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土地革命戰爭歷史意義

土地革命戰爭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23 16:51:07

㈠ 土地革命的三個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為什麼要這樣演變,有什麼意義

(一)調查土抄地和人襲口,劃分階級;
(二)發動群眾清理地主財產,焚毀田契、債約和帳簿,把牲畜、房屋分給貧雇家,現金和金銀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進行分配,公開宣布分配方案,插標定界,標簽上寫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積。

土地革命使廣大貧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
土地革命生活上得到保證。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他們積極參軍參戰,努力發展生產。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僅半年之內,參加紅軍的翻身農民達3萬多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黃安七里坪的一個招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農民入伍。

㈡ 土地革命的意義

土地革命的意義:

這是中共黨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它經歷了從大革命的失敗到土地革命的興起,從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到抗日戰爭的興起兩次歷史性轉變。期間,中國共產黨建立了12塊革命根據地。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起義有100多次,遍及14省140多縣(市),參加起義的工農群眾和革命士兵有數百萬人。

這些起義,高舉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旗幟,給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以有力的回擊。起義保存下來的武裝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主要來源。

(2)土地革命戰爭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革命成果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3省人民和部分愛國官兵,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推動和領導下,紛紛組戚抗日義勇軍,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1934年11月,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武裝開始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1936年又改稱東北抗日聯軍,成為東北抗H游擊戰爭的主體。

到1937年7月,部隊發展到11個軍另1個師,井3萬餘人。東北3省的抗日游擊戰爭,打擊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促進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走過了極其艱難曲折的道路。曾從最多時的30萬人減少到約3萬人,但在戰爭實踐中鍛煉出一支英勇善戰的新型人民軍隊。

開創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造就了大批優秀的指揮員,積累了豐富的斗爭經驗,形成了一整套適合中國革命戰爭情況的戰略戰術,為實現全國抗戰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㈢ 開闢土地革命的歷史意義

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內債務,滿足農民土地容要求的革命。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的土地革命,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澤東總結土地革命的經驗,制定出一條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線。那就是: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這條路線,調動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證了土地革命的勝利。

為了保證土地革命的順利進行,縣、區、鄉各級都建立了土地委員會。分田的大體步驟是:

(一)調查土地和人口,劃分階級;

(二)發動群眾清理地主財產,焚毀田契、債約和帳簿,把牲畜、房屋分給貧雇家,現金和金銀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進行分配,公開宣布分配方案,插標定界,標簽上寫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積。

土地革命使廣大貧雇家政治上翻了射,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他們積極參軍參戰,努力發展生產。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僅半年之內,參加紅軍的翻身農民達3萬多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黃安七里坪的一個招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農民入伍。

㈣ 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時期、抗戰時期及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政策及其提出的背景與歷史意義

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時期、抗戰時期及解放戰爭時期提出了不同土地政策。

一、土地革命時期:

1、土地政策的內容: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總結土地革命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一條比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線和正確進行土地分配的方法,毛澤東制定土地綱領《興國土地法》:「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

2、背景:廣大農民迫切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得到自己的土地,中共正值擴大影響力,爭取民眾支持的階段,因此實行土地政策有其必要性。土地革命是中國革命最緊迫也是最關鍵的任務。

3、影響:農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中共贏得了農民階級的支持,為其進一步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二、抗日戰爭時期

1、內容:停止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採取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措施。

中國共產黨調整了農村政策,在敵後抗日根據地實行了「農民交租交息、地主減租減息」的政策,將「沒收地主階級土地」暫時擱置,即地租一般地以實行二五減租為原則,按抗日戰爭前的原租額,減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減少到社會借貸關系所允許的水平。

2、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共需動員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爭取地主階級的支持。

3、影響:減輕農民的壓力,增強了他們生產和抗日的積極性,也團結了地主階級。

三、解放戰爭時期

1、內容:恢復沒收地主土地的措施,制定完整的土地改革方案,有步驟地消滅剝削階級。

中國共產黨在敵後抗日根據地實行了「農民交租交息、地主減租減息」的政策,將「沒收地主階級土地」暫時擱置,即地租一般地以實行二五減租為原則,按抗日戰爭前的原租額,減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減少到社會借貸關系所允許的水平。

2、背景:抗戰勝利後農民要求分發土地;解放戰爭我軍轉入戰略進攻,需鞏固後方。

3、影響:農業生產快速發展,廣大農民積極投身到解放戰爭中,為勝利奠定基礎。

(4)土地革命戰爭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與共產黨相比,國民黨的「和平土改」終究是要失敗的。

1、國民黨不可能真心推行和平土改。

信奉土地革命的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為維護統一戰線的需要,其基本取向為以階級斗爭的方式進行土地革命,剝奪地主(包括富農)土地,實現土地的平均佔有。

而信奉和平土改的國民黨終其在大陸22年的統治都是要實現孫中山的平均地權理想,在承認和保護私人合法土地權利的前提下盡可能體現業佃雙方利益分配的公平和公正,並在條件成熟時通過土地清理來為未來的土地漲價歸公和「耕者有其田」創造條件。

2、缺乏實施環境才是根本原因。

其實,國民黨的土地政策在20世紀上半葉缺乏實施環境才是更為根本的原因。我們知道,以改良為特點的政策實施最為重要的是要具備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

1927年以後的國民黨政府其實就處在這樣一種窘困之中。與地方實力派的較量、同共產黨的競爭、全民族的抗日戰爭,以後又是國共全面內戰,這些無疑都構成了對1927年以後國民黨執政地位的根本挑戰,使其始終無法有效解決統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問題。

㈤ 土地革命戰爭的內容和影響

第一次是抗日戰爭時期(1941年),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義:減輕了地主的封建剝削,改善了農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有利於聯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決定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
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貫徹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的土地改革總路線。
意義:
這種土地政策極大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了保衛勝利果實,翻身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農民的支持,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一個可靠保證。
第三次是新中國成立後鞏固政權的斗爭時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為減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階級,以利於穩定民族資產階級,早日恢復發展農村經濟,實行了經濟上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意義:
1.1952年底,全國土改基本完成,3億多無地或少地的的農民分到了土地;
2.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徹底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
3.廣大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
4.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5.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
6.摧毀了美蔣反動集團的社會基礎;
7.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活動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
以上供參考。

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最偉大的歷史貢獻

B.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㈦ 土地革命時期的意義

這是中共黨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它經歷了從大革命的失敗到土地革命的興起,版從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權敗到抗日戰爭的興起兩次歷史性轉變。期間,中國共產黨建立了12塊革命根據地。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起義有100多次,遍及14省140多縣(市),參加起義的工農群眾和革命士兵有數百萬人。這些起義,高舉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旗幟,給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以有力的回擊。起義保存下來的武裝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主要來源。

㈧ 土地革命戰爭對中國革命的積極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

使廣大的百姓得到了土地,看到了希望

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召開的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會議有

我眼中最重要的是遵義會議,遵義會議能奠定了中國去延安以及北上抗日等等的一些很重的戰略一體,也是為中共的未來的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因此說遵義會議了,是中國最重要的一次會議,瓦窯堡會議

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要進行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專地主、分田地、廢除屬封建剝削和債務,滿足農民土地要求的革命。1931年春,毛澤東總結土地革命的經驗,制定出一條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線。那就是: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這條路線,調動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證了土地革命的勝利。——常識歷史篇。

閱讀全文

與土地革命戰爭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