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吉木薩爾欲申「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謝謝
2. 新疆有什麼歷史文化
新疆,漢稱西域西域,意思是中國西部的疆域,最原始的稱呼是柱州,這一名稱自漢代出現於我國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統一新疆,之後改稱新疆。新疆大部自西漢便屬中國,今天新疆大部分從中國西漢一直到西晉都屬於中國版圖,唐朝再次納入中國版圖,元朝時為蒙古族察合台汗國地,清朝時再次納入中國版圖。最後一次被侵佔是在明清換代時期。1757年,清乾隆帝再次收復故土,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取"故土新歸"之意。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發掘資料表明,還在大約距今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天山南北各地,都已出現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跡,其石器型制、打刻技術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紋與我國甘肅、內蒙、寧夏等地相近。
在漢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開始設置地方政府機構。至西漢初年,天山南北各地社會經濟已有很大發展。 西漢王朝統一西域大業是從討伐匈奴開始的。匈奴是秦漢之際在我國北方草原地區活動的一個實力強盛的游牧民族,初弱,後強盛。匈奴對北方地區,包括西域的統一管轄,為後來全國性的統一局面形成創造了條件。
漢武帝劉徹為了打敗匈奴,鞏固其統治,決定「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為此他先派張騫兩度出使西域,以加強同西域諸地的聯系,共同對付匈奴。張騫西使加深了中原地區對西域的了解,密切了兩地之間政治、經濟聯系,擴大了漢朝在西域諸地的政治影響,為漢朝統一西域創造了條件。
公元前109年,漢軍將領趙破奴等率部西征攻破樓蘭、姑師等西域重鎮。公元前60年,駐扎西域的日逐王賢撣降漢,天山南北諸地均歸漢朝中央政府統屬。西域都護府的建立,標志著西域諸地自此成為我們統一多民族偉大祖國的組成部分。漢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加強了西域同中原地區的關系。 西漢末,外戚作亂,王莽篡權,內地政局不穩天山南北各地復陷入分裂割據狀態。東漢初年,匈奴南下,重新統治了西域各地。
公元73年,東漢王朝派遣大軍攻伐北匈奴,其中漢將竇固、耿忠等率部出酒泉,於天山一帶擊敗匈奴呼衍王部,占據伊吾(今哈密市)。同時,竇固部將、時任假司馬的班超受命順天山南麓西行收復失地,班超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家才幹,在西域各地人民大力幫助下,南征北戰,有力地穩定了西域的政治局勢,後受封為西域都護「定遠侯」。班超在任期間,還派甘英等人於公元97年出使大秦(東羅馬帝國),其使團足跡曾抵達波斯灣,使東西方之間的交往聯系得到進一步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出現了社會大動盪和民族大融合的局面。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空前繁榮、昌盛的時期。唐朝統一了西域,並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大都護府和北庭大都護府,以及回鶻西遷,是這一時期西域歷史上的兩件大事。 北宋時期,西域存在著高昌回鶻王國、子闐王國、喀喇漢王朝三個並立的地方政權。到了南宋時期,於闐王國並入喀喇汗王朝,但又出現了西遼王朝。
1206年,蒙古汗國建立,1271年改國號為元。蒙元時期西域大部分地區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 明代,西域在東察合台汗國統治之下。明朝中葉,東察合台汗國演變為葉爾羌汗國。18世紀中葉,清朝先後平定了准噶爾貴族和大、小和卓的叛亂,統一了新疆,並採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這對於我國西北疆域的最後界定,新疆各主要民族及其分布格局的形成,以及新疆各民族之間、新疆與中原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與交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771年,土爾扈特人在首領渥巴錫的帶領下回歸祖國。
乾隆二十四年(1759)後,改稱西域為「新疆」或「西域新疆」,清政府開始在新疆各地置官立府,行使中央政府對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轄治理。新疆與內地的軍政體制基本一致,國家的統一局面得到進一步加強。 1840年是中國近代社會的重要分界,鴉片戰爭以後,新疆和祖國其他地區一樣,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新疆各族人民反地外國入侵,反對分裂以及反對封建剝削壓迫的斗爭任務更為繁重。
新疆同祖國的命運越來越密切。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大清王朝日益衰弱,中國領土主權遭到帝國主義的踐踏。位處祖國西北邊陲的新疆更深受沙俄侵吞之害。沙皇俄國在完成對西伯利亞的擴張之後,開始蠶食侵佔我國領土。1860年到1851年前,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訂》和《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由於清朝衰落,就連毗鄰新疆的浩罕小國都有伺機吞並我國領土的野心。一些反動和卓打著「聖戰」的旗號,攻城掠地,無惡不作,給新疆人民帶來沉著災難。
沙俄又借口伊犁農民起義和阿古柏勢力威脅到俄國安全,打著保護和代守的旗號,公然出兵佔領伊犁。新疆面臨為外國瓜分侵佔的危險。清政府在經過一場所謂「海防和塞防密瓜」的爭論之後,西北防務生新得到清統治者的關注和重視。
光緒元年(1875年),陝甘總督左宗棠受令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清軍入疆順應歷史潮流,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擁護和支持。至光緒三年底,清軍已陸續收復到天山南部諸地,阿古柏的侵略政權覆沒。光緒七年二月,清政府使臣曾紀澤(曾國藩之子)經過與沙俄艱苦的談判,幾經周折,雙方簽訂《中俄伊犁條約》,條約議定次年沙俄軍隊撤出伊犁,中國以賠款和允許俄商在新疆貿易不納稅,俄國在嘉峪關和吐魯番設領事作為代價。
1882年,伊犁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光緒十年(1884年),清政府發布新疆建省上諭,劉錦棠被任命為首任新疆巡撫。將迪化直隸州升為府,新疆軍政中心由伊犁移到烏魯木齊。實行以軍府制為主體的多元性行政管理體制到單一郡縣制的轉換,使新疆行政建置與內地趨於一致。清朝對新疆的經營,無論是規模和范圍皆遠勝從前歷代,社會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進步和發展。
3. 唐朝六大都護的北庭都護府
唐朝初年北方少數民族勢力發展正盛,唐太宗擊敗東突厥和西突厥後,為了對東突厥和西突厥原來的佔領地區加強管理,在高昌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安西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南直至蔥嶺以西、阿姆河流域的遼闊地區。公元702年,武則天為了進一步鞏固西北邊疆,在庭州設立了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廣大地區。
北庭都護設立後,提攜萬里,社會安定、農業、牧業、商業、手工業都得到空前發展,成為西北地區中心。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第二任都護郭虔瑾進駐北庭後,將所率軍隊編為田卒、開荒種地、屯墾戌邊。唐玄宗為了確保這條中西大道的安全和領土完整,又在北庭設立節度使,統領瀚海、天山、伊吾三軍,有鎮兵萬餘人,其中瀚海軍的一萬二千人就屯駐在北庭。
安西和北庭兩個都護府作為唐朝設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了政治、經濟和軍事權利,任命各級官吏,統率邊防守軍,推行中央政令,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在這一帶得以施行。這對維護國家的統一,鞏固西北邊防,發展中西交通,促進西域和中原以至中外的經濟文化交流,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唐朝政府在西北地區建立的的政治、經濟和軍事設施,充分證明了安西和北庭兩都護府管轄的地區,在歷史上曾是中國的領土。
在唐朝的全盛時期,北庭都護府下轄金滿、輪台、蒲類三縣;瀚海、天山、伊吾三軍;以及鹽治州、鹽祿州、陰山州、大漠州、輪台州、金滿州、玄池州、哥系州、咽面州、金附州、西鹽州、東鹽州、叱勒州、迦瑟州、馮洛州和孤舒州等十六個羈縻州。安西都護府的管轄地包括安西四鎮、濛池、昆陵都護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羅乃至波斯都督府,大體相當於今日新疆與中亞五國、阿富汗的總和。
安西都護府隨著大唐王朝的興衰而不斷發生變化,其經歷的大體階段包括:初建——再建——三建等。特別是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王朝無力西顧,將大批兵力調往內地,使得西域與內地聯系遭遇隔絕。關於安西都護府最後陷落的時間,史料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據史學家分析,之所以出現這種結局模糊的狀況,可能不是單純的情報斷絕所造成,而是事實上唐朝後期已經無力控制安西,不得不放棄。北庭都護府在安史之亂後,雖孤懸塞外,卻仍然堅持了三十五年之久。唐朝自公元702年設置都護府到公元791年都護府被吐蕃人攻陷,共89年。之後,北庭被回鶻人佔領,北庭地區在回鶻人的經營下歷時三百餘年,到宋代時則隸屬於葛邏祿。
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的歷史雖然短暫,但其對中原王朝聯通西域卻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使漢文化深入持久地傳播到了西域,對西域與中原的聯系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見證了大唐王朝的興衰榮辱,正可謂「中原興,都護府亦興;中原衰,都護府亦衰」!
4. 西域的歷史和文化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疆,古稱西域,漢置西域都護府,唐置安西、北庭兩都護符,宋為西遼地,元設兩行省,清屬伊犁將軍府,被稱新疆,1884年建新疆省。位於我國西北邊疆,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國相鄰。
新疆於1955年10月1日成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全區行政區劃3個地州中有5個自治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爾塔拉蒙自治州、昌吉回族自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面積166萬平方公里,現有人口1700多萬,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全國56個民族在新疆都有定居,其中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回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錫伯族、塔吉克族、滿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達斡爾族和塔塔爾族世居新疆,人數最多。
新疆旅遊資源總量大、類型多,居全國第一位。「絲綢之路」橫貫新疆,舉世聞名。新疆境內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古窟寺(千佛洞),石刻和現代紀念建築物有236處,其中10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佛教千洞16處,比較完整的洞窟550多個。另外,文物點有幾千處。新疆還有 22 個自然保護區。阿勒泰岩畫長廊、准噶爾恐龍化石的發現,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們的矚目。新疆素有「歌舞之鄉」、「瓜果之鄉」之稱,到處可以欣賞到豐富多採的民間文娛活動,到處可以品嘗到甘甜馥郁的葡萄、瓜果。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信道。
5. 北庭的歷史知識
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始設,轄境在伊州以西,故稱伊西(伊州地處瓜州(今甘肅安西東南)、沙州(今甘肅敦煌縣城西)與西州之間);治所在北庭都護府,節度使例兼北庭都護,故通稱北庭,亦稱伊西北庭。統轄伊、西、庭三州以及北庭都護府境內諸軍鎮、守拙。開元後與磧西四鎮節度使時分時合。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地入吐蕃。
北庭下轄庭、伊、西三州,並在庭州設瀚海軍、在伊州設伊吾軍,在西州設天山軍,統兵兩萬人,東至星星峽,西至月弓城,北至昆堅,南至西州大沙海。橫跨萬里,建立了戍堡、守捉、城、軍等四級防禦體。
另外,北庭漢人眾多,早在唐初,隨著唐軍征服西域,大量具有冒險精神的漢人便追隨著軍隊來到安西,他們首先便落腳於北庭,然後慢慢向安西各地擴散,但北庭,尤其是富饒的庭州,它始終是漢人最集中之地,經過百年發展,雖安西歸屬幾經起伏,但大量的漢人還是牢牢地在北庭紮根了,開元後,隨著軍戶制的最終確立,北庭和安西又迎了一波新的漢人移民潮。
此時,北庭的漢人已有數萬人之多,他們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動了北庭的農業大發展,為便於管理,朝廷便在庭州設立了中原縣制,轄金滿、浦類、輪台三縣,北庭漢人基本上都居住在三縣中,同時,這里也是嶺西胡商的貨物中轉之地,經過數十年的治理,這里商業繁榮,物產富饒,民族和睦,人民安居樂業。
6. 去北庭博物館發揮家長教子作用,學習革命歷史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將活動以信息、小
幾來千年來,我國人民的愛源國主義精神從來就是推動歷史前進的一種巨大的力量。它是在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反過來又給予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以重大的影響。愛國主義在不同的國家和每個國家的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內容,因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也都有所不同。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雖然在每個不同的歷史階段都有不同的具體內容和特點,但是也具有共同的內容和特點。
7. 北庭都護府的歷史沿革
唐太宗為了加強對西突厥地區的管理,在640年攻破高昌以後,在高昌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安西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南直至蔥嶺以西、阿姆河流域的遼闊地區。 公元702年,武則天為了進一步鞏固西北邊疆,在庭州設立了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廣大地區。北庭都護設立後,提攜萬里,社會安定、農業、牧業、商業、手工業都得到空前發展,成為西北地區中心。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第二任都護郭虔瑾進駐北庭後,將所率軍隊編為田卒、開荒種地、屯墾戌邊。唐玄宗為了確保這條中西大道的安全和領土完整,又在北庭設立節度使,統領瀚海、天山、伊吾三軍,有鎮兵萬餘人,其中瀚海軍一萬二千人就屯成在北庭。
安西和北庭兩個都護府作為唐朝設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軍事權利。任命各級官吏,統率邊防守軍,推行中央政令,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在這一帶都得以施行。這對維護國家的統一,鞏固西北邊防,發展中西交通,促進西域和中原以至中外的經濟文化交流,都有重大的積極意義。唐政府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軍事設施,充分證明了安西和北庭兩都護府管轄的地區,歷史上是中國的領土。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無力西顧,將大批兵力調往內地,西域與內地聯系遂被隔絕。北庭都護府孤懸塞外,堅持了三十五年之久。唐朝自公元702年設置都護府到公元791年都護府被吐蕃人攻陷,共89年。之後,北庭被回鶻人佔領,北庭地區在回鶻人經營下歷時三百餘年,宋代屬葛邏祿。
8. 北庭都元帥府這一制度在中國的國家發展和民族發展歷史上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北庭都護府,是中國唐朝設立於西域天山以北的行政單位,管理區域東起伊吾,西至鹹海一帶,北抵額爾齊斯河到巴爾喀什湖一線,南至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