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九江歷史文化

九江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3 20:14:28

A. 江西九江有什麼悠久的歷史文化

九江,簡稱 「潯」,古稱 「潯陽、柴桑、江州」,是中國江西省下轄地級市,是具有22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九江位於江西省最北部、長江以南沿岸,是江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江西省經濟、政治、文化、科教、商業次中心城市,江西省雙核城市,長江十大港口城市,中國十大魅力城市,中國著名優秀旅遊城市,有「江西北大門」之稱。九江地處長江與京九兩大經濟帶交叉點,是長江中游區域中心港口城市,中國首批5個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之一,號稱「三江之口,七省通衢」與「天下眉目之地」。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有三分之二的水域面積在九江,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廬山)、佛教凈土宗發源地(東林寺)皆位其境內。
先秦
夏、商時期,九江境地分屬荊州、揚州;春秋時分別屬吳國、楚國,有「吳頭楚尾」之稱;戰國時多有變更:周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楚敗越,屬楚。[1]
商代設艾侯國,建都於修河上游,所轄范圍大致為今修水、銅鼓、武寧、永修一帶;武王克商後,除艾侯國,設艾監。春秋後期至戰國期間,在分封諸侯國之外,出現了縣邑,江西境內有番(pó)、艾2邑,其中艾邑轄區范圍大致與艾侯國、艾監相等。
秦漢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滅楚,以其地設3郡,其中九江郡轄區范圍包括今江西大部,郡治設在壽春(今安徽壽縣)。
漢高帝六年(前201),設豫章郡,治南昌;領縣十八,九江境內有五,依次為:第三彭澤(治今彭澤西南,包括湖口、彭澤、都昌及安徽東流一部);第五歷陵(治今德安);第七柴桑(治今九江西南,包括市區及九江、星子、瑞昌等地);第八艾(治今修水渣津附近,包括修水、銅鼓2縣);第十四海昏(治今永修東,包括永修、武寧、靖安、安義、奉新5縣);第十六鄡陽(治今都昌南,包括都昌縣和波陽縣各一部)。同時,設立尋陽縣,治所在今湖北省黃梅縣西南,其江南轄區一部在今九江境內。永元十六年(104),分海昏設建昌縣。中平年間(184~189),分艾縣置西平縣;二年(185),析海昏、建昌置永修、新吳(今奉新)2縣。建安四年(199),析艾、海昏設西安縣。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屬孫吳,柴桑隸武昌郡,尋陽隸廬江郡。各縣分屬武昌(柴桑)、豫章(艾、海昏、建昌、永修、新吳、西安、彭澤)、鄱陽(鄡陽、歷陵)、廬江(尋陽)4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西安縣為豫章縣。元康元年(291),分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之武昌、桂陽、安成10郡為江州,治豫章(今南昌)。永興元年(304),分廬江郡尋陽縣、武昌郡柴桑縣合立尋陽郡,治尋陽縣(江北),屬江州。
東晉咸和年間(326~334),先後將尋陽郡治、尋陽縣治由江北遷至柴桑;咸康六年(340),又將江州州治由豫章移駐尋陽。至此,州、郡、縣三級政權同治尋陽。義熙八年(412),尋陽郡改名為江州郡;省尋陽縣,並入柴桑。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廢鄡陽,並入彭澤縣。元嘉元年(424),廢歷陵,並入柴桑縣;二年(425),廢海昏,並入建昌縣。梁太清二年(548),分彭澤置太原僑郡,轄晉陽、和城、天水3僑縣及彭澤;分柴桑置汝南僑縣;尋陽郡治遷入湓城(今九江市區)。太平二年(557),分江州為二,立西江州,領尋陽及太原、高唐、齊昌、新蔡4僑郡。陳永定三年(559),置豫寧郡,治豫寧縣,轄艾、建昌、永修、新吳、豫寧5縣。天嘉六年(565),罷西江州,尋陽郡還隸江州。
隋唐五代十國
隋開皇三年(583),彭澤易名龍城縣。九年(589),廢除梁、陳二代所設的僑郡、僑縣:廢太原郡,並晉陽、和城、天水、彭澤4縣為龍城縣;廢豫寧郡,並永修、豫寧、新吳、艾4縣入建昌;廢尋陽郡,並柴桑、汝南2縣立尋陽縣;十八年(598),改尋陽縣為彭蠡縣;龍城復名彭澤縣。大業二年(606),廢州設郡,形成郡、縣兩級行政建制;廢江州,改置江州郡;改彭蠡為彭城縣,隨後又改為湓城縣。三年(607),江州郡改為九江郡;復設豫寧縣。九江
唐初,江西地區屬江南道。武德四年(621),分湓城置潯陽縣;廢郡復州,江州領湓城、潯陽、彭澤3縣。五年(622),分湓城縣置楚城縣;割鄱陽縣雁子橋之南境置都昌縣;復置西平縣,與豫寧縣並存;設置浩州,轄彭澤、都昌、樂城、廣晉4縣;復置永修縣;析建昌設龍安縣(今安義境內);八年(625),廢浩州,省樂城並入彭澤縣;廢湓城入潯陽縣。貞觀八年(634),廢楚城並潯陽縣。永淳元年(682),析建昌復設新吳縣。長安四年(704),析建昌置武寧縣。景雲元年(710),改武寧為豫寧縣。開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為江南西道,轄洪、饒、虔、吉、江、袁、信、信、撫8州、37縣,其中江州轄潯陽、彭澤、都昌3縣。天寶元年(742),改江州為潯陽郡。乾元元年(758),確立州、縣兩級建制,改潯陽郡為江州。寶應元年(762),豫寧復名武寧縣。貞元十六年(800)分武寧建分寧縣。
五代南唐順義七年(927)升蒲塘場為德安縣。升元元年(937),析建昌、武寧、奉新置靖安縣;二年(938),升湖口戍為湖口縣。三年(939),江州設奉化軍;升赤烏場為瑞昌縣;改潯陽縣為德化縣。
宋元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升星子鎮為星子縣;七年(982),設南康軍,治星子,轄星子、都昌、建昌3縣。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為東、西二路,江州屬江南東路,轄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5縣;改分寧縣為寧縣。開寶八年(975),江州降為軍事;寧縣復稱分寧縣。大觀三年(1109),江州升為望郡。
南宋紹興二年(1132),江州改屬江南西路;九江境內各縣隸屬: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屬江州;星子、都昌、建昌屬南康軍;分寧、武寧屬洪州。建炎二年(1128),合江、池、饒,信4州為江州路。四年(1130),升分寧縣為義寧軍。隆興元年(1163),廢義寧軍,復為分寧縣。
元代行省下設路、州、縣。至元十二年(1275),於江州置江東西宣撫司;十三年(1276),改為江西大都督府,隸揚州行省;十四年(1277),罷江西大都督府升江州路,改南康軍為南康路,轄縣未變;十六年(1279),江州路改隸黃蘄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1285)復隸江西行省;二十三年(1286),於武寧縣置寧州,轄分寧、武寧2縣。元貞元年(1295),升建昌為州,屬南康路。大德八年(1304),升分寧縣為寧州。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攻下江州,改江州路為九江府;改南康路為西寧府,次年改稱南康府。
明清
明洪武初三年(1370),降建昌州、寧州為縣;九年(1376),改江西行省為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為5道、13府,其中九江道轄九江、南康、饒州3府;九江府轄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5縣;南康府轄星子、都昌、建昌3縣;寧縣、武寧則屬南昌府,弘治十六年(1503),復升寧縣為寧州。正德十三年(1518),分建昌置安義縣,隸南康府。
清代,九江境內各縣隸屬仍承明制。嘉慶六年(1801),改寧州為義寧州。咸豐四年(1854),太平軍改湖口為九江郡,以九江府為江西省;太平天國失利後,清復原制。
中華民國
辛亥革命後,廢除府制。1912年改義寧州為義寧縣。1914年,全省設4道,轄81縣,其中潯陽道轄20縣。同年,為避免道、縣同名,改德化為九江縣、義寧為修水縣、建昌為永修縣。1926年廢道,各縣均直屬省政府。1927年設九江市政廳,次年改稱市政府,1930年撤銷,並入九江縣。
1932年以後,江西省設行政督察區,其區劃變更頻繁,數量時有增減。以1935年全省設8個行政督察區,今九江境內各縣隸屬關系為:武寧、修水、永修屬第一行政督察區;都昌、彭澤、湖口、九江、星子、德安、瑞昌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廬山(3)
1949年5月7日九江解放,7月19日設九江專員公署,析九江縣城廂設九江市。1968年4月,成立九江專區革命委員會。1971年2月,改為九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改為九江地區行政公署。
1980年九江市從九江地區劃出,升為省轄市,市轄潯陽、廬山、郊區三區,1983年7月27日地市合並,同時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潯陽、廬山兩區,九江縣、武寧縣、修水縣、永修縣、德安縣、星子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等九縣,代管縣級瑞昌市、共青城市,另設有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

九江是文學家陶淵明、黃庭堅、白鷺洲書院創始人江萬里以及建築家雷發達的故鄉;東晉時,荊、江二州刺史陶侃,就是潯陽人。同時代的周訪、周楚、周撫一家兩代,為保衛晉室屢建功勛。北宋將領王韶(德安人),南宋將領余玠(修水人),曾率部與吐蕃部落和蒙古軍作戰有功,分別官至樞密副使和兵部侍郎。
近代化運動中,九江涌現了維新志士陳寶箴及其子陳三立、孫陳衡恪、陳寅恪。武寧人李烈鈞湖口起兵,反對帝制維護共和,是辛亥革命的元老。
此外還有餘慶鰲、蔡公時、蔣彝、許德珩、吳征鎰、袁隆平、潘際鑾、楊叔子、杜宣、畢必成 、黃遠生、陳邦柱、徐寶璜、陶博吾、蔡若虹、萬昊、沈德詠、樊友山等。

B. 江西九江德安有哪些歷史傳統文化

德安縣,江西省九江市下轄縣。歷史源遠悠久,唐虞三代時稱為敷淺原。春秋時界於吳、楚之間,俗有「楚尾吳頭」之稱。
德安歷史,源遠流長,公元前206—165年時期,首置歷陵縣,為江西最早設縣地之一,新莽(公元9—13年)改稱蒲亭,莽滅後復稱歷陵縣,唐太宗貞元八年,以歷陵縣佔地立蒲塘驛,隸屬楚城縣,後改為蒲塘場,五代(吳)乾貞元年即順義七年設德安縣(取德新綏安之意),隸屬江州,德安為千年古邑,是秦漢首設十八縣之一,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歷陵縣治地(今高塘鄉),現遺存有土地垣,面積約15萬平方米,存有西漢土坑,東漢磚室、三國東吳、兩晉、南朝等漢至六朝古墓群,成為歷史古城見證。五代吳乾貞元年(公元927年)蒲塘場為德安縣,宋、元屬江洲路,明清屬九江府,明國元年(1912)冬,全省廢舊制,立十三府,德安縣屬九江府,民國三年(1914),全省化為四道,德安屬潯陽道。民國15年(1926)廢四道,各縣直屬省政府。民國二十一年(1932)德安屬第四行政專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將第五行政專區之九江,德安劃為第九行政專區。1949年解放後,德安屬九江專區,1983年德安屬九江市,全縣有9鄉、4鎮,林場、園藝場各1個,102個村委會,6個社區居委會、全縣總面積863平方米。總人口17萬,居住有漢、回、畲、壯、苗、土家等16個民族。
德安歷史悠久,景色優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俯拾皆是,文化源遠流長,名人眾多,遺址和文物古跡甚多。從史料、考古資料證明,德安境內發現了多處史前文化遺址,有發達的青銅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尤以蚌殼山、烏龜山、焦家灘原始文化遺址為典型,出土遺物的磨製石器和陶器居多,具有面積大,文化堆積豐厚,聚落密集,文化面積獨特四大特點。
文獻記載,夏禹治水不僅到過九江也來過德安地界,也就是德安地名「敷淺原」,說明禹與德安先民和平共處治水有密切關系。
石灰山遺址:處於聶橋鎮蔣家壠東南150米,面積約5萬平方米,是江西省首次發掘的夏時期文化遺址。
陳家墩:江南罕見的尚代域垣祭落群,由18座土垣構成,分布面積約2平方公里,遺址位於中心地,面積達1萬余平方米,並發現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長方形淺斗狀祭祀台,是全國已發現的商代祭祀遺存最為完整的宗教場所,出土完整和可復原器物500餘件。
義門陳:義門陳文化發源於車橋鎮(公元832年),義門陳始祖陳旺因官置產於江州太平鄉常樂里,經歷十代,3900餘口,聚族而居,同炊共飲,擊鼓傳餐,百犬同槽,孝義傳世、耕讀傳承,家無私財,族產共有,共同勞作,平均分配,和諧相處的奇跡,成為封建社會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和諧團結的大家庭,是人類社會文明與進步的歷史典範。
陶淵明故里:位於吳山鄉蔡河村林居社區,為自然和諧的田園風光,新發現陶氏、陶門古墓群十餘處,白鶴山天柱峰、婆婆地、石灰沖、牛眠地等墓葬共1246座,並有陶潛墓,孟母墓,還有古道、古橋、淵明詞等遺址。
德安八景:主要分布在蒲亭鎮、豐林鎮、寶塔鄉、河東鄉等區域,最早起源於堯舜時期,明代邑伸周振編修《德安縣志》定為德安八景,由「蒲塘落雁」、「湴塘曉鍾」、「陽居仙跡」、「義峰聳翠」、「釣台漁唱」、「南庄耕叟」、「金帶河流」、「烏石清泉」等八個景點傳說故事組成。
《五喬洞》位於德安之南小昆侖山元陽觀左下處,傳記為東漢方士王喬修煉之所。
《元陽觀》位於小昆侖山之巔,宋嘉泰三年(公元1203),道士吳壽南建,毀後於明、宋間道士姚鵬等重建。
德安歷史文化繁榮科第登仕接踵而來名人輩出,文物典籍豐厚,文化繁榮,登科中舉,人才之盛,甲於天下,北宋狀元1人,進士:宋朝52人,元朝1人,明朝7人(其中1人為探花)、清朝7人。並有敦睦文化、民俗文化、書院文化、名人文化、汝貼文化等,義門陳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大義呈祥、和諧文明是典型的敦睦文化。
民俗文化為德安布帳儺(德安潘公戲):起源於唐末宋初(公元768年),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德安西河大戲(西河彈腔):源於清朝道光末年,是別具風韻的地方傳統戲劇,並載入《中國戲曲辭典》,為我國四大古老劇種之一。流傳於林泉、豐林、高唐一帶的德安山歌等。
書院文化:中國書院始於唐代,德安是江西創辦書院最早地之一,計有公元821年創辦的磨溪新田村的李渤書院,公元890年創辦的東佳書院,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民辦書院,早於「白鹿洞書院」50多年,還有明、清相繼創辦的「義門」、「河東」、「敷陽」、「小山」、「 桂香」、「符夢」等6個知名度較高的書院。
「萬家嶺大捷遺址」,革命遺址:石鼓殿等紅色文化,名人文化。
胡旦:今德安愛民鄉泉桂村,北宋公元997年丁丑狀元,是德安縣唯一狀元。
夏竦:(公元985—1051)字子喬,白水人,北宋名臣、文學家。
王韶:(公元1030—1081)字子純,北宋名將,山灣人,宋嘉佑二年登進士,追封大師申國公。
王寀:北宋書法家,字輔道,王韶之幼子,翰林學士,宋崇寧二年登進士。
陳崇:義門陳氏第三任家長,於大順元年正式建成東佳書院。
周振:(1392—1457年)字道興,木環人,官居監察御史,政績卓著,深得民心,明正統拔尖捐資創修《德安縣志》。
熊十力:(1885—1968)字子真,祖籍湖北黃岡,清末全家遷居德安,號漆園老人,新儒學傑出代表,國內外知名學者。
袁隆平:德安縣河東鄉,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榮獲首屆科學技術最高獎
通過對德安縣所轄各鄉鎮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查和研究,基本摸清了地面文物的情況。計有商代文化遺址10處;唐代文化遺址7處;宋、遼金文化遺存24處;元代遺址1處;明清遺址158處;民國遺存22處;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物等50處。現有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石灰山遺址、羅漢橋、萬家嶺戰役遺址3個,縣文物保護單位有「石鼓殿」、「革命烈士紀念塔」、「商代烏龜山遺址」、「西周蛇墩遺址」、「蘆溪廊橋」、明代「一字園」、「侍衛府」、唐代「文華塔」、宋代「劉日章墓」、北宋「王韶妻墓」及「石翁仲」、明代「周振墓」等14個。德安縣館藏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之多,品味之高在江西省為四大文物縣之一。到目前為止,全縣有館藏文物、標本萬余件,其中國寶級1件,國家一級文物39件,二級文物62件,三級文物159件,尤其是商代玉琮、木垂球、宋代紀年青白瓷、南宋絲綢服飾、北宋壁畫墓、星宿圖和南宋絹地彩繪星宿圖、南宋古屍、元代八棱玉壺春瓶、元代大型石刻造像、明代絲綿、麻服飾等觀展文物。並有不少珍品收錄於《中國文物精華大詞典》。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普查、收集、整理,共收集整理出民間文學19件,傳統音樂16件,民間舞蹈5件,傳統戲劇8個,傳統體育2個,民間美術3件,傳統手工技藝3件,民俗1個,珍貴書稿、劇本、樂器、影像資料等實物100餘件。國家級非遺名錄有「德安潘公戲」1項;省級保護名錄有「義門陳文化」、「德安西河彈腔」、「德安八景民間傳說」等4項;市級非遺保護名錄「德安紙扎」、「德安南河戲」、「德安陶淵明故里民間傳說」、「德安農事歌」等8項;縣級非遺保護名錄 「文華塔傳說」「望夫山傳說」「勤儉歌」、「打夯歌」「婚唱曲子」、「勞作號子」「竹編」等共14項,並對各級非遺項目確定了代表性傳承人省、市、縣三級傳承人2人,市、縣傳承人5人,縣級傳承人10人,建立了「潘公戲」和「義門陳文化」。

C. 江西九江有什麼悠久的歷史文化

九江,簡稱 「潯」,古稱 「潯陽、柴桑、江州」,是中國江西省下轄地級市,是具有專22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屬。

九江位於江西省最北部、長江以南沿岸,是江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江西省經濟、政治、文化、科教、商業次中心城市,江西省雙核城市,長江十大港口城市,中國十大魅力城市,中國著名優秀旅遊城市,有「江西北大門」之稱。九江地處長江與京九兩大經濟帶交叉點,是長江中游區域中心港口城市,中國首批5個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之一,號稱「三江之口,七省通衢」與「天下眉目之地」。

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有三分之二的水域面積在九江,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廬山)、佛教凈土宗發源地(東林寺)皆位其境內。

D. 九江有哪些歷史文化景點

江環湖繞的九江,早在古代就是高僧名士和文人墨客慕名登臨的旅遊佳境.魏晉南北朝時,高僧慧永,慧遠,名道士陸修靜等曾先後來到九江,尋覓凈土,築舍修行.從東晉至清末到九江和廬山為官,訪友,游覽,隱居的著名文人雅士多至五百餘人.由此,九江人文景觀勝跡如林.文學方面,九江是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故土家園;又是北宋"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的故里.宋代我國四大書院的白鹿洞書院就在九江.這所有綱領,有校規,有秩序的高等學府,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靖節之土,有用之才,流風余緒,澤及明清. 九江的山川,曾留下過眾多騷人墨客的足跡.明嘉靖《九江府志》稱:九江"自陶(淵明),謝(靈運)以來,儒風綿綿,相續不絕;高人閑士,蟬聯不絕".他們當中,多是執領風騷的名儒.中國文學史上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詩壇巨擘,文章巨公,如江淹,謝靈運,李白,李渤,白居易,蘇軾,蘇轍,王安石,陸游,朱熹,楊萬里,唐寅,王守仁,紫霞真人,魏禧,潘耒,康有為等,都曾為九江和廬山的天然美景而傾倒,在這里放歌山水,記敘游蹤,敷陳掌故,抒發情懷,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題記,墨跡,軼聞,佳話,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 千餘年來,在九江這塊土地上,不僅涌現了眾多的文人學士,還培育了許多有才乾的軍事家和科學家.東晉時,都督荊,江,雍,梁,交,廣,益,寧八州諸軍事,荊,江二州刺史陶侃,就是潯陽人.與他同時代的周訪,周楚,周撫一家兩代,為保衛晉室屢建功勛.北宋將領王韶(德安人),南宋將領余玠(修水人),曾率部與吐蕃部落和蒙古軍作戰有功,分別官至樞密副使和兵部侍郎. 九江曾是兵家逐鹿的戰場.從西漢初年劉邦派車騎大將軍灌嬰追擊九江王英布,到東漢末年東吳水軍都督周瑜在鄱陽湖上操練水師;從東晉咸和年間陶侃,溫嶠,庾亮起兵平亂,解建康之圍,到南宋紹興年間岳飛率部五次戍守江州;從元代末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上進行爭奪天下的麈戰,到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林啟榮在湖口重創清軍水師……千百年來,馳騁江州大地的金戈鐵馬,留下了許多古戰場的遺跡.《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諸葛亮舌戰群儒","群英會蔣干中計","柴桑口卧龍弔孝"等故事,都與九江有聯系.至於朱元璋大戰鄱湖十八載的遺跡,則遍布於匡山蠡水之間. 在長達百年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中,九江涌現了眾多的愛國志士和革命先烈.其中佼佼者有,維新志士陳寶箴一門四傑,子陳三立,孫陳衡恪,陳寅恪,是我國著名的詩人,畫家,史學家.武寧人李烈鈞,湖口起兵,反對帝制,維護共和,是辛亥革命元老.

E. 求九江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餐飲美食,風景名勝和宗教信仰

九江(潯陽城),山擁千嶂,江環九派,「士高氣清,富有佳境」。自古以來。就是舟車輻輳,商賈雲集的通都大邑。九江地處贛、鄂、湘、皖四省交界處,襟江帶湖,背倚廬山,是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

九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九江之稱最早見於《尚書·禹貢》中「九江孔殷」、「過九江至東陵」等記載,後據《晉太康地記》記載,九江源於「劉歆以為湖漢九水(即贛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澤也」。長江流經九江水域境內,與鄱陽湖和贛、鄂、皖三省毗連的河流匯集,百川歸海,水勢浩淼,江面壯闊。九江稱謂的來歷有兩種,一是「九」為古代中國人認為的最大數字,「九江」的意思是「眾水匯集的地方」,「九」是虛指;二是「以為湖漢九水(即贛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澤也」,即九條江河匯集的地方,「九」是實指。長江流經九江水域境內,與鄱陽湖和贛、鄂、皖三省毗連的河流匯集,百川歸海,水勢浩淼,江面壯闊。

九江開發歷史較早,夏、商時期,九江屬荊、揚二州之域,春秋時九江屬吳之東境,楚之西境,因而有「吳頭楚尾」之稱。九江作為行政區劃最早出現在秦代,秦始皇劃天下為三十六郡,就有九江郡。此後九江又有柴桑、潯陽、汝南、湓城、德化等古稱。但主要以九江、柴桑、潯陽、江洲著稱於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全國劃為36郡,設有九江郡。西漢時,九江始建縣,稱柴桑,即現在的九江城,是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車騎大將軍-灌嬰在此鑿井築城戍守,稱位城,又稱灌嬰城。三國時屬東吳,隸武昌郡。唐時,改九江郡為江洲,天寶元年(742年)改為河陽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江洲,五代十國時,江洲是南唐道德教化之地,故改潯陽為德化,廢江洲,宋時,復置江洲。元代改為路,元末陳有諒自稱皇帝,以江洲為都,明代,改路為九江府,清沿明制。辛亥革命後廢除帝制,1914年設道領縣,將九江府改為河陽道,共領二十縣,其中德化縣因與福建省的德化縣同名,於1914年改為九江縣。

1917年設九江市,1921年3月,設九江行政廳,次年改設市政府。1932年2月,設立行政區制。1936年又改為九江縣,1949年5月7日九江解放。7月19日設九江專員公署,原九江縣的農村劃九江縣,原九江縣的市區劃分為九江市。1968年4月,成立九江專區革命委員會。1971年2月,改為九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改為九江地區行政公署,1980年九江市從九江地區劃出,升為省轄市,市轄潯陽、廬山、郊區三區,1983年7月27日地市合並,同時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九江縣、武寧縣、修水縣、永修縣、德安縣、星子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等九縣、瑞昌市、潯陽、廬山兩區、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共青開發區和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

F. 九江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1、九江飲食講究辣、爛、脆、嫩

九江市地處贛、皖、鄂、湘四省相接回之處,依江偎湖答,物產豐富,在這里匯聚了全國各地的飲食文化,各大菜系在此都有設點,飲食業可謂是相當發達,九江菜也是贛菜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多年以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講究辣、爛、脆、嫩。

2、九江宗教門類齊全完備

九江,真儒過化之境,人文鼎盛之區。宗教歷史源遠流長,宗教門類齊全完備,宗教文化鮮明獨特,在中國宗教史和長江流域文化史上佔有獨特而突出的地位。



(6)九江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九江著名景點:

1、富華山景區

富華山景區位於共青城市的東邊,與鄱陽湖相鄰。山中植被蔥郁,風景很不錯,但瞻仰耀邦陵園是人們來此的主要目的。由於其逝世時是73歲,陵園的設計者便處處突出「73」這個數字。例如:墓碑重達73噸,台階共73級,噴泉的眼有73個。

2、街心公園

廬山街心公園是1954年人工攔填成園,面積約5000平方米,座落街心,依嶺臨窪,呈三角形,花台點紅,草地綠茵,邪致宜人。園中造石牛,象徵牯牛峻嶺。晚間入園遠望九江燈火,彷彿置身半空雲間,是觀光休閑的好去處。

G. 九江縣的歷史文化

縣內民間戲曲主要有採茶戲、文曲戲、黃梅戲,漢劇、贛劇、京劇亦偶有所見,但屬地方劇種僅九江採茶戲和文曲戲。
● 文曲戲
俗稱「曲子」、「文詞調兒」,清代流行於境內。初為坐唱形式,後仿漢劇的分行和表演,並吸取其音樂、配上鑼鼓登台演出,漸成劇種,1981年出版《中國戲曲曲藝詞典》確認為「文曲戲」。曲調有文詞、南詞、四板、秋江、平板及其他常用曲牌小調。旋律優美清新,音調柔婉中見深沉,伴奏力求渲染鄉土氣息。道白初期使用普通話,後期現代戲用九江官話加工提煉:古裝戲則分大白與小白,大白為戲曲韻白,小白為九江方言,使之更加地方化。
● 採茶戲
原名「茶燈戲」,俗稱「茶戲」,進入半班形式後稱「採茶戲」。明末清初,廣泛流傳於境內及九江府轄各縣,故《中國戲曲志·江西卷》定名為「九江採茶戲」。曲種分南河、北河兩大流派,縣內採茶戲屬南河派。聲腔可分平板、花腔、漢腔、雜調和曲牌五大類。演出時,不用絲竹樂器,而以打擊樂手居台中天幕前落座,演員於打擊樂器前演唱,台後眾人幫腔。後受黃梅戲及其他劇種影響,有的戲班將打擊樂移於台側。傳統劇目有《告經承》、《香珠記》、《白扇記》和《王氏勸夫》、《烏金記》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 ● 舞獅子
一般用麻和布做成獅形皮,二人置身獅腔內,一人扮獅頭,一人扮獅身,以兩雙人腳轉形為4隻獅腳。另由一人扮武士,手舞綉球(內點蠟燭),逗獅起舞。獅隨綉球引導表演各種動作,如跳欄、打滾、踢綉球,或登高台施絕技,神態多變,惟妙惟肖。
● 采蓮船
用竹篾、色布紮成綵船,船舷粘貼紙剪荷葉、蓮花、蓮蓬,船幫下方圍以淺藍色綢布作水波狀,船艙底空。表演時,一村姑扮采蓮人用綵帶負船立於艙內,一老翁撈船夫持漿依於船側,二人模擬采蓮和劃船動作;並由船夫領唱,打擊樂伴奏,眾人應和,或由采蓮人獨唱,唱中夾白。有時還加上一丑旦扮船婦,手持破蒲扇,在一旁打趣逗樂。
● 玩龍燈
玩龍燈,又稱龍舞,是深受各族人民喜愛的一項民間傳統娛樂活動。
龍燈特色鮮明,歷史悠久。據有關史料記載,龍燈始於西漢,歸屬百戲。相傳二千多年前,有一位楚國高士,名叫鬼穀子,擅長捭闔之術。一次,他遇見驕橫的金角老龍王,便說:「依我掐算,近日下雨,城內三十六點,城外四十八點」。老龍王意欲不中鬼穀子所算,當即呼風喚雨,城內下四十八點,城外下三十六點。結果,城內下雨多,淹死了百姓;城外下雨少,乾死了禾苗。老龍王因此違犯了天規,被貶至凡間。老龍王為了立功贖罪,每年春節期間,逐戶登門,向天下黎民請罪,並允諾確保風調雨順。後來,勞動人民就創造了玩龍燈,以表示制服龍王,期望豐年的願望。

H. 九江鎮的歷史文化

一、由於早期九江境內有九條河涌流入西江而得名。
二、九江境內有多條河涌。古人以「九」概「多」,而取鄉名為九江。
三、嶺外湞江水、湟川、武溪、貪泉皆名川,匯眾流入於海,若潯陽之九派然,越人名之為九江。
四、《南海九江鄉志》《九江儒林鄉志》記載,九江之名,取自西江下游九江大洋河段,古「九江大洋灣」即今偶山(俗稱「擔擔沙」)上、下游附近一帶河段。
註:九江並沒有「儒」一簡稱,只是個別人在九江論壇或口頭上流傳,官方並沒有承認! 九江話(九江鎮方言)是九江鎮獨有的語言,有自己獨特的詞彙和語法、讀音也與粵語有所不同,是九江不可或缺的文化。
九江話是上幾代留給我們寶貴的特有粵語方言,它有別於純正的粵語,有一種獨特的風情,正所謂鄉音不改,鄉情不變。九江方言的正統讀音被許多九江人忘卻,作為我們九江人嘴邊的文化,我們需要行動起來,保護九江方言文化。 九江龍舟平時沉於水底,以泥埋藏防木質腐朽。每年舉行龍舟活動前夕都會「起龍」,把龍舟從水下的泥土中挖出,然後清潔龍頭、龍尾,上漆翻新,准備工具、飾品。舉行活動當天天未亮時要裝上龍頭龍尾,然後進行「采青」。天亮後,龍舟盛裝打扮,在九江圩涌段來回遊弋表演,稱為「游龍」。翌日,結契的龍舟相聚競渡,爭奪高標,互贈彩旗,互到村裡拜訪,請吃龍舟飯。晚餐後,結契龍舟在河涌里劃行,互相送別,俗稱「送契」,有鬧至深夜方休。活動一般持續2-3天,也有連續幾天。結束後,復將龍舟沉埋於水底。
九江劃龍舟並不是在端午節,而是在國慶節。(五一勞動節在沙頭舉行龍舟賽)在九江、沙頭,明、清兩代已經很盛行在端午劃龍舟了。民國時期,劃龍舟活動改在秋涼初屆、農事稍歇的八九月間舉行。抗日戰爭勝利後,定位10月10日劃龍舟;新中國成立後,則在10月1日游龍、賽龍舟慶祝國慶,端午不再劃龍舟。 九江雙蒸酒——香港的廣告唱到街知巷聞,是酒類中的萬寶路。
九江雙蒸酒始創於清朝道光初年,距今已經有差不多200年的歷史。兩個世紀以來,承集數代九江先輩的辛勞與智慧,九江雙蒸酒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釀造技藝。它主要以大米為原料,用大米、黃豆製成酒麴,採用續添蒸飯、再度發酵、冷卻餾酒、齋酒貯存、陳肉醞浸、精心勾兌、過濾包裝的方法釀造而成,具有「玉潔冰清、豉香純正、醇滑綿甜、餘味甘爽」的獨特風格。
九江雙蒸酒傳統釀造技藝是在南海九江獨特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條件下孕育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藉助西江河畔適宜的局部氣候、清冽的水質和獨特的釀造工藝,九江人民釀造出適合嶺南氣候條件下飲用的優質米酒。九江雙蒸酒傳統釀造技藝的發展史,既是一部明清以來南海九江酒業的專業發展史,又是一部南海手工業、商貿的發展史,同時也是嶺南文化發展史的一部分,更見證了華人海外圖存的艱難歷程。
九江雙蒸酒傳統釀造技藝,與中國其他傳統技藝一樣,都體現了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獨創精神。這種精神隨著九江雙蒸酒從未間斷的內銷與出口,建立起跨越時空的文化影響力,這奠定了九江雙蒸酒傳統釀造技藝具有珍貴的歷史、科學、人文、民俗、經濟價值以及社會價值。
1952年,九江鎮12個酒坊組成聯營社,成為九江酒廠的前身,並成為九江雙蒸釀造技藝的唯一傳承單位。發展至今,九江雙蒸酒年產量4萬多噸,暢銷於省港澳、廣西、海南甚至歐美唐人街。

I. 九江擁有2200年的歷史為什麼還評不上國家歷史文化名稱

對於江西九江來說,有一個不大不小的遺憾,那就是沒有評上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作為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九江來說,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它名落孫山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


這一條硬性條件無法滿足的情況下,九江落選歷史文化名城也就情有可原了。

現如今,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成為了讓九江人耿耿於懷的一件事情,隨著近年來對九江文物古跡的進一步發掘和保護,我們相信總有一天,九江會獲得實至名歸的評價的。

閱讀全文

與九江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