶。
3.如何理解黃河「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
對黃河「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一句,首先應該明確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麼。從全句看,這是一個比喻句,把黃河比喻為一個巨人,黃河主流是巨人的軀干,黃河流域中的無數條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萬條「鐵的臂膀」。其次,應該和上文結合起來理解,如此巨人,「一瀉萬丈,/浩浩盪盪」體現了氣勢磅礴、勇不可擋的氣度和力量,正足以激發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4.如何把握《黃河頌》語言上的特點?
這首歌詞寫得明快雄健,節奏鮮明,音節洪亮。以短句為主,兼以長句。長短結合,自由奔放並且錯落整齊。在韻腳上,隔二三句押韻,形成了自然和諧的韻律。同時,十分注意刻畫黃河形象,注意營造歌詞的畫面之美:「黃河滾滾」「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等句,在讀者面前展開一幅宏大的波瀾壯闊的雄偉圖畫!
練習說明
一有感情地朗誦這首歌詞。
這首歌詞以氣勢取勝。朗誦時必須激發起學生的內心感情,如果能夠調動學生產生國難當頭、中華民族正處於危機之中的悲壯情懷,就可以產生熱血沸騰、壯懷激越的情感,就可做到有感情地誦讀。不宜過多過早對學生施加朗讀技巧的訓練指導。
二詩人從哪些方面贊美了黃河的英雄氣魄?他借歌頌黃河表達了什麼感情?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歌詞內容。教師應注意題目中包含的兩個深淺不同的層次。第一問是從表層設問,首先應該抓住「黃河的氣魄」這一關鍵詞,引導學生反復感知課文,感受黃河一往無前、無堅不摧的氣魄。其次,應該注意到「從哪些方面」這一要點,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黃河的自然特點、地理特徵、黃河在歷史上對中華民族的貢獻等。
第二問實際上是引導學生思考詩人創作的目的。詩人借歌頌黃河歌頌我們的民族,激發廣大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勇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
三在我們學過的詩歌中,有些詩直白抒情,風格豪邁,有些詩則委婉含蓄。你認為這首詩屬於哪一種?為什麼?你還能從學過的詩歌中再舉出一兩例嗎?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和體會詩歌的兩種美學風格——崇高與優美。但在教學實際中,不必過分在術語上糾纏,應通過對具體作品的感知來把握這兩類詩的特徵。
本詩屬於直白抒情、風格豪邁類,因為詩歌以明朗的語言塑造了黃河奔騰不息、氣勢宏偉的形象,並且多處以「啊,黃河……」這樣的句式直接抒發了熱愛黃河的感情,充滿雄渾豪邁之美。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詞屬於這類風格;上學期學過的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靜夜》則屬於委婉含蓄的詩。
教學建議
一、調動學生情感是上好本課的首要條件,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歌詞主體部分是深入理解課文的關鍵。
學生對這首歌詞產生的時代背景大多有一定的了解,也有著樸素的愛國感情。教師應設法激發並強化這種感情,可以藉助音樂的力量,通過直接訴諸聽覺的音樂打動學生的心靈,並且在音樂的背景下,通過配樂朗誦反復體味歌詞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後對第二節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本課教學應以誦讀為主,不宜過多講解。應該相信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二、教學設計
1.播放音樂《黃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強烈的氣勢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2.朗讀。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讀。
①教師范讀。
②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③學生齊讀。
3.內容研討
①解題。本課題目是《黃河頌》,哪個詞是關鍵?(抓住「頌」字。)
②這首歌詞的一、三兩節很顯然是首尾呼應,但這兩段文字著眼點完全相同嗎?(第一節重點落在「黃河」上,第三節重點落在「中華兒女」上。)
③第二節是主體部分,主要是「頌黃河」,但並不是立即開始歌頌,在「頌」之前有一個蓄勢階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個字來統領,應該是哪個字?(即「望」字。)
④「頌黃河」這一環節也有明顯的外部標志,這就是文中反復出現的「啊!黃河!」這句話把內容劃分為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⑤小結課文。
用如下板書總結課文。
序曲———————→ 主體 —————————→尾聲
黃河偉大堅強 望黃河—→頌黃河 學習黃河精神
4.再朗讀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黃河頌》音樂,進行配樂詩朗誦。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安排學生齊讀、領讀或個別誦讀。
5.課外作業
①閱讀《黃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黃河之水天上來》。
②欣賞《黃河大合唱》音樂,學唱《黃河頌》部分,並進行表演唱。
有關資料
一、作者介紹
光未然,原名張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縣人。1927年在中學時代即參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輟學,曾做過學徒、店員和小學教師。1936年抵達上海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並從事進步文藝活動。1935年8月創作《五月的鮮花》歌詞,以其深懷憂患與憤恨體現濃郁深沉的抒情氣息廣為傳唱。1939年到延安後創作了歌頌中華民族精神的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後風行全國。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劇本》《文藝報》《人民文學》主編。
二、我怎樣寫《黃河》 (冼星海)
《黃河》的創作,雖然是在一個物質條件很缺乏的延安產生,但它已經創立了現階段新型的救亡歌曲了。
過去的救亡歌曲雖然發生很大效果和得到廣大群眾的愛護,但不久又為群眾所唾棄。因此,「量」與「質」的不平衡,就使很多歌曲在短期間消滅或全失效用。
《黃河》的歌詞雖帶文雅一點,但不會傷害它的作風。它有偉大的氣魄,有技巧,有熱情和真實,尤其是有光明的前途。而且它直接配合現階段的環境,指出「保衛黃河」的重要意義。它還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使一般沒有渡過黃河的人和到過黃河的人都有一種同感。在歌詞本身已盡量描寫出數千年來的偉大黃河的歷史了。
1.《黃河船夫曲》
你如果靜心去聽,你可發現一幅圖畫,像幾十個船夫劃船,畫面上充滿斗爭的力量。歌曲有兩種情緒是值得注意的:開首的緊張情緒,是船夫們渡黃河時和波濤掙扎的情形,他們唱「劃喲沖上前」,「烏雲遮滿天……」,「浪花打進船,夥伴哪!睜開眼!舵手啊!拉住腕!……拚命哪!莫膽寒!」「行船好比上火線,團結一心沖上前!」最後一段是比較輕快一點。在他們沒有渡過黃河以前,他們充滿愉快與光明。經過他們一陣大笑以後,情緒已達到安慰和安心的境地,氣也可以喘一喘了。
2.《黃河頌》
是用頌歌的方法寫的,大都帶有奔放的熱情,高歌贊頌黃河之偉大、堅強。由男高音獨唱,歌帶悲壯,在伴奏中可以聽出黃河奔流的力量!
3.《黃河之水天上來》
是一首朗誦歌曲,我用三弦作伴奏,歌詞的內容全由三弦表達出,不是大鼓的伴奏方法,也不是普通的京調伴奏方法。歐洲有一種歌詞與伴奏獨立的歌曲,由曲作者沃爾夫(Wolf)的提倡而完成。但中國歌曲用三弦來伴奏而表達歌詞的內容,又可獨立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嘗試。三弦的調子里,除了黃河的波浪澎湃聲外,還有兩個調蘊藏著:一個是《滿江紅》,另一個是《義勇軍進行曲》。但只有一點,而沒用全曲(這是由於曲調組織的關系)。
4.《黃河對口曲》
是用民歌形式(用山西音調)寫的,最後三段二部合唱是用甲乙的主調配合起來的。三弦和二胡代表甲乙的對唱和合唱。還有,過門比較輕松而有趣。唱的人宜用動作去幫助歌曲的傳達,更覺生動。
5.《黃水謠》
是齊唱的民謠式歌曲。音調比較簡單,帶痛苦和呻吟的表情。但與普通一般只是頹廢不同,《黃水謠》裡面還充滿著希望和奮斗!
6.《黃河怨》
代表婦女被壓迫的聲音,被污辱的聲音。音調悲慘纏綿,是含著眼淚來唱的一首悲歌。假如唱的人沒有這種感情,聽眾必然沒有同感的,而這應是值得注意的。
7.《保衛黃河》
是一首輪唱曲,從兩部起至四部輪唱。每一句開頭都要有力,而且要健康地、樂觀地唱出。這是全用中國旋律寫的。到三部至四部輪唱時,內中有「龍格龍格龍」,是輪唱的伴唱,唱時要唱出風格才有趣。整個是非常有力和雄偉,一起一伏,變化無窮,只是要留意不停地把旋律唱出。
8.《怒吼吧!黃河》
是一首四部的大合唱,裡面有二、三、四部不同聲部的組合。曲調是誠懇和雄厚,但充滿熱血和鼓勵,是《黃河》一個最重要的主調。最後兩句:「向著全中國受難的大眾,發出戰斗的警號!向著全世界勞動的人們,發出戰斗的警號!」要不斷地唱三、四、五次,直至聽眾有了同感才轉到結尾。最好用軍號吹奏主調,用戰鼓伴奏,更可表現「黃河」的偉大。它的怒吼啟發著全世界的受難大眾和勞動的人們。
《黃河》的做法,在中國是第一次嘗試。希望愛護中國新音樂運動的群眾給我一個指導,使我得了鼓勵,更努力去創作。
(摘自《冼星海全集》)
三、《黃河大合唱》的誕生(光未然)
一位朋友自北美來電話約稿,以《黃河大合唱》的誕生為題,要我為《華語快報》撰文,以配合中國偉大作曲家冼星海的這部藝術作品在香港「黃河音樂節」隆重上演。圍繞這個題目,我早寫過回憶錄,要說的都說過了。而盛意難卻,雖是限題限時作文,也該再試試看。我要藉此機會,熱烈祝賀「黃河音樂節」取得豐碩成果。香港文化界盛情邀請而我因事未能前往,也藉此表示謝意和歉意。
早在1937年春天我和星海在上海結識的時候,他已經大發宏願,要通過自己創造的音樂形象,表現我們中華民族的苦難、掙扎、奮斗,對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勝利的確信。他把這一宏願灌注到他正在寫作的《民族交響樂》中。抗戰爆發了,這是全中國人民熱情奔放的時代,作家藝術家更處於熱情奔放的潮頭。他寫了很多具有長久生命力的愛國歌曲,更希望通過聲樂藝術的長篇巨著以表現自己的宏願。這說明《黃河大合唱》的誕生,符合時代的要求,符合作曲家蘊蓄已久的內在要求。
回想起來,作曲家反映時代要求的宏願,也正是中國作家藝術家共同的心願,我也並不例外。1938年秋冬,我和抗敵演劇第三隊的同志們一起,經常在大西北的黃河兩岸行軍。在敵後游擊根據地活動。中國雄奇的山川,游擊健兒們英勇的身姿,時刻強烈地感動著我,我在心頭醞釀著一個篇幅較大的朗誦詩《黃河吟》。稍後在延安治病寫詩時,接受星海和演劇三隊同志們的建議,改寫為《黃河大合唱》的歌詞。
現在可以補充的是,當時有兩個印象,強烈地直接激發了胸中蘊蓄的詩情。一個是渡過黃河險灘時船夫們駕駛方舟(確確實實是方舟)同驚濤駭浪搏鬥的情景,這已經在《黃河船夫曲》中有所表現和發揮了。當時,同舟共濟的鄔析零同志記錄下來的船夫號子,曾經是星海作曲時的重要參考。再一個是行經山西吉縣以北的壺口(虎口)看黃河激流墮入懸崖深淵形成尼亞加拉大瀑布式的壯美圖景。這是著名的「黃河冒煙」「陸地行舟」(船過此處要在陸上繞行一段)的地方。我被這大自然的奇觀驚呆了。我把當時的印象如實地寫進朗誦歌曲《黃河之水天上來》(大合唱第三首)中,我說「如實地寫」,因為確實「從十里路外」,可「仰望它的濃煙上升」,它確實「搖動了地殼,沖散了天上的烏雲」;這里描述的歷史上西北人民無盡的苦難,當時「黃河兩岸游擊兵團、野戰兵團,星羅棋布,穿插在敵人後面」的奇異場面,也都是真實的。《黃河大合唱》八首歌曲的這個第三首,被寫成一首朗誦歌曲,這在詞曲作者都是有意的嘗試。星海寫道:「中國歌曲用三弦來伴奏能表達歌詞的內容,而又可獨立自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的嘗試。」(《我怎樣寫黃河大合唱》)我以為應當這樣嘗試發揮藝術的效果。
全國解放後,《黃河大合唱》在首都多次正式演出,都忽略了朗誦歌曲《黃河之水天上來》,我對此表示遺憾。朗誦歌曲表演時難度較大。他們怕處理不好,影響了整個演出的效果。1939年4月在延安首次兩場演出,是由我帶病朗誦的,當時伴奏條件也比較簡朴。後來在延安演出,解放前在南北各大城市業余演出,都是八首歌曲一氣呵成的完整演唱,並未因第三首難於處理砸了鍋。現在的專業團體的高水平演唱,各方面的條件比過去強得多。我希望藝術家們克服困難,希望聽到大合唱全曲的完整演出。
我現在還記得,1939年2月的一個晚上,延安交際處一個寬大窯洞里,抗戰演劇第三隊30位同志共度愉快的農歷除夕。我應邀從二十里鋪的醫院趕來參加這個晚會。星海同志也應邀參加了。在明亮的煤油燈下,我站起來作了幾句說明,然後很帶感情地一氣朗誦了全部四百多行的《黃河》歌詞。同志們以期待的眼光聚精會神地諦聽著。掌聲剛落,星海同志霍地站起來,把歌詞抓在手裡,說:「我有把握寫好它!」接著是更熱烈的掌聲,雜以歡呼,祝賀這詩與音樂的心靈的契合。
《黃河大合唱》主要是音樂藝術的成就。歌詞為實現作曲家的宏願提供了便利條件。我們痛惜天才的作曲家過早地離去!要是他活到今天——當然是80高齡了,聽到他的歌聲至今還在大河上下、天南海北鼓舞著炎黃子孫團結奮起振興中華的壯志豪情,那該多好啊!要是他還活著,在他正常延續的後40年中間,他該寫出多少不朽的時代樂章啊!想到這里,越發感到我們損失之大!越發激勵年輕一代的有志之士,急起直追,彌補我們的重大損失,並且以超越前人的新創造,為新中國增添新的光彩!
(原載1985年8月28日紐約《華語快報》)
四、《黃河》本事(光未然)
黃河以其英雄的氣魄,出現在亞洲平原之上,象徵著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古往今來,多少詩人為它贊頌著歌唱著。
在《黃河大合唱》中,展開了一幅壯大的幻想和現實的圖畫。
烏雲滿天,驚濤拍岸,黃河的船夫,在暴風雨中搏戰,經過了千辛萬苦終於到達彼岸。這象徵著我們偉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驚濤駭浪般的重重困難,終於取得輝煌的勝利。
於是在高山之巔,出現了時代的歌手,他代表著祖國英勇的兒女,歌頌著黃河,並要學著他的榜樣,像他一樣偉大、堅強。
民族的詩人在亞洲巨人面前,興起了懷古的心情。他向著黃河巨人,哭訴我們民族的災難。他看見巨人醒來了,掀起他的怒濤,發出他的狂叫,響應著祖國滿山遍野的戰斗的歌聲。
黃河東岸,沃壤千里,男女老幼自得其樂,一旦暴敵侵入,帶來了瘋狂的殺傷,妻離子散,一片凄涼。
兩個流亡的老鄉,在黃河邊上不期而遇,他們各自訴說著自己的命運,終於一同踏上了戰斗的道路。
然而他的妻子,一個鄉村婦女,失掉了丈夫,失掉了小孩,自己也遭到野獸的蹂躪,在一個凄風苦雨之夜,偷偷地跑到黃河邊上,經過一陣悲慘的哭訴,便投身到滾滾的黃河波濤之中。
這時在河東,河北,在萬山叢中,在青紗帳里,四面八方都捲起了復仇的巨浪,中華民族優秀的兒女正在為保衛黃河、保衛祖國而戰。
怒吼吧,黃河!向著全中國被壓迫的人民,向著全世界被壓迫的人民,發出戰斗的警號吧!——我們代表五萬萬人民為祖國的最後勝利而吶喊著。
(原載《黃河大合唱》,1939年8月重慶生活書店出版)
⑥ 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歷史....
1938年9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
《黃河大合唱》這部作品以黃河為背景,由七種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構成,熱情歌頌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控訴侵略者的殘暴,並展現了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奮勇斗爭的英勇場面,勾畫出了中國人民保衛祖國、頑強抗擊侵略者的壯麗畫卷。
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
《黃河大合唱》創作於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1939年春天,同年4月13日首演於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由鄔祈零指導)立即引起巨大,反響,隨即很快唱響全國,成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時代的最強音。
版本信息
1、延安版本
冼星海在延安用簡譜寫的。因為當時延安條件非常艱苦,要組成一個真正的管弦樂隊是不可能的。當時只有幾把小提琴,剩下的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之類的樂器,大多數人都不能識五線譜,所以就用簡譜。
2、蘇聯版本
冼星海在前蘇聯重新配器的一個版本,在主旋律及聲部上也作了一些調整。
3、上海樂團版本
李煥之1987年根據冼星海的「蘇聯版本」為上海樂團改編的一個版本。
4、中央樂團版本
影響最大,傳播最廣,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這個版本。此版本前面採用1939年的原稿,同時將1975年紀念聶耳逝世四十周年、冼星海逝世三十周年音樂會上中央樂團演出譜中的一、四、六、八樂章收在這里。
5、鋼琴伴奏版本
這個版本是由瞿維來編訂的,主要是為演出方便而改編的。
⑦ 黃河頌寫作背景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親臨險急流、怒濤漩渦、礁石瀑布,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醞釀並寫出了《黃河大合唱》組詩。此詩即為組詩八章中的第二篇。
(7)黃水謠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黃河大合唱》是現代詩人光未然於1939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此詩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題的抒情詩,此詩亦是詩人對黃河唱出的頌歌,詩人用澎湃的熱情地謳歌了黃河的宏偉氣勢、源遠流長。
對中華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護作用,歌頌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表達了中華兒女的堅強決心和一往無前的勇氣。全詩語言奔放,意境開闊高遠,氣勢磅礴,充滿力量,讀來一氣呵成,激情澎湃,給人以強烈的精神震撼。
此詩後被選為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等教材中的課文。
《黃河頌》當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題的現代詩。它是一首頌詩,著眼於「歌頌」,在結構上與組詩第一章《黃河船夫曲》是緊密相承的。《黃河船夫曲》描寫:「烏雲滿天,驚濤拍岸,黃河的船夫,在暴風雨中搏戰,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彼岸。這象徵著我們偉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驚濤駭浪般的重重困難,終於取得輝煌的勝利。」
於是在第二章《黃河頌》中,詩人作為時代的歌手出現,他站在高山之巔,代表祖國英勇的兒女,向著黃河唱出了頌歌,用澎湃的激情熱情地謳歌了黃河的宏偉氣勢、源遠流長,對中華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護作用,並表達了學習黃河精神,鑄就像它一樣偉大堅強的決心。全詩以英勇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表達了保衛黃河,保衛中國的思想感情。
層次結構
詩人開篇就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稱讀者為「朋友」,這是詩人抒發感情的需要,直接揭示黃河形象和它所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點明「歌頌黃河」這一主題。之後是「望」中所見,描繪了黃河波濤澎湃、「濁流宛轉」、浩浩盪盪的氣勢。
接著分三個層次贊頌黃河:贊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贊頌黃河的歷史貢獻,像一道天然屏障保衛著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地理優勢,贊頌黃河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滋潤。最後由實到虛,歌頌黃河地域寬廣,澤及眾生,並代表中華兒女發出要向它學習的誓言。
接下來由「我」落筆,由「我」的「望」引出對黃河形象的描寫,一直統領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而所「望」的內容,既有寫實的成分,也有雄奇瑰麗的想像,條理清楚,章法謹嚴:
先是近鏡頭特寫——「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總寫——「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然後是縱向描寫黃河的流向——「從昆侖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最後橫向展開到黃河流域兩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可以說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為下文的「頌」作了很好的鋪墊。
《黃河頌》旋律激昂,氣勢磅礴,充滿了強的沖擊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黃河桀驁不馴的血性和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在寫作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比喻象徵手法的運用。對黃河的「頌」是通過三類比喻逐層展開的。作者首先把黃河比喻為「民族的搖籃」、「五千年的古國文化」的發源地,高度贊揚了黃河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孕育作用。「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邊扮演。」擷取一點,突出黃河在歷史進程中的偉大影響力。接著作者把黃河比喻為「民族的屏障」、「像一個巨人」寫出了黃河形象。
「築成我們民族的屏障」,具體化了黃河的呵護作用。最後作者把黃河比喻「民族的偉大精神」「一瀉萬丈,浩浩盪盪」寫出黃河不可阻擋的氣勢,「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體現了黃河在精神上對中華民族的滋潤作用。從這三個方面,歌頌了黃河的偉大。
第二,音韻明快雄健,節奏鮮明,音節洪亮。全詩以短句為主,兼以長句,長短結合,自由奔放,並且錯落有致。在韻腳上,隔二三句韻,形成了自然和諧的韻律。如三個「啊!黃河!」反復出現,與後面的比喻句結合體現了全詩的感情基調。
《黃河頌》的藝術力量,首先來源於表現形式的文采美。全篇文采橫溢,古風猶存,顯示著一種獨特的語體風格。詩人適當吸收了一些富於色彩、十分凝練的文言詞語,造成語言的豐高多變,生動涵厚,從而形成宏偉、壯麗的藝術特色。
全篇的句式長度懸殊甚大短則三字,長則十七字。這種自由詩體的句式所產生的語言節奏,強烈而富於變化,自由而充分地表現了特定的感情內容,全篇語言韻律響亮、節奏鏗鏘,讀起來朗朗上口。
⑧ 洗星海的歌曲《黃水謠》的背景故事是什麼
抗戰時期,忻口會戰失敗,不久山西淪陷,所以合唱的黃水謠朗誦中有一句:"你聽聽,河東百姓痛苦的呻吟."表情盡管悲痛而憤怒就行了.你不妨找找合唱曲聽一下,感覺很容易找.還可以查一下山西忻口會戰的戰爭史料.
⑨ 《黃河大合唱》在中國近代音樂史上具有怎樣的影響與地位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黃河大合唱》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為人熟悉的作品。樂曲誕生於日戰前最為慘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漢淪陷後的事,著名詩人光未然(張光年)帶著抗敵演劇三隊撤退,經過黃河,引發了詩人的創作靈感。翌年一月抵達延安,醞釀已久的詩情便爆發,寫成黃河詩章,在農歷大除夕作了朗誦演出,當時於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音樂系主任的冼星海深被光未然的朗誦感動,在一個小窯洞內,抱病連續寫了六天;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四月十三日由鄔析零指揮抗敵三隊於陝北大禮堂公首演,五月十一日再由冼星海指揮魯迅演出隊演出。
今日已貴為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的的著名作曲家李煥之,回憶當年在延安演出《黃河大合唱》,有這樣一段很生動的描述:「在物質條件極缺乏的邊區,要組成一個完備的樂隊是談不上的,當時有什麼樂器都盡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擊樂器。沒有譜架,就用木板搭起當譜架。沒有低音樂器,就自己動手製作。你看那樂隊的右角,立著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鐵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發出了雄渾且帶有金屬共鳴的聲音,歌唱黃河的宏偉氣概;你再看在這具新式「武器」的側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個大號的搪瓷缸子,裡面擺了十幾二十把吃飯用的勺子。當「黃河船夫曲」的朗誦「那麼你聽吧!」一完,指揮者的手臂一揮,這具新式打擊樂器就發出「嘩啦嘩啦」之聲,與管弦、鑼鼓齊鳴,配合著合唱隊的「咳喲,劃喲!……」,烘托出萬馬奔騰之勢。
《黃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詩性大型聲樂套曲,共分八個樂章。由光未然作詞,冼海星作曲。作品表現了在抗日戰爭年代裡,中國人民的苦難與頑強斗爭,也表現了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不可戰勝的力量。它以我們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展示了黃河岸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以啟迪人民來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作品氣勢宏偉磅礴,音調清新、朴實優美,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強烈反映了時代精神。它在我國近代音樂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對後來的大合唱及其他體裁的音樂創作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文化部委託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與中國音樂家協會6 月15—16日在北京聯合召開了「紀念《黃河大合唱》創作60周年學術研討會」。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李煥之、副主席孫慎、分黨組書記吳雁澤,文化部辦公廳主任尹志良、藝教司社科處處長陳迎憲,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薛若琳、副書記王澤洲,1938年冼星海在武漢政治部三廳工作時的同事林路(86歲,原湖北省音協主席、武漢音樂學院院長,現湖北省文聯副主席),1939年《黃河大合唱》首演的指揮者鄔析零(83歲,原抗敵演劇三隊音樂組長,文化部離休幹部),冼星海指揮《黃河大合唱》演出時《黃河怨》的首位演唱者莎萊(76歲,原武漢市文聯主席),冼星海指揮《黃河大合唱》演出時的伴奏樂隊成員羅浪(79歲,1949年開國大典軍樂隊的總指揮、總政軍樂團的首任團長),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蘇夏、汪毓和、梁茂春、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陳聆群,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向延生、魏廷格,歌唱家劉秉義,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陶亞兵,星海音樂學院教授羅小平、何平、周廣平、房曉敏,桂林文化局的陸鏗榮、左超英,武漢音樂學院教授田可文,首都師范大學音樂系孟維平,《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張光年的夫人黃葉綠、曲作者冼星海的女兒冼妮娜夫婦以及中國文化報、人民音樂、北京音樂台、音樂生活報的編輯記者等共50餘人和來自哈薩克共和國的代表團(他們的長輩曾救助流落在該國的冼星海)出席了研討會。
研討會由音樂研究所副所長韓寶強和向延生主持。音樂研究所所長喬建中在致詞中,熱烈歡迎來自各地的有關領導、音樂界前輩和專家學者赴會,並對近百年來同樣以「黃河」為題材的音樂作品中,《黃河大合唱》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源進行了剖析,吳雁澤代表中國音樂家協會致詞,並對《黃河大合唱》經久不衰的生命力、產生這首作品的動力與基礎作了探討。尹志良代表文化部祝賀研討會的召開,說明這次研討會是文化部舉辦的「紀念《黃河大合唱》創作6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認為《黃河大合唱》在弘揚不朽的中華民族精神,藝術創作上把音樂藝術與時代精神完美的結合,達到了很高的境界。薛若琳、王澤洲代表中國藝術研究院祝賀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指出冼星海的作品是我們民族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黃河大合唱》對當前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與會者對《黃河大合唱》的創作、演出、傳播、版本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黃河大合唱》的創作
鄔析零等人介紹了《黃河大合唱》誕生的經過:1938年10月底抗敵演劇三隊奔赴山西呂梁山抗日根據地時,首次乘木船渡過黃河,目睹了黃河的驚濤駭浪,聆聽了激昂的黃河船夫號子。此後數月的緊張戰斗歲月里,祖國雄奇的山河,萬山叢中游擊健兒的英姿,強烈地震撼著隨三隊同行的詩人光未然(時任演劇三隊中共特別黨支部書記)的心弦,開始醞釀寫作長詩《黃河吟》。1939年初演劇三隊再次渡過黃河去延安學習、匯報工作時,光未然又見到了冼星海,兩人第三次的合作產物就是《黃河大合唱》(1937年在上海、1938年在武漢政治部三廳時,他們已合寫有多首歌曲)。2月26日冼星海去醫院探望治傷的光未然後, 光未然躺在延安和平醫院的病床上,5天口述了《黃河吟》400多行的詩句(由三隊隊員胡志濤協助筆錄)。3月11 日演劇三隊舉辦的元宵節晚會上,光未然一氣呵成地朗誦了自己的這部新作。掌聲中,激動的冼星海一把將詞稿抓在手裡說:「我有把握把它譜好!我一定及時為你們趕出來!」此後鄔析零應邀去冼星海處詳盡介紹了三隊渡過黃河的情景、黃河壺口瀑布的壯麗景觀和呂梁山抗日根據地的戰斗情況,為此冼星海特別記寫了好幾個鄔析零學唱的黃河船夫號子的動機音型。
根據冼星海的《創作雜記》,他是3月26日開始寫作《黃河吟》, 到3月31日僅6天時間,就把總譜與合唱都寫成了(包括《黃河頌》的三稿)。在這些短的時間里,冼星海就寫作了這部名揚國內外的大型合唱套曲,真可謂是神來之筆。陳聆群說這除了冼星海的天資與勤奮,還要看到這之前冼星海有半個月的醞釀時間;而且在這之前冼星海創作的眾多歌曲、收集的許多民歌、特別是寫作《生產大合唱》,在音樂的民族語言和風格,創作大型合唱套曲等方面,都為冼星海快速創作《黃河大合唱》(冼星海4月9日日記里,才首次出現了這個曲名)積累了經驗,作了准備。
《黃河大合唱》的演出
在冼星海的幫助、輔導下, 作為演劇三隊離開延安的告別節目, 1939年4月13日晚《黃河大合唱》由抗敵演劇三隊的30 餘人首次演出於延安的陝北公學禮堂(魯藝音樂系的部分師生參加樂隊伴奏)——指揮鄔析零,男女獨唱是田沖、蔣旨暇,對唱是史鑒、劉晨喧,串連「說白」的是胡丹佛,《黃河之水天上來》由光未然親自吟誦(由李鷹航彈奏三弦伴奏)。經冼星海再次指導後,4月16 日三隊在延安第二次演出了《黃河大合唱》。
為籌備紀念魯迅藝術文學院成立一周年,由魯藝各系師生60餘人組成的合唱團(後人數陸續增多),4月25 日起由冼星海指揮排練《黃河大合唱》,5月11日晚「魯藝一周年紀念第一次音樂晚會」上, 冼星海指揮100餘人的魯藝合唱團,在20餘人的中西混合樂隊伴奏下, 成功地演唱了《黃河大合唱》(男女聲獨唱是陳地、莎萊)。唱完時,出席觀看的毛主席等人都跳起來熱烈鼓掌,很感動地連說了幾聲「好」。12日晚又演給黨校及馬列學院看,得到延安各界的好評。此後延安遇到重大的晚會,如歡迎周副主席、朱總司令、鄧寶珊將軍、茅盾以及蒙古代表、國民政府的調查團、慰勞隊等,都是以演唱《黃河大合唱》作為中心(女聲獨唱改為唐榮枚)。1940年2月16日歡迎西北攝影團時, 演出人數曾經多達500名。當年5月冼星海離開延安去蘇聯後,由李煥之繼續指揮魯藝合唱團演唱《黃河大合唱》。
羅浪新近提供的一張1939年魯藝《黃河大合唱》伴奏樂隊的合影照片里,經多人傳看已辨認出的成員有:小提琴—向隅(隊長)、汪鵬、梁寒光,二胡—李凌、時樂蒙、白葦,笛子—諶亞選,三弦—李鷹航,曼陀林—朱榮輝,用洋油桶自製的低音二胡—陶建新,口琴—韋虹、羅浪(兼打大軍鼓),打擊樂器—李煥之。另有3人未認出。
《黃河大合唱》的傳播
演劇三隊依照中共中央組織部的安排,1939年4 月離開延安返回國民黨治理區繼續工作後,5 月即在二戰區司令部所在地陝西宜川縣演唱了《黃河大合唱》。又把歌譜寄給演劇四隊,11月四隊就在五戰區司令部所在地湖北老河口演出了《黃河大合唱》(這是三隊以外,目前所知此曲在國民黨治理區的首次演唱)。1941年初演劇三隊、十隊和抗敵宣傳四隊在河南洛陽聯合演出了《黃河大合唱》。
1939年4月29日魯藝音樂系油印了《黃河大合唱》的簡譜本, 途經延安的西北攝影團一次就要去了42本(見冼星海1940年2月18 日日記)。由魯藝部分師生組成的華北聯合大學1939年7月奔赴抗日前線, 《黃河大合唱》的歌聲很快就回響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天空。西北戰地服務團1939年也演唱了《黃河大合唱》(指揮周巍峙)。
林路1940年初在桂林收到夏衍轉來的《黃河大合唱》歌譜後,即把它陸續刊登於他主編的《每月新歌選》1940年第4—7期。這年7 月林路還指揮「樂群社」等歌詠團體的200 餘人在桂林演唱了《黃河大合唱》(見1940年桂林出版的《七七之歌》)。
在李家鼎、張銳、李仁蓀等人主持下,為募捐寒衣,西南聯大合唱團,歌崗合唱團等1940年9月14—16 日在雲南昆明公演《黃河大合唱》(指揮徐守廉,男女獨唱秦克中、沈家萱)。
李凌去重慶創辦《新音樂》月刊後,1940年3 月起陸續刊登了《黃河大合唱》。生活書店1940年7 月在重慶出版了《黃河大合唱》的單行本。據原「孩子劇團」成員回憶,1940年8、9月間他們在重慶郊外金剛坡政治部總務廳草地的土檯子上演唱了《黃河大合唱》。據保存下來的當年演出的節目單,在政治部三廳人員趙啟海、明敏和李凌等人的組織下,重慶「業余合唱團」以「國際反侵略協會重慶分會主催、重慶市文化團體第二次聯合公演」的名義,1940年12月15日在重慶臨江門戴家巷口的「留法、比、瑞同學會」演唱了《黃河大合唱》(指揮明敏,男女獨唱趙沨、易樺,朗誦光未然,大提琴助奏李元慶)。為防國民黨特務破壞,周恩來同志曾親臨作鎮。
1942年初,劇宣七隊將《黃河大合唱》改編為造型演出,增加了布景、燈光和表演,努力用生活動作和人物形象使音樂語言具有立體感,很受觀眾歡迎。1947—1948年中國歌舞劇藝社(由劇宣五隊和七隊的骨幹人員組成)多次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演出了歌表演《黃河大合唱》。
1942年2月中旬,光未然率領的緬甸華僑戰工隊, 在緬甸曼德勒連續3天公演《黃河大合唱》(指揮趙沨,男女獨唱吳章斌、 陶朔玉、朗誦光未然),這是此曲在海外的首次演出。之後還在密支那等地演出多場,影響遠及印度、新加坡。1940年劉良模把《黃河大合唱》的歌譜帶到了美國,1943年普林斯頓大學合唱團用英文首次在美國演唱《黃河大合唱》。
此後《黃河大合唱》廣泛演唱於華北、東北、上海以至香港、美國、加拿大等地。但是台灣當局卻以「作者附共」為由,1949年以後一直禁止在台灣演唱《黃河大合唱》。經過台灣眾多著名音樂家多年來的努力和新聞界、廣大民眾的強烈要求,台灣「行政院新聞局」終於僅修改了其中的9個字(將《河邊對口唱》中的太行山上打游擊」, 改為「齊心敵後打游擊」;《怒吼吧!黃河》中的「新中國已經破曉」,改為「全中國已經破曉」、「向著全世界勞動的人民發出戰斗的警號」,改為「向著全中國受難的人民……」),1989年6月24 日宣布解除了《黃河大合唱》在台灣演唱的禁令。次日台北愛樂合唱團與台灣省交響樂團就首先在台灣的台中市聯合演出了《黃河大合唱》(指揮杜黑,男女獨唱蔡正驊、顧企蘭,朗誦余章平)。
《黃河大合唱》的版本
《黃河大合唱》目前共有五個版本(前四個版本均刊載於《冼星海全集》):
[版本一] 這是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寫作的簡譜版本,也是其後四個版本進行修訂的基礎。當年它是為抗敵演劇隊(中型業余演唱團體)這個特定對象「量身縫衣」創作的,貌似簡單,卻是深入淺出、嚴謹成熟、原汁原味的大俗大雅之作。因而按照這個版本,即使是中學生組成的業余合唱隊,稍加訓練就能唱得很有效果。它也是1975年以前的近40年間演唱得最多、影響最深遠的版本。蘇夏認為後來者的一些藝術加工,在許多方面似乎仍沒超越這個「初稿」。
[版本二] 1941年春天冼星海在蘇聯莫斯科改寫的五線譜版本(李煥之回憶冼星海在延安時就曾經說過延安的條件比較簡陋,將來我要把《黃河大合唱》編寫成規模宏偉的交響性的大合唱)。這個版本是冼星海經過兩年多的創作磨煉和演出活動後的反思之作,冼星海採用三管編制的交響樂隊來擔任伴奏,終曲的末段甚至採用6個圓號、12 個小號和12個長號參加演奏。冼星海在這個版本里加寫了一首樂隊《序曲》,加寫了用於「說白」和各章連接的樂隊音樂,將朗誦《黃河之水天上來》的三弦演奏旋律改寫為樂隊音樂,《黃水謠》改為女聲二部合唱,《河邊對口曲》在終止前增加了8小節男聲合唱以轟轟烈烈地結束, 《黃河怨》在旋律特別是調性、節拍、節奏上有很大的改變,並增加了想像力豐富的女聲三部伴唱(梁茂春對此非常欣賞),《保衛黃河》由三部輪唱增加為四部輪唱。這個版本是為高水平的專業合唱團與大型管弦樂團寫作的,一些和弦結構和應用、聲部組合或織體寫法均具有創造性和想像力,運用了多種復雜的藝術表現手段。當時冼星海遠離祖國,生活動盪,總譜完成後沒有機會試奏、修改,這個版本在和聲、配器、織體寫法等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1956年李德倫在莫斯科指揮演奏這個版本時,事先曾經請蘇聯的作曲家作了一些整理)。
[版本三] 李煥之根據版本二整理的版本。為了演出的需要,在延安時李煥之就已經為《黃河大合唱》編寫過鋼琴和小樂隊兩種伴奏譜。建國後他見到了從蘇聯送回來的版本二,又兩次進行整理,用於:1.北京電影製片廠1955年拍攝的音樂藝術影片《黃河大合唱》,(由總政歌舞團演唱,指揮時樂蒙)。2.為編輯《冼星海全集》,1987年由上海樂團演唱(指揮曹鵬)。它是目前《黃河大合唱》的後三個版本中,較接近版本二的版本,但是仍有一些待完善的地方。
[版本四] 在嚴良堃主持下,中央樂團創作組整理的版本。國務院文化組根據江青「留曲不留詞」的指示,1973年布置該團整理《黃河大合唱》(後因周恩來不同意仍保留了原詞)。由施萬春、田豐、陳兆勛執筆完稿7個樂章(1987 年施萬春又補寫了《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樂隊部分),1975年嚴良堃指揮中央樂團首次演出。這個版本3/4以上的篇幅是按版本一編寫的,也有一些參照版本二、三的地方。該版本的音樂風格協調、調性統一、採用傳統的功能和聲、刪去了一些花腔式的旋律修飾,很簡潔、實用,稍有專業基礎的合唱團與樂隊就能勝任;再加上著名指揮家嚴良堃的推廣,成為了當前《黃河大合唱》最流行的版本。
[版本五] 由瞿維整理並配寫有鋼琴伴奏譜的版本(人民音樂出版社1979年出版)。1941年周恩來贈送給魯藝的鋼琴運到延安後,瞿維一直就擔任《黃河大合唱》演出時的鋼琴伴奏。這次瞿維重新寫作了鋼琴音樂,但是沒有給「說白」配寫音樂,更略去了朗誦《黃河之水天上來》(作者在該書的後記中說用鋼琴伴奏「恐無效果」)。這個版本的聲樂部分基本上依照版本一,僅改寫了《黃水謠》的女中音聲部。總的來說其和聲結構嚴謹,聲部進行相當流暢,保留了原作的民族風格,但是各曲之間的難易程度不一(如最後一個樂章的兩次轉調A—F—B, 音區擴大,增用半音和聲等)。
與會者的呼籲和希望
1939年誕生在革命聖地延安的歷史名作《黃河大合唱》,以中華民族的搖籃——曲折蜿蜒、奔騰咆哮的母親河「黃河」為象徵,贊頌了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中華民族偉大而堅強的意志,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苦難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斗爭精神。詞曲作者繼承發揚了中國革命文藝的光榮傳統,以鮮明的時代特色,濃郁的民族風格,雄偉深厚的氣勢和撼人心弦的巨大藝術感召力,滿腔熱情地成功塑造了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中華民族的偉大英雄形象。頌揚了中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向全中國和全世界人民發出了爭取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數十年來,大型聲樂套曲《黃河大合唱》一直受到中國人民、全球華人和外國人士的歡迎、認同和珍愛。與會者指出《黃河大合唱》是中國近代音樂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質的音樂史詩,是本世紀以來全球華人的音樂創作中最有代表性的音樂巨著,是中華民族燦爛歷史文化的傑出藝術瑰寶,也是我們應該很好地學習、繼承、發揚的珍貴遺產。
這次學術研討會對《黃河大合唱》的時代特徵、歷史意義、內容與形式、音樂創造、文化價值與文化場等議題進行研討的同時,著重對它的多種版本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認為後人的整理本是有新的意圖,在某些方面確有它發光的東西、有與新的演出形式相配合的東西,應該繼續演唱。但它們也可能出現一些顧此失彼,偏愛某些現場效果,反而失之於零碎,不一定全優於原作。當前廣為傳唱的《黃河大合唱》版本四(中央樂團演唱本)是「文化大革命」這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整理者的思想、想像力與藝術手法的應用,當時多少會受到束縛、影響(因而現在還有再加工的餘地)。這個版本的旋律、節奏、和聲、調性處理、聲部進行與安排都作了較多的改動,與冼星海所作的版本一、二相比,已有相當的距離(鄔析零認為這個版本的《黃河船夫曲》大為削弱了搶渡黃河時人與大自然搏鬥的驚險,更象只是一味比速度的「賽龍舟」)。因此版本四以及版本五,已非冼星海的原貌,按國際慣例應另署整理者的姓名。研討會期間播放了1989年蘇聯音樂家在蘇聯莫斯科指揮演唱的《黃河大合唱》(版本二)的錄音,很多專家學者都對這個以前沒有聽過的版本很有興趣。由於歷史條件和環境的限制,《黃河大合唱》的莫斯科版本仍然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版本,難以完全按譜演出;再加上冼星海當年在法國學習的是印象派音樂,因而《黃河大合唱》的手稿里,哪些是冼星海的想法?哪些是筆誤?哪些是天才的創造?都需要謹慎、仔細地辨別和區分。因此與會者認為如何很好地重新整理、出版冼星海寫作的版本一、二(冼星海出於不同的考慮而創作的兩個版本,似是同一作者創作的同一內容的中國畫與油畫,各有所長),已經是應該引起人們特別是有關領導(文化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以至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重視,進行研究、具體落實並盡早開始行動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工作。
整理冼星海的音樂作品,首先要對冼星海的生活、思想、成長與創作道路、寫作技巧與手法、藝術風格等方面下功夫進行全面地研究(同時代人在這方面有獨特的優勢)。整理時負責領導機關應調集多方面的一流音樂人才,提供必要的時間、資金和物質條件,並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安排。參與整理者應在充分尊重與愛護原作、認真學習研究原作的基礎上,共同謹慎、細致、從容地進行整理(不要為迎接或慶祝什麼節日而趕時間,應付了事)。似乎應該先從一些最基礎的地方入手,如組織得力人員先以縮譜的形式,從音樂思維、和聲、復調、織體、配器、樂器法等不同方面,一個樂章一個樂章進行研究、整理。然後落實到總譜上,再經過樂隊試奏,核實音響效果,反復試驗修訂、精益求精,最終形成一個經典性的標准版本。其目的是力圖實現冼星海在版本二里所渴望達到的藝術理想和追求——使《黃河大合唱》成為一部宏偉、壯麗、具有中國氣派的史詩性交響大合唱;把冼星海的寶貴音樂遺產很好地保存下來。李煥之為此已經作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仍有某些有待推敲、加工、完善的地方。希望冼星海的學生們或有志者能共同致力於版本一、二的整理、出版工作,希望著名指揮家嚴良堃將來指揮重新整理後的版本二時,也具有同樣的熱情並達到他指揮中央樂團演唱版本那樣的水平。
長達125句的朗誦《黃河之水天上來》(佔全部歌詞的1/4), 是噴發詩人心聲的吶喊,是《黃河大合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演唱與出版《黃河大合唱》時它卻經常被刪略,從而損壞了全曲的完整性、藝術風格和獨創性,該曲的詞作者張光年為此已寫有多篇文章予以論述。詩是最難翻譯的文藝形式,1956年在蘇聯用俄語演唱《黃河大合唱》時,嚴謹的蘇聯藝術家把《黃河之水天上來》全都譯成了俄語朗誦,我們還有什麼困難不可克服?有什麼理由要舍棄它?1999年5月11 日文化部和中國文聯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組織演唱《黃河大合唱》時,鮑國安朗誦的《黃河之水天上來》贏得了聽眾數次熱烈的掌聲,也說明聽眾是能夠接受並歡迎它的。
除了現有的五種版本以外,希望有更多的《黃河大合唱》的改編本問世。但是很好地重新整理、出版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版本一、二,則是目前的當務之急,首要任務(冼星海的學生現在多已年屆八旬)。李煥之也再三呼籲,希望演出單位和指揮家愛護、支持冼星海花了相當多的心血整理的《黃河大合唱》莫斯科版本,讓它在中國的樂壇上占據它應有的地位,早日與廣大中國聽眾見面。與會者希望最遲於2005年冼星海百歲誕辰時,能夠聽到經過重新整理的《黃河大合唱》的標准版本的演出。蘇夏指出出版附鋼琴伴奏譜、民族樂隊或小型樂隊伴奏譜的版本一,也將是一本暢銷書。
作者語:《黃河大合唱》是經久不滅的好作品,你在網上搜是很容易搜到的,值得注意的是,評價《黃河大合唱》,首先要有滿腔的愛國熱情,不然你是很難領會其中精髓的!
⑩ 概括黃河頌大意
黃河頌
啊,朋友!
黃河以它英雄的氣魄,
出現在亞洲的原野;
它表現出我們民族的精神:
偉大而堅強!
這里,我們向著黃河,唱出我們的贊歌。
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
金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
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
從昆侖山下奔向黃海之邊,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
啊!黃河!
你是我們民族的搖籃!
五千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兒發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邊扮演!
啊!黃河!
你是偉大堅強,像一個巨人出現在亞洲平原之上,
你用那英雄的體魄築成我們民族的屏障。
啊!黃河!
你一瀉千丈,浩浩盪盪,向南北兩岸深出千萬條鐵的臂膀。
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
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
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
將要學習你的榜樣,
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
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
古往今來,黃河以其雄壯的氣勢,奔騰在中國大地上,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歌頌黃河就是歌頌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
《黃河大合唱》是著名詩人光未然(張光年)為配合音樂家冼星海創作的大型民族交響樂而寫的組詩。1938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通過自己創造的藝術形象反映現實斗爭,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是許多進步作家、藝術家的心願。詩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經創作出歌詞《五月的鮮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著志士的鮮血。/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曾頑強地抗戰不歇。……」歌詞經譜曲後廣為傳唱。1939年詩人到延安後,又創作了篇幅與規模更大的組詩《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共有八個樂章,分別是:《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詩中雄奇的想像與現實圖景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歌唱苦難與抗爭,刻畫黃河的形象,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冼星海稱贊它「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使一般沒有渡過黃河的人和到過黃河的人都有一種同感。在歌詞本身已盡量描寫出數千年來的偉大黃河的歷史了」。
《黃河頌》在體裁上是一首頌詩,著眼於「歌頌」,在結構上與組詩第一章《黃河船夫曲》是緊密相承的。《黃河船夫曲》描寫:「烏雲滿天,驚濤拍岸,黃河的船夫,在暴風雨中搏戰,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彼岸。這象徵著我們偉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驚濤駭浪般的重重困難,終於取得輝煌的勝利。」於是在第二章《黃河頌》中,詩人作為時代的歌手出現,他站在高山之巔,代表祖國英勇的兒女,向著黃河唱出了頌歌。他歌頌黃河氣勢宏偉,源遠流長,並且要學習它的榜樣,像它一樣的偉大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