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訓詁學家歷史上訓詁學家有哪些代表人物
二、寫出下列訓詁學家的主要著作
1.郝懿行:《易說》《書況》
2.劉熙:釋名、孟子注
3.張揖:廣雅、埤倉、古今字詁
4.顏師古:匡謬正俗、急就章注、漢書注、五經正義
5.郭璞:爾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傳行誼、春秋漢義駁
7.邢昺:論語正義爾雅義疏孝經正義
8.桂馥:說文解字義證
三、寫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內容
1.周禮正義——書名,八十六卷,二百餘萬字,作者為清代學者孫詒讓。《周禮正義》是疏證周代官制的書,解釋周禮最精審詳備,是清人諸經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學術巨著。
2.方言——中國第一部比較方言詞彙的著作,全名《楢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西漢揚雄著。今存13卷。體例是先列舉詞條,然後分別說明通行情況。書中所記載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區的詞彙,還摻雜少數當時少數民族的語言。《方言》對所記錄的詞彙,往往註明通語、某地語、某地某地之間語、轉語等,從中可大體了解漢代方言分布輪廓。《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為記錄對象,不受文獻記載和文字形義的限制,並注意綜合時間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這在研究方法上為後世樹立了優良傳統,在中國和世界的方言學史上都享有盛名。
3.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作者蔣禮鴻,語言學家。字雲從,浙江省嘉興人。《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是一部考釋敦煌變文中詞語的專著。該書對語詞的通釋研究,使敦煌變文的詞義多已渙然得釋。這對於讀者讀懂變文及當時的其他文學作品都是很有助益的。該書為語詞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訓」和「詁」兩個字連用,最早見於漢代毛亨所作的《毛詩詁訓傳》。
孔穎達認為:「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詁」是解釋「異言」的,「訓」是「道形貌」的。
《毛詩詁訓傳名義考》的作者是馬瑞辰。
黃侃先生認為:詁就是故,本來的意思。解釋詞的本義。訓就是順,引申的意思,解釋詞的引申義。訓詁是用語言來解釋語言,包括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訓詁工作是以掃除古代文獻中語言文字障礙為實用目的的一種工具性的專門工作。
訓詁工作主要有三種:注釋工作、纂集工作、考證工作。
訓詁材料包括:隨文釋義的注釋材料,跟注釋工作相對應;纂集類訓詁專書,跟纂集工作相對應;考證材料,與考證工作相對應的材料。
前人所稱的「傳」、「說」、「解」、「詮」、「疏」、「證」、「微」、「詁」、「注」、「義證」、「正義」等,都是隨文注釋的名稱。
纂集類訓詁專書有:依物類分篇匯集同訓詞的《爾雅》;依照據形說義原則用部首統帥文字的《說文解字》;專門纂集聲訓以明語源的《釋名》;溝通方言詞與標准語音義的《方言》等。
考證專書包括:孔穎達《五經正義》;顧炎武《日知錄》;王念孫、王引之《讀書雜志》與和《經義述聞》;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與《十駕齋養新錄》;趙翼《陔余叢考》;沈家本《歷代刑法考》;李慈銘《越慢堂日記》; 黃侃說:「訓詁者,用語言解釋語言之謂。若以此地之語釋彼地之語,或以今時之語釋昔時之語,雖屬訓詁之所有事,而非構成之原理。真正之訓詁學,即以語言解釋語言,初無時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以求語言文字之系統與根源是也。」
訓詁是用語言解釋語言的材料,訓詁學是研究語言意義的理論。
訓詁學三個時期是:早期訓詁學、晚期訓詁學、現代訓詁學。
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字的形、音、義)古代合稱「小學」。
訓詁學在具體實踐中所面臨的兩大任務是:應用訓詁學和理論訓詁學。
應用訓詁學側重於實際應用,主要是解讀和注釋古代文獻。
理論訓詁學側重於理論探討,如詞和義之間的關系等。
應用訓詁學和理論訓詁學二者的關系是:理論探討以實際應用為目的,實際應用以理論探討為指導。
訓詁的產生期在先秦兩漢;訓詁的深入與擴展期在魏晉隋唐;訓詁的更新與變革期在宋元明;訓詁實踐的興盛與訓詁理論的探討期在清代;訓詁學科學理論的創建期在近現代。
訓詁的萌芽期在先秦,訓詁工作的系統化期在兩漢。
訓詁發展的標志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再度注釋的出現、訓詁范圍的擴大、集注、集解的出現與字書、韻書、義書的分立。
再度注釋的代表是孔穎達奉敕所作的《五經正義》。
郭璞注《爾雅》和《方言》。
《論語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魏晉至隋唐時期,注釋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圍有所擴大、訓詁纂集的種類有所增多,所以這是一個訓詁學的發展時期。
造成宋代的疑古與創新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顥、程頤、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學的需要,二是訓詁工具的改進,為疑古創新提供了客觀依據,宋代開創了古音的研究。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包括《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他兼具漢儒求實與宋儒創新的長處,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
明末訓詁的進展主要有:梅膺祚《字匯》、張自烈《正字通》、朱謀瑋《駢雅》、方以智《通雅》、陳士元《俚言解》、張存紳《雅俗稽言》、李實《蜀語》、黃生《字詁》和《義府》。
朱謀瑋《駢雅》開創了以偶釋偶的復合詞書體例,方以智《通雅》則突破了《爾雅》的范圍,以經史為主,兼含文字音韻訓詁的大型詞典。
章太炎的學術著作有《國故論衡》、《小學答問》、《新方言》、《文始》。
十種小學根柢書包括:《爾雅》、《小爾雅》、《方言》、《說文》、《釋名》、《廣雅》、《玉篇》、《廣韻》、《集韻》、《類篇》。
章太炎認為訓詁的方法,一曰直訓,二曰語根,三曰界說。
黃侃認為訓詁的方法,一曰互訓,二曰義界,三曰推因。
標志著訓詁學走向現代的著作是:胡相安《中國訓詁學史》、齊佩榕《訓詁學概論》。
為近代訓詁學的獨立及其科學化做出過貢獻的學者有:沈兼士、何仲英、楊樹達。
沈兼士有關詞源和訓詁學的著作有:《右文說在訓詁學上之沿革及其推闡》、《聲訓論》、《研究文字學「形」和「義」的幾個方法》。
楊樹達的訓詁著作有:《訓詁學講義》、《積微居小學述林》、《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詞詮》、《漢書窺管》。
隨文釋義的訓詁材料的體式包括:傳注類、章句類、義疏類、集解類、徵引類、音義類。
注釋書中的訓詁內容包括:解釋詞義、解釋句意、講解語法現象、說明特殊的修辭表達方法、說明古代制度、習俗等文化常識。
訓詁纂集專書的性質是在隨文釋義訓詁的基礎上形成的,按一定原則編排起來的,有目的的類聚字、詞、義系統的訓詁材料。
十種根柢書中,屬於義書的有:《爾雅》、《小爾雅》、《方言》、《釋名》、《廣雅》;屬於形書的有:《說文》、《玉篇》、《類篇》;屬於音書的有:《廣韻》、《集韻》。
訓詁纂集專書的類型有:集合貯存型、整理編選型、理論證實型。
考證的步驟一般是:提出考證對象、考求材料證據、論證。
一般考證都由三部分組成,發疑、取證、釋理。
考證的類型分為:證實類和反駁類。
證實類,對未有結論的問題證明其結論;對已有的結論考察核實。
證實類考證多因語義不明、證據不足、論證不詳而發疑。
反駁類,對已有的結論提出異議,以證據推翻之;同時提出新的證據而易以新的結論。
反駁類考證多因原來的解釋沒有看到較充分或較全面的證據、雖有證據而對證據不能正確理解、違背語言規律、違背注例、違背事理而發疑。
詞存在的兩種狀態:貯存狀態和使用狀態。
貯存狀態的詞義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穩定性等特點,體現在歷代編纂的辭書中,每個詞的意義大多是多項的。
使用狀態的詞義即個人言語中的具體意義,意義是固定的,多體現在隨文釋義的材料中,每個詞的意義大多是單項的。不但有具體涵義和規定所指,還可能帶有說、寫者個人經驗和感情色彩。
隨文釋義的任務:確定義項、明確指向、陳述具體義值。
三種不同性質的訓釋是:形訓、聲訓、義訓。
訓詁考證的三種方法:以形索義、因聲求義、比較互證。
只有本義才能直接與字形切合,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義。
只有筆意才可以以形索義。
因聲求義是一種利用語音線索來明假借、系同源、考證古書詞義的方法。
語源分為系源和推源兩類。
判斷一個訓詁好壞的標準是:看是否符合語言規律、看是否符合文情語境、看是否符合邏輯事理、看是否符合客觀實際。
注釋結論是否正確,可以從語言文字、文情語境、事理邏輯、客觀史實等多方面進行驗證。
2. 「訓詁學簡史」是什麼
訓詁學(「詁」音「gǔ」,同「古」)是研究中國傳統古書中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也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它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根據文字的形體與聲音,以解釋文字意義的學問。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詞義,尤其著重於研究漢魏以前古書中的詞義、語法、修辭等語文現象。
所謂「訓詁」,也叫「訓故」、「故訓」、「古訓」、「解故」、「解詁」,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言叫「詁」。「訓詁」連用,最早見於春秋時期魯國人毛亨注釋《詩經》的書,書名叫《詩故訓傳》,「故」、「訓」、「傳」是三種註解古文的方法。訓詁合用始見於漢朝的典籍。訓詁學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訓詁學包括音韻學和文字學,狹義的訓詁學只是小學中與音韻、文字相對的學科。訓詁學從先秦就已經開始了,到了漢朝時基本形成。,到了宋代,訓詁學得到了很多的革新。元明時期,訓詁學出現了衰退,而在清朝則是訓詁學發展最輝煌的時候。現代則採用現代語言學的方法來發展訓詁學。
詳細資料: http://ke..com/view/210802.htm
3. 訓詁學歷史主要有哪幾個發展階段
訓詁學 顧名思義,通俗的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叫"詁"。
訓詁學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
訓詁學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訓詁學包括音韻學和文字學,狹義的訓詁學只是小學中與音韻、文字相對的學科,也有人將訓詁學分為新舊兩種。
古代訓詁學
在產生於秦漢之際的《爾雅》中,第一篇與第三篇分別以「釋詁」「釋訓」命名。在這里,「詁」與「訓」分立,這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詁」與「訓」是「釋」的對象,是作為兩個實在對象出現的,並非構成一個術語。這從《爾雅》十九篇均以「釋×」為命名方式也可以得到證明。
西漢《詩詁訓傳》中,「詁」「訓」「傳」三字並立,這是漢代毛亨在繼承前人及《爾雅》的基礎上所創立的三種訓釋方式。「詁」大致為訓解古詞古義及其他基本詞,「訓」大致是訓釋連綿詞及重言詞,「傳 」是在「詁」與「訓」的基礎上闡釋詩的內在涵義等。毛亨的「詁」「訓」「傳」有兩個特點,一是「詁」「訓」「傳」的含義及使用,仍具有詞源的特徵,二是《周南·關瞍詁訓傳第一》之類名稱表明毛亨並未將「詁」「訓」及「傳」作為一個術語來使用,因此,毛詩中「詁訓」並非連用,而是分用。
東晉,郭璞在《爾雅·序》中說:「夫《爾雅》者,所以通詁訓之指歸。」郭璞又在《爾雅·釋詁第一》中第一條下說:「此所以釋古今之異言,通方俗之殊語。」
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詁訓傳者,註解之別名。毛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而篇 有《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而為《詩》立傳。傳者,傳通其義也。《爾雅》所釋,十有九篇,猶 雲詁訓者。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釋言》則《釋詁》 之別。故《爾雅·序》篇雲:『《釋詁》、《釋言》,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言也。《釋訓》,言形貌也。』然則詁訓學,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釋親》已下,皆指體而釋其別,亦是詁 訓之義,故唯言詁訓,足總眾篇之目。」在這段話中,孔穎達展示了他的概括歷程:由「詁訓傳」概括為別名「註解」構成了一個術語,這是一次對學科認識的質的飛躍。又由「詁訓」總括其對象:「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最後又加以補充道:「故唯言詁訓,足總眾篇之目。」孔穎達在訓詁領域中已初步進入了術語的確定及對象的劃分領域中,已由具體的對象初步上升為抽象的概括了。
至此,傳統的訓詁學觀念已形成。宋代,訓詁學得到了很多的革新。元明時期,訓詁學出現了衰退,清朝則是訓詁學發展最盛的時候,出現了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等考據大家,並形成了乾嘉學派。
清朝末年,章太炎與黃季剛受到了西方語言理論的影響。章太炎在《論語言文字之學》一文中說:「合此三者(按:指文字 、訓詁、聲韻),乃成語言文字之學。此固非童占畢所能盡者。然猶名小學,則以襲用古稱,便於指示。其實當名語言文字之學,方為確切。此種學問,僅藝文志附入六藝。今日言小學者,皆似以此為經學之附屬品。實則小學之用,非專以通經而已。」章太炎將「小學」易名為「語言文字之學」,不是簡單的更名,而是標志著語言文字學學科觀念的產生。太炎先生是中國語言文字學的創始者。在學科觀念的支配下,章太炎撰著了《文始》 ,這是具有現代科學意義的中國的第一部語源學專著。
近代訓詁學
在章太炎「語言文字之學」的基礎上,黃侃先生進一步發展了學科觀念。黃先生雲:「詁者,故也,即本來之謂。訓者,順也,即引申之謂。 訓詁者,即以語言解釋語言之謂。若以此地之語釋彼地之語,或以今時之語釋昔時之語,雖屬訓詁之所有事,而非構成之原理。真正之訓詁學,初無時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以求語言文字之系統與根源是也。」黃的界說中,包含三方面的內容:第一是研究對象,即「解釋語言」,而且沒有「時地之限域」,這較之於古人的訓釋古語顯然是擴大了范圍;第二是理論和方法,即「法式」和「義 例」;第三是研究目的,即「求語言文字之系統與根源」。
黃侃的訓詁學界說問世後,有關訓詁學的觀念有了很大的發展。主要有「分工派」與「綜合派」兩家。前者以陸宗達、王寧的「古代文 獻詞義學派」影響最大,後者以殷孟倫、許嘉璐等的「綜合派」為代表。
陸宗達先生說:「訓詁學(狹義的):語言所含的思想內容是它的核心。傳統的訓詁學著重研究詞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色彩、詞的產生和發展變化。」陸宗達、王寧先生又對訓詁學解釋說:「對象:古代文獻 語言及用語言解釋語言的注釋書、訓詁專書;任務:研究古代漢語詞的形式(形、音)與內容(義)結合的規律以及詞義本身的內在規律;目的:准確地探求和詮釋古代文獻的詞義。所以,它實際上就是古漢語詞義學。如果把它的研究對象范圍擴大到各個時期的漢語,包括現代方言口語的詞義,就產生漢語詞義學。可見,訓詁學就是科學的漢語詞義學的前身。」這可以稱之為「古漢語詞義學派」或「古代文獻詞義學派。」
殷孟倫先生說:「訓詁學是漢語語言學的一個部門,它是以語義為核心,用語言解釋語言而正確地理解語 言、運用語言的科學,因此它是兼有解釋、翻譯(對應)和關涉到各方面知識的綜合性學科。」「應該注意的 是,訓詁學雖然以語義為核心,但不限於語義的范圍。因此,訓詁學並不等同於西方的語義學。」許嘉 璐先生說「傳統訓詁學以訓釋實踐為其主要形式,以文獻語言的內容形式為其對象,因此它具有綜合性的特點,語言以及用語言形式表現的名物、典章、文化、風習等等都在詮解范圍之內。現代的訓詁學就應該在更高的層次上把訓詁學與社會學、文化學等等結合起來,這就是所謂訓詁學的延伸。」許先生對訓詁學的解說在本質上與殷先生一致,只是解說得更加明確了。持這一主張的還有洪誠等先生,稱之為「全面解釋派」。
訓詁學研究方法有:
互訓,用同義詞互相解釋,如「老,考也」;「考,老也」。聲訓,用聲音相似意義相同的字解釋,如「衣,依也」,說明這個「衣」在古書中是當作「依」的意思。
形訓,用字形說明其來源和意義,如「小土為塵」,說明「塵」字的意思是「小土」,這個簡體字也是由此產生。
義訓,用當代的詞義解釋古詞的意義,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說「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訓,古代有的詞和現代意義相反,需要用反義詞注釋,如「亂而敬,亂,治也」,說明這個「亂」字,在此處作「治」的意思。
遞訓,用幾個詞連續解釋,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說明這個「庸」字用聲訓是從「用」字來的,但意思實際是「得」的意思。
4. 為什麼清代以至近代,是訓詁的鼎盛時期
1、重來視證據,反對臆說。
2、善於利用自古音學的研究成果以解決訓詁上的問題。
3、確立了歷史變化的觀念,能夠注意語言各個方面的古今差異。
4、從語法的角度來分析作品中的語言,在清代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5、訓詁數量大大超越前代,訓詁體式也更加完善。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所以清代成為了訓詁的鼎晟時期~
5. 訓詁學歷史上有哪幾個發展階段,給階段代表性的訓詁著作
二、寫出下列訓詁學家的主要著作 1.郝懿行:《易說》《書況》 2.劉熙:釋名、孟子注 3.張揖:廣雅、埤倉、古今字詁 4.顏師古:匡謬正俗、急就章注、漢書注、五經正義 5.郭璞:爾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傳行誼、春秋漢義駁 7.邢昺:論語正義爾雅義疏孝經正義 8.桂馥:說文解字義證 三、寫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內容 1.周禮正義——書名,八十六卷,二百餘萬字,作者為清代學者孫詒讓。《周禮正義》是疏證周代官制的書,解釋周禮最精審詳備,是清人諸經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學術巨著。 2.方言——中國第一部比較方言詞彙的著作,全名《楢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西漢揚雄著。今存13卷。體例是先列舉詞條,然後分別說明通行情況。書中所記載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區的詞彙,還摻雜少數當時少數民族的語言。《方言》對所記錄的詞彙,往往註明通語、某地語、某地某地之間語、轉語等,從中可大體了解漢代方言分布輪廓。《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為記錄對象,不受文獻記載和文字形義的限制,並注意綜合時間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這在研究方法上為後世樹立了優良傳統,在中國和世界的方言學史上都享有盛名。 3.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作者蔣禮鴻,語言學家。字雲從,浙江省嘉興人。《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是一部考釋敦煌變文中詞語的專著。該書對語詞的通釋研究,使敦煌變文的詞義多已渙然得釋。這對於讀者讀懂變文及當時的其他文學作品都是很有助益的。該書為語詞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訓」和「詁」兩個字連用,最早見於漢代毛亨所作的《毛詩詁訓傳》。 孔穎達認為:「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詁」是解釋「異言」的,「訓」是「道形貌」的。 《毛詩詁訓傳名義考》的作者是馬瑞辰。 黃侃先生認為:詁就是故,本來的意思。解釋詞的本義。訓就是順,引申的意思,解釋詞的引申義。訓詁是用語言來解釋語言,包括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訓詁工作是以掃除古代文獻中語言文字障礙為實用目的的一種工具性的專門工作。 訓詁工作主要有三種:注釋工作、纂集工作、考證工作。 訓詁材料包括:隨文釋義的注釋材料,跟注釋工作相對應;纂集類訓詁專書,跟纂集工作相對應;考證材料,與考證工作相對應的材料。 前人所稱的「傳」、「說」、「解」、「詮」、「疏」、「證」、「微」、「詁」、「注」、「義證」、「正義」等,都是隨文注釋的名稱。 纂集類訓詁專書有:依物類分篇匯集同訓詞的《爾雅》;依照據形說義原則用部首統帥文字的《說文解字》;專門纂集聲訓以明語源的《釋名》;溝通方言詞與標准語音義的《方言》等。 考證專書包括:孔穎達《五經正義》;顧炎武《日知錄》;王念孫、王引之《讀書雜志》與和《經義述聞》;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與《十駕齋養新錄》;趙翼《陔余叢考》;沈家本《歷代刑法考》;李慈銘《越慢堂日記》; 黃侃說:「訓詁者,用語言解釋語言之謂。若以此地之語釋彼地之語,或以今時之語釋昔時之語,雖屬訓詁之所有事,而非構成之原理。真正之訓詁學,即以語言解釋語言,初無時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以求語言文字之系統與根源是也。」 訓詁是用語言解釋語言的材料,訓詁學是研究語言意義的理論。 訓詁學三個時期是:早期訓詁學、晚期訓詁學、現代訓詁學。 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字的形、音、義)古代合稱「小學」。 訓詁學在具體實踐中所面臨的兩大任務是:應用訓詁學和理論訓詁學。 應用訓詁學側重於實際應用,主要是解讀和注釋古代文獻。 理論訓詁學側重於理論探討,如詞和義之間的關系等。 應用訓詁學和理論訓詁學二者的關系是:理論探討以實際應用為目的,實際應用以理論探討為指導。 訓詁的產生期在先秦兩漢;訓詁的深入與擴展期在魏晉隋唐;訓詁的更新與變革期在宋元明;訓詁實踐的興盛與訓詁理論的探討期在清代;訓詁學科學理論的創建期在近現代。 訓詁的萌芽期在先秦,訓詁工作的系統化期在兩漢。 訓詁發展的標志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再度注釋的出現、訓詁范圍的擴大、集注、集解的出現與字書、韻書、義書的分立。 再度注釋的代表是孔穎達奉敕所作的《五經正義》。 郭璞注《爾雅》和《方言》。 《論語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魏晉至隋唐時期,注釋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圍有所擴大、訓詁纂集的種類有所增多,所以這是一個訓詁學的發展時期。 造成宋代的疑古與創新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顥、程頤、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學的需要,二是訓詁工具的改進,為疑古創新提供了客觀依據,宋代開創了古音的研究。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包括《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他兼具漢儒求實與宋儒創新的長處,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 明末訓詁的進展主要有:梅膺祚《字匯》、張自烈《正字通》、朱謀瑋《駢雅》、方以智《通雅》、陳士元《俚言解》、張存紳《雅俗稽言》、李實《蜀語》、黃生《字詁》和《義府》。 朱謀瑋《駢雅》開創了以偶釋偶的復合詞書體例,方以智《通雅》則突破了《爾雅》的范圍,以經史為主,兼含文字音韻訓詁的大型詞典。 章太炎的學術著作有《國故論衡》、《小學答問》、《新方言》、《文始》。 十種小學根柢書包括:《爾雅》、《小爾雅》、《方言》、《說文》、《釋名》、《廣雅》、《玉篇》、《廣韻》、《集韻》、《類篇》。 章太炎認為訓詁的方法,一曰直訓,二曰語根,三曰界說。 黃侃認為訓詁的方法,一曰互訓,二曰義界,三曰推因。 標志著訓詁學走向現代的著作是:胡相安《中國訓詁學史》、齊佩榕《訓詁學概論》。 為近代訓詁學的獨立及其科學化做出過貢獻的學者有:沈兼士、何仲英、楊樹達。 沈兼士有關詞源和訓詁學的著作有:《右文說在訓詁學上之沿革及其推闡》、《聲訓論》、《研究文字學「形」和「義」的幾個方法》。 楊樹達的訓詁著作有:《訓詁學講義》、《積微居小學述林》、《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詞詮》、《漢書窺管》。 隨文釋義的訓詁材料的體式包括:傳注類、章句類、義疏類、集解類、徵引類、音義類。 注釋書中的訓詁內容包括:解釋詞義、解釋句意、講解語法現象、說明特殊的修辭表達方法、說明古代制度、習俗等文化常識。 訓詁纂集專書的性質是在隨文釋義訓詁的基礎上形成的,按一定原則編排起來的,有目的的類聚字、詞、義系統的訓詁材料。 十種根柢書中,屬於義書的有:《爾雅》、《小爾雅》、《方言》、《釋名》、《廣雅》;屬於形書的有:《說文》、《玉篇》、《類篇》;屬於音書的有:《廣韻》、《集韻》。 訓詁纂集專書的類型有:集合貯存型、整理編選型、理論證實型。 考證的步驟一般是:提出考證對象、考求材料證據、論證。 一般考證都由三部分組成,發疑、取證、釋理。 考證的類型分為:證實類和反駁類。 證實類,對未有結論的問題證明其結論;對已有的結論考察核實。 證實類考證多因語義不明、證據不足、論證不詳而發疑。 反駁類,對已有的結論提出異議,以證據推翻之;同時提出新的證據而易以新的結論。 反駁類考證多因原來的解釋沒有看到較充分或較全面的證據、雖有證據而對證據不能正確理解、違背語言規律、違背注例、違背事理而發疑。 詞存在的兩種狀態:貯存狀態和使用狀態。 貯存狀態的詞義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穩定性等特點,體現在歷代編纂的辭書中,每個詞的意義大多是多項的。 使用狀態的詞義即個人言語中的具體意義,意義是固定的,多體現在隨文釋義的材料中,每個詞的意義大多是單項的。不但有具體涵義和規定所指,還可能帶有說、寫者個人經驗和感情色彩。 隨文釋義的任務:確定義項、明確指向、陳述具體義值。 三種不同性質的訓釋是:形訓、聲訓、義訓。 訓詁考證的三種方法:以形索義、因聲求義、比較互證。 只有本義才能直接與字形切合,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義。 只有筆意才可以以形索義。 因聲求義是一種利用語音線索來明假借、系同源、考證古書詞義的方法。 語源分為系源和推源兩類。 判斷一個訓詁好壞的標準是:看是否符合語言規律、看是否符合文情語境、看是否符合邏輯事理、看是否符合客觀實際。 注釋結論是否正確,可以從語言文字、文情語境、事理邏輯、客觀史實等多方面進行驗證。
6. 簡述訓詁學的發展過程
【綜述】
訓詁學從先秦就已經開始了,戰國末期的《爾雅》被認為是最早的訓詁學著作,而訓詁學的傳統觀念形成於唐代的孔穎達,國學大師黃侃則創立了訓詁學的現代觀念。
1、在產生於秦漢之際的《爾雅》中,第一篇與第三篇分別以「釋詁」「釋訓」命名。在這里,「詁」與「訓」分立,這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詁」與「訓」是「釋」的對象,是作為兩個實在對象出現的,並非構成一個術語。這從《爾雅》十九篇均以「釋×」為命名方式也可以得到證明。
2、西漢《詩詁訓傳》中,「詁」「訓」「傳」三字並立,這是漢代毛亨在繼承前人及《爾雅》的基礎上所創立的三種訓釋方式。「詁」大致為訓解古詞古義及其他基本詞,「訓」大致是訓釋連綿詞及重言詞,「傳 」是在「詁」與「訓」的基礎上闡釋詩的內在涵義等。毛亨的「詁」「訓」「傳」有兩個特點,一是「詁」「訓」「傳」的含義及使用,仍具有詞源的特徵,二是《周南·關瞍詁訓傳第一》之類名稱表明毛亨並未將「詁」「訓」及「傳」作為一個術語來使用,因此,毛詩中「詁訓」並非連用,而是分用。
3、東晉,郭璞在《爾雅·序》中說:「夫《爾雅》者,所以通詁訓之指歸。」郭璞又在《爾雅·釋詁第一》中第一條下說:「此所以釋古今之異言,通方俗之殊語。」
4、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詁訓傳者,註解之別名。毛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而篇 有《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而為《詩》立傳。傳者,傳通其義也。《爾雅》所釋,十有九篇,猶 雲詁訓者。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釋言》則《釋詁》 之別。故《爾雅·序》篇雲:『《釋詁》、《釋言》,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言也。《釋訓》,言形貌也。』然則詁訓學,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釋親》已下,皆指體而釋其別,亦是詁 訓之義,故唯言詁訓,足總眾篇之目。」在這段話中,孔穎達展示了他的概括歷程:由「詁訓傳」概括為別名「註解」構成了一個術語,這是一次對學科認識的質的飛躍。又由「詁訓」總括其對象:「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最後又加以補充道:「故唯言詁訓,足總眾篇之目。」孔穎達在訓詁領域中已初步進入了術語的確定及對象的劃分領域中,已由具體的對象初步上升為抽象的概括了。
至此,傳統的訓詁學觀念已形成。
5、宋代,訓詁學得到了很多的革新。元明時期,訓詁學出現了衰退,清朝則是訓詁學發展最盛的時候,出現了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等考據大家,並形成了乾嘉學派。
6、清朝末年,章太炎與黃季剛受到了西方語言理論的影響。章太炎在《論語言文字之學》一文中說:「合此三者(按:指文字 、訓詁、聲韻),乃成語言文字之學。此固非童占畢所能盡者。然猶名小學,則以襲用古稱,便於指示。其實當名語言文字之學,方為確切。此種學問,僅藝文志附入六藝。今日言小學者,皆似以此為經學之附屬品。實則小學之用,非專以通經而已。」章太炎將「小學」易名為「語言文字之學」,不是簡單的更名,而是標志著語言文字學學科觀念的產生。太炎先生是中國語言文字學的創始者。
在學科觀念的支配下,章太炎撰著了《文始》 ,這是具有現代科學意義的中國的第一部語源學專著。
7、在章太炎「語言文字之學」的基礎上,黃侃先生進一步發展了學科觀念。黃先生雲:「詁者,故也,即本來之謂。訓者,順也,即引申之謂。 訓詁者,即以語言解釋語言之謂。若以此地之語釋彼地之語,或以今時之語釋昔時之語,雖屬訓詁之所有事,而非構成之原理。真正之訓詁學,初無時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以求語言文字之系統與根源是也。」黃的界說中,包含三方面的內容:第一是研究對象,即「解釋語言」,而且沒有「時地之限域」,這較之於古人的訓釋古語顯然是擴大了范圍;第二是理論和方法,即「法式」和「義 例」;第三是研究目的,即「求語言文字之系統與根源」。
黃侃的訓詁學界說問世後,有關訓詁學的觀念有了很大的發展。主要有「分工派」與「綜合派」兩家。前者以陸宗達、王寧的「古代文 獻詞義學派」影響最大,後者以殷孟倫、許嘉璐等的「綜合派」為代表。
陸宗達先生說:「訓詁學(狹義的):語言所含的思想內容是它的核心。傳統的訓詁學著重研究詞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色彩、詞的產生和發展變化。」陸宗達、王寧先生又對訓詁學解釋說:「對象:古代文獻 語言及用語言解釋語言的注釋書、訓詁專書;任務:研究古代漢語詞的形式(形、音)與內容(義)結合的規律以及詞義本身的內在規律;目的:准確地探求和詮釋古代文獻的詞義。所以,它實際上就是古漢語詞義學。如果把它的研究對象范圍擴大到各個時期的漢語,包括現代方言口語的詞義,就產生漢語詞義學。可見,訓詁學就是科學的漢語詞義學的前身。」這可以稱之為「古漢語詞義學派」或「古代文獻詞義學派。」
殷孟倫先生說:「訓詁學是漢語語言學的一個部門,它是以語義為核心,用語言解釋語言而正確地理解語 言、運用語言的科學,因此它是兼有解釋、翻譯(對應)和關涉到各方面知識的綜合性學科。」「應該注意的 是,訓詁學雖然以語義為核心,但不限於語義的范圍。因此,訓詁學並不等同於西方的語義學。」許嘉 璐先生說「傳統訓詁學以訓釋實踐為其主要形式,以文獻語言的內容形式為其對象,因此它具有綜合性的特點,語言以及用語言形式表現的名物、典章、文化、風習等等都在詮解范圍之內。現代的訓詁學就應該在更高的層次上把訓詁學與社會學、文化學等等結合起來,這就是所謂訓詁學的延伸。」許先生對訓詁學的解說在本質上與殷先生一致,只是解說得更加明確了。持這一主張的還有洪誠等先生,稱之為「全面解釋派」。
7. 訓詁學的歷史意義有哪些
訓詁學簡介:根據文字的形體與聲音,以解釋文字意義的學問。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詞義,尤其著重於研究漢魏以前古書中的詞義、語法、修辭等語文現象。訓詁學(「詁」音「gǔ」,同「古」)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中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也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他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所謂「訓詁」,也叫「訓故」、「故訓」、「古訓」、「解故」、「解詁」,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言叫「詁」。「訓詁」連用,最早見於春秋時期魯國人毛亨注釋《詩經》的書,書名叫《詩故訓傳》,「故」、「訓」、「傳」是三種註解古文的方法。訓詁合用始見於漢朝的典籍。分類--------------------------------------------------------------------------------訓詁學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訓詁學包括音韻學和文字學,狹義的訓詁學只是小學中與音韻、文字相對的學科。也有人將訓詁學分為新舊兩種。語言學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訓詁學》中提出「必須打破小學為經學附庸的舊觀念,然後新訓詁學才真正成為語史學的一個部門。」周大璞在《訓詁學要略》中也說「訓詁學的研究對象就是詞義和詞義系統,他的首要任務就是研究語義發展演變的規律。」新訓詁學是相對舊有的訓詁學而言的。歷史--------------------------------------------------------------------------------訓詁學從先秦就已經開始了,到了漢朝時基本形成。,到了宋代,訓詁學得到了很多的革新。元明時期,訓詁學出現了衰退,而在清朝則是訓詁學發展最輝煌的時候。現代則採用現代語言學的方法來發展訓詁學。研究對象--------------------------------------------------------------------------------歷史上每種語言都在不斷地變化,古書中有許多詞義已經變化,或語法變化,歷史語言學家考證古書中詞的當代意義,編著出註疏書籍,為訓詁學。訓詁學最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漢魏以前的古書中的文字。訓詁學書籍有兩種,一種專為註疏某一本重要的書,逐字解釋全書的意義,如《論語註疏》、《毛詩註疏》、《韓非子集解》等;另一種是單純解釋古代的詞彙,搜集古代詞彙,分類注釋,如《爾雅》、《說文解字》、《方言》等;此外後有對訓詁學的書籍進行補充、考證、闡釋的書籍,如《方言疏證》等。研究方法--------------------------------------------------------------------------------訓詁學研究方法有:互訓,用同義詞互相解釋,如「老,考也」;「考,老也」。聲訓,用聲音相似意義相同的字解釋,如「衣,依也」,說明這個「衣」在古書中是當作「依」的意思。形訓,用字形說明其來源和意義,如「小土為塵」,說明「塵」字的意思是「小土」,這個簡體字也是由此產生。義訓,用當代的詞義解釋古詞的意義,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說「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反訓,古代有的詞和現代意義相反,需要用反義詞注釋,如「亂而敬,亂,治也」,說明這個「亂」字,在此處作「治」的意思。遞訓,用幾個詞連續解釋,如「庸也者?靡玻揮靡艙擼?ㄒ玻煌ㄒ艙擼?靡病保?得髡飧觥壩埂弊鍾蒙?凳譴印壩謾弊擲吹模??饉際導適恰暗謾鋇囊饉肌?遞訓,用幾個詞連續解釋,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說明這個「庸」字用聲訓是從「用」字來的,但意思實際是「得」的意思。文字訓詁學(「詁」音「gǔ」,同「古」)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中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也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他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
8. 簡述清代以前訓詁學發展
先秦到兩漢是訓詁學發生發展時期:叔向說《周頌·昊天有成命》一詩,說明早在春秋時代,訓詁已行。漢代訓詁有了很大發展,其原因有二:
一是儒家思想被奉為正宗傳授和解釋儒家經典成了當時學者的首要任務。
二是漢代去古已遠,許多字的古義、古音一般人已不能了解,這就使得解釋古文獻成為迫切需要。
魏晉是訓詁學的擴展時期,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1、註解的范圍繼續擴大,除了繼續注經之外,還出現了大量的解釋史書、子書與文學作品乃至佛經經典的訓詁著作;
2、義疏形式的出現;
3、出現了一批訓詁專著,其中重要的有張揖的《廣雅》;呂忱的《字林》;顧野王的《玉篇》;
4、出現了一批研究前代訓詁專著的著作。
唐代是訓詁學的保守時期:基本上是保守舊注而無創新。孔穎達等人以六朝和隋的舊疏為底本,撰《五經正義》。正義者,正前人義疏,義歸一宗也。這樣《五經正義》成為官定的五經經義,儒生考試必須以此為准,五經的解釋就固定下來,隨之也就變成了僵死的教條。《五經正義》沒有創新,但保存了許多寶貴資料。
宋代是訓詁學的變革時期:宋代重義理而輕章句訓詁,其中朱熹對訓詁學的影響很大,殷孟倫先生總結朱子對古籍訓釋的見解,計有8條:
(1)重視字書、韻書,名物訓詁;
(2)尊重古注傳疏,兼采近時之說;
(3)主張注文宜平易明了;
(4)不可令注腳成文;
(5)不可以己意解釋古籍;
(6)會通大義,以定訓詁;
(7)不可增字為釋;
(8)於所不知,要當闕疑。
洪誠先生總結這時期的訓詁學成績,說有5件事是新的發展:
(1)字分虛實,半虛半實;
(2)古音學萌芽;
(3)注釋中用彝器銘文說《詩經》成語,開近代研究方法的先例;
(4)強調用語法批評前人造句、句讀、訓詁各方面的錯誤;
(5)文字學發生變化。元明是訓詁學衰落時期,元代訓詁專著的新作很少,值得一提的是盧以緯的《語助》,這是研究虛字的最早專著。
顧炎武說「明人之書,無非盜竊」。這一時期新編的訓詁專專著只有朱謀瑋的《駢雅》,方以智的《通雅》和黃扶孟的《字詁》、《義府》,各有特色。這一時期的字書有梅膺祚的《字匯》,張自烈的《正字通》。
《字匯》是我國第一部採用筆劃排列法編纂的字典,它把《說文解字》的540部首合並為214部首,還將部首以「字畫之多寡循序列之」;每一部首中的字也是以筆劃多少排列的,比起《說文》、《玉篇》以音序排列的韻書來,大大地便於讀者檢字,這在當時來說是最進步的檢字法,對後世字典的編纂有很大的影響,後來的《康熙字典》就是完全依照《字匯》的檢字法編排的,《正字通》的部首和排列法都依照《字匯》,但比《字匯》徵引稍博,這兩部字典都是普及性的,直接服務於一般群眾,為當時的民眾所歡迎。
9. 為什麼說漢代是我國訓詁發展史的第一高峰期
訓詁合用始見於漢朝的典籍。用淺顯的話來說。訓詁就是解釋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語言解 訓詁學釋難懂的語言,用現代的語言解釋古代的語言,用普通話解釋方言。
10. 為什麼清朝是訓詁學發展的黃金時期
清朝末年,章太炎與黃季剛受到了西方語言理論的影響。章太炎在《論語言文字之學》一文中說:「合此三者(按:指文字 、訓詁、聲韻),乃成語言文字之學。此固非童占畢所能盡者。然猶名小學,則以襲用古稱,便於指示。其實當名語言文字之學,方為確切。此種學問,僅藝文志附入六藝。今日言小學者,皆似以此為經學之附屬品。實則小學之用,非專以通經而已。」章太炎將「小學」易名為「語言文字之學」,不是簡單的更名,而是標志著語言文字學學科觀念的產生。太炎先生是中國語言文字學的創始者。在學科觀念的支配下,章太炎撰著了《文始》 ,這是具有現代科學意義的中國的第一部語源學專著。
基本介紹:
顧名思義,通俗的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叫"詁"。
訓詁學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
訓詁學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訓詁學包括音韻學和文字學,狹義的訓詁學只是小學中與音韻、文字相對的學科,也有人將訓詁學分為新舊兩種。
訓詁學是漢文古籍釋讀術,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型學科。釋讀漢文古籍均從詞句入手,最終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訓詁學是漢語語言學、語文學的一個部門,是綜合性學科,主要根據文字的形體與聲音,以解釋文字意義的學問。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詞義,尤其著重於研究漢魏以前古書中的詞義、語法、修辭等語文現象,但不等於語義學、詞義學。
研究對象:
歷史上每種語言都在不斷地變化,古書中有許多詞義已經變化,或語法變化,歷史語言學家考證古書中詞的當代意義,編著出註疏書籍,為訓詁學。訓詁學最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漢魏以前的古書中的文字。訓詁學書籍有兩種,一種專為註疏某一本重要的書,逐字解釋全書的意義,如《論語註疏》、《毛詩註疏》、《韓非子集解》等;另一種是單純解釋古代的詞彙,搜集古代詞彙,分類注釋,如《爾雅》、《說文解字》、《方言》等;此外後有對訓詁學的書籍進行補充、考證、闡釋的書籍,如《方言疏證》等。
訓詁學研究方法有:
互訓,用同義詞互相解釋,如「老,考也」;「考,老也」。聲訓,用聲音相似意義相同的字解釋,如「衣,依也」,說明這個「衣」在古書中是當作「依」的意思。
形訓,用字形說明其來源和意義,如「小土為塵」,說明「塵」字的意思是「小土」,這個簡體字也是由此產生。
義訓,用當代的詞義解釋古詞的意義,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說「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訓,古代有的詞和現代意義相反,需要用反義詞注釋,如「亂而敬,亂,治也」,說明這個「亂」字,在此處作「治」的意思。
遞訓,用幾個詞連續解釋,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說明這個「庸」字用聲訓是從「用」字來的,但意思實際是「得」的意思。
代表人物:
郭璞
東晉訓詁學家。博學多才,好古文奇字,注釋《爾雅》、 《穆天子傳》 、《山海經》 、《楚辭》 等為後世註疏家所推重。
顧野王
(519—581),南朝陳人,字希馮,文字訓詁學家。曾搜羅和考證古今文字的形體和訓詁,著 《玉篇》 30卷,收字16917個,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書,解釋頗詳,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字典,文字訓詁學的重要著作。
段玉裁
(1735—1815)清代經學家、文字音韻訓詁學家。字若膺,號茂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江蘇金壇人。段玉裁博覽群書,著述宏富,所著有《六書音均表》、《詩經小學》、《古文尚書撰異》、《周禮漢讀考》、《儀禮漢讀考》、《汲古閣說文訂》、 《說文解字注》及《經韻樓集》等書。其中以《說文解字注》影響最大,被列為「《說文》四大家」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