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發展規律性原理有哪些
1、重復性。這是其最基本的屬性,也是同於自然規律的一種屬性,由此也表明了歷史規律的客觀性。人們正是對歷史現象的多次重復進行探索,抓住其內在聯系,證明它是歷史規律;一旦如此,它就在一定范圍內具有了。
2、預見性。如果沒有一定程度上的預見性,就不稱其為歷史規律(如唐太宗等總結出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規律,不僅適用於他以後的封建社會,也適用於現當代社會),這樣,發現規律才有價值。
3、層次性。基於以上,某些歷史規律適用於幾種社會形態或整個人類社會,而更多的則只適用於特定的歷史時期和地區,即所謂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
4、不確定性與開放性。由於人的主觀限定,即使是被揭示出來的歷史規律,也要經由長期歷史發展進程的檢驗,看它是否確是歷史規律,尤其是看它究竟在什麼層次上,或在什麼范圍內是歷史規律。
(1)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擴展閱讀
人類社會具有復雜的結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這就是:
1、由人的勞動生產活動形成的人同自然界的關系,實現著社會與自然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構成為生產力系統;
2、在勞動生產活動中形成的人和人的聯系,使生產力獲得具體的社會形式,構成生產關系體系;
3、以生產關系為社會的基礎而派生出的其他各種社會關系,建立起由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政治法律觀點、各門社會科學、道德、哲學、藝術、宗教等意識形態組成的龐大的上層建築系統。
② 古代中國城市發展的規律是什麼
古代城市發抄展的規律在不同的朝代會有所不同,大概有如下幾個特點。
1 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數量不斷增多。
2 城市的職能多樣化,由原來的政治中心向經濟中心,文化中心等綜合發展。
3出現了夜市,草市等,打破了時間空間的界限。
4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在居民區也出現了商業活動的集中地。
5 城市由北向南逐漸增加,南方城市多於北方。
6城市職能化出現
③ 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規律是什麼
一、地主階級學習西方
1.林則徐、魏源等地主階級抵抗派
為什麼要學 怎麼學 學什麼 結果
背景:民族危機的出現和封建統治危機的日益加深,特別是鴉片戰爭的刺激,使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他們開始拋棄虛驕自大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關心時局,尋求強國禦侮之道。
目的: 「制夷」,即抵抗外來侵略,挽救民族危機。
林則徐:設立譯館,編譯外國書報;積極仿製西方戰艦,還提出建設一支新式海軍的主張,邁出了「師夷長技」的第一步,所以他被譽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編寫《海國圖志》一書,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光輝思想。
火器、戰艦、養兵練兵之法。→軍事技術
(器物層次) 形成新思想,在思想界起了啟迪作用,但沒有付之於實踐。
2.曾國藩、李鴻章等地主階級洋務派
為什麼要學 怎麼學 學什麼 結果
背景: 60年代,由於受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雙重打擊,清政府內憂外患,急於尋求出路。而慈禧太後的暫時支持,總理衙門中央
洋務機構的建立為洋務派學西方創造了有利條件。
目的:具體目的「剿發捻」(鎮壓人民革命);「勤遠略」(抵抗外來侵略);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發起了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
經濟:創辦近代企業;
軍事:籌劃海防,創辦新式海軍;
文教:創辦新式學堂,派留學生出國深造。
(器物層次)
是近代化的開端,但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3.晚清政府
為什麼要學 怎麼學 學什麼 結果
背景: 20世紀初,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義和團運動的雙重打擊下,清政府又處於內外交困的境地。
目的:為了應付嚴重的國內危機,遏制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實質是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從1901年開始實施「新政」,從1905-1911年進行「預備立憲」,但仍未超出「中體西用」的范疇。
經濟:獎勵實業;
軍事:編練新軍;
文教: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
政治:「預備立憲」,進行政治制度改革。
內容較全面,但卻是騙局(主要是後者)
客觀上有利於中國近代化,但最終破產,為辛亥革命創造了成熟的客觀革命形勢,為自己准備了掘墓人。
二、資產階級學習西方
1.早期維新派
背景: 19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傳入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從洋務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維新派。
目的:抵制外來侵略,發展資本主義。
以王韜、鄭觀應為代表的早期維新派提出並宣傳自己的主張
經濟:發展工商業,和外國進行商戰。
文化上:興辦學校,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
政治:進行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
在理論上還不成熟,更未付之於實踐,實際影響不大。但為康梁維新思想奠定基礎。
2.康、梁維新派
背景: 19世紀90年代末,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目的:抵制外來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
掀起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戊戌變法成為高潮。
政治: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
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思想——學習西方科學文化。
(制度層次)
曇花一現。
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3.孫中山革命派
背景:20世紀初,帝國主義侵略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資產階級的力量進一步壯大。
目的:抵制外來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
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為高峰,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學習西方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國家學說,並把它發展為三民主義。
(制度層次)
功敗垂成——有巨大的歷史功績,但最終失敗。
4.陳獨秀、李大釗等激進派
背景:政治上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國家一天天還下去;經濟上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思想與袁世凱尊孔復古逆流勢不兩立。
目的: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
掀起新文化運動,猛烈抨擊幾千年封建思想文化。
民主與科學。
民主指法蘭西式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科學是指自然科學和看待客觀事物的科學觀點。
(思想文化層次)
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運動後期宣傳的馬克思主義,終於成為中國人民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三.無產階級學西方
背景:俄國十月革命成功,新文化運動為馬克思義在中國傳播的提供了思想條件。
主要思想:馬克思主義。
主要實踐:五四運動、建立中國共產黨、參加國民革命、反對美蔣的反動統治、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的勝利、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等。
影響:歷盡曲折坎坷,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從此中國在社會主義道路上探索和發展,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四 .農民階級對西學的態度
(1)太平天國運動
A.拜上帝教
太平天國並沒有吸取西方的資本主義近代文明,卻從西方尋來了已經腐朽沒落的中世紀文化。洪秀全等太平天國領袖把西方的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的大同思想和農民的平均主義糅合起來,創立了拜上帝教,用以組織群眾、發動群眾,以實現農民階級的平均主義願望。
B.《資政新篇》
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方案——《資政新篇》,主張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但由於社會條件不具備,農民階級不欣賞,根本未得到實施。說明農民領袖能接受西方思想但農民階級卻不贊同。
(2)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運動的指導思想是「扶清滅洋」,在反侵略的同時也否定了西方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可見,固守傳統 是農民階級的本性,他們只有無產階級的領導下,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
④ 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
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是北方統一南方,西部統一中部。
⑤ 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有哪五大定律
歷史在不斷發展,但是在發展中又有著一種規律在不斷循環。尤其是中國歷史中有著象牙定律、不能共富貴、賦稅改革、居安思危還有盛極則衰的定律。
一、象牙塔的規律,崩塌總從小事開始如今再來看一下那些王朝崩潰的幾率,幾乎都是從最簡單的小事開始的。比如說。一個王朝的負面有很多原因都是沒有安頓好民心,若是民心出現了動亂,於是這個王朝就陷入了混亂之中。還有就是一些臣子篡權奪位,這也是因為野心膨脹,並且當時的局勢給了他們可乘之機,所以一個人的慾望是很可怕的。
五、盛極則衰那些王朝就算持續了幾百年,但終究躲不過衰亡的命運。因為在繁華的影響下,他們已經忘了要進行改革就放縱慾望,不懂得進取,所以自然會滅亡。
⑥ 論中國朝代發展規律
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
分爭內,又並容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
為三國。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
這段話還是很概括的。
⑦ 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規律4000字論文
國古代治亂、衰亡,都有上下兩方面因素:
興盛時期:
上層,君主及其臣子經歷戰亂,創業艱難,因此對自我約束較嚴,實行各種恢復經濟、鼓勵農業生產政策,任用一批高素質官僚、打擊貪官污吏,避免其侵害君權,減輕他們對百姓的壓迫。同時打擊豪強,使其不敢過分兼並土地。
下層,長期戰亂使得人口大減,出現大量空閑土地,豪強地主不敢兼並土地對抗官府,農民生存較易,不會賣掉土地逃亡或賣給豪強地主,小農經濟得以發展。
衰亡時期:
上層,由於君主世襲制度,後代君主生於深宮之內、長於綺羅叢中,生來便榮華富貴、高高在上,既無社會經驗,也缺乏足夠的政治經驗,(君主獨裁,大權獨攬,不會在其還能處理政務時交給繼承人太多權力。)加上從小接觸人少,多為身邊近臣、宦官,一旦即位,難免任用這些親信,也難免喜諛惡直、奢侈無度、沉湎某種個人愛好中等行為,這樣君權就會被君主所信用的奸佞代行,從而用不受制約的權力做出種種蠹國害民行為。同時整個統治階級的腐化(絕對的權力必然帶來絕對腐化。)導致橫征暴斂、貪腐橫行,把種種苛捐雜稅、徭役等經濟、人身負擔加於百姓身上。
下層,經濟發展、人口繁衍、土地兼並加快,人地矛盾逐漸尖銳,而統治階級增加的各種經濟、人身負擔使得廣大農民不堪忍受,不得不把土地賣給豪強地主,同時為了逃避徭役、人丁稅,往往自身也賣為奴隸,如此一來,朝廷收入減少,統治階級的胃口又越來越大,就只能繼續增加苛捐雜稅。百姓於是繼續投靠豪強地主,形成惡性循環。但是,豪強地主在吸納百姓的同時,也壓迫百姓,和朝廷一起,製造出大量「流民」這些無業流民數量少時還不足為患,一旦豪強地主承載農民達到上限,就會出現大量的流民,此時一旦出現災荒,農業生產遭到破壞,大量無以為生的流民就只能選擇造反,於是,一個王朝結束了,經過造反的戰亂,出現一個強大的勢力集團,再建立一個新的朝廷。這就是「中國古代史周期律」
除此之外,還有些偶發的不確定因素,比如軍閥割據、外敵入侵,但是,這兩個因素要想消滅一個王朝,首先也要有客觀條件,即上下層之間的階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才能消滅一個王朝。
⑧ 歷史的發展有哪些基本規律
中國的歷史,一直到現在都存在這樣一種規律:我們把社會的構成分為三個層次,上層——中央的權力核心,過去是天子現在則是中央政府,中層——官僚集團、士人(或稱為知識分子)集團,農耕時代的地主、工商時代的資本家,下層——普通的人民。理論上說,在信息的傳遞與處理都存在「時間差」的時代,中層是連接上層與下層,組織社會力量從事生產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但同時,中層又必然有其自身的利益訴求,而其位置與構成又決定了,這個階層相對於上層和下層,在人員素質和資源控制力上會更具有優勢。一旦社會體制對中層的自我膨脹失去控制,則社會結構便會趨於畸形。
歷朝歷代,當權力集中於上層,財富相對平均的分布於下層,中層相對受到抑制的時候,通常則是王朝的鼎盛時期,而歷史上王朝走向鼎盛的過程,其實也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過程。而在鼎盛時期過去之後,中層開始做大,權力由上至下,財富由下至上,都開始向中層集中。在古代這就表現為朝堂上,上不能治下,皇權逐步被架空,民間土地兼並愈發嚴重,同時士大夫階層在擁有大量土地的情況下又無需繳稅,政府財政的負擔最終只能由生活愈發困難的平民來承擔,這最終將導致王朝經濟走向崩潰。與此同時,中層,或者說是精英階層自身,也開始逐步走向自我封閉,拒絕新鮮血液的輸入,從而成為一個小圈子,並最終腐化、瓦解。至此,國家體系便無可逆轉的走向了崩潰,而扭曲了的社會結構在王朝的崩潰中將會被打破,歷史便開始進入下一個循環周期。
⑨ 歷史規律總結
[推薦]高考歷史、文綜歷史專題復習【全部完成】
中國近代史復習•知識梳理
中國近代史: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五四運動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五四運動-1949新中國成立
第一單元 清朝晚期(上)
這一單元講述近代中國19世紀40至60年代的歷史,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形成的時期。
注意:從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資本主義侵略引起的中國社會兩大這方面概述這一時期同社會發展的基本狀況,提示本階段中國歷史發展所呈現的時代特徵。
1.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工業革命影響下,商品輸出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生命線。 19世紀40-60年代,西方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用侵略特權把中國逐步變成其商品市場與原料
2.中國社會的變化:
(1)政治方面:
A.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和由此引起的諸方面的變化
.中國社會階級狀況與階段關系發生深刻變化
農民階級
地主階級:分化:
第一次鴉片戰爭:抵抗派與投降派。
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派與頑固派
民族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
C.在遭受外來侵略的新形勢下,中國社會各階級表現出政治態度與行為上的復雜性。
(2)經濟方面:經濟形態的變化與經濟成分的變化
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並呈日益加深的趨勢;出現外國資本主義企業;19世紀60年代-70年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引進大機器生產,開始經濟近代化。
(3)思想文化方面:萌發「和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一)第一次鴉片戰爭(★背景與影響)
一、背景
19世紀上半期中國全面落後於西方
清朝統治危機四伏
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
從經濟、政治、外交等三方面進行中西方比較,可推出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根本原因)與中國戰敗的必然性
二、原因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英國走私鴉片與中國禁煙。(原因、影響,1839虎門銷煙成為導火錢)
三、經過
1.時間 2.過程 3.進軍路線 4.清政府的抵抗與妥協 5.戰爭結果:戰敗簽約(危害)
四、影響
1.政治方面:社會性質、矛盾、革命任務、革命性質發生變化。
2.經濟方面: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商品經濟發展,日益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出現外國資本主義企業(早期資本輸出)
3.思想方面:萌發「向西方學習」新思想
(1)原因 (2)核心 (3)內容:注視西方、介紹西方、學習西方的人或專著
(4)局限性 (5)意義
五、性質與失敗原因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與為什麼說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
一、原因
1.根本原因:進一步擴大侵略權益
2.直接原因:
外國商品滯銷
修約要求被拒絕
3.導火索(借口)
二、經過
1.時間 2.過程(兩個階段) 3.結果(條約及危害)
三、影響
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政治、經濟)
(三)太平天國運動(★理論性較強)
一、興起的原因與准備
1.原因
(1)階級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外國資本主義-重要原因
(3)自然災害嚴重-直接原因
2.起義的准備
洪秀全 創立拜上帝教,發展會員,展開反封建斗爭
從事宗教理論建設 思想特點(三者結合)
撰寫文章表達農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
二、經過
1.前期:興起與發展的過程(戰略進攻階段)
(1)興起:爆發,初步建立政權,正式建立政權
(2)發展:
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內容評價,為什麼是空想?)
軍事上的全盛:北伐失利,西征、東征勝利(目的、將領、結果、影響)
2.後期:轉折和防禦和失敗的過程(戰略防禦階段)
(1)轉折:天京變亂(原因、概況、結果)
(2)防禦:組織新的領導核心;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內容、評價);軍事上的防禦戰
(3)失敗: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太平天國的失敗
三、失敗原因與教訓(*為什麼說是舊式農民戰爭)
四、性質與歷史功績(*為什麼是農民戰爭最高峰?與以往相比的新特點)
(四)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侵略:19世紀70年代以前以商品輸出為主,資本輸出為輔
一、打開中國市場進行商品輸出
1.攫取中國海關管理權(四步)
2.走私鴉片(與打擊販毒聯系)
3.商品傾銷、原料掠奪:中國日益陷入資本主義市場,成為商品市場與原料產地。(概況與後果、1865年第一次正當貿易出現逆差)
二、販賣華工(與販奴貿易聯系)
三、早期資本輸出:表現形式與危害
*經濟侵略的後果,與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聯系
(五)清朝政局的變動
一、總理衙門的設立(目的、設立、職權、影響)
二、辛酉政變與借師助剿
1.辛酉政變(原因、經過、結果、影響)
2.借師助剿(原因、經過、影響)
三、漢族官僚勢力的擴大(原因、表現、影響)
(六)洋務運動(★影響及失敗原因的分析)
一、洋務派與頑固派
1.出現的背景
2.代表人物
3.各自主張(異同點)
二、洋務運動
1.概念(*自救運動)
2.階段(前期與後期)
3.主要內容(軍事工業、民用工業、近代海軍、培養人才)
4.評價
進步性:引進科技、培養人才、客觀上刺激資本主義產生;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國經濟侵略
局限性:未走上富國強兵道路,最終失敗
影響:
(1)政治上:未對清朝封建制度作任何改革,但客觀上造成無產階級隊伍的發展,進一步改變了中國的階級結構。
(2)經濟上:
引進機器大生產,啟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創辦的企業,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起到了一定抵製作用
一些企業包含某些資本主義因素,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起了刺激和誘導作用
(3)思想上: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將向西方學習付諸實踐,擴大了地主階級中的影響
舉辦新式學堂,組織留學生,在封建文化教育制度改革上打開了缺口
6.結果和失敗原因
(七)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歷史條件、特點、影響)
一、歷史條件
1.資本主義萌芽 2.資本主義入侵 3.外商企業利潤的刺激 4.洋務運動的誘導作用
二、興起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興起的時間和地點
2.早期著名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3.民族資產階級誕生與來源
三、意義
1.近代工業的出現,表明中國產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日間瓦解解體中的自然經濟
2.伴隨近代工業的出現,中國無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先後誕生了。
3.催生了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
四、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特點與原因
(八)中國無產階級的產生及早期狀況
一、產生的時間與地點
二、頒布與來源
三、特點
1.具有國際無產階級的共同優點
2.自己的特點:
革命性最強
與農民階級的天然聯系,便於結盟
集中程度高
四、早期斗爭
未形成一股獨立的政治力量,但以罷工為手段,不斷進行自發斗爭,帶有愛國主義色彩,初步顯示了中國無產階級的力量。
第二單元 清朝晚期(下)
本單元講述近代中國19世紀70年代前後至20世紀初的歷史,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一步形成和完全形成的時期。
注意:從資本主義(帝)對中國的侵略的資本主義侵略引起的中國社會的變化兩大方面描繪這一時期中國歷史發展的概況,揭示本階段中國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
1.資本主義(帝)對中國的侵略
19世紀六十年代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本主義主宰世界已成定局。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企圖在政治和經濟上(資本輸出)瓜分世界,中國遭受更嚴重侵略:70年代邊疆地區新危機;80年代中法戰爭;19世紀末瓜分中國狂潮;20世紀初八國聯軍侵華及以後政變侵華政策為 經濟侵略(不再發動大規模戰爭)和以華制華,扶植代理人破壞中國革命。
2.中國社會的變化
(1)經濟方面:
A.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困境中獲得初步發展
B.洋務運動徹底破產,中國近代化進程中斷
C.中國日益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命脈完全為帝國主義控制
(2)政治方面:
A.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
B.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和中國無產階級的隊伍不斷壯大
C.各主要政治力量對嚴重的民族危機在態度和行為上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
(3)思想方面:
A.資產階級維新思想廣泛傳播,形成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B.資產階級革命思想逐漸成為新思潮的主流,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C.近代以來,農民階級反侵略反封建思想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新歷史條件下,演化為「扶清滅洋」
(一)邊疆地區新危機和中法戰爭(中法戰爭是六七十年代邊疆地區新危機的繼續和縮影)
一、中國邊疆地區的新危機
1.背景:國際: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加緊對外擴張
國內:清政府的腐敗和奉行妥協政策,進一步加劇危機
2.概況:
(1)西北 (2)西南 (3)東南 (可聯系新疆、西藏、台灣問題)
二、中法戰爭(1883—1885年)
1.背景
(1)19世紀70年代,法國向帝國主義過渡,加緊對外侵略(高利貸帝國主義,對外資本輸出要求強烈)
(2)19世紀70年代,法軍大舉向越南北部進攻,攻佔河內等地。
(3)法軍的侵略遭到黑旗軍打擊(紙橋大捷)
(4)1883年底,法軍進攻駐越清軍,戰爭爆發
*直接原因:法侵越,進而打開中國門戶
2.戰爭經過
(1)時間 (2)過程及重大戰役與李鴻章政策
(3)結果:法國計劃被粉碎,茹費理內閣倒台;不敗而敗,簽約(為什麼不敗而敗?);台灣設行省
3.條約及影響
(二)甲午中日戰爭(★戰爭爆發的原因與影響)
一、戰爭爆發的背景
1.日本制定「大陸政策」(?) 2.列強的默許縱容 3.朝鮮東學黨起義
*戰前中日主要社會狀況的比較
日本: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向帝國主義過渡,成為「帶有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國家」,由於自身不足,需從對外擴張中彌補。
中國:洋務運動(第一次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未達富國強兵目的。反而在邊疆新危機後,西南門戶被打開,進一步加深半殖民地性,無從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與日本差距進一步拉大。
二、戰爭經過
1.時間 2.戰爭過程及重大戰役及李鴻章清政府政策、愛國官兵的犧牲
3.結果:戰敗簽約;三國干涉還遼(結合戰前歐洲情況分析原因;概況;後果-日俄矛盾)
三、條約及危害
1.條約內容
2.危害
A.對中國而言,大大加深半殖民地性(具體略)
B.對遠東國際局勢而言,日本乘勢加強對朝控制,成為東亞強國,日俄矛盾激化
C.對列強侵略而言,表明列強對華侵略進入資本輸出為主的階段
四、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斗爭
1.原因 2.表現 3.意義
(三)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以資本輸出為主的經濟瓜分和以租借地為主的政治瓜分)
一、原因
1.根本原因:19世紀末向帝國主義過渡,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
2.直接原因:中日戰爭的慘敗及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刺激了野心。
二、表現
1.經濟上:擴大資本輸出
(1)資本輸出:帝國主義國家通過貨款,投資辦廠等手段-直接利用他國的原料,廉價勞動力攫取利益的一種侵略方法
(2)主要方式:
①政治貨款(原因、概況、貸款的政治奴役性)
②搶奪路權(概況、影響)
③搶奪礦權(概況、企業特點、影響)
④爭相開廠(概況、企業特點、影響)
2.政治上:強占租借地與劃分勢力范圍
(1)本質目的:實行直接的殖民統治 (2)概況(英國強佔台灣的三個過程)
(3)影響:對華掠奪達到高峰;面臨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促使救亡圖存運動興起
三、美國推行「門戶開放」政策
1.背景 2.內容 3.實質 4.影響
(四)戊戌變法(狹義上是指「百日維新」,但須掌握廣義上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一、背景
1.民族危機 2.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原因) 3.階級條件
4.思想條件:
(1)19世紀60年代以後,早期維新思想的產生(代表人物、主張、局限性)
(2)19世紀90年代康梁的維新思想
康有為的活動、代表作、思想特徵、意義
梁啟超的代表作及其思想主張
、經過
1.開始:1895年「公車上書」
2.發展 時間:1895-1897年
表現:《中外紀聞》 學會,車內設立學會報館學學堂五十多所(著名報館學館)
3.高漲: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論戰內容、影響)
4.頂點:百日維新(施政綱領,變法開始(1898.6.11《 》),變法內容及評價)
5.失敗:戊戌政變
三、戊戌變法的意義與教訓
1.意義(三點)
主觀原因(根本原因與主要原因)
2.失敗原因 中國資本主義基礎的
客觀原因 列強不支持
頑固派勢力異常強大
3.歷史教訓(與日本明治維新的比較)
(五)義和團運動(★比較太平天國與義和團運動)
一、背景
1.反洋教斗爭的發展 2.德國強占膠州灣
二、經過
1.揭開序幕:1898年山東冠省趙三多起義(義和拳)
2.聲勢大振:1899年發展到山東直隸許多州縣(扶清滅洋;1899年改稱為義和團;袁世凱山東鎮壓)
3.迅猛發展:1900年,義和團進入京津地區,清政府改剿為招撫,企圖控制利用
4.提出口號:扶清來洋(評價)
5.反擊八國聯軍侵略(廊坊楊村阻擊戰;天津保衛戰、圍攻北京西什庫教堂)
6.悲壯失敗:清政府改扶為剿,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
三、歷史意義與教訓
1.性質
2.作用
A.粉碎瓜分中國企圖
B.迫使其改侵略政策為以華制華(扶植代理人)
C.沉重打擊清統治,加速其滅亡
*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的比較
(1)背景:前者是國內階級矛盾高度激化的產物,反封建是首要目標;後者是19世紀末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矛盾尖銳的產物,反帝是首要目標。
(2)性質:前者是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後者是反帝愛國的農民運動。
(3)作用:有所不同,也有相似之處。
(4)局限性:農民階級局限性與時代局限性,更多是相似點。
(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一、戰爭目的
1.把中國推入殖民地深淵,使之成為共同奴役的對象
2.鎮壓中國人民反帝斗爭以(義和團運動),維護侵略權益
二、戰爭經過
1.爆發:1900年夏,八國聯軍進犯;1900年6月清政府宣戰
2.攻陷天津,聶士成陣亡,成立都統衙門
3.攻陷北京,分區佔領,成立聯軍書信司令部
4.結果:中國戰敗簽約
三、條約及影響
1.條約簽訂、內容及危害
2.影響
(七)辛亥革命(狹義是指武昌起義,廣義是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一、歷史背景
1.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國內階級矛盾空前尖銳(新政:原因,時間,內容,性質,後果)
3.奠定經濟基礎與階級基礎
4.群眾基礎具備
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1.領導人:1894年孫中山開始早期革命活動,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時間、隊伍壯大、宣傳中心、宣傳方式與內容、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主張)
3.組織上: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建立與革命派的形成(興中會成立概況、主張、意義)
4.軍事上:1895年的廣州起義,以武裝起義邁出民主革命第一步
三、革命形勢的發展
1.領導人:1905年孫中山被推舉為中國同盟會總理,成為公認的革命領袖
2.思想上:提出革命綱領(舊三民主義的提出、內容、評價);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原因、內容、影響)
3.組織上:1905年中國同盟會的成立(背景、時間、地點、領導人、政治綱領、機關刊物、組織機構、性質、意義)
4.軍事上:發動武裝起義,如:萍瀏醴起義、浙皖起義、鎮南關起義、黃花崗起義(時間、領導人、概況、影響)
四、辛亥革命(狹義上的武昌起義)的爆發
2.武昌起義:過程、勝利原因、湖北軍政府及黎元洪、起義後的革命形勢
五、革命的高潮
1.帝國主義「嚴守中立」(原因、實質、後果)與袁世凱的崛起
2.中外反動勢力壓力下的「南北議和」(背景、代表、地點)
3.政權建立: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
(1)成立:時間、首都、國旗、政府性質
(2)內外政策:內容、評價
(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內容、目的、性質、評價
4.清朝覆滅: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
六、革命的失敗
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1)過程
(2)原因:革命的軟弱性,革命陣營的渙散;立憲派、舊官僚的進攻;帝國主義的干涉(表明、目的);袁世凱的實力與反革命的兩面手段
七、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與教訓
1.性質
2.歷史功績:政治上,思想上,經濟上,國際意義
3.結果:取得一定勝利但最終失敗
(1)勝利之處:推翻清朝結束君主專制;建立共和國;頒布《臨時約法》,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失敗之處:革命果實被代表了封建地主軍閥和帝國主義勢力的袁世凱篡奪,沒有改變近代中國的社會的性質,沒有完全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
4.失敗原因:(1)主觀原因:A.根本原因: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妥協性和軟弱性
B.主要原因:綱領問題、群眾基礎(農民問題)、政黨問題、軍隊問題
(2)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聯合力量過於強大
5.教訓:在帝國主義時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上www.pep.com.cn. 上面挺詳細的
⑩ 從中國歷史發展脈絡看,可以總結出那些規律
從中國歷史發展脈絡看,我可以說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總體的趨勢是大一統的趨勢,可以說越往後,大一統的范圍越廣,深度越大,這是中國強大的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