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革命精神與東莞發展為題的歷史小論文
與東莞發展
翻開歷史文獻我們會發現,東莞是個人才輩出、人才濟濟版的城市,雖然那時的權東莞沒有現在的高樓大廈和如此龐大的人口,但已經有了明顯的文化趨勢,因此東莞是個不斷發展的重鎮.由於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東莞有一個小市鎮發展到了現在的百萬級人口大市,東莞的教育也隨之 提高.
眾所周知,經濟決定文化,文化促進教育.因此東莞必須有良好的經濟基礎,這點東莞做到了,作為有名的僑鄉以及有眾多外商企業的進駐,是東莞的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珠三角的市場廣闊,廣東省的勞動力豐富,以及由眾多搞笑聚集在南方,科技實力日益上升,改革開放的政策支持,公路高鐵、航空海運等多種立體交通網的不斷完善,是東莞在幾年內成為了一個強大的、外向的高速發展的工業城市.有了這些良好的經濟基礎,為東莞的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
古代的文明源於長期的積累,當代的文明源於時代的發展.雖然東莞有先天的優勢:文明積累和經濟條件,但也有後天不足:落後的治安和大量農民的湧入使總體的文明質量降低.因此,我們要汲取經驗,發揮先天優勢,繼續發展經濟;也要彌補不足,把城市安全搞上去,把社會的總體文化水平提上去,這樣東莞才能能為一個現代化的優秀城市.
B. 東莞歷史和文化遺產
東莞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建郡,是嶺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和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民族英雄袁崇煥、抗日名將蔣光鼐、著名畫家鄧白、舉重冠軍陳鏡開等都是東莞籍人,著名的嶺南畫派也發端於東莞可園。
東莞歷史源遠流長。史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輩20世紀的夏代,東莞屬南交地。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粵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東官郡。入晉,廢東官郡,東莞分屬番禺、增城。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初名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東莞,縣治置於涌(今莞城)。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東莞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60多年前,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寫下中國近代史的光輝篇章。抗戰時期,東莞是東江縱隊的抗日根據地之一。民國期間,先後隸廣東省粵海道、粵中行政區、第一行政區和第四行政區。
東莞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以廣州方言演唱的粵曲、粵劇在東莞有悠久歷史,它是本土民間音樂吸融中原文化,並借鑒西方演奏技巧的產物,現為當地民間流傳最廣的地方音樂和戲劇,東莞素有粵曲、粵劇之鄉的美譽。中國曲藝之鄉、東莞木魚歌、東莞木偶戲。
賽龍舟
2001年,東莞市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戰略,並大力發展社會公益文化;2008年東莞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2009年深受群眾喜愛的百子論文公益文化活動被評為「中國文化創新品牌」;2010年,東莞制定文化強市戰略,全力打造文化名城。 東莞的繪畫,受嶺南畫派先驅居巢和居廉的影響,注重寫生,吸收西方素描運用色彩的技法,為嶺南畫派的奇葩。
C. 東莞市的歷史
東莞歷史源遠流長。史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紀的夏代,東莞屬南交地。
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粵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
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
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東官郡。入晉,廢東官郡,東莞分屬番禺、增城。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初名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東莞,縣治置於涌(今莞城)。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
東莞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60多年前,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寫下中國近代史的光輝篇章。抗戰時期,東莞是東江縱隊的抗日根據地之一。
解放初期,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年,又屬粵中行政區。1956年,屬惠陽專區。
1985年,東莞經國務院批准列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同年9月撤縣建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轄。
東莞歷史源遠流長。據歷史記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紀的夏代,東莞屬南交址。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粵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東官郡。進入晉代,廢東官郡,東莞分屬番禺、增城。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名為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為東莞。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東莞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50多年前,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寫下中國近代史的光輝篇章,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篇之地。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東江人民抗日根據地,萬千東莞兒女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英勇戰斗,浴血捐軀。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使東莞成為南粵歷史文化名城。
解放初期,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年,又屬粵中行政區。1956年,屬惠陽專區。1985年,東莞經國務院批准列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同年9月撤縣建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轄
對你有幫助可以採納我哈。
D. 廣東東莞歷史
歷史
東莞的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已有蚝崗人在此生活。夏朝時,東莞屬南交地。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越之地。前214年,秦始皇並嶺南,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漢順帝分番禺之地,設增城縣,東莞於增城治下。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東莞立縣,初名寶安,隸屬東官郡。唐朝至德二年(757年)更名東莞,縣治置於涌(今莞城)。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分東莞的香山鎮立香山縣(今中山市)。明萬曆元年(1573年)以東莞守御千戶所編戶五十六里立新安縣(今深圳市)。
東莞相傳是東官的音轉,亦有人說是因地處廣州東面(今東南面)及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或曰昔日有僑東莞郡人居此,以為相似於其鄉,故名。
清朝(1839年),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此後鴉片戰爭爆發。抗日戰爭時期,東莞是東江縱隊的抗日根據地之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年屬粵中行政區,1956年屬惠陽專區。1985年9月撤銷東莞縣,設立東莞市(縣級),屬惠陽地區管轄。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東莞市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管轄。
(4)東莞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簡述
東莞,簡稱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下轄地級市,西臨珠江口,與廣州市、深圳市、惠州市接壤。東莞為「廣東四小虎」之一,為珠江三角洲重要的商業、高科技產業、服務業、旅遊業、工業化城市,更是國際加工業的重要一員,有「世界工廠」之名稱。
外省人構成東莞城市人口的一半,其中港澳居民約120萬人。
地理
東莞市位於廣東省南部,珠江口東岸,珠江三角洲東江中下游。地理坐標為東經113°31′-114°15′,北緯22°39′-23°09′。
最東端是謝崗鎮的銀瓶嘴山,最南端是鳳崗鎮雁田村的雁田水庫,最西端是沙田鎮西大坦村的獅子洋中心航線,最北端是中堂鎮潢涌村大坦小組的東江北支流中心航線。東西長約70.45公里,南北寬約46.8公里。
東莞市東接惠州市惠城區、惠陽區,南抵深圳市龍崗區、寶安區,西挨廣州市南沙區、番禺區、蘿崗區,北達廣州市增城區、博羅縣;四周共與穗、深、惠的9個縣級行政區接壤。
東莞市海域面積為97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獅子洋和伶仃洋。大陸海岸線長97.2公里,屬南亞熱帶淺海區,長安、虎門、沙田、厚街、麻涌、洪梅和道滘等7個鎮擁有海岸線。全市擁有威遠島、泥洲島、木棉山島、涌口沙、蝦繒排5個海島,海島岸線長34.58公里,海島面積24.13平方公里
文化藝術
東莞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以廣州方言演唱的粵曲、粵劇在東莞有悠久歷史,它是本土民間音樂吸融中原文化,並借鑒西方演奏技巧的產物,現為當地民間流傳最廣的地方音樂和戲劇,東莞素有粵曲、粵劇之鄉的美譽。
東莞的繪畫,受嶺南畫派先驅居巢和居廉的影響,注重寫生,吸收西方素描運用色彩的技法,為嶺南畫派的奇葩。 東莞每年十分隆重地舉行端午龍舟競渡、醒獅藝術、麒麟藝術、荔枝節、中秋燈會、重陽登高、花市、花街等活動。
1958年,東莞被譽為全國第一個「游泳之鄉」;2000年1月,中國龍舟協會授予東莞沙田鎮全國第一個「龍舟之鄉」稱號;道滘被國家文化部譽為「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東莞石龍鎮被譽為「舉重之鄉」。
東莞的石排鎮中坑村和長安鎮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醒獅舞蹈藝術之鄉」,此外,清溪鎮、樟木頭鎮均是聞名中外的麒麟藝術之鄉。
E. 東莞歷史發展小作文
美麗的東莞,你經過幾個世紀的洗禮,即是一個飛速發展的現代化城市,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城市。
幾個世紀前,在夏朝時,東莞屬南交地。春秋戰國時,屬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並嶺南,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東漢順帝分番禺設立增城縣,東莞於當時增城治下。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初名寶安,隸屬東官郡。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更名東莞,縣治置於涌(今莞城街道)。東莞相傳因地處廣州東面(今東南面)及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分東莞的香山鎮立香山縣(今中山市)。明萬曆元年(1573年)將東莞守御千戶所、編戶五十六里立新安縣(今深圳市寶安區),東莞地域隨之縮小。清沿明制。清朝,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民國期間,先後隸廣東省粵海道、粵中行政區、第一行政區和第四行政區。抗日戰爭時期,東莞是東江縱隊的抗日根據地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莞縣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年又屬粵中行政區。1956年屬惠陽專區,1958年11月,東莞縣曾短期隸廣州市。1959年1月,撤銷惠陽專區,東莞縣劃歸佛山專區。1963年6月,復置惠陽專區,東莞縣又隸惠陽專區。1985年東莞縣經國務院批准列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1985年9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東莞縣,設立東莞市(縣級),仍屬惠陽地區管轄。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幾個世紀後,東莞是廣東省省轄市,是「廣東四小虎」之一,號稱「世界工廠」,是全國4個不設市轄區的地級市之一。東莞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有著1700多年的郡縣史,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和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擁有獨特嶺南文化。是著名的華僑之鄉,素有龍舟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舉重之鄉、粵劇之鄉等美譽。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東莞求生存,謀發展,一馬當先,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經濟、活力四射的園區經濟、蓬勃發展的民營經濟、舉足輕重的IT產業、如日方升的現代服務業齊頭並進,蓬勃發展,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建設的神話!東莞農業也相對發達。農民生產的農作物以蔬菜為主。東莞製造業實力雄厚,產業體系齊全,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基地之一,製造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0%以上,形成以電子信息、電氣機械、紡織服裝、傢具、玩具、造紙及紙製品業、食品飲料、化工等八大產業為支柱的現代化工業體系。擁有全球500強企業45家,境外上市公司800多家,投資者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全球100強企業有1家,500強企業有4家,境外上市公司有8家。東莞市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嶺南古邑,名勝古跡甚多,東莞博物館珍藏有村頭遺址等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出土文物。有中外聞名的林則徐銷煙池、沙角炮台、威遠炮台等抗英古戰場遺址,有鴉片戰爭博物館、海戰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東江人民的根據地,大嶺山抗日史實陳列館和榴花抗日紀念亭。人文景觀有著名古剎觀音寺、金鰲洲塔和榴花塔、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可園、袁崇煥故居、黃旗古廟等。自然風景有仙鵝湖、石排燕嶺、東莞植物園、清溪山水天地以及珠江口濱海秀色、稻海蕉林,荔紅荷香,旗峰勝跡等。
我們深深的相信,東莞的明天會越來越好!
F. 東莞的發展成就
《經濟日報》第13版以整版篇幅,全面介紹了東莞改革開放年來的發展歷程、輝煌成就和成功經驗,深入闡述了東莞經濟社會雙轉型戰略思路與未來的發展方向。本報特全文轉載。 營造創新環境 實現跨越發展 ———廣東省東莞市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紀實 數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東莞市發展的真實圖景。 實力強: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3151億元,比1978年增長120倍,年均增長18%,是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億元的13個城市之一;2007年來源於東莞的財政收入540億元,比1978年增長440餘倍,年均增長22.5%。2007年東莞市村組集體凈資產超800億元。全市32個鎮街地方財政可支配收入總額159億元,平均每個鎮4.97億元,其中超10億元的鎮街3個。28個鎮全部進入「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生活富:2007年東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606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84倍、77倍。2007年,東莞每百戶居民家庭擁有汽車達52輛,位居全國前列。2000年,東莞率先建立農民養老保險制度,並逐年提高農民基本醫療保險待遇。 製造強:東莞生產的運動鞋全國第一,年產約十億雙,全球每十雙就有一雙產自東莞;中國服裝五分之一產自東莞;中國出口的傢具五分之一來自東莞;東莞生產的電腦磁頭、電腦掃描儀、電腦驅動器、高級交流電容器、微型馬達、電腦冰箱、錄像磁頭等產品佔世界市場份額的10%—40%,居世界第一。 貢獻大:2007年,東莞的國稅收入突破400億元;東莞為全國約500萬外來務工人員創造了就業機會,近10年來外來務工人員經東莞郵局匯款金額累計高達1400億元。 榮譽多:近年來,東莞先後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最佳魅力城市」、「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全國城市生活質量排行榜第二名」、「國際花園城市」等多項殊榮。 2007年,東莞市獲中國創新型城市、廣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優秀市、綜合競爭力廣東省第一、中國城市科學發展綜合評價地級及以上大城市第二。 在中國南方,在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廣東省東莞市,30年改革開放發展的足跡、20年建市異軍突起的成就,讓我們從一座城市的變遷感受到了跨越發展的勃勃生機。 位於珠江三角洲東部的東莞市,北接廣州,南連深圳,毗鄰香港,面積246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71萬,2007年暫住人口557.8萬。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東莞是廣東省惠陽地區的一個生產總值僅為6.11億元的農業小縣。1985年9月撤縣設市,1988年升格為地級市。30年過去,東莞已經實現城鄉一體化,把32個鎮街緊緊地「化」為一座城市了。 一條大道與一種追求 東莞是一片富有激情的沃土。行走在這片沃土上,滿目生機。 車出廣深高速公路,人們便會進入「東莞大道」———一條連接東西、貫穿東莞新城區的快速路。這條建於2002年、從當年泥濘小道到一般水泥公路,到如今兩旁叢林掩映、中間鮮花綠樹相隔、寬達12車道的優質瀝青快速大道,亦如它的名字,直觀而深刻地表達了東莞的發展,生動地訴說著東莞發展的昨天與今天。 改革開放之初,東莞的路況普遍不好,外企開始到東莞來投資,四五噸的集裝箱貨車開進來,坑坑窪窪的路要走一天。從1955年到1978年,東莞修了1006公里路,但這些路中只有250公里是符合國家等級公路標準的,所謂等級,也只是簡易公路或者四級公路。 從東莞建市的第二年,開始大張旗鼓修路。1994年,東莞的4條主幹道和13條連網公路全部全線貫通。1995年,東莞平均公路密度達到92.9公里/百平方公里,而此時全國平均公路密度是11.6公里/百平方公里。正是這些交通大動脈,讓東莞的城市建設上了一層樓,更讓東莞的經濟開始騰飛。短短一兩年間,這些新路沿線就吸引了超過300億元的投資。 東莞有個鎮叫高埗,當地農民到只隔了一條江的城裡去賣菜,要繞道20多公里,有時人還沒進城,蔬菜就顛壞了。1985年,該鎮修了全國第一座由農民集資建設的收費大橋,走3公里就進城了。當時交通部派員來東莞調研,東莞人最先提出了「想致富、先修路」的口號。 如今東莞高等級公路通到村,高速公路貫穿多個鎮街。到2006年,全市通車里程達3891公里,公路平均密度達157.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國前列。伴隨高速公路而來的是東莞的高速發展。 如果說「想致富,先修路」表達了東莞人求發展的樸素追求,路通財通展示了東莞發展的行進足跡,那麼邁上可持續發展的寬廣大道,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便是東莞人新的追求。 一群人與一個公司 富裕而和諧的東莞是人干出來的。 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東莞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這是一群實乾的人,敢乾的人,能乾的人。「宏遠人」——東莞宏遠集團的創業者是他們中的代表。 這些在創業中求發展的農民,他們在東莞開創了許多第一——東莞第一家上市企業,中國第一家民營籃球俱樂部,CBA第一家贏利的俱樂部,中國足壇第一筆轉會等等,說起這些,宏遠集團公司董事長陳林感慨萬千!陳林是東莞篁村人,1983年帶領鄉親脫貧致富,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林叔」。雖然做小家電、小型發電機生意賠了本,但背了一身債務的陳林沒有走回頭路。隨後,陳林和鄉親們借一次運動會舉辦之際做起了柴油和化肥生意,3年間便還清了債務,並用剩餘的錢蓋起了廠房,於1988年成立了宏遠集團。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宏遠的發展涉及工業、農業、高科技、體育等多個產業。1991年,宏遠成立股份公司,開始融資,宏遠公司的股份竟一度乏人問津。宏遠人認准了不回頭,1994年,陳林終於帶領宏遠在深交所正式掛牌上市。那時的深交所,鄉鎮企業寥寥無幾。 1993年,宏遠集團公司創建廣東宏遠籃球俱樂部,1994年7月宏遠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社會公眾股1800萬股。經過十餘年的發展,以多功能工業區開發經營為基礎,房地產開發為重點的粵宏遠,目前總資產已達到22億元。 說起宏遠的發展,陳林一個深刻體會是用人之道。他說,東莞用人很有包容性。比如宏遠集團,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是青海的,總經理是廣東興寧的,集團公司副董事長是廣東增城的,財務總監是廣東汕頭的。 宏遠涉足職業體育界,也是勇於「吃螃蟹」的表現。如今,廣東宏遠籃球隊已經成為東莞的城市名片,從這里走向NBA的籃球明星,又將「東莞製造」帶向世界。陳林感慨地說,宏遠是一群人奮斗的成果。 宏遠集團20年的發展歷程,是東莞20年繁榮興盛的一個縮影。而驍勇善戰的宏遠籃球隊,也代表著東莞的城市形象與城市精神。 這座城市與這個時代 2007年1月初,東莞城市精神確定為「海納百川,厚德務實」。 東莞城市精神的形成,是東莞這座城市優秀人文傳統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時代內涵,將成為新時期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東莞在加快發展中改善民生。2006年,東莞內源型經濟稅收首次超過外源型經濟稅收,占稅收總額的58%。2007年提高到66.7%。2007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位居全國地級以上市第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606元,也位於全國城市前列。東莞堅持對鎮村基層實行少統籌多讓權讓利,充分尊重基層的自主權,調動基層積極性,東莞人享受各種福利,率先實現小康生活。 東莞經濟的發展不但解決了本地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而且吸納了全國各地的幾百萬人,使東莞成為綜合性現代人才培訓的基地。來莞務工,不僅實現了「輸出一人,全家脫貧」,而且造就了一大批產業工人、實業家等。僅2007年,新莞人通過郵政匯出金額達193億元。有些新莞人運用學會和掌握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回鄉辦起個體戶或私營企業,帶動了當地的發展。 一座城市因一個時代而輝煌,一個時代因一座城市而更精彩。 這座城市叫東莞。
G. 東莞的歷史
東莞抄歷史源遠流長。史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輩20世紀的夏代,東莞屬南交地。
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粵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
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
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東官郡。入晉,廢東官郡,東莞分屬番禺、增城。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初名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東莞,縣治置於涌(今莞城)。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
東莞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60多年前,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寫下中國近代史的光輝篇章。抗戰時期,東莞是東江縱隊的抗日根據地之一。
解放初期,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年,又屬粵中行政區。1956年,屬惠陽專區。
1985年,東莞經國務院批准列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同年9月撤縣建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轄。
H. 身邊的歷史----東莞
東莞是我的家鄉,作為一名東莞市民,我為東莞而感到驕傲。
歷史悠久的東莞,人傑地靈,山川秀麗,民風淳樸,值得一提的,是東莞的特產水果——荔枝,傳統的民風民俗,以及蓬勃發展的IT高新技術科技產業製造基地——東莞的矽谷——松山湖科技產業園。
特產水果——荔枝
從萬里稻海到四季果香,從蔗林連片到菜尨縱橫,從個體散養到現代化養殖場,我們看到了東莞農業的迅速發展……
東莞土地肥沃,光、熱、水豐沛,配合協調,既有利於發展糧食生產,又有利於種植經濟作物,發展農業條件十分優越,素有「魚、米、果之鄉」的美稱,嶺南佳果荔枝、香蕉更是久負盛名。
按照東莞市的地形分布特點,可以大致區分為東南部、中南部、東北部與西部四個區域。而中南部以丘陵為主,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地勢起伏不大,坡度較緩,土層較厚,宜於種植果樹。這里的荔枝種植歷史悠久,是東莞市荔枝的重要產區,以大嶺山為中心,糯米糍、桂味果質優良,飲譽國內外。這里還種植龍眼、菠蘿、黃皮,是東莞重要的水果生產基地。
據說有條村叫「基崗村」。很久以前,村裡有一戶窮苦農家,主人叫陳大圓,妻子叫劉惠珍,小兒叫陳桂美。一家三口,過著貧苦的日子。陳大圓經常出村替人打雜賺錢,惠珍在家除了做些家務之外,有時到地里種些蔬菜。一日,惠珍帶了六歲的桂美到地里鋤草。桂美年幼,在樹蔭下追捉蝴蝶。追呀,追呀,不覺追到村霸陳貴顯的荔樹下,蝴蝶高飛,竟飛在荔枝樹上。桂美抬頭一望,望見樹上鮮紅的荔枝,便忘記追蝴蝶而伸手在低垂的樹椏上摘了兩顆荔枝。
剛好陳貴顯(地主)巡園路過,便大喝:「大膽,何方小盜,竟敢在光天化白日偷我荔枝!」這聲音似晴天霹靂,嚇得桂美驚魂失措,轉身便逃。陳貴顯瘋也似地追上前去,一手抓住桂美的衣領,一手去奪回荔枝。
誰知桂美死死捏住荔枝不放,並且拚命哭叫:「我要荔枝!我要荔枝!」陳貴顯火了,張開手掌,連向桂美打了幾個耳光,然後抓住桂美的胸膛向地一推,桂美跌了個仰面朝天,隨著貴顯又起腳踢去。正在這時,桂美媽媽聞聲趕到,見此光景,急急撲上去,一手抱住孩子,哭著向貴顯求饒道歉:「大老爺,恕我管教孩子不嚴,偷摘你的荔枝,我回家一定重責他,請你息怒。」桂美見到母親,緊抱母懷,又驚又怕,拚命哭叫:「我要吃荔枝,我要吃荔枝!」母親見孩子滿身泥汗,又心疼又憐惜,悶悶不樂地抱他回家。
第二天,桂美因受了一場驚嚇,便發高燒,終日昏迷不醒,茶飯不思,還時常叫吃荔枝。夫婦十分憂慮,一連煎了幾服湯葯給他吃,但病情有增無減,日見嚴重。惠珍見此,心如刀割,含淚對丈夫說:「唉,孩子的病因,都是為了吃荔枝而引起的,不如你去仙村,買些荔枝回來,以息他終日思憶的心願,病情或會好轉。」大園依了妻子,到仙村買了幾顆荔枝回來,拿到兒子面前說:「美兒,你看,媽給你幾顆又大又紅的荔枝。」
桂美聽了荔枝兩個字,微微睜開雙眼,見到了幾顆鮮紅的荔枝,笑了笑,便顫抖著手,接過了荔枝,輕輕放在胸前。突然兩眼一黑,小手一垂,頭一歪,凄慘地離開了人世。大園夫婦忍著悲痛,將孩子埋葬在後山的一個土丘里,並將那幾顆荔枝也放在墳里。
第二年的清明節,孩子的墓前長出幾珠荔枝苗。大園很愛惜,小心地把荔枝苗挖起,栽種在孩子的墳墓前左右,並給澆水施肥。十年後,荔枝長大了,此地竟成了一個翠綠茂盛的小荔園。荔樹開花,結出了紅紅的荔枝果。這荔枝不但特別清甜,且又爽口。
為紀念兒子,大園把小荔園改名為桂美園。自此有桂美荔枝問世。至於後來人們把桂美寫成了桂味,可能是因為地方方言的「美」與「味」的讀音相近演變而成。
我的外婆是大嶺山人,她有一片荔枝林,每到6、7月份荔枝成熟的時候,我便與親朋好友一起爬到樹上摘荔枝吃。剝開荔枝身上的紅皮,便可以看見晶瑩的果肉,一口咬下去,一陣甘甜劃過心底,吐出果殼後,便吃完果肉。啊!美味極了!
傳統的民風民俗
中華五千多年的歷史,就像一個巨大的歷史文化寶庫,蘊含著充滿智慧的一個個文化結晶。
東莞有許多豐富多彩的文化及傳統習俗,如:東坑的「賣身節」、橋頭的「荷花節」、石龍的「龍舟節」、黃江的「藝術節」等,吸引著不少遊客前來觀賞。
最有名的是東坑的「賣身節」。據《東坑鎮記》記載,東坑的「賣身節」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該鎮塘唇村出現的「賣身」現象(即出賣勞動力)。當時,一些沒有自家田地的青壯年,在農歷二月初二這一天紛紛到街邊,頭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賣身」,等著財主前來雇請。有田地的財主也在這一天來塘唇村,挑選賣身的青壯年,一雇就是一年。接著,這快人傑地靈的寶地於是傳出了很多《遇仙記》。傳說有天上的神仙在「賣身節」這一天下凡到東坑來普濟眾生,到東坑觀看「賣身」,並行善事、普救眾生雲雲。比如,《曲磨臂》、《直魚鉤》、《金色的鋤頭》、《『東仔』故事》、《糖不甩》、《連天陰天、天必半晴》。神乎其神,真有仙人下凡相助的事。於是,「賣身節」便越傳越開,越傳越神奇。於是乎,「二月初二」這一天,小河岸邊、木橋兩側,真是人山人海,遠近商賈雲集東坑。遠者,省、佛、陳、龍從水路乘船以至,近者周邊鄉里,步行而來,說要遇仙,真是盛會空前。走時,人人都要買一件物帶回去,以示遇到了仙人,帶回去好運。明清以來,一直至今。1928年《民俗》第十五、十六期載李建青《東莞風俗的一斑》說賣身節,「各鄉貧苦的人家,都攜著兒子來這里找尋僱主了,而各處的僱主,也就來這里找尋雇童了。如果大家講得允肯,那雇童就跟那僱主回家去做工,那些雇童的工作,總離不了耕田看牛這幾種,除了賺得飯吃之外,完全沒有工錢,只是到了年尾的時候,由僱主給他一套新衣服和一雙鞋,就算報酬了,所以叫做「賣身」。 賣身者頭戴一頂「魚鰓甲」的竹帽,肩搭一塊「蒙巾」(是一塊方巾,平時可擦汗水,扛東西時可以護肩,下河洗澡時可以遮住下身換衣服,購物時可以作包袱),等財主來買。一旦合約講成,僱主請雇農上茶館吃飯。雇農「賣」了身,得了定金,當年工作有著落、生活有著落,也就在墟上買些家庭必需品和東西回家慶祝。同樣地主、富農也紛紛來東坑,挑選合意的僱工。他們身上有錢,也願意在集市上吃吃喝喝,並購回一些農具、日常用品。這就是賣身節的來歷。
東坑「二月初二賣身節」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足以說明,東坑之所以形成「賣身節」這個奇特的節日,是因為東坑有著「農耕年代」的輝煌。
在東坑,有「盧家地,謝家田」的著稱。連接寒溪江畔,一條青鶴小河得天獨厚地成為當時貫通省城的運輸大動脈。廣州、東莞、石龍、惠州等貨船常到東坑。東坑麻石街賣糖墩成為農副產品。、生活用品的中轉碼頭。蠶桑種養、蔗糖加工、穀米加工、榨油加工,相繼興起。尤其夏收夏種之後,一河兩岸,鬥蟋蟀的蟋寮,連綿一片。其賭館、煙館、妓館昌盛。省港粵劇紅伶瀕臨東坑鬧市,載歌載舞,燈紅酒綠,人稱為「小澳門」。特定的運輸環境,特定的農耕需求,譜寫成了一曲「二月初二」的頌歌。
幾度滄桑,隨著時代的變遷,「賣身節」不但沒有被人們所淡忘,而飾演變得更富有時代氣息。遊人愛在大街上用玩具水槍射水作樂,故又名「射水節」。「二月初二」來趁歡樂的人們都希望在這一天,讓東坑之水灑一身吉祥,帶回去一身好運。
還有橋頭的荷花節:
東莞橋頭荷花節,橋頭人鍾愛蓮,明清時期面積達100多公頃的蓮湖盡顯「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之景色。每逢盛夏,蓮湖荷香陣陣,歡歌笑語,劃船賞荷者絡繹不絕,興趣盎然。每到盛夏,蓮湖邊遊人如織;每到冬春,湖水滿盈,碧波盪漾。蓮湖成了橋頭的名勝之地,人們到橋頭必到蓮湖,看到荷花就想起橋頭。蓮湖曾兩度發現並蒂蓮,引來賞荷熱,蓮湖成了橋頭的知名品牌。2004年6月23日第一屆橋頭荷花文化藝術開辦。
橋頭人鍾愛蓮,明清時期面積達100多公頃的蓮湖盡顯「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之景色。每逢盛夏,蓮湖荷香陣陣,歡歌笑語,劃船賞荷者絡繹不絕,興趣盎然。
蓮湖地處橋頭鎮中心,是東莞市著名旅遊區,廣東省最佳賞荷勝地之一。蓮湖原名蓮塘湖,屬天然湖泊,是橋頭地區五大湖之一(東太湖、蓮湖、面前湖、新湖、朗廈湖)。建國前,橋頭處於「三天無雨車頭響,三天有雨水盪洋」的惡劣環境中。鄉民為了自助自救,便從外地挖來種藕種植各湖,幾年時間蓮荷種植面積就發展到了上千畝。每當洪澇災旱之年,鄉民便以蓮藕、蓮子充飢。據說,那時鄉民對蓮湖視若救命稻草,誰都不能踐踏。每到盛夏,人們紛紛前來賞荷,不少青年男女或劃小艇,或扒秧盆,出沒於碧綠的荷葉之間,笑聲盪漾蓮湖,盡顯「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之詩意。
新中國成立後,橋頭同全國各地一樣,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圍湖造田,蓮湖被改成了水稻田。20世紀90年代初,橋頭鎮政府退耕還湖,在鎮中心區圍成了面積達300餘畝的蓮湖,重新種上蓮荷,恢復了荷葉田田、荷香陣陣的美景。從此,每到盛夏,蓮湖邊遊人如織;每到冬春,湖水滿盈,碧波盪漾。蓮湖成了橋頭的名勝之地,人們到橋頭必到蓮湖,看到荷花就想起橋頭。蓮湖曾兩度發現並蒂蓮,引來賞荷熱,蓮湖成了橋頭的知名品牌。
從2004年6月23日第一屆橋頭荷花文化藝術起,東莞橋頭荷花文化藝術節至今日已經舉辦了7屆。東莞橋頭荷花文化藝術節從每年的6月23日島6月28日止一共為期6天,舉辦地點為橋頭鎮的連湖風景區,文化廣場。
2000年投巨資建成了蓮湖公園,並請關山月為公園題名,省書畫家為藝術長廊獻墨,名人名作,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蓮湖風景區總面積50多萬平方米,有300畝蓮湖、古典門樓、松山觀光樓、觀蓮亭、健身園、美食街、文化廣場、情人路、游湖徑等景點組成。周邊配套建有體育中心、酒店服務、高尚住宅等中心區,形成現代建築與自然風光相互輝映,別具歐陸風情的城市亮點。2006年,橋頭鎮投入1000萬元,實施蓮湖景區首期改造工程,興建了賞荷長廊、親荷休閑區、觀景亭等觀賞景點,進一步提升了蓮湖景區的文化品位,增強了蓮湖景區的觀賞性。
蓮湖公園的建築風格,吸取蘇州與杭州等地園林的精髓進行修建,古色古香。主要由古典牌樓、600多級登山石梯、半山亭、山腰曲徑、書畫長廊和七層觀光塔樓等構成。「蓮湖公園」和「松山塔」之名,是著名書畫家關山月題寫。大門牌樓兩邊是栩栩如生的漢白玉浮雕「八駿圖」和「九龍壁」。書畫長廊沿山脊而建,花鳥畫、山水畫、風俗畫、古代人物畫等千姿百態,廊壁書法龍飛鳳舞,加上唐詩點綴,整個長廊彌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松山塔樓聳立在海拔60米高的松山之巔,呈八角形,樓高38.8米。塔底周圍的扶欄全是漢白玉浮雕花紋圖案,工藝精湛。登上塔樓,萬千景象盡收眼底。公園自開放後,遊客四季不絕如縷。
2006年6月22日,由中國花卉協會荷花分會主辦,東莞市人民政府、東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東莞市旅遊局、東莞市橋頭鎮人民政府聯合承辦的第20屆全國荷花展(分會場)暨第3屆東莞橋頭荷花藝術節在蓮湖風景區隆重舉行。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和日本、台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80多個單位的荷花精品匯聚橋頭蓮湖。展出全國各地近400個品種10000多盆荷花,並展出全國著名書畫家作品30幅,以及馬元浩荷花墨影畫作品展等,吸引了全國各地及海內外遊客50多萬人次。
在2010年6月23日第七屆橋頭荷花文化藝術節開幕式上,橋頭旅遊形象歌曲《等你在橋頭》給市民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閉幕上,《等你在橋頭》通過歌伴舞再一次讓觀眾沉醉。
「相約在荷花飄香的時候,等你在浪漫迷人的橋頭,一起去荔園散步,一起去蓮湖泛舟,看多少有情人喜成佳偶。」動人的旋律,優美的歌詞,在著名歌星張朝夕的演唱下,將橋頭風光如畫、荷香四溢的美景融入歌曲中,觀眾似佛被帶到蓮湖邊欣賞荷花美景一樣,聽得如痴如醉。
觀眾的評語是這樣的:這首歌非常好聽,非常詩意,把我們橋頭美麗的景色都在這首歌曲中體現出來了,如詩如畫,很美。
IT產業製造基地——東莞的矽谷——松山湖科技產業園
從改革開放前製造鋤頭、犁耙、收割機等農具到改革開放初期生產玩具、服裝、塑料製品等初級產品,發展到現在生產電腦、手機、彩色顯示管……我們僅用20多年的時間做過了西方工業國上百年的發展歷程。IT,這兩個莞人無人不曉的字母彰顯了現代製造業名城的魅力……
1994年,東莞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提出了:「開展第二次工業革命,安施產業升級轉型,推動經濟增長」的戰略決策,注重引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項目,例如電子、電器類。目前東莞市的高科技生產水平比較高,世界上一些高精密的機械零部件都能在東莞生產。力圖加工電腦整機所需要的零部件,95%以上可以在東莞配齊。如今,東莞的工業內部結構已從過去的以服裝、紡織、塑料製品等為主轉向以電子、通信設備、電氣機械及電子元件等為主,電子及通訊產品生產已成為第一工業支柱。外貿出口產品結構由以往的紡織服裝等為主逐步轉向以電產品為主,2007年機電產品出口1436.9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72.5%,工業結構得到了不斷的優化。
東莞市抓住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飛速發展的機遇,大力引導外資投向以電子信息產業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品開發。目前,東莞市已有外向型的電子信息產品製造企業約3300多家,產值約3600億元。東莞已成為國際性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探索與實踐,很多鎮(區)形成了自己工業的發展特色,例如虎門發展紡織制衣工業,成為我國著名的「服裝名城」,年銷售額約100億元,虎門鎮從1996年起每年均舉辦國際性的服裝交易會。東莞市大力發展電腦資訊產業,使東莞成為世界舉足輕重的電腦資訊產品製造基地之一。石龍、清溪、黃江、石碣等鎮(區)已形成了相當規模的電腦生產基地。厚街鎮和大嶺山鎮的傢具製造、大朗鎮的毛紡業均享有盛名。
改革開放後,沉浸了數百年的東莞大地涌動著建設高潮並取得了矚目的成就,成為蓬勃發展的現代製造業名城,是鑲嵌在南粵大地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作為一名東莞市民,我為東莞而感到驕傲!
B:感悟
改革開放後的東莞已經跟上了時代的腳步,時代的潮流。
東莞有許多特產與獨特的文化習俗,通過深入的研究,我不僅了解到這些富有東莞傳統特色的日子,也由這些日子中讀出了感悟。
我認為,我們應該更好的繼承這些傳統的日子,讓這些日子持續的開展下去,不要遺忘與丟失,更不要像「端午節」一樣被其他國家「據」為己有,而要好好的保持,並且加大宣傳力度,讓子子孫孫銘記在心,通過吸引外來遊客的注意來提高知名度,促進東莞的經濟發展,打出東莞的知名文化品牌,把傳統節日與現代經濟商品貿易相結合,兼有娛樂性、商業性與文化性,把它們作為東莞的旅遊資源推廣到全國,乃至全世界。
對於新興發展的高新技術開發區——松山湖科技產業園,我認為應該加大生產力度,提高生產質量,支持創新、創造與發明,打出一片屬於「中國·東莞」的高新技術產業園,推出專屬的發明、創造與專利,以高新技術來推動東莞經濟發展的大動脈,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市民們的平均收入,讓生活在東莞的人民都過上無憂無慮,豐衣足食,幸福安康的生活!
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發現並提名申報,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目前,國際編號為3476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東莞星」。
「東莞星」是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於1978年10月28日發現的。此星以中國廣東省珠江流域,被譽為「魚、米、果之鄉」的城市——東莞而命名。東莞市一個蓬勃發展的工業化城市,具有現代建築和美麗的自然風光,是鑲嵌在珠江三角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東莞星象徵著東莞,使東莞的名字伴隨著小行星遨遊於太空之中,永垂不朽,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
I. 介紹東莞發展成就
1978年以前,東莞除了向港澳出口少量的農副產品外,與境外的其他經濟技術合作幾乎是空白。目前已有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來東莞投資,興辦了14000多家外資企業,累計利用外資331多億美元,已基本形成覆蓋全球的市場網路和參與國際市場大循環的格局。世界500強企業有70家,境外上市公司有近800家在東莞投資辦廠。東莞已成為國際性的加工製造業基地,尤其是全球重要的電腦及周邊產品生產基地,一批IT產品占據了世界市場20%至40%的份額,全市電腦零部件綜合配套率達到95%。在IT界享有"無論你在哪裡下訂單,都在東莞製造"的美譽,也有"東莞塞車,世界缺貨"的說法。鞋類、服裝、玩具、傢具等產品也大量遠銷歐、美等國際市場,世界上每十雙運動鞋就有一雙產自東莞。
《經濟日報》第13版以整版篇幅,全面介紹了東莞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歷程、輝煌成就和成功經驗,深入闡述了東莞經濟社會雙轉型戰略思路與未來的發展方向。本報特全文轉載。 營造創新環境 實現跨越發展 ———廣東省東莞市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紀實 數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東莞市發展的真實圖景。 實力強: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3151億元,比1978年增長120倍,年均增長18%,是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億元的13個城市之一;2007年來源於東莞的財政收入540億元,比1978年增長440餘倍,年均增長22.5%。2007年東莞市村組集體凈資產超800億元。全市32個鎮街地方財政可支配收入總額159億元,平均每個鎮4.97億元,其中超10億元的鎮街3個。28個鎮全部進入「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生活富:2007年東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606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84倍、77倍。2007年,東莞每百戶居民家庭擁有汽車達52輛,位居全國前列。2000年,東莞率先建立農民養老保險制度,並逐年提高農民基本醫療保險待遇。 製造強:東莞生產的運動鞋全國第一,年產約十億雙,全球每十雙就有一雙產自東莞;中國服裝五分之一產自東莞;中國出口的傢具五分之一來自東莞;東莞生產的電腦磁頭、電腦掃描儀、電腦驅動器、高級交流電容器、微型馬達、電腦冰箱、錄像磁頭等產品佔世界市場份額的10%—40%,居世界第一。 貢獻大:2007年,東莞的國稅收入突破400億元;東莞為全國約500萬外來務工人員創造了就業機會,近10年來外來務工人員經東莞郵局匯款金額累計高達1400億元。 榮譽多:近年來,東莞先後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最佳魅力城市」、「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全國城市生活質量排行榜第二名」、「國際花園城市」等多項殊榮。 2007年,東莞市獲中國創新型城市、廣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優秀市、綜合競爭力廣東省第一、中國城市科學發展綜合評價地級及以上大城市第二。 在中國南方,在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廣東省東莞市,30年改革開放發展的足跡、20年建市異軍突起的成就,讓我們從一座城市的變遷感受到了跨越發展的勃勃生機。 位於珠江三角洲東部的東莞市,北接廣州,南連深圳,毗鄰香港,面積246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71萬,2007年暫住人口557.8萬。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東莞是廣東省惠陽地區的一個生產總值僅為6.11億元的農業小縣。1985年9月撤縣設市,1988年升格為地級市。30年過去,東莞已經實現城鄉一體化,把32個鎮街緊緊地「化」為一座城市了。 一條大道與一種追求 東莞是一片富有激情的沃土。行走在這片沃土上,滿目生機。 車出廣深高速公路,人們便會進入「東莞大道」———一條連接東西、貫穿東莞新城區的快速路。這條建於2002年、從當年泥濘小道到一般水泥公路,到如今兩旁叢林掩映、中間鮮花綠樹相隔、寬達12車道的優質瀝青快速大道,亦如它的名字,直觀而深刻地表達了東莞的發展,生動地訴說著東莞發展的昨天與今天。 改革開放之初,東莞的路況普遍不好,外企開始到東莞來投資,四五噸的集裝箱貨車開進來,坑坑窪窪的路要走一天。從1955年到1978年,東莞修了1006公里路,但這些路中只有250公里是符合國家等級公路標準的,所謂等級,也只是簡易公路或者四級公路。 從東莞建市的第二年,開始大張旗鼓修路。1994年,東莞的4條主幹道和13條連網公路全部全線貫通。1995年,東莞平均公路密度達到92.9公里/百平方公里,而此時全國平均公路密度是11.6公里/百平方公里。正是這些交通大動脈,讓東莞的城市建設上了一層樓,更讓東莞的經濟開始騰飛。短短一兩年間,這些新路沿線就吸引了超過300億元的投資。 東莞有個鎮叫高埗,當地農民到只隔了一條江的城裡去賣菜,要繞道20多公里,有時人還沒進城,蔬菜就顛壞了。1985年,該鎮修了全國第一座由農民集資建設的收費大橋,走3公里就進城了。當時交通部派員來東莞調研,東莞人最先提出了「想致富、先修路」的口號。 如今東莞高等級公路通到村,高速公路貫穿多個鎮街。到2006年,全市通車里程達3891公里,公路平均密度達157.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國前列。伴隨高速公路而來的是東莞的高速發展。 如果說「想致富,先修路」表達了東莞人求發展的樸素追求,路通財通展示了東莞發展的行進足跡,那麼邁上可持續發展的寬廣大道,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便是東莞人新的追求。 一群人與一個公司 富裕而和諧的東莞是人干出來的。 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東莞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這是一群實乾的人,敢乾的人,能乾的人。「宏遠人」——東莞宏遠集團的創業者是他們中的代表。 這些在創業中求發展的農民,他們在東莞開創了許多第一——東莞第一家上市企業,中國第一家民營籃球俱樂部,CBA第一家贏利的俱樂部,中國足壇第一筆轉會等等,說起這些,宏遠集團公司董事長陳林感慨萬千!陳林是東莞篁村人,1983年帶領鄉親脫貧致富,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林叔」。雖然做小家電、小型發電機生意賠了本,但背了一身債務的陳林沒有走回頭路。隨後,陳林和鄉親們借一次運動會舉辦之際做起了柴油和化肥生意,3年間便還清了債務,並用剩餘的錢蓋起了廠房,於1988年成立了宏遠集團。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宏遠的發展涉及工業、農業、高科技、體育等多個產業。1991年,宏遠成立股份公司,開始融資,宏遠公司的股份竟一度乏人問津。宏遠人認准了不回頭,1994年,陳林終於帶領宏遠在深交所正式掛牌上市。那時的深交所,鄉鎮企業寥寥無幾。 1993年,宏遠集團公司創建廣東宏遠籃球俱樂部,1994年7月宏遠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社會公眾股1800萬股。經過十餘年的發展,以多功能工業區開發經營為基礎,房地產開發為重點的粵宏遠,目前總資產已達到22億元。 說起宏遠的發展,陳林一個深刻體會是用人之道。他說,東莞用人很有包容性。比如宏遠集團,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是青海的,總經理是廣東興寧的,集團公司副董事長是廣東增城的,財務總監是廣東汕頭的。 宏遠涉足職業體育界,也是勇於「吃螃蟹」的表現。如今,廣東宏遠籃球隊已經成為東莞的城市名片,從這里走向NBA的籃球明星,又將「東莞製造」帶向世界。陳林感慨地說,宏遠是一群人奮斗的成果。 宏遠集團20年的發展歷程,是東莞20年繁榮興盛的一個縮影。而驍勇善戰的宏遠籃球隊,也代表著東莞的城市形象與城市精神。 這座城市與這個時代 2007年1月初,東莞城市精神確定為「海納百川,厚德務實」。 東莞城市精神的形成,是東莞這座城市優秀人文傳統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時代內涵,將成為新時期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東莞在加快發展中改善民生。2006年,東莞內源型經濟稅收首次超過外源型經濟稅收,占稅收總額的58%。2007年提高到66.7%。2007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位居全國地級以上市第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606元,也位於全國城市前列。東莞堅持對鎮村基層實行少統籌多讓權讓利,充分尊重基層的自主權,調動基層積極性,東莞人享受各種福利,率先實現小康生活。 東莞經濟的發展不但解決了本地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而且吸納了全國各地的幾百萬人,使東莞成為綜合性現代人才培訓的基地。來莞務工,不僅實現了「輸出一人,全家脫貧」,而且造就了一大批產業工人、實業家等。僅2007年,新莞人通過郵政匯出金額達193億元。有些新莞人運用學會和掌握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回鄉辦起個體戶或私營企業,帶動了當地的發展。 一座城市因一個時代而輝煌,一個時代因一座城市而更精彩。 這座城市叫東莞。
J. 東莞的所有簡介!包括歷史,鎮區,地理位置等等!!
東莞的歷史
東莞的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夏朝時,東莞屬南交地。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越之地。前214年,秦始皇並嶺南,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東漢順帝分番禺設立增城縣,東莞於當時增城治下。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初名寶安。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更名東莞,縣治置於涌(今莞城街道)。東莞相傳因地處廣州東面(今東南面)及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 清朝,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抗日戰爭時期,東莞是東江縱隊的抗日根據地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莞縣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年又屬粵中行政區。1956年屬惠陽專區。1985年東莞縣經國務院批准列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同年9月撤縣建市(縣級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是「廣東四小虎」之一。(廣東四小虎指1980年代廣東珠三角崛起的四座經濟發展迅猛的中小城市——南海、順德、東莞、中山,當時是廣東改革開放先走一步的象徵。2005年「四小虎」已接近或達到了國際公認的人均GDP5000至9000美元的「發展門坎」。所謂小虎,是指跟深圳這樣的大經濟特區相比,它們的城市基礎設施規模、人口規模等較小,而實際的外向型產業規模並不小)
地理位置
東莞市位於中國華南,廣東省南部,珠江口東岸,東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地理坐標為東經113°31′ -114°15′,北緯22°39′-23°09′。最東端是謝崗鎮的銀瓶嘴山,最南端是鳳崗鎮雁田村的雁田水庫,最西端是沙田鎮西大坦村的獅子洋中心航線,最北端是中堂鎮潢涌村大坦小組的東江北支流中心航線。東西長約70.45公里,南北寬約46.8公里。東莞市東接惠州市惠城區、惠陽區,南抵深圳市龍崗區、寶安區,西挨廣州市南沙區、番禺區、蘿崗區,北達增城市、博羅縣;四周共與穗、深、惠的9個縣級行政區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