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助了解電子方面歷史的高手,關於功率放大器的發展歷程
http://ke..com/view/70018.htm
這方面我也不是很懂,不過我覺得網路里已經很全了啊專,你屬看下吧~
『貳』 固體激光放大器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laser
能發射激光的裝置。1954年製成了第一台微波量子放大器,獲得了高度相乾的微波束。1958年A.L.肖洛和C.H.湯斯把微波量子放大器原理推廣應用到光頻范圍,並指出了產生激光的方法。1960年T.H.梅曼等人製成了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1961年A.賈文等人製成了氦氖激光器。1962年R.N.霍耳等人創制了砷化鎵半導體激光器。以後,激光器的種類就越來越多。按工作介質分,激光器可分為氣體激光器、固體激光器、半導體激光器和染料激光器4大類。近來還發展了自由電子激光器,其工作介質是在周期性磁場中運動的高速電子束,激光波長可覆蓋從微波到X射線的廣闊波段。按工作方式分,有連續式、脈沖式、調Q和超短脈沖式等幾類。大功率激光器通常都是脈沖式輸出。各種不同種類的激光器所發射的激光波長已達數千種,最長的波長為微波波段的0.7毫米,最短波長為遠紫外區的210埃,X射線波段的激光器也正在研究中。
除自由電子激光器外,各種激光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均相同,產生激光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是粒子數反轉和增益大過損耗,所以裝置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有激勵(或抽運)源、具有亞穩態能級的工作介質兩個部分。激勵是工作介質吸收外來能量後激發到激發態,為實現並維持粒子數反轉創造條件。激勵方式有光學激勵、電激勵、化學激勵和核能激勵等。工作介質具有亞穩能級是使受激輻射佔主導地位,從而實現光放大。激光器中常見的組成部分還有諧振腔,但諧振腔( 見光學諧振腔)並非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諧振腔可使腔內的光子有一致的頻率、相位和運行方向,從而使激光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和相乾性。而且,它可以很好地縮短工作物質的長度,還能通過改變諧振腔長度來調節所產生激光的模式(即選模),所以一般激光器都具有諧振腔。
『叄』 功放機的歷史發展
音頻功率放大器是一個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的領域,幾十年來,人們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無論從線路技術還是元器件方面,乃至於思想認識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回顧一下功率放大器的發展歷程,對我們廣大音響愛好者來說也許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情。
音響技術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場效應管四個階段。
1906年美國人德福雷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體,開創了人類電聲技術的先河。192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負反饋技術後,使音響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遜放大器,較成功地運用了負反饋技術,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至50年代電子管放大器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潮時期,各種電子管放大器層出不窮。由於電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圓潤,至今仍為發燒友所偏愛。
60年代晶體管的出現,使廣大音響愛好者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音響天地。晶體管放大器具有細膩動人的音色、較低的失真、較寬的頻響及動態范圍等特點。
在60年代初,美國首先推出音響技術中的新成員--集成電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電路以其質優價廉、體積小、功能多等特點,逐步被音響界所認識。發展至今,厚膜音響集成電路、運算放大集成電路被廣泛用於音響電路。
70年代的中期,日本生產出第一隻場效應功率管。由於場效應功率管同時具有電子管純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動態范圍達90dB、THD<0.01%(100kHz時)的特點,很快在音響界流行。現今的許多放大器中都採用了場效應管作為末級輸出。
80年代,數字功放成為了新一代的寵兒。
『肆』 光放大器的歷史
最早研究摻鉺光纖放大器的是英國南安普敦大學。
『伍』 手機信號放大器的歷史和發展前景
不是什麼好東西 對人體傷害很到
『陸』 求寬頻放大器的歷史
寬頻放大器
-band amplifier
上限工作頻率與下限工作頻率之比甚大於 1的放大電路。習慣上也常把相對頻帶寬度大於20%~30%的放大器列入此類。這類電路主要用於對視頻信號、脈沖信號或射頻信號的放大。 寬頻放大器
編輯本段
原理
用於電視圖像信號放大的視頻放大器是一種典型的基帶型寬頻放大器,所放大的信號的頻率范圍可以從幾赫或幾十赫的低頻直到幾兆赫或幾十兆赫的高頻。這類放大器通常以電阻器為放大器的負載,以電容器作級間耦合。為了擴展帶寬,除了使其增益較低以外,通常還需要採用高頻和低頻補償措施,以使放大器的增益-頻率特性曲線的平坦部分向兩端延展。低頻補償的辦法是在放大器負載中串接RC並聯迴路(圖1中的Rd、Cd)。當信號頻率低時,RC並聯迴路呈現較大的阻抗,使負載阻抗增大,從而使增益提高,補償因級間耦合電容的影響而引起的增益下降。高頻補償的辦法是在負載中串接電感線圈(圖2中的L)。由於感抗是隨頻率的增高而增大的,這就能使負載阻抗在高頻時得以增加,從而補償因旁路電容使負載阻抗減小的影響,使增益變化較小。負反饋也是一種經常採用的加寬放大器通頻帶的辦法。視頻寬頻放大器一般採用多級放大器級聯的形式,以保證有足夠高的增益,這時各單級放大電路的通頻帶都應寬於總通頻帶的寬度。另外,對視頻寬頻放大器的相位延滯特性有一定的要求,即信號通過放大器後通頻帶內各頻率分量的群延滯時間應該大致相同。
編輯本段
分類
可以歸入寬頻放大器的還有用於時分多路通信、示波器、數字電路等方面的基帶放大器或脈沖放大器(帶寬從幾赫到幾十或幾百兆赫),用於測量儀器的直流放大器(帶寬從直流到幾千赫或更高),以及音響設備中的高保真度音頻放大器(帶寬從幾十赫到幾十千赫)等。
用於射頻信號放大的寬頻放大器(大多屬於帶通型),如雷達或通信接收機中的中頻放大器,其中心頻率為幾十兆赫或幾百兆赫,通帶寬度可達中心頻率的百分之幾十。這類寬頻放大器常採用參差調諧放大(見調諧放大器)的方式,即由幾級調諧在不同頻率和以調諧迴路為負載的放大器級聯而成。也可採用阻容耦合寬頻放大器加帶通濾波器來實現這類寬頻放大器。
『柒』 功放機的發展史
音頻功率放大器是一個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的領域,幾十年來,人們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無論從線路技術還是元器件方面,乃至於思想認識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回顧一下功率放大器的發展歷程,對我們廣大音響愛好者來說也許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情。
音響技術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場效應管四個階段。
1906年美國人德福雷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體,開創了人類電聲技術的先河。192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負反饋技術後,使音響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遜"放大器,較成功地運用了負反饋技術,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至50年代電子管放大器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潮時期,各種電子管放大器層出不窮。由於電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圓潤,至今仍為發燒友所偏愛。
60年代晶體管的出現,使廣大音響愛好者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音響天地。晶體管放大器具有細膩動人的音色、較低的失真、較寬的頻響及動態范圍等特點。
在60年代初,美國首先推出音響技術中的新成員--集成電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電路以其質優價廉、體積小、功能多等特點,逐步被音響界所認識。發展至今,厚膜音響集成電路、運算放大集成電路被廣泛用於音響電路。
70年代的中期,日本生產出第一隻場效應功率管。由於場效應功率管同時具有電子管純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動態范圍達90dB、THD<0.01%(100kHz時)的特點,很快在音響界流行。現今的許多放大器中都採用了場效應管作為末級輸出。
80年代,數字功放成為了新一代的寵兒.
『捌』 D類功放的發展歷程
在音響領域里人們一直堅守著A類功放的陣地。認為A類功放聲音最為清新透明,具有很高的保真度。但是,A類功放的低效率和高損耗卻是它無法克服的先天頑疾。B類功放雖然效率提高很多,但實際效率僅為50%左右,在小型攜帶型音響設備如汽車功放、筆記本電腦音頻系統和專業超大功率功放場合,仍感效率偏低不能令人滿意。所以,效率極高的D類功放,因其符合綠色革命的潮流正受著各方面的重視。由於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原來用分立元件製作的很復雜的調制電路,現在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價格上均已不成問題。而且近年來數字音響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D類功放與數字音響有很多相通之處,進一步顯示出D類功放的發展優勢。
D類功放是放大元件處於開關工作狀態的一種放大模式。無信號輸入時放大器處於截止狀態,不耗電。工作時,靠輸入信號讓晶體管進入飽和狀態,晶體管相當於一個接通的開關,把電源與負載直接接通。理想晶體管因為沒有飽和壓降而不耗電,實際上晶體管總會有很小的飽和壓降而消耗部分電能。這種耗電只與管子的特性有關,而與信號輸出的大小無關,所以特別有利於超大功率的場合。在理想情況下,D類功放的效率為100%,B類功放的效率為78.5%,A類功放的效率才50%或25%(按負載方式而定)。
D類功放實際上具有開關功能,早期僅用於繼電器和電機等執行元件的開關控制電路中。然而,開關功能(也就是產生數字信號的功能)隨著數字音頻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用與Hi-Fi音頻放大的道路卻日益暢通。20世紀60年代,設計人員開始研究D類功放用於音頻的放大技術,70年代Bose公司就開始生產D類汽車功放。一方面汽車用蓄電池供電需要更高的效率,另一方面空間小無法放入有大散熱板結構的功放,兩者都希望有D類這樣高效的放大器來放大音頻信號。其中關鍵的一步就是對音頻信號的調制。
『玖』 放大電路的歷史及演化
放大復器電路在不同時期在電子領域中制有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1)放大器電路被首次用於中繼傳播設施。例如在舊式電話線路中:用弱電流控制外呼線路的電源電壓。
(2)用於音頻廣播。范信達(Reginald Fessenden)在1906年12月24日,首次把碳粒式麥克風(Carbon microphone)作為放大器,應用於調頻廣播傳送裝置中,把聲音調製成射頻源。
(3)在20世紀60年代,晶體管開始淘汰。當時,一些大功率放大器或專業級的音頻應用(例如吉他放大器和高保真放大器)仍然會採用晶體管放大器電路。許多廣播發射站仍然使用真空管。
(4)20世紀7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晶體管被連接到一塊晶元上來製作集成電路。如今大量商業上通行的放大器都是基於集成電路的。
『拾』 鎖相放大器的歷史發展
1962年美國EG&G PARC(SIGNAL RECOVERY公司的前身) 的第一台鎖相放大器(Lock-in Amplifier,簡稱LIA)的發明,使微弱信號檢測技術得到標志性的突破,極大地推動了基礎科學和工程技術的發展。目前,微弱信號檢測技術和儀器的不斷進步,已經在很多科學和技術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未來科學研究不僅對微弱信號檢測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新的科學技術發展反過來促進了微弱信號檢測新原理和新方法的誕生。
早期的LIA是由模擬電路實現的,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出現了模擬與數字混合的LIA,這種LIA只是在信號輸入通道,參考信號通道和輸出通道採用了數字濾波器來抑制雜訊,或者在模擬鎖相放大器(簡稱ALIA)的基礎上多了一些模數轉換(ADC)、數模轉換(DAC)和各種通用數字介面功能,可以實現由計算機控制、監視和顯示等輔助功能,但其核心相敏檢波器(PSD)或解調器仍是採用模擬電子技術實現的,本質上也是ALIA。直到相敏檢波器或解調器用數字信號處理的方式實現後,就出現了數字鎖相放大器(簡稱DLIA),DLIA比ALIA有許多突出的優點而倍受青睞,成為現在微弱信號檢測研究的熱點,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中,ALIA仍然發揮著DLIA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