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民族的歷史發展

民族的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3 20:07:29

Ⅰ 中國少數民族歷史

中國少數民族史是民族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以漢文和少數民族文字的古代文獻為主,結合迴文答物考古、社會調查的資料,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民族理論,研究中國現代少數民族及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少數民族的起源、形成、發展和對中國整體歷史發展的作用與貢獻。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等省、自治區。
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Ⅱ 關於「中國民族發展史」

可以參考這套書

中國民族發展史(上下冊)
作者:王文光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書籍簡介:
本書稿詳細論述了中國民族發展的歷史,全面展示了中華各民族從孕育、形成到發展的概貌,以及形成多元一體格局的漸進過程。全文歷史脈絡清晰、人物事件詳實,文字語句流暢,體例結構合理。
本書稿是一部有關中國民族發展史的理論專著,對於論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書籍目錄:

上冊:
導言
第一篇 先秦:中國民族的孕育時期
第一章 石器時代的古代人類及其文化
第一節 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
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猿人
二、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古人
三、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新人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文化及其主人
一、仰韶文化
二、大汶口文化
三、龍山文化
四、馬家窯文化
五、齊家文化
第三節 新石器時代中國東北、北方、西北的主文化及其主人
一、東北地區
二、北方地區
三、西北地區
第四節 新石器時代中國西南的文化及其主人
一、西藏地區
二、四川與重慶地區
三、雲南地區
四、廣西與貴州地區
第五節 新石器時代中國南方文化及其主人
一、河姆渡文化
二、馬家浜文化
三、良渚文化
四、屈家嶺文化
五、大溪文化
六、江西、福建、廣東地區
……
第二章 古史傳說的時代先民及所反映出的歷史文化
第三章 夏、商、周:華夏族的形成及其周邊民族
第二編 秦漢:中國各主要民族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章 秦漢王朝與漢民族的形成
第二章 秦漢時期的周邊民族
第三章 各民族間的相互交流及其關系
第四章 秦漢時期各民族的文化
第三編 三國、兩晉、南北朝:中國民族在歷史的曲折迂迴中發展
第一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概述與壯大的漢族
第二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周邊民族
第三章 各少數民族建立的民族政權及其變化
第四章 各民放的民族關系
第五章 中國民族與域外民族的交往
第六章 三國兩晉北朝時期各民族的文化
購買地址:
http://www.islambook.net/shop/sort_book.asp?proctno=12050

如果希望在線的,推薦幾個網站和論壇。分時期的都有。
1。新國學網(《四庫全書》非常齊全)
http://www.sinology.cn/
2。中國經濟史(可能比較符合你的要求,有一些很專業化針對性強的文章)
http://economy.guoxue.com/
3。國學論壇(比較有趣,可以交流到一些新的東西)
http://bbs.guoxue.com/

Ⅲ 簡述中華民族發展史

一、中華民族是歷史融合的產物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正如費孝通先生所指出的:「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見《費孝通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602頁。)
中華民族是歷史融合的產物。早在新石器晚期,在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已經出現了許多部落和部落聯盟,產生了互不相同又互相影響的文化。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戰勝炎帝、擊殺蚩尤,炎、黃聯合戰勝太昊、少昊,以及堯、舜、禹禪讓,都是中原先民各部落在向外發展中互相沖突、融合的歷史痕跡。

考古發現已證明,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黃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已經對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後繼者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發生相互滲透的聯系。與河南龍山文化階段大體相當的良諸文化(長江下游)與山東龍山文化關系更為密切。

夏、商兩代,漢民族的發展已具雛型。據有的史學家考證,夏的先民是從長江下游發展至黃河下游,商的先民是由遼河下游發展至中原,周的先民是由渭水流域向黃河下游發展。夏、商、周三代已經形成統一的分封制的奴隸制國家。中華民族的先人,在一萬年前已有百萬之眾。至夏初(公元前21世紀)已有1 355萬人口。在西周(公元前11—前8世紀)全盛時期人口約達2 000萬左右。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前221年)中華民族的融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經過500多年的戰爭兼並,原來的東夷、西戎、南蠻、 北狄都與中原華夏族相互融合,形成「五方之民共構天下」的局面。原來的秦、楚、吳、越,都已華化。盡管戰爭連綿不斷,由於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加上疆域的擴大,到西漢初年(漢平帝元始2年,即公元2年),人口數已達5 959萬人。漢代繼秦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實現了空前的統一。漢族在漢代已基本形成。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9年)是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期。這一時期,不僅中原地區的居民融合程度更深,而且西北和北方的大量少數民族與中原進一步融合。五胡十六國時期,由匈奴、鮮卑、羯、氐、羌5個少數民族先後建立的13個政權,使東北、內蒙、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居民與中原居民得以廣泛深刻地交往、融合。至唐代(公元618—907年),中華民族的活動疆域和人口,都空前地擴大和增加起來。盛唐時期,人口總數約8 000萬左右。

宋、元、明、清(公元960—1911年)的近千年時間里, 中華民族的發展更趨成熟。宋代(公元960—1279年)北方先後建立的遼、 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使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得以進一步統一、融合。其中女真人建立金國(公元1115—1234年)曾將勢力推至淮河以北,先後在北京、開封建都。元朝(公元1271—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朝代,清朝(公元1644—1911年)是由滿族建立的朝代。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擴大和密切了他們和漢族的關系,還帶動了其征服地區各族和漢族的融合。

元代的疆土極其廣闊。在元朝統治下,不僅中原居民、北方居民得以進一步融合,而且西北、西南的民族和中原民族的關系也得以進一步密切。同時,在中國還湧入了信奉伊斯蘭教的中亞居民,以他們為主體,在吸納土著居民的基礎上,形成了人口眾多的回族。清代已形成今天中國的版圖(因清末被列強侵佔許多領土,當時的疆域比現在要大)。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由幾十個民族共同形成的中華民族已發展成熟。清代乾隆31年(公元1766年)的人口已達到20 809萬,至道光 13年(公元1833年)增長到近4億人(39 894萬人)。

近代(公元1840年以來),在與帝國主義列強的斗爭中,中華大地上的各民族更加覺醒,民族意識不斷增強。「四萬萬同胞共赴國難、共御外侮」,成為一致的呼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更標志中華民族的完全成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的半個世紀中,由56個民族構成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國家的徹底統一和民族的真正平等,各民族的融合也發展到嶄新的階段。這是一個既有鮮明個性又有深刻共性的民族共同體,這是一股積蓄了近萬年而形成的偉大力量。

二、中華民族歷史融合的特點

世界上所有歷史較久、人口較多的民族,都是長期廣泛融合的產物,也都有共同的規律。而中華民族的融合,更具有典型性。中華民族的歷史融合,至少有以下四個特點:

1.融合的向心性 綜觀近萬年的中華民族發展史,其融合的腹地是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其融合的核心是華夏族,繼而是漢族。

春秋戰國之前,是夷、戎、蠻、狄競相伸入中原,最後為華夏族所融合,「五方之民,共構天下」,漢族也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

秦漢之後,是更遙遠的地方,主要是塞北、西域的少數民族入侵乃至入主中原。最後,他們也大部甚至全部被漢化,使漢族在數量上擴大、質量上提高,中華民族得以在此基礎上形成。漢族人口佔中華民族總人口的90%以上,這是因為漢族在長期的發展中先後融合了大量其他成分。因這種融合,漢族的活動范圍也逐漸擴大。

2.內容的深刻性 華夏族最先是由黃河中下游以種稷等旱田作物為主的部落及部落聯盟與長江中下游以種稻為主的部落及部落聯盟融合而成的。華夏族的主要生產方式是農業。華夏族的西北部、北部是對立的戎、狄等游牧部落及部落聯盟。農業生產方式是較游牧生產方式穩定和先進的。因此,華夏族戰勝並融合戎、狄,並不奇怪。華夏族的西南部和南部,雖然也是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部落(稱為蠻、夷),但由於受自然條件的限制,那裡生產力水平也較低下,因而最終也被生產力水平相對發達的華夏族所戰勝,並融合為華夏族的一部分。

自秦漢以降,漢民族的主要對手,是北部,包括東北、西北的游牧民族。這些游牧民族和漢族互相沖突、消長、融合。有的游牧民族曾在軍事上十分強大,如匈奴、蒙古、契丹等。但游牧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便被漢化。這不僅是因為漢族的人口眾多,更深層的原因,還是因為漢族從事的農業生產方式更為先進。遼、金、元、清等朝代建立的結果,都使漢族融合進了更多的其他民族成分,也使農業地區向外擴大了。華夏族生長為漢族,以及漢族在歷史上的發展,都是與農耕范圍的擴大、農業技術的發展相伴隨的。所以,中華民族融合的向心性,是以追求先進的生產方式為目標的。

被漢族融合的其他民族不僅接受了漢族的先進生產方式,而且接受了漢族的先進文化,包括生活方式。尤其是作為漢族統治思想的儒家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思想指針。這一點,在滿族入關後的清代,表現得最為充分和完備。還應當指出的是,歷代,包括少數民族成為統治者的朝代,漢族的語言和文字都被列為官方的語言和文字,也是聯系一個多元民族的極重要條件。在今天的中國,象回族、東鄉、保安等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所以與漢族等其他非伊斯蘭民族有很強的親和力,通用漢語言文字,顯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散,是與其融合中經濟根基和文化根基的深厚相聯系的。

3.歷史的連續性 中華民族的融合經歷了上萬年的歷史。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有4000年以上。在這么長的歷史時期中,中華民族雖然在發展中也屢遭挫折,但總的趨勢是越來越強大的。

中華民族在發展中呈梯次推進。先是由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向黃河、長江的上游及主要支流推進,再由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向南推進到珠江流域及東南海濱,向西南推進到橫斷山麓和青藏高原,向西推進到天山南北,向東北推進到黑龍江流域,向北推進到杭愛山脈。雖然中華民族活動過的地方不等於今天的中國版圖,但其活動的范圍之廣、歷史之久,在世界民族中是罕見的。世界上的四大文明發祥地,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民族,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民族、印度河及恆河流域的古印度民族、都被外來民族所同化,其原始的文化都中斷了,惟有中華民族的古文化得以完整地保存和發展。

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的融合,其突顯的階段是戰爭。春秋戰國時代的500年混戰,南北朝時期的胡漢沖突,宋、遼、夏、金、 元及清代的非漢族入主中原,都是融合中的質變階段。而每次戰爭、征服後,各民族間互相消化、吸收彼此的優長,克服自己的短處,則是為下一次更大的融合進行量的積累。正是這種一張一弛的波浪式推進,形成幾千年的連續鏈條。

4.方式的交互性 中華民族的融合,是以漢化為主,但絕不是單純的漢化,而是交互融合。正是這一點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來源之一。

漢族融入少數民族的情況,早在漢代就有大規模發生。有的學者估計,漢代匈奴盛時,有奴隸達30—50萬人,占匈奴人口少則1/7,多則1/3,這些奴隸的大部分是漢人。南匈奴於公元109 年一次向漢朝送還萬餘人,可見其規模。這些奴隸的大部,以及自動逃往匈奴的漢人,都融入匈奴。在後來的歷史中,匈奴之大部又返融中原,成為漢族新成分。漢末袁紹之子兵敗,率幽冀之殘部十萬余戶、數十萬人投奔烏桓;隋末楊氏政權傾覆後,亦有大量王族人口逃往突厥。
公元399—440年建於吐魯番盆地的高昌國,其主體居民是漢人。可見漢族早在1500多年前已開始融入新疆各民族。今天的苗族中有宋家苗、蔡家苗,自稱其先人是先秦的宋國、蔡國人,其習俗還有一些漢人古禮,應是其言不妄。朝鮮族自稱祖先是漢人者不寡。

人種學家的研究證明,中華民族絕大多數屬蒙古人種,但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呈漸變狀態。內眥褶的體質特徵,其出現頻率,從南向北遞增;波形發的出現率,從南向北遞減。從北向南,是從蒙古人種東亞類型向南亞類型過渡——傣族屬南亞類型,哈尼、瑤等民族屬過渡類型,藏、彝、白、漢等屬東亞類型。在西北地區,尤其是新疆,則有蒙古人種和歐羅巴人種的混合跡象。所有這些,都說明中華民族的歷史融合是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尤其是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的融合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全國各地區、各民族日益緊密地結成一個經濟利益整體。從90年代開始的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使遙遠的西部和濱海東部的關系空前密切起來。這一趨勢還將在深度、廣度上日益加大。一個民族只有在經濟結構、生產方式上形成內在的利益關系和統一整體,才能保持其牢固的聯系和持久的統一。伴隨著對外開放、文化教育的發展,具有科學內容和時代特色的生活方式,正逐漸滲入各民族的原有生活方式,使各民族生活方式中共性的新成分不斷增加起來。現在,全中國范圍的物資交流和人口流動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每年省際人口遷移數以千萬計。「川軍」、「湘軍」下廣東,已成為川、湘、粵三省共同重視的大事。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每天的流動人口都在200萬以上。 由於人口的大流動,通婚范圍越來越廣。因此,不僅在生活方式上,在語言上、血緣上,我國東與西、南與北的差距也在縮小。勿庸置疑,再過幾十年、幾百年,中華民族的統一性,將達到今天難以想見的高度。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世界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目前,全球經濟一體化已是鮮明的、不可逆轉的趨勢。幾個大的地區經濟——政治聯盟的形成,是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一體化的前奏和必經階段。在世界范圍內,商品、資本、技術、人才大流動。

由於科技進步,交通越來越便捷。以前從太平洋西岸到東岸,輪船要走幾個月。現在只要乘十幾個小時的飛機就可以了。超音速客機的出現,將進一步縮短這個時間。衛星通訊、全球電視網路、信息高速公路,這一系列的新手段,使地球上各個角落發生的事情,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傳遍五大洲。
由於貿易在全球范圍擴展,產生了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乃至政治秩序的要求。一國或少數國家控制世界、謀取私利的時代終將成為歷史。聯合國的作用日漸突出,是一個生動的證明。全球性的共同利益、共同要求越來越多。和平與安全、禁毒與環保,甚至一些重要國家的經濟增速和幣值穩定,都成為全球各國關注的熱點。

伴隨著商品、資本流動的,是人口的大遷徙。1891 年至1920 的30年間,歐洲向北美、澳洲移民達2700餘萬。進入本世紀60年代,由於殖民統治的陸續結束,人口流動的限制放寬;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產生了人口流動的需要;還有局部地方武裝沖突造成大量難民,人口向發達地區流動的速度大大加快。據聯合國有關部門估計,「國際難民」數最低是1970年,為250萬;1993年達1890萬人,是逐年增加趨勢。 到國外從事勞務的人數,1991年是5000餘萬,1994年增加到7000萬,也呈逐年增加趨勢。在整個90年代,僅歐盟國家的外國人,就以每年50萬的數目在增加,1999年更達71.7萬人。這種趨勢表明一個世界范圍的民族融合時代已經到來。可以預見,再過幾百年、幾千年,地球上的人類將融合成一個「民族」,將形成一個新的人種、形成一套共有經濟活動方式和生活方式,包括一種新的共同的語言文字和交流方式。到那時,地球將成為真正的地球村,人類將成為真正的親兄弟。
中華民族的起源:

(1)中華民族的起源:原始社會至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炎、黃部落的融合,華夏族的產生。

(2)多民族融合的開始: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也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准備了條件。

(3)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秦的統一,標志著我國多民族國家已初步建立。

(4)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發展:兩漢時期,實現了對西域、西南以及華南兩廣的統治,既大大擴展了疆域,又有效地開發了邊疆。

(5)多民族的大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民族遷徙,各民族聯合斗爭以及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民族融合加強。

(6)多民族國家的大發展時期:隋唐時期是我國古代史上一個重要時期,隋唐高度繁榮的經濟文化,對周邊少數民族有很強的吸引力,加上統治者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所以與少數民族的聯系范圍更廣,數量更多,形式多樣,關系也融洽,特別是在西北和東北奠定了祖國疆域的基礎。

(7)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周邊各少數民族藉助自己政權力量,加強了與漢族的交往,相互學習,逐步縮小了與漢族的差距,為元朝更大規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國家的重新統一作了准備。

(8)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時期: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採取有力措施,解決了周邊少數民族問題,特別是在清朝,粉碎了少數民族貴族與西方侵華勢力分裂國家的陰謀;同時採取了得力措施加強了地方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權,我國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形式鞏固下來。

Ⅳ 歷史上民族發展的內容是什麼

Ⅳ 簡述新疆民族歷史發展的特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亞歐大陸腹地,面積166.49萬平方版公里,佔中國國權土面積六分之一,陸地邊境線5600公里,周邊與八個國家接壤,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據2000年統計,新疆人口為1925萬人,其中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為1096.96萬人。新疆現有47個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和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從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開始成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多年來,新疆各民族人民團結協作,努力開拓,共同書寫了開發、建設、保衛邊疆的輝煌篇章,新疆的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Ⅵ 民族問題的歷史發展

民族是在人類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民族問題的發生和發展也已經歷了很長的歷史過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殖民制度雖已崩潰,但民族壓迫和殖民剝削仍然存在,只是形式有所變化。因為在被壓迫民族普遍覺醒,民族解放斗爭空前高漲的情況下,那種舊的、殘暴的、赤裸裸的殖民統治已不能維持下去,不得不變換手法,以新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來代替舊殖民主義,並用政治、經濟等手段,對那些從殖民枷鎖下取得獨立的不發達國家繼續進行壓迫和剝削。所以,只要世界上還存在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民族問題就仍然是被壓迫民族的廣大人民反對壓迫民族中的反動統治階級的斗爭問題。當前,不發達國家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採取各種形式,反對超級大國和霸權主義的控制,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斗爭,就是現階段世界范圍內民族問題的主要內容。
民族問題從產生直到帝國主義階段,都在階級社會中發展著。剝削制度特別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矛盾,直接地影響著民族問題發展的進程。Β.И.列寧對資本主義條件下的民族問題進行了深刻觀察和分析後指出:「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在民族問題上有兩個歷史趨向。第一個趨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運動的覺醒,反對一切民族壓迫的斗爭,民族國家的建立。第二個趨向是民族之間各種聯系的發展和日益頻繁,民族壁壘的破壞,資本、一般經濟生活、政治、科學等等的國際統一的形成。」並指出「這兩個趨向都是資本主義的世界規律。第一個趨向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占優勢,第二個趨向標志著資本主義已經成熟,正在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這兩種趨向,是資本主義制度所具有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的反映,也是民族和民族問題本身發展的客觀規律。

Ⅶ 了解民族的歷史發展

《費孝通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602頁.)
中華民族是歷史融合的產物.早在新石器晚期,在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已經出現了許多部落和部落聯盟,產生了互不相同又互相影響的文化.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戰勝炎帝、擊殺蚩尤,炎、黃聯合戰勝太昊、少昊,以及堯、舜、禹禪讓,都是中原先民各部落在向外發展中互相沖突、融合的歷史痕跡.
考古發現已證明,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黃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已經對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後繼者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發生相互滲透的聯系.與河南龍山文化階段大體相當的良諸文化(長江下游)與山東龍山文化關系更為密切.
夏、商兩代,漢民族的發展已具雛型.據有的史學家考證,夏的先民是從長江下游發展至黃河下游,商的先民是由遼河下游發展至中原,周的先民是由渭水流域向黃河下游發展.夏、商、周三代已經形成統一的分封制的奴隸制國家.中華民族的先人,在一萬年前已有百萬之眾.至夏初(公元前21世紀)已有1 355萬人口.在西周(公元前11—前8世紀)全盛時期人口約達2 000萬左右.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前221年)中華民族的融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經過500多年的戰爭兼並,原來的東夷、西戎、南蠻、 北狄都與中原華夏族相互融合,形成「五方之民共構天下」的局面.原來的秦、楚、吳、越,都已華化.盡管戰爭連綿不斷,由於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加上疆域的擴大,到西漢初年(漢平帝元始2年,即公元2年),人口數已達5 959萬人.漢代繼秦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實現了空前的統一.漢族在漢代已基本形成.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9年)是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期.這一時期,不僅中原地區的居民融合程度更深,而且西北和北方的大量少數民族與中原進一步融合.五胡十六國時期,由匈奴、鮮卑、羯、氐、羌5個少數民族先後建立的13個政權,使東北、內蒙、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居民與中原居民得以廣泛深刻地交往、融合.至唐代(公元618—907年),中華民族的活動疆域和人口,都空前地擴大和增加起來.盛唐時期,人口總數約8 000萬左右.
宋、元、明、清(公元960—1911年)的近千年時間里, 中華民族的發展更趨成熟.宋代(公元960—1279年)北方先後建立的遼、 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使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得以進一步統一、融合.其中女真人建立金國(公元1115—1234年)曾將勢力推至淮河以北,先後在北京、開封建都.元朝(公元1271—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朝代,清朝(公元1644—1911年)是由滿族建立的朝代.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擴大和密切了他們和漢族的關系,還帶動了其征服地區各族和漢族的融合.
元代的疆土極其廣闊.在元朝統治下,不僅中原居民、北方居民得以進一步融合,而且西北、西南的民族和中原民族的關系也得以進一步密切.同時,在中國還湧入了信奉伊斯蘭教的中亞居民,以他們為主體,在吸納土著居民的基礎上,形成了人口眾多的回族.清代已形成今天中國的版圖(因清末被列強侵佔許多領土,當時的疆域比現在要大).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由幾十個民族共同形成的中華民族已發展成熟.清代乾隆31年(公元1766年)的人口已達到20 809萬,至道光 13年(公元1833年)增長到近4億人(39 894萬人).
近代(公元1840年以來),在與帝國主義列強的斗爭中,中華大地上的各民族更加覺醒,民族意識不斷增強.「四萬萬同胞共赴國難、共御外侮」,成為一致的呼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更標志中華民族的完全成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的半個世紀中,由56個民族構成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國家的徹底統一和民族的真正平等,各民族的融合也發展到嶄新的階段.這是一個既有鮮明個性又有深刻共性的民族共同體,這是一股積蓄了近萬年而形成的偉大力量.
二、中華民族歷史融合的特點
世界上所有歷史較久、人口較多的民族,都是長期廣泛融合的產物,也都有共同的規律.而中華民族的融合,更具有典型性.中華民族的歷史融合,至少有以下四個特點:
1.融合的向心性 綜觀近萬年的中華民族發展史,其融合的腹地是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其融合的核心是華夏族,繼而是漢族.
春秋戰國之前,是夷、戎、蠻、狄競相伸入中原,最後為華夏族所融合,「五方之民,共構天下」,漢族也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
秦漢之後,是更遙遠的地方,主要是塞北、西域的少數民族入侵乃至入主中原.最後,他們也大部甚至全部被漢化,使漢族在數量上擴大、質量上提高,中華民族得以在此基礎上形成.漢族人口佔中華民族總人口的90%以上,這是因為漢族在長期的發展中先後融合了大量其他成分.因這種融合,漢族的活動范圍也逐漸擴大.
2.內容的深刻性 華夏族最先是由黃河中下游以種稷等旱田作物為主的部落及部落聯盟與長江中下游以種稻為主的部落及部落聯盟融合而成的.華夏族的主要生產方式是農業.華夏族的西北部、北部是對立的戎、狄等游牧部落及部落聯盟.農業生產方式是較游牧生產方式穩定和先進的.因此,華夏族戰勝並融合戎、狄,並不奇怪.華夏族的西南部和南部,雖然也是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部落(稱為蠻、夷),但由於受自然條件的限制,那裡生產力水平也較低下,因而最終也被生產力水平相對發達的華夏族所戰勝,並融合為華夏族的一部分.
自秦漢以降,漢民族的主要對手,是北部,包括東北、西北的游牧民族.這些游牧民族和漢族互相沖突、消長、融合.有的游牧民族曾在軍事上十分強大,如匈奴、蒙古、契丹等.但游牧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便被漢化.這不僅是因為漢族的人口眾多,更深層的原因,還是因為漢族從事的農業生產方式更為先進.遼、金、元、清等朝代建立的結果,都使漢族融合進了更多的其他民族成分,也使農業地區向外擴大了.華夏族生長為漢族,以及漢族在歷史上的發展,都是與農耕范圍的擴大、農業技術的發展相伴隨的.所以,中華民族融合的向心性,是以追求先進的生產方式為目標的.
被漢族融合的其他民族不僅接受了漢族的先進生產方式,而且接受了漢族的先進文化,包括生活方式.尤其是作為漢族統治思想的儒家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思想指針.這一點,在滿族入關後的清代,表現得最為充分和完備.還應當指出的是,歷代,包括少數民族成為統治者的朝代,漢族的語言和文字都被列為官方的語言和文字,也是聯系一個多元民族的極重要條件.在今天的中國,象回族、東鄉、保安等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所以與漢族等其他非伊斯蘭民族有很強的親和力,通用漢語言文字,顯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散,是與其融合中經濟根基和文化根基的深厚相聯系的.
3.歷史的連續性 中華民族的融合經歷了上萬年的歷史.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有4000年以上.在這么長的歷史時期中,中華民族雖然在發展中也屢遭挫折,但總的趨勢是越來越強大的.
中華民族在發展中呈梯次推進.先是由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向黃河、長江的上游及主要支流推進,再由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向南推進到珠江流域及東南海濱,向西南推進到橫斷山麓和青藏高原,向西推進到天山南北,向東北推進到黑龍江流域,向北推進到杭愛山脈.雖然中華民族活動過的地方不等於今天的中國版圖,但其活動的范圍之廣、歷史之久,在世界民族中是罕見的.世界上的四大文明發祥地,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民族,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民族、印度河及恆河流域的古印度民族、都被外來民族所同化,其原始的文化都中斷了,惟有中華民族的古文化得以完整地保存和發展.
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的融合,其突顯的階段是戰爭.春秋戰國時代的500年混戰,南北朝時期的胡漢沖突,宋、遼、夏、金、 元及清代的非漢族入主中原,都是融合中的質變階段.而每次戰爭、征服後,各民族間互相消化、吸收彼此的優長,克服自己的短處,則是為下一次更大的融合進行量的積累.正是這種一張一弛的波浪式推進,形成幾千年的連續鏈條.
4.方式的交互性 中華民族的融合,是以漢化為主,但絕不是單純的漢化,而是交互融合.正是這一點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來源之一.
漢族融入少數民族的情況,早在漢代就有大規模發生.有的學者估計,漢代匈奴盛時,有奴隸達30—50萬人,占匈奴人口少則1/7,多則1/3,這些奴隸的大部分是漢人.南匈奴於公元109 年一次向漢朝送還萬餘人,可見其規模.這些奴隸的大部,以及自動逃往匈奴的漢人,都融入匈奴.在後來的歷史中,匈奴之大部又返融中原,成為漢族新成分.漢末袁紹之子兵敗,率幽冀之殘部十萬余戶、數十萬人投奔烏桓;隋末楊氏政權傾覆後,亦有大量王族人口逃往突厥.
公元399—440年建於吐魯番盆地的高昌國,其主體居民是漢人.可見漢族早在1500多年前已開始融入新疆各民族.今天的苗族中有宋家苗、蔡家苗,自稱其先人是先秦的宋國、蔡國人,其習俗還有一些漢人古禮,應是其言不妄.朝鮮族自稱祖先是漢人者不寡.
人種學家的研究證明,中華民族絕大多數屬蒙古人種,但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呈漸變狀態.內眥褶的體質特徵,其出現頻率,從南向北遞增;波形發的出現率,從南向北遞減.從北向南,是從蒙古人種東亞類型向南亞類型過渡——傣族屬南亞類型,哈尼、瑤等民族屬過渡類型,藏、彝、白、漢等屬東亞類型.在西北地區,尤其是新疆,則有蒙古人種和歐羅巴人種的混合跡象.所有這些,都說明中華民族的歷史融合是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尤其是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的融合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全國各地區、各民族日益緊密地結成一個經濟利益整體.從90年代開始的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使遙遠的西部和濱海東部的關系空前密切起來.這一趨勢還將在深度、廣度上日益加大.一個民族只有在經濟結構、生產方式上形成內在的利益關系和統一整體,才能保持其牢固的聯系和持久的統一.伴隨著對外開放、文化教育的發展,具有科學內容和時代特色的生活方式,正逐漸滲入各民族的原有生活方式,使各民族生活方式中共性的新成分不斷增加起來.現在,全中國范圍的物資交流和人口流動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每年省際人口遷移數以千萬計.「川軍」、「湘軍」下廣東,已成為川、湘、粵三省共同重視的大事.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每天的流動人口都在200萬以上. 由於人口的大流動,通婚范圍越來越廣.因此,不僅在生活方式上,在語言上、血緣上,我國東與西、南與北的差距也在縮小.勿庸置疑,再過幾十年、幾百年,中華民族的統一性,將達到今天難以想見的高度.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世界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目前,全球經濟一體化已是鮮明的、不可逆轉的趨勢.幾個大的地區經濟——政治聯盟的形成,是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一體化的前奏和必經階段.在世界范圍內,商品、資本、技術、人才大流動.
由於科技進步,交通越來越便捷.以前從太平洋西岸到東岸,輪船要走幾個月.現在只要乘十幾個小時的飛機就可以了.超音速客機的出現,將進一步縮短這個時間.衛星通訊、全球電視網路、信息高速公路,這一系列的新手段,使地球上各個角落發生的事情,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傳遍五大洲.
由於貿易在全球范圍擴展,產生了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乃至政治秩序的要求.一國或少數國家控制世界、謀取私利的時代終將成為歷史.聯合國的作用日漸突出,是一個生動的證明.全球性的共同利益、共同要求越來越多.和平與安全、禁毒與環保,甚至一些重要國家的經濟增速和幣值穩定,都成為全球各國關注的熱點.
伴隨著商品、資本流動的,是人口的大遷徙.1891 年至1920 的30年間,歐洲向北美、澳洲移民達2700餘萬.進入本世紀60年代,由於殖民統治的陸續結束,人口流動的限制放寬;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產生了人口流動的需要;還有局部地方武裝沖突造成大量難民,人口向發達地區流動的速度大大加快.據聯合國有關部門估計,「國際難民」數最低是1970年,為250萬;1993年達1890萬人,是逐年增加趨勢. 到國外從事勞務的人數,1991年是5000餘萬,1994年增加到7000萬,也呈逐年增加趨勢.在整個90年代,僅歐盟國家的外國人,就以每年50萬的數目在增加,1999年更達71.7萬人.這種趨勢表明一個世界范圍的民族融合時代已經到來.可以預見,再過幾百年、幾千年,地球上的人類將融合成一個「民族」,將形成一個新的人種、形成一套共有經濟活動方式和生活方式,包括一種新的共同的語言文字和交流方式.到那時,地球將成為真正的地球村,人類將成為真正的親兄弟.
中華民族的起源:
(1)中華民族的起源:原始社會至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炎、黃部落的融合,華夏族的產生.
(2)多民族融合的開始: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也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准備了條件.
(3)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秦的統一,標志著我國多民族國家已初步建立.
(4)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發展:兩漢時期,實現了對西域、西南以及華南兩廣的統治,既大大擴展了疆域,又有效地開發了邊疆.
(5)多民族的大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民族遷徙,各民族聯合斗爭以及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民族融合加強.
(6)多民族國家的大發展時期:隋唐時期是我國古代史上一個重要時期,隋唐高度繁榮的經濟文化,對周邊少數民族有很強的吸引力,加上統治者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所以與少數民族的聯系范圍更廣,數量更多,形式多樣,關系也融洽,特別是在西北和東北奠定了祖國疆域的基礎.
(7)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周邊各少數民族藉助自己政權力量,加強了與漢族的交往,相互學習,逐步縮小了與漢族的差距,為元朝更大規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國家的重新統一作了准備.
(8)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時期: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採取有力措施,解決了周邊少數民族問題,特別是在清朝,粉碎了少數民族貴族與西方侵華勢力分裂國家的陰謀;同時採取了得力措施加強了地方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權,我國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形式鞏固下來.

閱讀全文

與民族的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