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蘇聯的歷史發展進程

蘇聯的歷史發展進程

發布時間:2021-02-23 16:51:02

㈠ 論述蘇聯解體的原因和教訓,如何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原因:斯大林體制弊端及政策失誤長期得不到糾正
戈爾巴喬夫 新思維的危害
西方版的和平演變
教訓:要以經濟建權設為中心,關心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發展需要。經濟體制與生產關系調整與確立要因時而化。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防止資產階級和平演變
社會主義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局部受挫也為後來者提供經驗教訓

㈡ 蘇聯的發展歷程是什麼樣的

1920年4月,波蘭軍隊入侵蘇俄。5月初佔領了基輔和烏克蘭、白俄羅斯的大片土地。6月,西南戰線紅軍在葉戈羅夫和斯大林指揮下發起反擊。7月,圖哈切夫斯基指揮西方戰線的紅軍反攻,解放了白俄羅斯領土,進而越過國界,月底逼近華沙。由於紅軍進展過速,先頭部隊遠離後方,兩條戰線配合得也不夠好,以致當波蘭軍隊在8月反攻時,紅軍不得不後撤。10月,蘇波簽署停戰協定。1921年3月18日,兩國簽訂里加和約。在南方戰線,伏龍芝指揮紅軍突破弗蘭格爾防線,於1920年11月打下刻赤,解放整個克里木半島。

1920年底,國內戰爭基本結束,但是,遠東地區仍被日本干涉軍和白衛軍佔領。蘇俄為了避免同日本發生直接武裝沖突,決定在貝加爾湖以東地區建一緩沖國家。1920年4月,遠東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它不是工農蘇維埃國家。而是勞動人民的民主共和國。它接受俄國中央遠東局的領導。遠東共和國成立後,把紅軍和游擊隊改組為人民革命軍。10月25日,人民革命軍開進海參崴,把最後一支外國干涉軍趕出國境。1922年11月,遠東共和國並入俄羅斯朕邦共和國。

紅軍在國內戰爭中粉碎了國內外敵人的進攻,勝利保衛了新生的蘇維埃共和國。

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大劇院開幕,出席代表大會的有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代表1727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代表364人,南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代表91人。

斯大林宣讀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宣言和成立條約。大會一致通過了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決議,條約規定,保證這個聯盟是各個平等民族的自願聯合,保證每個共和國有自由退出聯盟的權利。保證一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都可以加入聯盟。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的成立,為蘇維埃國家各民族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㈢ 俄羅斯(沙俄—蘇俄—蘇聯—俄羅斯)的歷史發展,不僅改變著自身,而且也影響著世界進程。結合所學知識,

(1) 1861年改革來、新經源濟政策等。(2分,符合題意,史實正確,寫出兩點即可給分)
(2)

(3)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中的重要一極等。(1分,符合題意,史實正確,寫出一點即可給分)

㈣ 俄羅斯歷史發展階段

俄羅斯在公元十三世紀被金帳汗國佔領。

俄羅斯夜景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以莫斯科大公國為中心,逐漸形成多民族的封建國家。1547年,伊凡雷帝改大公稱號為沙皇。1721年,彼得大帝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成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1917年2月,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專制制度。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俄)、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後擴大至16個加盟共和國)。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發表《國家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聯邦在其境內擁有「絕對主權」。1991年8月,蘇聯發生八一九事件。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通過決議,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加盟共和國獨立。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個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在別洛韋日簽署《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宣布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12月21日,除波羅地海三國和喬治亞外的蘇聯11個加盟共和國簽署《阿拉木圖宣言》和《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議定書》。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至此,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並成為蘇聯的唯一繼承國。1993年12月12日,經過全民投票通過了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規定國家名稱為「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意義相同。

現代一般認為俄羅斯的歷史應追溯至莫斯科大公國的建立為始。但是在俄羅斯境內,自遠古就有人類居住。 6世紀,東斯拉夫人逐漸向俄羅斯的歐洲部分等地區遷徙。862年,以留里克為首的瓦朗幾亞人征服東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輔羅斯。12世紀分裂為若干獨立公國。1237年蒙古軍隊佔領,建立欽察汗國。 莫斯科建於1147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多爾戈魯基是其奠基人。他頭戴戰盔、身披鐵甲、左手持盾、雙腿跨馬的紀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維爾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廣場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領導其他公國擺脫了蒙古韃靼的統治,使俄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俄羅斯1000多年的歷史上,除了24年的韃靼統治以外,只有兩個王朝。第一個王朝是留利克王朝,建於公元9世紀。上述基輔羅斯時期,就是留利克王朝開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兒子費多爾去世後,留利克王朝絕嗣,統治俄國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從此覆滅。

羅曼諾夫王朝

1605年,戈杜諾夫突然死亡,俄羅斯天下大亂,進入一個「混亂時代」。直到下諾夫哥羅德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率領民兵把波蘭侵略軍趕出莫斯科以後,這一動盪時期才終於結束。1613年貴族們推舉伊凡四世的親戚、16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新沙皇,建立了羅曼諾夫王朝。這個王朝經歷了18個沙皇的統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發生的俄國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俄羅斯帝國

17世紀時,歐洲許多國家發展迅速,而俄國農奴制度還在盛行。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團赴西歐考察,自己也化名隨團出訪,回國後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彼得一世改革,在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文化各方面提高了俄羅斯的實力。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羅斯為帝國。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領土空前膨脹,被稱為「帝國的黃金時期」。

臨時政府

資產階級二月革命後,由克倫斯基以及其他一些社會革命黨、立憲民主黨人控制,組成了俄羅斯臨時政府。此政府受到原支持沙皇的保皇黨和支持列寧、里昂?托洛茨基的共產黨的兩面攻擊,政府對兩種反對勢力均採取嚴厲鎮壓政策。該政府統治期間行政腐敗,經濟崩潰,仍參加帝國主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不得人心,最後在1917年俄歷十月被布爾什維克革命推翻,克倫斯基出逃國外,一些領導人被捕或出逃。俄國內戰之後,布爾什維克取得政權,說明人民政權才是民主的與自由的政權。

蘇聯時期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列寧領導的俄國布爾什維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退出一戰。十月革命之後的半年,一方面蘇維埃政權在全國建立。另一方面,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與德國妥協。保衛了蘇維埃政權。

俄羅斯聯邦

1991年8月24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共和國宣布獨立,成為俄羅斯聯邦。從此之後,俄羅斯聯邦雖然保持了大國的地位,但始終面臨經濟困境,俄羅斯實現大國夢仍任重道遠。

㈤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歷史發展過程是什麼

發展過程如下:

一、政治現實:民主制度基本形成

1、蘇聯解體引發政治混亂;

2、三權分立制度逐步穩固;

3、俄羅斯總統選舉趨議。

二、經濟發展:混亂中緩慢求序和發展

1、"休克"療法完成資本初期積累;

2、經濟發展模式的探索和實驗;

3、政治利益優先於經濟發展;

4、經濟發展前景。

三、社會狀況:問題多多分步解決;

四、中俄關系:政治超前於經濟

1、永久的戰略協作夥伴關系;

2、經濟貿易關系發展明顯滯後;

3、經貿聯系現狀與問題:俄中兩國的經貿聯系仍然處於較混亂的狀態(法律法規不健全,中國大公司對俄羅斯市場不重視、不了解、缺乏具體信息,貿易糾紛得不到很好解決,沒有切實可行的貿易結算機制等);

4、中俄關系中的地緣政治利益問題。

五、蘇聯

1、蘇聯(俄語: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俄語縮寫:CCCP),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1922年12月30日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現名白羅斯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合並而成的社會主義聯邦制國家,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原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於1991年12月25日解體。

2、蘇聯是當時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國家。疆域橫跨東歐、中亞、北亞的大部分;陸上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蒙古及朝鮮接壤;與瑞典、日本、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隔海相望。

3、蘇聯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由15個權利平等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執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成為了與美國並稱的世界超級大國,世界進入到兩極格局,蘇聯主張通過大力發展軍事力量來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之後蘇聯與美國的冷戰在1946年3月正式拉開序幕。

4、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蘇聯最高蘇維埃於次日通過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葉利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蘇聯主要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蘇聯解體,蘇共解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

㈥ 蘇聯的歷史發展軌跡

蘇聯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俄語: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俄文縮寫:СССР),1922年12月30日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合並而成的社會主義聯邦制國家,於1991年12月25日解體。
蘇聯是當時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國家。疆域橫跨東歐、中亞、北亞的大部分;陸上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蒙古及朝鮮接壤;與瑞典、日本、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憲法規定蘇聯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由15個權利平等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但其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的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執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成為了與美國並稱的世界超級大國,隨即世界進入到兩極格局的世界格局,蘇聯主張通過大力發展軍事力量來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之後蘇聯與美國的冷戰在1946年3月正式拉開序幕。
1991年12月25日,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為標志,蘇聯最高蘇維埃於次日通過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在政治斗爭中獲勝的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葉利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蘇聯主要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至此,蘇聯解體,蘇共解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

㈦ 蘇聯模式的突出特點及其在蘇聯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影響

蘇聯模式最主要的管理特徵:高度集權和計劃經濟。因此有人乾脆把蘇聯模式直接稱為斯大林模式。與歐美不同,蘇聯的社會經濟基礎比較薄弱,使斯大林代表的政體急欲快速壯大國力並強調在同一的思想體系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過分強調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卻忽視社會主義民主建設,使社會矛盾擴大;權力的過分集中使蘇聯產生了龐大的官僚階層,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有以下特徵:其一,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①在所有制結構方面,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兩種形式,不允許其它經濟成分存在;②經濟結構上優先發展重工業,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形成了重工業占絕對優先地位的畸形經濟結構;③在管理體制方面,實行管理權與經營權的統一,經濟以部門管理,即以條條管理為主,中央部門集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決策權於一身,直接支配企業的人力、財力、物力和產、供、銷大權;④在經濟運行機制上,實行排斥價值規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具有高度集中性、廣泛性和指令性特點。就是說,主要的計劃指標由國家自上而下集中制定,囊括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一旦制訂出來,經最高蘇維埃批准,就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
其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①國家的本質屬性上強調專政和國家的鎮壓職能,忽視民主和法制;②執政黨與國家的關繫上強調黨的領導,把黨的領導作用幾乎變成黨對國家直接發號施令,以黨代政,把黨的決定變成國家法令的表決機器;③各加盟共和國的黨、政、經、文大權過分集中於中央,名為聯邦制國家實際上成為單一制國家,權力過分集中於中央;④執政黨自身不能實施自我監督,民主集中製得不到很好貫徹,黨的領導體制呈金字塔型,總書記斯大林集黨、政、軍最高權力於一身,形成了個人集權和終身制。其三,嚴格統一的思想意識形態和嚴密的社會輿論控制,理論主張和學術觀點的取捨,均受官方意志裁定。斯大林時期的蘇聯模式有明顯的利弊雙重性。例如,高度的集權和個人意志可以使蘇聯在抗擊納粹德國進攻時形成高度的思想與組織行為集中和社會資源集中,使衛國戰爭能取得最後的勝利;然而,在和平建國時期卻不斷激化出社會矛盾,消耗掉國家大量的精力、增加了國家的管理成本並留下許多潛在的隱患,使蘇聯最終走向解體。這些偏激的做法構成了蘇聯模式即斯大林模式主要的內在矛盾。
--------------------------------------------------------------------------------
以後的蘇聯模式可稱之為後蘇聯模式,主要有以下形式:赫魯曉夫-波涅日列夫-柯西金時代,開始謀求世界霸權和對斯大林時期及前任的批判,我們曾一度稱之為「蘇聯修正主義」。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蘇聯原有的社會主義思想基礎發生了嚴重的動搖,主要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蘇聯整體國力下降以及官僚腐敗風氣盛行。另一個原因是沒有更高的思想理論和管理模式來改進現有的模式。戈爾巴喬夫讓蘇聯解體,使自己成為歷史人物和蘇聯社會主義的終結者。另一觀點看,這也是歷史的必然。蘇聯一黨制下的高度集權的國家體制逐漸失去了民眾基礎,最後葬送了自己。總體上看,列寧的蘇聯模式較為溫和,透出更多的理性;斯大林的蘇聯模式較為嚴厲,突出更多的感性。一個國家在一個政體下的管理模式盡有如此大的差異,反映出社會主義國家人治的通病。回審蘇聯模式可以發現它的許多特點。這些特點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可以是優點而在另一歷史時期就可能成為缺點。比如:高度的政令合一、以黨代政、以黨代法,其有點是辦事效率高、能迅速扭轉不利局面,其缺點是易產生腐敗、激化社會矛盾、失信於民。

㈧ 前蘇聯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巨大作用

與美國牽制、防止了一國獨大,對世界和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使得國家體制多樣性發展,推進了很多小國家的獨立和解放。
對世界格局的多極化發展有很大作用。

㈨ 蘇聯的發展歷程求大神幫助

蘇聯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其實只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小小階段而已。內蘇聯的全稱叫「蘇容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原本就是由15個獨立國家所組成的一個國家聯合體,只不過他們對外用統一的名號,服從統一的政府——蘇聯。 蘇聯在1918年「十月革命」建立以後對當時「俄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通過那時的統計數據就可以知道,在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蘇聯就通過有計劃的國家工業化,而稱為了僅次余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國,這也是蘇聯能夠在二戰重獨當一面,戰勝德國的原因。 但是二戰結束以後,蘇聯領導人卻固步自封,並且由於長期的冷戰,導致意識形態決定一切,所以,導致蘇聯經濟發展的僵化,計劃經濟固有的優勢沒有得到利用,而又把市場經濟當作資本主義加以排斥。 蘇聯解體的原因很多(注意,沒有「滅亡」只是「解體」而已,這15個國家還在的。只不過都獨立了)不過最主要的,應該還是經濟上的原因,長期的國民經濟軍事化導致人民生活水平長期沒有提高,和西方差距越拉越大,導致民間不滿情緒增長,而且各加盟共和國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㈩ 俄國的歷史進程怎樣

俄國最先是歐洲的小國。因為俄國的沙皇帶有侵越土地的性質,所以他們把侵回越發展領土范圍作為目標。答從沙皇彼得一世開始了東征之旅。他們先後佔領了東亞,一直打到遠東太平洋。後來和清朝的康熙年間爆發了一次戰爭,以清廷獲勝,俄國退出外興安嶺,簽訂了《璦琿條約》。之後清朝沒落,俄國趁機侵佔中國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接著被列寧領導的共產黨打敗建立了前蘇聯!大明互助團隊真誠為您解答,祝您愉快!希望您在滿意的答案上選擇「採納」☆⌒_⌒☆"!

與蘇聯的歷史發展進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