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兩次探索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❷ 細讀歷史很精彩,很多人研究歷史的意義何在
研究歷史的意義——這方面的文章,汗牛充棟。所以是眾說紛紜,簡單論述一二。
歷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
人們研究歷史是因為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並從歷史事件中學習經驗、吸取教訓,避免以後再犯類似的錯誤。
歷史記載著人類過去的興衰成敗,每一個被記錄的歷史事件,都不是簡單的花開花落,而是蘊含著復雜的因果。因此,我們通過對歷史長河的縱觀,從歷朝歷代政權的更迭、家族的興衰、個人的榮辱等等,能夠總結出豐富厚重的經驗教訓,從而給我們自身以訓誡和啟發。
我們每個個體,所能夠親身經歷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我們卻經常會面對各種變局和不定因素,如果沒有對歷史和他人經驗的學習和積淀,面對新的局面和變化時,就很難做到應對自如。這也是研究歷史的意義所在。
1、讀史可以明鑒、指導國家未來
歷史其實就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加以處理為我所用,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會受益無窮。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耳聞目睹、言傳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夠加以整理、提煉和保存,然後將精華傳播於世,其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通過了解歷史,我們常常會發現身邊遇到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祖先的事跡那裡找到答案,這有助於我們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
歷史能為當代人的生活提供借鑒,有助於我們對國家關系,社會習俗,民族發展等各個方面的理解。如對民族史政治史等方面的研究,會對我們當代的社會生活有很大的啟示和幫助。對經濟史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對經濟發展的模式、規律等諸多因素加強了解,從而對經濟問題做出更准確的判斷。著名的天文學家竺可楨,正是在閱讀和研究了我國史志、方誌、古詩、游記,掌握了中國古代氣候變遷的線索之後,才寫出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這篇著名論文。因此,歷史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不了解歷史就難以很好的把握現在,科學地展望未來;不了解歷史的人,其人格也難以准確定位;忘記歷史的民族是不會有什麼希望的。
歷史不能重來,我們從歷史長河中,總結國內反思世界歷史中的中國從輝煌到衰敗、再到重新崛起的歷史經驗教訓,對國家和我們自己都是一種思考。有些歷史已經讓我們的前輩付出過沉重的代價,重復這種歷史只會讓我們付出更加慘痛的代價。品讀歷史朝代的興衰和更替,吸收其他國家和各民族的歷史教訓和經驗,堅持「改革開放」、「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才能使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更好更快的發展。
2、讀史可以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從國家歷史的角度看,國家有必要向全體國民灌輸本國歷史,從而增強人們的自豪感、榮譽感、歸屬感和整體的凝聚力。我們應該為自己生在中國而感到驕傲。因為中國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那是我們的先人創造的。如蜚譽世界的陶瓷、絲綢、四大發明、萬里長城、秦陵兵馬俑等直到今天還被世界各地人民交口稱贊。我們應該為有勤勞智慧的祖先感到驕傲,對於自己創造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充滿信心;為我們的國家感到驕傲,更加熱愛我們的國家。我們要保護和發掘歷史遺產,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所共同的歷史淵源,是維系我們之間關系,增強彼此認同感的堅實根基。
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站在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講,我們學習世界史也是為了了解我們周圍的國家,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通過與發達國家經濟騰飛相比較,進一步了解國情、增強使命感,還可以通過吸取東歐、蘇聯社會主義改革失敗的教訓,深刻理解新時期黨中央制定的各項政策方針,樹立為振興中華而刻苦學習的偉大抱負。
通過對歷史的學習,能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整個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凝聚力是促進國家發展,弘揚愛國主義的重要條件,民族凝聚力的喪失會使國家陷入動盪和內亂。「欲滅一國,必先去其史」,可見學習和了解民族歷史的意義十分重大。
3、讀史可以激發個人的聰明才智
「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講得非常正確和精闢。歷史上各朝代的興衰、存亡和更替,一場場你死我活的較量,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中國歷史好比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心手相連,血脈相通。一部盛唐史,是多少中華兒女的美麗夢境;一部晚清史,又凝聚了多少中華兒女的血和淚。讀中國史,猶如欣賞一個人的生命,每當讀到一些歷史人物的點點滴滴,我們的心也會隨之跳動。讀「三國」,看到諸葛亮將一切國家大事都運籌帷幄,一片忠心幫助劉備成就大業。讀「漢史」,看到韓信在劉邦和項羽兩人的歷史爭斗中,立下赫赫戰功,而最後自己卻逃脫不了悲慘的命運。讀「唐史」,看到李世民發動的宣武門之變,為了爭權奪利,和兄弟及父親反目,自相殘殺、血肉模糊的中國宮廷內部皇族成員之間的殘酷斗爭。
外國歷史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他們的生活軌跡,又會深深的影響了世界的歷史和足跡。居里夫人為追求科學和真理而勇於獻身精神,哥倫布、麥哲倫克服困難,勇於探索的品質等,都給人們以強烈的感染力。讀世界史,尤其要讀歐洲史,因為歐洲的歷史悠久。讀英國作家利頓·斯特萊切的《女王不出嫁》,看到給英國帶來強盛的英國童貞女王伊麗莎白的才華與成就。讀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在革命的斷頭台上:瑪麗王後的最後歲月》,看到一個普通的女子,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悲慘命運。讀俄羅斯的彼得大帝的故事,看到他是如此的好學,並給俄羅斯帶來繁榮和強盛。
讀歷史,欣賞歷史上一個個留下足跡的歷史人物的生命,品讀歷史人物的生活點滴,了解他們所有的對和錯,那些歷史教訓,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的思考。欣賞歷史人物,品讀歷史人物的性格和命運,會激發我們的聰明才智,使我們少走彎路,少受挫折,有利於我們在未來人生前進的道路上健康順利的發展。
4、讀史可以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
❸ 。2 近代化探索的四個事件的歷史意義。
第一,鴉片戰爭期間「開眼看世界,口號「師夷長技以制夷;第二,洋務運動,口號內"師夷長技以自強『』容、「求富」;2維新變法運動,沒有具體口號;第三,辛亥革命,口號即「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第四,新文化運動,口號「民主與科學」,即「德先生」與「賽先生」
❹ 簡述近代以來中國探索國家出路的歷程,並評析每次探索的意義及教訓
從1840年鴉片戰來爭到1949年中華自人民共和國建立,無數仁人志士探索國家出路的付出心血、鮮血甚至生命。起初,一部分先進的 中國人開始「學習西方」,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主張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特別是19世紀末,康有為、梁啟超掀起的維新變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它標志著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而辛亥革命更是比較完整意義上的 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都是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做出貢獻。
❺ 探索中國古代文明起源意義
一、中國古代文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的意義
我國是擁有悠久歷史和光輝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我們的先民們創造的中華文明尤如一朵奇葩,在世界古代文明百花園中怒放。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又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延綿至今的文明,且我國古代文明尤其是其早期,又是在基本上沒有外來文明的強烈影響,在自身的基礎上,獨立產生、發展起來的。研究我國古代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過程,探討其背景、契機及其演進規律,不僅對於復原我國古代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探討世界文明的產生及發展變化規律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國外學術界,一些人出於各種原因,或宣揚中華文明外來說,或貶低中華文明的發展水平和成就,或對我國夏代及其以前的歷史傳說的真實性抱著極端懷疑的態度,否認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認為我國的歷史只能從商代開始計算。基於這種情況,通過對我國古代文源及早期發展進行系統研究,復原我國古代文明產生、發展的歷史,展現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糾正對我國文明史存在的各種偏見,是很有意義的。
從龍山時代至夏商周時期,是我國古代文源與早期發展的時期,也是我國古代王權和國家產生和初步發展的時期。我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官僚體制、工藝技術、宗教信仰、社會結構等各方面,都在這一時期奠定了基礎。因此,開展文源與早期發展的研究,有益於深化對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的發展歷程的認識。在我國古代文獻中,一般是把黃帝、炎帝作為中華文明開化的肇始,國內外華人也都將黃帝和炎帝作為中華民族的祖先。但文獻中對黃帝和炎帝乃至堯舜禹時期的記載非常簡略,目前,尚難以將其視為信史。開展我國古代文源及早期發展的研究,從考古學上探索黃帝、炎帝時期至夏商周時期文化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對於振奮民族精神,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開展中國古代文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所具備的條件
目前,開展中國古代文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已經具備了條件。
中國考古學誕生至今已七十多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考古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夏商周時期的都城、居住址、墓葬、手工業作坊的發現及大規模發掘,使我們對夏商周時期的歷史及其文明的發展脈絡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在黃河中下游地區、長江中下游、東北及西北地區發現的龍山時代的大量遺跡和遺物,使我們對夏王朝成立之前各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狀況都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這些都為我們探討我國古代文源的過程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目前正在實施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在李鐵映同志和宋健同志的關懷和直接指導下,在科技部的精心組織和領導下,在參加工程的各學科的專家、學者通力合作和各方面的大力配合與支持下,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果。使夏商周王朝的年代及相關問題的研究有了較大的進展。該工程的順利實施,開辟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探索古代文明的新途徑,為開展我國古代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奠定了堅實基礎。
目前,夏商周斷代工程已經進入結題階段,即將正式公布成果。我們認為,應當在斷代工程的基礎上,在「十五」計劃期間,設立國家重大攻關課題——中國古代文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
更加廣泛地吸收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開展多學科聯合攻關,系統地、深入地、全面地研究我國古代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的背景、過程和機制以及在我國乃至整個人類文明史上的地位。
三、中國古代文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的初步構想
、開展文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應堅持的基本方針
1998年年底,李鐵映同志在夏商周斷代工程匯報會上的講話中,總結了斷代工程的幾個突出特點,即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結合,多學科聯合攻關;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充分發揮學者專家在科研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參加工程的科研人員實行老中青三結合。這幾點是夏商周斷代工程取得重要進展的主要原因。在即將開始的中國古代文源研究工程中,應該堅持上述基本方針和成功經驗。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社會各個方面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科學研究的手段與方法日新月異,多學科互相交叉,互相滲透,互相結合已成為今後科研發展的總趨勢。因此,在面向二十一世紀,開展中國古代文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時,不應再像以往那樣,僅僅局限於運用考古材料結合少量文獻中的古史傳說進行研究,而是應當自覺而積極地促進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緊密結合,共同承擔起探索中國古代文源及早期發展的任務。應當最大限度的發揮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各個學科的優勢,用盡可能全面、先進、多樣的方法,最大限度地獲取資料,並在此基礎上,從多角度、多層次對中國古代文源和早期發展進行研究。
總而言之,在工程中,應堅持多學科、多方法、多角度、多層次的方針,充分發揮各學科老中青科學家的作用,團結協作,聯合攻關。
、關於在工程中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結合
關於在工程中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結合點,可重點從環境的變遷、技術的進步、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和家庭與社會結構的變化等方面入手。具體來說,除考古學、歷史文獻學應在古代文源研究工程中應發揮重要作用之外,還應吸收文化人類學、藝術史、語言學、民族學、宗教學、天文學、醫學史、體質人類學、遺傳學、地質學、植物學、動物學、樹木年輪及碳素測年學、冶金史、鑄造工藝學、化學成分分析、航空和遙感技術、雷達探測技術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參加到工程中來。
、考古學在文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中的地位
開展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的研究,其重點應當放在文獻記載的五帝時期至秦王朝的建立。所涉及的年代范圍主要是自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21年。其中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龍山時代應作為考察的重點。由於該時代僅有少量古史傳說可供參考,因此,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考察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基本上要靠考古發掘出土的資料。夏商時期雖有文獻記載,但大多極其簡略,研究當時的社會及其文明發展狀況也同樣主要依靠考古發掘資料。另外,很多自然科學的技術手段和方法的應用有賴於考古學提供資料和標本,一些測定和分析結果也需要結合田野考古的發掘資料才能予以正確的闡釋。因此,在古代文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起源研究中,考古學將成為多學科交叉的中心,考古學將當在這一工程中發揮主導利用。
、中國古代文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的課題設置
開展中國古代起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並非僅僅追朔古代文明要素的起源過程,而是將研究重點放在探索我國古代文源與早期發展的背景、契機、途徑、過程及其特點。課題的設置和實施,應依據著這一方針進行。具體課題似可如下設置
4、五帝時期的文化與社會。已相關文獻記載為線索,考證黃帝炎帝和堯舜禹活動的中心地域,考察該區域、該時期考古學文化的面貌及社會發展狀況,研究該文化與周邊地區各考古學文化的關系。
5、漢字的起源、發展與古代文明的關系。系統搜集商代之前各地區的文字及各種陶文的符號資料,研究它們同商代甲骨文的關系。探討在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過程中,文字所發揮的作用。
6、環境變遷與文明的演進。研究龍山時代至夏商周時期的人地關系,探討此時期生態環境的變遷與人們的生活方式及文明演進的關系。
7、農業、畜牧業的起源、發展與文源的關系。研究稻作和粟作農業的產生、發展過程及其與文源和發展的關系。
8、手工業技術的發展與文明的演進。研究制陶、琢玉、髹漆、冶銅、冶鐵、紡織等各種手工業技術的產生、發展及生產組織的變化過程及其與文源和發展的關系。
9、城市的起源、發展與文明的演進。研究史前聚落形態的變化、城市的出現和發展過程,三代都城布局的變化等,進而探討其與文源的關系。
10、戰爭與文源、王權形成的關系。研究史前及夏商周時期戰爭對於王權的強化及其與文源和發展的關系。
11、宗教信仰的起源、發及其與文源的關系。研究史前至春秋戰國時期宗教信仰的發展過程和在社會生活中地位的變化及其與文源和發展的關系。
12、各地的文化交流與文源與發展的關系。研究史前至夏商周時期各地區之間的貿易、貢納、饋贈、賜予、婚嫁、遷徙等各種形式的交流與文明因素的匯聚、傳播與發展的關系。
13、中原三代王朝及其文化與周邊方國及其文化的關系。探索我國古代文明形成過程中,中原地區的夏商周王朝與周邊方國及其文化的關系、夏商周三代文明與區域文明之間的碰撞、融合及其在中國古代文明的演進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14、中國古代文明與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較。找出中國古代文明與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的共同點與不同點,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特點及其形成機制,進而探索各地區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過程、特點、模式及其形成原因,從而達到探求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目的。
15、華夏族的起源與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研究。對各地發現仰韶和龍山時代及夏商時期的人骨進行體質人類學和遺傳基因的研究,並與秦漢以後直至現代的人的體質特徵及人類基因相比較,以探求華夏族的起源乃至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
需要說明的是,該課題是開創性的研究。其具體方法是,提取傳說中炎黃集團活動的主要區域內公元前三千至兩千年古人類的遺傳基因,將其與夏族、商族和周族以及相鄰地區其他集團的遺傳基因相比較,並與秦漢以後直至現代的我國各地的人類基因做對比,再與體質人類學的研究結果相結合,以探索華夏族的起源乃至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
-
-
❻ 研究歷史的意義何在
1、研究歷史可以資治。
這是我國史學界的優良傳統,最典型的是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鑒》。這部書上起周烈王五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記錄了1362年的歷史。
其內容不限於政治,在經濟、軍事、科學、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有參考價值。其實,從《春秋》到「二十四史」都具有資治功能。資治也不限於大部頭著作,一篇論文、幾句銘文都能起到資治作用。
2、研究歷史可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提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國人都會很自豪。因為在世界歷史上,有五千年連續不斷文化傳統的只有中國一家。
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必須研究五千年不間斷的中國歷史。中國文獻古籍浩如煙海,所記內容既有物質文明,也有精神文明,都是中華各族人民集體創造的結晶,許多優秀文化傳統在當代仍有重要意義。
例如,儒家以民為本的倫理文化和仁政文化,不僅對中國文明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貢獻。此外,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文化,「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文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文化等,都反映了中國人的性格和素質。
歷史研究可以用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對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是其他學科所無法代替的。
3、研究歷史可以探尋歷史發展規律。
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創立之前,歷史學家研究歷史多半是就事論事,不重視或不太重視歷史演變的前因後果,更不知探討歷史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中國歷史學家才重視研究歷史發展規律。
只有研究歷史發展規律,歷史研究才能真正給人們帶來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這也是歷史研究必須承擔的使命。
中國歷史學家除了探尋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規律,還要探尋中國人民在經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後,為什麼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事實上就是在探討歷史規律問題。對這一歷史規律的探討會增強中國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覺性和自信心。
歷史作為反映過去事實的工具,其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從而為人類整個階段的發展進程奠定基礎。因此,合情合理的歷史應具有以下特點: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❼ 對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有何歷史意義
第一,必須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之所以取得了成功,主要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不照搬馬克思、恩格斯的個別結論.不照抄別國的現成經驗,而是對中國的國情和階級狀況作出了科學的具體分析,制定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路線、方針和政策,成功地開辟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今天我們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同樣必須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任何照辦照抄別國經驗的做法,都會給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造成損失。
第二,必須堅持黨的正確領導,充分依靠和發揮人民群眾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性。無論是社會主義改造還是社會主義建設都離不開黨的正確領導,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黨的正確領導是引導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朝著正確方向順利發展的根本保證。一切依靠人民群眾,一切為了人民群眾,這既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根本工作路線,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今天我們所從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更需要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更加充分地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第三,必須處理好改造或改革與發展的關系。無論是社會主義改造還是社會主義改革都是觸及千家萬戶和億萬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一項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處理不好改造或改革與發展的關系,不僅不能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反而會危及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在社會主義改造中,中國共產黨科學地制定了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工業化同時並舉的方針,在順利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提前超額完成了「一五」建設計劃,較好地處理了改造與發展的關系,保證了社會的平穩發展。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同樣面臨著如何處理好改革與發展關系的問題。社會主義改造中的成功經驗為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非常有益的借鑒。
❽ 為什麼人們要探索歷史
歷史是記載著一個民族的興衰更替;
古人曾言:"溫故而知新"
有人言:"要想了解它的現在,必須要了解它的過去"
就像您從小不想知道自己怎麼來的嗎?
如果,人不知道歷史,不知道過去,那麼,人類就從此沒有了進步!
❾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道路初步探索的意義
總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雖然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中回犯過包括「文答化大革命」這樣嚴重的錯誤,遭受了重大挫折,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在經濟建設上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巨大的。從歷史上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經過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的經驗教訓才使黨逐步掌握了中國革命的規律,領導革命取得成功。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同樣經過了一個反復的探索過程,其間也經歷過「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兩次重大挫折,八大以後社會主義建設20多年的曲折發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黨,為我們逐步掌握建設社會主義的規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前提和條件,為中國共產黨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提供了基礎。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就是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