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羅馬歷史!
一.羅馬起源到公元前264年:
1).公元前754-前753年,羅慕洛建城,王政時代開始.
2).公元前509年,王政時代結束,羅馬共和國成立.
3).公元前3世紀中葉,羅馬成為亞平寧霸主.
中期羅馬共和國:(公元前264-前133年)
經過了三次布匿戰爭.
晚期羅馬共和國:(公元前133-前48年)
1).公元前107年,馬略任執行官,羅馬實行軍事改革.
2).公元前90年,爆發同盟者戰爭.
3).公元前88-前82年,蘇拉戰勝馬略,成為終身獨裁官.
4).公元前73-前71年,斯巴達克起義.
在1960年拍攝的<斯巴達克起義>中,我們看到了這次偉大起義的全貌.柯克道格拉斯把斯巴達克這個古羅馬英雄演繹得栩栩如生,勞倫斯奧利弗更是把克拉蘇這個殘暴的統治者刻畫得入木三分.參加拍攝的有8000多人,投入1000萬美元,真實地再現了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場景.
起義失敗了,但羅馬依然邁著自己的腳步在前進.有一天,一位偉人頭頂金盔,腰懸佩劍走向羅馬的城頭,大呼:我來了,我看見,我征服.他就是萬世景仰的凱撒大帝.
5).公元前49-前48年,凱撒戰勝龐培,獨攬大權.
6).公元前44-03-15,凱撒被刺殺.
7).公元前31年,屋大維擊敗安東尼,羅馬共和國滅亡.
二.早期羅馬帝國(公元前31-公元193年):
1).公元前31年,屋大維得到"奧古斯都"稱號,羅馬帝國建立.
2).公元41-54年,克勞狄在位.
3).公元65年,尼祿被暗殺,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結束.
4).公元69年,維斯佩申為帝,弗拉維王朝開始.
5).公元96年,沙多尼斯被暗殺,弗拉維王朝結束.
6).公元97年,納夫為帝,安東尼王朝開始.
7).公元192年,科曼達斯被暗殺,安東尼王朝結束.
三.晚期羅馬帝國(公元193年-476年)
1).公元193年,塞維魯為帝,塞維魯王朝開始.
2).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頒布米蘭令,承認基督徒不再是異教徒.
3).公元364年瓦倫 蒂尼恩將國土從行政上分為東西兩部.
4).公元398年,西奧多希厄斯猝亡,羅馬正式分裂.
5).公元410年,西歌特人攻陷羅馬,蠻族自己建立自己的國家.
6).公元450年,汪達爾人攻陷羅馬.
7).公元476年,古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圖盧被廢,西羅馬帝國滅亡。
B. 羅馬的詳細歷史
1、王政時代:羅馬建城、地理位置公元前8世紀中葉,古代羅馬人在義大利半島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波河下遊河畔建立了羅馬城。孕育了古代羅馬文明。
2、共和時代: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開始了近500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
從公元前3世紀中葉起,羅馬共和國開始向海外擴張。通過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和敘利亞戰爭,羅馬人確立了在地中海地區的霸權。
3、帝國時代:共和到帝國公元前30年,繼凱撒之後崛起的軍事強人屋大維戰勝了政敵,結束了羅馬數十年的內戰,奪取了國家最高權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羅馬歷史也就以此為標志進入了帝國時代。
到公元2世紀初,羅馬人的統治疆域達到了最大規模:東迄幼發拉底河、西抵不列顛、北達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環地中海大帝國。
4、危機與分裂:公元395年,在危機的沖擊下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城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5、西羅馬滅亡:公元4世紀開始,下層民眾和奴隸的反抗運動此起彼伏,日耳曼人乘虛而入,頻繁侵擾,沖擊著帝國的統治基礎。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被廢黜。這一事件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志,也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志。
6、東羅馬滅亡:1453年5月29日,經過兩年的包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東羅馬滅亡。
(2)羅馬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環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多文化大國。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羅馬共和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
圖拉真在位時(98年-117年),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疆域也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全盛時期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從此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實行永久分治。
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率領下,進入義大利,圍攻羅馬城,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打開城門,掠奪而去,此後在西羅馬帝國境內建立西哥特王國。
476年,羅馬雇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西羅馬遂告滅亡。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了近一千年的中世紀。
C. 什麼是羅馬文化
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之間的關系是屬於傳承關系。從羅馬的史前時代到帝國時期,希臘文化對羅馬文化都給以不同程度的深刻影響。當然,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羅馬人在繼承希臘文化傳統的同時,也有新的創造,因而豐富了西方古典文化。
一、從遠古傳說。看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的關系
古羅馬國家建立在義大利半島,根據考古發掘,義大利半島存在過舊石器時代,當時的居民可能是克勒特人。新石器時代的居民則是來自非洲的利古里亞人。公元前二千年代初,一支印歐部落從東北方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拉丁人就是這些部落中的一支。拉丁人定居在中部義大利的拉丁平原。拉丁人在這里興建了一些城邦,羅馬城邦就是其中的一個。一般認為,羅馬城的出現約在公元前8至7世紀。
關於羅馬城的創建,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據傳,在公元前12世紀,希臘人興師遠征特洛耶,攻打了十年也沒把城池攻破。無奈,希臘人最後用木馬計才攻陷特洛耶。在特洛耶攻毀之際,埃尼亞斯(他是女神維那斯與世人昂喜賽斯結合所生的兒子)帶著兒子阿斯卡紐斯逃跑了。父子二人漂洋過海,最後來到拉提烏姆的海岸。當地國王拉提努斯熱情地接待了他們,並把女兒拉維尼亞嫁給埃尼亞斯。埃尼亞斯死後,阿斯卡紐斯便建了一個新城阿爾巴·隆加。從阿斯卡紐斯開始,經過好幾代,到努米托爾執政時,發生了內江,弟弟阿穆里烏斯把哥哥努米托爾推下台,自己作了國王。為了鏟除後患,阿穆里烏斯殺死了努米托爾的兒子,並把努米托爾的女兒西爾維亞送到神殿作貞女即女祭司,還命令她宣誓永不嫁人。但後來,西爾維亞違約與馬爾斯神結合生下一對孿生子,因而,她被阿穆烏斯處死。國王又下令把孿生子投到台伯河裡溺死。但是,奉命做這件事的奴隸沒有這樣做,而是把兩個小男孩裝在籃子里,放在淺水處。當上漲的河水退去之後,籃子留在地上。從附近山區跑到河邊飲水的一隻母狼卡皮托里納,聽到孿生子的哭聲跑過來,用自己的乳汁喂養他倆。沒多久,國王的牧羊人烏斯圖魯斯便找到了這兩個孩子,帶回家交給妻子拉倫娣來撫養。他們給孿生子起名,老大叫羅慕洛,老二叫勒莫。當兄弟倆長大並知道了自己的出身之後,便舉兵攻打隆加城,殺死阿穆里烏斯,把外祖父努米托爾重新扶上王位。小哥倆不願留在隆加城,決定到別處另建新城。在建立新城時,兄弟倆發生矛盾,並爭吵起來。哥哥羅慕洛一氣之下把弟弟勒莫刺死。羅慕洛把新建的城市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羅馬人從羅慕洛的名字引伸出羅馬(Roma)的名稱。羅馬建城發生在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古羅馬人每年都在紀念這個建城節。因母糧用乳汁喂養羅慕洛兄弟,所以,古羅馬人把卡皮托里納母狼作為羅馬城的象徵,並把2月15日作為辟狼節。
這段神話故事雖離奇古怪,與史實不符,但我們從這里可以窺見,在古羅馬史前時期,希臘文化已對羅馬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那時希臘文化是先進的,羅馬文化是落後的,羅馬人在續族譜時,自然要向希臘人靠攏了,並把自己的祖先落實在奧林匹亞神的身上。
如果我們從神話中回到真實的歷史過程中,同樣可以看到希臘文化對羅馬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希臘在義大利地區的殖民地城市上。
義大利中部、南部和西西里島,早在愛琴文化時期就出現了希臘殖民城邦,自此,大希臘的名字就出現在希臘發展史上,並構成希臘世界的一個重要部分。
在早期羅馬時代,沿著南義大利海岸直到坎佩尼亞的地方都是希臘的殖民地。在這里有庫麥、拿波里、波希多尼亞、埃利亞、列吉烏姆、克羅托、塔連圖姆等城市。肥沃的西西里島是希臘人與迎太基人激烈斗爭的場所;希臘人把島的東半部殖民地化了,而迦太基人則佔領西半部。薩地尼亞島和科西嘉島也是希臘人和迦太基人爭奪的對象。在古羅馬的史前時期,希臘文化就是通過這些希臘殖民城市傳播到羅馬城的。這種傳播是長期的,漸進的,影響也是很深的。羅馬人在共和國以前,從南部義大利的希臘人那裡借用了希臘字母,創造了自己的拉丁文。自此,羅馬人脫離了野蠻狀態而進入了文明時代。
羅馬人不僅僅從希臘殖民城邦那裡汲取了文化營養,而且還從希臘化的伊達拉里亞人那裡吸收不少東西。據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的看法,伊達拉里亞人是呂底亞人,他們因飢餓而在王子提東萊諾斯的率領下循海路西行來到義大利中部,在台伯河以東的翁布里亞居住的地方建立一些城市。
羅慕洛建城之後,羅馬便進入了王政時代(公元前8—6世紀)。羅慕洛是第一任勒克斯(即所謂的王)。羅馬城和伊達拉里亞人的城市相毗鄰,關系自然密切,這種關系甚至發展到在王政時代的七個王中有三個是伊達拉里亞人。前四個是拉丁人(羅慕洛。努瑪、圖魯斯、安庫斯),後三個是伊達拉里亞人(塔爾克維紐斯、賽爾維烏斯、高傲者塔克文)。
正由於伊達拉里亞人與羅馬人這種特殊關系,所以,伊達拉里亞人對羅馬人的文化影響就比較直接。例如,在羅馬遠古的口頭文學作品中,有一種諷喻詩,它是在收獲的季節,有舞蹈伴隨的詼諧的合唱歌。據說,這種詩歌是來自伊達拉里亞人的菲司肯亞城。
伊達拉里亞人對羅馬文化的影響最大者莫過於建築,拱頂法建築源於東方和希臘。羅馬人從伊達拉里亞人處首先學會了這種建築方法。我們幾乎在所有的羅馬古代建築物上看到拱頂建築技術。伊達拉里亞人的神殿大不相同,它幾乎是方形的,並有很深的柱廊結構。羅馬人吸取了伊達拉里亞人的建築術,在卡庇托里烏姆山上建設了丘庇特、朱諾和米混爾瓦神殿。早期的其他羅馬神殿也屬於這一類型。
更值得一提的是王政時代後期政治制度的變革是與伊達拉里人密切相關的。
羅馬有三百個氏族,每十個氏族組成一個胞族即庫里亞,共三十個胞族;十個胞族組成一個部落即特利具,共三個部落,它們是拉丁部落,薩賓部落和阿芬了部落,三個部落組成羅馬民族。羅馬民族是個封閉的民族,只有羅馬本土的這些舊有居民才能成為羅馬公民。他們總稱為帕屈爾人。羅馬公民是宗教性的奴隸主集團,它包括兩個層次:氏族貴族和一般氏族成員。
與享受特權的羅馬公民相對立的是羅馬平民。羅馬平民由三部分人構成:被征服的鄰近部落而強行移居羅馬者;從郊區和較遠地區移居羅馬者;外國人。他們從事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他們是自由人,在羅馬危難之際,有保衛羅馬的神聖義務。然而,他們沒有任何政治權利,既不能參加公民大會,也不能擔任任何社會職務。他們中間雖然有部分人發財致富,上升為工商奴隸主階級,但仍被帕屈爾人所鄙視。因此,在平民中間便滋長起一種對帕屈爾人不滿的情緒。隨著平民的增多和不滿情緒的增高,就出現了平民斗爭。平民斗爭主要表現在平民與羅馬氏族貴族的斗爭上。平民與羅馬氏族貴族斗爭的最初成果,就是迫使王政時期的第六個王塞爾維烏斯實行改革。改革的內容主要有三點:一是按財產多寡把羅馬居民(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劃分為五個等級;建立百人隊會議;按地區(不是按血緣關系)劃分四個部落。
塞爾維烏斯的改革是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這正如恩格斯所言:「在羅馬也是在所謂王政廢除之前,以個人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古代社會制度就已經被破壞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個新的、以地區劃分和財產差別為基礎的真正的國家制度。」
羅馬政治制度的變革運動僅是個新起點,它將隨著高傲者塔克文的篡權而日益深入。
高傲者塔克文是塞爾維烏斯的女婿,他有篡奪王位的野心。他與妻子共同策劃這一陰謀活動。一天,他認為行動的時機已到,便率領著武裝起來的篡權小部隊沖擊元老院。他穿著勒克斯的服裝。坐到勒克斯的寶座上。老勒克斯塞爾維烏斯聞訊急忙趕來,大聲責斥塔克文:「你怎麼膽敢在我還活著的時候坐到王座上?」老國王想把篡位者從王座上拉下來,無奈力不從心,拉不動塔克文。這時,早已把自己的岳父大人視為眼中釘的塔克文,舉手抓起塞爾維烏斯,摔到石階上,叛亂分子一擁而上,打死了老國王,並把屍體扔到街上。高傲者塔克文就這樣靠暴力作了第七任勒克斯。
塔克文的妻子塔麗雅第一個前來慶賀。當慶賀完畢乘車回家時,車夫突然勒住了馬。車夫驚慌地指著躺在街心的塞爾維烏斯的屍體,對女主人說。「怎麼辦?」塔麗雅對父親的屍體不屑一顧,命令車夫驅車從屍體上軋過去。這樣,塔麗雅就成為千古罪人。為此,羅馬人民把這條街起名為「罪人街」。
高傲者塔克文上台後,妄圖建立東方式的獨裁統治,殺死了許多反對者,其中有一位名叫馬爾克·尤尼的貴族及其長子。塔克文對馬爾克·尤尼的小兒子布魯圖卻大發慈悲,不僅不殺,而且作為義子收養在家。布魯圖成人後,知道塔克文是殺死父親和哥哥的死敵,於是,就把仇恨的種子深深地埋在心裡,待機復仇。
羅馬人對塔克文的專制統治也心懷不滿,待機起事。公元前510年,塔克文的兒子公然污辱一位貴族婦女而成為羅馬人民起義的導火線。事情是這樣發生的:國王的長子賽克斯圖斯在羅馬人圍攻阿爾戴阿城的時候,和同族人柯拉提努斯、國王的外甥路克優斯等人一同飲宴。宴席上,話題轉到妻子的身上,每個人都誇贊自己的妻子。柯拉提努斯提議做一次調查活動:大家一同回家,看看他們的妻子正在做什麼。大家熱烈響應,並立即行動。他們騎上馬,幾個小時便來到羅馬城。他們發現國王的兒媳正在和自己的女友們飲酒取樂。接著他們又到柯拉提努斯的家裡。這時柯拉提努斯的妻子魯克列提亞,完全按照善良的羅馬主婦應做的那樣,在深夜裡還坐在女僕們中間紡毛線。調查結果,無疑柯拉提努斯成為勝利者。然而揭亂的種子也由此萌發。魯克列提亞的美麗和賢惠,使國王的兒子賽克斯圖斯的心中燃起了情慾之火。幾天之後,他便背著柯拉提努斯到魯克列提亞的家中。她熱情地接待了他,用完晚餐後便把他領到給他准備的住所。入夜後,賽克斯圖斯象個鬼魂拿著白刃寶劍爬進魯克列。提亞的寢室,並使用各種威嚇的手段而佔有了她。第二天早晨,在賽克斯圖斯走後,魯克提亞便把丈夫和父親召到家中,向他們講明夜間所發生的事情,然後撥出藏在衣服下面的刀子,刺進自己的胸膛。
以布魯圖為首的親友們把魯克列提亞滿身是血的屍體放到羅馬廣場上,號召羅馬公民們起來打倒塔克文的專制統治。羅馬人民怒不可遏,紛紛拿起武器,一舉推翻了塔克文的政權,王政結束。
公元前509年,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布魯圖被推舉為第一任執政官。自此,羅馬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如果說,伊達拉里亞人前兩任勒克斯從正面推進了羅馬政治制度的變革,那麼,第七任勒克斯則從反面影響了羅馬的政治制度的變革。
二、希臘與共和時期的羅馬文化
1.共和初期,希臘文化對羅馬文化的影響
羅馬進入共和時期,標志著由原始時代進入文明時代。隨著羅馬人文明程度的發展,希臘文化對羅馬文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首先我們從宗教意識上看這種影響。宗教是早期羅馬思想最典型和最主導的形式。遠古的羅馬宗教是原始的多神教,這種多神教與萬物有靈論的形式是十分近似的。在羅馬的概念中,每一種物體都有自己的神。每個人都有他的本命神、保護神,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維斯塔即女灶神。童年時期的神更多,據說有四十三個:嬰兒第一次啼哭的神、初生嬰兒的知覺神、第九天的神,走第一步的神、搖籃神等等。這種眾多神的劃分,反映了這時的羅馬人不善於抽象思維的情況。
早期羅馬宗教的另一個特點是神的形象還未定型。人們只能用一些標志性東西來表示神。例如,用長槍表示馬爾斯,用石箭表示丘庇特。直到公元前6世紀,在希臘文化的影響下,羅馬的神才開始有了人的形象,並且分化出最高神丘庇特。從公元前5世紀,特別是從公元前4世紀,希臘那種詩意的多彩的宗教意識,通過坎佩尼亞的希臘人而傳播到羅馬那乾燥的平淡的宗教世界,於是引起羅馬宗教的變革。羅馬神漸漸失去了原來的性質,他們不僅都獲得人形,而且有了個人的特性,並獲得了神話上的修飾。在希臘宗教的強熱影響之下,羅馬神和希臘萬神殿的神都同等起來。例如,丘庇特等於宙斯,米涅爾瓦等於雅典娜,狄亞那等於阿爾台米戴,維涅拉等於維那斯等等。
其次,我們從文學上看希臘文化對羅馬文化的影響。在希臘戲劇的影響下,羅馬一些喜聞樂見的小型戲劇也產生了。一種是在一年一度的狂歡節上表演的。狂歡節是羅馬人為了向播種之神撒爾努斯獻祭而舉行的撒圖爾那裡亞節,時間在十二月份。在連續舉行七天的節日里,人們可以盡情地歡樂、狂飲、也可以在性行為上放盪不羈。並且把奴隸「解放」一天,在這一天里,奴隸們在桌子上吃飯,而他們的主人則來侍奉他們。這是表示在撤圖爾努斯的黃金時代,人與人之間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在節日里,除了物質娛樂之外,還有精神娛樂,這就是表演和觀賞戲劇。
另一種戲劇是阿鐵拉戲,它是由坎佩尼亞的一個希臘城市阿鐵拉而得名。它是一種小型的笑劇,類似希臘的滑稽劇。劇本非常簡單,裡面充滿了粗暴的諷刺話和開玩笑的話。
第三,我們從風俗上看希臘文化對羅馬文化的影響。在共和國初期,羅馬人在與有文化的坎佩尼亞人交往中,學到許多東西。特別是在羅馬上層社會中,希臘語開始流行。羅馬人的生活習俗也開始希臘化。例如,羅馬人在以前是坐在桌旁吃飯的,現在則躺在桌旁吃飯;羅馬人還學希臘人的樣子,把頭發剪短和刮鬍子。住房中的裝飾品開始增多,在公元前3世紀初,在羅馬貴族的桌子上擺設了銀制的器具等。
羅馬共和國早期,希臘化還未廣泛開展,從總體上看,羅馬文化仍保持本民族的簡朴特色。
2.大征服之後,希臘文化對羅馬文化的影響。
公元前3世紀,羅馬開始大規模地對外擴張,希臘文化便從各個渠道滲透到羅馬人的生活和文化中去,羅馬文化的希臘化也全面而迅速地展開。
羅馬人在征服活動中,在軍事、外交和商業上,與希臘人發生廣泛而經常的聯系。他們親眼看到了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島和希臘本土的富裕希臘人講究的生活方式,豐富多彩的希臘藝術品和大量圖書源源不斷地運到羅馬。大量希臘人也以奴隸、人質和外交官的身分進入羅馬社會。羅馬的教師、醫生、演員等文化工作大都由希臘人所充任。特別是具有高度教養的希臘知識界人士,對羅馬影響更為巨大。於是在羅馬人中普遍產生了對希臘文化懷有贊慕的心情。早在公元前3世紀初,在新貴族中學習希臘語已蔚然成風。他們模仿希臘的建築,他們僱傭希臘的雕刻家。甚至有的發展為希臘狂。例如路克優斯,因他的赫赫戰功,當羅馬人決定在卡庇托烏姆山為他樹立雕像的時候,他競要求雕像穿希臘的衣服;阿爾比努斯甚至不用羅馬語而用希臘語寫羅馬史。
希臘文化的影響不只限於新貴族階層,而且波及到廣大居民。例如,公元前212年,根據元老院的決定,為了使國家避禍招福,羅馬公民要為崇奉阿波羅神而舉行全民性的賽會。
當希臘文化象潮水一樣涌進羅馬人的生活中來的時候,元老院不得不採取嚴厲措施對付那些過激分子。例如,公元前186年,元老院發布了反對崇拜狄奧尼蘇斯的特別決定。大約有七千人因獨犯這一決定而受審判,許多人還被處以死刑。過了一些時候,又有三千人因參加希臘酒神大祭典而受到懲罰。當然,羅馬文化希臘化,這是一股歷史潮流,什麼力量也遏制不住。
在希臘文化強烈影響之下,羅馬文學首先希臘化。過去羅馬人所前發的許多文學形式,都被強有力的希臘文學形式所扼殺。
第一位希臘化羅馬詩人是安德羅尼庫斯(公元前280—204年)。他原是希臘籍奴隸,後來被釋放。他首先用拉丁文翻譯了荷馬史詩。為了在公元前240年的羅馬賽會上表演戲劇,他受託翻譯改編幼里披底斯的悲劇和阿里斯托芬的喜劇。他是第一次把希臘的劇介紹給羅馬人並使希臘的詩體韻律適合於拉丁的語言。公元前207年,他又受託編寫了對朱諾神的贊歌,這是一部抒情詩。
在安德羅尼庫斯的基礎上,涅維優斯(公元前270—200年)開始寫作羅馬的歷史和創作喜劇。在他創作的喜劇里,既具有希臘形式,也具有許多純羅馬的特色。自此,獨特的羅馬文學開始發展起來。後來的文學家們,例如思尼烏斯(公元前239—169年)、普勞圖斯(公元前254—184年)、鐵倫提烏斯(公元195—159年)等,都循著他開拓的羅馬文學道路前進,獲得了豐碩的文學成果。
其次是造型藝術的希臘化。從公元前3世紀起,希臘對造型藝術的影響加強了。除了神像是用青銅雕像,在建築方面,這時修建了一些希臘化類型的巨大公共建築物。其中之一就是所謂的「巴錫里卡」。這是一種用來進行審判和洽談商務的建築物,它上有頂蓋用國柱分成幾部分。這種建築物的典型是公元前184年由加圖在廣場上元老院的旁邊建築的那座「巴錫里卡」。此外,羅馬人開始建造柱廊和拱門,上面飾以希臘式的鍍金雕像。神殿的建設也繼續進行,希臘化的風格日益占統治地位。
第三是羅馬風俗日益希臘化。公元前3至2世紀,在希臘文化的強烈影響下,羅馬人的日常生活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首先是羅馬舊式的住宅,按照希臘住宅模式進行了改建。住宅內外也進行了精美和豪華的裝飾。在富人之家擺設了希臘藝術品、書籍、銀制器皿等。餐桌上飯菜也發生變化,不僅菜的數量增加了,而且做得比以前更加精美和好吃。職業廚師已把女主人擠出廚房。基於飲食的需要,做飯技術也發生分化,麵包的烤制和點心的製作等已成為專門的行業,僅羅馬城就有一百七十一個麵包店。希臘的葡萄酒和本都的魚也成為羅馬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酒佳餚。一些重要的飲宴也必須有希臘豎琴的演奏和舞蹈家的歌舞相陪伴。
羅馬人的社會生活也與家庭生活一同發生變化。節日和人民游樂的數量增加了,時間也延長了。在賽會上,除了賽跑和賽車之外,還有希臘運動家的體育表演。希臘的戲劇演出也成為羅馬人文化娛樂活動的重要內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羅馬人觀賞劍斗和逐獸的粗野情趣。劍斗是為紀念死者而以人為犧牲的一種人祭殘余。這種粗野的娛樂活動多半在伊達拉里亞人和坎佩尼亞的希臘人影響之下才出現於羅馬的。公元前264年,布魯圖兄弟第一次在父親的葬儀上組織了三對劍鬥士(即三對角鬥士奴隸)的格鬥。後來,劍斗的規模越來越大。公元前216年在羅馬出現了二十二對劍斗式的格鬥;公元前183年出現了六十對劍鬥士的格鬥。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數字還繼續增加。逐獸是劍鬥士與野獸格鬥,它是與劍斗平行發展的,常常又和劍斗有關系。第一次大規模的逐獸觀賞是發生在公元前186年,這一年羅馬從非洲運來一批雄獅等猛獸。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奴隸主階級的精神世界被野蠻性和殘酷性所充斥。
D. 請問羅馬的歷史文化程度如何
古希臘羅馬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比較
歐洲中世紀的商人曾被神職人員和貴族所歧視,因為他們認為交易會產生欺騙。「大約在十三世紀中葉,一位方濟各會修士貝爾托爾多·達·拉蒂斯博納……對買賣交易活動持不信任和譴責態度,認為這可能是引起其他人害怕受騙的唯一根源。」[1]這與我國傳統文化中「重農輕商」的觀點頗有些相似。正如馮友蘭所說的,「中國哲學家們的社會經濟思想都強調區別『本』和『末』,農業生產被認為是立國之本,而商業則被看作是立國之末端。」[2]只是這種歧視商業的行為在歐洲只持續了很短的時間,經濟貿易發展所帶動的社會分工和社會大生產極大的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也隨之改變了商業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而中國這種狀態持續的時間要長得多。除了文化基因的習慣思維外,地理因素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中國自古被稱之為「中原」,這一方面反映了文化上一種以「我」為中心的自傲態度,另一方面就是反映了中國內陸不鄰水的地理狀況。文藝復興在十五世紀的歐洲之所以能興起,新航路的開辟是一個重要的客觀因素,而在十五世紀初,中國的鄭和曾帶領過一隻浩浩盪盪的船隊,並且「二十八年內七次之多的創世界記錄遠航,是中國當時生產力水平以及財力物力的集中展示。鄭和的遠航比哥倫布的遠航早八十多年,而艦隊規模、艦船形制、航海技術及航行總里程則有過之無不及。」[3]可為什麼同樣是新航路的開辟,鄭和卻沒有拓寬出一條發展的出路,而僅僅是增強了中國習慣性的優越感呢?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4],如果說勇於在海上開放可能性的歐洲人在水上吃到了甜頭,那麼我們暫且稱他們為「智者」,而作為靠山立業,崇尚「難得糊塗」的我們又明顯的具備「仁者」的文化基因和價值標准。我想這就是我們的優勢和劣勢所在。
E. 關於羅馬的歷史
匈奴人將日耳曼驅出叢林導致羅馬帝國走向滅亡
匈奴人是最初在蒙古高原活動的一個游牧民族,我國從有記載的編年史開始就一直有他們的蹤跡,殷商時期,他們被稱為鬼方、犬戎等等。從春秋時期開始,匈奴人不斷南下騷擾。西漢武帝時期對匈奴進行了強有力的打擊,匈奴元氣大傷。
西漢晚期,匈奴發生分裂,呼韓邪單於率部歸順漢朝,流竄到中亞與漢朝為敵的郅支單於也被漢朝消滅,漢匈關系從此走向和解。
被漢軍打敗,逃到歐洲
東漢初年,匈奴貴族中的反漢勢力重新抬頭,導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歸順漢朝,北匈奴則堅持與漢為敵,經常發動對南匈奴和漢人的掠奪。東漢明帝、和帝時期,漢軍數次攻打北匈奴,直至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匈奴大敗,只得向西逃竄。
北匈奴戰敗後,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此立足後,又出沒於天山南北進行掠奪。公元2世紀初,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班勇於公元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斐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開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最終在歐洲邊緣阿蘭人居住的土地上停留下來。阿蘭人屬突厥系游牧民族,在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建立了強大的王國。4世紀下半葉(約360年),匈奴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他們殺死阿蘭國王,徹底征服了阿蘭國。
迫使日耳曼人向西遷移
在阿蘭國休整後,北匈奴恢復了元氣,暫時居住在頓河草原一帶。在匈奴人西面,居住著兩個日耳曼人部落聯盟:一個是第聶伯河以西至德涅斯特河以東的東哥特人聯盟,另一個是德涅斯特河以西至喀爾巴阡山之間的西哥特人聯盟。西哥特人聯盟的西南方,就是羅馬帝國的領土。當時的日耳曼人住在森林裡,他們基本上以打獵為生,衣獸皮,食獸肉,住草棚,沒有文字,沒有禮儀。他們從來不洗浴,羅馬人避之惟恐不及。
匈奴人對頓河以西東哥特人控制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人向東哥特人發動進攻。在匈奴人排山倒海般的打擊下,東哥特王自殺,一部分東哥特人逃到了西哥特人那裡。匈奴隨後追擊,西哥特人慘敗,只得向西逃竄至多瑙河流域。匈奴人的這次進攻幾乎把所有的日耳曼部落都驅動起來,紛紛向西逃竄,到羅馬帝國境內尋求庇護。
東西哥特人得到羅馬皇帝瓦倫斯的允許,越過多瑙河進入帝國境內的色雷斯地方避難,人多得無法計數。但羅馬帝國官吏對這些流民也進行殘酷壓迫,導致哥特人紛紛起義。378年,瓦倫斯調集大軍欲在阿德里亞堡一舉消滅反抗的哥特人。但在哥特人的重裝騎兵面前,羅馬方陣步兵潰不成軍,瓦倫斯和四萬禁衛軍全數戰死。這一戰動搖了羅馬的根基,羅馬帝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僅僅幾十年內,一些日耳曼人王國相繼在羅馬帝國境內建立。在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征戰過程中,匈奴人很少參與,他們大部分輾轉停留在多瑙河沿岸一帶。不久,在烏爾丁大單於率領下,匈奴人占據了南俄羅斯大草原。烏爾丁非常有野心,他曾對東羅馬帝國色雷斯省總督說過,凡是太陽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願意,都能征服。400年,匈奴在烏爾丁領導下,又開始向西大規模入侵,一舉奪得了整個多瑙河盆地,並一度攻入了義大利,迫使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向西羅馬腹地轉移。
到了奧克塔爾大單於時期,匈奴人以大匈牙利平原(當時稱潘諾尼亞)一帶為中心,在中歐地區建立了匈奴帝國,都城建於今天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附近。這個軍事帝國成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最嚴重的威脅。奧克塔爾死後,他的兄弟盧加繼承了王位。盧加在422年和426年兩次蹂躪東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和馬其頓,逼迫東羅馬帝國皇帝向匈奴帝國年貢350磅黃金。此後,東羅馬帝國又被迫在邊境向匈奴帝國開放互市,以確保邊境的安寧。
「上帝之鞭」阿提拉
匈奴人真正強大始自阿提拉成為匈奴帝國國王之後。與他的前輩相比,阿提拉更具雄心,更富於侵略性。阿提拉時期的匈奴帝國是匈奴史的最後一章,也是最輝煌的一章。他使羅馬人蒙羞,使日耳曼人喪膽,他和他的匈奴鐵騎被羅馬人和日耳曼人稱為「上帝之鞭」。
445年,阿提拉掌權後,馬上發動了針對北歐和東歐的大規模戰爭。盎格魯—撒克遜人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倫三島,許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戰敗,紛紛投降。
鞏固了東北方後,阿提拉在447年大舉進犯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軍隊接連戰敗,匈奴的騎兵一直深入到達達尼爾海峽和希臘的溫泉關,嚴重威脅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的安全。東羅馬帝國皇帝被迫與匈奴人簽訂和約,除了馬上向匈奴支付賠款6000磅黃金,年貢也由700磅黃金漲到2100磅。
至此,匈奴帝國的疆域東到裏海,北到北海,西到萊茵河,南到阿爾卑斯山,盛極一時。而東羅馬帝國經過匈奴的長期劫掠和年貢的沉重負擔,財富已基本耗盡,阿提拉又將目光投向了西羅馬帝國。
對西羅馬帝國作戰
450年,阿提拉派使者去羅馬,要求娶西羅馬皇帝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為妻,並要求西羅馬帝國拿一半的國土作為嫁妝,遭到拒絕。阿提拉以此為借口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
他集結了大批匈奴戰士以及被征服民族的仆從軍,號稱50萬,渡過萊茵河,向西羅馬的高盧(今天法國)發動進攻。經過一番攻城略地,最終匈奴軍主力開始圍攻高盧重鎮奧爾良。西羅馬人和西哥特人暫時停止爭斗,組成聯軍來救援奧爾良。面對聯軍,阿提拉放棄了對奧爾良的圍攻,開始機動迂迴,伺機與敵決戰。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軍與西羅馬、西哥特聯軍在今法國香檳省境內馬恩河畔展開決戰。戰斗持續了5個小時左右,雙方陣亡將士達16.5萬人(一說30萬)。最終,西哥特國王戰死,匈奴也損失慘重,只得退回萊茵河重新積聚力量。
452年,匈奴帝國再次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阿提拉率領匈奴軍隊翻過阿爾卑斯山,攻入義大利。義大利北部地區遭到了匈奴人瘋狂的攻擊,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毀。隨後,匈奴人揮師直搗羅馬城。西羅馬皇帝慌忙請羅馬教皇利奧一世與匈奴人議和。此時,匈奴軍中突發瘟疫,而東羅馬帝國的援軍也快到達羅馬城,因此,阿提拉答應議和,但在撤軍前仍揚言,如果西羅馬皇帝不把荷諾利亞公主送來,他還會再次前來攻打。羅馬人眼睜睜地看著匈奴人滿載著搶奪來的財物揚長而去。
逐漸走向衰亡
453年夏天,阿提拉暴病而亡。匈奴人攔住一條河流的水,把阿提拉的遺體埋葬在乾枯的河床下,然後再開閘放水。所有參與施工的奴隸都被處死,以使後世的盜墓者得不到線索。阿提拉的墳墓至今仍是個謎。
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為爭奪王位打起了內戰。趁此機會,454年,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奴,從此,匈奴人又被迫退回了南俄羅斯草原。後來,阿提拉的一個兒子妄圖重建匈奴帝國,發動了對東哥特人戰爭,遭到失敗。468年,他又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結果死在戰場上,從此匈奴人逐漸沉寂下去,逐漸被其他民族融合,直至被歷史徹底遺忘(後世有人猜測匈牙利和奧地利人有匈奴人的血統,但至今未有定論)。
匈奴帝國崩潰不久,深受匈奴西遷影響的西羅馬帝國也徹底走向了絕路。公元476年,日耳曼僱傭軍攻佔了羅馬城,西羅馬帝國滅亡,標志著歐洲封建時代的開始。
匈奴人西遷,將日耳曼蠻族趕出叢林,匈奴的鐵騎和日耳曼強悍的入侵引發了歐洲的巨大動盪,並使煊赫一時的羅馬帝國走向分裂、衰弱,直至滅亡,歐洲從落後的奴隸時代進入了封建時代,這極大地改變了歐洲和世界歷史的進程,在世界歷史上寫下了極其濃重的一筆
F. 古羅馬文化的歷史傳說
根據傳說,當特洛伊城遭到希臘人進攻的時候,維納斯女神的兒子埃涅阿斯及版其追隨者逃出來權,沿北非西行穿過迦太基,來到羅馬。
根據現代的研究,義大利半島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到了新石器時代,利古里亞人從非洲經過西班牙,法國來到義大利。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青銅時代,一些講印歐語的部落從多瑙河和喀爾巴阡山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其中一支拉丁人進入拉提烏姆平原,約於前800年移至後來羅馬城所在地,居於帕拉提 烏姆等山丘。與此同時或稍後,薩賓人〔居於鄰近山丘〕。其後伊特拉斯坎人也來到這里。
前8世紀至前6世紀,希臘人向義大利南部移民,並建立城邦。公元前7世紀,以帕拉提烏姆為中心開始部落聯合過程,由單一的拉丁人部落聯合包括薩賓人和伊特拉斯坎人等3個部落組成羅馬人公社。前7世紀末至前6世紀末,羅馬人公社處於伊特拉斯坎人的統治之下。此時,完成了由氏族部落公社到城邦的過渡。前5世紀末,高盧人從阿爾卑斯山以北進入波河平原。這些部族經過長期融合同化,形成了義大利人的祖先。
G. 古羅馬的歷史起源
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義大利半島處於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織的時期。 「古義大利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族。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的銅器時代,他們穿越北部和東部的阿爾卑斯山和亞得里亞海到達義大利,並殘暴地迫使許多當地土著部落遷徙他鄉。他們起初過著游牧生活,但已經具有製作銅器、使用馬匹和帶輪子的大車的技能。抵達義大利之後,他們形成了以農耕為基礎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成為隨後幾個世紀其子孫後代的主要生活方式,直至羅馬文明的衰落。「古義大利人」是由幾個民族構成的,包括薩賓人、翁布里亞人和拉丁人。
公元前9世紀和公元前8世紀,義大利半島上出現了兩個新民族:埃特魯斯坎人和希臘人。古人認為埃特魯斯坎人來自東方的安納托利亞,今天的一些考古發現也證實了這一點。從起源看,他們似乎不是古義大利人,正如他們的語言也並非印歐語系一樣,他們的文明混合了來自東西方的各種因素。著名的維朗諾瓦文明代表了埃特魯斯坎人的最初發展階段,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新領土上所取得的非凡的文化進步。這片新領土位於義大利東北部及亞平寧山區和第勒尼安海之間的沿海平原地區。埃特魯斯坎人居住在獨立的、強大的城邦中,城邦之間通常結成聯盟。這些城邦最初由一個君主統治,後來變成通過議會和選舉出的官員施行統治的寡頭政治。埃特魯斯坎人本來是農耕部族,擁有組織嚴密的軍隊,他們用這些軍隊來統治周邊民族,同時他們也喜歡經營商業和從事手工業。托斯卡納和北部的拉丁姆地區應該是埃特魯斯坎人最早的定居地。一小部分拉丁人在這片領土的南端生息繁衍,在那裡最終建立了羅馬城。因此,在埃特魯斯坎文明鼎盛時期還只是村民的羅馬人,與埃特魯斯坎人的語言、思想和宗教有著緊密的聯系:埃特魯斯坎人對羅馬文化向文明的轉化產生了獨一無二的最重要的影響。
另一方面,在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間的邁錫尼文明時期,希臘人在義大利南部和中部沿海地帶縱橫航行,隨後停滯不前的時期才使得他們的航行告一段落。迫於在西方貿易線路上與腓尼基人的競爭,他們建立了新的貿易基地,接著在公元前8世紀使殖民地得到全面發展。他們最初在義大利的匹茲庫薩 (在那不勒斯灣的伊斯基爾島)建立殖民地,之後又把勢力稍微地向北推進到西西里島的庫米大陸以及義大利南部沿海地區。隨著與希臘人的接觸,埃特魯斯坎人很快變得更加成熟起來,他們根據希臘文字創造了字母,形成了自己的雕塑及繪畫風格,發展了以希臘擬人神為基礎的宗教信仰,並精心制定了一套占卜未來的儀式。所有這些後來都被羅馬人繼承了下來。
H. 羅馬的歷史文化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這里已有羅馬人居住。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悠久歷史。羅馬人驕傲地稱它為「永恆之城」。相傳羅馬的創建人羅幕路是母狼喂養大的,故羅馬的城徽圖案是母狼哺育嬰兒。羅馬城是羅馬帝國的發源地和首都。公元1-2世紀羅馬成為西方歷史上最大的帝國,羅馬城進入全盛時期。
在羅馬長達約2800年的歷史上,曾經歷了東、西羅馬的輝煌時期。早在在公元前509年,羅馬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共和國。隨著國家的日益強大,愷撒以無與倫比的強勢成為羅馬的最高統治者,共和制度被元首制度取代。接下來一系列的戰爭與征服,羅馬的領地跨過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羅馬的內海。此時的羅馬代表了一個空前強盛的帝國。愷撒終結了共和時代,但帝國的第一個皇帝卻是他的繼承者奧古斯都(屋大維)。他開創了羅馬興建大型公共工程的傳統,神廟、劇場、水道、浴池,使羅馬城的面貌煥然一新,他曾自豪地說:「我接受的是一座磚造的羅馬城,卻留下了一座大理石的城市。」屋大維之後的千年,羅馬都是世界上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也是西方世界的中心。耶酥和基督教的誕生粉碎了對羅馬諸神的信仰,也動搖了羅馬統治的基礎,羅馬帝國開始衰落,光環也日漸黯淡。提奧多西皇帝於392年把基督教定為帝國的國教,使羅馬一變而成為基督教世界的首都。至今保留的宗教建築和文物古跡,成為遊客欣賞羅馬的主要項目之一。基督誕生後1500年,古羅馬藝術復興,羅馬成了藝術家的聖地。詩人歌頌它,畫家描繪它,大師們競相以最得意的作品來裝點它。古羅馬時代巨大的公共建築和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百變的作品交響,羅馬終於成了一座真正的露天博物館。從那以後,羅馬雖然不再是權力的中心,但藝術之都的地位再沒有動搖過。 1870年,義大利王國軍隊攻佔羅馬,義大利統一事業完成。1871年,義大利首都由佛羅倫薩遷回羅馬。
I. 羅馬世界著名歷史文化名城
羅馬是義大利的首都,義大利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位於義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是天主教的中心,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是天主教教宗和教廷的駐地。由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少數沒被戰火波及的城市之一,羅馬市中心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中心點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羅馬基本信息:英文名:Rome。位置:羅馬位於義大利中部拉齊奧大區的台伯河平原上,台伯河和阿涅內河在羅馬城外匯合,羅馬地跨在台伯河兩岸,東面是阿布魯佐,東北面是Sabini山脈,南面是Albani山脈。經緯度:約北緯41.9度,東經11.5度。面積: 1285.306平方公里 人口: 2,550,982人(2006年6月30日)。時差:7個小時。城市區號:06。行政區劃:羅馬面市區面積208平方公里,區域劃分復雜,目前由55個區組成。
羅馬旅遊特色:建築羅馬被喻為全球最大的「露天歷史博物館」。世界八大名勝之一的古羅馬露天競技場, 也稱斗獸場,建於公元1世紀。這座橢圓形的建築物佔地約2萬平方米,周長527米,是古羅馬帝國的象徵。寬闊的帝國大道兩旁建有元老院、神殿、貞女祠和一些有名的廟宇,如萬神廟等。這片露天競技場遺址的北面,是記載塞維羅皇帝遠征波斯功績的凱旋門,南面是記載蒂都皇帝東征耶路撒冷戰績的蒂都凱旋門,在蒂都凱旋門南面不遠處,還有一座為紀念君士坦丁大帝戰勝尼祿暴君而建立的羅馬最大的凱旋門。
帝國大道東邊的特拉亞諾市場,是古羅馬城的商業中心。市場旁矗立著一根高40米的凱旋柱,柱上螺旋形的浮雕,描繪了特拉亞諾大帝遠征多瑙河流域的故事。古城市中心的威尼斯廣場長130米,寬75米,是市內幾條主要大街的匯集 點。廣場左側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建築威尼斯宮,右邊是與威尼斯宮式樣相仿的威尼斯保險公司建築。此外,雄偉的司法宮、絢麗多姿的納沃納廣場、聖彼得大教堂無不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風格。羅馬還有上百座博物館,收藏著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珍品。
羅馬集中了義大利獨立統一運動的大部分紀念物。在威尼斯廣場右邊的紀念碑中央高台上,矗立著艾馬努埃爾二世騎馬的鍍金大銅像。艾馬努埃爾是曾經領導人民趕走外國佔領者、統一義大利的國王。這座紀念碑被義大利人稱為「祖國祭壇」。在台伯河西岸的佳尼科洛嶺上,聳立著率軍解放羅馬的義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的紀念碑。
羅馬市噴泉眾多,千姿百態。最著名的特雷維噴泉,建於公元1762年。噴泉中央的海神像中,兩座海馬雕塑代表平靜的海洋與洶涌的海洋,四座神女像代表春夏秋冬四季。 羅馬城建築依地勢呈放射狀發展。
足球:義大利足球甲級聯賽初始於1898年,當時分為各個地區聯賽,各個地區冠軍以淘汰制附加賽形式決定總冠軍,首屆冠軍由熱那亞奪得。1915/1916賽季組織了全國性的杯賽,冠軍由AC米蘭獲得。1916-1919年,義大利足球聯賽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暫停。1929-1930賽季,義大利組織了首屆全國性的職業聯賽,即現今的義大利足球甲級聯賽,共有18支隊伍參加賽事。1944年出現了特殊的北方聯賽(Campionato Alta Italia)。1945-1946賽季甲級聯賽與乙級聯賽(Serie B)合並,並分割為北區和南區,兩大區組織了單獨的決賽。意甲參賽球隊於2004/2005球季開始由18隊增加至20隊,以雙循環方式比賽,聯賽榜最後3名將會降級到乙級聯賽(Serie B)。其位置由乙組頭兩名取代,餘下的席位則由乙組第3名至第6名進行附加賽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