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鞍山的歷史
鞍山市,簡稱鞍,是中國遼寧省第三大城市,下轄鐵東,鐵西,立山三個城區,以及郊區千山區。受遼寧省委託,代理管轄海城市(縣級)、台安縣、岫岩滿族自治縣。總人口347萬,其中市區人口146萬 。東部、北部靠遼陽縣,南部與鳳城市、庄河市毗鄰,東南部與大石橋市接壤,西部與盤山、遼中縣連接。市中心距遼寧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沈陽市89公里,東距煤鐵之城本溪市96公里,南距大連市308公里,西南距營口鮁魚圈新港120公里,西距盤錦市103公里。地理坐標位於東經122°10′——123°41′,北緯40°27′——41°34′。全境南北最長175公里,東西最寬133公里。總面積為9252.4256平方公里,占遼寧省總面積的8.4%。其中市區624.294平方公里 (鐵東區21.451平方公里,鐵西區28.784平方公里,立山區15.9平方公里,千山區558.159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135.67平方公里,海城市2732.083平方公里,台安縣1393.9916平方公里,岫岩滿族自治縣 4502.057平方公里。長(春)大(連)鐵路、沈(陽)大(連)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海(城)溝(幫子)鐵路、海(城)岫(岩)鐵路聯接東西。大慶至大連的輸油管道經過境內。公路成網,遍布鄉鎮,交通十分方便。
地勢地貌
鞍山市的地勢地貌特徵是東南高西北低,自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屬於千山山脈延伸部分的山區,一般海拔300——600米;最高為岫岩的帽盔山,海拔1141米,海城一棵樹嶺次之;山區主峰海拔931米,面積約為5271.44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56.97%。中部為千山山脈向西部沖積平原過渡地帶,屬低山坡崗丘陵區,一般海拔100——200米,面積約為1232.56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3.32%。長(春)大(連)鐵路以西系遼河、渾河、太子河沖積平原,一般海拔5——20米,全市海拔最低的是台安縣韭菜台鄉楊塘村,海拔僅2米;平原面積約為2748.4256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29.71%。
河流水系
鞍山市境內有大小河流40餘條。其中,較大的河流有遼河、渾河、太子河、大洋河、哨子河。前3條為過境河,後2條流源均在岫岩滿族自治縣境內。遼河系全國七大江河之一,也是流經鞍山市境內的最大河流。該河從台安縣西佛鎮達連泡入境,由新華農場的溝哨子鎮出境,經盤山縣入渤海。在台安境內河段長70公里,平均河寬200米,流域面積898平方公里。台安縣境內還有台安縣與黑山縣的界河繞陽河、台安縣與大窪縣的界河外遼河以及小柳河等,均系遼河的支流。渾河源於遼寧省清原縣長白山支脈滾馬嶺,流經撫順、遼中、遼陽等市、縣,於台安縣黃沙坨鎮朝陽堡村入境,向西南方向流至海城市西四鎮三叉河匯入太子河,經營口入渤海。該河系海城市與台安縣的界河。在鞍山境內河段長67.6公里,其中海城段31.6公里,台安段36公里,平均河寬140米,流域面積3107平方公里。太子河經遼陽縣唐馬寨入海城市高坨子鎮境內,由東北向西南流至西四鎮與渾河匯合。該河是海城市西部平原的大型河流,境內河段長34.7公里,平均寬123—150米,流域面積為3009.8平方公里。源於海城境內的海城河、五道河、三通河以及源於鞍山市區的沙河、南沙河、楊柳河、運糧河均匯入太子河。大洋河系岫岩滿族自治縣境內兩大內河之一。發源於岫岩縣偏嶺鄉一棵樹嶺南側,由西北流向東南,稱偏嶺河。在南流過程中,接納境內的哈達河、湯池河、雅河、牛河、溝連河等,至哨子河鄉哨子河街東與哨子河匯合,經馬嶺村王家溝東山頭出境,至東港市入黃海。境內流長180.2公里,流域面積1968.4平方公里。哨子河系岫岩滿族自治縣境內另一主幹河流。正源在三家子鄉華山村北黑背區岔口,側源在華山村西北胡家嶺。兩源在王家東山匯合稱哨子河。河段長171.85公里,流域面積2155.03平方公里。其支流有牧牛河、石廟子河、青河、古洞河等河流。
氣候類型
鞍山市地處中緯度的松遼平原的東南部邊緣,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區。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期,乾冷同季,降水充沛,溫度適宜,光照豐富,大風、冰雹、旱澇、霜凍等災害性天氣在不同年份和季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春季(3月——5月)大風多,降水少,日照長,回暖快,蒸發大,濕度小;夏季(6月——8月)降水多且集中,暴雨多發生在此季,氣溫高而少酷熱;秋季(9月——11月)天高氣爽,雨量驟減,氣溫急降;冬季(12月——次年2月)雪少北風多,乾燥寒冷。鞍山所轄區域雖屬同一個氣候帶,但因地理環境(地形、地貌、距海遠近)不同而有差異。年降水量為640——880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次減少;年平均℃氣溫平原地區為8.0——9.0℃,而東部和東南部山區為6.3——7.0℃;日照小時數年平均為2350-2700小時,西北部多於東南部。
礦產資源
鞍山境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35種。儲量最豐富的有鐵、菱鎂礦、滑石、玉石、理石、石灰石、花崗岩、硼等。鐵礦,探明儲量為100億噸,居全國之首。主要分布在鞍山市區周圍及遼陽市的弓長嶺。除分布在海城、岫岩的小部分中小型鐵礦由鄉、鎮開采外,東鞍山、大孤山、齊大山、眼前山、弓長嶺等大型鐵礦均由國家開采。菱鎂礦,主要分布在海城東部山區和岫岩境內。探明儲量為23億噸,也為全國之首,佔世界儲量1/4,且質地、品位俱佳。較大規模的礦廠有遼鎂公司、鏵子峪鎂礦、腰嶺子鎂礦以及英落、牌樓、八里等鄉鎮企業。岫岩主要在偏嶺和三家子等地開采。滑石礦,主要分布在海城和岫岩境內。探明儲量為6000萬噸。除位於海城馬風鎮范家堡子的海城滑石礦由國家開采外,余者均為鄉、鎮、村企業開采。海城和岫岩的滑石,白度純正,鐵鈣等雜質少,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玉石礦,大部分分布在岫岩境內。岫岩素有「玉石之鄉」之稱。少量分布在海城孤山鎮等地。岫岩玉石探明儲量206萬噸,年采2500噸左右,是國內最大的玉石產地。岫岩玉除縣內玉雕廠、點加工精美玉雕外,還供應全國22個省170餘家玉器廠加工。岫岩玉質地細膩、純凈,顏色艷麗多彩,有綠、黃、黑、紅、白各色。岫岩玉雕產品是大連口岸對外出口拳頭產品之一。大理石,主要產於岫岩和海城,儲量巨大。兩地的大理石色彩繽紛,有紅、黃、黑、白、綠等色,是高級建築材料的珍品。石灰石,主要分布在岫岩和海城東部山區,千山區的唐家房和大孤山鄉也有些許分布,儲量可觀。上述地區的石灰石質地好、品位穩,含鈣量達53%,是生產水泥的上好原料。花崗岩,主要產地是岫岩滿族自治縣,儲量超200億噸。其中黑色花崗岩,切割成板材後,古樸典雅,別具一格,被譽為「石材之王」。其他礦藏,金屬礦有鉛鋅礦、銅礦、鎳鈷礦、金礦、黃鐵礦;非金屬礦有硅石礦、磷礦、石棉、螢石、蛭石、白雲母、重晶石、硼礦、粘土礦、石墨、煤及石油等。[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鞍山這座城市,雖然建置較晚,但他的歷史卻很久遠。在這里曾產生過絢麗多彩的文化,是遠古時代人類發祥地之一。從考古發現的海城小孤山古人類遺址證明,在距今約2萬年前,人類就開始在這里生息繁衍。此外,在海城境內的析木、牌樓、大屯、岔溝、騰鰲等地都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的石棚、石器;在鞍山舊堡區發現有戰國晚期的青銅戈、銅鏃等,進一步證明,在這里同中原一樣,很早就臍入了人類文明的行列,構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遠在戰國秦漢之際,今鞍山市境域大部一直受遼東郡首縣襄平縣等縣的管轄。今海城市境域則為西漢遼東郡新會縣、遼隊縣、台安市縣轄地。今台安縣境域則為西漢險瀆縣轄地。今岫岩滿族自治縣境域亦屬燕國遼東郡襄平縣轄。此後延續2000多年,或屬於郡轄,或屬於國轄(如西晉設遼東國),或屬於道轄、路轄、衛轄、府轄、州轄,以至於省轄、縣轄,其建置依代相續。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鞍山市行政建置幾經變化,鞍山市或屬於行政區,或屬中央、或屬省轄。對下基本定型於目前市管縣體制。
戰國(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年)今鞍山市境域屬於燕國遼東郡。
秦代(公元前221一公元前207年)今鞍山市境域隸屬於遼東郡。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兩漢在今東北地區的縣級行政建置增多。
西漢,今鞍山市境域屬於幽州遼東郡;
東漢,今鞍山市境域屬遼東郡和遼東屬國。
三國和西晉(220一316年)今鞍山市境域隸屬於幽州遼東郡襄平縣、新昌縣、遼隊縣、安市縣、昌黎郡昌黎縣。
東晉·十六國(317一420年)今鞍山市境域先後隸屬於前燕、前秦、後燕遼東郡。 其後一度為高句麗所割據。今台安縣部分境域則為北燕所管轄。
南北朝(420一585年)北朝之際,今鞍山市城區及海城市境域為高句麗所割據。
北魏(386一534年),今鞍山市境域大部分為高句麗割據。今台安境域隸屬北魏營 州建德郡廣都縣(今錦州市北鎮縣)。
隋代(581一618年)今鞍山市城區和海城市境域及台安縣部分境域為高句麗所割據。今台安縣境域遼河以西部分為隋朝直接管轄,屬燕郡懷遠鎮。
唐代(618一907年)今鞍山市大部境域,唐初為高句麗所割,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收歸唐朝統割。在今東北地區實行道、府、州制。分屬河北道安東都府遼城州都督府、安市州和河北道燕州遼兩縣,巫閭守捉城。
遼代(907-1125年)今鞍山市境域原有州縣數度易名,均隸屬東京道遼陽府。
金代(l115一1234年)今鞍山市境域隸屬於東京路、北京路、易蘇館路。
元代(1271一1368年)今鞍山市城區及海城市境域隸屬於遼陽路遼陽縣(今遼陽市)。今台安縣境域隸屬於廣寧府路望平縣。岫岩滿族自治縣隸屬蓋州路。
明代(1368一1644年)今鞍山市境域隸屬遼東郡指揮使司遼中衛、海州衛、廣寧衛、蓋州衛。
清代(1644一1911年)今鞍山市境域分別隸屬於奉天府遼陽州、海城縣、錦州府鎮安縣和蓋平縣、奉天行省東邊道。
中華民國(1912一1949年)今鞍山市城區境域隸屬遼陽縣、海城縣;今海城市境域為海城縣。今台安縣境域為鎮安縣,後改為黑山縣,後又設置台安縣;今岫岩滿族自治縣為岫岩縣。 1937年12月1日,偽滿洲國皇帝溥儀頒發403號敕令,鞍山正式建市;1948年2月19日,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鞍山。從此,鞍山人真正當家作了主人。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鞍山市城區境域隸屬東北人民政府(1952年11月15日改為東北行政委員會), 1953年3月12日為中央直轄市。海城縣、峋岩縣隸屬遼東省政府。台安縣隸屬遼西省政府。
1954年8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鞍山市(城區境域)為省轄市隸屬遼寧省。城縣先後隸屬遼寧省、遼寧省遼陽專區。安縣先後隸屬遼寧省遼陽專區。沈陽市、遼寧省遼陽專區、鐵嶺專區和盤錦墾區。岫岩縣先後隸屬遼寧省、遼寧省安東專區。
1959年1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鞍山市管轄遼陽市和海城縣;同時撤消遼陽縣建制,並入遼陽市。台安縣為沈陽市所轄。岫岩縣隸屬安東市(1965年改名丹東市)。1961年4月29日,恢復遼陽縣建制,遼陽市、縣分置,均隸屬鞍山市。
1965年12月16日,遼陽縣、海城縣劃歸遼寧省遼南專區管轄。1968年12月26日,撤銷遼南專區,海城縣劃歸營口市管轄。
1973年1月1日,國務院批准鞍山市管轄海城縣。1985年1月17日,國務院決定,撤銷海城縣建立海城市(縣級市)。1976年1月1日,國務院批准,台安縣由盤錦墾區改為鞍山市管轄,1985年1月1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岫岩縣,成立岫岩滿族自治縣,1991年12月16日,國務院批准將丹東市管轄的峋岩滿族自治縣劃歸為鞍山市管轄。
❷ 鞍山的來歷
鞍山市得名於南出口的兩座形狀似馬鞍子的山峰(神女峰),海拔高度為專2538米。
戰國末年,鞍山地區屬屬熱遼郡。秦統一後,鞍山歸屬幽州,名稱鶴野城。東漢三國時期,為遼東郡,冶鐵業興盛。現西鞍山(神女峰)上有保存完好的冶鐵古洞遺址。
鞍山地理位置重要,在遼代人們認為誰佔了鞍山,就有了遼南,就平安,所以又稱安山。明朝《遼東志卷二建設志》記載:鞍山驛,遼陽城西南六十里,洪武二十年設中衛帶管。從明朝起始稱鞍山到今。
1937年12月1日,末代皇帝博儀頒發403號敕令,鞍山正式建市。1948年2月19日,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鞍山。從此,鞍山人民真正的當家做了主人。
鞍山市位於遼寧省中部,是我國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素稱「鋼都」。鞍山地理位置適中,在遼東半島對外開放區域中是連接以大連為前沿,以營口、錦州、丹東為兩翼,以沈陽為腹地的中部城市群的要沖。鞍山資源豐富,市區周圍鐵礦儲量逾百億噸,佔全國儲量的四分之一;南部和東南部是菱鎂礦富集地帶,約佔世界儲量的四分之一;滑石礦是我國三大產地之一,儲量居世界之首;岫岩地區素有「玉石之鄉」的美稱,擁有豐富的玉石資源;此外,農產品資源、地熱資源也相當豐富。
❸ 鞍山民間文化有什麼
鞍山民俗文化
鞍山是一個以漢族為主要人口構成的多民族地區,共有漢、滿、回、朝鮮、蒙古、錫伯、藏等32個民族。多民族造就多元化的文化,而多元化融合後又形成了內質飽滿豐富的綜合文化。鞍山民俗文化眾多而精華不少,其中千山寺廟音樂、岫岩單鼓、海城高蹺、海城皮影戲、岫岩皮影戲、海城喇叭戲、鞍山評書、岫岩剪紙等已被列入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此多樣的文化相得益彰,大放異彩,使得鞍山成為一座文化氛圍濃厚的現代旅遊城市。
鞍山民俗文化概覽
岫岩玉雕
岫岩玉雕是以岫岩地區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一項民間玉石雕刻工藝。岫岩玉雕興於清末民初,更盛於當代,屬中國北方流派。長時期受到北方民族民間文化的滋潤,吸收了地方民間木刻、石雕、泥塑、刺綉、剪紙、影人、彩繪藝術等方面的精髓,融合滲透,以立體圓雕、浮雕為主,輔以線刻、鏤、透雕等技法,逐漸形成了具有濃厚地方特點的藝術風格。其造型簡練古樸,打磨光滑,氣韻生動傳神,素有古遼河紅山文化遺風。如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的「華夏靈光岫玉塔熏」、「蟈蟈簍」等作品就是岫岩玉雕的代表。
岫岩皮影戲
和純朴的岫岩民風一樣,由清朝時期傳入岫岩的皮影戲,至今仍保持著一種朴實無華的風格。每到逢年過節或是喜慶豐收之時,會有幾班人馬活躍在岫岩各地的山村、集市。他們四五個人一組,一個黑色的皮箱、一把竹竿、幾部書、幾件樂器、一塊白布就是全部行頭。這些藝人每到一處就支起竹竿,掛上白布,拿出箱中各色用驢皮製成的影人表演起來,這就是在岫岩農村備受歡迎的皮影戲。歷史上,岫岩境內皮影戲分為南北中三派,分別以哨子河的趙連信、韭菜溝的方廷棟和石灰窯子的趙德懷為代表班頭,他們風格迥異,極大豐富了岫岩皮影戲的內容。
岫岩單鼓
岫岩單鼓是流傳於岫岩民間的一種古老的祭祀習俗,俗稱「燒香」。滿族稱為「旗香」,漢族叫「民香」。岫岩單鼓自明末進入岫岩以來,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早期的岫岩單鼓,脫胎於滿族先民女真人的「薩滿」祭祀儀式,其在岫岩的流行,只限於滿族民眾之間,有著修舊的歷史,後逐漸被漢族的文化采借。在以前,岫岩滿、漢民「燒香」主要是為了祭神、祭祖、還願,是一種祭祀活動,後慢慢發展為帶有更多的娛樂性質的節目。
岫岩剪紙
提起岫岩剪紙,在整個遼寧地區都是屈指可數的。岫岩剪紙以其嫻熟的工藝、精美的藝術造型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岫岩剪紙是以反映滿族人民群眾生活為特徵的剪紙藝術,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真正形成岫岩民間剪紙藝術的年代是在明末清初,乾隆年間最為流行。岫岩剪紙以滿族農家婦女為創作主體,最大的特徵是寫形、寫意、寫神、寫心,表現手法以鏤空、成片為主,造型誇張奇特。岫岩的剪紙參加了十餘次中國滿族民間剪紙等國家、省級大展,所獲的獎項不計其數,後岫岩被省文化廳命名為「遼寧省剪紙藝術之鄉」。
海城皮影戲
海城皮影戲俗稱驢皮影。它是用驢皮刻制的人物外形,用燈光照射以表現故事情節的戲劇。皮影藝人邊演唱邊操縱,並伴以音樂伴奏。在過去的一定歷史時期內深受海城老百姓喜愛。海城皮影戲屬於河北灤州影調,具體於清嘉慶年間傳入海城牛庄,道光年間吳老秀等皮影藝人的演出活動十分活躍,其弟子等活躍於大石橋、蓋縣、復縣一帶形成了遼南影調戲。民國初年,山西的吳志甸來到海城南台煙台村後,教柳元邦、蘇樂天等六人唱皮影戲,號稱「六大將」。他們把山西羊皮戲同灤州影調戲相借鑒後發展,創立了海城皮影戲曲。演唱的獨特風格,源於板腔體音樂,它的板式較全,有原板、快板、帶板等。
海城高蹺
海城高蹺,又名海城秧歌,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初為兩足落地,叫地秧歌,後在清咸豐年間,變地秧歌為高蹺。經過民間藝人的長期探索,在表演形式上不斷創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建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民間藝術的挖掘整理和改革工作,通過高蹺藝人同專業文藝工作者共同琢磨提高,使海城高蹺走向了新的發展時期。它以既火爆、又嚴謹、細膩,充滿濃郁的地方特色,在遼南、東北乃至全國久負盛名,並以獨特的民族風格征服了國際藝壇。
海城喇叭戲
海城喇叭戲,以當地民歌為基礎,吸取江西弋陽腔、山東柳腔等外來聲腔,兼收並蓄,形成了諸腔雜陳的民間喇叭戲聲腔體系。音樂曲調歡快優美,清新流暢,跌宕起伏,火爆高亢,節奏性強,適於載歌載舞。海城喇叭戲的角色分生、旦、丑三行,在此三行中又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戲為主。海城喇叭戲的表演由於早期同秧歌,後與高蹺結合,從而溶兩種藝術為一體,其中「蹺功」、「手絹功」、「扇子功」等被巧妙地融合在海城喇叭戲的表演之中,形成了蹺戲結合的獨特藝術表演形式,富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及質朴的鄉土氣息。
鞍山評書
鞍山評書藝人眾多,名家輩出,像劉蘭芳、單田芳在全國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鞍山也被譽為「評書之鄉」。鞍山評書是以普通話為基礎,具有豪、緊、動、熱的藝術特色。語言口語化,風格豪放、質朴、熱烈、明快,與本地百姓生活語言緊密結合,娓娓動聽,引人入勝,富想像力,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醒木、一方帕,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很高的教育、文學、娛樂價值。劉蘭芳、單田芳、張賀芳先後在電台、電視台錄播《岳飛傳》、《明英烈》、《隋唐演義》等多部評述。五十年來,鞍山評書演員在茶社、劇場演出和在電台、電視台錄播100多部評書,出版短篇、中篇、唱片傳統和現代評述80餘部。
千山寺廟音樂
千山為佛、道兩教勝地,而千山寺廟音樂分為佛樂和道樂兩種。千山的佛教音樂是在寺廟舉辦的各種佛事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千山的佛教音樂分誦經和器樂兩個部分。千山道教音樂則是康熙年間,從鐵剎山劉祖傳入無量觀。在"東北新韻"問世之前,東北地區道教中主要流傳的"勞山韻",據說是由山東傳入的,新韻產生之後,很快在東北地區道教中傳開,現在東北道教全真教派宮觀採用的都是"新韻"。2006年5月20日,千山寺廟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燈官舞
在獨具特色的滿族民間文化中,滿族民間舞蹈更有深厚的內涵和它的情趣。燈官舞是滿族民間藝術百花園中,絢麗多彩的奇葩。它是依據滿族傳統節日--花燈節,改編成滿族現代民間舞蹈"鬧燈官"的。
「鬧燈官」舞蹈,由一人裝扮成燈官。身穿官服,頭戴纓帽,另由一人裝扮成燈官娘,身著紅襖,兩耳上掛著紅辣椒,6個滿族少女身著滿族節日服裝,手持豐燈,翩翩起舞,戲耍著燈官。燈官乘坐一台花轎,為便於表現,轎子是用一根扁擔,轎夫抬著,燈官站、坐在轎桿上進行幽默、形象表演,燈官娘娘緊隨轎旁,兩人邊覆邊逗,配合默契,曲調滿族特色強烈,演奏得抒情、流暢,是迄今滿族民間舞蹈中最有風味、活力、美感的舞蹈。
轉自http://..com/link?url=_z--P0KZH9ZR4-WxTAXYTIoPcEXXotWG8itZCP_K
❹ 介紹一下鞍山的民俗或風俗傳說
燈宮舞
"鬧燈官"舞蹈,由一人裝扮成燈官。身穿官服,頭戴纓帽,另由一人裝扮成燈官娘,身著紅襖,兩耳上掛著紅辣椒,6個滿族少女身著滿族節日服裝,手持豐燈,翩翩起舞,戲耍著燈官。燈官乘坐一台花轎,為便於表現,轎子是用一根扁擔,轎夫抬著,燈官站、坐在轎桿上進行幽默、形象表演,燈官娘娘緊隨轎旁,兩人邊覆邊逗,配合默契,曲調滿族特色強烈,演奏得抒情、流暢,是迄今滿族民間舞蹈中最有風味、活力、美感的舞蹈。
海城高蹺
海城高蹺,又名海城秧歌,迄今已由300多年的歷史。初為兩足落地,叫地秧歌;後在清咸豐年間,變地秧歌為高蹺。它以既火爆,又嚴謹、細膩,充滿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在遼南、東北乃至全國久負盛名,並以獨特的民族風格政府了國際藝壇,逐步走向了世界。
鞍山玉雕
鞍山玉雕興於清末民初,更盛於當代。工藝多受河北、北京藝人影響,屬中國北方流派。以立體圓雕、浮雕為主,輔以線刻、鏤、透雕等技法。其造型簡練古樸,打磨光滑,氣韻生動傳神,素有古遼河紅山文化遺風。
如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的「華夏靈光岫玉塔熏」、「蟈蟈簍」等作品就是岫岩玉雕的代表。岫岩玉雕產品可謂林林總總,應有盡有。就其用途而言,可分為祥瑞玉、用品玉、玩賞玉、觀瞻玉、保健玉、禮品玉。孔子說:「蓋天下堅潔精美之品無過於玉者」,得其一件足以陶性怡情,受益無窮。
❺ 鞍山城的歷史沿革
據文獻記載,鞍山驛堡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重修於明萬曆,為傳遞所。驛內車馬繁多,商賈極盛。據《遼陽縣志》載:「鞍山驛堡,城西南六十里,有西南,東北二門,明時曾設驛站於此,駐巡檢一員,相傳為明初所建。西南站外舊有『鞍山驛堡』四個大字,今頹毀,字跡無存」。又《遼東志》載:「鞍山驛,遼陽城南六十里,洪武二十年(1387年)設驛,萬曆六年(1578年)重修。設百戶一員(武官六品),定遼中衛帶管,遞運所在鞍山站內,定遼前衛帶管,有走馬二十匹,驢一十頭,專司文報。」明清之際,這里曾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交通要沖。城內商旅興盛,十分繁華,長大鐵路通車後逐漸失去重要地位。
城設東北、西南兩門,東北門已毀,西南門保存尚好。門樓高13米,門洞寬3.9米。原門洞上方有磚雕花紋嵌有「鞍山驛堡」匾額,額下有「萬曆六年重修」款識,現已不存。1986年,鞍山市人民政府重修時,經墨玉雕刻「鞍山驛堡」匾額為補,其四字為遼寧著名書法家溫同春所題。
鞍山驛堡為「等腰梯形」城堡。四面城牆長度分別為:東、西二牆為276米,南牆為290米,北牆為283米。總長1125米,牆高10米,基寬8米,石基高2米,磚砌層高7.5米,城牆厚度7.5米,城內夯土。城內原有關帝廟、龍王廟兩處,為清代建築。西南門外有石井一眼,口小底大,疑為遼代古城遺井。此井在文革期間村內鋪設柏油馬路時壓到地下,現已經無從查看!
❻ 鞍山有多少年的歷史
鞍山這座城市,雖然建置較晚,但他的歷史卻很久遠。在這里曾產生過絢麗多彩的文化,是遠古時代人類發祥地之一。從考古發現的海城小孤山古人類遺址證明,在距今約2萬年前,人類就開始在這里生息繁衍。此外,在海城境內的析木、牌樓、大屯、岔溝、騰鰲等地都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的石棚、石器;在鞍山舊堡區發現有戰國晚期的青銅戈、銅鏃等,進一步證明,在這里同中原一樣,很早就臍入了人類文明的行列,構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遠在戰國秦漢之際,今鞍山市境域大部一直受遼東郡首縣襄平縣等縣的管轄。今海城市境域則為西漢遼東郡新會縣、遼隊縣、台安市縣轄地。今台安縣境域則為西漢險瀆縣轄地。今岫岩滿族自治縣境域亦屬燕國遼東郡襄平縣轄。此後延續2000多年,或屬於郡轄,或屬於國轄(如西晉設遼東國),或屬於道轄、路轄、衛轄、府轄、州轄,以至於省轄、縣轄,其建置依代相續。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鞍山市行政建置幾經變化,鞍山市或屬於行政區,或屬中央、或屬省轄。對下基本定型於目前市管縣體制。
戰國(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年)今鞍山市境域屬於燕國遼東郡。
秦代(公元前221一公元前207年)今鞍山市境域隸屬於遼東郡。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兩漢在今東北地區的縣級行政建置增多。
西漢,今鞍山市境域屬於幽州遼東郡;
東漢,今鞍山市境域屬遼東郡和遼東屬國。
三國和西晉(220一316年)今鞍山市境域隸屬於幽州遼東郡襄平縣、新昌縣、遼隊縣、安市縣、昌黎郡昌黎縣。
東晉·十六國(317一420年)今鞍山市境域先後隸屬於前燕、前秦、後燕遼東郡。 其後一度為高句麗所割據。今台安縣部分境域則為北燕所管轄。
南北朝(420一585年)北朝之際,今鞍山市城區及海城市境域為高句麗所割據。
北魏(386一534年),今鞍山市境域大部分為高句麗割據。今台安境域隸屬北魏營 州建德郡廣都縣(今錦州市北鎮縣)。
隋代(581一618年)今鞍山市城區和海城市境域及台安縣部分境域為高句麗所割據。今台安縣境域遼河以西部分為隋朝直接管轄,屬燕郡懷遠鎮。
唐代(618一907年)今鞍山市大部境域,唐初為高句麗所割,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收歸唐朝統割。在今東北地區實行道、府、州制。分屬河北道安東都府遼城州都督府、安市州和河北道燕州遼兩縣,巫閭守捉城。
遼代(907-1125年)今鞍山市境域原有州縣數度易名,均隸屬東京道遼陽府。
金代(l115一1234年)今鞍山市境域隸屬於東京路、北京路、易蘇館路。
元代(1271一1368年)今鞍山市城區及海城市境域隸屬於遼陽路遼陽縣(今遼陽市)。今台安縣境域隸屬於廣寧府路望平縣。岫岩滿族自治縣隸屬蓋州路。
明代(1368一1644年)今鞍山市境域隸屬遼東郡指揮使司遼中衛、海州衛、廣寧衛、蓋州衛。
清代(1644一1911年)今鞍山市境域分別隸屬於奉天府遼陽州、海城縣、錦州府鎮安縣和蓋平縣、奉天行省東邊道。
❼ 鞍山的由來
答:是這樣的,鞍山因城南有一峰,形式馬鞍(亦稱駱駝山)而故名鞍山。
鞍山專驛堡也叫鞍山城,為明屬代遼東長城的附設建築。據史料記載:「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在此設驛,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重修」。鞍山驛堡位於鞍山市南7.5公里處的千山區東鞍山鎮鞍山城村。東距東鞍山100約米,西距西鞍山約300米,恰好是在兩山口之間的台地上。緊鄰鞍海公路,西250米是沈大鐵路,北200米是楊柳河。方位:南偏西60°。鞍山驛堡為「等腰梯形」城堡。四面城牆長度分別為:東、西二牆為276米,南牆為290米,北牆為283米。總長1125米,牆高10米,基寬8米,石基高2米,磚砌層高7.5米,城牆厚度7.5米,城內夯土,城的四角都有炮台。城內原有關帝廟、龍王廟兩處,為清代建築。西南門外有石井一眼,口小底大,疑為遼代古城遺井。西南門的匾額是1986年重修時補上去的,著名書法家溫同春先生的題字。
鞍山這座城市建置較晚,但他的歷史卻很久遠.考古發現的海城小孤山古人類遺址證明,在距今約2萬年前,人類就在這里生活了。
❽ 鞍山的文化特點
目前鞍山全地區共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項、省級15項、市級24項。
風景秀麗的千山,自古以來,吸引著歷代廣大遊客,許多官宦、學者、名流慕名接踵而來。他們中有社會名士、詩人詞家以及高僧和著名道士,也有帝王、朝廷大臣、將軍、州縣官吏。他們面隊奇峰古剎,振衣述懷,吟詩作賦,為千山留下了大量的詩篇。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描寫千山的詩就有1600餘首。如千山剩人禪師函可,著有《千山詩集》20卷,存錄詩千餘首,其中涉及千山詩200餘首,並效法晉代高僧慧遠於廬山虎溪創立白蓮詩社事,與同時謫放遼、沈人士及千山、閭山、龍首山等能詩僧眾,創立冰天詩社。
鞍山市從2000年4月開始舉辦中國鞍山千山國際旅遊節。
千山是遼寧省內著名的旅遊勝地,它不僅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旅遊景觀,而且歷來是遼東佛教、道教文化的集中地,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景觀,千日綉蓮台、「千山彌勒大佛」和鞍山玉佛苑,都給鞍山這個日益崛起的旅遊城市增色不少。
鞍山千山國際旅遊節是一個集旅遊觀光、經貿洽談、文藝表演、體育賽事、休閑購物為一體的地方性節日,贏得了海內外遊客的青睞。通過這個大型節日的舉辦,充分展示了鞍山市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果、鞍山的地方特色和城市個性,向世人展示了千山之秀、玉佛之王、溫泉之鄉、寶玉之城和鋼鐵之都的形象。節日期間,數十萬國內外遊客雲集鞍山,促進了假日經濟的發展,豐富了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推進了鞍山市的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