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縫紉針歷史
縫紉機由來和歷史發展
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學會用魚骨針、石針來縫制獸皮與樹葉等簡單衣服了,以後隨著鐵器和金屬製造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學會了使用金屬針縫制衣服,形狀也大大改進了,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最早期的縫紉機即是用單根、雙根及多根線和機針將布料或皮革縫合,或在縫料上縫綴裝飾線跡的機器。應用於家庭、工業和服務企業。
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後,紡織工業的大生產促進了縫紉機的發明和發展。1790年,英國首先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先打洞、後穿線、縫制皮鞋用的單線鏈式線跡手搖縫紉機。1841年,法國人發明了機針帶鉤子的鏈式線跡縫紉機。1851年,美國工人I. M.勝家發明了鎖式線跡縫紉機,並成立了勝家公司。這一時期的縫紉機基本上是手搖式的。
1859年,勝家公司發明了腳踏式縫紉機。從托馬斯和愛迪生發明了電動機後,1889年,勝家公司又發明了電動機驅動縫紉機。從此開創了縫紉機工業的新紀元。
1940年,瑞士愛爾娜公司發明了採用筒式底版鋁合金鑄機殼、內裝電動機的攜帶型家用縫紉機。1950年以後,進一步發展了家用多功能縫紉機。
建立於1851年的勝家公司是美國最早開始生產縫紉機的公司,當時,縫紉機的產量僅次於時鍾。1870年,美國生產縫紉機的公司有69家,1871年,美國縫紉機年產量為70萬台。到1891年,勝家公司已累計生產1000萬台縫紉機。可以說,在較長時間內,勝家公司基本上壟斷了世界縫紉機的生產。
二次世界打戰以後,原西德、義大利以及日本縫紉機工業發展很快,歐洲各國除仍然生產高檔傳統家用縫紉機的公司以外,大多企業開始生產工業用縫紉機。在此時期,日本縫紉機企業在政府的資助下,開始生產廉價的縫紉機,並銷往美國及世界各地。
70年代初期,工業先進國家的家用縫紉機市場已趨飽和,日本企業,在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也不得不轉向生產工業用縫紉機,而韓國特別是台灣抓住機會, 使得縫紉機工業崛起, 生產中、低檔縫紉機並投入國際市場。
1975年,勝家公司又發明了電腦控制的多功能家用縫紉機,此後又逐步用於工業用縫紉機。80年代初期,世界共有3000多種縫紉機,常用於生產的縫紉機約為600種。
縫紉機的分類
按照縫紉機的用途,可分為家用縫紉機、工業用縫紉機和位於二者之間的服務性行業用縫紉機;按驅動方式可分為手搖、腳踏及電動縫紉機;按縫制的線跡可分為仿手縫線跡、鎖式線跡、單線鏈式線跡、雙線或多線鏈式線跡、單線或多線包邊鏈式線跡和多線覆蓋鏈式線跡縫紉機。
家用縫紉機:初期時,基本上都為單針、手搖式縫紉機,後來發明了電驅動的縫紉機,一直成為市場上的主流。按其機構和線跡形式來劃分,則大致可歸納為JA型、JB型、JG型、JH型。下又圖為家用縫紉機的一種--JG型家用電子多功能縫紉機。
工業用縫紉機:工業用縫紉機中的大部分都屬於通用縫紉機,其中包括平縫機、鏈縫機、包縫機及綳縫機等,而平縫機的使用率最高。
作者: szjiada 2006-2-23 18:07 回復此發言
--------------------------------------------------------------------------------
2 回復:縫紉機由來和歷史發展
關於縫紉機是誰發明的,一向眾說紛紜。其實,第一台縫紉機是美國人伊萊亞斯•豪(1819~1867)發明的(專利號:4750)。
豪生長於馬薩諸塞州的斯賓塞,並於當地一家紡織廠由學徒工成長為一名能乾的機械師。也許是興趣所致,豪潛心於縫紉機的研究,到1845年4月,終於創造出一台實用的縫紉機。公開演示證明,豪的發明要比敏捷的縫紉手工操作效率高出五倍。豪因自己發明在美國的市場化難以成功,遂於1846年去英國,並將機器的英國版權賣與一位生產婦女束胸、鞋和雨傘的大製造商威廉•托馬斯,。當豪返回美國之際,他發現一些製造商,包括艾薩克•勝家已經開始生產和銷售與他的發明類似的縫紉機,於是一場曠日持久,從1849~1854長達五年的維權訴訟開始了,而豪最終捍衛了自己的專利權。1865年,豪在康涅狄格建立了Bridgeport Howe(豪)機械公司,其產品在1867年巴黎展會上贏得金獎。
另一方面,1790年,英國首先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先打洞、後穿線、縫制皮鞋用的單線鏈式線跡手搖縫紉機。1841年,法國人發明了機針帶鉤子的鏈式線跡縫紉機。1851年,美國工人艾洛克•梅里特•勝家(與上述勝家為兄弟)發明了鎖式線跡縫紉機,並成立了勝家公司。這一時期的縫紉機基本上是手搖式的。
縫紉機的發展
1859年,勝家公司發明了腳踏式縫紉機。托馬斯和愛迪生發明了電動機後,1889年,勝家公司又發明了電動機驅動縫紉機。從此開創了縫紉機工業的新紀元。1940年,瑞士愛爾娜公司發明了採用筒式底版鋁合金鑄機殼、內裝電動機的攜帶型家用縫紉機。1950年以後,進一步發展了家用多功能縫紉機。
建立於1851年的勝家公司是美國最早開始生產縫紉機的公司,在當時的美國,縫紉機的產量僅次於時鍾。1870年,美國生產縫紉機的公司有69家,1871年,美國縫紉機年產量為70萬台。到1891年,勝家公司已累計生產1000萬台縫紉機。可以說,在較長時間內,勝家公司基本上壟斷了世界縫紉機的生產。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原西德、義大利以及日本縫紉機工業發展很快,歐洲各國除仍然生產高檔傳統家用縫紉機的公司以外,大多企業開始生產工業用縫紉機。在此時期,日本縫紉機企業在政府的資助下,開始生產廉價的縫紉機,並銷往美國及世界各地。
七十年代初期,工業先進國家的家用縫紉機市場已趨飽和,日本企業,在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也不得不轉向生產工業用縫紉機,而韓國特別是台灣抓住機會, 使得縫紉機工業崛起, 生產中、低檔縫紉機並投入國際市場。
1975年,勝家公司又發明了電腦控制的多功能家用縫紉機,此後又逐步用於工業用縫紉機。八十年代初期,世界共有3000多種縫紉機,常用於生產的縫紉機約為600種,發展至今,形形色色的縫紉機已達6000種以上。
縫紉機在中國
縫紉機最早何時出現在中國已無從詳考,想來這第一台希罕物必屬泊來品無疑,因為在清同治、光緒年間,即1872~1900年間,英、美、德等國商人僅於上海設立的縫紉機銷售點就達數十家,而最早經營縫紉機銷售、修理的中國人所開店鋪也在上海,叫做美昌縫紉機商店。至20世紀20~30年代,中國進入縫紉機整機生產的萌芽時期,從1927年上海協昌縫衣機器公司的紅獅牌草帽縫紉機,到1940年代的「飛人」、「蜜蜂」、廣州的「華南」等,無不經歷了外國資本的打壓、技術發展的艱難,倖存者也是舉步維艱,產量極其有限,暴露出當時民族工業的脆弱乏力。
新中國成立以後,協昌的「無敵」、阮耀記的「飛人」生產發展迅速,並逐步在全國形成了銷售網路。而1950年開始的三年朝鮮戰爭還客觀地推動了縫紉機、特別是工業縫紉機的發展。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東北軍服廠,並下令上海盡快組織研製工業用縫紉機,以解志願軍棉衣供應的燃眉之急。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落在了行業內首家公私合營的上海惠工縫紉機廠(原名上海惠工鐵工廠)的肩上。當時的上海,正值美蔣發動「二·六」大轟炸,城市普遍停電、停水,生產生活困難重重。為了完成工業縫紉機的研製、生產任務,「惠工」廠的職工夜以繼日辛勤工作。困了,就倒在機器旁打個盹。沒有電,就手拉皮帶進行生產。靠這種感天動地的精神,「惠工」廠提前完成了上級下達的任務,生產出我國第一批工業縫紉機,有力支援了朝鮮戰爭和國家經濟建設
⑵ 縫紉機有著怎樣的發展史
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後,紡織工業的生產促進了縫紉機械化的發展。1790年,英國首回先發明了世界上第答一台先打洞、後穿線、縫制皮鞋用的單線鏈式手搖縫紉機。
19世紀時,又出現了許多縫紉機械化的設想。1830年,法國一個名叫巴瑟萊米•蒂蒙尼爾的裁縫成功地製成了第一台縫紉機。而在美國,縫紉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美國人艾尼爾斯•豪和艾薩克•辛格在互不通氣的情況下,都獨立設計出了實用的縫紉機模型。
⑶ 中國第一台縫紉機。。。幾年那裡
中國縫紉機發展介紹
1890年,中國從美國引進了第一台縫紉機。 1905年,上海首先開始製造縫紉機零配件,並建立了一些零配件生產小作坊。
1928年,由上海協昌縫紉機廠生產出了第一台44-13型工業用縫紉機。同年,上海勝美縫紉機廠也生產出第一台家用縫紉機。
1949年以前,整個舊中國縫紉機產量很低,年產量不足4000台,當時的縫制設備市場主要由美國勝家公司壟斷。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縫制機械工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行業經歷了改組、改造階段,公私合營、兼並合作,進行了合理的分工,形成了一批骨幹企業:如上海的切、昌、惠工、飛人、蝴蝶和天津縫紉機廠以及廣州的華南縫紉機廠等縫紉機生產廠家,主要生產普通家用縫紉機和低檔工業用縫紉機。
20世紀50年代末,輕工行業對家用縫紉機實行了通用化、標准化,統一了設計圖紙,提高零部件的兼容性,使縫紉機生產企業不斷增多,並根據需要開發了葵扇、醫療手術、羽毛球、自行車輪胎和簾子布拼接等特殊用途的縫紉機。據統計。
截至1980年全國共有縫紉機生產企業56家,分布在22個省、市。截至1982年,我國縫紉機的產量達到1286萬台,居世界第一位。
到80年代中期,隨著市場和消費結構的不斷調整,縫制設備的產品結構在中低速工業縫紉機的基礎上向著高速化、系列化方向發展,電子、電腦技術也在縫紉機上得到廣泛的應用。與此同時,我國還完成了零部件配套系統建立,構建了龐大的縫紉機銷售網點。部分縫機企業在引進了國外先進技術後,對先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
90年代初期,國際著名企業陸續進入中國,在國內設立了合資企業和獨資企業。
90年代後期,民營企業開始崛起,產業結構的大調整促進了行業的大發展,總體上形成了以上海、江蘇、浙江、陝西、天津和廣州等6大產區和基地。
截至2004年,我國縫紉機整機製造廠達600多家,零配件生產廠家達1000多個,年生產量為1400.8萬台,生產總值約280億元,品種近千個,已經成為世界上主要縫制機械生產國家之一。縫紉機種類
1975年,勝家公司又發明了電腦控制的多功能家用縫紉機,此後又逐步用於工業用縫紉機。80年代初期,世界 德國百年老縫紉機共有3000多種縫紉機,常用於生產的縫紉機約為600種。
縫紉機的類別按照縫紉機的用途,可分為家用縫紉機、工業用縫紉機和位於二者之間的服務性行業用縫紉機;按驅動方式可分為手搖、腳踏及電動縫紉機;按縫制的線跡可分為仿手縫線跡、鎖式線跡、單線鏈式線跡、雙線或多線鏈式線跡、單線或多線包邊鏈式線跡和多線覆蓋鏈式線跡縫紉機。
⑷ 勝家縫紉機的勝家縫紉機發展歷史
,Affiliates of Kohlberg & Company, LLC (「Kohlberg」), 美國一家頂級的私營投資公司及勝家的控股公司,完成對VSM Group Holding AB (「VSM」) 的收購回。VSM是領先的答高端縫紉機和配件提供商,擁有Husqvarna Viking和Pfaff (百福) 兩個品牌。合並之後的公司取名為SVP Holdings,代表了其對Singer勝家,Viking 以及Pfaff三個縫紉機品牌的所有權。這次是縫紉機行業兩大頂尖公司的結合,雙方都提供了出色的高級管理團隊。 我們的目標是為銷售商和顧客提供優質的縫紉機產品,文化和服務。並且兩大公司會立於一個較好的層面來滿足全世界客戶的需要。
⑸ 縫紉機的發展歷程
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後,紡織工業的大生產促進了縫紉機的發明和發展。年,美國木工托馬斯·賽特發首先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先打洞、後穿線、縫制皮鞋用的單線鏈式線跡手搖縫紉機。1841年,法國裁縫B·蒂莫尼耶(Barthelemy Thimonnier)(又譯巴特勒米·迪莫尼耶)發明和製造了機針帶鉤子的鏈式線跡縫紉機。1845年,伊萊亞斯·豪(又譯埃利阿斯·霍威)也獨立地發明了縫紉機,1851年,美國機械工人I.M.勝家〔又譯列察克·梅里特·勝家〕發明了鎖式線跡縫紉機,並成立了勝家公司。這一時期的縫紉機基本上是手搖式的。
1859年,勝家公司發明了腳踏式縫紉機。從托馬斯和愛迪生發明了電動機後,1889年,勝家公司又發明了電動機驅動縫紉機。從此開創了縫紉機工業的新紀元。
1940年,瑞士愛爾娜公司發明了採用筒式底版鋁合金鑄機殼、內裝電動機的攜帶型家用縫紉機。1950年以後,進一步發展了家用多功能縫紉機。
建立於1851年的勝家公司是美國最早開始生產縫紉機的公司,當時,縫紉機的產量僅次於時鍾。1870年,美國生產縫紉機的公司有69家,1871年,美國縫紉機年產量為70萬台。到1891年,勝家公司已累計生產1000萬台縫紉機。可以說,在較長時間內,勝家公司基本上壟斷了世界縫紉機的生產。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原西德、義大利以及日本縫紉機工業發展很快,歐洲各國除仍然生產高檔傳統家用縫紉機的公司以外,大多企業開始生產工業用縫紉機。在此時期,日本縫紉機企業在政府的資助下,開始生產廉價的縫紉機,並銷往美國及世界各地。
70年代初期,工業先進國家的家用縫紉機市場已趨飽和,日本企業,在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也不得不轉向生產工業用縫紉機,而韓國特別是抓住了台灣的機會, 使得縫紉機工業崛起, 生產中、低檔縫紉機並投入國際市場。 世界縫紉機行業經歷了由歐洲、美國向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的轉移後,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向中國全面轉移,21世紀初全球已有70%以上的縫紉機產量在中國。但是,國內70%-90%的高端機市場被日本、德國企業所佔領。而在中低端縫紉機產品上,世界縫紉機產業已經完成了向中國轉移,產業轉移逐步向中高端產品延伸。隨著縫紉機械製造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型縫紉機械製造企業間並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國內優秀的縫紉機械製造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產業發展環境和產品購買者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縫紉機械品牌迅速崛起,逐漸成為縫紉機械製造行業中的翹楚!
1890年,中國從美國引進了第一台縫紉機。1905年,上海首先開始製造縫紉機零配件,並建立了一些零配件生產小作坊。
1928年,由上海協昌縫紉機廠生產出了第一台44-13型工業用縫紉機。同年,上海勝美縫紉機廠也生產出第一台家用縫紉機。
1949年以前,整個舊中國縫紉機產量很低,年產量不足4000台,當時的縫制設備市場主要由美國勝家公司壟斷。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縫制機械工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行業經歷了改組、改造階段,公私合營、兼並合作,進行了合理的分工,形成了一批骨幹企業:如上海的切、昌、惠工、飛人、蝴蝶和天津縫紉機廠以及廣州的華南縫紉機廠等縫紉機生產廠家,主要生產普通家用縫紉機和低檔工業用縫紉機。
20世紀50年代末,輕工行業對家用縫紉機實行了通用化、標准化,統一了設計圖紙,提高零部件的兼容性,使縫紉機生產企業不斷增多,並根據需要開發了葵扇、醫療手術、羽毛球、自行車輪胎和簾子布拼接等特殊用途的縫紉機。據統計。
截至1980年全國共有縫紉機生產企業56家,分布在22個省、市。截至1982年,我國縫紉機的產量達到1286萬台,居世界第一位。
到80年代中期,隨著市場和消費結構的不斷調整,縫制設備的產品結構在中低速工業縫紉機的基礎上向著高速化、系列化方向發展,電子、電腦技術也在縫紉機上得到廣泛的應用。與此同時,我國還完成了零部件配套系統建立,構建了龐大的縫紉機銷售網點。部分縫機企業在引進了國外先進技術後,對先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
90年代初期,國際著名企業陸續進入中國,在國內設立了合資企業和獨資企業。
90年代後期,民營企業開始崛起,產業結構的大調整促進了行業的大發展,總體上形成了以上海、江蘇、浙江、陝西、天津和廣州等6大產區和基地。
截至2004年,我國縫紉機整機製造廠達600多家,零配件生產廠家達1000多個,年生產量為1400.8萬台,生產總值約280億元,品種近千個,已經成為世界上主要縫制機械生產國家之一。
縫紉機的類別按照縫紉機的用途,可分為家用縫紉機、工業用縫紉機和位於二者之間的服務性行業用縫紉機;按驅動方式可分為手搖、腳踏及電動縫紉機;按縫制的線跡可分為仿手縫線跡、鎖式線跡、單線鏈式線跡、雙線或多線鏈式線跡、單線或多線包邊鏈式線跡和多線覆蓋鏈式線跡縫紉機。
縫紉機種類 工業用縫紉機中的大部分都屬於通用縫紉機,其中包括平縫機、鏈縫機、絎縫機、包縫機及綳縫機等,而平縫機的使用率最高。
⑹ 高頭車的縫紉機發展歷史
1790年,英國的聖托馬斯發明縫制靴鞋用的單線鏈式線跡的手搖縫紉機,這台縫紉機是用木材做機體,部分零件用金屬材料製造,它是世界上出現的第一台縫紉機。
1841年,法國的蒂莫尼埃設計和製造了實用的雙線鏈式線跡縫紉機;1846年,美國的豪取得曲線鎖式線跡縫紉機專利,縫紉速度為300針/分,效率超過五名手工操作的縫紉師;1851年,美國機械工人勝家獨立設計並製造出勝家縫紉機,縫紉速度為600針/分,並於1853年取得美國專利。此後,縫紉機便開始大量用於生產,並逐步增加了釘紐扣、鎖鈕孔、加固、刺綉等功能。 縫紉機的分類方法很多,比較普遍的是按線跡和用途區分。縫紉機的線跡可歸納為鎖式線跡和鏈式線跡兩類。鎖式線跡最為常見,它由兩根縫線組成,像搓繩那樣相互交織起來,其交織點在縫料中間。從線跡的橫截面看,兩縫線像兩把鎖相互鎖住一樣,因而稱為鎖式線跡。這種線跡用在收縮率小的棉、毛織物或皮革等縫料,正面和反面形狀相同,如同一條虛線。線跡分布密實,縫紉的牢度一般超過手工縫紉。
鏈式線跡是由縫線的線環自連或互連而成,常用的有單線鏈式、雙線鏈式和三線包縫線跡。這種線跡的特點是線跡富有彈性,能隨縫料一起伸縮而不會崩斷縫線,適用於線制彈性織物的服裝或包縫容易鬆散的製品和衣坯等。
⑺ 工業縫紉機的發展歷史
10年發展,我國縫制機械產業經過艱辛發展迅速崛起,一舉奠定了世界縫制機械大國地位,並正由縫制機械製造大國向強國邁進。上世紀90年代末至2007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一直處於高速增長的發展階段,國產縫制機械產品產量至2007年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行業「頂峰」。2002年,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在當年的中國國際縫制設備展覽會(CISMA)上發布的一份文件中顯示出一個重要信息—————中國成為世界縫制設備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國。據當年中縫協信息中心統計數字顯示,中國有各類規模以上縫制設備及零部件生產企業近500家,年產各類縫制設備800萬台,年出口創匯4億多美元。10年間,我國縫制機械行業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十五」末期,我國縫制機械的年產量佔世界縫機總產量的比重為71%,到「十一五」末期,這一比重提高到了80%.年產值佔比也由「十五」末的45%提高到目前的59%,產業繼續向中國大陸聚集,推動了下遊行業的發展和轉型升級,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得到提升。作為服裝、箱包等產業的上遊行業,縫制機械行業同樣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小康社會密切相關。「十一五」期間,行業發展歷經波瀾,前兩年保持持續壯大的較快發展勢頭,但從2008年開始,受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和行業自身發展周期調整的雙重影響,全行業產銷量等經濟指標連續兩年呈較快下滑態勢,跌入近10年來的低谷。但通過積極應對和調整,行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抵禦風險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強,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的逐步回暖,我國縫制機械行業自當年第四季度以來,已逐步擺脫低迷並呈現出強勁、持續的復甦態勢,產銷規模快速回升。特別是2010年行業全面呈現恢復性的高速增長,年產值創歷史新高,產量全面接近行業歷史最高水平。同時,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成效開始顯現。從進出口數據來看,2011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歷史最高紀錄。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縫紉機類產品及零部件對外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4.1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21.72%.其中:出口20.0億美元,增長24.21%;進口4.1億美元,增長4.19%;貿易順差15.9億美元。行業出口全年保持高位運行,月出口額連續三次刷新月出口額最高歷史記錄,7月份出口額更是高達2.05億美元。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將其確定為「行業質量趕超年」,並發布了《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用堅持「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平穩增長、質量為先」的總體發展思路,為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強國發展戰略指明了方向。《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顯示,截至「十一五」末,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約有縫制機械整機生產企業830家(含外資企業),其中縫紉機整機生產企業620家,非縫紉類縫制設備整機生產企業(註:主要指除縫紉功能以外的其他驗布、裁剪、鋪布、整燙、粘合、檢針、吊掛、激光等相關縫制設備)約210家,零部件生產企業1000餘家,主要分布京津冀、上海、江蘇、浙江、廣東、陝西等6大產區。「十一五」期間,行業累計完成產量7496萬台,產值1935億元,利稅92.6億元,累計出口5392.9萬台,出口額70億美元。「十一五」時期,行業經濟總量保持增長,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快速提升,實現年均經濟增速為11.5%;產品結構調整也取得重大突破,如機電一體化縫制設備佔比從「十五」末的2%上升到25.04%,電腦平縫機占平縫機總產量的比例由5%提升到36.5%以上,特種工業縫紉機年產量占工業縫制設備總量的比例由3%提升到9.5%;企業結構也進一步優化。
⑻ 中國第一台縫紉機是哪年製造的
1950年,當時的美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侵朝戰爭,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跨過鴨綠江,抗回美援朝,答保家衛國。隆冬將至,中共人民政府成立東北軍服廠,並下令上海盡快組織研製工業用縫紉機,以解志願軍棉衣供應的燃眉之急。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別無選擇地落在了惠工縫紉機廠的肩上。當時的上海,正值美蔣發動"二·六"大轟炸,城市普遍停電、停水,生產生活困難重重。為了完成工業縫紉機的研製、生產任務,惠工廠的職工夜以繼日辛勤工作。困了,就倒在機器旁打個盹。沒有電,就手拉皮帶進行生產。靠這種感天動地的精神,惠工廠提前完成了上級下達的任務,生產出我國第一批工業縫紉機,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和國家經濟建設。
求採納
⑼ 兄弟縫紉機的發展歷史
1908年 安井兼吉創立「安井縫紉機商會」;
1928年 開始銷售昭三式縫紉機並正式命名商標「brother」;
1932年 第一台家用平縫縫紉機誕生並成功批量生產;
1934年 成立「日本縫紉機製造株式會社」(現兄弟工業株式會社);
1941年 成立日本國內銷售企業「兄弟縫紉機販賣株式會社」;
1945年 開始生產家用縫紉機台板;
1947年 開始向海外出口家用縫紉機;
1954年 成立出口企業「兄弟國際株式會社」,並在美國設立銷售服務總部;
1958年 在歐洲建立銷售服務總部,並開始在愛爾蘭生產家用縫紉機;
1959年 家用縫紉機組合加工機床開始運作;
1965年 開始在韓國(釜山精機)生產家用縫紉機;
1979年 開始在中國台灣「台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家用縫紉機;
1984年 「brother」作為美國洛杉磯奧運會正式贊助商;
1991年 獲得「brother」集團首個ISO9002質量認證;
1993年 縫紉技術中心「B-square」竣工;
開始在中國「珠海兄弟工業有限公司」生產家用縫紉機,
並逐步在各地設立產品技術服務中心;
1997年 「brother」與國際奧委會(IOC)簽訂正式贊助商協議;
2000年 「brother」全球家用縫紉機市場實現累計生產3000萬台;
2001年 在中國成立「兄弟機械設備(上海)有限公司
2005年 出展2005年日本國際博覽會(愛 · 地球博覽會);
2005年 成立「兄弟(中國)商業有限公司,以強化在中國的銷售、服務活動;
2007年 家用縫紉機實現累計生產4000萬台
2008年 兄弟集團迎來創業100周年為此舉辦了各種紀念活動
⑽ 縫紉機的歷史意義
《縫紉機》發明後 「迪莫里耶」便以八十部的《縫紉機》開設成衣工內廠,適逢法國在當時進軍容阿爾及利亞,急需大批軍裝,「迪莫里耶」以他能夠快速生產的優勢接獲了大批量訂單。
面對失業的大批手工裁縫師感受到了巨大的莫名危機感,失去理智,沖進「迪莫里耶」的成衣工廠大肆破壞,搗毀了所有的縫紉設備,讓迪莫里耶不得歇業停產。
美國「勝家牌縫紉機」在一八四四年推出時,世人僅將它當成一部觀賞用的裝飾品;熟知商業運營的勝家公司提出了每月「分期付款」的生意模式,廣泛招攬客戶並大展鴻圖。其後,勝家公司在加、法、德、英等國設立分廠,到一八七七年,光是英國銷售「勝家牌縫紉機」的門市就多達一百六十家。就此,西方國家的成衣業急速擴張,手工裁縫業者的生計卻瀕臨破產邊緣。
由《縫紉機》的歷史,我們也可以觀察到歐洲現代化的過程。成衣從為軍隊服務到成為普羅大眾也能消費的商品,老百姓的社會也如同軍隊一般被納入了現代化的管理體系,更將人給規格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