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薄膜包衣的歷史發展有誰知道的啊
自30年代復以來就陸續出現了有關薄制膜包衣的工藝性探索,但由於剛起步受薄膜材料、包衣工藝和設備等條件尚不能適應生產要求,實際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到50年代,美國雅培葯廠(Abbott Lab)首先生產出新型的薄膜片劑,並用「Filmtab」商標取得專利。經過近40年的研究發展,生產設備和工藝的不斷改進和完善,高分子薄膜材料的相繼問世,使薄膜包衣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國外基本上以薄膜包衣取代了糖衣。我國是近幾年才開始起步發展,薄膜包衣依外資葯—新葯—普葯精做的應用態勢迅速發展,已成為制葯工業「新的熱點」。
Ⅱ 反滲透膜的發展史
80年代發明的復合膜,由超薄反滲透膜、多孔支撐層、織物增強自疊加而成,透水量極大,除鹽率高達99%,是理想的反滲透膜。反滲透膜在分離小分子有機化合物時也特別有效,因此對有機化工、釀造工業、三廢處理等領域也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在21世紀以前,反滲透膜技術都是被國外所壟斷,而中國是直到90年代末期才開始掌握了反滲透膜的生產技術.這個歷史要追述到建國初期,當時我們國家的領導人已經意識到海水淡化的前景和將來在社會中的作用。
早在1958年,石松研究員等首先在中國開展離子交換膜電滲析海水淡化研究。而在此前1953年美國C.E.Reid建議美國內務部將反滲透研究列入國家計劃。
隨後1967年,國家科委組織全國海水淡化會戰,組織全國在水處理和分析化學、材料化學、流體力學等各個學科的精英會戰海水淡化。
1970年,會戰主力匯集中國浙江省的杭州市,組織了全國第一個海水淡化研究室。此期間,他們一直用電滲析技術進行海水淡化,研製成功海洋監測專用微孔濾膜,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電滲析海水淡化站——西沙永興島海水淡化站。一度在海水淡化方面成為世界領軍人物。
1982年,中國海水淡化與水再利用學會經中國科協學會部批准在杭州成立。但是,因為經歷了十年浩劫,畢竟還是衰弱下去了,此時,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的全芳香族聚醯胺復合膜及其卷式元件已經赫然問世。
1984年,國家海洋局以海水淡化研究室為主體,組建國家海洋局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中國開始對膜技術重視了,但是,美國海水淡化用復合膜及其卷式元件已經大面積商業化了,投入到了國家和民用中去了。
1992年,國家為了追趕膜方面技術與世界的差距,,國家科委軍頂,以「中心」為依託,組建國家液體分離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並開始悄悄研製國產反滲透膜。
直到2001年,「中心」實行集團化分體管理,所轄三個控股的中外合資公司,兩個中資公司和一個研發中心。同年,杭州北斗星膜製品有限公司正式公開問世,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反滲透膜產品,享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由中國製造、具有民族品牌的高性能復合膜元件開始投放市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自主反滲透膜技術的國家。
Ⅲ 膜結構的發展歷程是怎麼樣的
1970年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中凈空尺寸為 140m×83.5m的美國館是世界上跨度非常大的膜結構,自此以後,膜結構在國外已逐漸應用於體育建築、商場、展覽中心、交通服務設施等大跨度建築中, 膜結構在世界范圍內有了迅猛的發展。
1975年建成的美國龐提亞克的"銀色穹頂"氣承式空氣,膜結構,平面尺寸234.9m×183m;1981年的沙烏地阿拉伯吉大機場候機大廳懸掛膜結構,佔地42萬m²;
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體操館與擊劍館;2000年的倫敦"千年穹"都以其獨特的 膜結構造型及超前的設計,顯示了膜結構建築技術與材料科學的發展水平。
據考證,帳篷是遠古時代人類最早的居所,開始完全用天然材料構築,如用獸皮、樹皮等作帷幕,用石材、樹乾等作支承,逐漸發展為天然合成材料,如棉紗、毛紡、帆布等。現代膜結構則發展為使用鋼材、鋁合金、木材等作結構件,用精細化工織物膜或氟化物薄膜作為覆蓋帷幕。
膜結構發展可概括為兩個方面:膜材發展和膜結構體系發展,兩者相互依存、互為促進。膜材發展推動膜結構的發展與廣泛應用,並促進新的結構體系誕生;反過來,新的膜結構體系和技術發展,促進新型膜材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1 膜材發展概況
膜材主要是隨現代精細化工科技的進步而不斷發展。早期的膜材,以聚氯乙烯為表面塗層、聚酯纖維為基布的膜材為主,現稱C類膜(PVC/PES),建築與結構受力性能不理想。同時,以玻璃纖維為基布氯丁橡膠為塗層膜和棉紗天然纖維膜亦有較少應用。
1960年代,玻璃纖維織物膜技術得到發展,並在較大范圍應用,但表面塗層材料仍為聚乙烯基類(現稱為B類膜)。膜材強度較高、模量大、徐變小,但建築自潔性、耐久性仍不理想。同期,c類膜材製造技術不斷進步,結構與建築特性逐漸改善。
1970年代初,具有優異建築性能的聚四氟乙烯(化學名FIFE,商品名Teflon,1938)表面塗層材料由NASA研製成功,同時B紗、DE紗玻璃纖維織物膜技術日趨成熟,使得以玻璃纖維為基布PTFE為塗層的現代織物膜材問世,現稱A類膜,並開始工程應用[z]。新型聚酯類纖維(Kevla等)不斷被研製,氟化物塗層逐漸應用在c類膜。
1980年代,由於航天科技發展與需求,精細化工技術發展,氟化物纖維(PTFE、FEP、PFA等)、碳纖維(CF)、聚酯纖維(PBO、PET等)等織物膜相繼研製問世,這些膜材具有高強、高比強、高模量、耐強輻射、耐原子氧化、性態穩定,但目前主要應用於航空航天、半導體電子工業等特殊領域,很少應用在建築工領域。
A類膜材發展趨勢:提高柔韌性、改善製成工藝、使用環保材料、增加性價比。c類膜材發展趨勢:研製新型高性能合成纖維、改善基布編織工藝、提高受力穩定性,研製新型環保塗層材料,提高建築自潔性、耐久性。
新型膜材及其應用技術研究是膜結構發展的基石。氟化物熱塑性薄膜(ET-FE、THV、FEP等)、相應織物膜材問世和應用技術的解決,促進了新的膜結構技術的發展。
Ⅳ 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發展歷史
http://www.sinoshu.com/cx/bookdetail.asp?typeid=2&id=676998&bookname=%B8%DF%B7%D6%D7%D3%D0%C2%B2%C4%C1%CF%B4%D4%CA%E9--%B8%DF%B7%D6%D7%D3%B5%E7%B3%D8%B2%C4%C1%CF
高分子新材料叢書回--高分子電池答材料
Ⅳ 中國地膜有著怎樣的發展歷史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部分地區曾利用廢舊普通農膜對蔬菜、棉花等作物進行小面積栽培試驗,取得一定效果,但由於經濟、技術原因未能得到推廣。1978年,農牧漁業部通過對外科技交流,從日本引進一整套的地膜覆蓋技術,包括作業方法、專用地膜和覆蓋機械。經過幾年的消化吸收,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了必要的技術、人力和物質條件,並與中國傳統農業耕作技術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地膜覆蓋栽培技術體系。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通過對覆蓋效應及其對作物生育的影響,以及作物生理、生化方面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覆蓋栽培環境相對穩定效應」的理論,並總結出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的覆蓋栽培技術的經驗。1979年試製成功地面覆蓋專用膜,接著又試製成功了多種有色地膜、反光膜、除草膜、光降解膜、耐老化長壽膜、切口膜等新產品。1983年又研製了低壓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淺型低密度聚乙烯超薄地膜。1980年試製成功了地膜覆蓋機,1984年已經可以生產不同動力牽引的各種覆蓋機共60多種型號,1984年成立了中國地膜覆蓋栽培研究會。1985年,中國地膜覆蓋面積達1.80×10^10平方米,躍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地膜覆蓋栽培在80多種作物上均獲得成功,有實用價值與經濟效益的覆蓋栽培作物亦有40多種。
Ⅵ 薄膜晶體管的歷史及現狀
人類對 TFT 的研究工作已經有很長的歷史. 早在 1925 年, Julius Edger Lilienfeld 首次提出結型場效應晶體管 (FET) 的基本定律,開辟了對固態放大器的研究.1933 年,Lilienfeld 又將絕緣柵結構引進場效應晶體管(後來被稱為 MISFET).1962 年,Weimer 用多晶 CaS 薄膜做成 TFT;隨後,又涌現了用 CdSe,InSb,Ge 等半導體材料做成的 TFT 器件.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基於低費用,大陣列顯示的實際需求,TFT 的研究廣為興起.1973 年,Brody 等人 136 光 子 技 術 2006 年 9 月 首次研製出有源矩陣液晶顯示(AMLCD) ,並用 CdSe TFT 作為開關單元.隨著多晶硅摻雜工藝的發展,1979 年 後來許多實驗室都進行了將 AMLCD LeComber,Spear 和 Ghaith 用 a-Si:H 做有源層,做成如圖 1 所示的 TFT 器件. 以玻璃為襯底的研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硅基 TFT 在 AMLCD 中有著極重要的地位,所做成的產品占據了市場絕 大部分份額.1986 年 Tsumura 等人首次用聚噻吩為半導體材料制備了有機薄膜晶體管(OTFT) ,OTFT 技術從此開 始得到發展.九十年代,以有機半導體材料作為活性層成為新的研究熱點.由於在製造工藝和成本上的優勢,OTFT 被認為將來極可能應用在 LCD,OLED 的驅動中.近年來,OTFT 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1996 年,飛利浦公 司採用多層薄膜疊合法製作了一塊 15 微克變成碼發生器(PCG) ;即使當薄膜嚴重扭曲,仍能正常工作.1998 年, 的無定型金屬氧化物鋯酸鋇作為並五苯有機薄膜晶體管的柵絕 IBM公司用一種新型的具有更高的介電常數 緣層,使該器件的驅動電壓降低了 4V,遷移率達到 0.38cm2V-1 s-1.1999 年,Bell實驗室的 Katz 和他的研究小組制 得了在室溫下空氣中能穩定存在的噻吩薄膜,並使器件的遷移率達到 0.1 cm2V-1 s-1.Bell 實驗室用並五苯單晶製得 這向有機集成 了一種雙極型有機薄膜晶體管, 該器件對電子和空穴的遷移率分別達到 2.7 cm2V-1 s-1 和 1.7 cm2V-1 s-1, 電路的實際應用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最近幾年,隨著透明氧化物研究的深入,以 ZnO,ZIO 等半導體材料作為活性 層製作薄膜晶體管,因性能改進顯著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興趣.器件制備工藝很廣泛,比如:MBE,CVD,PLD 等, 均有研究.ZnO-TFT 技術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03 年,Nomura等人使用單晶 InGaO3 (ZnO)5 獲得了遷移率為 80 cm2V-1 s-1 的 TFT 器件.美國杜邦公司採用真空蒸鍍和掩膜擋板技術在聚醯亞銨柔性襯底上開發了 ZnO-TFT,電 這是在聚醯亞銨柔性襯底上首次研製成功了高遷移率的 ZnO-TFT, 這預示著在氧化物 TFT 子遷移率為 50 cm2V-1 s-1. 2006 年, Cheng 領域新競爭的開始. 2005 年, Chiang H Q 等人利用 ZIO 作為活性層製得開關比為 107 薄膜晶體管. H C等人利用 CBD 方法製得開關比為 105 ,遷移率為 0.248cm2V-1s-1 的 TFT,這也顯示出實際應用的可能.
Ⅶ 建築膜的發展歷史
建築膜一詞,顯而易見是跟建築有關,最早是從保護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開始的。
建築膜的材料和技術最早源於航空航天。美國在上個世紀30年代末因為航天器或火箭飛往太空時必須穿越大氣層,而與大氣層所摩擦會產生幾千度的高溫,高溫足以讓太空梭機毀人亡,所以當時美國航天研製了一種特殊高溫材料,且可以直接塗在機身上,讓航天器能夠順利的穿越大氣層,後來美國又把其中一部分技術轉化為民用技術,最開始只用於飛機玻璃窗上,只因安全需求,而民化最早只是為了防止紫外線的照射。後期,因為美國沿海城市紫外線照射強烈,並且會受到狂風的襲擊,對於建築物上面的璃玻的沖擊最大,人們容易受到傷害,慢慢的就將隔熱和防爆的技術融合並使用到建築物上面,增加人類與自然界抗衡的砝碼,更好的服務於人們的日常生活。自此,建築膜開始問世。但是這個時候的建築膜因為技術的剛剛從航空上面轉為民化,所以在價格和應用上面還不是很廣泛,很多人對於建築膜根本不了解也沒有接觸過。
20世紀60年代建築膜被正式發明,而當時的建築膜具有將太陽輻射反射出玻璃窗外,以阻止玻璃內表面紫外線和熱輻射的侵害或是安全保護性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特別是對於沿海的城市還有就是高樓層建築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為人們還沒有接觸過能夠隔熱隔紫外線的東西,覺得非常的神奇,一張薄薄的膜竟然可以阻擋自然界的陽光來保護我們,並且效果非常的明顯。至此,建築膜開始得到廣泛的應用和好評。
70年代的能源危機讓建築膜快速更新第三代產品。能源危機導致了,電費增長,能源緊缺,讓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的壓力越來越大,那麼就會開始尋找節能的好材料和好方法。因此促使建築膜產品迅速發展,一片薄薄的建築膜就有著這么多的功能,而用途也不在局限於某一行業了,自然獲得好評。在歐美國家,建築膜就像我們的每個窗戶必須有玻璃一樣,不可以裸體,近兩年來,建築膜作為安全節能型材料被廣泛地運用。
隨著應用的推廣,建築膜也不斷發展,按功能及應用范圍,建築膜已經形成了三大類:建築節能膜、安全防爆膜和室內裝飾膜。
Ⅷ PE保護膜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PE保護膜的研製及應用主要興起於七十年代初,日本、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經過版了幾權十年的發展,PE保護膜現已在機械、儀表、電子、建築材料等行業上被廣泛應用。我國起步在八十年代初中期,成長於九十年代初期,因此,我國在保護膜的基礎研究,生產技術及應用等方面與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如發達國家的PE保護膜僅以基材劃分就達幾十種之多,從加工目的劃分又有單純保護、輕加工用、中加工和重加工用PE保護膜。
Ⅸ 高分子分離膜的發展簡史
早在20世紀初已有用天然高分子或其衍生物制透析、電滲析、微孔過濾膜版。1953年,美國C.E.里德提出了權用緻密的醋酸纖維素制的膜將海水分離為水和鹽,當時由於水的透過速度極小而未能實用。1960年S.洛布和S.索里拉金成功地開發了各向異性的不對稱膜的制備方法。由於起分離作用的活性層極薄,流體通過膜的阻力小,從而開拓了高分子分離膜在工業上的應用。之後出現了中空纖維膜,使高分子分離膜更適於工業用途。70年代以來,氣體分離膜、透過蒸發膜、液體膜以及生物醫學用膜的研究,開拓了高分子分離膜應用新領域。
Ⅹ 中國農膜的發展歷史
農膜又叫薄膜塑料,包括地膜(也叫農用地膜),主要成分是聚乙烯,用於覆蓋農田,以起到提高地溫,保質土壤濕度,促進種子發芽和幼苗快速增長的作用;還有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