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現在歷史的發展趨勢是什麼謝謝各位的回答
和平與發展是主旋律,世界更開放,更融合。區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強化
⑵ 中國歷史的發展趨勢
呵呵,我覺得你的觀點是悲觀還是樂觀的懷疑呢?我建議你不要這樣想了,因為專那不是你我屬的事,就是有也是很遠以後的事啦。
同時,你要看清楚,我們國家的歷史是和外國不同的。我們國家的歷史發展形勢是從分裂走向統一,最終的形式是大一統國家。當年從陝西、等地開始,黃帝,炎帝的各部落聯盟到聯盟首領,又到奴隸制夏商周,最後是集權制的皇帝專權。每一個發展步驟都是大一統的中央制。這和我們國家的民族文化是有關的。而西方的文化內涵倡導的是一種分裂的思想,是一種不同,差異,所以,每個國家都不可能最後取得同意。我們國家的狀況,西方的拿破崙都不敢想像。你說,我們是偉大還是低劣呢?西方發生過兩次世界大戰,而我們國家凡是統一之後,就不會有大的戰爭再次發生。分裂之後導致戰爭。我們不要去羨慕別人什麼,俄羅斯的改革導致的也是分裂,導致了國力的大倒退。我們有必要羨慕他們嗎?
現在的改革時遇到了很多阻力,但是,總比我們去戰爭好得多吧?如果戰爭了,我們連性命都搞不好保不住,還有什麼奢望去怎麼怎麼的嗎?
⑶ 中國歷史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領土的發展趨勢是蛋變雞雞變蛋
朝代的發展趨勢是從伏羲起越來越長,到周朝有八百年,從漢朝起越來越短
文明的發展趨勢是,以前我們領導文化潮流,傳播文明,現在,以後是白人,日本人的學生
道德品質一直在墮落
⑷ 歷史中總出現符合歷史發展方向(規律),則歷史發展方向如何確定
大體上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民族不斷融合,經濟不斷發展。因此只要是變革了生產關系,使生產關系不斷的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就是符合了歷史發展方向
⑸ 我國歷史發展的趨勢
你的問題問的優點過於籠統 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 有很多方面的解答 如果全面的答案就有很多的東西 現在我給一個階段的答案吧 春秋戰國時期的我國歷史發展呈現的顯著趨勢:
春秋戰國歷史發展的三種趨勢
一是從分裂走向統一,二是各民族相互融合,三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這三條主線,互相促進,互相影響
⑴由分裂走向統一。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大國兼並小國,諸侯數目逐漸減少;戰國時,較大的諸侯國只剩下齊楚等七國,七國繼續進行兼並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人民渴望統一。秦國經商鞅變法逐漸富強,秦王贏政經過大規模兼並戰爭,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
②由奴隸制瓦解到封建制確立。春秋時期,由於鐵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魯國首先採取按畝收稅的方法,承認土地私有。一些貴族將土地出租,收取地租.轉化為地主,奴隸轉化為農民,井田制瓦解,意味著奴隸制的瓦解。戰國時期,在新興地主階級推動下,各諸侯國經過100多年的變法,廢除了舊制度,封建制度最終確立。
③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王朝同周邊地區各少數民族的關系都有了發展,在前代的基礎上,在頻繁的戰爭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往中,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快,經濟文化聯系加強。這些為後來秦朝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礎,成為我國民族融合的重要歷史時期。
⑹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歷史發展的,趨勢是什麼樣的
社會制度的大變革,生產關系的大轉變,文化上的大發展大繁榮,民族關繫上的第一次大融合。總的趨勢是由分裂到走向統一。
春秋戰國歷史發展的三種趨勢
一是從分裂走向統一,二是各民族相互融合,三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這三條主線,互相促進,互相影響
⑴由分裂走向統一。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大國兼並小國,諸侯數目逐漸減少;戰國時,較大的諸侯國只剩下齊楚等七國,七國繼續進行兼並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人民渴望統一。秦國經商鞅變法逐漸富強,秦王贏政經過大規模兼並戰爭,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
②由奴隸制瓦解到封建制確立。春秋時期,由於鐵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魯國首先採取按畝收稅的方法,承認土地私有。一些貴族將土地出租,收取地租.轉化為地主,奴隸轉化為農民,井田制瓦解,意味著奴隸制的瓦解。戰國時期,在新興地主階級推動下,各諸侯國經過100多年的變法,廢除了舊制度,封建制度最終確立。
③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王朝同周邊地區各少數民族的關系都有了發展,在前代的基礎上,在頻繁的戰爭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往中,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快,經濟文化聯系加強。這些為後來秦朝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礎,成為我國民族融合的重要歷史時期。
⑺ 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什麼
一. 1.文明中心轉移 2.戰略空間爭奪 3.兩種制度的對立與斗爭 4.三種文化戰爭與多元文化共存 5.兩條現代化道路 6.世界大格局 7.中美之爭 8.國際戰略斗爭焦點的轉移 9.一體化的兩種前景 10.國家長治久安的兩種政體 二 1、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積極參加區域合作與發展才能互利共贏。 從國際環境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國際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科技進步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任何國家和地區都無法迴避。世界經濟正趨向形成歐盟、北美和亞太地區特別是東亞區三大板塊,區域間的競爭正成為時代的主要特徵。任何國家和地區在經濟上力圖保持孤立的狀態和封閉的體系都是不可能的。未來世界經濟競爭,不再是單個城市或地區的競爭,而是城市群和區域的競爭。從國內環境看,各區域的合作、發展與競爭有不可阻擋之勢。東、中、西部和東北四大地區、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經濟圈以及長江、黃河兩條經濟帶的合作與競爭,已不可避免。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合作共生」的基本原則,積極參加區域合作與發展,才能互利共贏。 2、認清世界科技革命趨勢,走出一條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推動城市化的跨越式發展新路子。 人類社會正全方位邁向知識經濟時代,這是世界科技革命全面推進的時代,是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製造技術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的時代。科技創新不斷超越人類的傳統認識局限,正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尺度向著最復雜、最基本的方向發展,學科的交*與融合,使重大創新更多地出現在學科交*領域。 歷史經驗和理論研究表明:技術創新和技術革命必然演變為產業革命,每一次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或重大進步,都會導致一次大的產業革命和結構調整,從而推動一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大發展和大跨越。當代新科技革命不只是表現為單一技術、單一產業的發展,而是表現為群體突破態勢,表現為新技術群和新產業群的蓬勃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群的迅速崛起壯大,正在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高新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和先導性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旋律。認清世界科技發展新趨勢,積極把握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力爭在具有比較優勢的科技領域和產業有新的突破和新的發展,將科技創新成果迅速有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帶動城市化。中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4年的41.1%。預計到2030年全世界60%的人口將生活在城市中,到2050年中國城市人口將上升到70%。2003年末,湖南省城市化率為33.5%,長株潭三市分布為49.16%、40.79%和39.68%。 1950年,全世界只有紐約、倫敦總人口達到800萬以上。1970年達到11座,2000年達到25座。聯合國估計到,到2015年8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達到33座,其中亞洲佔22座。要避免「大躍進」式的城市化。健康的城市體系應該是大中小城市以及城鎮相協調。在城市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兩種模式中,應該堅持後一種模式。用行政手段推進城市化水平的「大躍進」是不可取的,政府的主要作用不是去制定什麼城市化水平的發展目標,而應該是引導和服務。 3、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三大世紀難題。是持續發展?還是發展停滯不前?這是人類有史以來面臨的最嚴峻挑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20世紀人類的世紀覺醒。在邁入新千年的時候,以廣闊的視野和深邃的眼光,從整個人類和全球保持人口——資源——環境三者協調平衡的角度出發,綜合運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以及先進技術手段,形成解決世紀難題的最佳方案,找到社會發展與良性生態之間的結合點,找到既保護環境又不停止發展的有效的「度」,力求做到「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同資源開發利用相協調,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危及後代滿足需要的能力」,這就是當代全人類面臨的重要使命。 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無一例外地必須有序地通過三個基本台階,實現三個基本目標,在理論上稱之為三大非對稱性零增長。第一台階是實現人口數量和規模(自然增長率)的零增長,同時在對應方向上實現人口質量的極大提高,把巨大的人口壓力轉變為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第二台階是實現物質和能量消耗速率零增長,同時在對應方向上實現社會財富的極大提高。第三台階是實現生態和環境惡化速率的零增長,同時在對應方向上實現生態和生態安全的極大提高。 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2050年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必須先後實現三個零增長。按照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發布的《2004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東部要走過三大「零增長」台階,即依次在2010年左右實現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零增長,2015年左右實現資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長,2020年左右實現城市生態環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長。中部再用15年,西部再用30年走過三大零增長的台階。 4、認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和內在規律,採取的方針政策才能更加符合當今中國實際。 市場經濟是在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下如何搞市場經濟?市場經濟體制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特別是在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在一起,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面臨的一個全新課題。 從大處看,中國特色的經濟制度有五點必須引起足夠重視。一是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二是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以實現社會公正和共同富裕為目標;三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支配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最主要的是價值規律,價值規律調節社會生產和流通;四是我國實行「財政包干,分灶吃飯」和分稅制以後,現行的財政運行模式是公共財政體制,政府投資主要用於關系國家安全和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經濟和社會領域,五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政府已不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角,而是主要從事公共管理。 5、面對全球文化多元化的挑戰,在世界性文化開放與匯流中兼收並蓄有所作為。 文化與經濟的緊密結合,是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徵,文化的普遍性和民族性決定了全人類文化價值交融和滲透是它的總體趨勢,其間相伴而生的「文化碰撞」和交流失誤也是不可避免的。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技術的進步、交往的擴大,以及信息手段的發達,世界正在變成名符其實的地球村。經濟全球化使生產力要素及生產方式,可以在技術和理念上超越自然環境和資源地域性限制,從而弱化了民族分工和地域性生產的絕對性。 「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的名字叫龍的傳人;黃皮膚,黑眼睛,黑頭發,永遠永遠是龍的傳人」。「龍的傳人」實際上是不同地域不同膚色的人種聯姻的結果,也是不同文化交匯融合的結晶。龍是中華民族共同尊奉的至上之神,能遨遊四極,俯瞰八荒,「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龜,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隨著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國的進程加快,不同地域不同膚色的人種通婚,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新時代「龍的傳人」必將得到再造,中華民族子孫的後代將更加強壯,更加聰明智慧。 6、不管人類在前進的道路上會遇到什麼險阻和曲折,人類有朝一日總會進入大同之域。 一些西方學者曾經預言:在全球形式的未來世界中,文明將從西方轉向東方。早在1972年5月和1973年5月,著名的英國史學家湯因比和日本著名社會活動家池田大作進行的《展望二十一世紀》的兩次對話中,湯因比就斷言:中國文化將是二十一世紀人類走向全球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凝聚器和融合器。這是時代的呼喚,這是人類的希望。他甚至預言:「將來統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歐國家,也不是西歐化的國家,而是中國」。 歷史學家希望中國在人類進入大同之域時,應當有所作為,有所貢獻。他們的理論依據,是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傳統,能夠發揮融合器的作用。 其實,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很難想像用一種模式、一種價值觀來統一,由一個國家來領導。中國願意同世界各國一道,為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實現國際關系民主化,創造一個持久和平與繁榮的新世界而努力奮斗。
參考資料: http://www.hnmrw.net/mrzpxs/Html/1499320080714105119.html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⑻ 歷史發展的趨勢由什麼決定
生產力與生來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源決定了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生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亦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從過程上看,這一規律表現為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總是從基本相適合到基本不相適合,再到基本相適合;與此相適應,生產關系也總是從相對穩定到新舊更替,再到相對穩定。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這種矛盾運動循環往復,不斷推動社會生產發展,進而推動整個社會逐步走向更高階段。
(8)歷史發展走向擴展閱讀: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的原理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首先,這一原理在人類思想史上徹底否定了以「道德說教」作為評判歷史功過是非的思想體系。
第一次科學地確立了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准」。其次,這一規律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這是我們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的科學依據。最後,這一規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保持自己先進性質和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客觀依據。
⑼ 人類歷史的發展方向
發源於中亞的人類文明分為東西兩支,幾千年來各自發揮其特長和特點,不專斷進步,而最屬近兩三個世紀的發展更是突發猛進。時至今日,這兩個文明已形成隔著太平洋而相互對峙的局面。這種局面必將導致戰爭,戰爭之後將走向統一,最終「創造最後最高的文明」「黃金時代」,「人類最後的大戰爭」是「以中美為中心而進行的世界大戰爭」,首先是持久戰爭,然後是決戰戰爭。
⑽ 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什麼
歷史發展的主線是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專的發展要求的時屬候,往往是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多民族統一國家不斷發展進步的時候;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甚至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時候,往往是社會大變革的動盪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改革變法就是典型的例子。
我國歷史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封建社會特別長,所以在研究縱觀歷史上朝代更替的狀況,結合我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這個課題上來說,對封建社會歷史上朝代更替的狀況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而我國封建社會上,三對主要矛盾: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的矛盾,封建生產關系與土地兼並不可避免的矛盾,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
每到一個朝代的末期,我們都能很明顯的發現,是這三對主要矛盾激化摩擦發展到不可調和階段造成了封建王朝不斷興衰更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