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追求歷史文化

追求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3 18:27:41

歷史文化的意義

文化遺產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繪畫、遺物、銘文等文物;在景觀,建築樣式結合等方面具有突出價值的建築或建築群體;從歷史、美學和人種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工物品或人與自然共同創造的物品和工程,如故宮、秦始皇兵馬俑等。

歷史文化遺產是指具有一定歷史意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存在歷史價值的文物,其主要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各類文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社會活動、社會關系、意識形態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當時生態環境的狀況,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文物的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對於人們認識自己的歷史和創造力量,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並促進當代和未來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追求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歷史的重要性在於,讓我們接近真相。盡管歷史在發展中被曲解、隱藏,我們學的是被人為扭曲的還是客觀發生的歷史。如果我們學習的是認為扭曲的歷史,會形成一種偏激和扭曲的歷史觀。這是可怕的,如果再將這種扭曲的歷史觀影響他人,這是更可怕的。但最終歷史會公布於天下的。

歷史文化,只有傳承了歷史文化,我們才有自己的民族氣節,國人的靈魂。這里最鮮明的例子就是屈原與端午節了。由此演變而來的端午節就是一種歷史文化。簡而言之就是,歷史上的事件或者是活動流傳下來的影響,積淀在民間,並由此而催生的文化。

目前,國外掀起了一陣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浪潮。我們國內也開始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然而我國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短板。

參考資料

歷史-網路

② 什麼是歷史文化精神

無論怎樣一種歷史文化,它在發展過程中都積淀了以觀念和思想為基本內容的精神內涵。所謂精神內涵,就是包括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在內的精神性文化。

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改造客觀與主觀世界的活動方式與結果,有觀念、物質和制度三種形態,其中都分別包含和凝聚著知識性文化,同時也凝聚和體現著程度不同的精神性文化的內容。由於精神性文化往往體現為佔主導地位的價值和思想,起著引導人、教化人、陶冶人和塑造人的作用,對經濟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所以,與知識性文化相比較,它明顯處於更加重要的地位。精神性文化或精神內涵,它作為滲透在一個社會的觀念、物質和制度中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既是文化的本質與核心,也是文化中具有強烈能動作用的部分。

歷史證明,精神內涵對經濟社會轉型與發展始終起著能動作用。首先,精神內涵可表徵並能動地影響著一個國家或地區關於變革與發展的選擇。在全球化所影響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方面以及在適合的發展模式方面,都涉及到價值取向的選擇問題;而每個國家或地區也都是從自身的歷史條件和文化視野出發,以一定的方式和理念來進行選擇的。其次,精神內涵可反映並能動地導引著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先進事物的自覺認識、積極把握和主動追求。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的精神內涵,反映著該國家或地區的人們的精神生活狀況,其中所包含的先進性內容,即精神內涵的優秀方面和精華部分,既是國家或地區的先進文化的具體表徵,也是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的追求所在。再次,精神內涵可體現並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全球化條件下推進現代化的精神動力。在全球化條件下,在敏銳把握發展趨勢和要求、實現全球化戰略和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體現著先進文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始終是推動新發展、開創新局面的精神動力。

③ 形容歷史文化博大精深的句子

1、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千里傳,萬里路途多遙遠,異國他鄉中華文化美名版揚。權中國文字博大精深,其中意味需要細細品。

2、中國傳統文化第二個魅力是文學藝術的魅力。中國人只要讀過書的,都多少知道一些古詩古詞和一些文學名著。但中國古典文學的美實在是很妙曼優美,給人以無盡的遐想和怡悅的感受。

3、中華國粹是京劇,始於清朝乾隆間,融匯徽漢昆秦調,流傳世間兩百年,分為生旦凈末丑,臉譜劃分善與惡,有板有眼有講究,中華文化藏其間!

4、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其中的許多精華,被代代相傳,價值歷久而彌新,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國學文化經典。它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結晶,是中國文化和中華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們應該生生不息傳遞的瑰寶。

5、中華上下五千年,人物事跡永流傳,亂世百姓不得安,當今社會享平安,百姓安康今日談,龍的傳人得真傳。

6、中國傳統文化不是擺幾本線裝書和假古董,也不是穿套漢服或唐裝,更不是風水、堪輿、預測之學。通過去蕪存菁,國學中的精華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④ 歷史文化的意義是什麼

一、歷史文化底蘊體現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明程度。

歷史是一個永不枯竭的物質和精神載體。它往往體現著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明程度。中國、印度、巴比倫、埃及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美譽,全在於它們燦爛的歷史文化積存。中國長城,西安兵馬俑,埃及金字塔這些令人震驚的世界遺產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影響,這全在於它們所遺存的是古中國和古埃及的燦爛文化,它們已成為了一個國家古代文明的精神象徵。二十一世紀以來,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越為世人所重視,大多數國家現在都成立了專門的文物保護機構,並把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納入法制軌道,規范和約束人們對於歷史文化的具體行為,這無疑是對歷史文化保護的一大貢獻。

二、歷史文化底蘊對於民族心理有重大影響。

歷史文化帶給後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它往往會影響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心理構成,使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思想行為方式上受到傳統文化遺存的影響。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大國,傳統歷史文化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影響更是深遠。
三、歷史文化底蘊對旅遊經濟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

從現實的角度去探掘歷史文化,我們會吃驚地發現,歷史文化帶給我們當今社會的價值是多麼巨大。埃及金字塔、中國長城、故宮、兵馬俑等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現在所創造的巨大財富,簡直無法用具體的數據來加以統計。

隨著現代科技工業迅猛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有了巨大的飛躍。豐富的物質財富使人們能夠豐衣足食。在享受現代文明的巨大成果的同時,世人又往往會離不開歷史文化的影響。包括生產、生活、休閑、娛樂等各個方面。由此而帶來的歷史文化旅遊應運而生,且成為最受歡迎的旅遊方式之一。其產生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是我們很難用准確的數據來估量的。比如在歷史景觀中,歷史文化往往會令人神思遐想,浮想聯篇,無不勾起人們對古代社會的聯想。追溯歷史,探尋古人遺蹤,遊人往往會產生更大興致。人們帶著懷古幽思不遠千里紛至沓來,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言而喻。同時,歷史文化底蘊可以提升地方品味。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地方文化經濟產業發展的獨特資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這些資源大有文章可作。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沒有厚重歷史文化的城市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那裡盡管有高樓大廈和現代文明,但人們走進去,該會留下多大的遺憾啊。

四、歷史文化底蘊拉動歷史性投資。

在經濟社會,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產業投資。而作為歷史文化所拉動的必然是歷史性投資,其近期與遠期價值不可低估。

人們談及金字塔自然會想到埃及,說到埃及也會很自然地聯想到埃及金字塔;談及長城、故宮、兵馬俑,大家馬上會聯想到中國,說到中國,又會立刻想到中國長城。從某種意義上說,許多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已經成了一個國家和地區文化形象的代言。正是由於歷史文化的獨特價值,我們探討和研究歷史性投資這一重要的投資方式,來引導人們如何培植和利用好歷史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⑤ 歷史文化底蘊是什麼意思

所謂文化底蘊,就是人類精神成就的廣度和深度,即人或群體所秉持的的道德觀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徵。也是人或群體學識的修養和精神的修養。

釋義

該詞語具有兩個前提:

1、是人或者人群所具有的。

我們可以說某地的人具有什麼樣的文化底蘊,我們可以說某公司具有什麼底蘊,但不能說某物具有文化底蘊,它只能是表現出製作人所在群體的文化底蘊。

如:一個教師的文化底蘊,不僅決定著他理解、駕馭教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師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創造一個豐富的課堂,才能給學生以廣博的文化浸染。

2、這些文化特徵都有淵源以及演化,獨特的地域性文化。

(5)追求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近義詞

文化修養

文化修養得分開解釋:「文化」,是人文文化與科技文化各學科的總和。所謂「修」,乃吸取、學習,為的是打下知識體系的基礎。所謂「養」,是在「修」得的知識基礎之上的提煉、批判、反思乃至升華。

文化修養總的來說,則是對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中的部分學科有了解、研究、分析、掌握的技能,可以獨立思考、剖析、總結並得出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的一種能力。只修不養,是只知道死讀書的獃子。只養不修,則是熱衷於主觀臆想的狂人。

具有較全面的知識體系,在學習中思辯。不斷完善自己的世界觀,這就是我對「文化修養」的理解與追求。

⑥ 什麼叫歷史文化傳承

歷史文化傳承就是繼承先進的歷史文化,推陳出新,不斷發展自己的文化,使之不僅是得到繼承,還能繼續得到發展,豐富。

歷史文化傳承問題不是一件機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情,歷史文化傳承應該是一個「薰」的過程,就像大白菜在泡菜壇的環境中變成泡菜。歷史文化傳承在於一代人與另一代人間的言傳身教,在於總體文化環境泡菜壇般的「熏陶」作用。

(6)追求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弘揚傳統文化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認識片面,囫圇吞棗。不注重當代轉化,而是把傳統文化中一些不適應現代生活和現代價值的方面加以宣揚。古人的認知有其時空限定,把特殊歷史和文化背景下的經驗不加分析地應用於當下生活,不啻削足適履。

二是道聽途說,附會誇大。這往往導致對傳統理解的庸俗化。有些地方為了發展旅遊,把一些並無歷史依據的噱頭隨意引申、任意渲染,甚至故意編造、有意混淆,以誇大宣傳,賺人眼球。缺乏人文底蘊的生拉硬拽,往往生造出許多內涵粗劣的假古董,形似卻無神,文脈不通。

三是迷信盲信,走火入魔。傳統文化中遺留了相當多的神秘成分,一些人缺乏科學、清醒的認知,對這些內容不加分辨,熱衷於把封建迷信活動當成優良傳統加以弘揚,致使算命風水、奇門遁甲、神術神功等內容粉墨登場。

四是缺少融合,走入極端。現代人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知識都已經過現代「重寫」,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知識體系都深深地和「現代」纏繞在一起。缺乏融合、形單影只的「讀經」註定難以產生好的效果。

⑦ 只追求時尚卻遺忘歷史文化的論據

從海南的飲食文化追潮那段被遺忘的歷史
從古以來,海南人無論早暗一見面就問:汝食糜(mie)了不?但是卻從來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mie)字怎做寫?有人就游游講就是(飯fan)字?但是發音真是一點都不恰。有人也講過是『糜』字,但是一想到『糜』字就想到了糜爛之類的東西,想起來都真真是猥死乎?甚至於我來講,能夠大膽的認證『糜』就是海南漢人口裡述說的吃飯的意思,也是經過多方求證的。
現代漢語中關於吃飯有吃干飯和吃稀飯和喝粥的幾種講法,而海南人就有吃食糒,食糜粥和吃粥的口語。事實上,現代漢語流傳至今,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和歷代所謂的學者們的篡改,至今已經面目全非了!而獨有海南口語中依稀的還保留著中原瑰麗文字文化的影子。那就是一直沿用著中國古老的文字,雖然只是在口語上的保留,但是只要用心去體會和挖掘,總會有一天煥發出來自遠古的文明光芒的。
《說文》中『糒』謂之「干餱」。又叫「干飯」。主要用於旅行或行軍,而海南人用最終把糒用在表示『干飯』,在實際生活中也就是象徵了一種富裕的生活。一日能食三頓糒,是多少人願望,而走親訪友能夠得到主人煮糒殺雞招待那就是貴賓的待遇了。
海南人後來又創造出了椰子糒,橄欖糒、芋姆糒等等,在糧食匱乏的年代,也追求這一種美食的慾望,可見海南人在飲食上的追求的享受思想是無處不在的。
而『煮糜』就是百姓日常膳食方式,由於糧食生產產量的約束,平常百姓家庭沒有人敢做到『有嗶三三升,無嗶四處顛』的日子。『煮糜』就是連水帶米一鍋煮熟,舀起放在缽里。已經煮熟的米飯,經過一段時間的降溫冷卻後,也逐漸吸水膨脹而糜爛,這就是糜(飯)爛了。而番薯糜,大薯糜估計也只有海南農村的伯爹伯姩才會做得出來了!
而『煮糜粥』則是直接用文火煮熟,使大米糜爛成粘稠狀。一般只有小孩子和老人吃的比較多,原因不講也知道的。
而最值得海南人懷念的應該就是罐仔糒喇!
能夠稱自己為海南人者,那個不口口聲聲的講:食糒喰(sun)酒!
煮糒必用『鼎』(鍋),而在海南人口裡明明講的就是『鼎(ding)』,可是偏偏寫的就是『鍋(guo)』。隨便打開搜索就可以發現「鼎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青銅器,三足,兩耳,通常刻有精細的紋飾。鼎最初是一種炊具,後來因用於烹飪祭祀給神的犧牲,而上升為禮器,成為國家政權中君主、大臣等權力象徵」。我只要其中一句「鼎最初是一種炊具」便於足夠證明海南人口裡的鍋就是過去的『鼎(ding)』了!雖然讀音已經變了一些,但還是不能否認我確認『鼎』就是現在的『鍋』的事實?我只能夠講一點:鼎是我們海南漢人祖先從遠古中原帶來的,而鍋是後來經過千年變異的所謂中原漢人帶來的!而現在的所謂的一些中原大陸人士,雜種的比較多了!因為他們忘了祖先的文字,甚至自作聰明的篡改了自己祖先創造的原始文字。
說到鼎,必然配有鼎鏟,鼎筅。鏟雖經過千百年的演變,但還是沿用至今。而獨有鼎筅的口語,全世界的漢人都忘得一干二凈了,只有海南漢人至今還在使用。海南多椰子殼,所以又衍生出了椰子筅。筅的註解:炊帚,用竹子等做成的刷鍋、碗的用具。
做飯的地方,一般人都稱呼為廚房或者伙房,而海南獨稱呼為——灶前。既然只是簡單的灶前,那就可以想像上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真的是沒有廚房『煮糜』的,只有一個灶而已。甚至於解放後海南地區一些貧困家庭也不過就是用竹子當牆骨架,用稻草裹泥巴糊成一間低矮的茅草屋,也稱之為『灶前』了。雖然現在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百姓的廚房都比過去皇帝的御膳房都高檔,只是海南漢人依然保持著千年的傳統,再好的廚房都是祖先口裡流傳的『灶前』。
對於『灶前』來講,既然是煮糜做菜的地方,那麼糜菜做好後都會放在掛櫃中。或許在很多人的眼裡,掛櫃的由來是什麼樣的都不知道?或許從掛字可以了解到應該是掛起來的。但是要把一個櫃子掛起來是一件既費力有費解的事?
掛櫃其實不是海南人以為的掛櫃,其實它就是掛簋(gui)。
簋(gui),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圓口,雙耳、形制很多,變化較大。主要用於放置煮熟的飯食。自商代開始出現流行,延續到戰國時期。
古時候,百姓習慣把煮熟的食物放置在簋(gui)里掛在屋子的樑上,因而成掛簋(gui)。而海南人素來就有把食物掛起來的習慣,不過後來改為竹籃子等比較輕便的器具了。隨著木製傢具的使用,後來逐漸把吊式存放食物改為立地式存放食物,但是都把放置食物的器具也叫做掛簋(gui)。
海南人形象的把小孩子吃得飽而脹的肚子稱做:食得肚簋圓圓的!而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吃,能塞進嘴的都是食物,就像簋(gui)的作用一樣,就是放置食物的。
從海南人以上的飲食文化中,大家應該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簋(gui) 自商代開始出現流行,延續到戰國時期後逐漸消失,這一段歷史整的跨度有1200年左右(商朝公元前1600年——戰國時代公元前221 年)。海南人先祖作為出自中原遠古的一支漢人,同時帶走了一段遠古的中原文字文化?最早應該就是在這個時間離開了中原南遷的。
海南漢人口中繼承著千年不變的中原祖先的原音,卻茫然不知所宗?只是認為自己的祖先是從福建而來,卻不知福建之前的歷史,也許這正是海南人的悲哀之處?
或許海南人從來都不明白——他們才是真正幾千年不變的炎黃子孫!
如今海南人面對著蜂擁而至的大陸混血人士,不免心生怨恨——來海南搶糜碗來了?

⑧ 歷史文化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以工業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學化為重要特徵的現代文明。現代文明主導世界的現實,決定了無論一個國家發展民族現在處於怎樣的狀態,走向現代化,這是它的必然趨勢。 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由於國情不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遇到的問題、阻礙也各自不同,中國是一個的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曾反復出現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走向現代化的爭論。這一歷史現象鮮明地揭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走向現代化?如何走向現代化?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必須弄懂搞清問題。 一、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 文化,廣義上講,它是指人類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生產的能力及其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狹義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積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遺產,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的精神體現。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所以,對傳統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時代高度,通過實踐檢驗。汲取精華,清除糟粕,才是正確地發揮作用。 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總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否定民族精神。人為地割斷自己的「根」。美國文化哲學家懷特說過:「文化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文化發展的每個階段都產生於更早的文化環境」,「現在的文化決定於過去的文化,而未來的文化僅僅是現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說,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史,也就是發展和豐富傳統的歷史。同樣,作為凝聚和激勵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傳統文化長期熏陶與培育的結果,是傳統文化的結晶。一個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無所依託。所以,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問題,決不單純是個文化問題,而是一個關系民族命運發展的問題。許多歷史事實證明,一個國家走上民族振興,走向現代化,無不是從弘揚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傳統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種認為中國現代化只能從異質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圖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國傳統文化模式的過程稱為西化派是錯誤的。從認識論來看,主要是由於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缺乏深刻的了解與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並非像某些人所說,是一堆毫無價值的垃圾,而是有著多方面的豐富內涵,它的優良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並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主要體現在這樣幾方面: 一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中國文化歷來關注現實人生,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入世的人生哲學,培育了中華民族敢於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爭。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強調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創造。要實現現代化,這種自信自尊的精神是決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觀。中國儒家文化所講的「力行近於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行重知輕」的認識論思想,這與實踐品格具有某種一致性。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實現現代化,當然要努力學習外國的先進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會主義實踐。 三、重視人的精神生活。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與這精神世界,鄙視那種貪婪與粗俗的物慾。孟子提出「充實之謂美」,並認為「寶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這種傳統美德,對現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貴的。 四、有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人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今天,一個國家只有走上現代化,國家才會繁榮富強。而實現現代化,全靠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奮斗。 五、追求真理,勇於奉獻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蔑視那種貪生怕死,忘恩負義、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談到對真理的追求時,認為「朝聞道 ,夕死可矣「。宣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這種對真理執著、獻身精神是推動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六、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范。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社會只有嚴於律已,寬以待人,形成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社會才能充滿溫馨與和諧,才能給人帶來希望與力量。上述種種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地的一部分,僅此就足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羅素曾說過:「中國文化的長處在於合理的人生觀」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深刻認識和概括。 其次,是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對立起來,傳統文化並非一潭死水,而是一個動態系統。人類在自己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傳統文化,並在實踐中革新與豐富傳統。否則,就不會變為現實的文化傳統。所以不能把傳統文化簡單地歸結為「過去的歷史」而應認識到它同時關系著現在與未來。把發展看成為「反傳統」,其思維方式就是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對立起來。其實,任何現代化只能從現實傳統文化出發,否則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陳寅恪先生說過:「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波普爾曾針對那種妄圖「徹底清洗社會這塊布—創造一塊社會的白板,然後在它上面畫出嶄新的社會制度」的理論,指出:「沒有比毀掉傳統的構架更危險的了,這種毀滅將導致犬儒主義和虛無主義,使一切人類價值漠不關心並使之瓦解。而且,一旦毀滅了傳統,文明也隨之消失。」所以對傳統文化決不能採取一概否定的態度,而必須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實踐中加以檢驗,清除那些過時的東西。 再次,從民族文化與世界文明的辯證關系看。世界文明並非是某一個國家民族作用的結果,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創造的。當然,由於各方面具體條件的不同,在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各不同,但這只是作用大小的問題,而不是有無的問題。所以各民族的文化應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而不應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任何一個國家,作為人類世界組成的一個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其存在與發展,不能不對別的國家有所影響:也不能不受到其他國家這樣那樣的影響。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曾經給世界文明以重大貢獻。當代西方許多的中國古代文化熱,也表明中國傳統文化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因此,只有各個國家充分發揮自己民族文化的特點,對人類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世界文明的發展,才會有可靠的保證。相反,一個國家不顧自己民族的特點,一味模仿或照搬別的文化,不僅不會有好的發展,甚至會走上滅亡的道路,世界史上是有這種教訓的,其實,西方文化也是一分為二的,既有好的東西,也有糟粕,不可「揀進籃里都是菜「,如」拜金主義「之類,即使在西方,也是被批判的。西方文化也並不等於世界先進文化,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世界先進文化是以它的先進性、科學性及對人類社會的意義標志的。因此,學習與引進外國文化,必須作具體分析,一定要從本國實際出發,一個成功的現代化國家決不是全盤,引進西方文化,而是在自己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一面學習外國先進文化,一面對本國文化進行革新,不斷提高自己的現代化水平,由於傳統文化能否現代化,能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弘揚,關鍵在於人們用何種思維方式對待傳統文化。 二、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形態,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這種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對社會長期發生作用。 另外,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消極因素,這與現代化發展是不利的,就其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表現是: 一、缺乏民主精神。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封建意識對人們影響極深,封建專制思想一方面嚴重壓抑和束縛個性發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權思想,直到今天,中國人仍缺乏民主意識。 二、法制觀念淡薄。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法制,實行的是人治,如實行的是皇權至高無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國今天社會主義社會里, 人民群眾已經成為國家主人,國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權思想嚴重,權大於法,情大於法的事,還時有發生。 三、商品意識差。中國是個農業國,重農輕商十分嚴重。過去,經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業是產品流通的重要環節,對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繁榮經濟,方便,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現代,沒有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也就無法走向現代化。 四、守舊意識嚴重。中國的小農經濟廣大,個體經濟,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滿足於現狀,非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起來造反和自學接受新東西的。 三、由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是推動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的精神動力 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拋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是使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報務。傳統文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這種轉化需要社會實踐,使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生活相結合,才能使之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根本的結合點 。 第一發展市場經濟經濟的需要。過去,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這種經濟是人治經濟,一切由政府統管,政企不分,按長官意志辦事,亂放炮抱粗腿界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國經濟長期落後。現在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機製作為配製社會資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場經濟運動規律建立起來的一種經濟管理體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勵企業發揮主動性與競爭性,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與創造性,成為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一定的經濟總是與一定的文化相聯系的。經濟與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今天的經濟,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將是後天的經濟。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任何一項經濟活動,都是具有一定觀念文化的人去從事的,沒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與思想首先素養的人,就無法勝任,所以,現代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將對人們現有的文化觀念進行檢驗,新的取捨,另一方面,促使人們必須努力學習一切先進的東西,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質,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這就是市場經濟對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的根本決定作用 第二、它是建全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制意味著合法性、權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一是引導作用—引導市場經濟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二是規范作用—通過法律規范政府和市場主體的行為與秩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場主體的平等競爭與正當權利。這些都是現代文明與現代文化的體現,而中國傳統文化在這方面卻有很大的缺陷。中國傳統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強調實行人治。法律僅作為治國的某種輔助手段,這種缺乏權利意識的傳統文化,在市場經濟就難以存在與發展了 第三,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場經濟要求對中國傳統文化那種「君子謀道不謀食」把「義」與「利」對立起來的舊的價值觀的否定,從而增強人們的務實精神與進取精神。實際上,人們的實踐活動,是離不開利益原則的。要保證市場經濟所追求的價值的實現,不僅個人實踐活動要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學會按法辦事,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門必須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⑨ 歷史文化的含義

文化的含義有:

  1. 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2. 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3. 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等。

拓展資料

文化(culture)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給文化下一個准確或精確的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但東西方的辭書或網路中卻有一個較為共同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它涵括智慧群族從過去到未來的歷史,是群族基於自然的基礎上所有活動內容。是群族所有物質表象與精神內在的整體。

具體人類文化內容指群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工具,附屬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學藝術、規范,律法,制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精神圖騰等等。

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其中中國文化烙印著民族與時代的特點,既有傳承又有發展,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新時代的儒學思想。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⑩ 描寫歷史文化的句子

1、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千里傳,萬里路途多遙遠,異國他鄉中華文化專美名揚。中國文字博屬大精深,其中意味需要細細品。
2、中國傳統文化第二個魅力是文學藝術的魅力。中國人只要讀過書的,都多少知道一些古詩古詞和一些文學名著。但中國古典文學的美實在是很妙曼優美,給人以無盡的遐想和怡悅的感受。
3、中華國粹是京劇,始於清朝乾隆間,融匯徽漢昆秦調,流傳世間兩百年,分為生旦凈末丑,臉譜劃分善與惡,有板有眼有講究,中華文化藏其間!



4、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其中的許多精華,被代代相傳,價值歷久而彌新,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國學文化經典。它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結晶,是中國文化和中華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們應該生生不息傳遞的瑰寶。
5、中華上下五千年,人物事跡永流傳,亂世百姓不得安,當今社會享平安,百姓安康今日版談,龍的傳人得真傳。
6、中國傳統文化不是擺幾本線裝書和假古董,也不是穿套漢權服或唐裝,更不是風水、堪輿、預測之學。通過去蕪存菁,國學中的精華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閱讀全文

與追求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